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讲稿)
人格障碍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格障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人格障碍患者,提高社会包容性。
教学对象:高中生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案例视频或图片3. 小组讨论材料4. 课后作业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格障碍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人格?人格障碍有哪些类型?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 解释人格障碍的定义,强调其是一种长期且固定的心理状态。
- 介绍人格障碍的分类,如偏执型、分裂型、回避型等。
2. 人格障碍的类型及特点:- 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的特点,如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猜疑心、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孤僻等。
- 结合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每种人格障碍的表现。
3. 人格障碍的影响:- 分析人格障碍对个人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 强调人格障碍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如社交障碍、职业失败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人格障碍患者的案例视频或图片。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格障碍类型及其影响。
3.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格障碍的类型、特点和影响。
2.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包容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人格障碍的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二、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帮助人格障碍患者?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活动(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帮助人格障碍患者的过程。
2. 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帮助人格障碍患者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他人,传递正能量。
法律规定偏执型人格障碍(3篇)
第1篇一、引言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为偏执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患者常常怀疑他人对自己的不忠或恶意,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容易产生敌意,同时伴随着固执己见、缺乏信任等特点。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界定和处理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界定、法律责任以及相关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内容。
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界定1. 定义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障碍,其特征为过分敏感、多疑、固执己见、缺乏信任等。
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对他人的评价过于负面,容易产生敌意和攻击行为。
2.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1)对他人过分猜疑和怀疑,难以信任他人;(2)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容易产生敌意;(3)固执己见,难以接受他人意见;(4)对他人的评价过于负面,缺乏同情心;(5)在人际关系中,常常感到被误解和攻击。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其人格障碍,可能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攻击性。
在刑法中,对于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如果患者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1)故意伤害罪如果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故意伤害他人,造成轻伤以上的,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杀人罪如果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故意杀人,将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民事责任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其人格障碍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名誉权、财产权等。
在此情况下,患者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名誉权侵权如果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人格障碍讲课PPT课件
定义:家庭治疗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治疗方式,通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来达 到治疗目的。
适用范围:适用于人格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并改善家庭环境, 促进患者康复。
治疗方法:家庭治疗师会通过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了解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进 而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改善家庭环境,促进患 者康复,减少复发率。
PART FOUR
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 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抑郁型人格障碍 抗焦虑药物:用于治疗焦虑型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效果更佳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人格障碍 人际关系疗法:着重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动力疗法:探究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促进人格的整合与成长 家庭治疗:关注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障碍的影响,改善家庭关系
汇报人: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 持系统,包括家庭、 朋友和社区的支持
参加康复训练,如 心理治疗、行为疗 法和团体治疗等
学习和实践应对技 巧,增强自我控制 和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包括饮食、 运动和睡眠等
PART FIVE
宣传教育:通过 媒体、社交平台 等途径普及人格 障碍知识,提高 公众对人格障碍 的认知和理解。
活和工作
患者D:情感淡 漠,缺乏兴趣 和热情,社交 能力差,与家 人和朋友关系
疏远
识别人格障碍的迹象,及时寻 求专业帮助。
了解不同人格障碍的特征,以 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促进患 者与家庭成员、医疗专业人员 之间的合作。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必要 的支持和关怀。
邀请听众分享他们遇到的人格障碍案例 鼓励听众提问,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邀请专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人格障碍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
律师应如何面对法官的人格障碍和性格缺陷复习进程
律师应如何面对法官的人格障碍和性格缺陷? 2007-4-2 11:58:26作者:天上的虫子丨本版专辑丨发贴数:130 |积分:364 |注册:2005-5-19法官也是人,由一群活生生的人组成,法官既有他们的职业优点也有他们的职业缺点,更有他们的个性优点和缺点。
律师与法官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群体,并且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以保证司法审判程序的完成、完整和完美。
所以司法审判首先是一个严谨而严肃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个性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法官是人不是神,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官与律师都被人们神化,法官因为带有个官之而被人奉之以父、奉之以神,而律师虽然是社会工作者,但却也被赋予了神职人员的色彩。
由于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神话般的人物,铁面无私的包公、包青天,使得日审阳、夜审审阴”就成为普通百姓对法官的最高的精神要求和追求,就是职业律师也免不了受其影响,也或多或少地存有对法官视之若父、视之若神”的心理取向。
律师对法官的情绪、抱怨、憎恨、愤怒等也往往是因为来自视之若父、视之若神’的心理取向。
现阶段,中国的职业法官:1、大都是从家门校门、从校们到衙门,他们大都经历简单、阅历浅薄,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人生体验,对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与人世间的苦难没有切身的体会,于是从法官就成发从旁观者到旁观者的职业、从旁观者到裁判者的职业,相当于一群不会游泳的人担当于游泳比赛的教练和裁判。
这一群人如能承担起文明社会的良心”和道德力量的典范者”的使命和责任,不能不让人担忧。
2、中国的法官脱胎于司法隶属于行政”的传统的,至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导致法官从根本上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社会人格和职业人格;由于法官在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都处于从属地地位,导致中国的法官在整个司法系统中始终在扮演一个二奶”的角色;3、由于从整体上法院在经济上不能独立,法官也没有相应的经济地位,所以法官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个人角度,就不得不做许多原本不该做的、不能做的、不愿意做。
犯罪心理学 教学课件 罗大华 第13章 变态心理犯罪PPT课件
三、性变态 性变态,又名性倒错、性偏离和性心理障碍,
指性心理与性行为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表现为性爱 对象、性身份、性目的或满足性欲的方式异常。 (一)性变态与犯罪 1.恋童癖 2.近亲相奸癖。亦称乱伦。 3.恋物癖 4.恋尸癖 5.异装癖 6.露阴癖与窥淫(阴)癖 7.摩擦癖。亦称摩擦淫 8.性施虐癖与性受虐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工频状态下的启动与停止。
•
选择自动
•
把控制面板上的转换开关指向“自动”状态。即可实现由电控柜内部的自动控制系统完成的泵房系统自动运行状态。
•
选择停止
•
把控制面板上的转换开关指向“停止”状态。即可实现泵房系统处于停止待机。
什么是伪无负压?
长沙中崛供水设备有限公司 2012年8月
无负压表述
度的保护了管网压力。 中崛高效低噪音无负压供水设备在原有的一般供水设备上融合了效率提升
在原有的无负压基础上,中崛不断推陈出新,已开发出一套高效低噪音无 负压供水设备。
ZBW高效低噪音无负压供水设备有关无负压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微机控制 系统实时的联合控制作用于稳流补偿器系统,双稳态压力补偿控制装置和真空 抑制器来实现的。其中稳流补偿器系统包括压力及液位控制装置用于防负压一 重动作单元,这一重动作单元有预警的功能、也就是说当有形成负压的趋势时, 通过微机控制系统联合双稳态压力补偿控制装置补偿此时进水压力的不足,真 空长沙抑中制崛器供水是设无备负有限压公保司护的最后一重,双保护活塞式真空抑制器配备300目以上 过滤装20置12,年8主月要完成最后消除无负压的功能。三重无负压防止措施既联合又独 立,主要通过微机控制来最大化的最大限
(二)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 1.性变态者作案一般都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对侵 害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性。 2.有自我保护能力,往往会采取某些掩饰罪行和逃 避打击的反侦查手段。 3.作案有一定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并系列性作 案。如系列性施虐色情毁装、毁容或其他较固定部 位的伤害。 4.作案手段凶残,特别是性施虐狂表现更加突出。 5.缺乏罪责感、焦虑感,抓获后比较容易交代问 题,对犯罪过程能较清楚地陈述。
人格障碍讲稿
人格障碍
一、概述 二、人格障碍类型
一、概述
1、概念及特点 2、分类
人格、人格特质的定义
• 人格是人们各自特有的行为、思想、信念和 感觉方式的总和。 • 个人特质是一种行为、思维和感觉的复杂模 式,一般不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概念及特点
♣ CCMD-3:
• 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 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 ( 尤其在待 人接物方面 ) ,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 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人 格 障 碍
(personality disorders)
• 个案研究:
吉米是无药可救吗?
吉米有心理疾病 吗?
吉米的生活一直是麻烦不断。上学的时候经常逃学, 在学校的时候,也总是和同学打架或者和老师争吵。有几 次还因为偷窃被学校勒令休学。最终,在14岁的时候,因 为威胁老师,他被彻底逐出学校。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 到过校园。 吉米现在29岁,在过去15年里,他频繁进出于监狱, 罪名包括入室行窃和入店偷窃、拥有毒品以及酒后驾车。 在他做过所有的工作中,从来没有一项工作能够超过6个 月。他总是跟老板和同事打架,因为他认为这些人很蠢, 所以他总是辞掉工作或者被炒鱿鱼。当家人问他为什么总 是会惹上麻烦的时候,他只是耸耸肩,不是把自己的困境 归咎于别人,就是说没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吉米平时和家人的交流非常少,除了母亲之外,他和 任何家庭成员都不能融洽相处,甚至还对一些家人拳脚相 加。
程度的改善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一审)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张瑞星,0.5万)学习要点人格障碍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人格障碍的分类与临床表现;人格障碍的诊断;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
性心理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性心理障碍的分类型与临床表现,性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
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
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障碍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障碍,但其本身尚非病态。
【病因与发病机制】1.生物学因素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
内倾或外倾性格可能与遗传有关,同卵双胞胎一致率较高。
有关寄养子的研究报道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从小寄养出去,成年后仍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也显示遗传因素的作用。
有人研究发现罪犯中染色体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过普通人群,这种染色体畸形与异常攻击行为及反社会性人格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
脑电图检查发现半数受检者常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
故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
人类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改变有关,但关于人格障碍的生化研究缺乏一致的结论。
2.心理发育影响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
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较多。
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孩子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所适从,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障碍或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达不到父母或老师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法律人格障碍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甲与某乙系邻居,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
某甲曾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称某乙侵占其土地。
公安机关调查后,认定某乙并无侵占行为,并将案件处理结果告知了双方。
然而,某甲并未接受处理结果,反而多次在村里散布谣言,称某乙有侵占土地的行为,并对某乙进行侮辱、诽谤。
某乙不堪忍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甲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某甲是否具有法律人格障碍,其行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
三、案件分析1. 法律人格障碍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在法律上所具有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利益,包括名誉、荣誉、隐私等。
法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法律上不具有完全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利益,其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
在本案中,某甲因土地纠纷与某乙产生矛盾,但其行为却超出了正常维权范畴,多次在村里散布谣言,对某乙进行侮辱、诽谤。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某甲的行为已构成法律人格障碍。
2. 名誉权侵权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其名誉享有的权利,包括名誉利益、名誉评价、名誉保护等。
在本案中,某甲在村里散布谣言,对某乙进行侮辱、诽谤,严重损害了某乙的名誉,使某乙的社会评价降低。
因此,某甲的行为已构成名誉权侵权。
四、法院判决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为某甲的行为已构成法律人格障碍和名誉权侵权,判决如下:1. 某甲立即停止对某乙的侮辱、诽谤行为;2. 某甲在村里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3. 某甲赔偿某乙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五千元。
五、案例启示本案揭示了法律人格障碍的严重后果,以及名誉权侵权对受害人的损害。
以下是对本案的启示:1. 公民在维权过程中,应依法行事,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避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2. 当遇到法律人格障碍时,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权益。
反社会人格障碍讲课PPT课件
抗精神病药物: 用于缓解患者 的症状,如幻
觉、妄想等
抗抑郁药物: 用于改善患者 的情绪问题, 如焦虑、抑郁
等
抗癫痫药物: 用于控制患者 的癫痫发作, 降低复发的风
险
心理治疗:药 物治疗的同时, 结合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 法等,提高治
疗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纠正错误思维模式,改善行为习惯。 心理动力疗法: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和冲突,解决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疗法: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药物辅助治疗:针对患者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 患者常常表现出行为冲动、缺乏道德观 念和责任感,且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
特征:具有高度的攻击性、无责任感、 行为冲动、缺乏愧疚感等特点,且往往 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造成负 面影响。
诊断标准:通常根据患者行为表现、个人 经历、家族病史等进行诊断,需要专业医 生进行评估。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 会干预等综合手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类型:反社会人格障碍分为情感型和行为型两类 表现:情感型表现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行为型表现为冲动、攻击性和犯罪行为 诊断标准:DSM-5中规定,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需满足特定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活动,加强 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提高社 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 护能力
培训:对医护人员、教师、警察 等高危行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他们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识 别和应对能力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培养 孩子的道德观念、情感表达和沟 通能力,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的 发生
法律人格障碍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法律行为能力、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其无法完全履行法律义务或行使法律权利的现象。
在我国,法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
本文将以一起具体的法律人格障碍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法律后果及应对措施,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基本案情某市某区居民张某,男,45岁,因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长期被家人照顾。
张某的妻子李某,女,42岁,系智力障碍患者。
两人育有一子,名叫小张,现年18岁,系某中学高三学生。
2018年6月,张某因琐事与邻居发生纠纷,导致邻居受伤。
邻居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0万元。
李某因智力障碍,无法参与诉讼。
张某因精神分裂症,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法律争议1. 张某是否具备诉讼能力?2. 李某是否具备诉讼能力?3. 张某、李某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三、案例分析(一)张某的诉讼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精神病人、智力障碍人或者其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本案中,张某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其诉讼能力受限。
因此,张某的诉讼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二)李某的诉讼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智力障碍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本案中,李某患有智力障碍,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其诉讼能力受限。
因此,李某的诉讼也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三)张某、李某的赔偿责任1. 张某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精神病人、智力障碍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其监护人(妻子李某)也系智力障碍患者,无法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张某的赔偿责任应由其近亲属承担。
2. 李某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导致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石大精神医学课件13人格障碍
健康的人格特点:
1.正确的道德感和价值观 即自身的道德水 平和价值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并由此来 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2.正常的智力水平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保
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尊重他人同时受他人 尊重。
健康的人格特点:
4.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关心、了解及正确 认识社会,并能主动适应社会。
2、寻求帮助 被动、顺从、自我怀疑,不愿承担 责任,时刻寻求帮助。
3、被抛弃感 怕被人抛弃,对批评敏感进人关系 紧张时易出现焦虑,要求未被满足时易产生抑郁。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
1、什么是人格、人格障碍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常见人格障碍的临床特点 4、诊断 5、治疗和预后
一、概述
(一)人格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
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 统合模式。是人的心理面貌的总和。即 一个人在个体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不 同的社会经历中所形成的、经常表现出 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 独特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突出症状:行为不计后果,情感不稳定 1、冲动型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定、对冲动缺乏控制,多伴有 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爆发。冲动后虽懊 恼,但不能防止再犯。暴力攻击可以对 他人,也可以对自己。
(四)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2、边缘型人格障碍 人际关系强烈而不稳定,常突然发生改 变,时好时坏,易走极端,几乎没有持 久的朋友。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化因素 3、病理生理因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人类性格的加工厂 家庭类型(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 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 的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发展和人格差异 具有不同的影响。 权威型 放纵型 民主型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
一、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概念及对象
(一)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概念 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受司法部门委托,鉴定 人对涉及法律问题患有或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进行精神状态检查、分析、诊断以及判断其精神状 态与法律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forensic psychiatric testimony),又称精神 疾病司法鉴定。
(二)法律关系鉴定
法律关系鉴定是指案件当事人或被害人, 因案件发生而导致精神失常,或在案件发生同 时出现精神失常的情况下,鉴定案件与精神疾 病的因果关系,用以作为定罪量刑或赔偿的依 据。通常也可称之为精神损害或精神损伤的鉴 定。法律关系的鉴定不同于法律能力的鉴定, 具有其独立的内容及要求:①确定精神疾病诊 断,说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②说明疾病的 性质及发病原因。③在确定诊断的基础上,结 合病因与案情,评定法律关系的等级。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
第一节 相关司法精神病学知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强制性医疗问题
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格障碍的法律能力评定
②人格障碍的法律关系鉴定
③人格障碍者的强制性医疗问题
第一节 相关司法精神病学知识
人格障碍者在涉及到法律问题时,需要通过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来评定其行为能力,是司法程 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有必要了解相关的 司法精神病学知识。
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型人格障碍与分裂样人格障碍 (3)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冲动型人格障碍 (4)其他人格障碍
责任能力评定的七项参考因素:
1. 作案的动机 出于满足个人欲求、报复、现实冲突;还是模糊 不清、偏离现实的。 2. 作案的对象 有明确选择性,还是任意的、偶然的、想象的。 3. 作案的预谋 有行为计划、选择方式还是出于偶然性的冲动。 4. 案型 偶然性冲动可以发生伤害、毁物、偷窃、纵火等案件, 但强奸、诈骗、盗窃等应从严掌握。 5. 自我保护 与控制能力损害程度有关,轻度削弱者在一定条件 下(如被人发现)会主动收敛,进行自我保护;严重削弱者发作 时显得“不可收场”。 6. 社会危害性 社会影响大、后果严重的,从严掌握责任能力评 定。 7. 屡犯情况 如屡教不改,明知故犯,发展下去会继续造成社会 危害,从严掌握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科普讲座课件
社会:增加犯罪率,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和和 谐。
结语
结语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 ,需要专业的治疗和管理。会支持和法律监管三个层 面入手。
结语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减少反社 会人格障碍的发生,促进社会 的健康和和谐发展。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特征:缺乏同情心,常常欺骗 他人,不负责任,不遵守法律 ,冲动和易怒。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障碍?
原因: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脑部化学 物质失衡等。
反社会人格障 碍的诊断和症
状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和 症状
诊断:通过心理评估和个人史 询问来确定是否患有反社会人 格障碍。
症状:常常违反法律,操纵和 欺骗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悔过和无敌意向。
家庭教育:提供合理和积极的 管教,建立亲子沟通,加强道 德教育,培养正面的价值观。
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支 持服务,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 适应社会环境。
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措 施
法律监管: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律 监管机构,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制 约。
反社会人格障 碍对个人和社
会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障碍对个人和 社会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障 碍的治疗和管
理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和 管理
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 理动力疗法,可帮助患者了解其行为的 影响和后果,并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
管理:建立支持系统,监管患者行为,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以减 少患者对社会的伤害。
预防反社会人 格障碍的措施
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措 施
反社会人格障 碍科普讲座课
件
目录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和症状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和管理 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措施 反社会人格障碍对个人和社会 的影响 结语
第十三章:第1节成人人格障碍概述(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音频)
第十三章:第1节成人人格障碍概述(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音频)第十三章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根据ICD-10 的诊断分类框架,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类型的成人人格障碍以及性身份和性偏好障碍。
第一节人格障碍概述一、概述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同时伴有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因为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或灾难性经历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
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偏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因评定方法和调查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最低为 0.1%,最高为 13.0%。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过度保护、否认拒绝型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庭、被虐待。
本节根据ICD-10 和 DSM-5 对人格障碍进行讨论,两个诊断分类系统标准条目较长,基本条目和内容相近,但两者在措辞上略有差异。
ICD-10 缺乏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描述,并且没有给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因此对这两种人格障碍依据DSM-5 进行描述和诊断。
对于下文提到的人格障碍的亚型,通常要求存在至少3 条临床描述的特点或行为的确切证据,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做出诊断。
成人人格障碍基本分为以下类型:1. 偏执型人格障碍2. 分裂型人格障碍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 边缘型人格障碍5. 表演型人格障碍6. 强迫型人格障碍7. 回避型人格障碍8. 依赖型人格障碍9. 其他特异人格障碍10. 自恋型人格障碍11. 非特指的人格障碍12. 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
司法精神病学讲稿
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病人坚信周 围无关紧要的事物都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利 害关系,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跟自己 过不去。因此,对周围人怀有敌对情绪, 但不轻易表露出来。该妄想常与被害妄想 合并存在。
嫉妒妄想
• 病人无端地或者荒唐地认为自己的配偶或者恋爱对象另有 新欢,配偶或者恋爱对象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在病人看 来都是不正常的。过去因嫉妒妄想行凶作案的多于现在, 这与社会对离婚的价值观变化有关系。其所伤害的对象以 配偶或者恋爱对象首当其冲,其次是“情敌”,再次是子 女,最后是其他与前述人有关系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 采取的是自杀而非杀人,杀人的精神病人中有数量不低的 人在作案之前曾经想过自杀。
司法精神病学 何恬 副教授
hetian@
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学院
司法精神病学 何恬 副教授
hetian@
西南政法大学刑侦学院
概述
• 一、疾病分类 • 精神疾病与精神病 • 精神病、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 其 他(精神活性物质、应激障碍) • 功能性精神障碍与器质性精神障碍 •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 法律精神病与医学精神病
医学要件:精神病(广义)
• 麦克· 纳顿条例,内容如下:“应该 假设每个被告人是心神正常的,并具 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他应对其犯罪负有 责任,除非证明了是相反的情况。如 果被告以精神错乱为理由进行辩护时, 那么必须能清楚地证明他在进行危害 行为的当时,由于精神疾病而处于精 神错乱状态,例如他不了解自己行为 的性质,或者他虽然了解但不知道自
常见的精神病理现象
(三)、智能障碍 1、真性痴呆 2、假性痴呆 (四)意识障碍
心理人格障碍演讲稿
心理人格障碍演讲稿第一篇:心理人格障碍演讲稿尊敬同学,老师下午好!非常感谢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与大家讨论什么是人格障碍这个话题,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人格障碍是否有所了解,这个问题对于大家来说,有必要了解一下。
那什么是人格障碍呢?那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格,人格又被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一种习惯方式,也是人类所有心理特征的一个集合。
人格的形成被分为先天形成和后天形成,人格大多数在童年阶段就形成了,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重大生活改变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说完人格呢?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的行为方式。
它具有不良的性质,人格障碍他会从本质上导致一个人的人格发生了异常,一般患有人格障碍的患者他的性格和行为都会与平常人有着很大不同。
那如果人出现异常,会妨碍他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从此会导致患者会给人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特别是在与人接触时表现会最为突出。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是在童年,青少年和成年早期,这种症状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但部分的人格障碍者一般是在成年后会有所缓和。
那为什么会得人格障碍呢?病因有三个,分别是遗传因素,心理因素,还有环境因素。
那么解释一下这三个因素。
遗传因素在犯罪心理学是这样解释的,是来自自己的直系亲属患有浓厚的犯罪心理从而导致了遗传给了下一代,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下一个就是心理因素大多数是发生在幼儿时期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精神创伤。
对于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环境因素是因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不合理现象。
从而导致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发生改变。
对此产生对抗,愤怒,抑制和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从而发展成人格障碍。
目前人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原因,但是经过临床表明,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病因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人格障碍的司法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能力的鉴定。
2、法律关系鉴定。
3、对人格障碍者的强制性医疗问题。
第一节相关司法精神病学概述一、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概念及对象(1)概念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受司法部门委托,鉴定人对涉及法律问题患有或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进行精神状态检查、分析、诊断以及判断其精神状态与法律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又称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2)对象主要指涉及法律问题患有或怀疑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包括:1.刑事案件的被告、被害人。
2.民事案件的当事人。
3.行政案件的原告人(自然人)。
4.违法治安管理应当受拘留处罚的人员。
5.劳动改造的罪犯。
6.劳动教养人员。
7.收容审查人员。
8.其他情形的涉及法律问题的人员。
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任务及内容(一)法律能力鉴定法律能力也称法律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作为所参加的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地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与责任的资格,即法律主体资格。
法律能力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诉讼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作证能力、性自我防卫能力、承受处罚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鉴定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够根据这种认识而自觉地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即对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就是评定行为人(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与所实施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评定的核心依据:医学要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和法学要件(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状况)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精神疾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按“三分法”进行:(1)完全责任能力(2)限定责任能力(部分责任能力)(3)无责任能力2.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从而设立、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的资格。
也就是公民以自己的意志行为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和对其过失行为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就是评定行为人(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何种精神疾病,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对其民事行为的影响,以及有无民事行为能力。
评定的核心依据:医学要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和法学要件(辨认能力或意思表达能力)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国民法将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3.诉讼能力鉴定诉讼能力也称诉讼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是否具有参与诉讼的能力,即能否理解自己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权利和诉讼过程的意义,是否具有行使自己诉讼权利的能力。
诉讼能力鉴定分为两个方面:(1)被鉴定人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评定其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有无诉讼能力;(2)被鉴定人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自诉人,评定其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有无诉讼能力。
诉讼能力分为:“有”、“无”两级。
4.受审能力鉴定受审能力是指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否理解自己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地位、权利,能否理解诉讼过程的含义,能否行使自己诉讼权利的能力。
受审能力的鉴定就是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及是否具备受审能力。
受审能力分为:“有”、“无”两级。
5.服刑能力鉴定服刑能力是指罪犯或服刑人员能够承受刑法、理解刑法的性质、目的和意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亦称承受刑法的能力。
服刑能力鉴定就是评定罪犯或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及是否具有服刑能力。
服刑能力分为:“有”、“无”两级。
6.性自我防卫能力鉴定性自我防卫能力简称性自卫能力,是指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其性不可侵犯权受到侵害时,对自身所受侵害或严重后果的实质性理解能力。
性自我防卫能力鉴定就是评定受害人在被性侵犯时的精神状态、对所受性侵犯或严重后果的实质性理解程度,以及是否具有性自我防卫能力。
性自我防卫能力分为:“完全”、“部分”、“无”三级。
7.作证能力鉴定作证能力也称证人能力,是指相关案件的非当事人根据感知到的真实情况,向司法部门提供有关的证言能力。
作证能力鉴定就是评定有关证人的精神状态及是否具有作证能力。
作证能力分为:“有”、“无”三级。
(二)法律关系鉴定法律关系鉴定是指案件当事人或被害人,因案件发生而导致精神失常,或在案件发生同时出现精神失常的情况下,鉴定案件与精神疾病的因果关系,用以作为定罪量刑或赔偿的依据。
通常也可称之为精神损害或精神损伤的鉴定。
法律关系鉴定不同于法律能力的鉴定,具有其独立的内容及要求:1.确定精神疾病诊断,说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2.说明疾病的性质及发病原因;3.在确定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病因与案情,评定法律关系的等级。
第二节人格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一、人格障碍的法律能力评定(一)刑事责任能力评定1.人格障碍与犯罪人格障碍与违法犯罪关系密切。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违法犯罪率最高,偏执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及边缘型人格障碍次之,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犯罪相对较少。
2.人格障碍患者犯罪的特点与形式(1)特点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缺乏明确的目标、计划性;犯罪行为具有偶发性和突发性,作案情节怪诞离奇;作案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案手法不隐蔽;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手段残忍;难以吸取教训而重复犯罪,抓获后不逃避罪责;(2)形式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由于变态心理和病理性激情的支配,多发生伤害、凶杀、毁物、强奸等恶性犯罪;由于多疑记仇,会进行报复性的毁物、凶杀等恶性犯罪;不良行为难以改正,常进行持续性的恶性犯罪;盗窃、诈骗亦不少见。
(3)各种类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犯罪特征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f.自恋型人格障碍b.偏执型人格障碍g.依赖型人格障碍c.边缘型人格障碍h.分裂型人格障碍d.冲动型人格障碍i.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e.表演型人格障碍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少年时期——品行问题:好斗、逃学、偷窃、说谎、残忍对待小动物等;成年以后:不遵守社会道德的约束,缺乏同情心、责任感;对人冷酷无情,自我为中心,经常发生人际冲突;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机制有缺陷,任意妄为;犯罪表现多为:暴力伤害、偷窃、破坏公物等;是人格障碍中犯罪率最高的亚型。
惩罚一般改变不了他们的行为。
正常人受到惩罚会抑制不良行为,改邪归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则是逃避惩罚或破坏奖惩机制。
有的还会钻空子,逃避法律的制裁,被抓之后也会说谎,百般抵赖,或者伪装,掩盖犯罪事实。
b.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敏感多疑,容易记仇,报复心强。
总觉得别人要对其进行迫害,把别人的好意当做敌意,借机泄愤;主观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劝解;无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爱空想幻想,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借此无理取闹;易产生报复或攻击行为,故以伤害事件居多。
犯罪特征:(1)可以非常严密周全,有耐心,毅力惊人,滴水不漏,伺机行动;(2)也可以很随意,很冲动,心血来潮,立即见诸行动;c.边缘型人格障碍多为女性。
特征:自我意向、人际关系和情绪的极度不稳定及明显的冲动性。
他们具有不稳定的自我感,非常依赖他人,求人人们的认同,但又对谁都难以信任。
因此整日处在不确定、不安全、矛盾的混乱状态,伴以情绪的极不稳定,如愤怒、悲伤和焦虑,易出现明显的冲动,甚至出现自我毁灭行为。
爆发冲动而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d.冲动型人格障碍多为女性。
特征:情感爆发,伴明显的行为冲动,一旦冲动就失控,并有很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常因细微的精神刺激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行为无度,不顾后果,爆发冲动攻击行为而导致犯罪。
事后会感到内疚,主动认错,甘愿受罚,有强烈的悔改之意。
但过不了多久,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他们又会情绪失控,再次犯罪。
一般多为累犯、惯犯。
在日常活动中也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因此多会有一些“冲动控制障碍”,如:酗酒、赌博、偷窃、吸毒、滥交等。
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犯罪多为冲动性犯罪,情节可能较恶劣,但都比较容易侦破。
e.表演型人格障碍核心特征是好表现,喜欢引人关注,暗示性高。
举止轻浮,缺乏羞耻心、同理感;爱编造谎言,虚荣心极强;为了引人注意和异性喜欢,常不顾廉耻作出夸大的行为动作。
因此常会有一些出格的行为,包括犯罪。
这类型的违法者不多,主要为设计伤害、诈骗和性犯罪,难以矫治。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犯罪以后,不但不会采取反侦破措施来伪装现场,还会故意留下一些线索,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干的。
f.自恋型人格障碍核心特征是自我关注、自我中心和自高自大。
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能力、有才学,自我膨胀感严重,有侵占他人利益的倾向,易出现人际冲突而犯罪。
也有以救世主自居,以除暴安良、改造社会为使命,对社会阴暗面恨之入骨,采取各种手段,包括非法手段予以打击,从而导致犯罪。
g.依赖型人格障碍特征:缺乏自信和独立能力。
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多难以独立,缺乏判断力,对任何事都缺乏主见,办事不果断,极度依赖他人。
一般不会主动犯罪,但容易受人挑唆,对依赖对象言听计从,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犯罪以后往往自己承担罪责,不愿检举教唆者。
h.分裂型人格障碍特征:观念、知觉、言语、行为的各种离奇表现。
这类人多内向孤僻,言语怪异,喜欢脱离现实的幻想、过敏,多疑,对人冷漠,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但是会在某些离奇观念或在严重的猜疑支配下,出现威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I.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以被动的挑衅态度应对他人要求和期望为核心特征的人格障碍。
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如分配他做什么事,他虽心理不高兴,但表面谦逊服从,唯唯诺诺。
而后用消极的、隐蔽的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他们容易在工作中导致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犯罪。
3.人格障碍患者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我国目前对人格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判定主流的原则是:对个别类型中部分偏离正常倾向明显、辨别能力削弱以及作案动机十分模糊不清或存在明显控制能力障碍的特别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初次犯罪是可考虑评定为限定责任能力,如再次犯罪则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者均严格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所有类型的人格障碍都不应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在司法鉴定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案例自身的特点,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将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可借鉴以下七项参考因素:1.作案的动机2.作案的对象3.作案的预谋4.案型5.自我保护6.社会危害性7.屡犯情况二、人格障碍的精神损伤鉴定在法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中,精神损伤是指环境的变化通过心里机制而引起的精神变态,即个体遭受外来物理、化学、生物或心理社会等因素作用后,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出现持久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功能紊乱和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