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预防犯罪》精品教案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并说出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区分刑法与刑罚的不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材料阅读,讨论、分析并总结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重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难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第一幅图片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第二幅图片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同样是欠债不还,为什么两幅图片的违法行为分类不同呢?要想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犯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预防犯罪》(板书)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思考:阅读并分析材料,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学生回答)点拨:(1)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或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2)写入刑法可以有效遏制这种犯罪行为。
(3)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过渡: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的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变成了刑事违法行为,是因为它符合了犯罪的基本特征,我们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找出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我们一起来看表格,我找同学来分析一下(学生回答)点拨: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板书)【第二环节】刑法和刑罚的区别过渡:这里有一个新的法律名词“刑罚”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区分一下与它发音比较相似的“刑法”有哪些区别点拨:(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品德与法律》八年级上册:《预防罪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品德与法律》八年级上册:《预防罪行》教案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教授学生如何预防罪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品德观念。
教学内容1. 罪行的概念和分类2. 罪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 预防罪行的方法和措施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有关罪行的短小故事或案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出本课的主题:预防罪行。
2. 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罪行的概念和分类,并与他们共同讨论不同类型罪行的影响。
3. 个人意识培养:通过示范和讨论,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并培养他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
4. 社会意识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罪行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行为改善社会。
5. 预防措施讲解:向学生介绍预防罪行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提升个人安全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到的重要知识和行为准则。
拓展练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可以设计以下拓展练:1.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实际案例,并提出预防罪行的具体措施。
2.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一场模拟法庭辩论,讨论如何判决具体罪行,并强调预防罪行的重要性。
3. 问题解答:提出一些与罪行和预防罪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罪行的概念和分类,认识到罪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掌握一些预防罪行的方法和措施。
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品德观念,并培养他们成为积极、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5.2预防犯罪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动态呈现概念及事例,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对知识进行回顾理解与巩固。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同学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有更深认识,纠正错误,提高学习质量。
(3)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意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预防犯罪的学习,让学生对形成正确的价格观和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启发,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反应灵活,活泼好动,对学习新鲜事物有很大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对初中八年有学生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整理并完整表达个人的思想;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对相互启发,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其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搜集有关犯罪的事例及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盗窃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拘禁罪图片及刑法条文。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优秀获奖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学习内容:本节课分成两目内容:第一目是“了解罪与罚”,第二个目是“加强自我防范”。
本节课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能力,但往往看事情又很片面,情绪不太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对法律及犯罪等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法治观念淡薄,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是十分必要。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二)能力目标:
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认清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特征、刑罚处罚
难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四、课型:新授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情境的选择以人为本,走进学生的生活;是本课的设计理念。
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讨论中受到视频内容的感染实现了情感升华。
不足之处还是教师讲解的稍微多一点。
时间分配要更科学一些就更好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但对犯罪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预防和抵制犯罪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2.犯罪危害的认识3.预防犯罪的方法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预防犯罪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犯罪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问题和情景模拟活动。
3.准备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成因,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犯罪案例,探讨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巩固(5分钟)总结犯罪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
他们对犯罪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的法治观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预防犯罪。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2.如何预防犯罪。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3.安排课堂活动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播放一个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分析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预防犯罪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方法。
5.拓展(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模拟一个可能遇到危险的场景,让学生想办法避免危险。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犯罪。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优秀教案
(封面)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优
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依据: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具体对应内容标准是“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
2.教材分析:本框在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使学生通过“法不可违”的学习,对违法行为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介绍最严重、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违法行为;而本课第三框“善用法律”的学习,也需要在对违法犯罪的危害有更清晰、全面地认识的基础上展开。
3.学情分析:①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易受环境影响,如果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够重视,易造成违法行为的发生;
②部分学生对法律存在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比如误认为未成年人违法行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认为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判断犯罪行为,表述其基本特征、刑罚种类;
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理性分析、辨别,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有更全面的认识;
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刑事违法行为及其特征;难点:违法犯罪的成本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但对于预防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还不够了解。
他们善于思考和讨论,对于案例分析比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增强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法律知识,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原因、如何预防犯罪等。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问题,提高防范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于犯罪问题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犯罪现象,但未必能准确把握其特点和原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犯罪问题,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原因;2.培养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提高防范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概念和特点;2.犯罪的原因;3.如何预防犯罪。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问题;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防范能力;4.讲授法:教师讲解犯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2.制作PPT;3.准备教学道具;4.安排教学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犯罪数据,引发学生对犯罪问题的关注。
教师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分析犯罪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
4.巩固(5分钟)情境模拟:设置一个犯罪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防范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律法规,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特点、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犯罪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犯罪行为,需要学会如何预防和自我保护。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深入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2.培养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2.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3.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预防犯罪的过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
3.设计好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危害,让学生对犯罪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4.巩固(5分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预防犯罪的过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犯罪,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防犯罪》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征,掌握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规定,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2.培养学生分析犯罪原因、识别犯罪行为的能力,使其在遇到潜在犯罪风险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避免陷入犯罪陷阱。
3.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预防犯罪、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出以下要点:
1.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尊重和遵守法律。
2.学会识别犯罪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陷入犯罪陷阱。
5.实践性作业,强化法治意识
本案例设计了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撰写心得体会、搜集犯罪案例等。这种作业形式既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将法治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法律素养。此外,家长参与作业过程,有助于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共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理性对待,避免盲目跟风。
3.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抵制不良行为,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目标: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知识目标: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涵义和刑法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图片展示
“不该看的要看,不该试的要试,不该做的要做”必然导致“不该进的要进(监狱)”。
交流讨论
预防犯罪,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小结: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
预防犯罪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2.犯罪及其基本特征
3.刑罚及其种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
2.杜绝不良行为
3.依法自律
小结: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偷盗、抢劫、绑架、勒索、杀人、非法拘禁、生产假冒伪劣等四百多种罪的处罚。
图片展示:
小结:以上行为属于非法拘禁罪
交流讨论:我国刑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请思考:
(1)法院根据哪部法律对赖某进行判决的?
(2)赖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3)赖某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4)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防范犯罪》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防范犯罪》教案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防范犯罪》一课进行设计和讲解。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原因和危害,教授相关的防范犯罪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了解犯罪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危害;-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正义感;- 研究掌握常见犯罪的防范方法和技巧;-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与分类- 了解什么是犯罪以及常见的犯罪类型;- 分析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 探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分析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长远危害。
3. 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犯罪的防范方法和技巧;- 研究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4. 法治观念与正义感-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约束力;-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善于分辨是非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或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犯罪的兴趣和思考;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犯罪的定义和常见的犯罪类型;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犯罪类型的危害和原因;4.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探讨犯罪现象和背后的原因;5. 防范犯罪知识讲解:通过案例演示或视频讲解,向学生传授防范犯罪的知识和技能;6. 小组练:学生分组进行犯罪防范技巧的练和分享;7. 法治观念培养:以案例分析或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法治观念和正义感的重要性;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个人练的表现;-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学生在总结时对本节课主要概念的把握程度。
教学资源-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 真实案例和案例分析资料;- 相关视频资源;-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本课主要包括两目,第一目是“了解罪与罚”:第二目是“加强自我防范”,是继第一框法不可违之后对犯罪行为的剖析,要求学生了解刑法的作用及内容、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懂得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人对事都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经验较浅,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易受环境影响,如果缺乏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够重视,易造成犯罪行为的发生。
部分学生对法律存在认识上和态度上的偏差,比如误认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认为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因此本课时通过“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这一极易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犯罪行为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离自己生活并不遥远,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3.【教学目标】道德修养:通过体悟从不良行为发展为“帮信罪”的事例,理解犯罪和不良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
法治观念:通过“帮信罪”分析刑法、刑罚、犯罪的含义,认清犯罪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法治观念。
责任意识:通过远离“帮信罪”的分析,明确应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犯罪的特征5.【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6.【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为主线贯穿全课,(这个罪名可能有的老师和学生会陌生,它是2015年刑法新增的内容,2022年它是继危险驾驶罪、盗窃罪之后,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三的罪名,而且越来越多发于在校学生之间。
)导入设置了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有人告诉你有偿使用你的闲置电话卡、银行卡,一张500元报酬,一手交卡,一手交钱!你答不答应?进而说明如果答应就可能使涉及帮信罪,点题预防犯罪;第一框了解罪与罚:主要讲解刑法、刑罚和犯罪,设置三个环节以案释法——以案辨罪——以案懂罚,通过帮信罪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犯罪的特征和刑罚的种类是该框题中的一个重难点,要学会区分;第二框加强自我防范从帮信罪越来越多发于年轻群体,甚至多发于未成年人中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写出远离帮信罪倡议书,明确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重点:刑法的含义及作用,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一一新闻《成都高空抛物菜刀》2023-11-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
二、学生自主学习:1.刑法的含义及作用?2.犯罪的含义及特征?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三、讲授新课《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屡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分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分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分金或者没收财产。
分析条文,得出得出结论:1、刑法的含义及作用含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
作用: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探究与提供:试比照分析一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
”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
”同样是打人,同样是违法行为,二者有什么区别?归纳: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分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分性聚焦生活:学生因琐事于校园内持刀行凶一一分析案例,再次对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运用。
过渡:犯罪行为的后果是什么呢?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刑罚,又叫刑事处分、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防犯罪》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防犯罪》教案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预防犯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讲述: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材料链接:《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总结、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犯罪预防》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犯罪预防》教案教案概要本教案是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案,主题为"犯罪预防"。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了解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自我防范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 了解犯罪预防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常见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遵守意识教学内容1. 什么是犯罪预防- 介绍犯罪预防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犯罪预防的重要性2. 常见犯罪行为及其预防方法- 分析常见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欺诈等- 针对每种犯罪行为,介绍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3. 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提醒学生关注个人安全,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并讨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4. 法律法规的遵守- 强调法律法规对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研究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不得盗窃、抢劫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犯罪预防的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犯罪预防的方法和意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实践犯罪预防的技巧和意识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合理观点的情况2. 小组演练: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犯罪预防技巧和意识的情况3. 作业评分:根据学生对案例分析和预防措施的书面表述进行评分教学资源- ___演示文稿- 案例分析材料- 相关法律法规文本- 小组讨论记录表参考资料(根据需要填写)以上为《犯罪预防》教案的概要。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犯罪预防的意义,掌握常见犯罪行为的预防方法,并培养自我保护和法律法规遵守的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预防犯罪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
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2课时: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教师明确: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
罚处罚的行为。
教师补充:犯罪不是自古就有的想象,而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
犯罪的定义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于什么是犯罪,往往有着不同的概念。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定义,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二)犯罪特征
活动一: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触犯的法律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引导学生运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行为一: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提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
(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讨论回答)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
活动二:了解刑罚(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1.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犯罪行为。
2.周永康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提示:刑罚处罚。
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提示:无期徒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
教师总结: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
活动一:预防犯罪
设计意图:材料中的陈某由违反纪律、一般违法到犯罪,由好学生一步一步地变成罪犯。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陈某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治观念对自身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
1.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2.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提示:不对,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3.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提示: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原因可以从陈某缺乏道德修养、自制力不强、没有法制观念等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方面来谈。
4.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提示:(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二:杜绝不良行为(多媒体展示表格)
填表并回答: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教师讲述:
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 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
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加强自我防范⎩⎪⎨⎪⎧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
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