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古代舞蹈史

合集下载

中国舞蹈史周代舞蹈答案

中国舞蹈史周代舞蹈答案

中国舞蹈史周代舞蹈答案原始舞蹈岩画舞蹈:中国原始先民刻在山崖上内容丰富的原始形象,通过舞蹈岩画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精神状况和地域文化差异。

主要分布于广西花山,云南沧澜,内蒙阴山等地,留存至今。

这些舞蹈形象场面生动丰富,舞蹈形态各异,从表面上看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多为群舞;从舞蹈外貌上看,他们多带头饰、尾饰,或插羽毛或手执舞具,或裸全身;从内容看,有表现狩猎生活、宗教祭祀、生殖崇拜、还有图腾性质的拟兽表演,舞姿古拙质朴,颇具原始之风。

这些丰富的远古图像遗存,为我们研究原始时期的舞蹈形态、文化提供了直观资料。

舞蹈彩陶盆:是中国马家窑文化中绘有舞蹈场景的彩陶器。

通过舞蹈彩陶盆可了解到当时人们从实践中积累起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力。

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造型艺术的高度成就,在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彩陶盆主要分布年代(按地层叠压关系)出土地为青海大通县、甘肃武威市、甘肃酒泉、青海宗日、广东曲江等地。

这些彩陶盆上的舞蹈纹饰也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舞蹈图像。

表现形式上,舞蹈多成二组、三组、六组,每组参与的人数都是单数。

从舞蹈外貌上看,他们动作一致、韵律相同、队形整齐、服饰统一。

从舞蹈内容上看,反应当地先民的一种信仰、习俗、文化、娱乐、生活。

说明了这一氏族已有固定的传统舞蹈。

丰富的舞蹈彩陶盆纹饰是迄今我国最早的舞蹈图像,对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的起源,发展发展舞蹈艺术特征等都是珍贵的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生活在这里的祖先,通过世族群体的辛勤劳作,不仅提高了生产和物质水平,而且发展了极富想象力的创造智能,推进了人类文明,使之迈向新的历史阶段,阴康氏之舞:阴康氏又称陶唐氏,是炎黄以前的一位世族领袖,在他领导部落的时候,河道淤塞,江水泛滥,天气潮闷,人们气血不畅,多患肿腿病者,影响了健康的生产生活,于是阴康氏便创造了舞蹈,用于筋骨活动促成血脉流通,心情舒畅,这个舞蹈名叫“大舞”《扶来》:也叫《立本》或《立基》,是伏羲乐舞传说名。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周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制礼作乐”,代表作品是六代舞和六小舞.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文舞、武舞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各类民间舞蹈十分兴盛,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楚舞,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盘鼓舞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健舞、软舞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歌舞大曲故事情节的歌舞戏等等.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继承了前代传统舞蹈、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蹈名称的乐舞和唐代新作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性自娱型歌舞的统称均为“踏歌”。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著名代表作《霓裳羽衣》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10、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瓦舍、勾栏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11、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杂剧,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朱载堉,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2、歌舞戏: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中国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和社会生活之中。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流派和种类,并且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中国舞蹈的历史和种类。

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

在商代和周代,以歌舞形式进行的祭祀活动使用了象征性的动作和姿势,这些形式在后来的舞蹈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文明的进步,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流派纷纷出现。

汉代是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被记录下来的舞蹈有《鼓舞》、《歌舞》、《劝学舞》等。

这些汉代的舞蹈作品在后来的舞蹈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高峰期。

在隋唐时期,舞台舞蹈的表演更加成熟,各种舞蹈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舞马》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精神力量的崇高。

另外,大唐舞蹈也是隋唐时期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它以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高度的艺术表达形式,描绘出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和繁荣。

宋代以后,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时期,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

元代的《太平乐舞》、明代的《金莲开扇》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舞蹈作品。

清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中国舞蹈也得以复苏和发展。

清代的舞蹈以《龙凤呈祥》、《历代女子图》等为代表,它们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进入近代,中国舞蹈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

在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交流中,中国的现代舞蹈逐渐崭露头角。

现代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舞者。

同时,各个地区的舞蹈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如云南的彝族花灯舞、内蒙古的专门舞蹈等。

总结起来,中国舞蹈历史悠久、形态多样。

从古代祭祀活动的舞蹈到现代舞蹈的创新,中国舞蹈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历史悠久而璀璨。

在3千多年的历史中,古代舞蹈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和推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的起源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通过起舞来祈求丰收、助战或祭祀,舞蹈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与宗教、礼仪、战争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及舞蹈体系。

二、舞蹈的发展1. 殷商时期的舞蹈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尚书》中的记载显示,当时的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如《天问》舞蹈,祈求上天的恩泽;以及《大武》舞蹈,表达国家领导人的英勇和威严。

殷商时期的舞蹈形式主要为宫廷舞蹈,舞蹈身段稳重、庄严,动作流畅而有力。

2. 周代的舞蹈周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

当时的舞蹈形式更加多样化,宫廷舞蹈的同时出现了农村舞蹈和民间舞蹈。

其中,《陈舞》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早午歌》则以它愉悦的氛围和活力充满了人民生活的欢乐。

3. 秦汉时期的舞蹈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巅峰时期。

秦代的舞蹈风格更为简洁大方,注重肢体表达和形体动作的优美。

而汉代的舞蹈则更多地融入了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以及宴会和娱乐活动中的舞蹈表演。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舞蹈经历了一段衰落期。

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舞蹈表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这一时期的舞蹈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表达个体情感和意识,在表演艺术中展示了更多的情感和思想。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舞蹈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舞蹈形式多姿多彩,饱含着民族的热情和创造力。

如唐代的“飞天舞”和宋代的“宴舞”,以其复杂的动作和精彩的表演技巧成为了古代舞蹈的代表作品。

三、舞蹈的影响中国古代舞蹈不仅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

它通过形态、动作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反映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周代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

周代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

周代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周代,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本文将对周代舞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周代舞蹈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

1. 周代舞蹈的起源周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初期。

在商代,舞蹈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它主要是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保佑族人平安的。

而在西周初期,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开始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周文王的“保生舞”,以及后来的“肜酒舞”等,都成为了周代舞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周代舞蹈的发展在周代,舞蹈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它不仅成为了宫廷和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也作为一种社交交流的方式得到了推广。

在周代,舞蹈不仅出现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也成为了宫廷宴会、祭祀典礼和庆祝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同时,在周代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系列的舞蹈形式,比如宫廷舞和民间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周代舞蹈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周代舞蹈的特点周代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

它的舞蹈动作优美而大气,舞蹈服饰丰富多彩,舞蹈音乐动听而具有鼓舞性。

周代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色彩浓厚:在周代,舞蹈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它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具有神秘而庄严的气质。

(2)社交交流:在周代,舞蹈不仅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社交交流的方式。

贵族和宫廷宴会上经常会有舞蹈表演,这些舞蹈不仅体现了舞者的技艺,也展示了社交场合的气氛。

(3)民族特色:周代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独特魅力。

4. 周代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周代,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宫廷舞和民间舞两大类。

(1)宫廷舞:宫廷舞是指在宫廷和贵族社交场合上表演的舞蹈。

中国古代舞蹈史ppt课件 (2)

中国古代舞蹈史ppt课件 (2)

完整版ppt课件
19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鼓舞》
❖ 南阳汉画像
完整版ppt课件
21
❖ 3、芦笙舞
❖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即乐器,又为道具,芦笙舞可用于 择偶、庆丰收等
❖ 4、巴渝舞
❖ 是汉代主要的舞蹈,最早是居住在四川巴中地区,“板楯蛮 夷”的舞蹈,这些人天性勇猛,舞蹈也具有猛锐气概,汉高 祖非常欣赏,派宫廷乐人前来学习,因此这个少数民族的民 间舞蹈进入宫廷,但渐渐被雅化,且退化雄风,后来成为各 朝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 乐舞.
❖ 五、周初期:六大舞、六小舞
❖ 周代:“礼乐”意义上的“乐”,主要指“雅乐”。“雅乐”与“俗乐” 相对,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维护封建阶级和统治。
❖ 1、《六大舞》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云门》、《大章》、《大韶》、 《大夏》、《大濩》等五个乐舞加上当朝新作《大武》组合而成。
❖ 2、《大武》分六段,含有诗、乐、舞,是一个综合的大型男子族舞, 被称为武舞的代表。
❖ 一、俗乐俗舞
❖ 1、巾袖舞
❖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对 舞,对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 ,男子长袍博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形态各异,栩栩 如生,形象见于画像,土舞佣、画像石等,除单人、双人的 袖舞,还有三人或多人的袖舞,“舞巾”的形象也不少。如 《长袖舞》、《巾舞》等。
❖ 2、即兴舞,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自舞,称即兴舞 ❖ 妙用:在特定场合巧妙的表达一些不便直言的心迹。 ❖ 汉人善用即兴舞抒发心智,寄予情怀 ❖ 四、汉代著名的舞人 ❖ 汉代已有专门训练歌舞者的场所,舞人常在后宫贵族大夫家
出现,因为有了竞争,汉代歌舞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 汉代舞人身份有三种 ❖ 1、倡——奴隶身份的职业性的技人 ❖ 2、舞姬——家属中的善舞者 ❖ 3、歌舞者——介于倡与舞完整姬版p两pt课者件 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 24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中国古代舞蹈,是世界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浩瀚丰富的文化遗产,舞蹈表演就是其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舞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而中国的舞蹈文化,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舞蹈的形式。

到了商代,古人们的舞蹈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笙、磬等乐器,古代舞蹈的舞蹈形态也开始表现出来。

到了周代,古代舞蹈进一步发展,它成为宗教、政治和礼仪的重要表演形式,如祭祀舞蹈、宫廷舞蹈、礼仪舞蹈等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舞蹈的形式更加丰富,歌舞团体开始出现,又被称为“乐府”。

到了汉朝,古代舞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再加上民族大熔炉的影响,古代舞蹈的数量和品质达到了顶峰。

到了唐宋时期,古代舞蹈的表演风格更加奢华、壮观,表演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交流和融合也更加广泛。

古代舞蹈的演变,在表演形态上主要有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俑蹬代表,这种舞蹈形式以陶俑为载体,形式简单,音乐相对单调,不过,在古代社会里这种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焦尾鼓伴舞,在周代,出现了焦尾鼓这种击乐器,它传统上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古代舞蹈的重要表演形式。

第三个阶段是俑生伴舞,这种舞蹈形式是以生者代替了陶俑为载体,表现出更加活生生的形象,从而更加逼真和抒情。

第四个阶段是凤衣歌,这种舞蹈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演形态更加精致,音乐编排也更加复杂。

第五个阶段是丝竹伴舞,此时舞蹈表演已经融合了丝竹乐器,这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和谐、精彩。

古代舞蹈发展的演化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中,都能看出舞蹈艺术的影响。

从古代祭祀、大典到现代演出,古代舞蹈一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在传承方面,古代舞蹈的传承方式相对比较传统,多是口耳相传的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和学校来专业性地传承古代舞蹈文化。

3、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

3、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

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代已逐渐从奴隶制进入到封建领主制。

神权统治逐渐变为王权统治.乐舞的重要功能不再是娱神、通神、求神了,而是更直接的为周王的统治服务.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

以不同规格的乐舞,作为划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由周代制定的这一套礼乐制度,一直影响到后世,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神圣的“先王之乐"。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对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礼崩乐坏”,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被破坏;民间舞兴盛;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并令人注目的参与政治生活;在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中,各家阐述了不同的乐舞理论,尤其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强化舞蹈的教化和政治作用周朝建国初期,即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建立一整套礼乐制度,宫廷设置了相应的乐舞机构,掌管各种礼乐事宜。

历史上著名的《六舞》(《六代舞》)、《小舞》(《六小舞》)都是在这个时候集中、整理、加工编排的。

《六舞》包括《云门大卷》(云门)、《大咸》(咸池)、《大韶》(韶)、《大夏》、《大濩》、《大武》六个乐舞.除《大武》外其余五个舞都是前代遗存的,是以歌颂各氏族首领为内容的乐舞。

《大武》则是以歌颂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为内容的“武舞"周代用这些乐舞作为教育“国子”的课程之一。

《六舞》又是周代主要的成套祭祀乐舞。

各乐舞用于不同的祭礼,, 从舞蹈发展角度看,周代集前代乐舞之大成,珍视传统并继承传统。

正是由于有周初对这些乐舞的徽记、整理,才使《大韶》《大夏》《大濩》等舞,能流传百年甚至上千年;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的为其统治服务。

加强等级观念,区分上下尊卑,都以乐舞作其标志之一。

如: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六舞》之《大武》:史料丰富、艺术水平比较高、结构较复杂完整、表现手法较丰富。

中国著名古代舞蹈

中国著名古代舞蹈

中国著名古代舞蹈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很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著名古代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著名古代舞蹈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

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

(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

(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

(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

(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

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

全舞结束。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

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三、《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

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四、《东海黄公》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

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

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六代舞的构成

六代舞的构成

六代舞的构成六代舞古代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个时代的传统祭祀乐舞。

又称六乐。

它开中国古代雅舞之先河,代表古乐舞的正统。

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它包括: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卷读quan)尧——《大成》(或称《咸池》)舜——《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等)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演》(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黄帝时代的乐舞称《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或称《承云之乐》。

相传黄帝氏族崇拜云,纪事设官皆以云命名。

《云门》是黄帝氏族祭祀云的图腾舞蹈。

唐尧时代的乐舞,一说为《咸池》,也称《大咸》,乃黄帝氏族传下,尧增修沿用的乐舞;另一说是尧时仿山林溪谷之声以鹿皮蒙缶制成土鼓,击石拊石率百兽而舞祭祀上帝的《大章》,《大章》或即尧氏族本族的乐舞。

虞舜时代的乐舞名《大韶》,又名《九韶》、《箫韶》,传说它的作者名夔,演出时“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大夏》是夏代乐舞,也称《禽夏》,传为皋陶所作,颂扬禹治洪水的功绩。

《大口》也称《口》或《韶口》,殷墟卜辞证实是商代祭汤的乐舞,传为伊尹所作颂扬汤灭夏桀、救护万民的功德。

周代创制的乐舞名《大武》,史传为周公所作,是武王灭商后献截于京庙时表演的乐舞。

周代改变前代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性质,并使巫术活动与乐舞分离,同时又继承前代乐舞的音乐舞蹈形式,编成声、歌、诗、乐配上舞蹈用以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乐舞,而且形成几套经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统称周乐。

舞诗有一定教化内容,舞队有一定象征意义,伴奏已有编钟、□、铳、镯、锋等金属乐器,磬等石制乐器,□等木制乐器,箫笛等竹制乐器,笙竽等匏形乐器,坂等陶制乐器,琴瑟等弦乐器和革鼓等打击乐器。

这使周代乐舞有了八音具备的乐队和较为复杂的。

音律,又使宫廷乐舞规范化、等级化并形成制度。

中国舞蹈史第2讲夏商周三代舞蹈

中国舞蹈史第2讲夏商周三代舞蹈

4 影响后世发展
夏商周三代舞蹈奠定了中国古 代舞蹈的基础,并对后世舞蹈艺 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商周三代舞蹈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夏商周三代舞蹈是中华文明悠 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 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审 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艺术价值
这些舞蹈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 ,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悠久 渊源和独特魅力,富有深厚的 艺术内涵。
军事训练
商代舞蹈融合了武术元素,用于训练士兵,增 强战斗力,展示军事力量。舞蹈也成为战争 胜利的庆祝方式。
周代舞蹈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其文化成就卓越,舞蹈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 发展。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了解其独特的形式、功能和意义。
周代舞蹈的形式和特点
仪式性
周代舞蹈多与祭祀仪式、宗教活动、军事演习等相结合,具有强烈的仪式性。
夏代时期,道教礼仪中广泛采用各种形式的舞蹈,包括太极拳、八卦 掌等静力型舞蹈,以及刀剑舞、龙舞等运动型舞蹈。这些舞蹈具有 庄重、神秘的特点。
祭祀活动舞蹈
在大型祭祀活动中,常有舞蹈表演,如神鹿舞、黄龙舞等,表达对自然 神灵的崇敬。这些舞蹈注重动作的简单大方,展现原始自然的神圣 美。
夏代舞蹈的功能和意义
群体性
周代舞蹈多为群体表演,体现集体精神,互动性强。舞蹈组织形式复杂多样。
宫廷性
周代舞蹈发展多集中在王室和贵族阶层,具有浓厚的宫廷文化特征。
周代舞蹈的功能和意义
宗教仪式
周代舞蹈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展 现了祭祀活动的庄严神圣的一面。
宫廷娱乐
周代舞蹈作为宫廷的一种娱乐形式,为皇室 和贵族带来了欣赏和娱乐的体验。
创新发展 2
融合现代元素,赋予新生

浅谈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作者:何昀芷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8期摘要:在经过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任何一种舞蹈教育模式都反映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

古代的乐舞教育机构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并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近现代的舞蹈教育模式则更好地说明:随着当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舞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舞蹈艺术教育既要适应时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又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审视。

关键词:中国舞蹈教育;古代舞蹈教育;近代舞蹈教育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教育一样,都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充分地体现了舞蹈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本文以此为基础,以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眼光和满足时代文化需求的目的来探寻其文化属性。

尽管夏商奴隶制时代的舞蹈从群众性、自娱性的活动向表演艺术发展,但并没有对舞蹈的教化功能进行明确的说明,所以笔者仅对从周代到清代的古代舞蹈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总体叙述。

1 古代舞蹈教育发展历程(周代—清代)我国舞蹈教育的雏形尚可追溯到周代。

乐舞制度在周代已经被列为国策,西周乐舞制度中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国学和方学。

学校教育中关于乐舞的教学活动和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规定。

师徒相承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官方学校和民间都普遍存在。

当时的大司乐是正式的、由官方设立的乐舞教育机构,早在公元前,周代的乐舞“直接地为周王的统治服务,更加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

大司乐作为周代一所培养忠君的统治阶级继承人的音乐舞蹈学校,其中包括奏乐、歌唱以及舞蹈等专业,目的是用来掌管礼乐及相关事宜。

“教材”包括最为著名的《六代舞》和《六小舞》,前者为武舞,后者为文舞,分别对王室和贵族子弟进行传授,学习年限是13岁到20岁。

乐舞的课程根据年龄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材,循序渐进。

周代的乐舞机构为我国的古代传统乐舞教育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舞蹈历史知识总汇

中国舞蹈历史知识总汇

中国舞蹈历史知识总汇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舞蹈的历史大事记以及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带您一起探索中国舞蹈的博大精深。

一、舞蹈起源与古代舞蹈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早的舞蹈形式主要是祭祀舞和宗教舞。

古代舞蹈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的特征。

1. 仰韶文化舞蹈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支重要分支,其舞蹈形式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陶器上的舞蹈图案中找到仰韶文化舞蹈的痕迹。

2. 周代礼仪舞蹈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礼仪舞蹈在周代占据了重要地位。

《周礼》记载了多种舞蹈形式,展现了当时以礼仪舞蹈为主导的社会风貌。

3. 唐代舞蹈唐代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舞蹈在宫廷和民间都得到极大的推崇和发展。

著名的《大唐芙蓉园》、《广陵散》等舞蹈作品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二、戏曲舞蹈的兴起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戏曲演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表演相结合,共同传达戏曲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1. 京剧舞蹈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舞蹈形式独具特色。

京剧舞蹈以手势、身段、脚步和面部表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2. 黄梅戏舞蹈黄梅戏是中国湖北地区的著名戏曲剧种,其舞蹈形式充满了地方特色。

黄梅戏舞蹈以柔美的身姿、灵巧的手势和流畅的动作为特点,常常融入民间舞蹈元素。

三、现代舞蹈的崛起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舞蹈注重个体表达和情感传达,更加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

1.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舞蹈形式,以舞者的柔美和身体的协调性为特点。

中国古典舞借鉴了古代宫廷舞以及西方芭蕾舞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现代舞现代舞作为一种较为自由和个性化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者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现代舞以身体的力量、节奏和情感为基础,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舞蹈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舞蹈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舞蹈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其中,历史舞蹈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历史舞蹈,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欢乐和敬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逐渐成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表现了古人的情感、价值观和信仰。

在商周时期,舞蹈逐渐与宗教仪式结合,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形式。

《周礼》中记载了许多古代舞蹈形式,如《韫玉》、《飞罗》等。

这些舞蹈丰富多样,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敬与礼仪的尊重。

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舞蹈开始朝着更加宫廷化、文雅化的方向发展。

汉代的宫廷舞蹈以身段矫健、动作流畅而著称,表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如《陌上桑》、《广陵散》等都是当时流行的舞蹈。

第二节:中国古代历史舞蹈的类型与特点中国古代历史舞蹈的类型繁多,可以根据表演形式和舞蹈主题进行分类。

一部分舞蹈是群众文化的产物,如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另一部分舞蹈则更为庄重、正式,如宫廷舞蹈和宗教舞蹈。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舞蹈,中国古代历史舞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动作优美、姿态端庄。

中国古代历史舞蹈讲究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端庄的姿态,以表达舞者的修养和礼仪规范。

其次是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历史舞蹈源于古代文化,融入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族传统。

舞蹈的演出往往伴随着音乐和歌曲,形成了一种融合艺术形式。

第三节:中国古代历史舞蹈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历史舞蹈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宫廷舞蹈在中国古代宫廷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表现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礼仪。

民间舞蹈则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记录了百姓的生活和情感。

这些舞蹈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周代舞蹈知识点总结

周代舞蹈知识点总结

周代舞蹈知识点总结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相传由姬姓的昆仑部落首领周武王建立。

周代的舞蹈艺术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在宫廷里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在民间广泛流传。

本文将介绍周代舞蹈的历史背景、特点、流派和演出形式等知识点,希望能够为读者了解周代舞蹈提供全面的资料。

一、周代舞蹈的历史背景周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朝代,自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有794年。

周代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周代,舞蹈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在宫廷中被广泛传承,同时也在民间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周代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以井田制度为基础。

宫廷中的舞蹈艺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成为了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诸侯国和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推动。

周代的舞蹈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当时的一大文化亮点。

二、周代舞蹈的特点1. 高度礼仪化在封建社会的周代,舞蹈活动具有一定的礼仪与宗教色彩,它常常被用于祭祀、庆典、宴会等正式场合。

在这些场合上,舞蹈活动通常都受到一定的规范与约束,舞者必须穿着正装,姿态严肃、庄重,动作规范。

2. 团队协作性周代舞蹈通常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舞者们需要相互配合、默契配合,共同完成舞蹈动作。

舞者之间需要互相信赖,共同为舞蹈的成功尽心尽力。

3. 宫廷与民间并重周代的舞蹈活动在宫廷和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宫廷里,舞蹈是一种维系皇室家庭和士族统治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演艺术。

在民间,舞蹈活动则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与交流。

三、周代舞蹈的流派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周代舞蹈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表演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 宗庙舞蹈宗庙舞蹈是周代舞蹈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常常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以及庙会和节庆等场合。

舞者们需要举行祭祀的同时,配合音乐、唱词和乐器,来完成一系列的舞蹈动作。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
1. 概述
•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 先秦舞蹈
2.1 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原始舞蹈的功能和意义
2.2 周代舞蹈
•周代舞蹈的特色和风格
•周代舞蹈的场合和表演形式
2.3 春秋战国舞蹈
•春秋战国时期舞蹈的变化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舞蹈的流派和风格
3. 魏晋南北朝舞蹈
3.1 文人舞蹈
•文人舞蹈的兴起和特点
•文人舞蹈的艺术表现和意境
3.2 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的流派和演变
•宫廷舞蹈的礼仪和规范
4. 唐代舞蹈
4.1 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唐代宫廷舞蹈的艺术特点
4.2 士人舞蹈
•士人舞蹈的兴起和流行
•士人舞蹈的风格和形式
5. 宋元明清舞蹈
5.1 宫廷舞蹈
•宋元明清宫廷舞蹈的演变和发展•宫廷舞蹈的舞蹈形式和技巧
5.2 民间舞蹈
•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舞蹈类型和特点
•民间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
6. 结语
•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古代舞蹈对于现代舞蹈的影响与启示
以上为《中国古代舞蹈史》的详细教程大纲,希望对您的创作有所帮助!。

周代古代舞蹈史

周代古代舞蹈史

周代古代舞蹈史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

那周代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周代古代舞蹈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周代古代舞蹈史周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像商朝的国君们一样重视乐舞祭祀,不但注意发挥乐舞“通神”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乐舞“治人”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舞蹈的社会功能。

传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军队在商丘宿营。

士卒“前歌后舞”,通宵达旦。

又传说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人的支援。

巴人用歌舞慑服了敌人,这就是后来汉代的《巴渝舞》。

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乐”。

说的是在周公旦的主持下,明确了“宗法制”,用血缘关系把诸侯控制在周天子之下,又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式的等级制度。

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礼仪制度。

为了体现和巩固礼仪制度,周公又主持制定了一套为出征、会盟、饮宴、婚娶、丧葬服务的乐舞制度。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舞就被当作了“载道”的手段,发挥着政治作用。

舞蹈被纳入了“雅乐”体系,成为“礼治”、“乐治”的工具。

统治者用乐舞来纪功德、祀神祇、成教化、助人伦。

“舞以象功”、“舞以象德”成了雅乐的宗旨。

周朝初年,在吸收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集中整理了前代的乐舞遗产《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又新创制了《大武》,合称《六代舞》。

《六代舞》也称《六大舞》,都是纪功德的乐舞。

《云门》歌颂黄帝“大施天下道而行之”,《大章》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大韶》歌颂舜以文德治邦,《大夏》歌颂禹治水之功,《大濩》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灭商的伟大功绩。

每一部乐舞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是表彰某个圣明的先王的功德。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特色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

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正如闻一多在《说舞》中所言: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舞蹈历史沿革原始舞蹈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

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

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

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

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

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

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

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

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

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阙(段),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

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

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自夏禹传子于启进入了奴隶社会。

周代乐舞种类

周代乐舞种类

周代乐舞种类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的发展时期。

周代乐舞是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的代表之一,其种类繁多,包括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祭祀乐舞等。

宫廷乐舞是周代乐舞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是周王朝宫廷文化的代表。

宫廷乐舞的演出场合多为宫廷内部的宴会、祭祀等,演出形式多样,包括歌舞、器乐演奏等。

其中,歌舞是宫廷乐舞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由歌曲和舞蹈组成的,歌曲和舞蹈的内容多为祭祀、宴会、婚礼等场合的礼仪和祝福。

民间乐舞是周代乐舞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它是由民间艺人演出的,演出场合多为庆祝丰收、祭祀等。

民间乐舞的形式多样,包括舞蹈、歌唱、器乐演奏等。

其中,舞蹈是民间乐舞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由舞蹈动作和音乐组成的,舞蹈的内容多为庆祝丰收、祭祀等场合的礼仪和祝福。

祭祀乐舞是周代乐舞中最为庄重的一种,它是由官方组织的,演出场合多为祭祀祖先、神灵等。

祭祀乐舞的形式多样,包括舞蹈、歌唱、器乐演奏等。

其中,舞蹈是祭祀乐舞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由舞蹈动作和音乐组成的,舞蹈的内容多为祭祀祖先、神灵等场合的礼仪和祝福。

总的来说,周代乐舞是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
仅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也为后世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代古代舞蹈史
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

那周代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周代古代舞蹈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周代古代舞蹈史
周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像商朝的国君们一样重视乐舞祭祀,不但注意发挥乐舞“通神”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乐舞“治人”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舞蹈的社会功能。

传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军队在商丘宿营。

士卒“前歌后舞”,通宵达旦。

又传说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人的支援。

巴人用歌舞慑服了敌人,这就是后来汉代的《巴渝舞》。

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乐”。

说的是在周公旦的主持下,明确了“宗法制”,用血缘关系把诸侯控制在周天子之下,又建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式的等级制度。

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礼仪制度。

为了体现和巩固礼仪制度,周公又主持制定了一套
为出征、会盟、饮宴、婚娶、丧葬服务的乐舞制度。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舞就被当作了“载道”的手段,发挥着政治作用。

舞蹈被纳入了“雅乐”体系,成为“礼治”、“乐治”的工具。

统治者用乐舞来纪功德、祀神祇、成教化、助人伦。

“舞以象功”、“舞以象德”成了雅乐的宗旨。

周朝初年,在吸收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集中整理了前代的乐舞遗产《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又新创制了《大武》,合称《六代舞》。

《六代舞》也称《六大舞》,都是纪功德的乐舞。

《云门》歌颂黄帝“大施天下道而行之”,《大章》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大韶》歌颂舜以文德治邦,《大夏》歌颂禹治水之功,《大濩》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灭商的伟大功绩。

每一部乐舞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是表彰某个圣明的先王的功德。

这六套乐舞的舞蹈可分为两类。

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

文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乐器“龠”(排箫)和鸟羽“翟”。

武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干(盾)戚(斧)。

所谓“文”是指以文德定天下,“武”是指以武功取天下。

舞者手中所执的道具龠、翟、干、戚等,都有象征的意义,舞蹈的每一动态也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

《六代舞》是周朝的“雅乐”,演出仪式隆重。

所奏的音律,所祭的神祇,都有定制:舞《云门》时,奏黄钟,歌大吕,祀天神;舞《大章》时,奏太簇,歌应钟,祀地祇;舞《大韶》时,奏姑洗,歌
南吕,祀四望;舞《大夏》时,奏蕤[rui緌]宾,歌函钟,祭山川;舞《大□》时,奏夷则,歌小吕,享先妣[bi比];舞《大武》时,奏无射,歌夹钟,享先祖。

《六代舞》中有五种是前代乐舞,唯有《大武》是周人的创作。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的乐舞。

《吕氏春秋》说《大武》的作者是周公。

这部乐舞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绩。

演出时,隆隆的鼓声响起来,舞队全副武装巍然肃立。

唱起雄壮的歌,以战阵的形式开始舞蹈。

舞分六段:第一段表演出兵,第二段表现灭商,第三段描写向南方挺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方边疆,第五段歌颂周公和召公的功绩,第六段舞队列队肃立,表示对周武王的崇高敬意。

六段舞蹈的差别,除动作外,主要是队形的变化。

舞蹈时唱的歌词,有一部分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周代的雅乐中除了上述的《六代舞》,还有《六小舞》,它们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小舞》也是祭祀乐舞。

《帗舞》用来祭祀社稷,舞者执全羽或五彩缯而舞。

《羽舞》用来祭祀宗庙,舞者执杂色散羽而舞。

一说是用来祭祀四方。

《皇舞》也叫《》,是祈雨的舞蹈。

舞者头上插着鸟羽,上衣也用翡翠羽毛装饰,手里还要拿着五彩的鸟羽。

《旄舞》用来祀辟雍,舞者手持牦牛尾,有人说《旄舞》就是《隶》。

《干舞》用来祭山川,舞者持盾牌。

《人舞》祭祀宗庙和星辰,人们徒手而舞。

此外,周朝还有一种重要的武舞《象舞》,也就是《象箭〔shuo 朔〕》。

箭是一种竹竿。

有一种说法是,殷人能驱象作战,周公打败了殷人,取他们驯象的舞蹈来宣扬自己的武功。

所有这类雅乐,周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

演出时舞队的人数有严格的等级界限。

当时乐舞的行列称“佾[yi义]”,每佾八人。

天子的乐舞用八佾,就是用64人组成的舞队。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这种规定体现着礼仪制度,绝对马虎不得。

稍有不慎,失了礼,就是莫大的政治错误,甚至成为被鸣鼓而攻之的罪状。

周王朝规定参加这些舞蹈表演的都是王室贵族子弟,而且把这些乐舞作为贵族子弟(所谓“国子”)教育的必修科目。

当然,作为老百姓的“野人”也是要学习礼乐的。

若论对乐舞的重视,周王朝是超越前人的。

王室贵族的子弟13岁就要开始学习“小舞”,15岁要学“象舞”,20岁要学“大舞”和各种祭仪。

这些乐舞都学通了,才能去做各种各样的官。

周朝还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叫做“大司乐”,管理乐舞的演出,并负责乐舞教育。

周朝之所以如此重视乐舞和乐舞教育,完全是为了文化控制。

周王朝的统治者坚信“乐”可以和“礼”互相补充。

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解释就是为“仁”。

也就是通过“乐”来把人情节制在“礼”的范围内,通过乐舞来强调民族、宗族的认同。

通过乐舞教育的普及,又可实现文化的认同。

所以,孔子对《六代舞》
和《六小舞》都称颂备至。

孔子在齐国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