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王昌龄《出塞二首

合集下载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的译文和注释

出塞的译文和注释

出塞的译文和注释《出塞》一般指《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一、注释:1、出塞:出关,出征。

2、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3、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4、但使:只要。

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5、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6、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7、沙场:指战场。

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8、震:响。

9、匣:刀鞘。

二、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

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著有《王昌龄集》。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二首⑴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⑵,万里长征人未还⑶。

但使龙城飞将在⑷,不教胡马度阴山⑸。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⑹,战罢沙场月色寒⑺。

城头铁鼓声犹震⑻,匣里金刀血未干⑼。

白话译文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其二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诗人关心边
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本文介绍的是当中的第一首,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出塞唐王昌龄的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的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附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译文、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该作品现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曾被后世评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通过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诗词赏析:王昌龄《出塞二首》

诗词赏析:王昌龄《出塞二首》

诗词赏析:王昌龄《出塞二首》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王昌龄《出塞二首》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出塞二首_出塞二首的诗意及赏析

出塞二首_出塞二首的诗意及赏析

出塞二首_出塞二首的诗意及赏析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出塞二首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

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原文:《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诗意: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八年级语文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

八年级语文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关于王昌龄的边塞诗

关于王昌龄的边塞诗

关于王昌龄的边塞诗
1.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王昌龄·唐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3.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龄·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5.塞上曲·其一
王昌龄·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出赛的古诗原文

出赛的古诗原文

出赛的古诗原文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出塞二首》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诗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诗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1.《出塞二首・其一》1.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解释: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是离家万里出征的战士们仍未归来。

倘若有像龙城飞将卫青那样的将领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此诗以“明月”“关” 为意象,将秦汉的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既描绘了边塞的悠久历史和战争的漫长,又表达了对良将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展现出一种雄浑豁达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2.《从军行七首・其四》1.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解释: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前两句通过对西北边塞广阔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苍凉且艰苦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黄沙百战穿金甲”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 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和国家奋勇向前。

3.《从军行七首・其二》1.原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解释:随着琵琶的弹奏起舞,不断变换着新的曲调,但始终摆脱不了那离别之情。

这杂乱的愁绪怎么也听不完,只见那高悬的秋月照着长城。

首句写军中娱乐场景,新的乐曲却无法排解战士们的“旧别情”,反而更添愁绪。

最后以景作结,秋月高悬、长城屹立的景象,既烘托出了边地的寂寥,又蕴含着战士们深深的思乡之情,将情与景完美融合,韵味无穷。

4.《从军行七首・其一》1.原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解释:在烽火台的西边有一座百尺高的戍楼,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戍楼上,感受着秋天的海风。

这时又传来了羌笛吹奏的《关山月》,这笛声让我无奈地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妻子的忧愁。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出塞二首》唐诗赏析

《出塞二首》唐诗赏析

《出塞二首》唐诗赏析《出塞二首》唐诗赏析《出塞二首》作品介绍《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出塞二首》原文出塞二首作者: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译
及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
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
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
盛唐,这个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
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
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
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
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
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
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
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
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
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
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
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
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
起了人们对历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
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
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
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理应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个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
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
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能够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
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
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
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
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
国家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很多诗人在塞
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
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
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
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
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
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比如岑参的边
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
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