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合集下载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作用机制与作用靶点研究概述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作用机制与作用靶点研究概述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4543)作者单位:30038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璐(硕士研究生)㊁邸嘉玮(硕士研究生)㊁杜元灏];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杜元灏)作者简介:陈璐(1996-),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针灸对缺血性脑病机制的研究㊂E⁃mail:cl1172369432@ 通信作者:杜元灏(1965-),博士,教授,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针灸对缺血性脑病机制的研究㊂E⁃mail:jpjs_cn@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作用机制与作用靶点研究概述陈璐 邸嘉玮 杜元灏【摘要】 针刺在调节胃肠动力㊁恢复胃肠微生物群稳定结构㊁消除炎症反应㊁修复受损粘膜屏障等方面发挥着双向调节效应㊂肠 脑轴作为胃肠道与脑的双向调节通道,通过肠 脑轴途径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㊁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功能,由脑及肠或由肠及脑双向调整胃肠功能,从而改善餐后饱胀㊁恶心㊁食欲不振等多种消化不良症状㊂本文对目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证据及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通过检索并梳理近年来针刺治疗FD 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FD 疗效确切㊁安全且无不良反应㊂但鉴于目前研究的局限性,针刺作用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途径仍在进一步探索中㊂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实验研究,制定严谨㊁合理的实验方案,建立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深入挖掘针刺对肠 脑轴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针刺对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调控,以及迷走神经在针刺治疗FD 中的具体机制等,提供更有说服力和可信的实验证据,以便更好地优化临床治疗㊂【关键词】 针刺;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动力;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 迷走神经; 肠脑轴; 作用靶点【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11.043Overview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 and target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CHEN Lu ,DI Jiawei ,DU Yuanhao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ianjin 30038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DU Yuanhao ,E⁃mail :jpjs_cn@【Abstract 】 Acupuncture plays a bidirectional regulating effect in regulating gastrointestinalmotility,restoring the stable structure of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elimina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repairing the damaged mucosal barrier.Moreover,the gut⁃brain axis is a bidirectional regulatory channelbetwee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the brain.The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and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can be regulated through the gut⁃brain axis pathway,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s can be adjusted from the brain to the intestine or fromthe gut to the brain bidirectional,so as to improve various dyspepsia symptoms such as postmeal fullness,nausea and loss of appetite.The present clinical evidence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FD)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rough searching and combingrelated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D in recent years,it was found that acupuncture was effective,safe and without adverse reactions.However,in view of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studies,the immunomodulatory pathway of acupuncture on duodenal eosinophils is still being further explored.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conduct high⁃quality studies in the future,formulate rigorous and reasonable experimental protocols,establish a more ideal animal model,and dig deeper into the neuroim⁃munomodulatory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on the gut⁃brain axis.The regulation of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intestinal flora by acupuncture,as well as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vagus nerve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FD,provided more convincing and credible experimental evidences,so as to better optimiz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acupuncture; functional dyspepsia;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uodenal eosinophil; vagus; the gut brain axis; the target of action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全球高发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㊂迄今为止,只有有限的治疗方案可用,且效果不尽人意[1]㊂几十年来,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来调查针灸包括电针㊁经皮穴位电刺激对FD患者的影响和内在机制,证实了针刺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替代疗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餐后饱胀感㊁胃痛㊁打嗝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2⁃4]㊂然而基于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机制研究较少,针刺对FD治疗效果和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㊂本文主要从调节胃肠动力㊁以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为切入点㊁通过肠脑轴途径双向调节等方面阐述针刺治疗FD潜在的作用机制与作用靶点㊂1 针刺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胃肠运动指依靠平滑肌的收缩㊁舒张和蠕动以帮助完成食物消化和吸收㊂胃分泌功能紊乱㊁胃排空速率减慢㊁精神情绪异常等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不能充分使食物形成食糜,引起餐后饱胀㊁早饱㊁腹痛㊁嗳气等症状㊂很久以前,国内外研究[5⁃7]就证实了针灸对胃肠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利用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促使胃肠功能低下者增强,功能亢进者减缓㊂1.1 针刺对胃肠肽的影响胃肠激素又称胃肠肽,除了在各种生理刺激下分泌影响胃肠运动,还作为神经递质对胃肠运动进行调节[8]㊂目前某些胃肠肽水平的测定已作为FD 诊断的指标之一,而调整胃肠激素水平则是针刺治疗FD的重要作用机制㊂马巧宁等[9]利用颊针影响胃肠蠕动并测试胃动素的水平,针刺后发现胃动素水平提高,同时消化不良症状缓解㊂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电针 足三里”穴可有效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升高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㊁血清胃饥饿素水平降低有关[10]㊂若将电针组与多潘立酮药物组对比,电针通过升高血清中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含量㊁降低血管活性肽的含量,显著改善FD大鼠的食欲与运动行为,降低肠道敏感性[11]㊂徐派的等[12]发现电针刺激FD大鼠模型能明显降低血管活性肽含量,大鼠胃排空速度加快,改善了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证实了胃肠功能与血管活性肽分泌水平相关㊂因此针刺对胃肠运动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其疗效与各种胃肠肽水平及相互作用有关,说明针刺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与胃肠肽关系密切㊂1.2 针刺对间质细胞的影响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与肠神经纤维存在紧密联系,具有产生慢波电位并传导电活动的作用,是胃肠道慢波活动的起搏和调节细胞[13]㊂ICC通过突触样连接和缝隙连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㊁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共同构成胃肠道的基本功能单位(ENS⁃ICC⁃SMC网络),ICC将产生的电信号通过ENS⁃ICC⁃SMC网络传递给SMC,介导释放神经递质㊁神经肽,引起肌层的节律性收缩,加速胃排空[14]㊂已有研究证实,FD胃肠动力障碍与ICC结构异常或数量减少有关[15]㊂谢植等[16]与药物潘多立酮对照,针刺FD大鼠模型足三里发现,胃残留率降低,异常的ICC超微结构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说明针刺可以通过恢复受损的ICC结构以及增加ICC数量,从而提高胃肠运动能力㊂王丹等[17]研究证实电针后三里穴㊁太冲穴可显著增强胃肠道活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肠组织中c⁃Kit蛋白(ICC标志物)的水平,改善ICCs的结构及形态,从而恢复ENS⁃ICCs⁃SMC网络电位传导功能,调控胃肠功能紊乱㊂还有研究发现电针足三里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ICC的缝隙连接网络结构,促使ICC之间及SMC之间的物质交换得以顺利完成, ICC起搏动作电位得以正常传递,有助于FD大鼠胃肠动力的恢复[18]㊂综上,针刺是通过c⁃Kit信号通路,增加ICC细胞的可塑性,恢复细胞间信号通信功能,使胃肠肌电活动得以恢复,从而改善胃肠动力㊂1.3 针刺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胃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与FD的发生和发展之间密切关联[19⁃20]㊂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种类比例失调可能损伤胃肠粘膜的生物屏障㊁干扰粘膜的免疫功能和造成微生物 肠 脑轴失调,出现内脏疼痛反应㊁胃肠活动紊乱等病理变化,最终引发一系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㊂针刺可以通过增加肠道有益菌㊁减少致病菌,恢复菌群平衡常态来调控胃肠活动㊂侯天舒等[21]研究发现,电针可使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下降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值升高,增强益生菌的定植力㊁减弱致病菌的繁殖力,使肠内菌群向正常方向转化,由此证实了电针可促使肠道微生物群恢复稳态㊂Song 等[22]发现电针FD模型的足三里㊁中脘穴可降低梭杆菌门的水平,修复肠道屏障功能,进而降低促炎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8的水平来缓解内脏超敏反应的症状㊂肠-脑轴是一个整合了肠道和大脑之间的神经㊁激素和免疫信号的通讯系统,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一个进入大脑的潜在途径㊂这种通讯系统是双向的,使大脑能够影响胃肠功能(消化㊁运动㊁分泌)以及免疫功能(释放细胞因子)[23]㊂因此针刺可依靠这种双向调节系统,由脑及肠治疗FD,通过调控肠 脑轴的下行通路系统㊁抑制炎性因子释放㊁调节脑肠肽水平等恢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功能,进而改善肠道运动及内脏敏感性[24]㊂赵映等[25]研究发现,FD患者静息脑糖代谢较健康个体明显增强,而针灸可显著降低岛叶㊁前扣带皮层和下丘脑的糖代谢,进而调节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增强胃肠蠕动,缓解消化不良症状㊂此外,针刺部位不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具有显著差异,如下肢电针和腹部电针比较,乳酸菌属和Muri菌属丰度升高[26];其次,不同联合疗法(艾灸㊁电针㊁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肠道菌群也会产生不同影响[27]㊂目前关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且针刺作用部位㊁作用途径是否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存在差异,在未来应继续深入探究,完善以肠道菌群作为针刺效应机制的研究㊂综上,针刺通过对胃肠肽表达及相关受体㊁胃肠肌电活动㊁肠道菌群结构等多层次㊁多途径㊁多靶点来增强胃肠动力,加速胃排空,达到改善FD症状的目的,体现了针刺效应的整体作用㊂2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可能是针刺治疗的作用靶点 细菌㊁过敏原㊁应激等因素破坏了肠粘膜的完整性,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激活免疫系统,使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白介素㊁炎症细胞因子㊁细胞毒性颗粒等因子[28],同时影响神经系统中的肠神经胶质细胞结构[29],分泌炎症介质(细胞因子㊁神经生长因子㊁一氧化氮),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改变,出现腹胀㊁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㊂因此,众多研究提出,与胃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相关的胃十二指肠区域粘膜完整性受损和低度免疫反应激活是FD的起源㊂近年来,基于单个细胞和细胞因子分析神经免疫机制的潜在作用㊁胃肠道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为分析FD病理生理过程带来了新见解,也成为探究针刺治疗FD潜在作用机制的重要指标[30]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D患者的十二指肠炎症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㊁脱颗粒程度增高和全身细胞因子水平升高[31⁃32]㊂针刺可以从调节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水平㊁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等方面消除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进而修复受损的肠粘膜屏障,减轻内脏超敏反应,改善FD症状㊂在大鼠FD 模型中,电针足三里穴㊁太冲穴,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㊁IL⁃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证实针刺有效提高大鼠机体免疫水平,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改善胃肠道功能障碍[33]㊂Dong等[34]研究发现针刺后FD患者肠粘膜上嗜酸性粒细胞呈规则的椭圆形,脱颗粒程度明显降低,表明针刺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和脱颗粒,减弱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改善FD大鼠的内脏超敏反应㊂除此以外,还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困扰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35],这为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可能驱动焦虑提供第一个前瞻性证据,但在控制年龄㊁性别和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情况下,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确,需严格制定纳排标准进一步研究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与情绪的关系㊂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FD患者中很常见,但以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作为针刺治疗FD 靶点的研究甚少,仅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针刺对FD患者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的潜在作用仍需要深入研究,包括阐明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募集和抑制脱颗粒的机制,以及靶向治疗的评估指标㊂3 针刺调节迷走神经的作用机制迷走神经是肠道和大脑之间双向沟通的关键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迷走神经是感知 环境”并促进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以维持胃肠道健康状态的稳态的主要元素[36]㊂如何调节迷走神经功能成为实现调控内脏神经系统自稳态的主要治疗靶点㊂近年来,热点聚焦于寻找刺激迷走神经的部位和方法,使之成为供临床选择的治疗手段㊂针刺从体表刺激调节内脏功能的优势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外治法,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vague nerve stimulation,taVNS)是一种融合中医耳穴理论和迷走神经调控的现代科学疗法,已被引入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治领域[37]㊂taVNS刺激部位为耳甲区,此区域是迷走神经耳支的主要分布区,在针刺调节胃肠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㊂3.1 迷走神经传导通路胃肠功能受神经㊁体液㊁免疫等共同调控,其中神经系统占主导地位,神经系统的变化均能影响胃肠功能[38]㊂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后的躯体感觉信号通过脊髓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孤束核㊁迷走神经背核等核团,并与胃肠伤害性刺激信息汇集,经整合分析后传出神经冲动,将调控信息经迷走神经传递到胃肠壁内神经丛进而调控胃的感觉㊁运动和分泌功能[39]㊂Guo等[40]研究发现FD患者近端胃排空时间延迟,其认为可能是由餐后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紊乱引起的㊂而最新研究发现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促进幽门括约肌的舒张,显著加速胃排空,由此可知迷走神经放电与胃运动关系密切[41]㊂也有学者发现针刺的躯体神经信号聚集在孤束核㊁迷走神经背核及下丘脑室旁核等中枢核团中并增强相关神经元的表达,进而激活迷走神经通路调节胃肠[42];当切断双侧膈下传出迷走神经后,电针的调节作用明显减弱或消失;当破坏下丘脑室旁核后,胃肠动力明显减弱,电针干预也不能恢复胃肠功能,这可能与不能激活迷走神经有关[43⁃44]㊂此外,在FD迷走神经传入超敏反应的大鼠模型中,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使疼痛行为得到改善,这表明激活迷走神经传入信号可降低疼痛感觉,也可在情绪状态的调节中发挥作用[45]㊂3.2 胆碱能抗炎通路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概念是Borovikova[46]于2000年首次提出㊂由肠神经元接触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介导,在巨噬细胞的突触连接处释放乙酰胆碱,与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可能发生一系列细胞内信号变化,导致高迁移率组蛋白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细胞因子减少,以发挥抗炎作用,即为经典的胆碱能抗炎通路[47]㊂目前很多研究已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改善各种胃肠道的炎症反应㊂韩娟等[48]在研究taVNS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中发现,taVNS可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减轻肠道炎症反应,降低促炎因子IL⁃6㊁IL⁃1β㊁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增加乙酰胆碱及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蛋白表达以抑制核因子⁃κB 信号通路激活,显著改善肠道炎症和组织的损伤,促进胃排空㊂还有研究发现Janus激酶2(Janus kinase2,JAK2)和调节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 STAT3)在胆碱能抗炎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推测针刺可能调控a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JAK2⁃STAT3信号转录通路以减少肠道炎性细胞因子,改善胃肠蠕动[49]㊂胆碱能抗炎通路作为一种神经 免疫调节通路,与体液抗炎机制相比,具有更快捷更易控制的优势,为调节细胞因子及炎症反应提供了新途径㊂3.3 脑肠轴的调节迷走神经在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中至关重要,上行迷走神经感知肠道内的局部机械和化学信号,并将这些信号发送到大脑,进而调节食物的摄入量,改善不良情绪等;下行迷走神经将大脑信号传递到肠道,包括由压力或上行肠道信号(例如迷走神经反射)触发的大脑信号㊂这些迷走神经传出信号调节肠道功能,包括感觉㊁肠道蠕动㊁胃肠肽分泌㊁及炎症等[50]㊂因此迷走神经传入信号的改变会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肠道功能,迷走神经传出信号的改变会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脑功能㊂Jin等[51]认为FD患者胃动力增强的原因很可能是激活迷走神经使胃泌素和其他激素分泌增加引起的㊂电针FD大鼠胃俞募穴,可以改变迷走神经背核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活性及调节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从而实现对胃肠活动的调节[52]㊂须注意的是,针刺作用部位不同,驱动的胃肠道运动控制相关的自主神经通路不同㊂一般认为,下胸及腹部区域刺激,可通过节段性脊髓反射驱动胃肠道交感神经通路,诱导胃肠运动的抑制反应;刺激面颈㊁上下肢区域,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促进胃肠道活动[53]㊂然而针灸对脑肠肽㊁自主神经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调节,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㊁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各级中枢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㊂4摇讨论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明显优于胃肠促动力药㊁抑酸药等,具有双向㊁多系统㊁多靶点调节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㊂尽管目前对针刺在胃肠道中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现有文献报道来看仍发现许多不足之处,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关注㊂(1)现有文献质量较差且样本量相对不足,从这些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有待考证;(2)目前国内外有关针刺治疗FD的研究仍处于动物研究阶段,部分基础实验设计不合理,相关检测方法精准度有待提高,导致结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大样本㊁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3)现有的针刺研究主要集中在肢体和腹部,对头面高位颈髓的刺激作用研究尚未受到重视,且穴位的特异性对肠-脑轴的调节是否一致;(4)对针刺疗法的主要参数(针具㊁深度㊁留针时间等)㊁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的试验设计不够严谨,同时也未考虑性别㊁年龄㊁饮食习惯等客观因素对针刺的影响,然而这些要素在针刺治疗FD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㊂因此开展更多大样本㊁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严谨㊁精确的试验方案,从肠 脑轴角度仔细分析针刺在外周传入㊁传出过程中神经免疫调节机制,尤其是针刺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具体作用是未来针刺治疗FD研究的新方向㊂参考文献[1] Singh R,Zogg H,Ghoshal U C,et al.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and therapeutic insights for gastrointestinal dysmotility and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Front Pharmacol,2022,13:808195.[2] WANG X Y,WANG H,GUAN Y Y,et al.Acupuncture for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1,36(11):3015⁃3026.[3] WANG L,XIAN J,SUN M,et al.Acupuncture for emotional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2022,17(1):e263166.[4] Rabitti S,Giovanardi C M,Colussi D.Acupuncture and related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J].J ClinGastroenterol,2021,55(3):207⁃217.[5] Jang J H,Lee D J,Bae C H,et al.Changes in small intestinalmotility and related hormones b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Zusanli(ST36)in mice[J].Chin J Integr Med,2017,23(3):215⁃220.[6] 郭静,孙建华,陈璐,等.针刺双向调节效应 调神健脾”法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亚组分析[J].中国针灸,2021,41(8):845⁃850.[7] 李丽芬,郑淑霞,许金森.针灸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应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5):92⁃96.[8] LIU Y,ZHANG S,YE F,et al.Ameliorating effects andmechanisms of chronic electroacupuncture at ST36in a rodentmodel of dyspepsia induced by cisplatin[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19,31(1):e13474.[9] 马巧宁,田丹丹,雷宏斌,等.颊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促胃液素㊁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5):79⁃81.[10] 强黎明,江园.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对患者血清Ghrelin㊁CGRP和GLP⁃1水平的影响(英文)[J].World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28(2):86⁃90. [11] 李跃兵,贺子毅,刘奕君,等.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调节机制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6):928⁃933.[12] 徐派的,张红星,杨云,等.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VIP和CGRP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3):360⁃364.[13] Foong D,Zhou J,Zarrouk A,et al.Understanding the biology ofhuma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J].Int J Mol Sci,2020,21(12):4540.[14] Sanders K M.Spontaneous electrical activity and rhythmicity in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s[J].Adv Exp Med Biol,2019,1124:3⁃46.[15] Kishi K,Kamizaki M,Kaji N,et al.A close relationshipbetween networks of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and gastrointestinaltransit in vivo[J].Front Pharmacol,2020,11:587453. [16] 谢慎.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和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影响[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17] 王丹,张红星,荣培晶,等.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机械屏障及其调节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2):1843⁃1845.[18] ZHANG G,XIE S,HU W,et al.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o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ultrastructure and connexin43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functionaldyspepsia(FD)rats[J].Med Sci Monit,2016,22:2021⁃2027.[19] Karakan T,Ozkul C,Kupeli A E,et al.Gut⁃brain⁃microbiotaaxis:Antibiotics an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Nutrients,2021,13(2):389.[20] Tziatzios G,Gkolfakis P,Papanikolaou I S,et al.Gutmicrobiota dysbiosis in functional dyspepsia[J].Microorganisms,2020,8(5):691.[21] 侯天舒,韩晓霞,杨阳,等.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J].针刺研究,2014,39(1):27⁃34. [22] SONG Y F,PEI L X,CHEN L,et al.Electroacupuncturerelieve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regulating IL⁃18and gutmicrobial dysbiosis in a 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inducedpost⁃inflammatory animal model[J].Am J Chin Med,2020,48(1):77⁃90.[23] Long⁃Smith C,O’Riordan K J,Clarke G,et al.Microbiota⁃gut⁃brain axis:New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J].Annu RevPharmacol Toxicol,2020,60:477⁃502.[24] Yaklai K,Pattanakuhar S,Chattipakorn N,et al.The role of ac⁃upuncture on the gut⁃brain⁃microbiota axis in irritable bowelsyndrome[J].Am J Chin Med,2021,49(2):285⁃314. [25] 赵映,蔡奥灵,陈媛.电针胃俞募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9):5334⁃5337.[26] 覃佩兰,成泽东.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712⁃2714. [27] 李锂,孙建华,裴丽霞,等.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规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21):31⁃35.[28] Hari S,Burns G L,Hoedt E C,et al.Eosinophils,hypoxia⁃inducible factors,and barrier dysfunction in functional dyspepsia[J].Front Allergy,2022,3:851482.[29] Komori K,Ihara E,Minoda Y,et al.The altered mucosalbarrier function in the duodenum plays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of functional dyspepsia[J].Dig Dis Sci,2019,64(11):3228⁃3239.[30] Shah A,Fairlie T,Brown G,et al.Duodenal eosinophils andmast cells in functional dyspeps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2,20(10):2229⁃2242.[31] Lee M J,Jung H K,Lee K E,et al.Degranulated eosinophilscontain more fine nerve fibers in the duodenal mucosa of patients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9,25(2):212⁃221.[32] Vanheel H,Vicario M,Boesmans W,et al.Activation ofeosinophils and mast cells in functional dyspepsia:anultrastructural evaluation[J].Sci Rep,2018,8(1):5383. [33] 王丹,董佳梓,王建波,等.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环氧合酶2介导炎症反应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12):118⁃122.[34] DONG J Z,RONG P J,MA T M,et al.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of Zusanli’(ST36)on mast cells/TRPV1signalingpathway in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ra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J].Zhen Ci Yan Jiu,2022,47(7):592⁃597. [35] Schurman J V,Singh M,Singh V,et al.Symptoms and subtypesin pediatric functional dyspepsia:relation to mucosalinflammation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J].J PediatrGastroenterol Nutr,2010,51(3):298⁃303.[36] Bonaz B,Sinniger V,Pellissier S.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he Interface of Brain⁃Gut Interactions[J].Cold Spring HarbPerspect Med,2019,9(8):a034199.[37] Badran B W,Yu A B,Adair D,et boratory administrationof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Technique,targeting,and considerations[J].J Vis Exp,2019,143:10.3791/58984.[38] YU Z.Neuro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regulating gastrointestinalmotilit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20,26(23):3182⁃3200.[39] Li H,Page A J.Altered vagal signaling and its pathophysiologicalroles in functional dyspepsia[J].Front Neurosci,2022,16:858612.[40] GUO W J,YAO S K,ZHANG Y L,et al.Impaired vagalactivity to meal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delayedgastric emptying[J].J Int Med Res,2018,46(2):792⁃801.[41] LU K H,CAO J,Oleson S,et al.Vagus nerve stimulationpromotes gastric emptying by increasing pyloric opening measured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8,30(10):e13380.[42] WANG H,SHEN G M,LIU W J,et al.The neural mechanismby which the dorsal vagal complex mediates the regulation of thegastric motility by Weishu(RN12)and Zhongwan(BL21)stimulation[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291764.[43] Cordner Z A,LI Q,LIU L,et al.Vagal gut⁃brain signalingmediates amygdaloid plasticity,affect,and pain in a functionaldyspepsia model[J].JCI Insight,2021,6(6):e144046. [44] Zanos T P,Silverman H A,Levy T,et al.Identification ofcytokine⁃specific sensory neural signals by decoding murine vagusnerve activity[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8,115(21):E4843⁃E4852.[45] LI H,Buisman⁃Pijlman F,Nunez⁃Salces M,et al.Chronicstress induces hypersensitivity of murine gastric vagal afferents[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9,31(12):e13669. [46] Borovikova L V,Ivanova S,ZHANG M,et al.Vagus nervestimulation attenuates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endotoxin[J].Nature,2000,405(6785):458⁃462. [47] Pavlov V A,Tracey K J.The vagus nerve and the inflammatoryreflex⁃linking immunity and metabolism[J].Nat RevEndocrinol,2012,8(12):743⁃754.[48] 韩娟,魏玮,王宏才,等.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22,47(6):517⁃524.[49] YANG N N,YANG J W,YE Y,et al.Electroacupuncture。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传输、排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始终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准确抓住病机,以调整气血、脏腑的功能平衡为目标,从而实现疾病的根治。

下面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种常用方法。

1.食疗法:食疗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面。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恰当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寒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茶、红糖水等来缓解症状。

对于胃寒型的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温热水果等。

另外,还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过量摄入刺激性食物等。

2.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炙甘草、陈皮、生姜、枳壳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和脾胃、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等方式,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3.针灸治疗:针灸疗法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整体的气血循环和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对于厌食、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选择食欲增加的穴位进行刺激。

4.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腹部肌肉的松弛,改善肠胃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从而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腹、粉腹、顺时针轻揉腹部等。

5.心理调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在中医药治疗中也很重要。

对于焦虑、紧张、情绪波动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心理疏导、放松训练、行为疗法等方法,通过改变心理状态,缓解病情。

总之,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气血、脏腑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食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疗法和心理调整也都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针 刺 组 针刺 足三 里 、 内关 、 中脘 、 冲 等 穴 , 照 组 用 多潘 立 酮 太 对 和 雷 尼 替 丁治 疗 , 组 均 以 1 两 O天 为 一 疗 程 , 程 间 间 隔 2天 , 疗 共 3个疗 程 。结 果 针 刺 治 疗 能 明显 减 轻 F 引起 的上 腹 疼 痛 、 D
复( P<O 0 ) . 5 。刘 文全 等 针 刺足 三里 、 内关 , 脾俞 , 天枢 等
穴 位 治疗 F 8例 。结 果 患 者餐 后 血 浆 胃 动 索 ( D3 MTL 明 显 升 ) 高 , 于 同期 口服 多潘 立 酮 的 对 照 组 。陈 建 永 等 优 ”取 足 三 里 、 内关 、 中脘 穴针 刺 , 疗 F 3 治 D 0例 , 与 口服 麦 滋 林 一 S 粒 组 并 颗 对 比 。1周 后 针 刺 组 治 疗 后 MTL有 明 显 的 改 善 , 后 对 比有 前 统 计 学 差 异 。 对 照 组 则 无 变 化 。 刘 悦 等 针 刺 足 三 里 、 而 合 谷 、 冲配合耳 穴肝 、 、 太 脾 胃贴压治 疗 F 6 D 0例 , 用莫沙 比利治
2 1针 灸 对 胃 肠 激 素 的 影 响 . 李 瑞 午 等 胃 电节 律 失 常 的 大 鼠模 型 1 。将 6只随 机 分 为
合 穴 ( 巨虚 , 巨 虚 ) 用 平 补 平 泻 法 治 疗 F 4 上 下 , D 5例 , 程 1 疗 周 , 与 用 莫 沙 比利 治 疗 的对 照 组 比较 , 果 针 刺 组 总 有 效 率 并 结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 u ci a D s e s , D) 一 种 常 见 F nt n l yp pi F 是 o a 的 消化 系 统 疾 病 , 占 胃 肠 道 门 诊 患 者 的 三 分 之 一 以 上[ 。 约 J ]

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8例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8例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8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吗丁啉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温针灸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胃肠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对其进行评分,比较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率。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症状的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的胃肠症状评分情况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6.30%,不良反应率为11.11%,而对照组则为75.93%和31.48%。

可见观察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高于对照组,经分析,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持续或间断性的消化不良,临床体征明显,并持续l2周以上;②中医诊断脾胃气虚证;③排除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④在试验前43周内服用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或进行过腹部手术者;⑤精神异常或合并心血管、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⑥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等等。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吗丁啉进行治疗,10mg/次,一日3次;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温针灸进行治疗,取中脘、足三里、气海穴位,配以针刺内关、阴陵泉、公孙。

穴位常规消毒,提插捻转补法使之得气,并且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灸前用硬纸片垫好,一日1次,隔天治疗。

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两疗程后。

观察两组患者胃肠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对其进行评分,比较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率。

1.3 疗效评价本次研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评价分为四个等级,显效:患者胃肠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患者胃肠症状及体征明显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5%;好转:患者胃肠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45%;无效:患者胃肠症状及体征不缓解,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胃肠症状评分情况显著改善,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人体各部病证远道取穴的规律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8(6):123-135.[3]马婷婷.针刺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07):235-267.[4]tygat gnt,noach la,ravws eai.definition of dyspepsia [j].scand j gastroenterol,1990,26(supple 82):1-74.[5]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 process [j].cut,1999,45(supp1 ii):111.[6]石亮.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03):15-18.[7]兰蕾.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01):456-567.[8]王德军,严洁,常小荣,王婷,刘珏,刁利红,谢辉.针刺足阳明胃经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06):34-45.。

中医针灸治疗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 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研究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实施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4例纳入实验组,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其中3例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明显改善治疗后临床症状分值,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分值、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

结论: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实施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中医学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胀满”、“胃胀”、“中满”、“痞满”、“腹胀”、“嘈杂”等范畴,在《内经》中最早记载,对这一疾病进行了论述,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心、食欲不振、胃灼热、嗳气、饱胀、腹痛,是一种综合性疾病,临床不清楚其发病机制,治疗过程中可以应用西沙比利、吗啡、吡拉西汀、莫沙必利等西药,效果不够理想[1]。

近些年来,在胃肠道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针灸,临床疗效较为显著,针灸治疗后,可以将患者炎症最大程度缓解。

临床实践证实,给予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针灸,针对其治疗效果,没有特定评价标准,医院一般将临床有效率标准自拟[2],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本组实验选择7例患者,分析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实施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在我院2020年1-12月随机选择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符合诊断标准,知情同意,抽签分组,实验组4例,男女是2例、2例,年龄24-54(37.6±4.4)岁,对照组3例,男女是2例、1例,年龄25-55(37.5±4.5)岁。

两组患者对比资料得出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每次使用5mg西沙比利片,每天使用3次此药,在餐前15分钟用药,共计用药2周。

实验组实施中医针灸治疗,使用毫针对患者内关穴、足三里进行直刺,在1-1.5寸,若患者肝胃不和,采用泻法治疗,其他没有此类症状,不采取治疗干预。

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报告

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报告

显效 10 (33 . 3) 5 (33. 3) 1 (20. 0)
0 1 (50. 0) 1 (50. 0) 2 (50. 0)
无效 0 0 0
1 (50 . 0) 0 0
1 (25 . 0)
小 结
现代医学认为 ,灸法有温散寒邪 、温通经络 、活血逐 痹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回阳固脱等作用 ,动力学障碍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发病机制 。中脘为胃的募穴 ,灸中 脘和神厥可以增强胃肠蠕动 ,胃肠活动加强 ,平滑肌张力 增加 ,胃腔内刺激增加 ,使胃动素释放增加 。胃动素有调 节胃动力 、促进胃排空肠道蠕动等作用 。故上腹部消化道 症状得到明显减轻或消失 。
采用灸疗法 。取穴 :中脘 、神厥 。具体操作 :患者仰卧 位 ,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约 2 分许的生姜 1 片 ,在中心 处回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炷 (将艾绒搓紧 ,捻成麦粒状或上 尖下大的园锥状) ,用线香点燃艾炷 ,施灸时如感觉灼热不 可忍受时 ,可将姜片向上提起 ,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 ,放下 再灸 ,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3] 可以反复施灸 ,直到病人 感到胃脘部无胀闷感为度 。每天 1 次 ,10d 为 1 个疗程 。
中医诊断主要症见 :脘腹痞闷或胀满 ,嗳气 ,泛酸 ,嘈 杂 ,恶心呕吐 ,困倦乏力 ,形体瘦弱 ,舌质淡 ,苔白腻 ,脉细 弱 。根据 1994 年国家中医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2] ,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 30 例 ,肝胃气滞型 15 例 ,寒邪犯胃型 5 例 ,胃热炽盛型 2 例 ,食滞胃肠型 2 例 , 胃阴亏虚 2 例 ,瘀阻胃络 4 例 。 2 治疗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f uctional dysp sia FD) 是临床上一种 常见的疾病 , 动力学障碍是 FD 基本发病机制 。我科从 2002 年 1 月 —2004 年 10 月采用灸法治疗功能消化不良 60 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概况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概况
药, 2 0 0 8, 1 9 ( 8 ): 2 0 3 1
[ 2 2] 张杏艳 , 张书征. 穴位埋线对氯氮平大 鼠下丘脑单胺 类神经递质 的影 响[ J ]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 报, 2 0 0 7 , 2 4 ( 5 ) : 3 8 3 [ 2 3] 徐朝霞 , 张宏 , 谭少 明 , 等. 穴 位埋线 对慢 性应 激雌性 大 鼠下丘 脑一 垂体 一 性腺轴 的影响[ J ] . 上海针灸杂 志, 2 0 0 9 , 2 8 ( 1 ) : 5 4—
( 4 ) : 2 1— 2 2
位埋线 [ M] . 北京 : 中国标 准出版社 , 2 0 0 8 [ 2 ] 左芳 , 楼婷. 穴位埋线的临床应用状 况和发展 趋势研 究 [ J ] . 中华 中医药学刊 , 2 0 0 9, 2 7 ( 5 ) : 9 6 0—9 6 1 [ 3 ] 郭爱松 , 李爱红 , 冯兰芳 , 等. 穴位埋线 结合药 物治疗 老年性失 眠 的疗效 [ J 3 1 ( 2 3 ) : 4 5 6 8 [ 4] 张小峰. 穴位埋线 治疗慢 传输性 便秘 临床观 察 [ J ] . 时珍 国医 国
能变化与脑功 能成像改变 的相关性研究 [ J ] . 中国中西 医结合 杂 志, 2 0 0 8 , 2 8 ( 8 ) : 6 8 9— 6 9 3 [ 2 0] 杨雨 , 潘娅 , 王旭东 , 等. 穴位埋线对 拟阿尔 茨海默病 大 鼠 C h A T 和 NF T的影响 [ J ] . 中医研究 , 2 0 1 0, 2 3 ( 6 ) : 1 1 孔 立红, 周红娟 , 等. 穴位埋线对脑缺血再灌 注大 鼠皮质 [ 2 1 ] 崔常香 , 区 VE G F m R NA表达 的影 响 [ J ] . 湖 北 中 医学 院学 报 , 2 0 1 0, 1 2

中医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2-12-14T01:29:58.48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0期作者:石柳昌蔡辅贵杨清赵晓娟[导读] 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针灸治疗的作用。

石柳昌蔡辅贵杨清赵晓娟贵州省余庆县中医医院贵州遵义 5644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针灸治疗的作用。

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研究对象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人数共计88人。

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分组依据,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中医针灸治疗。

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并加以分析对比。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治疗效果优异及治疗效果普通的人数分别为36人及41人,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及93.18%,组间对应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分别为5人及0人,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分别为11.36%及0.00%,组间对应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

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针灸治疗的应用价值远远高于常规西医治疗。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规西医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前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多是通过西医药物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患者胃肠功能。

当前形势下,中医针灸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过程中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研究分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针灸治疗的作用,并对比了常规西医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的表现,以期能够为医护人员优化调整后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将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期间本院就诊的8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温针灸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温针灸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2 0 l 2年 门诊 或住 院病 人 ,随机 分为 两组 。其 中治疗 组 2 1 例 ,男 1 0例 ,女 1 1 例 ;年 龄 l 7 ~6 8岁 ;病 程 7 个 月~ 5 年 。对 照 组 2 1例 ,男 1 3例 ,女 8例 ;年 龄 2 O ~6 9岁 ;病 程 5 个 月 ~ 6年 。治 疗 组 与对 照组 在 年
L 3 . 1 治 疗 组 :取 穴 : 中脘 、足 三 里 、 内关 、三 阴 交 。操 作方 法 :患 者仰 卧 ,取 3 0号毫 针 1 ~2 . 5寸数 支备 用 。穴位 常规 消毒 ,提 插 捻转 补 法 使 之 得 气 。其
中 中 脘 、 足 三 里 、 三 阴 交 三 穴 得 气 后 ,取 1 . 5 ~2 c m
注 :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P< 0 . 0 5 。
龄 、性 别 、病 程 、病情 轻 重 方 面基 本 一致 , 比较 差 异
无显 著性 ( P>0 . 0 5 ) ,具有 可 比性 。 1 . 2 诊 断标 准 :西 医诊 断参 照 罗 马 Ⅱ标 准 ] , 中 医
3 体 会
4 参 考文 献
[ 1 ] T y g a t GN T, N o a e h L A, R a v ws E AI .D e f i n i t i o n o f d y s p e p s i a [ J ] .S c a n d 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 1 9 9 0 , 2 6 ( s u p p l 8 2 ) : 1 . [ 2 ] D r o s s ma n D A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d i s o r d e r s a n d t h e R o me I I p r o c e s s  ̄ J ] . C u t , 1 9 9 9 , 4 5 ( S u p p l I I ) : 1 1 1 . [ 3 ] 张万岱 , 危 北海 , 陈治水.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的 中两 医结 合 诊 治 方案[ J ]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 0 0 4 , 1 2 ( 1 1 ) : 2 6 8 3 — 2 6 8 6 .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分 。两 组治 疗前 后 比较 , 均有 显 著性 差异 ( P<0 .
o ) 5 。
时, 注意不 要伤 及 内脏 。得 气后 留针 3mi 虚寒 0 n,
者针后 加灸 1mi。 日针灸 1 ,O 5 n每 次 1 d为 1 疗程 ,
讨 论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 D) 指 非 器 质 F 是
果 : 疗组 总有 效 率 9 , 照组 总有 效 率 8 ( 0 0 ) 治 4 对 O P< . 1 。提 示 : 方法具 本
有疏肝 理 气 , 健脾 利湿 , 胃降逆功效 。 和 主题 词 消化 不 良/ 灸疗 法 穴 , 针 中脘 穴, 三里 穴, 门 足 期
笔者 自 2 0 0 4年 ~ 2 0 0 6年 以针 灸治 疗 功能 性 消化 不 良 5 O例 , 效满 意 , 道如 下 。 疗 报 临床 资 料 8 O例 按 就诊 先后 顺 序 随 机 分 为 针灸治 疗组 5 O例 , 物对 照组 3 药 O例 。 治疗 组 中男
清 阳不升 , 不 能疏 泄 水 合 , 泄 中满之 症 , 所 则 渗 在
不 免 。《 问. 论 》 “ 食 自倍 , 胃乃 伤 。 ”素 痹 日:饮 肠 ”
《 岳全 书. 满 》 :怒气 暴伤 , 景 痞 日 “ 肝气 未平 而痞 。 ”
性病 变引起 的一组 消化 不 良症候群 。 于 中医“ 属 胃
疗程 问休 息 2 , 进行 下一个 疗程 , 个 疗程 后观 d再 3
察Hale Waihona Puke 效 。 对 照组 服 用 多潘 立酮 ( 安杨 森 制 药有 限公 西
脘痛 ” “ 、 痞证 ” “ 、 嘈杂 ” 等范 畴 , 古代 医家对 其论 述 非 常 多 ,血 证 论 》 : 木 之 性 主于 疏 泄 , 气 入 《 日 “ 食

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检验 ,计数资料 比较 采用 卡方检 验 ,P<0 0 . 5为有 显著 性
差异。
2 结 果
月症状 符合以上标准 。尚符 合以下条 件 : ( ) 胃镜检查 未 1 发 现糜 烂 、溃疡 、肿 瘤等器质 性病 变 ; ( )B超 、x线 检 2 查 ,实验室检查排 除肝 、胆 、胰 腺 及肠 道器 质性 病变 。纳 入 年龄 1 6 8— 0岁。排 除标 准 :( )在试验前 4周 内服用 影 1 响 胃肠 道功能的药物 ;( ) 进行过腹 部手术者 ; ( )年 龄 2 3
前 症状 积分 ×10 。临床痊 愈 :主要症状 基本消失 ,疗 效 0%
指 数 > 0 ;显效 :主要症状 明显减轻 ,疗效 指数 > 6 % 9% 0
< 0 ;有效 :主要症状 减轻 ,疗 效指 数 > 3 % < 6 % 9% 0 0 ;无效 :主要症 状未减轻 ,疗效指数 <3 % 。 0
孙 靖 若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 ,广东 中山 58 0 243
【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 (F )的效果 。方法 :治疗组 5 D 0例采用温针灸治疗 ;对照组 5 0例采用吗 丁啉治
疗 。2组疗程均为 4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 的有效率分别为 7 . %和 5 . % , 00 8O 2组 比较无 显著性差异 (P >0 5 :健脾温针 灸治 .0 ); 疗组针相对于对照组 胃肠道症状评分有明显 改善 ( <0 5 。结论 :健脾温 针灸治疗 F P .0 ) D在改善症状方 面效 果优于吗 丁啉 ,但总体 疗效
相 当。
【 关键词 】 温针灸 ;功能性消化不 良;吗丁啉 【 中图分类号】 R7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81 (o2 7— 05 0 07— 57 2 ̄ )0 09 — 2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的不适,还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主要表现为胃胀、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腹痛等症状。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针灸与耳穴贴压被广泛运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本文将就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进行探讨。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来说,针灸和耳穴贴压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比如在针灸治疗中,通过在特定的腧穴上进行针刺,可以直接刺激相关的脏腑器官,调节它们的功能。

而耳穴贴压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仅方便,而且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贴压,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1. 调理脏腑功能针刺和耳穴贴压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相关的脏腑器官功能,从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在针刺过程中,可以选择脾胃经的穴位来进行针刺,帮助调理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而通过耳穴贴压,可以刺激耳廓上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穴位,帮助调理胃肠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

2. 缓解症状针刺和耳穴贴压可以直接刺激神经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从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腧穴,促使神经系统释放内源性物质,起到镇痛、抗炎的作用。

而耳穴贴压也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恶心、胃胀等症状。

3. 提高生活质量功能性消化不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症状,患者的食欲和消化能力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有效预防复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容易反复发作,而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复发。

通过持续的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患者的体质,使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复发率大大降低。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复发。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结合其他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

文章编号:WHR2020074015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观察陈大春甘肃省民勤县昌宁镇卫生院,甘肃武威 733399【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应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9例(92.8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1例(73.81%),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犘<0.05)。

结论:应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更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针灸;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常伴有上腹痛、恶心、厌食、打嗝、上腹胀以及呕吐等不适症状。

一般来说,症状多数会反复持续,最长时间的患者病程超过12周,器官性疾病虽经多次检查排除,但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以往临床上经常应用吗叮咛、奥美拉唑等西药或者依据经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辅以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各人生活中诱发症状的食物。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与针灸治疗逐渐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多,尤其是是对于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药配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更明显,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健康[1]。

因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辨证诊断标准》[2]中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患者均表现为口淡不渴、头晕、四肢乏力、脉象细弱、腹部膨胀、腹痛绵绵、饥饿或劳累后加剧;舌质表现浅淡、体积呈胖大形以及两边具有齿痕、嗳气呃逆、烧心反酸等临床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上腹部不适或不适,常伴有饱胀、早饱、疼痛等症状,但经胃镜及其他检查未见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脾胃失调、气滞、湿浊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结合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和效果。

一、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胃失调、气滞、湿浊等因素。

脾胃失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脾主运化水湿,水谷精微,运化后精微上行以供气血。

脾胃失调会导致脾气不健、气机郁滞,从而出现脘腹胀满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

气滞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食后腹胀不适等症状。

湿浊主要表现为食后纳呆、饱胀不适、甚至腹泻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调理脾胃、行气化湿可以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二、中医临床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艾灸、推拿等。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穴位包括中脘、内关、足三里、梁门等,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行气化湿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有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理中丸等,这些药物具有健脾燥湿、行气和胃的功效。

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三、中医现代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一项由赵永生等人进行的临床研究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另一项由陈玉鹤等人进行的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有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96%,对上腹部不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显著疗效。

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临床疗效观察

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临床疗效观察

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效果。

方法:治疗组52例采用健脾疏肝袪湿法中医方剂治疗,并据证化裁,同时加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50例用吗丁啉治疗。

2组疗程均为4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54%和58.0%,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组较对照组胃肠道症状评分有明显改善(p < 0.05)。

结论: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fd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吗丁啉,但总体疗效相当。

关键词:健脾疏肝袪湿法温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吗丁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01-0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系指除器质性疾病而见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

fd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

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

2011年1月—2011年7月,笔者采用健脾疏肝祛湿法加温针灸治疗fd患者5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选择同期本院门诊的fd患者102例,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3诊断标准》[2],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尚符合以下条件:①胃镜检查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②b超、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腺及肠道器质性病变。

纳入年龄18~60岁。

排除标准:①在试验前4周内服用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②进行过腹部手术者;③年龄60岁;④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⑤精神病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有其他并发症可影响疗效观察者;⑧未按规定用药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消化不良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疏通气机、调理脾胃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患者的脾胃气机运行情况、舌苔、脉象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舌苔多为薄白、腻厚,脉象多为弦或濡。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调节情绪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三、常用中医药物1.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荆防颗粒:主治肝胆气郁、痰浊内滞,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消化不良。

3. 陈皮薏米汤:主治寒湿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4. 苍术术:主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引起的饮食不香、食后腹胀等症状。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多食粗纤维食物,有利于脾胃消化。

五、生活调理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如适当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脾胃、疏通气机、改善症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
李晶;姜涛;杜元灏;庞博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16(33)5
【摘要】[目的]研究现阶段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

[方法]检索收集针灸治疗消化性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分析其诊断、治疗的现状与特点。

[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章78篇。

目前针灸治疗FD的诊断标准多为罗马Ⅲ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单纯针灸为主,耳针、温针灸、穴位注射等也较为常见;腧穴选择主要以足三里、内关、中脘为主;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证型以脾胃气虚为主;疗效评定多使用以临床有效率为主的自拟疗效标准。

[结论]研究结果亦证明针灸治疗PD 的疗效肯定,目前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辨证分型,在疗效评价上缺乏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对随访和不良报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页数】4页(P270-273)
【关键词】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现状;特点
【作者】李晶;姜涛;杜元灏;庞博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与思考 [J], 苏浩;田小平
2.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价值研究 [J], 郑彦立
3.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 [J], 袁志超;
4.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 [J], 余梅
5.针灸配合中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作用研究 [J], 陈雪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痞病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围。

2、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一定包含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炙烤感;而且在清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能够解说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起码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含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备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睦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生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备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纤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痛苦,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乱证:胃脘痞满或痛苦,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喧闹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介绍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2.肝胃不睦证;.治法:疏肝和胃介绍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介绍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介绍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6.寒热错乱证治法:辛开苦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

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

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

临床症状有: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

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

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针刺、艾灸、耳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合心理疗法,配合红外线、直流电等物理治疗,以达到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的作用。

采取一定的手法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起到通腑泄热、顺气导滞、益气养血、滋阴润肠及温阳开结等作用。

如采用泻法针刺天枢可以疏泄阳明腑气而通积导滞;针刺大肠俞,采用泻法、平补平泻法可以调理大肠气机而润燥通便;针刺合谷、曲池等穴位以清泄大肠实热;采用补法针刺照海等穴以滋阴生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