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精)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非 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副作 用小、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
深入研究病机
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机研究尚不够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其病机本质,为中医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发掘新的治疗方法来自针灸治疗案例要点一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色手段之一, 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 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针 灸方法包括体针、耳针、头皮针等。例如,体针可以刺 激胃经和脾经上的穴位,以改善胃部不适症状;耳针可 以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调节脾胃功能。针灸治疗需由 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 不良》
2023-10-28
目 录
•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案例分析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与不足 •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认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
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但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
症状表现
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饮食不当
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 、生冷食物等。
脾胃虚弱
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不愈等。
情志失调
如忧思恼怒、情绪紧张、压力大等。
缺乏标准化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外感寒邪或饮食热性药物不当,或脾胃内伤 ,导致寒热失调,进而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
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 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气血生化 无源,进而导致全身脏腑失养, 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痰湿内阻 若脾胃虚弱,水液运化失司,聚 湿生痰,痰湿内阻,影响胃气升 降,进而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 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验室指标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改善患者的实验室 指标,如胃泌素、胃动素等消化相关激素的水平。
安全性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 应较少,患者耐受性好。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案例二: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具 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
针灸治疗主要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 达到缓解症状、改善胃肠功能的目的。常用的针灸方法 包括体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其中,体针主要选取中 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进行刺激,耳针则主要选取耳 穴与相应脏腑经络相关的穴位进行刺激,穴位注射则将 药物直接注射到相应的穴位,以增强治疗效果。
03
缺乏标准化和客观化 评估指标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评 估缺乏标准化和客观化的评估指标, 这给临床研究和疗效比较带来了困难 。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未来研究方向
1 2
探讨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原理
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原理,为中医药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上腹痛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胃脘部痞塞满闷之证为“痞满”,《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证治汇补·痞满》说“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

可见本病涉及脾、胃、肝脏,但与脾关系更为密切。

其病因病机为:1.误下伤中,邪在肌表,反攻其里,损其中气,邪乘虚内陷,邪热内结于心下,或寒热交阻与中,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贪食过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胃失和降,故食滞气阻,则为痞满。

3.痰气搏结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下痞满,若痰饮上逆于胸,阴乘阳位,胸阳受阻,则胸膈满闷。

4.湿浊内阻寒湿阻滞或湿热中阻,气机闭塞而成痞满。

5.情志失和情志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痞满,其中以肝郁气滞为多见。

6.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中气亏虚,胃呆纳钝,气滞不畅,食少虚痞。

总之,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脾虚木乘,肝气横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一般认为“痞满”相当于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胃脘痛”相当于溃疡型消化不良,“嘈杂”相当于反流型消化不良。

西医认为本病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

胃压力测定可反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功能,Rees等对不明原因上腹沉重感和嗳气多年的男性病人侧压,发现病人进食固体、液体餐后,胃窦部收缩较正常人呈现振幅较低的时相收缩波压力改变,该类型压力波与胃对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缓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引证文献(3条)
1.张存彦 复方藏茴香肠溶液体硬胶囊的研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王贺玲.李岩.白菡.张健 理气中药对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5)
3.赵荣莱.赵子厚.王立.翟兴红.张锁雅.梁代英.李春森 苍脂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药效学研究[期
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2000(6)
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 忐,1996,4(3):134 1 5 陈震,李世荣.岳玉文.等.复方半夏胶囊治疗非溃疡
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4.36(5):292 16 陈震.李世荣.薛淑锦.等.健脾消食丸治疗非旗疡性
消化不良50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90,5(3):
生堕坐堕匡釜盒盟旦盘查!!螋生噩8鲞翌!堑
·6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陆宇平王长洪’ 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沈阳 11001 5
关键词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临床上有各种消化 功能障碍的症状,却未发现器质性及肝胆疾病。中医 在治疗FD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综述如下。 l辨证论治
林连等01以疏肝、升脾降胃为主,将FD分为4 型治疗: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脾胃湿热型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胃虚弱 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胃阴不足型方选 益胃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85.71%,实证的显效率 是45%,而虚证为1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尸< 0.025)。严光俊03将FD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 热中阻3型,分别以通降胃灵汤I、Ⅱ、Ⅲ号辨证治 疗。其主药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理气和胃 化湿;枳壳破气消积,利膈宽中;神曲、山楂消食导 滞。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9%,而对照组(服 用吗丁啉)为70%,组问差异显著(P<o,01)。陆维 宏等01分肝胃不和型,药用柴胡、白芍、枳壳、青皮、 陈皮、香附、旋覆花、砂仁、虎杖、黄精;脾胃虚弱型,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木香、陈皮、制半夏、炙 甘草、佩兰;脾胃湿热型,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 皮、黄精、郁金、白花蛇舌草、虎杖根;胃阴不足型,药 用白芍、炙甘草、北沙参、麦冬、黄精、佛手、淮山药、 娑罗子、玉竹。治疗总有效率达91%,疗效优于西沙 比利组.并具有症状消失快,复发率低的优势。王啼 星“3以理气为治疗大法,肝气郁滞型用柴胡疏肝散 加减,气滞血瘀型用四逆散合手拈散加减,气滞湿阻 型用调气平胃汤加减,脾虚气滞型用香砂六君子汤 加减,肝胃阴虚而挟有气滞型一贯煎加减,寒凝气滞 型则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加减。李乾构等口]以健脾 消痞汤(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枳 实、厚朴、炒莱菔子、酒军、黄连、丹参)为基本方,脾 胃虚弱证加木香、砂仁;气滞血瘀证加醋柴胡、三七 粉;食积停滞证加焦三仙、鸡内金;寒热错杂证加干 姜、炒栀子。而健脾理气为基本治法。此外黄福斌 等[60在治疗190例老年FD患者的过程中,分肝胃不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是我国消化科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依据罗马Ⅲ标准,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或多种的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在发病中通常会伴随器质性、系统性与代谢性的疾病,且会出现上腹痛或者是灼烧的感觉,经常会出现餐后饱胀不适的情况。

以往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中,都是采用西药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且长期药物治疗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

所以,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中,逐步从中医药的领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病理分析,从辨证论的角度阐述发病机理,依据个性化治疗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与选择治疗方式,以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视角,寻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医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059-02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化不良,具体是指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是一种由于器质性、系统性与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其临床症状确定治疗方法,西药的药物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易反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患者肠胃病中50%的左右的患者都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节奏变快,精神心理压力加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从中医药角度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方法与发病机理。

1.研究资料与方法目前中医药领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研究文献与研究成果较多,本文基于各种研究文献和专家经验,以中医辨证论的观点,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治疗方法。

因此,研究对象是符合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依据2006年提出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发病率甚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占消化不良患者30%~50%,占消化专科门诊30%~40%[1]。

;并且部分患者症状可严重或持久,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近年来,FD己经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2004年的罗马会议上再次修订FD的诊断标准,即罗马III标准[2],其内容为:符合下列1项或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疼痛或上腹烧灼感;无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这种症状的发生;在诊断前至少存在6个月,诊断前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对FD的研究虽多,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也无特效治疗的药物,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辩证治疗FD有一定的优势,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FD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胃缓”等范畴。

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祖国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杨少军[3]等人认为,在FD的病因中多有饮食不节及伤食积滞情况,食积、痰饮、湿浊阻滞中焦胃院,痞滞不通是其中医基本病机之一,并且贯穿于该病的始终.张介眉[4]教授认为FD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误下伤中或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导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其病在胃,与肝、脾、肺关系密切;并认为本病多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

胡珂[5]等人认为FD是又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

苏仁意[6]等人认为FD多因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为标;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于家军[7]等认为脾胃中虚是FD的病理基础,而气机不畅、壅滞不行则是病机关键,壅滞形成之因,不外乎气滞、湿阻、食积、火郁、血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于雷贝拉 唑肠溶 片 +枸橼 酸莫沙必利 对照组 。 单氏等 以连夏消痞汤 ( 清半夏 1 、 2g 干姜 9g 黄 、 连 9g 黄芩 l g党参 1 g 木香 1 g 甘草 6g 大 、 2 、 2 、 2 、 、
6 ・ 4
江西 中医药 2 1 7月第 7期总 4 0 1年 2卷第 3 3 4 期
JANG OU I X1J RNA TR L OF ADl oNA HI Tl L C NEs ME C NE E Dll
南 昌
认 为此
本 虚 标

阴虚
认 为 气 机 。苏 得 出脾 不 畅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不少学者运用传统 中医理论 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 治, 已凸显 出其明显的优
皆属于热 。《 ” 灵枢 ・ 厥病》 “ t , 日: 厥 痛 腹胀胸满 , 7
心尤痛甚 , 胃心痛也 。 D虽然病位在 胃肠 , ”F 但其发 病与五脏 相关 , 中与肝脾尤为密切。正如《 其 临证
虚气滞证 、 脾胃湿热证 、 胃虚弱( 证 、 脾 寒) 寒热错杂
证 四型 。刘 氏 通 过 对 5 8例 F D患 者 的 临床 治 疗
势 和发展 前景 。现 就近几 年取 得 的成果综 述 如下 。
1 病 因病 机
病机特点 , 而饮食和情绪是主要诱发因素。 2 治 疗方 法 2 1 辨证分型 《 . 功能性消化不 良中医诊疗规范 ( 草案)》 将功能性消化不 良分为: 肝郁气滞型 、 肝 郁脾虚型 、 脾虚痰湿型、 饮食积滞型 、 寒热错 杂型等 五种类型。但各 中医临床医家依据 自己的l床经验 临
[] 5 薛莉萍 , 张合俊.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6 0例 [ ] 辽 宁 J. 中医药大学学报 ,0 8 1 ( ) 9 2 0 ,0 2 :9—10 0.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诊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诊疗进展

浙江l 晦床医学 2 1 0 0年 5月第 l 2卷第 5期
功能性消化不 良中医临床诊疗进展
金 曼 范一 宏 吕 宾
将 中 枢 与 神经 内分 泌 、 神 经 系 统 和 免 疫 系 统 相 联 系 的 双 肠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 uci a D ses ,F 是 一 组 以 F nt nl yppi D) o a
互影响称之为脑 一 互 动。 肠
且诊断前症状应 出现 至少 6个 月。F D发病 机制涉及 因素 较多 , 目前公认 胃肠运 动障碍 , 内脏敏 感性增 高 , 社会 心理
因 素和 生 活 事 件 与 F 的 发 生 、 展 有 关 。 由 于 缺 乏 特 D 发
王垂杰 等运用 夹尾刺 激法 制备 F D肝 郁模 型大 鼠,
焦 痞 塞 不通 。姚 树 坤 教 授 认 为 F 的主 要 病 机 为 木 郁 克 D
土, 胃失和降 , 脾运无权 , 其病 机核心 为 胃失通 降。病位 在
胃 , 肝脾 密切 相 关 。气 机 不 调 是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共 同 的 与
半夏泻心汤有改善近端 胃和远端 胃的收缩 和排 空功能 , 调 节 胃整体功能的作用 。窦丹波 研究结 果表 明枳实消痞丸 能 明显改善功能性 消化不 良临床症状 , 提高患 者迷走神 经 张力及血浆 MO T水平 , 改善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功能。
动力的作用 。胃肠动力 中药是指能增强蠕动 , 促进排空 , 具 有 降逆止呕 、 消痞除满 、 肝利胆 、 疏 健脾和 胃及攻积 导滞等 作用 的一类 中药 。中药 的促 胃肠动 力作用 , 并不表 现在单
滞而不行 , 得心火以温化之 , 乃健运 而不息 , 为心火生 脾 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黎瑩(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指导朱永苹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综述;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19(2019)02-0060-0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临床无特征性表现,常以一个或一组症状为主,其症状在病程中也可发生变化。

在中医学中,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病名,但根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仍能从中医古籍中找到相关论述。

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呃逆”“呕吐”等范畴,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近年来,中医界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本文现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FD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等因素导致机体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弱而发病。

近年来,中医界对FD的研究逐渐深入,认为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均有论述。

1.1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金元医家李杲创立脾胃内伤理论,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攻下药物使用不当等均可内伤脾胃,致使升降失常,气机不畅,而生满闷之病。

清代医家沈金鳌亦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满”,说明脾虚气滞是痞满的主要病因。

FD常见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和,病程中亦可出现痰湿、食滞夹杂等,但各种病因均会导致脾胃虚弱,气滞中焦,升降失调,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古代医家对于本病虽有认识,但还未将本病作为单独疾病进行论述,而是笼统地归于“痞满”等疾病。

1.2现代医家对本病认识除古代医家外,现代医家对该病也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甘海苹等[1]在论述痞满病时,指出其病位与胃最为相关,病机与脾胃升降失司关系最为密切,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在痞满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01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最
合适的治疗方法。
02
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倡综合疗法,即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内
治与外治相结合,全身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疗效,
VS
详细描述
一个中年女性患者,因工作繁忙,常感胃 脘胀满、嗳气频繁,伴有胁肋胀痛,情绪 波动时症状加重。中医诊断为肝胃不和证 ,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方药包括柴 胡、芍药、枳壳、甘草等,同时配合针灸 治疗,最终患者词
脾胃湿热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纳呆呕恶、身 重肢倦、小便短赤等症状。中医治疗以清热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如三仁汤加减 等。
脾胃虚弱
外邪犯胃
脾胃虚弱者,运化水谷精微能力下降,导致 痰湿内生,阻滞胃脘,引发胃痛、痞满等。
感受寒湿之邪,或湿浊内蕴,影响脾胃功能 ,导致胃痛、痞满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胃痛
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刺痛、灼痛等 ,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恶心呕吐
胃内食物上逆,从口中吐出。
痞满
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按压可减轻,常伴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详细描述
一个年轻男性患者,因天气炎热,常感胃脘痞满、食欲不振,伴有身重肢倦、小 便短赤等症状。中医诊断为脾胃湿热证,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方药包括杏仁、 蔻仁、薏苡仁、厚朴等,同时配合针灸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脾胃虚寒证的案例
总结词
脾胃虚寒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证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 肢冷等症状。中医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 和胃为主,如理中丸加减等。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增加样本量
长期随访观察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将与现代医学结合,形成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与现代医学结合
结论与讨论
06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疗效
不同证型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可信度,以更准确地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调节肠道敏感性
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神经递质和受体的表达,降低肠道敏感性,缓解腹痛和腹胀等不适症状。
中医药对胃肠道动力和敏感性的调控
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凋亡,缓解免疫和炎症反应。
调节免疫反应
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缓解炎症反应和改善组织损伤。
调节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受限于传统医学理论,对于一些现代医学认识尚不够深入。
受限于传统医学理论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局限性和挑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前景展望
未来将会有更多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推广提供更多依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应当对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随访观察,评估中医药治疗的远期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建议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进行比较,以确定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地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优化的方案。同时也可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原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发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最新FD的罗马III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1]。

在中医独有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引导下,中医药在治疗FD具有临床独特的优越性。

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各种文献资料及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已在功能性胃肠病领域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

现就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虽无FD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证”、“纳呆”、“嘈杂”、“反胃”等范畴。

《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明代《景岳全书》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则气满,寒留则气凝,……”。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现代医家程氏[2]认为该病因离不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

内因为体质因素,以先天禀赋为主,受后天及疾病的影响;外因是指气候、环境、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不内外因则是饮食起居失宜、情志过度、劳逸失调等社会因素。

其病机是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曹氏[3]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下加快,人们竞争激烈,加之工作压力大,容易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日久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横逆犯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叶仁群等[4]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中焦气机依赖于肝的条达,肝失调畅则气机紊乱是本病病机关键,病位主要为肝脾胃三脏。

卜平[5]则认为,引起FD的根本原因是脾不升清和胃失降浊导致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基本病机为肝郁犯土、胃失和降、脾运无权。

2中医学对FD 辨证分型目前大多数医家多依据各自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因此临床分型差异较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认识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1]。

F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饱胀、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等。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敏感、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等有关。

多采用抑制胃酸、促胃肠动力药及助消化药治疗,但存在反复发作、效果不佳等问题困扰。

相比较而言,中医中药以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治疗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本病在中医学里面没有特定的病名,按照临床表现可归入“胃痛”、“嘈杂”、“痞满”等范畴。

现代医家将FD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其病位涉及肝、脾、胃。

廖建良[2]认为病因以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寒湿不调因素多见,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影响精微物质的布散,致使气机失调;情志失畅引起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就会出现“木郁土壅”,即脾胃壅塞而痞满;疏泄太过则会出现“木旺乘土”,即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寒湿不调包括寒邪客胃,阻遏阳气,阻滞气机,导致胃失升降;湿邪粘滞而缠绵,使中焦失运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病。

FD的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

王垂杰[3]认为FD的病机核心为肝郁气滞、肝胃失和。

情致不畅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或由于饮食损伤脾胃造成土虚木贼,发展成肝胃不和,“气有余便是火”,进而表现出以脾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符思[4]认为“郁”是FD的重要病因,而其中“气郁”与“食郁”是贯穿本病发生的始终,其病机为气机郁滞、脾胃运化失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进展
dyspepsia,
NUD),并被广泛使用十年之久。1993年巴塞罗那国际会议专家小组建议改为FD。祖国医学将FD 归于“胃脘痛,呕吐,反酸,痞症”等范畴。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痞 满”定义为。病人自觉胃部饱胀,胀满或腹部不适,伴食少、纳呆、暖气、大便溏或排便不爽为主要表现 的常见肠胃疾病,通常反复发作2个月以上者”,其内涵与FD定义疾病相同,而“便溏,排便不爽”则 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ms)重叠。
....191....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总有效率在87.5%一100%之间。 (三)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多是在中医辨证专方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促动力 药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西药。赵志英用香砂养胃丸配吗丁啉。熊元治用中药汤剂随证加减,同时用 西沙必利、谷维素、雷尼替丁。陈中和用由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拟定的中药复方 (黄芪、茯苓、白术、乌药、莱菔子、元胡、黄芩、藿香、佩兰、枳实、升麻、柴胡、陈皮)加西沙必利。通过与 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多显著高于西药对照组。
二、诊断标准
1.西医:1989年芝加哥国际专题工作会议确定了国际通用诊断标准,即:(1)上腹痛、腹胀、早饱、 暖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超过4周。(2)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 病变。(3)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4)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精 神病。(5)无腹部手术史。(6)追踪2—5年,两次以上胃镜复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其中(1)一 (4)项为临床诊断标准,(5)、(6)项为科研要求诊断标准。 2.中医: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痞满为主症时,应属中医“痞满”病范畴;以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为主 症时则可诊为“胃痛”;以烧心、反酸为主症时则归属“嘈杂”范畴。FD的不同类型分属于此三类病 证。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汇报人:2023-12-12•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目录•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估•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与挑战01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定义与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个亚型,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等。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

上腹疼痛综合征症状与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胃肠动力不足、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病因与机制机制病因0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病机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是主要病机。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等不同证型。

病机与辨证分型治则与治法治则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体治则是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祛湿、滋阴养胃等。

治法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肝气郁结型可采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虚弱型可采用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湿热型可采用连朴饮等方剂进行调理;胃阴不足型可采用益胃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的药物,以及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和胃的药物。

常用中药在中医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型,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连朴饮、益胃汤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2.4 疏肝解郁法潘腊梅等[11]认为,本病标在胃,本在肝,疏肝解郁就是治本,故选用治疗肝郁的经典方逍遥散以标本兼治,对FD这种功能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治疗72例,总有效率90.2%。吴永华[12]用柴胡解郁汤(柴胡、白芍、延胡索、白术、半夏、黄芩、酸枣仁、枳壳、丹参),随证加减治疗,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6.87%。王启之等[13]将FD112例随机分成四磨汤治疗组、西沙必利对照组和两药联合治疗组3组,结果两药联合治疗2周与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4.87%,优于两药单独使用。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 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积滞等因素有关,治疗 需针对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02
优势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 稳定。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 出发,调整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整体平衡和 稳定的效果。
这种针对性治疗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辨证施治还能够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
综合调理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患者的 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 中医注重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 生活习惯。
VS
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 和情志状态,中医能够帮助患者改善 体质,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更好地 控制病情。同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养生保健方 案,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成药
总结词
中成药是中药汤剂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具有使用方便、剂量准确、疗效稳定等优点。
详细描述
中成药通常是将中药配方进行加工制造成丸剂、片剂、口服液等形式,使用时剂量准确,同时具有较高的疗效稳 定性。常用的中成药包括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
中药灌肠
总结词
中药灌肠是一种通过直肠给药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不愿口服中药的患者或某些特殊疾病 的治疗。
02
感谢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支持和配合,为研 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03
感谢相关机构和的经费保障。
1.谢谢聆 听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04 最新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研究
总结词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方法之 一,近年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研究
临床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 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方案优化
通过临床研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实验研究
实验模型
利用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等方法,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的 作用。
实验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从多层次研究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和中药治疗机制。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 关。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脾胃虚弱型、肝气郁结型、饮食停滞型、 寒热错杂型等不同证型。
02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受 损、痰湿内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类
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上腹痛、上腹 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四种类型。
发病率与发病机制
发病率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较高,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胃感觉过敏、胃运动功能障碍 、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针灸辅助治疗
01
体针
取中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
02
耳针
取胃、神门、交感等穴,埋针或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03
灸法
取中脘、神阙、气海等穴,用艾条悬灸,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调护与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

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

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

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

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

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

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

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2.2 疏肝健脾法陈寿菲等[7]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组成疏肝健脾汤,治疗152例,痊愈60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08%[7]。

金龙汤组方以疏肝健脾为原则,由柴胡、郁金、木香、佛手、枳实、党参、五爪龙等组成。

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1%[8]。

2.3 辛开苦降法许多学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将其化裁成治疗fd的有效方剂。

有人对fd45例用山楂健脾开胃;桑叶疏散胃腑之风与热,再配合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姜、半夏辛开散痞;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
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再以大黄健脾开胃,治愈率为88.9%[9]。

有人用法半夏、淡子芩、党参、川厚朴、沉香曲、细川连、干姜治疗fd55例,与对照组(西沙比利)相比,疗效不差于西沙比利[10]。

2.4 疏肝解郁法潘腊梅等[11]认为,本病标在胃,本在肝,疏肝解郁就是治本,故选用治疗肝郁的经典方逍遥散以标本兼治,对fd这种功能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

治疗72例,总有效率90.2%。

吴永华[12]用柴胡解郁汤(柴胡、白芍、延胡索、白术、半夏、黄芩、酸枣仁、枳壳、丹参),随证加减治疗,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6.87%。

王启之等[13]将fd112例随机分成四磨汤治疗组、西沙必利对照组和两药联合治疗组3组,结果两药联合治疗2周与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4.87%,优于两药单独使用。

2.5 理气化淤法中医认为,本病为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临床用药多为理气之方,亦有学者在使用理气法治疗的同时加入活血化淤之品,效果显著。

郑森仁[14]用胃动饮治疗100例,方中以枳壳、香附、台乌行气活血;苏木、赤芍、丹参活血化淤;茵陈舒肝升脾之气;代赭石降逆下胃之气,诸药合用疗效较好,总有效率93%。

吴敏[15]自拟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实、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法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治疗42例,总有效率85.7%。

2.6 其他加味芍药汤(白芍、甘草、威灵仙、厚朴、木香)随证加减治疗fd,疗效略优于普瑞博思对照组,对缓解上腹疼痛症状显著优于普瑞博思[16]。

文万鹏等[17]用六味安消胶囊(土木香、大黄、山奈、诃子、寒水石、碱花)治疗42例hp阳性的fd患者,其显效率为3
3.33%,总有效率为95.2%,优于吗丁啉组。

并且对hp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治疗后hp转阴率为92.9%,优于吗丁啉的
77.5%(p<0 05)。

3 展望
总之,在fd的治疗方面,目前,西医多用促胃动力药,临床应用表明这些药物均有一定副反应,而众多学者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祖国医学治疗fd有疗效确切、副反应小的优势,因而具有良好的前景。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解决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尚未统一的问题,并加强中医治疗fd的机理研究,以开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的促胃动力药。

参考文献:
[1] 赵凤莲.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55.
[2] 张淑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1,2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