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的“玫瑰”-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
从意象中看张式苍凉:以《花凋》为例
(二)压在玻璃下的照片:无望的爱情 留学归来的医生章云藩,本不合川娥的意,但他的家里 有点底子,人也有点底子,和生活在争吵与嘈杂中的家人不 同,他是干净整齐的,“她喜欢他头发上的花尖,他的微微 伸出的下嘴唇”。这是她生命中第一个有可能的男人,也是 她渐渐爱上的人。女为悦己者容,她听闻云藩喜欢女人的旗 袍长过脚踝,便穿着已经不合时宜的长旗袍;她会因挽手时 云藩的胳膊肘抵在自己的胸脯子上而脸红。这时的川娥是快 乐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 可她的快乐并不长久。跳舞回来之后川娥染了肺病,“瘦 得肋骨高高突了起来”。原是恋爱中的男女朋友,现在大部 分时间竟成了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章云藩天天来看她,免 费为她打空气针。每逢他的手轻轻按到她胸肋上,微凉的科 学的手指,她便侧过头去凝视窗外的蓝天。从前一直憧憬着 的接触,是的,总有一天,可是想不到是这样。”曾期望的 肢体接触,变了味儿似的以另一种她不愿意的方式呈现在她 眼前。病了两年,成了骨痨,那个曾信誓旦旦说“我总是等 着你的”的人,已经和看护余美增光明正大谈起了恋爱。 人人都是热闹的、光彩的,可只有她满身病人的气味, 在她看来余美增只是五短身材,配不上章云藩——“因为她 爱他,她认为唯有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方才配得上他”。但 云藩身边站着的人,不可能是久病的她了。为了表示自己曾 经年轻漂亮过,在余美增来之前,川娥特地让人把自己曾经 拍过的照片压到桌子的玻璃下。这个举动是孩子气的,却不 难看出川娥的不甘心和那一点点傲气。几乎要结亲的婚事、 令人动容的海誓山盟,却因为她的病成为泡影。以后那“十 年的美,十年的风头,二十年的荣华富贵”,都一并随她的 病拱手让人了。 相比起妻子的身份,川娥更像是一具曾有价值的肉体。 在这具肉体病了、不适合做妻子的时候,她仅有的一点价值 已经消逝。云藩和川娥是有爱的,可是不多——不能支撑他
浅析张爱玲笔下哀伤苍凉的女性形象
2010年4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Ap r .2010第27卷第4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 onVol .27 No 14浅析张爱玲笔下哀伤苍凉的女性形象吴洪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430072)摘 要: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
她绮丽而苍凉的小说流传至今,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魅力,反而在当代文学家园大放光彩。
张爱玲的小说诉说了一个个女性的命运:婚姻无真爱、相恋无圆满、两代无亲情。
她执着于世俗的生活状态,关注俗世生活中女性的自我追求。
她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的悲剧人生命运,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
她通过女性的悲剧观照出人性的弱点,进而站在女权主义的立场上,发出呼唤女性自我觉醒的时代呐喊。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女性;独立追求收稿日期:2010-03-10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4X (2010)420018203作者简介:吴洪莉,女,湖北武汉人,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
张爱玲在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璀璨的明星。
她出手即为经典,上路即达巅峰,以苍凉的笔润,奇谲的想象震撼着文坛。
“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
她的小说擅长以女性的纤细与敏感从生活中发现真谛,从细微处提示人们的生存状态,她的作品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展示了沪、港洋场高等华人的空虚、腐烂、变态的灵魂,虚假的情爱,无爱的婚姻,生命的琐细,人性的扭曲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写尽了人生百态、人世沧桑。
”于青在《张爱玲全集》序中写道,她寻找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的生存。
她的作品为我们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一批独特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张爱玲笔下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
其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婚姻作为谋生手段的女性、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以及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这三种类型。
这几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尤其是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所面临的生存困窘与危机的揭露与反思。
同时这对于当代中国女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当代中国女性张爱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天才女作家,她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场景。
张爱玲对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人们,特别是都市现代女性们乱世中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
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这样,抱着对在经济与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专注于女性悲凉的命运的写生。
本文下面分三个部分探讨一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不同类型,以期从中发现共性的部分及其对中国当代女性的启示。
一、良家妇女型的传统女性这类妇女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形象。
简单而言,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即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遵循着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循规蹈矩,履行着为人妻母的家庭妇女形象。
她们是当前制度的合法遵循者,又深受封建道德意识的束缚,并且有着较强的家庭观念。
可以说,这类女性可以说在任何社会都占大多数。
但是,张爱玲则走得更远,她既把关注的视角既落在了家庭贫困的下层妇女身上,又扫描了贵族家庭妇女的生存状况,描绘出了她们默默无闻的一生。
或高贵或低贱,身份上的不同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命运上的变化。
她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反叛的行为,但她们的勤劳,操持家务和掌控家庭的始终如一的恒心,无不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或无能或猥琐的小丈夫。
如《创世纪》中的紫薇,伴着一个只会玩鸟斗鸡的无任何思想、才能的遗少,把自己美好的一生消耗在了操持和掌握整个大家庭上。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她洋溢着青春气息,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在“存天理,灭人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013级救援技术班1301070116 周银摘要: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大而破"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被扭曲的疯狂变态女性和为谋生而谋爱的女性两种;张爱玲洞察和把握女性生存状态的高超能力,主要缘自于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以女性为角度的作品很多,同时她还在诸多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
受到那个时期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旧上海女性的真实写照。
本文首先对张爱玲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再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比较不同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生存状态女性形象一、张爱玲简介张爱玲,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本名张瑛,她具有显赫的家世,是二十世纪初的贵族千金,但是她的一生充满了凄凉与坎坷,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于1995年病世,享年75岁。
她将那个时期女性的形象和她自己一生的坎坷与凄凉全部融入在作品当中[1]。
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和文学论著等。
她的这些文学作品也是她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在众多作品中,以小说最为有名,她的代表小说有《沉香屑第一香炉》、《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她的小说多收录在《传奇》中。
其中有不少作品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如《半生缘》、《色·戒》等。
她是二十世纪的传奇女性,她的很多经典语录对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张爱玲小说中主要的任务悲剧形象张爱玲具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她出生时已是那个时代的没落贵族,加上二十世纪正是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上海沦陷,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她的小说中,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描写的淋淋尽致,无论是贵族千金、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是社会的悲剧。
这些悲剧人物的原因和特点又各有不同,下面是她的小说中主要的四种女性悲剧形象:(一)、封建枷锁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第一种就是封建枷锁制度下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这种悲剧形象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2]。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女性作家,深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有着传奇且又悲惨凄凉的人生体验。
张爱玲正是在那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体会到了自己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这个纷繁交织的世界中对于人性的彷徨,“失落”与“悲哀”之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她把浓厚的悲剧意识深层次地融入到作品里,可谓独具匠心,为读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那些她所创作的文章中,主要还是以女人的角度来叙述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章都是如此,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们讲述那些生动的故事。
针对这些特征,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想要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分析她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并解释她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她的创作的价值做进一步探索,以揭示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性女性形象一、引言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她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各种女性的不同境遇。
尽管这些角色中没有一个是英雄一样的人,还是会深深触动人们的情绪[1]。
她用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出一个个悲剧人物,揭示出她们千疮百孔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张爱玲是在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内心,烘托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凄凉地位。
另一方面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女性形象中分析,不难发现她们是形色各异,每个人的悲剧命运又是截然不同的。
有些女性丑陋荒诞,有些爱慕虚荣、尖酸刻薄,有些则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命运多舛[2]。
笔者认为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不仅能很好地揣摩到人物身上所具备的悲剧意识,还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张爱玲内心的悲凉,从而走进作者内心,了解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启发读者关注到悲剧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发展,以探索出女性悲剧的意义与价值。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当我们观赏到一幅美丽的图画、聆听到一曲动听的旋律、甚至是接触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是陶醉在其中的,感受着它们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女性内心世界和社会角色为主题。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形象被塑造得极为丰满和复杂,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习俗的批判。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是以独立、自主和坚强的形象出现。
她们有着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愿受制于传统的束缚。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白玫瑰拒绝了传统的婚姻安排,坚持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事业。
她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动的配角,而是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张爱玲通过这样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不要被社会的期望束缚住。
然而,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动角色。
她的女性形象常常处于家庭和婚姻的困境中。
她们要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例如,在《金锁记》中,女主角珍妮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选择,她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
这个形象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除了家庭和婚姻问题,张爱玲的作品还反映了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困境。
她的女性形象往往要面对男性主导的职场环境和社会规范。
她们要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也要面对性别歧视和职场压力。
例如,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为了获取情报而被迫接近男主角梁思成,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自己的道德困境,还要忍受男性的控制和压迫。
这个形象揭示了女性在职场中的边缘化和被动地位,同时也呼吁女性要为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而奋斗。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习俗的批判。
她通过描绘独立、自主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她也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职场中的困境和被动地位。
她的作品引起了读者对女性地位和社会习俗的思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简析
摘要:张爱玲从小成长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下,对她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她们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女性,为了生存做出努力和挣扎,最终仍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本文将对张爱玲的几部经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女性形象;简要分析作者简介:底蕴(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0601班,本科在读。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简析底蕴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0601班河北保定071000【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2-0021-01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的清朝贵族家庭中,父亲是满清遗少,她的母亲则是一位流过洋的新派女性。
父亲和母亲组成了一个特殊而又畸形的家庭,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投下了难忘的阴影,使她变得敏感和早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自然受到了影响。
虽然张爱玲通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女性意识,但是这些女性形象却都不能摆脱最终的悲剧命运。
以下是对张爱玲几部经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用青春做赌注的拜金女———白流苏《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虽然白流苏受过西洋教育,但是骨子里仍是浓厚的封建意识,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偶的目的和标准。
离婚后的白流苏回到娘家,但是哥哥却一直想着把她从家里赶出去,白流苏感到了在家中的危机,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归宿。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饱经世故又狡猾精明的留学生商人范柳原。
范柳原向来“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而白流苏则是想通过范柳原来满足她的虚荣心,使自己能拥有一个归宿。
于是白流苏不惜放弃自己的“淑女”身份和范柳原一起去了香港,他们试图通过接触而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两个人开始了一场所谓“爱情”的较量。
尽管过程中有着痛苦、无奈和深深的担忧,但白流苏还是企图对两人之间的较量进行驾驭,来达到她的目的。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以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创作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和思考。
首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复杂而矛盾的个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描写,展示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红玫瑰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冲动的女人,她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愿受到任何束缚;而白玫瑰则是一个温柔而顺从的女子,她将家庭和婚姻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小说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碰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身份和角色的多样性。
其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置于男性的视角下。
在《金锁记》中,女主角茉莉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她的存在对男主角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茉莉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揭示,读者只能通过男主角的眼睛来观察她。
这种置于男性视角下的描写方式,使得女性形象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平等。
此外,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但她却因为与日本间谍有染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
尽管她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成功地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抗和解脱。
这种将女性形象赋予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解放的思考。
最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个体。
在《小团圆》中,女主角柳如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人,她对婚姻和家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她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将女性形象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方式,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自我认知和自由选择的关注。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位天才女作家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璀璨的明星。
她一出手便是经典,一上路便是巅峰,以其苍凉的笔调,奇谲的想象,震惊了整个文坛。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张爱玲的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天,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张爱玲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人们,特别是乱世中的现代女性的基本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
她的作品为我们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一批独特的女性形象,给当时的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
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百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陷于婚恋迷途的童女所谓童女,实际上是孩童和成人,少女和女人的一个奇异的结合体,俄国作家梭罗古勃曾经写过这一类型的少女,说是“还是小孩子,而眼睛却已经长大了”。
鲁迅写于30年代的短文《上海的少女》里是这样说的:她们像“一切异性的亲人,也像一切异性的敌人”,“精神上已是成人,肢体却还是小孩子”,这句话与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形容娇蕊的有“婴孩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恰恰相反。
过早的成熟,自作的聪明,倔强的任性,侥幸的试探使这些童女冒着风险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欲罢不能。
但她们还是低估了命运的力量,最终还是跌入了难以逾越的心狱,永无救赎,这便形成了其命运的不彻底性。
二、走不出女奴宿命的叛女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真实的,不仅体现在其不彻底性,更体现为,即使她们经营的是“安稳”的平庸的生活,她们并不是一味沉默地忍受着,她们中间酝酿着艰难的挣扎,这种挣扎所要奋力冲破的束缚,正是男性权力社会强加于女性灵魂上的女奴宿命。
《倾城之恋》里的流苏是出身旧式家庭的小姐,但她仍然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她二十岁时离了婚,回娘家,住了七八年,哥嫂骗光了她的钱之后,用冷言热语要将她逼走。
她只得离家出走,走婚姻的老路。
流苏的那种拿前途作赌本的悲壮,她的小心警惕、患得患失,受到侵犯想表示清高却仍是无条件屈服的难堪和愤懑都体现出她的叛女本性。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和特别魅力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租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
家世变迁,人情冷暖,给张爱玲的刺激很深,形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审美观。
她以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撕开女性世界温情的面纱,塑造了一组扭曲而残缺的女性形象。
一.阴狠毒辣的“母亲”“母亲”这个神圣的称呼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已经不是慈爱无私的化身,而是阴狠毒辣的代名词。
曹七巧出生于寒门小户,被兄长嫁给大户姜家得了“骨痨”的二儿子。
她还没有等到爱情的降临就必须在爱情与婚姻上作出选择,在金钱的诱惑下,她屈服了,牺牲了青春与幸福、爱情与亲情。
长达十年的磨练造就了她畸形的心态和对金钱的极度占有欲。
而当她亲手毁掉了曾渴望得到的姜家三少爷季泽的爱情后,失去一切的她,用自己的变态的“爱”折磨、撕咬、啃啮着“子一代”人脆弱的人格和自尊。
[1]她热衷于对儿子长白、女儿长安的婚事进行破坏。
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另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
她整夜不睡地盘问儿子的私生活,并且在亲家母在场的麻将桌上将儿子与儿媳的隐私公之于众,并百般羞辱儿媳,使亲家母都不忍听下去而离开,直至把儿媳妇活活逼死。
因为在儿媳身上她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
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对于女儿迟来的爱情,曹七巧不但没有祝福,反而处心积虑的加以破坏,看到女儿与童世舫和谐交往,并以惊人的毅力戒掉鸦片,与童世舫谈婚论嫁,便大骂童世舫是看上了她家的钱财,后来又无端地辱骂女儿长安不守妇道,品行不端,并对女婿童世舫散布阴森的谎言,说女儿是一个断不了瘾的烟鬼,从而断送了女儿的婚事。
如此母亲,如此婆婆!正是她对儿子变态的占有,对女儿变态的嫉妒使她迸发出了无穷的复仇欲,最终驱使她失掉了与生俱来的母性。
密秋儿太太(《沉香屑?第二炉香》)、川娥的母亲(《花凋》)、顾太太(《十八春》)等人物跟曹七巧一样都是狠毒异常、残害人命的暴君“母亲”。
张爱玲笔下苍凉色调的女性悲剧命运
张爱玲笔下苍凉色调的女性悲剧命运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苍凉色调的悲剧命运。
她通过描写这些女性形象由于宗法社会压迫、男人摆布与支配、追求名利牺牲婚姻导致生存状态苍凉,展现这些女性形象孤独与凄凉、恐惧与自私、疯狂与不可救药的心理,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充满痛苦与不安、孤独与漂泊、荒诞与不可理喻的感悟。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女性形象悲剧命运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她笔下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悲剧色彩。
苍凉是指张爱玲在她生活的世界中的存在体验,是一种由于缺乏亲情、爱情、对周围的世界不信任,找不到生命的本源意义而产生的孤独感、无助感和虚无感。
本文旨在探究张爱玲笔下苍凉色调的女性悲剧命运,分别从“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女性苍凉的心理体验”,“作者在女性苍凉的心理体验中感悟到的人生内蕴”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以领略其笔下传达的女性命运之悲剧。
一、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回顾张爱玲的苍凉美学,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女性书写的悲哀体认,进而去填补这被压抑的空白。
也许大部分女性作品的基调都是悲怆与苍凉的,这种不被了解的声音,正是女性研究的宝库。
”[1]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生活在宗法社会下封建的家庭里,为了从宗法家庭的迫害下解脱出来,她们遭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与痛苦。
即便在生活上获得了一些自由,也还是没能逃脱宗法社会的迫害,这些遭受迫害的女性形象以一种苍凉的状态生存着,面对上一代人对她们的迫害与折磨,她们最终沦为了宗法家庭的牺牲品。
由于这些女性形象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所以她们面临不同的客观环境时,所反映出的生存状态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的宗法意识,已经深深烙在当时的宗法家庭里,所以,要想摆脱宗法家庭的迫害,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并非易事。
《金锁记》中长安的生存状态是苍凉的,出生在宗法家庭,母亲七巧也是深受传统宗法意识迫害的女性,所以长安注定要遭受封建宗法家庭所带来的一切迫害。
七巧因为自己年少时被裹过脚,受到过封建社会的迫害,所以想在女儿身上撒气,并且自己有着“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的思想,加上为了控制女儿的自由,所以在长安十三岁时替她强行裹脚,“为了完全控制成长的女儿,竟硬给长安缠脚,虽然后来中止了,但长安的脚已不能完全复原。
浅析张爱玲女性观对其小说中女性悲剧形象的影响
浅析张爱玲女性观对其小说中女性悲剧形象的影响作者:王习雯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而又成就卓著的女作家,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以“荒凉、悲剧”而著称,用几乎漫不经心的语调阐述了一群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最终在悲怆的宿命中被碾碎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用苍凉的笔法关注着小说中的每一个女性,他们病得深人骨髓、不可救药,描述了她们在“迷茫的威胁中”“一步步走向没有光的所在” 的凄哀处境,以此向读者阐释了自己的内心,并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凄凉地位。
本文立足于张爱玲悲剧女性形象的本体研究,首先概述了张爱玲笔下三种悲剧性女性形象,继而分析了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性产生原因,最后对女性形象悲剧性的现实价值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性;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于乱世荒凉的时代下崛起,不失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张爱玲继承“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饱含强烈的的社会使命,社会批判意识,着力于通过表现中国女性在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的悲苦与不幸、觉醒与反抗,来探求女性不幸与痛苦的根源。
一、张爱玲悲剧性女性形象概述(一)性格孤傲型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成为当时新女性的流行思潮,但是封建势力的强大与顽固,时刻羁绊着女性解放,使之受到压抑,悲剧命运由此产生,体现“那个特定时代女性生活的内部,展示了她们不自主的卑微生存处境,再现了女性封闭、沉默匮乏、依附性等亚文化群体特征”①。
在小说中,被颓废封建思想的绝望而压抑着的现实使得女性以反抗的形式去发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已经初步意识到传统父权的丑陋习俗,她们不满男权的统治,以个人的微薄之力自觉与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而又成就卓著的女作家,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以“荒凉、悲剧”而著称,用几乎漫不经心的语调阐述了一群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最终在悲怆的宿命中被碾碎的女性形象。
“花凋”——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命运解读
0杨爱 林 王
张 爱玲 作 品 中女 性 形 象笔 化 运 解读 和命 作 下 直 品
的 至
玲 缘
玲
余 [ 川理 工 学 院人 文 学 院 , 四 川 自贡 四
一一 一 一
6 30 ] 4 0 0
张爱玲 作 品多 以女性 为主要 写作 对象 , 性在 传统 宗法 制家 庭和婚 姻 的压 抑之 下 , 运悲 惨 令人 同情 。在 张 女 命
带来 见她 , 章云 藩 的女友 面前 , 川娥却 又感 觉 “ 惭 形秽 ” 最 后 , 而在 郑 自 。 她认 为 自己 :总 之 , “ 她是 个拖 累 。 于整个 对 世界 , 是个拖 累 。” 此 自 和 自卑 , 她 如 责 郑川 娥这 朵花 的凋谢 , 便是 必然 的 了。 郑 川娥 临终 前的 面 目让 渎者 赫然 心惊 :她 叫李妈 背她 下楼去 , “ 给她雇 了一 部黄包 车 。 爬在 李妈 背上像 一 个冷 而 白的大 白蜘蛛 。” 骨痨 病不 仅让 她无 法行走 , 其心 灵也被 伤害 —— 父母 竟然不 肯全 力挽 救她 的生命 , 他们在 她走
紫薇 是 以美 丽娇 弱 而著称 的花 , 是这个 老 太太 的名字 。 也 她确 实是 美丽 的 :眉 睫乌浓 , “ 苦恼地 微笑着 的 时候 , 眉毛睫 毛一丝 丝很 长地仿 佛垂 到跟 睛里 去 。” 太太 原来 有这样 好 听的名 字 , 老 这样美 的脸 蛋 和身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还看 得 出 老 苗 条 的身 形 。 但她 嫁 了不成 器的 丈夫 , 丽 、 又有什 么用 呢 ? 到她 当家 :经手卖 田卖 房子 , 美 本分 轮 “ 买卖股 票外 汇 , 过
的娇弱 , 需要 后 天的特 别 呵护和 自身 的成 长 。 而这 二者 , 张爱 玲笔下 都难 以见到 。 然 在 在男 权被 绝对强 化 的宗法社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独具个性的女性形象而闻名。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在爱情、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矛盾、挣扎和追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常常呈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
她们通常是敏感而独立的个体,不甘于被束缚和定义,时而渴望真爱,时而又渴望独立自主。
其中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珍珠和名媛佳子。
珍珠是一个崇尚爱情和自由的女性,她痛苦地挣扎着在社会和爱情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
佳子则代表了传统和权威的社会环境,她被迫接受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的婚姻。
这两个形象之间的对比呈现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除了珍珠和佳子,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女性形象,如《秧歌》中的冬瓜,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通过唱秧歌来寻找自己的自由和快乐;《小艾》中的小艾,她在一个寡妇的身份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智,不断挑战社会的限制和压力;《金锁记》中的小云,她是一个渴望真爱但却被家庭和社会束缚的女性。
这些女性形象在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命运的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内心的矛盾和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女性形象通常是富有艺术气息的,她们追求着美和自由,常常涉足文艺界。
在《傍晚》中的曼陀罗和《色,戒》中的王佳芝,她们都是热爱艺术的女性,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魅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命运与艺术紧密相连,既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奴隶。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描绘了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挣扎和追求。
她们常常是敏感而独立的个体,不甘于被束缚和定义,追求真爱和自由,同时也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约束。
张爱玲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自我认同和努力。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女性人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浅谈。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通常具备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她们不仅在外表上独特出众,更在思想和行为上展示出自己独立自主的一面。
小说《色,戒》中的玛加利塔就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女性,她在男人统治的社会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追求自由和权力。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常常处于复杂的情感困境之中。
她们往往面临着婚姻、家庭和爱情之间的选择,这使得她们陷入痛苦的抉择中。
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龙飞凤舞和白流苏就是两个拥有相同爱慕者的女性,她们因为对同一个男人的情感而产生了消极的竞争和矛盾。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经常被描绘成虚弱和无助的形象。
她们常常依赖于男性的力量和保护,缺乏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在小说《金锁记》中,女主角梅兰芳一直在将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她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爱人,却不断地被伤害和背叛。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经常被描绘成具有深厚的感情世界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她们善于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理解他人的心情。
在小说《半生缘》中,女主角李绮菱对自己的感情和家庭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保护和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人。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常常处于复杂的情感困境之中,经常被描绘成虚弱和无助的形象,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感情世界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她们的形象不仅展现了张爱玲对于女性角色丰富多样的认识,更反映了她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班级指导教师戴玉竹学生姓名王莹佳木斯大学目录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1)序 (2)一、张爱玲小说中女性重要人物形象塑造 (3)(一)、《金锁记》中畸形的心理的曹七巧 (4)(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沉沦的交际花葛薇龙 (5)(三)、《倾城之恋》中孤注一掷的白流苏 (6)(四)、《十八春》中自立自强的顾曼桢 (7)二、小说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8)(一) 特殊的时代 (9)(二)个人的性格原因 (10)(三)女性的社会地位 (11)参考文献 (7)致谢 (11)摘要在三四十年代的旧中国,张爱玲是位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其作品多以女性为中心人物,展示了女性人生的一隅。
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展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与失落,以及她们自甘依附的奴性意识,从而揭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本文从《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十八春》等作品中女性的描写来浅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归宿。
作为新时代女性,应该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把握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人物曹七巧葛薇龙白流苏顾曼桢AbstractAbstract Eileen Zha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emale writer between the 1930s and 1940s in China. Most of her works are focused on females and part of their lives.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are vivid and their personalities are clear. They show the embarrassment and depression of those women under the male chauvinism besides their servile consciousness, which reveal the bondage of feudalism to females。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以描写女性形象而闻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世界。
本文将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浅析,探讨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一、张爱玲作品中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
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例如,小说《小团圆》中的女主角林妹妹,她从小家庭困窘中走出,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主选择的人生。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婚姻观张爱玲的作品对婚姻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她描写了婚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和现实问题。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塑造,展示了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的冲突与对立。
她以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所遭遇的挣扎和无奈,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思考。
三、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心理描写张爱玲擅长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女性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对女主角墨小凡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在家庭矛盾和婚姻困惑中的内心纠结。
这种女性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定型,使读者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女性复杂且真实的情感世界。
四、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张爱玲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深刻的思考,并将其融入到作品的情节中。
她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苦难。
例如,在短篇小说《围城》中,她通过对女主角的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局限和无奈。
这种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立自主、婚姻观、女性心理和女性命运等多个方面。
她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准确而深入,展示了女性独特而复杂的内在世界。
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凋零的“玫瑰”-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凋零的“玫瑰”: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话题:休闲阅读母亲的文化研究张爱玲散文集女性关键词:张爱玲病态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一位注重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女性作家。
作品中,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审视挣扎于洋场中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匠心独运地刻画了以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病态女性形象。
女性的生存困境,物质欲望的无节制膨胀及作者女性意识的凸显等因素是其作品中病态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文坛,出现了一位特立独行且才情出众的女子,她就是以一部《传奇》而闻名的张爱玲。
她总是冷静地审视着动荡岁月中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欲望,直探人性的本真状态。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都呈病态,她们如凋零的“玫瑰”,凄婉而哀美,冷艳而狰狞。
一、洋场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与抗争的病态女性张爱玲小说的创作背景大多选择了20世纪初上海的洋场社会。
当时的上海动荡不安,时代新旧交替,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然而,外来文化又不断侵入,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本土与外来的意识形态在人们脑海中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乃至融合,而在这种碰撞与交融中产生的矛盾力推动人们滑向更深的欲望漩涡。
这一时代的女性则深陷在封建礼教和人性压抑的窘境中,她们深刻地认识到谋生才是生活的本质,于是物质就成为她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目标。
她们为了生存,上演着一场场“没有名目”的斗争。
也正如此,女性也渐渐远离了“常态”而趋向“病态”。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现代女性葛薇龙便是这类女性的代表。
葛薇龙,本是上海一破落户家的小姐,投奔到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那里。
她明知环境不好,但她还是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直,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去说,我念我的书”,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瘾了”{1},她彻底被生活改变了。
面对生存困境,她选择了投靠姑妈,依靠金钱的力量帮她读书,但是到了后来,薇龙终究还是抵抗不了洋场社会的种种诱惑,最终选择留了下来,留在那个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2}里。
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只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3}。
她为了生存而成为了姑妈手中的一枚棋子,也终究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路。
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完整人格的少女到幻想与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有力嘲讽。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也集中体现了生存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
白流苏遭遇了不幸婚姻,哥嫂为了她手里的钱接纳了她。
等钱花完后,哥嫂又撕破面具,大骂流苏是没有廉耻的、满身晦气的女人。
面对被驱逐出门的悲惨命运,流苏感到渺茫与无助,她想尽力摆脱这个家庭,她想出走。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要想摆脱这种生存困境,对她来说,最好的途径就是婚姻。
于是,她凭着残存的青春和美貌,在见到别人给妹妹介绍的男朋友范柳原时,她抛开顾虑,去勾引范柳原——一个有良好经济基础又欣赏她的男人。
她将婚姻当成了一条维持自身生存的有效途径。
而一场战争则成全了费尽心机的她,赢得了受人尊敬羡慕的富翁太太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收场是流苏理想中的圆满,但更多的却是空荡荡的惆怅。
她努力抓住了婚姻,赢得了物质生存的保障,却迷失了自我。
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从对生存困境的反抗来看,白流苏是胜利者。
但实质上,她是从一个物质的困境又深陷另一个精神的困境之中。
二、物质欲望冲击下的泯灭了母性的病态女性张爱玲很小便看透了世事,懂得金钱的好处,就像她自己所说:“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4}后来向母亲要钱的种种尴尬更是让她体会到钱的威力与魅力。
在她看来,那横在母亲和儿女之间的金钱,慢慢吞噬了母女间的温情,使得母性逐渐丧失。
为了金钱,病态的母亲甚至不惜押上儿女一辈子的幸福,在她们的手中,亲情也成了帮她们得到金钱而残害亲人的工具。
《传奇》这部作品集中,就集中揭示了金钱是导致母性扭曲的重要原因。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半生缘》中曼桢的母亲顾太太,《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们的母爱都已被烙上了深深的金钱的痕迹。
曹七巧,牺牲了青春与情欲换来一份家产,为了守住这份自己半生心血换来的家产,她谨小慎微,为了将儿女牢牢牵制在手中,她不惜教儿子吸大烟,逛窑子,不惜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
她不光自己成为孤家寡人,需要儿女的陪伴;她的儿女也一同成为了孤家寡人,远离了常人的生活。
曹七巧的一生始终活在对金钱的渴望与恐惧中,金钱既是她身份的“确认者”,同时又是她人格的“操控者”。
深陷在金钱泥淖里的曹七巧“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不给自己快乐,也不让子女快乐”(夏志清语),金钱扭曲了她的感情,也吞噬了她的母爱,剩下的只是疯狂的自虐和虐人的疯狂。
可以说她的一生是苍凉的一生,她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被害者同时又是害人者。
对金钱无可自抑的占有欲是造成她病态心理与扭曲人格的首要原因。
《半生缘》中的顾太太,作为家里的长辈,不仅对曼璐的堕落持默许态度,更是在曼桢被姐夫强暴囚禁时充当帮凶。
曼桢被困后,她本来是唯一可以救她的人,但是“那种八成旧的钞票,摸上去是温软的,又是那么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大叠。
钱这东西,确实有一种奥妙的力量”{5}。
在金钱面前,她思来想去,终于还是屈服于“钱”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年轻时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香港富翁做四姨太,目的就是换取切实的金钱,然而富翁老公似乎死得太晚了,而自己最富华彩的青春与生命只能在压抑中度过了。
多年后,当她成为富有的遗孀后,在香港享尽了物质的好处,不断地举行着上层社会的交际活动,过足了淫逸放荡的生活,“她一手挽住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晚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6}。
她不仅对丫头吆五喝六,而且使亲侄女葛薇龙心甘情愿地堕落,为她勾引男人,最后沦落到和妓女的区别仅仅在于“她们是不得已,而我是自愿的”{7}。
这些泯灭了母性的母亲们无一例外地在亲情和无情之间选择了后者。
钱的“好处”就在于它凌驾于一切物质之上,这也正是张爱玲一贯的清醒与冷酷。
三、女性意识关注并作用下的病态女性张爱玲“传奇”世界中的女性几乎都是病态的,那么张爱玲为什么会刻画出如此众多而又让人既憎恶又怜悯的病态女性,其实,这也与作家自觉的女性意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形成比较早,她曾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说:“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8}当然,这种女性意识是朦胧幼稚的,但却可以看出她女性意识的萌芽。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是一典型的封建遗老,“挥霍祖业、坐吃山空,吸鸦片,养姨太太、狂窑子,对子女缺少责任心”{9}。
她曾说:“他(父亲)曾扬言用枪打死我”,“把我监禁在黑屋子里”{10}。
在她逃离父亲到母亲家后,时间不久,敏感的她发现母亲的家很快就“不复柔和了”,“在母亲家中她不像一个受尽委屈,终于回到母爱中的女儿,倒像是来到贾府中的那个‘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林黛玉”{11}。
这个破碎的家庭带给张爱玲内心的是压抑与苦痛。
她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所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她独自观察,体验这个世界,逐渐磨炼出一个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磨炼出一个对周围人、对复杂喧嚣的都市独立分析的头脑。
张爱玲创作小说总是以她独特的女性眼光去洞察女性,再现历史与自我双重负荷下的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觅;自觉地从女性的立场和视角出发,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剖析人物病态成因。
张爱玲以一种背离传统女性美好形象的创作观点去刻画女性,所以,病态女性的出现绝非偶然。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12}张爱玲总是习惯用刻薄而准确的语言,做冷眼旁观的叙述,极尽讽刺,而芸芸众生的生活悲剧在她笔下则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前朝的遗老遗少或有闲阶层的怨女弃妇,她们身上看不到中国女性传统的勤劳、善良、质朴的美好品质。
她总是试图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来关注女性和人性,还原人性的本真状态,因而她的悲剧有着更深的意蕴。
探究病态为何而来?其实病态就根植于人性之中。
女性自身受鄙视被忽略的原因不仅仅是来源于外界的封建意识、男权意识,而且还源于女性骨子里存在的与生俱来的依赖性与贪婪性。
正因如此,她们逐渐远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最终走向了病态甚至没落。
张爱玲笔下的病态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浓烈的况味,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
作者简介:鲁建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1}{2}{3}{5}{6}{7}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第176页,第190页,第304页,第176页,第191页。
{4}{8} 张爱玲:《张爱玲散文?童言无忌》,来凤仪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64页,第66页。
{9} 余斌:《张爱玲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第27页。
{10}{11} 萧关鸿:《张爱玲》,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第269页。
{12} 张爱玲:《张爱玲散文?自己的文章》,来凤仪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95页。
参考文献:[1] 高倩:《透过苍凉看张爱玲》,见《文化研究?科教文汇》,2009年8月(中旬刊)。
[2] 陈慧茹:《母性的沦丧与异化——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探析》,见《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 刘慧霞:《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亲情观》,见《经济研究导刊》,第27期。
[4] 林茵:《苍凉的启示——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见《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 张爱玲:《张爱玲散文集》,来凤仪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
[6]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