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五脏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经方药物调理内脏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中医经方药物调理内脏功能改善消化问题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经验总结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经方药物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调理内脏功能以改善消化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经方药物调理内脏功能的理论基础、常见中药调理消化问题的方法以及临床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经方药物调理内脏功能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消化问题的发生与内脏功能紊乱有关。
《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脏六腑,一络相贯,有余者盛,不足者虚”。
即人体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内脏功能的失调会引起消化问题的出现。
中医经方药物调理内脏功能的目的是通过调理内脏,改善其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改善消化问题的效果。
中医经方药物调理内脏功能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性味归经理论: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药物性味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通过对应脏腑经络的药物应用,可以起到调理内脏功能的作用。
2. 中药归经活血理论:中医认为,血液在脏腑经络中流通,如遇到堵塞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
通过选择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药来改善血液循环,进而调理内脏功能。
3. 中药归经平肝理论:中医认为,肝与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当情绪、情感不稳定时,会引起肝气郁结,进而导致内脏功能紊乱。
通过选择具有平肝作用的中药来舒缓情绪,改善内脏功能。
二、常见中药调理消化问题的方法1. 补脾胃法:脾胃是人体消化的主要脏腑,调理脾胃功能对于改善消化问题非常重要。
常用的补脾胃中药有人参、党参、白术等,可以通过益气健脾、调理胃气的功效来提升脾胃功能。
2. 理气宽中法:中医认为,气滞则痛。
消化问题中常伴有胸闷、腹痛等症状,需要通过调理气机来改善。
常用的理气宽中中药有柴胡、苍术、香附等,可以通过舒肝理气、行气解郁的功效来改善内脏功能。
3. 活血祛瘀法:中医认为,瘀血为百病之源。
内脏功能紊乱常伴有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需通过活血祛瘀来改善。
从调和脏腑平衡等五种平衡辨治功能性胃肠病
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康养开放基金(ZXY2023KY04);辽宁省 兴辽人才计划”医学名家项目(YXMJ⁃QNMZY⁃01)作者单位:11601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佳睿(硕士研究生)㊁朱炜楷㊁王政芃(硕士研究生)㊁代露(硕士研究生)㊁卓成婷(硕士研究生)㊁刘雨莎(硕士研究生)㊁戴孟君(硕士研究生)㊁沈会];大连医科大学中西结合研究院(学院)[李佳睿(硕士研究生)㊁朱炜楷㊁王政芃(硕士研究生)㊁代露(硕士研究生)㊁卓成婷(硕士研究生)㊁刘雨莎(硕士研究生)㊁戴孟君(硕士研究生)㊁沈会];大连市中医医院(李吉彦)作者简介:李佳睿(1999-),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脾胃病的临床临床及基础研究㊂E⁃mail:1078810681@通信作者:沈会(1979-),博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㊂E⁃mail:shenhuihao@从调和脏腑平衡等五种平衡辨治功能性胃肠病李佳睿 朱炜楷 李吉彦 王政芃 代露 卓成婷 刘雨莎 戴孟君 沈会【摘要】 脾胃为中焦之枢,其配合如常之时,气血得生,水湿得运,体内处于稳态平衡,正合从古至今以 衡”为求,辨治疾病多以 衡”为要的思想㊂脾胃失常之时,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脾困而胃腑热邪结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间之 衡”不复存在㊂且脾胃与肝㊁肺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泻,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肝气太过,则横逆犯胃;若肺失宣降,则脾胃失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㊂以上皆为中焦失衡之态,故笔者以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治则㊂本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要从脾胃与脏腑间之平衡及脾胃自身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之平衡入手,论述舒达肝木㊁宣降肺气㊁调达寒热㊁消补并施㊁升降相因㊁燥湿相济等一系列消长平衡之法论治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稳己固彼,以达到机体周身平衡之态,病由此愈㊂【关键词】 中焦治衡; 功能性胃肠病; 脾胃; 脏腑;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升降失调; 燥湿相济【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4.019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FGIDs)是一组根据胃肠道症状分类的疾病,其以无器质性病变,但具有功能性改变的消化道症状为特征[1]㊂据报道,FGIDs 病人在我国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之中,占总体病人的比例高达2/5~3/5[2]㊂中医自古以来多求一 衡”,治病遣方多遵一 衡”㊂从天地阴阳之衡,顺其以人,得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健态㊂此论脾胃,即为中焦,故从中焦之衡论治㊂以 衡”愈疾之思想基于‘黄帝内经“之中的 调平求和” 纠偏调衡”,且清代医家吴鞠通亦提出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㊂故结合中焦脏腑易相反相成的特征,为应对脾胃的复杂病机,衍生出和调脏腑㊁调达寒热㊁消补并施㊁升降相因㊁燥湿相济等一系列消长平衡之法㊂众多医家以 治中焦如衡”为指导思想,稳中焦与他脏之衡,固中焦之间多因素之衡㊂针对复杂失衡病机,采用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诊疗措施,可在临床取得确切疗效㊂1 五种平衡观指导辨证治疗FGIDs1.1 五种平衡观的提出是中焦治衡的重要具象‘黄帝内经“开篇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指出万物分阴阳,阴阳衡则万物和㊂衡之思想由此广而传之㊂脾胃属中焦,其含五衡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云: 百病生于气也㊂”[3]气之运动以机相称,脾胃气机多以升降为要,脾胃病生于气机升降失衡㊂‘医宗必读㊃医论图说“中云 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脾胃亦赖之㊂津液与气血可相互转化,共筑脾胃活动之物质基础㊂脾喜润而胃喜燥,津液输布失常则润燥失衡㊂寒热为阴阳的具体表现,阴阳失调为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4]㊂脾胃之寒热阴阳相反相成,稍有偏颇,易呈寒热失衡之变㊂虚实之分,可与寒热之性共赋脾胃病邪㊂脾胃为枢,与全身多脏腑协同合作,参与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㊁水液代谢㊁气血生成及运化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㊂笔者由此提出脾胃与脏腑之衡以及脾胃之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五衡之观㊂脾胃病的产生多与上述五种平衡被打破有关,若能恢复平衡则脾胃病可得痊愈㊂1.2 五种平衡观为解决FGIDs 难题的重要指导思想FGIDs 的产生,多因中焦失和,全身各脏腑之间配合紊乱,产生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的一方偏颇,终成失衡之变㊂故临床施治,需抓其偏颇,以消其因㊂早在张仲景时期,便有通过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四衡论治中焦脾胃疾病的论述㊂刘国强教授[5]指出 治中焦如衡”应为纠正阴阳水火寒热偏颇之法㊂路志正教授[6]则针对脾胃病以失衡之机,提出圆机活法调脾胃,佐证临床多以衡调脾胃㊂FGIDs无明确中医病名,一般根据症状将其划分进入中医各个疾病范畴㊂FGIDs的病位在脾㊁胃㊁小肠㊁大肠,与肝㊁肺密切相关㊂FGIDs辐射中医疾病面之广,病位涵盖之多,为其诊治增加了难度㊂正因脏腑各有其性,脏腑之间各有其衡,故脏腑失衡,疾病乃生㊂因而治之,必抓其 衡”,使中焦脏腑之间回归至相制相和的平衡状态㊂唐旭东教授[7]则立足于脏腑平衡,提出 调中复衡法”以治疗FGIDs的症状重叠现象㊂2 以调和脏腑治其变,归其衡2.1 疏达肝木以助脾胃肝主疏泻,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条达㊂疏泄得法,则升降之衡㊁纳排之衡皆得以促进,全身脏腑之衡更以稳定㊂‘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中述: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㊂”提示肝失疏泻可出现脾不升清之证,甚则出现中气下陷㊂除脾之外,肝失疏泄亦可影响胃气降浊㊂以上病机变化均可属木强横逆犯土而致中焦失司,即肝与脾胃脏腑失衡之象,谓之 木乘土”㊂调和肝脾之衡为治疗FGIDs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㊂张仲景所提 四逆散”为肝脾不和之祖方,而后世逍遥散及柴胡疏肝散皆于此基础上改之㊂四逆散于‘伤寒论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言 少阴病,四逆”,为肝气郁滞而致阳气不达四末之 阳气郁”,且其中所论或然证中所述腹中痛㊁泻利下重等均可由肝气疏泄失常,木来乘土所致,故其方之根本在于调和肝脾㊁疏肝和胃,以达平衡之态㊂王惠临等[8]研究发现四逆散中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㊁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等相关靶点,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㊁MAPK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通路,多靶点调节胃肠功能,从而发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㊂姬莉等[9]则以多中心㊁随机㊁双盲研究证明疏肝健脾方之临床疗效佳,更是说明肝脾之衡在治疗FGIDs的临床应用中的关键作用㊂怡情疏解亦是调畅肝气之必须,对于肝胃不和所致失衡状态起到缓解与预防作用㊂一方面,情志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故其为五脏精气的表象反应,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㊂另一方面,情绪变化亦影响脏腑活动,如大怒伤肝,思虑伤脾㊂故暴怒之后,出现肝木骤强,横逆脾土,常以抑木扶土㊁息平肝怒为主要治法㊂除此之外,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致脾胃气机失调,常以疏肝解郁㊁和调肝脾为主要治法㊂故从情志而述,所用诸法,皆以复二脏之衡为要㊂罗马IV指南中 脑 肠轴”的提出及对心理因素的重视,皆为调畅情志之法的证实㊂牛学恩教授[10]常以调节肝脾之组方论治功能性胃肠病伴抑郁㊂卫拂晓等[11]研究得出,逍遥散通过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释放及山柰酚抑制一氧化氮降解等机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确切疗效㊂2.2 宣降肺气以助脾胃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二者相互为要,维生气之衡,保升降之衡,更护脏腑之衡㊂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所言[12]: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㊂”肺气宣降如常,则脾精得升,糟粕得下㊂清不得宣,可显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之象,浊不得降,则气机壅滞,腑气不通㊂肺脾之间气之衡可影响所司水液之衡㊂肺气充而脾运佳,大肠得润,纳排则衡㊂肺失宣降,布津失调,则无水行舟,无便以下㊂肺主皮毛,其主腠理为肺气宣出之门路,邪袭闭之,亦可见肺与脾胃之衡已破之象㊂以上皆可证‘医经精义“中 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13]㊂历代医家皆重视调肺脾二脏,调其所掌之衡,故多用此法治功能性胃肠病中所见排便不调㊂张仲景于‘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提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开创 逆流挽舟法”之先河㊂其中一味葛根既解表透邪,使腠理得开,肺气宣发功能得以恢复,又鼓动太阴清气上行,亦从标本双侧调达阳明里气失调之下利㊂喻佳言所创人参败毒散亦受此所启㊂脾胃虚弱亦可致大便失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则治之㊂其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时,加入砂仁理气,配以桔梗引入肺经,调节肺气宣降以更调脾胃,肺气得宣,脾胃得运,则湿邪自除㊂单兆伟教授[14]参透此方中奥妙所在,善用葛根㊁桔梗等宣肺升清之品,治疗慢性泄泻[15]及腹泻型肠激惹综合征[16],临床常得确效㊂胃腑失和,糟粕不下之治法仍循调肺气宣降,以达纳排平衡之法㊂张仲景所拟麻子仁丸中所用杏仁,开宣肺气,调达气机;后吴鞠通所创宣白承气汤中仍贯彻此法,方中杏仁㊁瓜蒌皆作用于肺,一宣一降,疏达气机㊂肺宣降之衡,促肺宣腑降之衡㊂国医大师许润三[17]以麻黄汤加减治疗慢性便秘,方选麻黄汤意为通调肺气,其中麻黄配杏仁,宣降有序,布散津液,助大肠传导之功㊂又有刘启泉教授[18]善用紫菀,辛开而柔润,杏仁利肺气而润肠燥,桔梗引经,载诸药上行,以上三味宣开肺气,通降腑气,故用以治疗功能性便秘伴有咳嗽㊁胸部憋闷等肺部症状㊂现有学者研究肠道微生物对远端器官的影响,并提出 肺 肠轴”概念[19],这也侧面认证了肺与脾胃肠腑的密切关系㊂3 以调达寒热治其变,归其衡脾为太阴湿土,主属阴;胃为阳明燥土,主属阳㊂人生而禀赋相异,加之所受邪气性质亦有不同,故脾胃病难以单从寒病㊁热病对其进行论述,故治脾胃应守寒热之衡,以寒中夹热㊁热中带寒的寒热错杂之象以论治㊂所阐述的脾胃病之寒热区别及夹杂之症,至‘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下利 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的进一步阐述得知寒热错杂之象的基本表现,皆可看出众多医家觉脾胃病之复杂本性,并致力于辨其寒热,守其所衡而治之㊂调达寒热以治衡,从古至今皆为治疗脾胃病的治则㊂张仲景在‘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中指出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皆以半夏泻心汤治之㊂方中所用药物寒热温凉四性皆用,酸苦甘辛咸五味具齐,更是为求一衡,此可谓寒热平调基础方㊂现临床医疗仍遵寒热之衡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之法㊂唐旭东教授[20]以寒热为纲,运用此方化裁,起同调复衡之效㊂‘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提出,寒热错杂所致消化不良以胃脘痞满或疼痛㊁胃脘部嘈杂不适及胃脘部喜温怕凉为主症,并自觉胃脘部灼热,伴有嗳气,口干口苦,晨起尤甚,腹冷肠鸣或便溏等其他症状,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21]㊂更有靳玉秋等[22]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抑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通路,可修复受损十二指肠黏膜,同时此方激活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通路,以维持肠粘膜完整㊂这便深入机制阐述了半夏泻心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㊂4 以消补并施治其变,归其衡‘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㊂故阳道实,阴道虚㊂”脾胃皆应此,故脾病多虚而胃病多实㊂故天地之间,阴阳虚实以衡为顺,亦人体脏腑之间,消补虚实以衡为常㊂所知脾胃病多呈虚实夹杂之特性,为维其稳态,故调其虚实㊂脾主运化,以气为依,以阳为生,故其病之,多以气虚阳虚为主,致运化无力,生水湿内停㊁瘀血阻滞;胃主纳运,属腑阳明,以火为肆,故其病之,实象多见,以火热之邪内蕴,或食积不化为主,但实邪久停,耗气伤津,则阳明腑实后可显气阴两虚之象㊂国医大师路志正[23]更是提出 纳化常”作为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思想之一㊂单兆伟教授[24]亦诉调理脾胃不离消补㊂为守其衡,或历代泛而之论脾胃所病,而或现世精为解FGIDs,皆以虚实之衡为要,遣方以消补同施为用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枳术丸,为中焦消补兼施之剂㊂后因丸者缓也,将水易丸,更符脾胃之性㊂其中白术益气健脾配以枳实行气,以白术倍枳实,显补大于消之效㊂后世医家于此,创枳实消痞丸,功效以消大于补著称㊂观其如今,单国顺等[25]研究发现,枳术丸对提高食欲,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㊂枳实消痞丸亦可联合胃肠动力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6]及功能性便秘[27]㊂由此析之,虚实夹杂之病机为脾胃病之常态,故予消补兼施剂固其平衡以治之㊂5 以升降相因治其变,归其衡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叶天士所言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㊂气机升降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脾升清而胃降浊,升降有序,阴阳平和,衡态自有,气机逆乱,乱其所衡,变证由生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胀㊂”此为脾虚气不调所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显现㊂又早有黄元御在‘金匮悬解㊃呕吐哕下利“所云 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28]㊂现有齐鲁一派[29]重用脾胃升降广治各类脾胃疾病㊂皆证升降理论在中焦脾胃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维护中焦气机升降平衡理论在指导临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确切㊂胃腑本降,而扰其所衡,于上呃逆㊁呕吐,于中心下嘈杂㊁胃脘部胀满甚则疼痛不适,于下则大便难下㊂历代医家喜用小半夏汤治胃气上逆之呃逆㊂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家本渴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为痰饮内阻于心下,胃失和降所致,于呃逆之胃气上逆可谓异病同治㊂观如今之证,于己百教授[30]在其治疗一患者因怄气并喝下凉茶后出现顽固性呃逆,以小半夏汤加味(半夏㊁生姜㊁砂仁㊁荔枝核㊁白酒)熏吸并内服,数日后痊愈㊂除小半夏汤,临床亦有他方可解脾胃升降失司㊂2016年‘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指出脾胃升降失调而致胃气壅滞型胃痛,多表现为胀痛㊁餐后尤甚,并伴有纳呆嗳气等其他症状,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法,方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加减[31]㊂6 以燥湿并济治其变,归其衡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湿,胃喜润恶燥,主通降下行㊂故‘临证指南医案㊃卷二“中指出: 脾胃体用各异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㊂”二者相互为用,共司燥湿之衡㊂脾胃燥湿相济,则津液得运,寒热自调㊂脾胃之衡被破,即一病而另一不可制之,则病由之显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㊂”若脾阳不足,则运化不能,水湿内停,而胃不燥之,则泄泻㊁纳呆㊁呕吐㊂若胃火上炎,则中焦火动,气逆上冲,而脾不润之,则胃中嘈杂㊁恶心吞酸㊁多食易饥㊁口臭心烦等症㊂‘医学正传㊃呕吐“有云: 有胃热而吐者 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㊂”FGIDs所应之证,燥湿失衡于临床极为常见,故古今医家皆研究何以维持脾胃之间燥湿平衡,何以润燥而不碍脾运,祛湿而不伤胃阴[32]㊂医家于此提出 脾阴”之重要概念,润燥祛湿得法脾胃活动如常㊂张仲景于‘伤寒论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云: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㊂”此方所治为 脾约”之证,因火热聚于胃肠,脾土受其约束,显胃强脾弱,失其所衡之态㊂脾亦无法受胃所传水谷精微,故所显脾阴虚之象[33]㊂现有临床研究为证明麻子仁丸是功能性便秘的有效药物提供了高质量证据[34]㊂又有研究明确麻子仁丸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以解释麻子仁丸调节胃肠平衡,并对功能性便秘有重要临床作用[35]㊂7 结语本文立于中医角度,辨治FGIDs㊂因脾胃之寒热㊁气机㊁燥湿㊁虚实以及与他脏配合之特性皆相反相成,互为制衡㊂其中一方偏颇,或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脾胃之间或脏腑之间 衡”再遭破㊂故欲治脾胃之病,必求于 衡”㊂吴鞠通所述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极好概括此种思想㊂故本文以 治中焦如衡”为主要治则,将何为衡,何为治衡具体阐述,其中之 衡”涉及脏腑平衡㊁寒热平衡㊁虚实平衡㊁升降平衡以及燥湿平衡㊂但目前对FGIDs的认知仍有未解之处,且其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病症多变㊂本文仅从一元一组进行阐述,但临床之中,衡为动态之衡,衡为多元之衡,衡为机体之大衡㊂故对FGIDs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究其病机,辨其病症㊂抓其主因,治其偏颇,但不忘错杂之他因,以方加减相合之形式,以药物佐使之能效,使脾胃之内㊁脏腑之间多衡同时皆处 衡”位,使人之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状态㊂临床之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更为符合现代临床诊疗模式的体系,从两种理论,同一目标,治中焦之衡㊂并且,更多地发掘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具体机制,为中医科学地以 衡”论治功能性胃肠病提供保障㊂参考文献[1] 侯政昆,胡文,刘凤斌,等.罗马Ⅳ共识对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评价研究的启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0):2168⁃2176.[2] 刘新光.中国17省市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诊治现况调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1):989⁃991.[3] 冯兴中,王永炎.论 百病生于气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5⁃8,14.[4] 葛巍,袁望圆,艾梓黎,等.寒热错杂病机实质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4):1744⁃1748.[5] 刘国强.小议 治中焦如衡”[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13⁃14.[6] 李福海,苏凤哲,路志正.圆机活法调脾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32⁃1034.[7] 温永天,王凤云,唐旭东,等.运用调中复衡理论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杂志,2022,63(1):17⁃20.[8] 王惠临,张立平.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J].世界中医药,2021,16(10):1507⁃1513.[9] 姬莉,娄颜,陈思,等.疏肝健脾方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医药,2020,15(20):3079⁃3083.[10] 李振华,钤培国,于志富,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牛学恩辨证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伴抑郁用药规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1):28⁃33,41.[11] 卫拂晓,刘欢乐,范毓慧,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异病同治”抑郁症㊁乳腺增生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16):4230⁃4237. [12] 彭君伟,周帆,方静,等.浅析叶天士从肺论治脾胃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8,11(11):1758⁃1760. [13] 甘雨龙,黄德铨,苏化.探讨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理论基础[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3):424⁃427. [14] 马青,单兆伟,王晓华.单兆伟教授从肺论治脾胃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6):557⁃559.[15] 李秀源,姚秀慧.单兆伟教授运用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浅析[J].光明中医,2008,23(11):1682⁃1683.[16] 张小琴.单兆伟教授治疗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拾萃[J].江西中医药,2006,37(4):9⁃10.[17] 刘宝琴.国医大师许润三妙用麻黄汤治疗杂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414⁃1416.[18] 韩雪飘,魏丽彦,李念,等.刘启泉基于 通调五脏”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3):471⁃473. [19] Budden K F,Gellatly S L,Wood D L,et al.Emergingpathogenic links between microbiota and the gut⁃lung axis[J].Nat Rev Microbiol,2017,15(1):55⁃63.[20] 车慧,王凤云,唐旭东.唐旭东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经验[J].中医杂志,2022,63(24):2311⁃2315. [21] 李军祥,陈誩,李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22] 靳玉秋,赵哲,孙墨晗,等.基于MYLK和PGE2⁃cAMP信号通路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4):782⁃785.[23] 刘喜明.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思想初探[J].中医学报,2013,28(2):193⁃195.[24] 戴高中,沙玲,单兆伟.单兆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50⁃1852. [25] 单国顺,赵启苗,臧彬如,等.生㊁制白术制枳术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 脑⁃肠”轴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3):44⁃47.[26] 许灶林,赵资源.枳实消痞丸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胃肠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7):586⁃588.[27] 张慧玲.枳实消痞丸联合枸橼酸西沙必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4):249⁃251.[28] 胡学军,龙亚秋,何桂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功能性胃肠病[J].中医学报,2018,33(6):1030⁃1032.[29] 尹晓琳,魏凤琴.齐鲁补土流派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学术思想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61⁃2462. [30] 安虎,陈光顺.于己百治疗呃逆心法二则[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3):91.[31] 李军祥.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6,57(1):87⁃90.[32] 高嘉莹,刘乐.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J].环球中医药,2016,9(3):362⁃364.[33] 杨九天,刘喜明.脾阴虚内涵及方证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7(12):1849⁃1850,1874.[34] 卞兆祥,郑颂华,赵晨,等.基于麻子仁丸治疗功能性便秘复方研究的整合医学模式探讨[J].中医杂志,2020,61(22):1967⁃1970.[35] HUANG T,NING Z W,HU D D,et al.Uncovering themechanism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mazirenwan)forfunctional constipation by focused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J].Front Pharmacol,2018,9:270.(收稿日期:2023⁃02⁃02)(本文编辑:张楠)。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五脏通调的原理
五脏通调的原理中医理论中的“五脏通调”是一个核心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原理主张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可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防治疾病。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五脏通调的原理。
1. 五脏的功能与关系在中医的观点中,五脏不仅仅是身体的五个器官,它们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
心主血脉和精神,肝主疏泄和藏血,脾主运化和统血,肺主呼吸和宣发,肾主水和藏精。
这五个脏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
2. 通调的重要性“通调”意味着五脏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当五脏功能正常,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时,人体的生命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健康得到维护。
但如果某一脏器功能失调,或脏器之间的关系紊乱,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或疾病。
3. 实现五脏通调的方法•饮食调养:中医强调食物与五脏的关系。
例如,苦味食物对应心,酸味食物对应肝,甘味食物对应脾,辛味食物对应肺,咸味食物对应肾。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调和五脏。
•情志调养:中医也认为情志与五脏有关系。
过度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五脏的健康。
例如,过度悲伤会影响肺的功能,过度愤怒会影响肝的功能。
•针灸与按摩:通过针灸和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五脏的气血流通,达到调和五脏的目的。
•药物治疗:当五脏出现严重失调时,中医会采用草药、药丸等进行治疗,以恢复五脏的平衡。
4. 五脏通调与现代医学尽管五脏通调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理论,但现代医学也开始重视身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例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饮食习惯与疾病的关系等,都与五脏通调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论五脏通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全新角度。
通过调和五脏,我们可以维护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保持五脏通调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以保持五脏的和谐与平衡,实现真正的身心健康。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很多肠胃不好的人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种排除器质性疾病出现的典型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综合征。
目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并无统一定论,医学界普遍认为其与患者自身胃肠运动功能、内脏敏感性以及自身心理因素等有关。
临床上可选择西医或者中医治疗方法,其中西医主要通过抗酸、促进胃动力、抗抑郁等药物进行治疗,这样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存在疾病复发的情况。
中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有着长久的研究,且中医治疗方法体现出较高的安全性,不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根治疾病,降低疾病复发率。
本文将具体介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为临床疾病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经过文献查阅与研究可知,当前医学界普遍认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与患者自身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感染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环境与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总的来说,该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诱发因素较多,这也是疾病研究与治疗的难点。
从中医药角度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属于中医药的研究称谓,相关症状对应的应为“胃胀”“痞满”等范畴。
国内中医学研究人员提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与以上症状之间的联系,受到日常饮食与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出现肠胃气滞,湿热内蕴的症状,对此,中医治疗应从肝、脾、胃三个部位入手。
还有的学者深入研究了患者情志失调与肝脏病变的关系,认为不良情绪会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所谓疏泄失常,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进而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还有学者就外界刺激与脾胃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情志失调、药物刺激等导致患者脾胃功能损伤,最终体现在消化系统症状上。
结合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变化,不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势必会对人们的肠胃功能造成影响,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更是增加了情志不畅的概率,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诱因。
总结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包括情志不畅、饮食失调、肝失疏泄、脾胃受损、药邪伤胃等,其中脾胃受损是发病的基础,肝郁则是诱发的因素,胃滞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传输、排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始终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准确抓住病机,以调整气血、脏腑的功能平衡为目标,从而实现疾病的根治。
下面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种常用方法。
1.食疗法:食疗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面。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恰当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寒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茶、红糖水等来缓解症状。
对于胃寒型的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温热水果等。
另外,还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过量摄入刺激性食物等。
2.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炙甘草、陈皮、生姜、枳壳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和脾胃、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等方式,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3.针灸治疗:针灸疗法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整体的气血循环和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对于厌食、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选择食欲增加的穴位进行刺激。
4.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腹部肌肉的松弛,改善肠胃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从而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腹、粉腹、顺时针轻揉腹部等。
5.心理调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在中医药治疗中也很重要。
对于焦虑、紧张、情绪波动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心理疏导、放松训练、行为疗法等方法,通过改变心理状态,缓解病情。
总之,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气血、脏腑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食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疗法和心理调整也都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思路
灵 活运用 。
6 典 型 病 例
肝 硬 化 者 ,柔 软 消 失 ,纤 维 增 多 ,结 节 形 成 ,脾 脏 轻 或中度肿 大。非 软散 结不 能柔 其肝 ,回缩 其脾 。然 “ 肝脏 易补不 易” ,功其太过则正气愈虚 ,积聚愈健 ,临床用药应 顾 护正 气,药性 和暖 ,渐 收其 功 。常选 白药、鳖 甲、生牡 蛎 、瓦楞子 、海蛤粉 、浙 贝母 、昆布 、夏枯草之类 。
嗳气 太息 等 症 状 。所 以 只有 肝 主疏 泄 的功 能 正 常 ,气 机 方
和胃降逆。方药 :保 和丸合 平 胃散 加减 ( 山楂 、神 曲、莱
菔子 、陈皮 、半夏 、茯苓 、苍 术 、厚 朴 、枳实 、连翘 ) 。若 食积 化 热 ,大 便秘 结 者 ,可 加大 黄 、槟 榔 ;若 食 积脾 虚 ,
2 1 饮食积滞 :胸脘满 闷 ,纳 呆 ,嗳腐吞酸 ,恶 心呕吐或 . 吐出宿食 ,舌 淡 红 ,苔 厚 腻 ,脉 弦 滑 。治 则 :消食 导 滞 ,
者在功能上相 互协调 ,病 理上 相互影 响。脾 胃正常 的升降 功能活动主要依赖 于肝气 之条 达 ,才能维 持消 化活动 的动
态平衡 。肝主升发 ,其 疏泄 和调 畅气机 的功能 可协调脾 胃 气机升 降。肝 为之实 ,肝 气易乘 脾犯 胃,若情 志过 激 ,肝 气横逆 ,克犯脾 胃,导 致 脾 胃升 降失 常 ,出现胀 满 连胁 、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肝脏被视为整个身体的重要器官之一。
它对人体的调理作用广泛而深远,尤其是对肝脏本身以及消化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医在此方面的应用。
一、平和肝气,促进消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运行。
如果肝气失调,就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肝气不舒的症状包括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医调理肝气可以通过针灸、草药、推拿等手段来实施。
比如,采用针灸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调节肝气运行,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疏肝理气,改善胃肠功能肝胃相互关联,肝气郁滞常常会影响到胃肠的正常运作。
中医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改善胃肠功能,达到消化通畅的效果。
常见的中药调理方剂有柴胡疏肝汤、枳实导滞汤等,这些方剂可以舒缓肝气郁滞的症状,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三、滋养肝肾,强化消化系统肝肾是中医理论中相互关联的脏腑。
肾主水液代谢,肝主疏泄,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协调。
当肝肾功能失调时,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也会受到影响。
中医通过滋养肝肾的方法来强化消化系统,增加体质的抵抗力。
常见的滋养肝肾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旋复花合剂等,这些方剂可以滋阴补肾,调理肝气,强化肝肾相互作用,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四、调节饮食结构,保护消化器官中医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适量摄入各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谷类、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此外,中医还提倡“食疗”,即通过特定食物来调节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
比如,平时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养肝的食材,如糯米、黑芝麻等,以达到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功能的效果。
五、心理调节,缓解消化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当心情烦躁、情绪波动时,容易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治脾胃可以调五脏
治脾胃可以调五脏治脾胃可以调五脏在中医学理论中,脾胃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的本源;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在五行属土,脾气旺盛则四季不易受病邪的侵袭;脾胃充盛五脏安和,脾胃受损五脏不安。
所以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
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意思是说,脾胃疾病可以通过调治五脏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五脏的疾病也可以通过调治脾胃,病人能够进食了,胃气旺盛就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脾胃疾病,但在实践中往往通过调治脾胃可以治疗五脏疾病,现谈一些临床体会。
1、健脾利水祛风治肾病数年前曾经治疗一位患肾病综合征的儿童,病起半年余,长期服用强的松(每天8片)出现柯兴氏综合征,面部及下肢肿胀,难以分清是激素的反应还是肾病的肿胀,面色苍白无华,食欲不振,小便少,舌体胖,舌苔白腻,脉虚细。
小便化验:蛋白(﹢﹢﹢),肾功能检查正常范围。
此脾虚湿阻之证,属于中医所说的“肾风”,治宜健脾利水祛风法。
药用黄芪、党参、苍白术、猪茯苓、砂蔻仁、米仁、防风、桑叶、泽泻、车前子、桂枝、玉米须等。
用此方加减治疗3个月左右,食欲渐振,小便增加,舌体胖好转,舌苔白而不腻,脉虚细。
小便化验:蛋白(﹢—﹢﹢)。
继续用上述方法辨证加减,随着病情(临床症状及化验)的好转,逐步减少激素的用量。
前后治疗8个月,激素已完全停用,柯兴氏综合征及其他临床症状逐步消失,化验正常。
2、补脾化痰祛风治哮喘哮喘的治疗,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发作期的治疗以平喘止咳化痰为主,旨在迅速控制其发作;缓解期重在补气健脾、益肾固本,旨在防止其再发作。
我曾经治疗一个小儿哮喘,每逢秋冬天气变化,先感冒后发哮喘,必以住院挂盐水才能控制,苦不堪言,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后采用“缓则治其本”的方法,每逢冬令,以中医膏方调治,用健脾胃、化痰湿,佐以祛风法组方,健脾胃目的是为了补肺气,即中医所说的“培土生金”;另外,通过健脾胃可以防止痰湿内生,祛风方药有抗过敏的作用。
通调五脏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酸 ” 嘈杂 ” 。临床 治 疗多 从 肝 、 、 “ 等 脾 胃人 手 , 辨证 蒲公 英 、 黄 连 、 内金 、 在 胡 鸡 炒谷 芽 、 炒麦 芽 等 。若 出现 酌 葛 柴 脾 胃 分 型的基 础上 加用 理 气 药 笔 者认 为 , D 的病 位虽 便 溏者 , 加 防风 、 根 、 胡 等 升 阳药 , 阳升 、 F
在 脾 胃 . 五 脏 之 间关 系 密切 . 五 脏 论 治 亦 可 获 气 降 . 但 从 气机 流 畅 。小方 轻 取 , 轻 可去 实 之能 。本证 有
得佳 效 。
I 从 脾论 治 : 脾 和 胃调 升 降 健
型 的 治 疗 , 在 正 确 处 理 脾 升 胃降 的 关 系 ,基 本病
法 半 夏 1 g 川 朴 1 g 党 参 1 g 黄 芪 1g 炒 白 0, 0, 0, 0,
术 1 g 云 苓 1 g 炒 苡 仁 1g 广 木 香 1 g 石 见 穿 博 士 .主要 从 事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消化 系统 疾病 的诊 0, 0, 5, 0, 1g 土 茯苓 1g 丹参 1 g 焦 山揸 l g 焦 神 曲 lg 治 研 究 工 作 5, 5, 5, O, O,
维普资讯
|
i
霉
通调五脏 论治功能性消化不 良
刘启 泉 王 志坤 白海燕
( 北省 中 医院 , 北石 家庄 0 0 1 ) 河 河 5 0 1
提 要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D) 发 病 多 由 于 情 志 、 食 、 F 的 饮 劳倦 等 多种 因 素 导 致 肝 失 疏 泄 , 胃气 机 升 降 失 常 , 化 功 脾 运 能 减 弱 , 焦痞 塞 不 通 。病 位 虽 在 脾 胃 , 又 涉及 肝 、 、 、 。F 既 是 脾 胃 系的 一 个 病证 , 是 涉及 到 全 身 的 、 系统 的 中 但 肾 心 肺 D 又 多 疾病 在 临床 上 或 虚 实并 见 , 寒热 错 杂 , 病 机 单 一 , 脏 独 病 , 多脏 同时 受 累 。因 为“ 脏 相 通 , 皆有 次 ” 所 以在 临 或 或 一 或 五 移 , 证之 时 , 有 整 体 观 念 , 面分 析 , 握 动 态 变化 , 而 达 到 “ 五 脏 以 治脾 胃” 目的 要 全 把 从 安 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调护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调护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一般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障碍所导致。
患者在患病之后,多数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出现灼烧感、餐后饱胀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因此,患者在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应积极接受治疗,才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中医调护的过程中,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那么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进行中医调护?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医学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中医学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学上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入“胃脘痛”、“胃痞”等范畴,认为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脾虚为基本病机。
1.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较多,但多数患者是以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2.病机转化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初以寒凝、食积、气滞、痰湿等情况为主,属于实证。
由于长时间的邪气入侵,耗伤身体正气,逐渐由实转虚,疾病久治不愈使患者常见寒热。
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胃失和降,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等为标。
3.中医辨证分型脾虚气滞证:这类患者会表现出胃脘痞闷或胀痛的症状,有些患者会表现嗳气、疲乏的症状。
肠胃不合证:这类患者以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症状,其次会表现为当情志不畅时疾病发作或加重。
脾胃湿热证:以脘腹痞满、疼痛为主要症状,其次会表现出恶心、呕吐的症状。
脾胃虚寒证:患者以胃脘隐痛、痞满症状为主,其次出现手足不温、疲劳的症状。
寒热错杂证:以胃脘痞满、疼痛为主,在遇冷时症状加重,其次,会表现为恶心、呕吐、便溏的症状。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调护方法1.辨证论治脾虚气滞证:中医治疗原则应以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为主,采用香砂六君子汤进行治疗,方剂中包含的中药材较多,比如人参、白术、茯苓、半夏等。
中药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改善健康状况
中药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改善健康状况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而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其独特的药性和药理作用,可以有效地调理五脏六腑,从而改善健康状况。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
心主血脉和神志。
心血不足可能导致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心火亢盛则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问题。
中药如丹参、当归、酸枣仁等,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能够调理心脏的功能。
丹参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当归可补血养心;酸枣仁则能宁心安神,帮助缓解失眠多梦。
肝主疏泄和藏血。
肝气郁结容易使人心情抑郁、胁肋胀痛;肝阳上亢则可能导致头晕目眩、面红目赤。
像柴胡、白芍、枸杞等中药,对肝脏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柴胡能够疏肝解郁,白芍能柔肝止痛,枸杞则滋补肝肾之阴,有助于平息肝阳。
脾主运化和统血。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不统血可能引起各种出血症状。
常用的中药如白术、茯苓、山药等,可健脾益气。
白术能燥湿健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山药则补脾养胃。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肺气虚会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肺热则表现为咳嗽、痰黄等。
中药中的百合、麦冬、川贝母等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百合能养阴润肺,麦冬润肺清心,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阴虚会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症状;肾阳虚则会出现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
熟地、山药、杜仲等中药能够补肾。
熟地滋肾阴,山药补肾气,杜仲壮肾阳。
六腑与五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
胆附于肝,储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
若胆气不舒,可能出现口苦、胁痛等。
中药如郁金、茵陈等可利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气不和会导致胃脘疼痛、胀满、恶心呕吐等。
山楂、神曲、麦芽等中药能健胃消食。
田德禄教授“四论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
2016 环球中医药2021年11月第14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 2021,Vol.14,No.11㊃名医心鉴㊃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704106);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人才培养经费项目;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 3+3”工程(田德禄名医传承工作室)(2012⁃SZ⁃C⁃40)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轶斐(硕士研究生)㊁丁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科[张轶斐(硕士研究生)㊁李志红㊁张忠绵(硕士研究生)㊁李亚可(硕士研究生)㊁方俐晖(硕士研究生)㊁廖翊如(硕士研究生)],针灸科[张含(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张轶斐(1996-),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㊂E⁃mail:zyfzyy14@通信作者:李志红(1966-),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胃肠道疾病及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㊂E⁃mail:lzhhsm@田德禄教授 四论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张轶斐 李志红 张忠绵 李亚可 方俐晖 廖翊如 张含 丁霞【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归纳为中医学之 痞满” 胃痛”,田德禄教授认为本病以实证为主,以胃为主要病位,以 胃气壅滞”为主要病机,在治疗上注意调理胃㊁脾㊁肝三脏,常以四法辨证论治:根据胃肠的生理㊁病理特点,以通降为本,结合当代胃肠多郁㊁多火的特性,首创以清降论治;根据土木病机,肝胆㊁脾胃失和首先可引起气分病变,进而导致血分病变的证候演变,提倡从气血论治;根据脾胃特性,迁延反复者多从湿热论治,而病程日久,病证多虚实夹杂,以通补论治;根据现代社会多情志不遂的特点,除药物治疗外,也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以形神一体论治㊂笔者在论述 四论”疗法基础上,进一步对田老在本病诊治中独到的辨证方法及灵活的用药经验做了介绍㊂【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痞满; 胃痛; 清降法; 田德禄; 气血; 通补; 形神一体【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1.11.0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持续或者反复发作的一组包括上腹痛㊁饱胀㊁嗳气㊁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经检查可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㊂现代医学对于FD 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㊁内脏高敏感性㊁胃酸分泌异常㊁幽门螺杆菌感染㊁精神与应激因素以及脑 肠轴有关㊂治疗上多以促胃肠动力㊁抑酸㊁根除幽门螺杆菌㊁改变生活习惯㊁抗焦虑抑郁等为主㊂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 痞满” 胃痛”范畴[1],病位多在胃,与肝㊁脾等多脏相关,以胃失和降㊁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㊂田德禄教授为全国名中医,对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着丰富的经验,在 以病为纲,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导致脾胃病实证㊁热证者多,肝气怫郁者多,嗜酒肥甘伤脾胃者多的疾病变化特点,提出 四论”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在治疗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㊂现将田德禄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㊂1 因胃肠之性,循中西之道,以清降论治1.1 当代脾胃疾病多实㊁多郁㊁多火,以 清降”为大法田德禄教授指出,针对当代脾胃疾病多实㊁多郁㊁多火的特点,应当以 清降”为大法,清热导滞,祛除实邪,和降胃气[2]㊂ 清降法”是对董建华院士 通降法”的延伸㊂胃属六腑,其性受纳,传化物而不藏,在生理上以通为用㊁以降为顺㊂‘灵枢㊃平人绝谷“中论述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只有胃肠气机和降顺畅才能使 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㊂不论其人或情志郁思㊁肝失条达,或脾胃虚弱㊁气运壅塞,或外邪干犯㊁升降失司,皆可形成热郁㊁寒凝㊁实滞㊁虚涩等病变,故内有郁滞是胃病共有的病理特点㊂在治疗方面,董老提出 通降法”,即胃病虽然辨证有清温消补之别,但皆应顺应胃肠和降之性,从而恢复 更虚更满”的正常生理状态㊂田德禄教授与时偕行,发 通降”之义,创 清降”之说㊂如今已少见秦伯未所说脾胃虚寒者[3],阳明胃经常多气多血,且当代人纵食厚腻,肆饮酒浆,易于化热生火,又由于 胃肠为市,无物不受”,当今食品多存在添加剂㊁农药滥用之嫌,毒邪多从口入,且社会压力大,情志郁思不遂,进一步胃气壅滞,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郁而化热,引起湿热内生㊂因此,田德禄教授在治疗 痞满”时以清降立论,创立验方 实痞通”,方由香苏散化裁而成㊂田老惯以上下宣行㊁宽胸利膈之苏梗,替代味薄发散㊁辛温主表之苏叶,伍理气调滞㊁疏郁散结之香附,配和胃宽中之青㊁陈皮㊂田老认为,陈皮性缓不峻而理脾,青皮峻烈破气而疏肝,二者并用可有散积化滞不伤正㊁健脾和胃不碍邪之功,并以枳实泄胃实㊁开痞结,半夏健脾燥湿㊁和中降逆,又针对食滞病机,用焦三仙消食导滞,连翘清宣血分郁热,更加荷梗,于消导清降诸药中升环球中医药2021年11月第14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21,Vol.14,No.112017清,使清升浊降,相反相成,从而恢复脾胃升降㊂全方理气消胀㊁清热和胃,配伍精当,以恢复脾胃气机和降为要义㊂1.2 气滞贯穿病程始终,必合通降之品以促胃肠动力田德禄教授提出,在FD的疾病进程中气机阻滞贯穿始终,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出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脑 肠轴和自主神经系统,从而使自主神经系统与胃肠激素调节异常,导致胃肠动力降低和内脏敏感性提高,继而引发FD症状的认识是一致的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言: 太阴阳明为表里 故阳道实,阴道虚”,说明胃病多趋于实证㊂本病的核心病机为气机郁滞,当胃气壅塞时又易化热,故田德禄教授在治疗本病时将清降理气贯彻始终㊂清降药物”可分为清热药物与通降药物㊂清热药物可归为:(1)清热理气药,如疏肝清热之青蒿㊁柴胡等;(2)清热解毒药,如清热疏肝不伤阳之蒲公英㊁通腑泄热活血之虎杖等;(3)清热祛湿药,如燥湿解毒之芩连柏㊁化湿清热之薏米等㊂田德禄教授认为,通降药物即类似于西药之促胃肠动力药,不论何种证型,均可辨证选用㊂根据功效的强弱,田老将其分为 通降三线药”[4]㊂一线药物主要有枳实㊁苏梗㊁焦三仙㊁陈皮等;二线药物主要有秦艽㊁威灵仙;三线药物主要为黑丑㊁白丑;从一线到三线药物理气通降消胀之力逐步加强㊂ 通降三线”药物是田教授结合先贤经验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如威灵仙即是已故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的经验用药,药理学研究证明本药有较强的松弛平滑肌痉挛㊁增加肠管蠕动㊁促进排空的作用;而秦艽在临床运用中多为祛风湿药,田老在日交流时又获其新解,回国后通过实验证明其有提高胃排空活动㊁促进小肠推进活动㊁促进胃液分泌㊁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及增加胃蛋白酶排出量等作用[5],可辨证用于FD湿热偏盛之证㊂当用一线㊁二线药物效果不明显时,可用少量二丑,既不伤正又可消痞祛壅,在临证中对于顽固性痞满的治疗确有良效㊂2 畅土木气机,顾气血相依,以气血论治2.1 首病气分以调气为先,遇酸则合三方三法田德禄教授认为,当代人多郁思愠怒,常有情志不遂,引起肝旺横逆,干犯脾胃㊂胆为中清之腑,与肝相通,气机条畅亦有助于胆汁排泄,即 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㊂专家共识意见认为,FD与胃㊁肝㊁脾的关系最大,辨证亦有肝胃不和的分型㊂田老认为本证候可根据脾胃的性质不同,细化为肝胃气滞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肝脾不和证㊁胆胃不和证㊂肝胃气滞证,多由情志失宜所致,常用四逆散加味㊂方中田老习以赤㊁白芍并用增调气和血之效,用甘凉除胃热之生甘草代温补而缓中之炙甘草,合柴胡㊁枳实,使肝用得疏,升降自如㊂若胀满明显者可加香橼㊁佛手㊁大腹皮等理气消胀㊂肝胃郁热证,多由肝胃气滞化火而成,面对本证时田老常引张仲景之言: 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在临证中抓口苦之主证,以判断气郁是否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加减,行畅达气机,疏利土木之效,并虑人参甘壅碍胃,姜枣温中助火而不常用㊂肝脾不和证,多为土壅木郁,常用柴平汤化裁[6]㊂原方由小柴胡汤与平胃散相合而成,由于太阴多虚,田老常顾护脾胃,故以辛甘微燥㊁气香不窜之炒白术代辛散温燥㊁味厚性猛之苍术,与他药配伍,共奏畅达中焦气机之功,搭配辛开苦降㊁调达气机之小柴胡汤,使肝脾条达,土木自和,诸症可消㊂胆胃不和证,常因浊邪扰乱中清,胆气上逆,胃失和降而成㊂偏实者为胆胃郁热,治以蒿芩清胆汤加减,以清胆利湿㊁和胃化痰㊂田老常以竹茹㊁竹叶同用清胆胃浮火㊁利中焦郁热,并虑青黛苦寒伤中且有肝肾毒性,故去而不用㊂经云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本证偏虚者,可伴有心虚胆怯㊁失眠惊惕等表现,治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使心胆得宁,中焦得和㊂肝木戕伐,或胆胃失和,可引起胃酸或胆汁上泛,而见反酸㊁烧心等证候㊂对于治酸,田老有三方三法㊂肝胃不和证时,因其热象不著,多选用乌贝散,以护胃散结,制酸止痛㊂肝(胆)胃郁热证时,多选用左金丸,以清肝泻火,开郁降逆㊂若乌贝㊁左金法仍未显效,则从瘀血论治,选失笑散以活血祛瘀,散结止痛㊂2.2 气病久阻累及血分,辨气血多少分期用药田德禄教授指出,本病气既久阻,血亦应病,‘临证指南医案㊃胃脘痛“中论述: 初病在经,久痛入络㊂以经主气,络主血”㊂若气滞㊁气亏不能推动血行,则血脉瘀滞,胃络失养,从而加重病情㊂故在治疗思路上应当分期判断,气血兼顾㊂本病由气入血分后可见痞满伴有疼痛,此时虽血结于经,但仍以胀痛为主,田老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配伍气血双入之郁金,增全方疏肝开郁通滞,调气和血止痛之效㊂在治疗时,田老常言香燥疏气之品切忌过用,以免耗伤气血,反致痞满㊁胃痛缠绵难愈㊂病程日久,血阻于络,可见痞满伴痛有定处,或按之痛甚,舌质黯,或伴瘀斑瘀点,田老多用丹参饮加减以活血通络,和胃止痛㊂方中田老多以金疮专药降香代替檀香,取其偏入血分㊁通利血脉㊁活血定痛之效㊂若胃痛甚,可加三七粉冲服以化瘀定痛,养血行血㊂若瘀象明显,则多加入失笑散之药对,或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达理气止痛㊁活血化瘀之功㊂若病久正气已衰,气机呆滞伴血虚脾弱时,则以黑逍遥散养血扶正,方为逍遥散加地黄㊂运用地黄时,田老习以生㊁熟并用,既厚滋阴养血之力,且有不滋腻助热之功㊂3 察病机之变,定攻补之法,以虚实论治3.1 迁延多为湿热,内镜㊁舌象合参,以化痰饮去湿热田德禄教授指出,因脾喜燥恶湿㊁胃喜润恶燥,故脾病常湿浊内生,胃病易化燥生火,引起湿热裹结,黏腻难化,故FD 迁延反复多与湿热相关㊂作为中医界使用胃镜检查的先驱,田老认为胃镜是望诊的延伸[7],常根据患者胃镜象与舌象共同进行辨证㊂在本病中,胃黏膜充血可见舌质黯红,为热蕴血瘀之征;胃黏膜水肿㊁分泌物增多,表现为厚腻苔,为内2018 环球中医药2021年11月第14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21,Vol.14,No.11有痰湿;胃黏膜有充血水肿㊁糜烂等改变,表现为黄苔,提示有热证㊂故可结合内镜检查与舌象协同辨治,诊为湿重于热㊁热重于湿等证㊂田老在治疗湿热病时,法叶氏之意,必先通利气机,待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无所结㊂故临证中先别湿与热的轻重,后根据湿邪弥散的部位采用分消宣化之法,再因热之强弱酌加清泄燥湿之品㊂湿邪偏重时,以宣郁燥化㊁芳香渗泄为法,方用三仁汤与五个加减正气散㊂田老在运用加减正气散时,常以苏梗㊁子并用代替藿香梗,取其偏入中焦又兼化痰之用;三仁汤调畅三焦共祛湿浊,运用时因薏苡仁性味平和,常大剂量(30~45g)使用,并根据患者大便情况决定其生用或炒用;若湿阻较重,多合入平胃散以燥湿健脾,消痞除满,此时田老常苍㊁白术同用,苍术燥湿力甚,白术健脾力强,二者相伍则中焦健,痰饮消,或加莱菔子增益其下气化痰之效;若热重于湿,则宜辛开苦降泄热法,常选连朴饮合实痞通加减,方中实痞通辛散开郁利三焦,连朴饮苦降其热燥湿浊,两方相配有助脾胃恢复纳运相因,升降相辅之功;若热象偏甚,积滞较重,可合入小陷胸汤以通腑祛浊,泄化余邪㊂在治疗中,田老强调开湿与清热同样重要,不可妄投苦寒燥湿之品以闭其湿[8]㊂3.2 虚证多因实而致虚,祛邪扶正共奏 通补”之法田德禄教授指出,本病日久迁延,脾胃呆滞,气血耗伤,故虚证多为由实致虚㊂田老将虚证分为脾胃气虚型㊁中阳亏虚型㊁肝胃阴虚型㊂‘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 阳明胃腑,通补为宜”,田老常言今日社会已极少见纯虚寒,虚证多为虚实错杂,当以 通补”为法治疗脾胃病虚证㊂ 通”即顺应肝畅㊁脾升㊁胃降之生理, 补”即补益脏腑㊁气血㊁阴阳之不足㊂二法并用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㊂脾胃受伤则后天无力运纳传化,而致脾胃气虚㊂治疗上田老常用百合乌药汤合枳术丸加减,前方由三合汤(丹参饮㊁百合乌药汤㊁良附丸合方)化裁而来,原方为焦树德教授治疗虚实并见㊁寒热错杂㊁气血皆病之胃痛专方[9]㊂田老两药常3∶1配比,取方中百合益气调中㊁乌药暖中宽胀之功,伍用枳术丸以消痞除满,健脾和中㊂二方皆取动静结合,补运并用之意㊂若脾胃气虚日久,出现脘腹坠胀等中气下陷证,则合补中益气汤升提气机㊂脾虚日久,气虚及阳,此时田老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味㊂本方即小建中汤加减合当归补血汤,取其温中散寒止痛㊁益气健脾补血之功㊂田老认为,后天虚弱日久可影响先天,故在临证中对虚人常加大剂量仙鹤草㊁鹿衔草㊁灵芝等性平不腻膈㊁久服不碍胃之品以五脏并补㊂胃热炽盛,素体阴亏,或治疗中过用辛散苦燥导致阴液耗伤,可成肝胃阴虚证㊂因肝喜条达,胃喜柔润,故田老在治疗中多用缓肝益胃法㊂偏于胃阴虚者,常用益胃汤㊁沙参麦冬汤加减以甘凉养胃;若胃阴伤不甚,可选芦根㊁石斛等品益阴和胃㊂偏于肝阴虚者,常用一贯煎加减以滋阴养肝,疏肝泄热;若肝阴伤不甚,田老常用以青蒿易柴胡,或以 青蒿㊁薄荷㊁丝瓜络”角药代之,轻疏肝气而不劫阴,对于阴伤不耐疏利者尤宜㊂乙癸同源,若阴伤久则及肾,则选滋水清肝饮以滋水涵木,肝肾同调㊂4 调精神情志,重医养结合,以形神论治田德禄教授指出,FD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㊁环境㊁饮食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结合现代医学对于FD是心身疾病的认知,在除药物治疗以外,田老常常对患者进行 话疗”,即宣教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时进餐,清淡饮食,嘱咐患者适当运动,放松情绪,按时休息,戒烟酒浓茶等,并鼓励其克服焦虑和抑郁情绪,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改善其精神心理状态㊂5 结语在临床中FD变证繁多,在胃气壅滞的基础上,或兼挟血瘀㊁食积㊁湿阻等继发病理产物,或虚实错杂并见㊂具体到每一病例中,往往合用数法,如脾胃气虚㊁复蕴湿热,治疗以健脾芳化与清热化湿法相结合,本虚标实者多先标后本,标本兼顾㊂田教授强调,无论本病在气㊁在血或虚证㊁实证,均要以通降贯穿始终,实热者清热通降㊁气滞者理气通降㊁血瘀者化瘀通降㊁虚证者通补为法,主张邪去而正复㊂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中是常见疾病,探析田德禄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本病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对传承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运用于临床有重要意义㊂参考文献[1] 李军祥,陈誩,李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 889⁃894.[2] 李志红,田德禄.田德禄教授应用 清降法”治疗脾胃疾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34(6): 34⁃36.[3] 张浩.秦氏温养中焦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8):65⁃66.[4] 何莹,丁霞,刘凯文,等.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之清降8法[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6):26⁃29.[5] 侯洁文,姚烁,黄黎明,等.秦艽地上部分中龙胆总苷对大鼠胃肠活动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105⁃107. [6] 孟庆岩,常兴,张庆祥.从 百病生于气”论柴平汤治疗胃脘痛[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2):64⁃66.[7] 殷凤礼,田德录,王长洪.447例纤维胃镜象与舌诊观察[J].中医杂志,1981,26(11):23⁃26.[8] 张仕玉.赵绍琴治疗湿热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4,45(12):895⁃896.[9] 高含佳,朱广辉,李杰.基于 寒热错杂”病机运用百合乌药汤加减方辨治胃癌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2):317⁃319.(收稿日期:2021⁃01⁃25)(本文编辑:邱灵慧)。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应用研究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应用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或者消化液分泌异常。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消化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应用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气血运化能力,促进消化液分泌,达到调理消化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四逆汤”、“二陈汤”等。
“四君子汤”主要用于气虚脾胃不和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补气健脾,改善消化功能;“四逆汤”主要用于阳虚寒凝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温阳散寒,促进消化液分泌;“二陈汤”主要用于湿热郁滞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清热燥湿,调理脾胃。
除了经典方剂,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还应用了很多单味药物。
比如砂仁、甘草、陈皮等药物在中医中广泛用于调理消化功能,能够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还应用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艾灸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调理经络,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临床应用方剂过多,使得临床操作复杂,不利于广泛推广。
治疗效果缺乏定量评估,难以进行公开的研究数据验证。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机制研究较少,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中医中药能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气血运化能力,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消化不良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疏通气机、调理脾胃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患者的脾胃气机运行情况、舌苔、脉象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舌苔多为薄白、腻厚,脉象多为弦或濡。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调节情绪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三、常用中医药物1.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荆防颗粒:主治肝胆气郁、痰浊内滞,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消化不良。
3. 陈皮薏米汤:主治寒湿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4. 苍术术:主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引起的饮食不香、食后腹胀等症状。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多食粗纤维食物,有利于脾胃消化。
五、生活调理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如适当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脾胃、疏通气机、改善症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百病皆生于气”,从气痰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百病皆生于气”,从气痰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具有消化不良症状,但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胀气,餐后腹胀及早饱等。
本病虽不属危急重症,但发病率高、病情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西医主要采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药物、抗焦虑抑郁药物等改善症状,但无特效治愈方法。
刘汶是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脾胃科主任医师,精研中医肝胆脾胃疾病,并形成了其特有的辨治体系,临床中重视肝及脾胃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上的联系。
刘汶认为临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常与情志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气郁结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该病症状的诸般变化,总与痰浊闭阻相关,故应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主要与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相关,部分可能与胃酸、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方式等相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中“胃痞”“胃脘痛病”“嘈杂”“郁病”等范畴。
刘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在脾胃,与肝有关,肝气郁结、痰浊闭阻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重要因素。
肝气郁结是病理基础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是病机关键刘汶认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中,情志因素不容忽视。
一方面,如李东垣言:“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逸饮食不节继之,元气乃伤。
”异常情志易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脾胃疾病,发病常与之相关。
情志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刘汶通过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型与情绪的关系发现,该病患者精神神经功能紊乱与中医“肝郁证”(包括肝郁脾虚、肝胃不和)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肝气郁结为异常情志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理基础,肝郁脾虚、肝胃不和为其病机关键。
刘汶认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易产生怒、忧、思、悲、恐等异常情志,人体情志与五脏精气、气血运行相关,尤与气机关系密切。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五脏的关系及通调五脏法论治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五脏的关系及通调五脏法论治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五脏的关系及通调五脏法论治的临床研究背景和意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症状多样,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
病因复杂,主要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传统中医认为五脏相互关联,功能紧密,五行相生相克,因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通调五脏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从根本上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达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体质的目的。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五脏的关系,阐述通调五脏法论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该治疗方法的疗效。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回顾医学文献,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五脏的相关研究成果;2.对已确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流行病学、症状、病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3.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通调五脏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和统计分析。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临床调查和随机对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研究设计,制定出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方案和数据收集表,然后对已确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调查,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愿望等因素将患者分组,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将采用通调五脏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评估。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五脏的关系,通调五脏法论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以及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预期结果有三个方面:1.明确通调五脏方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治疗机制;2.对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和证明;3.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研究难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临床分类、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和严格的统计分析方法,使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将是本研究所面临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总第39卷第9
期
选半夏厚朴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
法半夏10g,川朴10g,党参10g,黄芪10g,炒白术10g,云苓10g,炒苡仁15g,广木香10g,石见穿15g,土茯苓15g,丹参15g,焦山揸10g,焦神曲10g,炙甘草6g。
常法煎服。
服药14剂后,患者症状稍有减轻。
上方加减连用3月后,咽部堵塞感及上腹饱胀感基本消失,复查
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肠化。
作者简介:田耀洲(1963-),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7-03-05
编辑:冯广清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为非器质性消化不良(NOD)、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本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特定的上消化道症状,但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和肿瘤,亦无肝、胰、胆等器质性疾病。
目前,西医学对FD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和精神、心理、应激等因素有关,其治疗主要是对症用药。
根据本病的证候特点,中医学分别记载为“胃脘痛”“嗳气”“痞满”“反酸”“
嘈杂”等。
临床治疗多从肝、脾、胃入手,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加用理气药。
笔者认为,FD的病位虽在脾胃,但五脏之间关系密切,从五脏论治亦可获得佳效。
1从脾论治:健脾和胃调升降
FD的病位在脾胃,从脾论治乃本病的正治之法、常用之法。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脾升胃降,纳化正常,气机畅达,则五脏安和,六腑通畅。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中阻,气血乏源,则脏腑失养,气机不畅。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
太阴阳明为表里……,阳道实,阴道虚”之论。
叶天士亦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
此型FD多表现为:脘腹胀满,按之柔软,早饱,嗳气,纳呆,进食后症状加重,胃痛,舌质淡、苔薄白而腻或厚腻,脉细弱或沉细。
治疗应健脾和胃,调理气机,使脾升胃降,脾运胃纳。
处方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运用。
在临证之时,药物常选用:党参、茯苓、山药、半夏、枳实、佛手等,并佐以蒲公英、胡黄连、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等。
若出现便溏者,酌加防风、葛根、柴胡等升阳药,脾阳升、胃气降,气机流畅。
小方轻取,有轻可去实之能。
本证型的治疗,重在正确处理脾升胃降的关系,区分脾虚与湿邪的轻重。
脾虚气滞,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
2从肝论治:疏肝养肝调气机
肝主疏泄,调情志,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
《
血证论》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肝气通调五脏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刘启泉王志坤白海燕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提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多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功
能减弱,中焦痞塞不通。
病位虽在脾胃,但又涉及肝、肾、心、肺。
FD既是脾胃系的一个病证,又是涉及到全身的、多系统的疾病。
在临床上或虚实并见,或寒热错杂,或病机单一,一脏独病,或多脏同时受累。
因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在临证之时,要有整体观念,全面分析,把握动态变化,从而达到“安五脏以治脾胃”的目的。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6.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7)09-0057-02
治法方药
57
2007年总第39卷第9
期
疏泄失常,影响到脾胃的运化与和降,肝气为病较复杂,所以从肝论治应调肝之用。
正如叶天士所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而调肝理气,又是常用的法则,故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
此型FD多表现为:胃胀,嗳气频作,呕吐,嗳气后仍感胸胁不舒,呕吐反复发作而量不多,烧心,两胁胀满,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治疗应疏肝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处方常选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小柴胡汤加减运用。
在临证
之时,药物常选用:柴胡、
枳实、香附、佛手、八月札、白梅花、苏梗、荷梗、当归、川楝子、乌药、荔枝核等。
若气郁日久,兼有热象者,酌加连翘、蒲公英、栀子清热解毒。
本证型的治疗,重在调肝理气,疏泄得宜则胃气和降。
3从肾论治:补益肾气调阴阳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阳虚衰,则中虚不运;肾阴亏损,则胃腑燥结,胃失和降。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肾安则脾愈安,脾安则肾愈安”。
从肾论治乃本病治疗的变法之一,多用于患病日久,屡治屡发,或久治不效者。
此型FD多表现为:纳呆脘闷,腹部不适,腰膝酸软,困乏无力,头晕目眩。
肾阳不足者,又表现为:晨起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肾阴不足者,又表现为:大便秘结,或粪便如羊屎状,腹部胀满疼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苔腻,脉弦细。
肾阳不足者,应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处方常选用:四神丸、理中汤、缩泉丸加减运用。
在临证之时,药物常选用:肉桂、肉豆蔻、高良姜、补骨脂、乌梅、石榴皮、白芍、诃子、炒山药、炒薏苡仁、当归、甘草等。
肾阴不足者,应滋阴补肾,行气通便。
处方常选
用:六味地黄丸、
二至丸、益胃汤、麻子仁丸加减运用。
在临证之时,药物常选用:生地、山萸肉、泽泻、女贞子、旱莲草、沙参、麦冬、桑叶、天花粉、酒大黄、枳实、柏子仁、厚朴等。
本证型的治疗,应首分阴阳,重在补益肾之精气。
4从心论治:清热养阴调心神
心属血,脾属土,二者为火土相生之脏。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靠心气的推动运行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腠皮毛,内而五脏六腑。
心气充沛,血液才能正常地运行。
心气不足,血脉亏虚,脉道不利,血流不畅,则出现不荣则痛,或气血瘀滞,血脉受阻,不通则痛。
《
素问·宣明五气》言:“五气为病,心为噫……胃为气逆,为哕”。
噫即嗳气,为饱食之气。
嗳气是FD常见的主要证候之一。
临床上许多嗳气多由火土之郁所致。
有学者指出:“噫为脾病而出于心,子传母也,火土之郁,气不得伸,则噫出之。
”心与胃经络相通,心经的病理变化可以影响到胃,而胃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影响到心,火土之郁,胃失和降,则见嗳气频作,此种类型嗳气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此型FD多表现为:胃脘、腹部疼痛(多为隐隐作痛),嗳气,腹胀,食少,心悸,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便秘,舌质暗红、苔白腻或苔少,脉弦细或涩。
治疗应清热养阴,安神和胃。
处方常选用: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四逆散加减运用。
在临证之时,药物常选用:当归、麦冬、天冬、酸枣仁、五味子、石菖蒲、丹参、茯苓、生地、浮小麦、甘草、大枣、柴胡、白芍、枳实、栀子、连翘等。
当以嗳气为主症时,可重用石菖蒲、连翘,尤其是石菖蒲,辛温入心、胃经,“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本经》)。
不但能芳香化浊,开窍通闭,且能和中开胃。
5从肺论治:宣发肃降调肺气
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盖肺为五脏之华盖,水之上源,若其失于宣肃,治节无权,则脾胃升降失常。
王孟英云:“肺金清肃不和,升降之机亦窒。
”肺之肃降,可助胃气之降,脾气之升。
《内经》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肺主宣发,能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
温养皮毛。
肺气亏虚,肌表不固,外邪易侵。
且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外邪侵袭。
此型FD多表现为:胃脘痞闷不舒,纳呆,体倦乏力,常自汗出,易于外感,怕风、畏寒,常因外感或风吹而致症状加重,屡愈屡发,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或细。
治疗应疏风宣肺,健脾和胃。
处方常选用:桑菊饮、香苏散、参苏饮加减运用。
药物常选用: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桑叶、连翘、薄菏、芦根、党参、葛根、柴胡、茯苓、半夏、木香、百合、佛手、当归等。
尤其是百合,润肺养阴,《本经》称其能治“邪气腹胀心痛”,肺气降则诸气皆降。
作者简介:刘启泉(1956-),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收稿日期:2007-04-05
编辑:冯广清
治法方药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