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弗兰克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
弗兰克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弗兰克·凯鲁亚克(FrankKafka)是20世纪现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笔。
他的作品中渗透着浓厚的象征意义,共同塑造出一个超越肉体空间的时空。
本文主要探讨他的代表作《机械鸟》中的空间形式。
《机械鸟》讲述了男主角在城市中被困,历经多种困境而无奈地变成机械鸟的悲情故事。
小说的空间形式以城市为背景,传达出居住在城市中的无助、压迫与困阻。
书中将几个城市区域体现在男主角的生活舞台上,如旧门、集市、公园等,形成不同的景象。
旧门表达了男主角封闭的心灵和对未来的担忧;集市则反映了他精神上的用不完的期盼和无助;公园则预示着他随风而去的无助和背叛。
另外,《机械鸟》空间形式不仅仅局限在城市,还将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常体现在描述之中,如男主角独自在河流边读书,坐在荒野的悬崖上望海的情形。
这些孤独的感受与对现实的无助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空间历程,融入主题思想:这种孤独在空间上代表着一种社会压迫下的生活情境。
此外,《机械鸟》还将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将它联系到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无论男主角处于什么际遇,空间外的恐惧和焦虑都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它通过时空的表达专注地把视线定格于运行中的年华,使空间呈现出一种超乎常规的形式。
显然,弗兰克·凯鲁亚克写出的《机械鸟》中的空间形式,反映着波澜起伏的社会结构,揭示出了人类深层次的社会心理。
他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将这段悲情的小说演变成了一部经典名作。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分恶慧拦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程锡麟等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问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问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空问形式;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1一0025—11程锡麟(1947一),男,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成都610064)本文是四川大学英文系博士课程“叙事空间理论”研讨班的集体成果,除了笔者之外,参与本文写作的博士生有:王安、孙薇、王欣、张新军、秦苏珏、李权文。
长时期里,多数批评理论著作都有着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先就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做一简要介绍,然后将依据国外的相关论著着重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基本观点分别加以梳理、概述。
一、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前期论著和学术背景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在《西旺尼评论》上发表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
此文结合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讨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中的空间形式问题。
此文的基本观点是: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包括T.S.艾略特、庞德、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是“空间的”,它们用“同在性”取代“顺序”。
现代主义的作家“试图让读者在时间上的一瞬间从空间上而不是从顺序上理解他们的作品”【1】‘嘲’。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空间“流动性”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空间“流动性”中国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从古代神话传说的流变故事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写实描绘,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小说的空间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展现出了更加鲜明的流动性。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固化特征,往往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故事情节。
诸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之作,都以特定的场景和背景为故事的主要空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虚拟世界。
但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小说的空间表达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现代中国小说开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流动性,不再将故事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通过多地的穿梭和变换,展示了人类命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空间上的流动性,不仅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反映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流动性。
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城市成为一个突出的空间主题。
由于城市的多元化和流动性,小说中的城市成为了一个集中表达现代人物命运的场所。
作者通过描绘城市的景象、人物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呈现了现代人物在城市中不断变换的身份和角色。
城市成为一个容纳各种不同人群和文化的空间,小说中的人物在城市中游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态。
同时,在现代中国小说中,空间流动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跨境的展开。
尤其是一些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人物在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现代中国人面临的多元化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命运变迁。
小说中人物的跨境流动表达了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多重身份和文化冲突,使小说的故事更具有现实感和可读性。
除了城市和跨境的表达,现代中国小说中还体现出了人们与自然空间的关系,进一步展现了空间流动性的特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关注也不断提高。
一些小说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表达了对环境保护、土地流转等现实问题的关切。
康拉德小说的时间和空间形式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小说作为一种叙述体文学形式,经常被认为是在一张由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网络中记录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的样式。
一部小说史,其实就是小说家们安排、处理时空的探索史。
当人们已经无法用传统的小说理论阐释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等人的小说时,有人试图用空间形式理论来解释。
这个概念是美国文学家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于1945年首次提出,该理论从空间形式的创造与接受两个方面为现代小说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式,从而为现代小说的空间“转向”开了理论先河。
在《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中,弗兰克指出,空间形式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
……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在其中的时间因素。
”[1]这篇论文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空间形式问题的关注。
后来,其他的一些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小说的空间形式理论。
米切尔森的《叙述中的空间结构类型》一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了构成小说空间形式的各种因素。
在戈特弗里德·本的《表象型小说》中,他用了一个比喻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空间形式小说的结构特征,他说小说像一个桔子一样的结构。
其结构由数目众多的果瓣、诸如此类的东西组成,它们都相互依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它们趋向于中间,趋向于中心白色坚韧的茎。
这个茎就是表型,是存在。
除此之外,各部分之间是没有任何别的关系。
[1]米切尔森将此进一步阐释,指出空间形式的小说不像是长得枝繁叶茂的萝卜,而是由许多相似的果瓣组织的桔子,它们集中在唯一的主题(核)上。
[1]一般说来,空间形式可以看作小说叙述结构的一种模式,体现在对时间形式的扭曲和破坏中,是在对时间形式的瓦解中诞生的。
相对于传统小说家对时间序列的遵循,现代主义作家通过空间并置、频繁穿插、印象主义、重复叠加等手法,在时空顺序上大幅度跳跃、颠倒,把现在、过去、将来、梦幻等不同时空单位巧妙地组合起来,充分展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而有效地再现了人们意识中的价值生活。
小说中的空间描写与情感营造
小说中的空间描写与情感营造空间描写在小说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物理环境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营造和表达。
通过对空间的精细描写,作者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经典小说中的空间描写技巧,以及它们与情感营造的关系。
一、城市背景的描写城市是现代小说中常见的背景之一,它不仅具有多样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更是有着丰富的社会活动与人际关系。
作者通过对城市的描写,可以刻画出主人公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比如,钱钟书的《围城》中,通过对城市的精细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的疏离、隔阂与焦虑情绪,表达了作者对围城心态的批判。
二、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与人物的情感状态相互呼应。
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花园、湖泊、山川等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恐惧和期望等情感。
同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可以起到对比的作用,通过与人物的对照,突显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善恶人物常常在山水之间展开生死搏斗,以突显英雄的豪情壮志和敌对势力的邪恶。
三、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可以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增加读者的代入感。
例如在杨绛的《家》中,她以平淡朴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借以表现对岁月的感慨与对家庭情感的强烈描绘。
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亲情,也让读者产生共鸣。
四、幻想空间的描写在奇幻、魔幻小说中,通过对幻想空间的描写,可以令人们进入一个虚构的世界,感受到异于常人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作者通过对霍格沃茨学校、福尔托角巷等奇异空间的描写,创造了一个魔法世界,将读者带入其中,既感受到奇幻的乐趣,又能体验到主人公们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结语:空间描写在小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与情感营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城市背景、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幻想空间的描写,作者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整理版]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吴晓东①从时间、空间的维度看,小说首先可以说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表现为小说是用语言文字的媒介先后叙述出来的。
小说存在于叙述时间的一个先后的时序过程之中。
从物质存在的意义上看,它表现为一本书的形式,是从前到后的一个有顺序的过程,这就是小说作为时间性存在的一种外在的形式。
而从文学本体的内在意义上着眼,小说也同样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尤其体现在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传统小说中,故事是沿着一条内在的时间链和因果链展开的,情节和故事的发展也正是建立在一种因果关系的时间链中。
这种小说往往迫使你一口气读下去,你想知道故事会怎样继续发展,最终结局如何,你想尽快揭开小说的悬念和谜底,就像读柯南道尔或金庸古龙的小说,刹不住车,通常是通宵达旦地一口气读完。
支撑这种阅读体验的就是小说的因果逻辑,而其背后则是一种时间逻辑。
但是小说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有空间性的。
小说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
比如帕斯就有类似的主张。
他认为,空间在文学中显然是一个不亚于时间的核心因素。
文学因为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的呈现的形式也是语言的呈现的形式——表现为时间的延续。
但是,帕斯说,“语言之流最终产生某种空间”。
“用时间媒质——相继说出的词语,诗人构造空间”。
尽管帕斯并没有具体谈论小说中的空间到底指什么,但至少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空间在小说中(也可以说在文学中)是与时间同等重要的因素。
起码小说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一本书。
刚才说一页一页地翻一本书是一个有顺序的时间过程,但每一页的同时并存结构成一本书,它的并置的结构方式又是空间性的。
我们都能直觉地感受到小说中有空间维度,而且这种空间性似乎比时间性更具体可感。
但实际上追问起来却很麻烦。
小说中的空间因素表现在哪些层面?什么是小说的空间想像?时间与空间在小说中是怎样结合的?提出小说的空间形态或者空间性命题对于小说学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很难回答的,也是目前的小说诗学没有能力彻底解决的。
现代短篇小说的空间形式
作者: 张桂珍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现代短篇小说;空间形式;图形;主题
摘要:现代短篇小说蕴含着丰富的空间形式,但在论述文学空间形式时,评论者往往更多地关注长篇小说和诗歌等显学,较少关注短篇小说这种边缘体裁形式。
事实上,短篇小说文本叙述中所建构的嵌套式、桔瓣式、圆圈式、螺旋式等空间图形都能有效阻止向前发展的时间之流,构筑出碎片化、同时性和共置性的空间叙述。
短篇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积极参与主题意义的表达,能够有效传递缺少历史纵深感、支离破碎的现代生存体验。
英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对 文本 空间整 体模 式 的构建 .文学 空 间 内涵 不 断丰 富 . 意
义功 能也 更 为复 杂 。
墀
英 国现 代小说作 家在创 作 中改变 传统 直线 型静态叙 述
模式 , 用 “ 曲 时间” 采 扭 的原 则 来 改 变 情 节 发 展 的 时 间 流 程
们 对 文 学 作 品 中 空 间 形 式 问 题 的 关 注 。 在 弗 兰 克 的 启 发 克 从 叙 事 的 三 个 侧 面 , 语 言 的 空 间 形 式 、 事 的 物 理 空 即 故
问题展开 具体分析 和批 判性考察
二 、 间 并 置 空
“ 置 ” 小 说 空 间形 式 理 论 中最 重 要 的 概 念 。弗 兰 克 并 是
的一种叙 述方式 。从 创作主体 的角度看 , 国现代作 家表现 英 出了对 时间 和顺 序 的摒弃 、 对空 间和结 构 的偏爱 : 从接 受主 体角度 看 , 为了理解 现代文 类 、 读者必 须把 一部 空间形 式的 小说 当做一个 整体认识 , 整体 的联 系中理解 每一个 单位 ; 与 或者说 在一个 时间片 刻里从 空间观 念上理 解作 品 。而 不是 把作 品视 为一个 时间序列 。本 文将 空间并置 、 意识 流空 间化
长期 以来 小说 被看做一种 时间 艺术 ,传 统 的小 说叙 事
学 理 论 也 大 多 只 重 视 对 时 间 的 研 究 . 调 叙 事 结 构 在 时 间 强
序列 中的建构 。一部 小说 史 , 大程 度 上就 是小 说 家们 安 很 排处 理 、 使用 时 间的 探索史 。然 而 随着2 世 纪人 类思 想 的 0
间 结 构 类 型 》 文 中 详 尽 阐 述 了 构 成 小 说 空 间 形 式 的 各 种 一 因 素 。戈 特 弗 里 德 ・ 在 《 象 型 小 说 》 本 表 中用 了 一 个 比 喻 来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一)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一)【关键词】现代小说/空间形式/叙事结构/时间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问题关注较多,对空间问题着力甚少。
在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空间形式”的探讨中,其“空间”非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
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这种“空间”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
构成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要件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系列。
小说的空间形式必须建立在时间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叙事的秩序;只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也是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所在。
理论经纬长期以来,无论是叙事学还是一般的小说理论,都对时间问题倾注了过多的研究热情;相比之下,对空间的关注简直是少之又少。
诚然,小说是一种叙事文体,而叙事的本质即是对时间的凝固、保存、创造和超越1];对事件的叙述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否则,叙事的秩序就建立不起来。
英国女作家伊利莎白·鲍温说得好:“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的。
”2](P602)但是,对时间的重视不能导致对空间的忽视。
事实上,作为一种“先验的直觉形式”,时间只有以空间为基准才能被考察和测定,正如空间只有以时间为基准才能被考察和测定一样。
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一种“存在”,还是作为一种意识,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小说中,时间和空间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正如让一伊夫·塔迪埃所说:“小说既是空间结构也是时间结构”3](P224)。
本文即欲着力于探讨作为“结构”的“空间形式”。
一、叙事的困境我们的论述将从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阿莱夫》开始。
在这一短篇杰作中,博尔赫斯以形象的方式,提出了叙事的困境问题。
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
空间形式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它指的是作品中空间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在现代文学中,空间形式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小说中,空间形式常常被用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感变化和人际关系。
例如,小说中的房间、街道、城市等空间可以被用来反映人物的孤独、压抑、恐惧等心理状态。
在现代诗歌中,空间形式也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想。
例如,诗歌中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空间可以被用来表达作者对自然、城市的感受。
此外,在现代戏剧中,空间形式也被广泛使用。
戏剧中的舞台、布景、道具等空间可以被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空间形式是现代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帮助作者表达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在现代文学中,空间形式的运用更加灵活多变,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
此外,空间形式在现代文学中还可以被用来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
例如,在小说中,空间形式可以被用来反映城市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城市的新旧、富裕与贫困等社会现象。
在当今的文学创作中,空间形式的运用也受到了许多新的影响,如虚拟现实技术、媒体融合等。
这些新技术和融合使得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意义。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空间形式在现代小说叙事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空间形式在现代小说叙事结构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并丰富小说艺术表达的。
我们将通过深入研究现代小说中空间形式的运用,揭示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并试图理解这种叙事结构如何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首先回顾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空间形式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独特性。
接着,我们将分析现代小说中空间形式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等。
我们还将探讨空间形式如何影响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
通过对空间形式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现代小说。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研究者对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兴趣,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定义与特点空间形式现代小说,顾名思义,是一种注重空间元素,以空间作为主要叙事手段的小说类型。
这种小说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将关注的焦点从时间流转转向空间构建,以此来探索人物心理、社会现象和历史文化等深层次主题。
叙事空间的突出性:在这类小说中,空间不再是传统叙事中的背景或场景,而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
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空间转换和空间对比,构建出一个独特而富有张力的叙事空间,引导读者在空间中体验故事的发展。
空间与时间的非线性关系:与传统小说以时间为轴心的线性叙事不同,空间形式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和时间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关系。
空间不再是时间的附属品,而是成为决定时间流转的重要因素。
这种非线性关系使得小说的叙事结构更加复杂多变,也更加符合现代人对时间和空间的多元认知。
人物塑造的心理深度:空间形式现代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探索和表达,通过空间的构建和转换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这种小说形式强调人物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使得人物塑造更加立体丰满,心理深度更加突出。
多重空间的构建——论《远大前程》的空间叙事艺术
2011.2上半月\·叙事策略·修辞艺术及其它·冯为兰黄永新等多重空间的构建———论《远大前程》的空间叙事艺术熊荣敏摘要:叙事学研究由单纯关注时间维度转向探讨空间叙事的特征、功能。
叙事中的空间元素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建构等方面的有重要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远大前程》中存在典型的空间叙事结构。
在文本中出现了故事层面的物理空间和非故事层面的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紧密结合,使读者更加关注故事与意义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远大前程》;叙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一、空间叙事“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
”[1]但是叙事学研究长期以来只是注重时间在叙述中的作用,张世君认为:“空间叙事是所有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叙事都存在的现象,但人们尚未给予它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并对它进行深入切实的研究。
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强调叙事结构在时间序列中建构,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
”[2]随20纪小说形式空间化的日益突出,叙事中的空间元素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建构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
空间叙事,“从语义学上解释,也就是故事的头绪与次序”[3]换句话说就是在文学作品中,用文字展现出的许多空间画面,而这些空间画面的有机排列、组织、构架,使之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
正如吴效刚所说,“叙述空间的种类有两种,一是客观空间,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和时间发胀的空间,一般要依据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设置情节,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设置空间,并随人物活动的变化和情节的演进转换空间。
这种空间要完整地显示。
这种空间要完整地显示空间的地域、景物、社会文化环境。
二是心理空间,它是小说中人物心理意识活动所及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意识活动‘来来回回地切断同时发生的若干不同行为’,取消时间顺序,而并列地置放那些游离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想,从而结成一个整体。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连通管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连通管作者:李星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巴尔加斯·略萨是极具创造性的作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面对秘鲁社会的种种不堪现象,他用自己的笔揭露了秘鲁当权者腐败的灵魂,略萨曾被记者问起为什么会把他自己在军校的经历写进《城市与狗》的这部小说中,他说:“因为那是一种很痛苦的体验,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的童年的结束,意味着发现了暴力,还意味着发现了我的祖国不像我过去想象的那样,也就是说,发现了一个暴力的社会、一个充满仇恨的社会,里面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种族阶层,他们经常在残酷的斗争中互相撕咬。
”[1]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极具现实感的作家。
略萨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连通管》中,首先拿《包法利夫人》为我们引出“连通管”到底是什么。
“发生在包在不同时间、空间和现实层面的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事情节,按照叙述者的决定统一在一个叙事整体中,目的是让这样的交叉或者混合限制着不同情节的发展,给每个情节不断补充意义、气氛、象征性等等从而会与分开叙述的方式大不相同。
如果让这个连通管术运转起来,当然只[2]有简单的并列是不够的。
关键的问题是在叙事文本中被叙述者融合或者拉拢在一起的两个情节之间要有‘交往’,有时,‘交往’可以是低水平的,可是如果没有‘交往’,那就谈不上连通管术,因为如上所述,这个叙述技巧建立的统一体使得如此构成情节一定比简单的各部分之和要丰富得多。
”[3]威廉·福克纳在《野棕榈》中,在两个不相邻的章节里叙述了两个无关的故事:一个我们把它叫作苦鸳鸯的故事;另外一个是罪犯悔改的故事,罪犯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突然醒悟,他知道了有些力量是无可反驳的——因此这个罪犯最终经过心理的较量返回监狱,但是政府却以荒唐的罪行使他多了两年牢狱之灾。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潜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英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作者:何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1期摘要:美国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首次提出了“空间形式”这个概念,从空间形式的創造与接受两方面为现代小说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型,为现代小说的空间“转向”开了理论先河。
本文从空间并置、意识流叙事、多重叙事角度几个方面论述了英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特征,并探讨了英国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英国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美学意义一、引言长期以来小说被看做一种时间艺术,传统的小说叙事学理论也大多只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强调叙事结构在时间序列中的建构。
一部小说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小说家们安排处理、使用时间的探索史。
然而随着20世纪人类思想的深入发展,对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的表现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
在内心世界和潜意识那里,客观的时间不存在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成为观察和表现世界的基点。
因此以乔伊斯、伍尔夫、康拉德为代表的英国现代小说家都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切割时间,正是在对时间的抗拒和扭曲中诞生了文学的空间形式。
空间形式是指小说叙述结构的一种模式,文本通过并置、片段、蒙太奇和多重情节来模糊甚至对时间因素去中心化,叙事舍弃传统的线形顺序,转而采用共时性的空间叙述方式,使文本呈现出碎片化、拼贴化的美学效果。
1945年,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中,针对现代小说表现出的追求空间化效果的新趋势,首次提出了“空间形式”这个概念,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小说理论范型。
弗兰克认为,空间形式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
……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在其中的时间因素”。
弗兰克从叙事的三个侧面,即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间和读者的心理空间分析了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
这篇原創性的论文在批评界引发了长期的争议,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空间形式问题的关注。
在弗兰克的启发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文学空间形式的研究,对空间形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现代主义小说中空间形式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内容摘要)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揭示物对人统治的空间观念占据了决定地位。
现代主义小说,奉行空间观念,主要的不是突出故事的承接,而是尽量把材料组织在同一时间范围内。
现代主义小说家尽可能多的将多样性质的东西集中于一瞬间,力图把一切理解为并表现为同时和并列的,一切似乎只存在于空间之中,而不在时间之中。
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打破了世界具有整一时间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时空观得到彻底的改观。
詹姆斯意识流理论、柏格森的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梦和幻想理论等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巨大影响,拆解了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秩序。
20世纪作家表现出了对时间和顺序的弃绝、对空间结构的的偏爱。
空间形式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人造物。
现代主义小说家把自己的作品都当作一个整体来表现,然而作品的同一性不在时间关系中存在,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中;正是这种统一的空间关系导致了空间形式的发生。
小说还与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之处,相像之处在于对其产品总体构造上的设计、重视结构的功能作用从而实现形式的创造。
现代主义小说是抽象和理想的艺术作品,它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一个创造。
20纪现代主义小说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现实存在,是现实生活永远不可替代的。
为了用自己的意象来创造现实,作者必然采用特殊的时间结构和形式。
对形式的直接把握与顿悟依赖于艺术直觉。
空间化小说的作者往往都能在知觉形式上把自己的作品凝聚为一瞬间的感觉,整部作品在这个瞬间中被凝缩为一幅空间化的图画。
现代主义小说家不仅把作品的解释权、说明权而且把取舍权、组合权与某种程度的再创作权都交给了读者。
现代主义小说获得空间形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并置、反映参照使一切似乎都处于同一平面,对话、情感、视象全部同时并存。
在意识流小说中,空间对时间的征服在西方意识流的小说中主要表现为电影蒙太奇的特征,时间序列中的物体、事件被切割重组后变成了空间中的排列与配置。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与时间表达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与时间表达现代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展现,更是通过空间和时间的表达来揭示人性的深层次追求和内心的矛盾。
在现代小说中,空间和时间的表达往往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意义,通过错位、断裂的叙事结构和多维度的空间转换,小说创作者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束缚,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文学世界。
首先,现代小说中的空间表达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
传统小说所呈现的空间往往是一种平面图景,描述了时间发展的背景。
然而,在现代小说中,空间不再仅仅是一种背景,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作家能够通过对空间的刻画,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活动。
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以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和细致入微的空间描写,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把人物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思念和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独特的空间表达方式,现代小说使得作品更具诗意和哲理。
其次,现代小说中的时间表达也展现了创作者对于时间概念的不同阐释。
与传统小说中线性的时间叙事不同,现代小说往往以非线性的方式表现时间的流逝。
通过回溯、交错、跳跃式的时间结构,现代小说展示了时间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时间的展开更加多样化、碎片化,让读者全景式地感受到时间的变幻和人生的错综复杂。
例如,美国作家福克纳在《喧嚣与骚动》中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将故事层层递进,通过与主角的心理描写相结合,探讨了人类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现代小说中的时间表达方式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时间的艺术思考。
此外,现代小说中的空间与时间表达也常常相互交织,形成综合的叙事结构。
对于现代小说来说,空间和时间不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创作者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交错运用,创造出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展示出多维度的故事世界。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1Q84》中以两个平行世界的交汇点为基础,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变换,展现了主人公对现实与梦幻之间的追求和思考。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社会探索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社会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对社会的探索变得愈发重要。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空间的刻画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世界。
首先,现代小说通过空间建构,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背景。
通过对环境和地理位置的描述,小说中的空间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一部描述城市生活的小说可以通过对街道、建筑、公园等地方的描写,为读者展示繁华都市的繁忙景象;而一部描述乡村生活的小说则可以通过对农田、山川、田园风光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通过空间建构,小说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引领读者融入其中,共同探索。
其次,现代小说通过对空间的塑造,不仅展示了人们生活的场所,更着重塑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空间作为小说中人物生活和情感的背景,与人物的情感状态息息相关。
例如,在一部描写犯罪和阴谋的小说中,作者通过黑暗、阴森的地下室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而在一部描写幸福家庭的小说中,作者则可能通过家中的温暖和温馨来展现人物的幸福和团结。
通过对空间的塑造,小说赋予了人物更加丰富的内在世界,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和理解。
进一步地,现代小说通过对空间的刻画,探索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空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些影响的揭示,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一部描写工厂工人的生活的小说,通过描述工人生活的艰辛和嘈杂的工作环境,引发读者对工人阶级的关注和思考;而一部描写城市贫民窟的小说,则通过对贫民窟中人们生活状态的描绘,引发读者对社会底层人群生存困境的思考。
通过对空间的刻画,小说不仅扮演着艺术的作用,更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
此外,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建构和社会探索还体现在对不同文化、不同群体间的对话与交流中。
在小说中,作家往往通过对空间的构建,展示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交融和矛盾。
例如,一部描述民族关系的小说,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居住地点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种族和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而一部描述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的小说,则通过对社会空间的刻画,呈现了阶级对立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吴晓东①从时间、空间的维度看,小说首先可以说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表现为小说是用语言文字的媒介先后叙述出来的。
小说存在于叙述时间的一个先后的时序过程之中。
从物质存在的意义上看,它表现为一本书的形式,是从前到后的一个有顺序的过程,这就是小说作为时间性存在的一种外在的形式。
而从文学本体的内在意义上着眼,小说也同样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尤其体现在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传统小说中,故事是沿着一条内在的时间链和因果链展开的,情节和故事的发展也正是建立在一种因果关系的时间链中。
这种小说往往迫使你一口气读下去,你想知道故事会怎样继续发展,最终结局如何,你想尽快揭开小说的悬念和谜底,就像读柯南道尔或金庸古龙的小说,刹不住车,通常是通宵达旦地一口气读完。
支撑这种阅读体验的就是小说的因果逻辑,而其背后则是一种时间逻辑。
但是小说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有空间性的。
小①这篇文章节选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三联书店,2003年第1版)的《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说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
比如帕斯就有类似的主张。
他认为,空间在文学中显然是一个不亚于时间的核心因素。
文学因为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的呈现的形式也是语言的呈现的形式——表现为时间的延续。
但是,帕斯说,“语言之流最终产生某种空间”。
“用时间媒质——相继说出的词语,诗人构造空间”。
尽管帕斯并没有具体谈论小说中的空间到底指什么,但至少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空间在小说中(也可以说在文学中)是与时间同等重要的因素。
起码小说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一本书。
刚才说一页一页地翻一本书是一个有顺序的时间过程,但每一页的同时并存结构成一本书,它的并置的结构方式又是空间性的。
我们都能直觉地感受到小说中有空间维度,而且这种空间性似乎比时间性更具体可感。
但实际上追问起来却很麻烦。
小说中的空间因素表现在哪些层面?什么是小说的空间想像?时间与空间在小说中是怎样结合的?提出小说的空间形态或者空间性命题对于小说学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很难回答的,也是目前的小说诗学没有能力彻底解决的。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书《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专门谈小说中的空间问题,最早是由约瑟夫·弗兰克在1945年提出了空间形式的理论,引发了后来学者持久的讨论。
但参与的人越多,越没有最终的结论,反而使问题更加混乱,真正的意义恐怕还在于空间形式问题的提出和诘问本身。
但即使提出了这个问题,也不意味着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存在就是一个自明的命题,甚至也有学者认为,“克服时间的愿望,是与字词的时间上的连续互相抵触的。
”就是说,时间与空间在小说中可能是不兼容的,是悖论关系。
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中,有研究者指出:是否有可能完全实现小说的空间形式?他认为在小说中完善一种空间形式,与其说是一种现实,倒不如说是一种理想。
空间形式“永远与小说叙述的和连续的趋势相抵触,因为顾名思义,这些趋势是反对作为一个重要的结构因素的空间的”。
就是说,小说中的叙述和连续性与作为结构性因素的空间形式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纯粹的空间性是一种为文学所渴望的、但永远实现不了的状态”。
这就像法国大诗人瓦雷里的“纯诗”的范畴。
“纯诗”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无法真正达到的境地。
如果谁敢站出来说我写了一首纯诗,肯定有更多的人会指出他的纯诗并不纯,离24K的纯度还远得很。
因此,纯诗只是一种追求和可能性。
我本人认为顾城的相当一部分诗和欧阳江河八九十年代之交创作的《最后的幻象》,还有万夏等人的一部分诗,都是有“纯诗”的质地的。
但无论是哪一个诗歌评论家都不敢断言说某个诗人的哪首诗是“纯诗”。
与“纯诗”的范畴相似,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也正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境地。
但或许正因为它无法彻底实现,对小说家才更具有长久的吸引力。
这也许是与小说的某种“克服时间的愿望”相联系的。
但是,小说毕竟生存在时间之中,生存在叙事者历时性的叙述之中,那么,小说中这种“克服时间的愿望”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熟悉传统小说的人一般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叙事者充满自信地存在于叙述时间之中,他并不需要去克服什么时间,也不会有这个愿望。
如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拟说书人,他有着上帝一般的宰制时间和因果的权力,在叙述时间中他永远感到进退裕如。
当然说书人有时也会受到空间化因素的挑战,譬如同一时间里两个地方都有故事发生,这时该怎么办?他自有办法,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两朵花的存在,其实是空间性的,“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其实也是对并置性存在的某种体认。
但是叙事者对每一朵花的叙述,仍是时间性的,从而使小说在总体上最终仍表现为时间的统摄性。
所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叙事者很难真正产生克服时间的愿望。
到了晚清的小说,叙事者面临的世界则就复杂多了,大千世界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状态,晚清小说家们也到处溜达,笔下的叙事者也就同样强烈地感受到并置的空间性生活的冲击。
但晚清小说仍然无法产生空间性小说,叙事者总有一种结构长篇小说的统一的时间性线索。
我们北大中文系的陈平原老师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中曾总结出晚清“新小说”的一系列结构方式(“珠花式”、“集锦式”等等),并充分重视“旅行者”这一特殊的以旅行的历时进程串联小说的叙事者形象,都可以证明晚清小说家仍在试图寻找一条统一的时间线索来贯穿整部小说的叙事。
赵毅衡曾这样描绘晚清小说的叙事者:然而,也会有这样一种时期,会有这样一批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无所适从,似乎动辄得咎——当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危象丛生,当叙述世界也充满骚乱不安,而叙述者却除了个别的局部的修正外,没有一套新的叙述方式来处理这些新因素。
此时,作者可能自以为是在领导新潮流,自诩革新派,小说中人物可能热衷于在全新的情节环境中冒险,而叙述者却只能勉强用旧的叙述秩序维持叙述世界的稳定。
这样的小说中,新旧冲突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次同时展开。
叙述者此时就会苦恼。
①用我的话来说,晚清小说家们面对的是空间性的世界对时间叙述的冲击,但他们无法找到“克服时间”的方式,小说中的叙述者便只能继续沿袭旧的叙述秩序。
可以说,只有在西方现代小说这里,才真正产生了克服时间的愿望和克服时间的具体的小说手段,这就是“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生成。
而“克服时间的愿望”之所以能够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我们现代世界的空间化的属性。
用福柯的话,“眼前的时代似乎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时代”。
杰姆逊甚至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范畴也倾向于变成空间性的,语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言也生成了空间性的语言。
比如有人概括我们这个时代为“影像化”的时代,影像的语言主要是空间化的。
这一切对人类的空间感知能力的要求超过了时间感知能力。
而空间想像也似乎越来越占有主导位置。
这一点尤其反映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的生活中。
香港浸会大学的教授(以前是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个作者之一)黄子平来北大中文系开过一次关于香港文学的讲座,非常有启发。
第一个问题就是谈“空间”。
后来我问了一个问题:香港的空间想像是不是比时间想像更占有主导位置?他回答的很精彩,认为香港的空间意识比大陆更强。
香港人一般对空间有兴趣,对时间无兴趣,而且尤其没有中国历史方面的概念,汉武帝和乾隆在大多数香港人那里看不出区别,没有朝代概念。
我觉得就像有观众反映电视上乌鸡白凤丸的广告,里面的归亚蕾(《大明宫词》中演武则天)穿的是唐代服饰,可是伴舞的一干美女都是来自于《还珠格格》,整个儿一个关公战秦琼。
所以香港的时间想像就与大陆不同,比如1997在大陆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而大陆开始的地方在香港人那里却是终结,是一个大限。
这至少是回归之前大部分香港人的时间体验。
黄子平称香港的时间是“借来的时间”。
没有自己的历史时间,而且连续的时间感很难看到。
而大陆则有一种时间优越意识。
我理解这种时间优越意识就是一种漫长的历史背景带来的。
用阿Q的话就是我们先前的历史要比你长得多。
这就是我在新加坡的感受。
新加坡作为城市早不过19世纪,而作为国度与我同龄,它是在1965年建国的。
所以与我们的五千年历史的沧桑比起来,简直不在话下。
但也许中国人今天到世界上去,惟一剩下的优越感就是所谓的时间优越意识,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们有苦难的历史,你有吗?”如果我们连历史感也消失的话,就可能一无所有了。
但香港的确是个没有历史感的城市。
而对香港而言,历史感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归属感。
有人说香港是无根的,无归属的,这种归属不仅是空间问题,不仅是地缘上属于谁的问题,更是时间的。
尤其是文化归属感,更与时间意识和历史感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说香港回归了,充其量是主权意义上的,而历史感和文化归属感的真正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有人认为香港的空间想像占有主导的位置,或许与它作为现代大都市有关。
但并不是说只要是现代大都市,就一定更有空间感。
与香港形成对照的是上海。
上海在90年代兴起的却是一种怀旧文化,整个城市顷刻间似乎回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甚至40年代,连咖啡馆起名也用旧时代的年份来命名,如1931。
这种怀旧中的主导想像其实就不是空间性的,而有潜在的时间意识。
然而,上海的怀旧怀的总让人感到有点古怪,它意图回复到的是30年代半殖民地时期的旧上海,似乎在那里才有着上海的繁华、辉煌和梦想。
这种辉煌和梦想又似乎是在1949年终结的。
于是世纪末的怀旧便有了追忆逝水年华般的挽歌情调,王安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其文学上的体现。
但我认为这种怀旧其实恰恰是缺乏历史感的,而历史感的缺乏正是上海怀旧的致命的缺失。
怀旧在表面上看似乎理应与历史感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却未必如此。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一个趋势就是历史感的消失。
这历史感的消失不是指历史形象的消失,相反,我们的电影电视中充斥着历史形象,如莎士比亚化的《大明宫词》,张铁林、小燕子的《还珠格格》,郑少秋的戏说乾隆,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等等,其中大多是以戏说的方式出现的。
同时怀旧电影也大量出现。
远如前些年的根据徐讦的《鬼恋》改编的,画家陈逸飞导演的电影《人约黄昏》,近如北京刚刚放映,但该看的人早看过盗版的《花样年华》等等。
它们展现在银幕上的确乎是历史时空,但杰姆逊却认为越来越多的有关过去的电影不再具有历史意义,它们只是过去的形象、模拟和拼凑品。
美国电影界出现的怀旧影片似乎是关于历史的,但其最重要的特点正在于其不是历史影片。
美国的南方可以说是最后一处有强烈历史感的地方,由于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原因,南方人的历史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福克纳可说是最后一位历史小说家,他仍然有历史感,甚至像《飘》这样的电影也有一种历史感。
而怀旧影片却并非历史影片,倒有点像时髦的戏剧,选择某一个人们所怀念的历史阶段,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然后再现30年代的各种时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