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暴力犯罪心理详解

暴力犯罪心理详解

暴力犯罪心理详解暴力犯罪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手段的行为。

对于暴力犯罪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本文将从心理触发因素、受害者情境、心理异常等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暴力犯罪心理。

一、心理触发因素暴力犯罪的心理触发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状态。

暴力犯罪者的个体因素往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障碍:许多暴力犯罪者在行为前存在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障碍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反应出现异常,加剧了暴力行为的发生。

(2)攻击性倾向:一些人天生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倾向,他们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冲动和愤怒。

这些人更容易在冲突或压力面前表现出暴力倾向。

(3)经历暴力事件:有研究表明,个体经历过长期或严重暴力事件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

这些暴力经历可能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当面临类似情境时,他们会选择使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1.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外在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对暴力犯罪产生的影响。

以下几个社会因素对暴力犯罪的心理触发具有重要作用:(1)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暴力和家庭不和谐是许多暴力犯罪者的成长背景。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常常学习到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2)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来自工作、学业、经济等方面的各种紧张和负面影响。

长期面对高压和挫折的人更容易情绪失控,产生暴力行为。

(3)媒体影响:大量的暴力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观看和接触暴力内容的过多,可能导致人们产生暴力行为的认同和模仿,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二、受害者情境受害者情境是指在暴力犯罪行为中,受害者的特定情境对犯罪者心理的影响。

以下几个受害者情境在暴力犯罪心理中具有重要作用:2.1 情绪激怒有些暴力犯罪的发生是因为受害者激怒了犯罪者,导致他们失去了理智。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在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原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犯罪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原因和动机。

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为法律层面的犯罪分析和刑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罪犯心理的成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贫困、暴力、家庭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不稳定,产生暴力和犯罪倾向。

2. 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人格障碍、自控能力不足、冲动控制困难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易于参与犯罪行为。

3. 创伤经历创伤经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身心创伤,如性虐待、家庭暴力、战争等。

这些经历对罪犯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三、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1. 刑罚制度的优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刑罚制度的优化建议。

不同类型的罪犯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原因,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刑罚措施,以更好地达到预防罪犯再犯的目标。

2. 犯罪行为预测与预防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预测罪犯的再犯可能性。

这种预测可以促使相关机构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以防止罪犯再次犯罪。

3. 心理咨询和矫治犯罪心理学为罪犯提供心理咨询和矫治的指导,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改变其行为模式,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四、犯罪心理学的局限性与挑战1. 伦理道德考量研究罪犯心理必须面临伦理道德的考量。

在保护研究对象隐私和尊严的同时,研究者需要确保研究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人格障碍犯罪

人格障碍犯罪

人格障碍犯罪人格障碍犯罪1人格障碍的界定人格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变态心理,与犯罪有着很大的关系。

它是指个体的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方向,以至于他不能具有适合一般社会生活的心理和人格特征。

人格障碍者通常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出现异常,并为此苦恼,但却控制不住自己;也有少数人格障碍者并不把自己的行为视为紊乱和异常。

特定的情境下,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去实施某种怪异的行为,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反应。

早年开始,人格障碍一般在个体幼年时期便已经初现端倪,但是特征并不明显。

待到青春期暴露于外时,人格障碍往往稳定且顽固,很难改变;个性具有严重缺陷,某些个性结构畸形发展或者发展严重不足,使得整体个性不稳定、不协调;情感严重变异,缺乏自制力;缺乏自知之明,个体虽然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及社会评价,但不能适合周围的环境;人格偏离后有相对的稳定性。

2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1)犯罪形式:个体在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没有明确的目标,随即冲动性较强。

作案手法一般不太隐蔽,作案情节离奇怪诞,有的胆大妄为,手段残忍。

自我保护性较差,既害人又害己,甚至对自身的损害更大。

抓获后不逃避罪责,对罪行供认不讳。

犯罪活动一般是单独实行。

(2)犯罪性质: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因为变态心理和病理性激情的支配,人格障碍者多发生伤害、凶杀、毁物、强奸、轮奸等恶性犯罪。

因为多疑、记仇,他们极易实行报复性的毁物、凶杀等恶性犯罪。

因为性格顽固且异常,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极难改正,常实行持续性的恶性犯罪。

3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者的犯罪特征(1)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报复心强,总以为别人要对他实行迫害和攻击,容易把别人的友好看做敌视或蔑视的行为,往往寻机泄愤f主观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劝解;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而又狂妄自大·爱空想和幻想,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常无理取闹;易产生嫉妒的妄想,可能产生报复型或攻击行为,多见于男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冷酷无情以及违法行为。

这种人格障碍不仅对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了解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出现通常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社会环境因素:不稳定的家庭环境、暴力和犯罪的社区环境、缺乏道德教育和良好榜样等因素,容易使个体受到不良影响,培养出冷漠和违法行为的倾向。

2.遗传基因因素: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从而增加了个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3.个体心理因素:自尊心过低、缺乏同理心、控制冲动能力差等个体心理特点,容易使个体产生对他人权益冷漠的态度,从而促使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处理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方法针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以下方法旨在促进其行为的转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和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

2.社会支持: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帮助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改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社会庇护所、开设康复中心等,提供心理、物质和职业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患者逐渐融入社会并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3.法律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和刑事司法体系,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在监狱和社区矫正场所加强心理矫正和教育,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提供改造机会。

4.公众教育:通过开展相关的公众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认知和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树立包容和关爱的社会氛围,为其恢复和融入社会提供更好的环境。

结论: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环境、遗传基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从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罪犯心理形成因素

从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罪犯心理形成因素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毕业论文(2012学年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罪犯心理形成因素陈堪文提交日期:2012年02 月23日系部警察系专业刑事执行(心理矫治)学生签名陈堪文学号09133137指导教师范辉清职称副教授论文提纲:一、罪犯心理的概述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理解三、从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分析罪犯心理形成因素四、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对罪犯心理分析的意义成绩评定:分指导教师签名:范辉清2012年月日从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罪犯心理形成因素陈堪文 09133137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系统和结构等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上层建筑无法适应经济基础时,容易造成许多犯罪现象。

罪犯心理是罪犯在监禁环境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包括常态心理,犯罪心理和刑罚心理。

了解罪犯心理形成因素分析其原因对于我们罪犯改造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罪犯改造分为行为改造和心理改造,其中罪犯心理改造是罪犯改造的主要工作。

罪犯改造的实质是转变罪犯在遗传和环境影响中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因素,促使其向积极的,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成为符合特定时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当前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危机事故频发,轻则造成服刑人员心理适应不良,焦虑,抑郁,抗拒等心理和行为,重则造成服刑人员暴力,脱逃,自杀等危机事件,给监狱管理和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此,我们应当从其心理根源抓起,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去分析罪犯心理形成因素,可以深刻了解罪犯心理的形成重要因素,为矫正罪犯心理,预防相关心理危机,为监狱工作创造良好的实效。

关键词:精神分析;罪犯心理;罪犯改造;本我;人格理论正文: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每个罪犯身上都存在着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的属性,对罪犯的探讨,需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门学科进行才能全面深入的分析。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对他人权利的漠不关心和频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本文将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所表现出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并分析其可能的成因。

一、漠不关心症状1. 缺乏同理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缺乏同理心,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需求。

他们对他人的困境或挫折常常漠不关心,甚至对其感到愉快。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得他们能够无动于衷地伤害他人,对别人的感受置之不理。

2. 冷漠和冷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冷漠和冷血的态度。

他们对他人的需求或请求不显示出任何的关心或理解。

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对待每个人都一样冷漠,从不表露出温暖的情感。

3. 自私和利己主义漠不关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私和利己主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权益和福祉。

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至于经常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二、违法犯罪症状1. 冷酷无情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冷漠和冷酷无情常常表现在他们的犯罪行为上。

他们可以毫无怜悯地伤害他人,无论是物质损失还是身体伤害。

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欲望为中心,不管付出何种后果,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 缺乏责任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或后悔。

无论是小偷小摸还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他们都不会对自己说出此事感到愧疚,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他们常常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不顾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法规。

3. 破坏性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违法犯罪行为常常表现为破坏性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故意破坏他人的财物、生活和人际关系,以满足自己的虐待需求。

这种破坏性的行为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受害者和社会带来了持久的痛苦。

三、可能的成因1. 生物因素反社会人格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一个人患此障碍的风险。

此外,神经递质的异常活动也可能与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有关。

罪犯心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趋向犯罪

罪犯心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趋向犯罪

罪犯心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趋向犯罪罪犯心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趋向犯罪犯罪行为是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但是有些人却会选择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这些人往往具有特定的心理因素,促使他们趋向犯罪。

本文将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趋向犯罪。

一、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是罪犯形成犯罪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在社会中与其他人互动和接触,会受到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身处犯罪率较高的社区,或者与犯罪分子接触密切,那么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引导和影响,进而趋向犯罪。

此外,失业、贫困、教育水平低等社会问题也是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使得一些人陷入绝望,选择犯罪作为应对方式。

二、个人因素1.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与犯罪倾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些罪犯往往患有心理障碍,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

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缺乏正常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导致他们更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2. 中毒和成瘾毒品成瘾和酗酒也是罪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毒品和酒精的滥用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使其做出冲动和犯罪行为。

长期滥用会导致人格扭曲,进一步加重其犯罪倾向。

3. 自尊心和认同感的缺失缺乏自尊心和认同感是犯罪倾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人因为外界的不友好对待、教育上的失败或其他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情感,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这种心理状态会使他们在社会中感到排斥和孤立,进而寻求犯罪行为来获取满足感和认同感。

4. 经济利益一些人犯罪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毕竟,金钱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可能因为贪婪、奢望物质生活或缺乏经济来源等原因,选择犯罪作为获取财富的手段。

尽管这种行为有违法和违背道德,但对于一些人来说,经济利益可能比法律和道德更引人诱惑。

三、解决方法针对罪犯心理,预防和纠正犯罪行为非常关键。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法:1.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潜在犯罪性格与心理学因素分析研究

潜在犯罪性格与心理学因素分析研究

潜在犯罪性格与心理学因素分析研究一、前言犯罪是社会问题的严重体现之一,一些人通常会因为个人特征而被视为“潜在犯罪者”。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潜在犯罪性格和心理因素,探讨潜在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与特点,以期对相关预防和干预提供一些参考。

二、潜在犯罪者性格特点1. 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潜在犯罪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他们极度自我中心,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缺乏同情心和理解力。

此外,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和易怒,与周围的人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2. 内向孤独潜在犯罪者通常比较内向和孤独。

他们不太愿意交往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他们往往缺乏自信,不敢面对现实,难以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3. 自我控制欠缺潜在犯罪者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做出冲动的、不理智的行为。

此外,他们往往表现出非理性的情绪,如愤怒、嫉妒等,缺乏应对和缓解的能力,从而容易引发暴力冲动和犯罪行为。

三、潜在犯罪者心理因素分析1. 成长环境成长环境是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潜在犯罪者的成长环境中,可能存在精神上的缺陷、亲情关系不良、缺乏安全感等问题。

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应对艰难问题和压力的能力,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风险。

2.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也是潜在犯罪者的一个常见问题。

如人格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增加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潜在犯罪者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经济压力、竞争压力、职业压力等会使个体感到绝望、焦虑和无助,从而可能做出任意行为。

四、预防和干预策略1. 心理疏导对于一些潜在犯罪的个体,辅导和疏导是比较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手段之一。

在获得真正关注和理解的情况下,个体会减少愤怒和焦虑的情绪,避免情绪和愤怒爆发。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中预防犯罪的一种有效措施。

家庭应该注重家教品质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

犯罪心理学考证

犯罪心理学考证

犯罪心理学考证
犯罪心理学是一个以探讨人类的犯罪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和行为,揭示犯罪的成因、发展和控制,是研究犯罪的重要学科之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犯罪的成因主要来源于个体内部和其所处的环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犯罪心理学解释:
一、心理障碍:犯罪者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等,这些障碍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二、创伤经历:犯罪者可能遭受过各种创伤经历,如家庭暴力、性虐待等,这些经历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三、社会问题:犯罪者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文化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四、心理压力:犯罪者所受的心理压力可能较大,如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在进行犯罪心理学考证时,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心理测量:通过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测量,例如人格测试、心理问卷等,以了解犯罪者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从而推断犯罪背后的心理特征。

二、叙述分析:通过犯罪者的叙述分析,例如聆听犯罪者自己讲述犯罪的经过、心理状态等,从而分析犯罪者内心的动机和原因。

三、行为观察:通过观察犯罪者的行为,例如犯罪前后的行为、语言等,从而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考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犯罪事实查明、案件审判、判决结果判断、判处刑罚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对保护社会公正,维护法律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概念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 善。
通常开场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开 展至成年或终生。
公认的正常人格范围的变异,是人格中某些品 质的过多或缺乏,远未到达害人害己的程度, 那么称为人格缺陷。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 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 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
罚);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⑤反复偷窃; ⑥经常逃学;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 夜;
⑧过早发生性活动; ⑨屡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⑩①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 而至少停学一次; ⑩②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 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甚至违 法乱纪。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 少有以下 3 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 会常规、准那么、义务等,如不能维 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 (或旷课)、屡次无方案地变换工作; 有违反社会标准的行为,且这些行为 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3.归因 积极的归因 消极的归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把自己干的错事都归咎
于他人或外界因素。
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我谴责性归因
4.抑制〔压抑〕
正常的压抑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效率〔如 思维、记忆等〕,也不会阻碍人的社会功能。 一般来说,与上述逐条违背的,那么是病态的 压抑。使得压抑本身使人痛苦,心情紧张、心 烦意乱、脾气急躁。造成心理功能受挫,压抑 过度产生焦虑。生理功能紊乱。

犯罪人格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犯罪人格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犯罪人格的形成及特征分析[摘要]犯罪人格是指具有严重反社会倾向的,能够导致犯罪行为产生的特定身心组织。

犯罪人格在一定情景下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犯罪就是外在环境诱因和内在人格缺陷相结合的结果。

对犯罪人格特征的分析能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关键词]犯罪人格;人格缺陷;形成因素;犯罪人格特征[DOI]10.13939/ki.zgsc.2016.05.199犯罪人格,其结构和成分特征与正常人存在着显著差别。

当影响犯罪的外在因素作用于具有犯罪人格的个体时,该个体较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1 人格与犯罪人格人格即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包括:完成某种活动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性格;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即动机、兴趣、需要、理想、信念等。

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特质和倾向性构成,它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犯罪人格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素质论观点:犯罪人格被看作犯罪人特有的异于正常人的人格,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此类理论有遗传理论、体质理论、智力低下理论和人格障碍理论等。

精神分析论则用无意识的观点来解释,主张犯罪人格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认为婴儿生来就是犯罪者。

上述理论均忽视了犯罪人格的社会性质。

西方关于犯罪人格的研究,近年来多数学者从社会化过程来分析犯罪人格的形成,认为犯罪人格是由于人格的非社会化和不完全社会化造成的。

实际上,犯罪人格既有其先天的成分,也有其后天的成分,犯罪者并不都具有犯罪人格,犯罪者人格与一般人的人格并无两样,而犯罪人格者虽然不是天生的犯罪者,但至少比正常人格者或其他人格异常者更容易成为犯罪者犯罪人格,是指因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即由于后天负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2 导致犯罪人格缺陷的心理表现任何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浅析罪犯监狱化人格的成因分析

浅析罪犯监狱化人格的成因分析
浅析 罪犯监狱化人 格 的成因分析
林 启 芳
( 上海政 法学院 2 0 1 4 级刑 法学研 究生 )
摘 要 :罪犯监狱化人格是 3前监狱工作研究的一个热点 - " 问题 ,是罪犯在漫长的监禁生涯 中,因受到 多重 因素 的综合作用 ,所形 成 的人格 变异 ,是 自由刑的监禁制度带来的必然产物。本文简要 阐述 了监狱化人格 的成 因分析 ,并立足 于基本 国情和监狱现状 。 关键词 :罪犯 监狱化人格 成 因
所谓监狱 ,是依 照法 定程序在于社会隔离 的专 门设施 中,以 监禁 的方式对在押罪犯执行刑罚 ,并予 以矫 正 ( 改造 )的国家特
殊强制机关 。 从 这 个 定 义 中 ,有两 个 关 于刑 罚执 行 方 式 的关 键 词 :隔 离 与
监禁 。监狱 ,作为 自由刑的执行场所 ,以惩罚和改造罪犯为其主 要职 能,这是通过监禁 、隔离 以限制罪犯的人身 自由来实现的 。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罪犯 隔离 于正 常的社会之外 ,不可避免 的暴露 出了其一系列 的弊端 , 出现了诸如刑满释放人 员因为长 时 间处于封 闭的高墙生活 中,习惯 了监狱简单的点、线生活,出狱 后 不 能适 应 正常 社 会 的生 活 而 重 新 犯 罪 ,以求 得 回到 监 狱 中 “ 熟 悉 生活 ”的有趣现象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形成了监狱化人格 ,那 么我们就从监狱化人格 的成因开始分析 。 监狱 化人格 的成 因分析 罪犯作 为特 定类型 的人群 , 由于生存环境和面对 的问题较之 常人有很大 的不 同, 会 因为特殊环境 的影 响,产生不同表现 形式 的监狱 化人 格,因此其心理健康状态与常人也有很大差异 。 不论是外 国的文献, 还是我国的部分学者都对于罪犯的心理问题 进行过调查研究。国外文献报道,监狱犯人 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 1 0 - 2 0 %,是一般人群的 2倍以上。 美 国司法部 1 9 9 9年研究报告显 示有 1 2 . 5 %的在押罪犯存在精神疾病,7 %具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国 内方面, 根据 2 0 0 0 年 吕成荣等医生对 3 4 1 2 名在押服刑人员的调查显 示,罪犯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 1 0 . 9 3 %,其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 最高, 达到 7 . 9 6 %, 其余依次为神经症( 1 . 0 0 0 / 0 】 、 精神发育迟滞f 0 . 5 9 o / o ) 、 精神分裂症( O . 4 4 o / o 1 、情感性精神障碍 . 2 6 o / o ) 等。 以 上 调 查研 究得 出 的数 字 结果 是 触 目惊 心 的 , 笔 者 得 出 的 结 论是:关注罪犯的心理健康 ,针对罪犯在服刑期间心理发展的需 要,开展行之有 效的教育活动 ,提高罪犯 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其 生理特 点、心理 因素、行为 习惯及周 围所处的环境有关。那么监狱化人格具体是 由哪些原因所造 成的呢? ( 一 ) 自身 因素 罪犯作为社会的人群 ,经历 了犯罪 、被捕、审判等一系列心 理 应 激 事件 ,进 入监 狱 服 刑 改造 ,又 面 临来 自监 禁 环 境 、改 造 、 家庭、社会 以及思考刑满释放后的创业就业等多方面 的压力,必 然 会 产 生 与 之 相 关 的 相应 的 “ 监 狱 ”心 理 和 “ 监 狱 ”行 为 ,妨 碍 其人格的正常发展与完善。

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

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

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人性的黑暗面:人犯罪中的心理探索人类社会因其多样性而复杂,人们一直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

在犯罪行为中,人性的黑暗面展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通过心理探索,深入探讨人类黑暗面的原因和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人性黑暗面的成因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造成人性黑暗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们感受到的不义和不公平增加,从而滋生出愤怒、不满和压抑。

这种心理负担和不满情绪的积累易导致人在无法正常发泄的情况下,产生犯罪行为,满足当下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2.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人性黑暗面的成因之一。

人的天性与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的冲突,以及个体的特质、性格、经历等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例如患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碍、自卑感和人格缺陷等,这些因素使得人容易产生脆弱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二、人性黑暗面的表现1.暴力倾向人性黑暗面的一大表现就是暴力倾向。

暴力行为包括肢体暴力和非肢体暴力,如谋杀、斗殴、强奸和虐待等。

对于一些人来说,采取暴力行为是他们发泄、掌控和展示力量的方式,通过对他人的伤害来获得满足感。

2.欺骗行为人性黑暗面还表现为欺骗行为,包括诈骗、舞弊、造假等。

人们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人,包括伪造文件、虚报财产和进行诱骗等手段。

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虚假和背叛的特征。

三、犯罪行为中的心理探索1.冲突解决人性黑暗面在犯罪行为中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可以作为一种冲突解决的途径。

犯罪行为对于罪犯来说,可能是为了得到所需资源、权力或者改变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

通过犯罪行为,他们试图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甚至获得自我认同感。

2.满足欲望人性黑暗面的犯罪行为往往源于个人的欲望。

无论是物质上的欲望,如金钱、权力,还是心理上的欲望,如报复、权威,犯罪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

罪犯通过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达到追求个人欲望的目的。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引言在我们的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为了应对和解决犯罪,犯罪心理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通过研究罪犯的行为和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进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惩罚措施。

本文将解密犯罪心理学,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对罪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犯罪行为的解析犯罪行为可以说是一个谜团,因为每个犯罪个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动机和行为方式。

然而,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模式和特征。

社会因素的影响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教育水平等都可能对其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边缘化和贫困可能增加一个人从事犯罪的风险。

因此,改善社会福利和教育水平,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可能有助于减少犯罪率。

心理动机的驱使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动机。

罪犯行为往往与某种欲望或冲动相关联。

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贪婪而从事金融诈骗,而其他人则出于愤恨或复仇心理而犯下暴力犯罪。

心理动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并找出预防犯罪的方法。

违法行为的决策过程罪犯的决策过程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选择从事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罪犯在做出决定之前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评估。

他们会权衡风险和回报,决定是否值得冒险。

对于犯罪心理学家来说,了解罪犯的决策过程有助于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

罪犯心理的分析除了犯罪行为之外,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罪犯的心理状态和特征。

了解罪犯心理对于预防和处理犯罪非常重要。

罪犯的人格特征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罪犯也不例外。

犯罪心理学家研究了罪犯的人格特征,以发现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特定特征。

例如,一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和道德价值观可能与犯罪行为有关。

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评估其可能再犯的风险,并设计相应的康复计划。

罪犯的心理状况除了人格特征之外,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罪犯的心理状况。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李玫瑾,屈明[摘要]本文通过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指出,要特别注意一种由反社会的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现象。

这种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人格障碍;犯罪心理随着张君犯罪团伙许多犯罪事实的被揭露,人们为如此残忍的犯罪者和如此嚣张的犯罪事实感到震惊,尤其是对杀人不眨眼的首犯张君的心理路程深感困惑。

张君案件再一次唤起社会对犯罪人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

一、张君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张君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自己在法庭上说,一是贫穷,二是不服处罚产生的报复心理。

有媒体也曾报道:“城乡间的差异把他们推到了城市的边缘”。

①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于外”的心理表现。

所谓“归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人对自己的种种行为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解释,寻找理由或原因的过程。

这一心理现象的规律是:绝大多数人在归因时,都倾向于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结于自身的原因,相反,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结于外部原因[1]。

这种“归因于外”的倾向在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解释时更为多见。

事实上,张君的这种归因纯属无本之木。

因为生活于贫困之中的人很多,并非每个人都会像张君那样滥杀无辜,甚至向自己的同伙、有恩于自己的老乡下黑手;也不会像张君那样从小学起就与班上的许多同学打架;更不会像张君一样提着菜刀闯入自己看中的女孩家逼婚。

社会中的许多人都经历过贫困,并非每个人都像张君那样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翻脸无情。

张君的许多行为绝不是“因为贫困”所能解释的。

至于他说的“不服处罚产生的报复心理”更没有道理。

事实上,是张君犯罪在先,法律惩罚在后,法律并没有冤枉张君。

况且他在广西杀自己的老乡、在云南杀两位女青年都不是报复“法律”,而是为了“钱”,为了“找一个用枪杀人的手感”(张君原话)。

笔者并不反对“许多犯罪人是受社会不良影响走上犯罪道路”的结论,但是,张君犯罪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极度残忍和冷酷的行为。

这些人常常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毫无同情心,因此往往会对其他人施以暴力或者性侵等恶劣行为。

对于这些变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找到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变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强奸、谋杀、虐待等。

这些行为常常给他人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社会对此不能袖手旁观。

变态人格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和基因因素可能是变态人格的成因之一。

许多研究显示,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人格上的缺陷,使人更容易表现出冷漠和残忍的行为。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拥有这些基因的人都会成为变态人格患者,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家庭环境也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存在虐待、家庭暴力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容易使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特征。

儿童时期遭受身体或性虐待的经历,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对他人施以暴力。

社会环境的压力和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

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对于一些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压力感和挫败感。

这种压力和挫折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发展出一种冷酷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对他人的伤害和歧视。

针对变态人格犯罪的预防,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教育、心理干预和法律制裁。

教育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关键。

通过心理教育,在儿童时期就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加强公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家了解变态人格及其危害,增加对这些人的警惕性,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变态人格患者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的发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减少他们对他人的伤害。

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法律制裁是必要的。

应严惩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暴力犯罪,并加大刑罚力度。

要加强监管,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进行社区关押和跟踪,以防止其再次犯罪。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冷漠、自私、无情、傲慢、懒惰、不负责任等一系列负面特征。

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安全。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并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社会和个人安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1. 精神疾病因素变态人格通常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有研究表明,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可能存在特定基因的突变,这使得他们在情感、社交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不正常的行为和思维。

一些早年的心理创伤、逆境经历也有可能导致成年后变态人格的形成。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一些人可能会因此产生攻击性、嫉妒心、怀疑心等负面情绪,从而培养起一种变态的人格。

3. 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可能是在家庭环境中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家暴、溺爱、忽视、过度要求等等都有可能是造成他们后来性格扭曲的原因。

4. 自身心理问题个体的自身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的重要原因。

比如自卑、自我中心、缺乏信任感、过分激进等心理问题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也涉及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因素。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就必须从这些因素入手,采取相应措施来加以预防。

1. 完善法律制度针对变态人格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其行为。

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严格监管其行为。

这样既可以保护社会安全,又可以给予病患者帮助。

2.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普遍较低,对变态人格的了解更是稀少,这就给变态人格患者产生不良后果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罪与罚:犯罪心理与道德挣扎】在人类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种违法、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它既使个体受到法律制裁,也常常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与挣扎。

本文将探讨罪与罚的关系,以及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挣扎。

一、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1.1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塑造个体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贫困、不公平的分配、道德失范等问题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1.2 个人因素:个体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也对犯罪产生影响。

例如,低自控力、易冲动的人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罪犯心理2.1 内疚与悔恨:心理研究发现,大部分犯罪者在犯罪后会感到内疚和悔恨。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无法改变过去,这种心理挣扎常常使他们备受折磨。

2.2 自我辩解与拒绝认罪:部分犯罪者会采取自我辩解的策略来缓解内心的困扰。

他们可能试图找到外界因素或他人的过错,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此外,部分犯罪者在面对审判时坚持自己的清白,拒绝认罪。

三、道德挣扎与真实案例3.1 道德困境与内心挣扎:在犯罪行为中,犯罪者通常会面临道德困境。

例如,一个人因迫于生活压力而选择盗窃,他可能在心理上与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斗争。

他可能明白行为错误,但经济压力驱使他无法摆脱。

3.2 案例分析:以杀人犯为例。

杀人犯通常会受到内心的道德谴责和外界的谴责,他们常常陷入内心挣扎中。

一方面,杀人是违法和道德不可容忍的行为,他们的内心常常感到痛苦与内疚;另一方面,部分杀人犯有自己的理由和动机,他们可能试图寻找道德的边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四、犯罪行为的精神病理学解读4.1 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关。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缺乏同理心、冲动易怒且短视,这些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当中。

4.2 心理疾病的影响:某些心理疾病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妄想或幻觉而被迫实施暴力行为。

心理疾病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是复杂而且值得深入探讨的。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摘要】变态人格在犯罪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关联密切。

心理因素如缺乏自控能力、冲动、依赖性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而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水平、社会压力等也会对变态人格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包括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法律规范等方面都需综合考虑。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十分复杂多样,预防措施也需要全面且长期的努力。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地减少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犯罪、人格特质、变态人格、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预防措施、成因、复杂、合作、努力。

1. 引言1.1 犯罪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犯罪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界和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方式,而犯罪行为往往也与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根据研究发现,一些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有着明显的关联。

具有冲动、暴力倾向、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这些人可能缺乏自控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考虑,容易陷入犯罪行为的泥沼中。

一些人格特质如权力欲望、自我中心、缺乏忏悔之心等也与一些犯罪类型密切相关。

研究还表明,个体的人格特质往往在早期形成,受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人格特质对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

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领域,为社会的治安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变态人格的定义变态人格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个体在思维、行为和情感方面与社会常规存在明显偏离和冲突。

这种人格特质常常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无责任感、缺乏亲和力等特点。

变态人格的定义并不意味着所有患有此类人格特质的个体都会表现出犯罪行为,但研究表明,变态人格与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其中一部分患有变态人格的个体可能容易展现出犯罪倾向。

心理学与犯罪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心理学与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探索了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理学对犯罪行为背后心理因素的研究,并分析其对犯罪预防和治疗的启示。

一、犯罪与心理学的研究犯罪行为是复杂的,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了这些影响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遭受虐待、忽视、家庭不稳定等不良经历,容易导致其在成年后产生犯罪行为。

1.2 人格特征:一些人格特征和犯罪行为有密切关联。

例如,缺乏同理心、冲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1.3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冲突、群体压力、社会认同感和行为规范等,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参与犯罪的倾向。

1.4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与犯罪行为之间也存在关联。

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在行为上会出现异常并与犯罪行为有关。

二、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犯罪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犯罪心理学应用的实例。

2.1 早期干预:通过识别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家庭环境问题,以早期干预为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其后成为罪犯的可能性。

2.2 行为矫正:心理学在犯罪行为的矫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手段,可以帮助犯罪分子改变其不良行为模式,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2.3 刑罚形式: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刑罚形式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心理因素,确定合适的刑罚形式,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4 社会康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指导着犯罪分子的社会康复工作。

通过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手段,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三、心理学在犯罪调查中的应用除了对犯罪预防和治疗的应用外,心理学还在犯罪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人力资源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李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摘要: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人类已由躯体疾病的时代进入精神疾病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相应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

长期精神压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人格缺陷,贻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近年来,因心理变态而诱发的刑事犯罪案件大量增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但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若对犯罪人员的人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强化犯罪人员的识别,实施有效的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对犯罪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新犯罪的概率。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一、人格障碍的概念人格异常,即人格障碍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学界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人格异常的种类划分,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者由于研究取向上得不同,在对人格异常进行解释和划分时就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人们对心理异常(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定义主要是依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所给的界定,即心理异常是个体所表现出得一种痛苦的行为或经验,这种行为或经历导致个体痛苦的程度加深或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死亡等。

心理异常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思维异常、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等。

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则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的经验和行为模式,这种经验和行为模式与他所处文化期望的经验和行为有很大的差异(LarsenBuss,2002,P.569)。

可以使用人格特质判断个体是否具有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也被称为人格异常、变态人格等,是一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

对环境无法适应,或者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其它职业活动,且自身感到痛苦。

主要体现人格结构和其他组成部分在均衡发展上产生的障碍,但思维活动属正常范围。

因此可有与现实状况不相协调的情绪爆发,导致行为粗野,乃至违反社会道德,超越法律约束,触犯刑律。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的人格存在缺陷,比如情绪不稳定、不近人情、性格怪癖、人际关系不适应,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等等。

二、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一般而言,人格障碍者的智能良好,各方面与正常人一样,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始终用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并合乎情理的处理日常事务。

甚至有时在很少诱因或偶然机动驱使下就可以实施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

受其人格障碍病理作用的影响,相对常态心里犯罪而言,人格障碍者犯罪就显现出以下的特点:第一,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机动,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作案手法极为隐蔽。

而正常人犯罪则相反,总是经过走密集化和长期预谋、充分准备,自认为有把握时才实施犯罪。

第二,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往往自顾眼前,不顾结果,动机目的短浅。

如“偷窃狂”只是为了从偷窃中获得乐趣,对是否获得财物的大小或者多少则是次要的。

第三,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

被抓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

而一般人犯罪,即使是实行犯也会有简单的保护措施,抓获后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少有如实供述的。

第四,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

由于病理性的猜疑,极易进行保护性的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作案手段残忍,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第五,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除性变态两三人互为犯罪对象外),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

由于人格障碍行为倾向及其顽固,常进行过持续性犯罪,行为习惯难以纠正。

即使一再加刑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也不能接受教训。

第六,人格障碍者犯罪,虽然经多次打击很难改变没有的人在拘留所的审讯过程中,或宣判后尚未押送到改造单位时,就已旧病复发,一犯再犯,即使一加再加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他们也不能接受教训,很难矫治。

三、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关于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精神分析学家主张,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厂商,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案中,这些创伤可能是性或躯体上的侵犯或者失去双亲庇护,加上处于暴力、吸毒环境。

脑扫描技术显示,暴力犯罪者大脑的额叶较正常人活性下降。

在一次对谋杀犯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其与控制攻击性有关的额叶的新陈代谢活动降低。

有一些研究显示,5- 色胺水平的降低与冲动型和攻击性行为有关。

毫无疑问,征途其他心理障碍一样,人格障碍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有关;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这些成因中,关键是要找出那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特定的因素想联系,以便在治疗中对症下药。

1.生物遗传因素很显然,人格障碍类似于许多人共有的人格特征,因此,它主要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是类型问题。

各种人格障碍有不同的遗传率,所有这些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作为最复杂、最高级的有机体,其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遗传,在本文中指其祖先遗传的基因导致其具有产生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的潜在可能性,并不是指病态人格者遗传了其先祖的病态人格。

在人格障碍者的生物遗传因素中,另一个起到重要中用的就是染色体异常。

根据美国犯罪学家伦纳德D.塞维特兹在《性犯罪研究》一书中描述,对性染色体异常与行为异常论述道,“XYY”型性染色体者为“超强男性”又叫“超雄性综合症”。

此种特殊有机体无法适应社会所提供的各种环境,往往会被社会所排斥和歧视,心理受到伤害,形成病态人格,容易成为凶杀,强奸等暴力犯罪的实施者。

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每1000人中就有1人事染色体异常者,且多为男性,这种染色体异常者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6倍。

另外人体内分泌紊乱也可导致情绪异常,荷尔蒙分泌过度旺盛从而导致病态人格。

人体是由器官、荷尔蒙、化学分子等成分相互联系所组成的复杂有机体,人体的部分缺陷将会引起另一部分的不足,或者相互关联的缺陷组合而安生异常的行为。

另外也包括疾病或脑瘤、脑部肌肉抽搐等原因导致脑组织异变,而形成心理病态人格,大脑的神经中枢是脑部最主要抑制行为的机构,如果其一旦受到外部损伤或者有先天的疾病,则缺乏抑制内心冲动的能力,而使情绪不稳定、侵犯性与反社会的性格,极易形成心理病态人格。

因此,病态人格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具有相关联性。

2.心理因素人格障碍者多数是从童年时期或者青春期开始形成的,在这两个时期中,人的胜利发育突飞猛进,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

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在三岁以内缺乏与母亲接触的机会,或在3岁以内有一段时间(3个月内)完全被隔离,或在幼儿期频繁的更换乳母等鹅绒早起母爱被剥夺情形,就会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成年后对社会很冷淡,有些人表现出青少年时期受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性。

在段时期内,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既不稳定也不健全,如果受到外界刺激,诸如母爱的缺失,家庭的破裂,或家庭内部的虐待和物质生活的刺激,胜利上的缺陷,社会生活的不如意,心理极易受到伤害,从而产生自卑易于等不健康情绪,使人具有自卑。

孤独、仇恨、厌世等倾向,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精神医学家门认为人格障碍者的发展失去了平衡,而外界的各种刺激又足以使其内心存在心理的冲突,从而导致其行为上的异常,最终导致了病态人格的形成。

3.社会家庭因素人格障碍者作为社会的个体,与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个社会之中,无一例外的都要承受来自社会带给个体不同的压力和诸多不利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家庭中,人格障碍者承受早期失去父母和感情的剥夺,造成家庭气氛恶劣,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类人在这样感情不睦,父母失和的环境下会成为反社会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次,父母的管教不一致,或者家庭互动及父母行为的错误也容易导致病态人格的出现,父母的打罚会使得子女借用说谎或其他方法来逃避责罚,无法获得正面的人生方向,或者由于父母过度对子女的溺爱使之贪图享乐,不能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从而形成反社会人格的行为形态。

家庭之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如何正确导引子女获得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每个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社会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黄精、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生存环境、生存转台等。

具体来说。

竞争失利、工作失误,婚姻失败、家庭劈裂、疾病以及各种精神的打击都有可能扭曲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导致人的情绪异常,最终引起病态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人格障碍是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唯物辩证注意的观点来分析,个体的生物和心理因素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内因,而社会因素则是其外因,是其形成的土壤和催化剂。

人格障碍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引起变化的结果。

要想对人格障碍者进行矫治,当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从而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人格障碍的犯罪者找到真正的解救方法。

参考文献[1] 杨威主编. 罪犯心理学[M]. 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7[2] 罗大华主编. 犯罪心理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3] 陈少华编著. 新编人格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4[4] 张文, 刘艳红, 甘逸群. 人格刑法导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李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