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

合集下载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条文 , 但是 , 却不 律的修改为先导 , 为改革提供 明确 的法律依据。无 能照搬其他 国家的社会关系 ; 中国可 以借鉴其他国 论 是 上个 世纪 的分税 制改 革 , 还是 后来 的国有 企业 家 的立法经验 , 但是, 却不能照抄照搬其他 国家的法 所有制改革 , 都是在法律没有 明确规定情况下实施 律制度体系。说到底 , 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达 的改革。事实证明 , 这样的改革具有非常大的副作
市场经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一样 , 中国政治制 用。分税制改革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 中 度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治制度完全不同 , 如果把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越来越多。中西部地区实 法律看作是调整经济关系的工具 , 简单地移植西方 行 分税 制改革 之后 , 由于财权事 权不相 匹配 、 财 政 出 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 那么 , 有可能会出现水土 现人不敷 出现象 , 不得不依靠 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 不服的现象。制定和完善中国法律制度体系, 既要 借贷维持生计。本届政府之所以作出调整中央政府 看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 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 的决定 , 适当扩大地方政府 全 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需要 ; 既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 税收分配比例 , 根本原 因就在于通过财税体制改革 需要,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 内改革的需要 , 必须统筹 激发 地方 政府 改革 开 放 的积极 性 , 充 分利用 地方 政 兼顾 , 谨慎地修改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体 系。全国 府之 间竞 争 不断 地发 现 比较优 势 , 促 进 中国经 济快 人大常委会决定“ 暂时调整” 自由贸易区部分行政审 速增长 。 批 法律规定 , 是充 满智慧 的立法模 式 , 它一 方面充 分 本届政府实施 自由贸易试验 区改革 , 其经济意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完善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完善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与完善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全球议题的演变,法治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之一。

作为一位合格的公民,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完善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完善进行探讨。

1. 法治国家的构成要素
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诸多法律法规文件。

一个完备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在这一基础上,法院和检察院的职能和作用也非常重要,它们对于维护公平正义和实现司法公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法治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人为本、尊重法治、保护人权、维护社会公正的需要。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中国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力
量和合力需要共同努力,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早日实现作出努力。

3. 法治国家的完善
尽管我们建设了强大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法律体系仍缺乏良好
的执行机制。

在这个方面,尤其是基层法院和法官的素质需要得到
持续的提高。

此外,管理部门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公正执法、责
任追究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法治国家建设。

总之,建设及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所有公民的责任。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为这个任务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我们的国
家建设贡献力量。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作者:乔新生来源:《人大研究》2016年第11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由2016年9月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

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应当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行政审批的决定,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

上述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如今三年期限即将到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既是对此前作出决定的呼应,同时也是对中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改革政策的充分肯定。

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也不同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协定。

它是中央政府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特定区域进行简政放权改革的重要举措。

法律、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知识要点

法律、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知识要点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一)基础知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法制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为16个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条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是:1、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国家生活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3、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前者是指民主的制度、权利、结构、形式和程序均在法律制度中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的完备形态;后者是指国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均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广泛的民主。

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

5、“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6、在司法和行政活动中普遍地尊重、保护盒实现人权。

7、国家的法律秩序稳定,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条件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全体公民道德观念、法制(法治)观念、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

4、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等等。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的,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修订。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三者统一”与“三个至上”的重大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三个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是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
1. 法律至上。

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工具,必须始终置于最高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 公正司法。

司法公正是法治的重要保障,必须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确保案件的公正审判。

3.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针,必须建立和完善法治制度,推动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

4. 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法治的重要基石,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促进人民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5. 国际合作。

法治是全球性的趋势,必须积极推动国际法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维护国际法治和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法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强调了法律至上、公正司法、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政府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与特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

它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治为方式,实现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1. 内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在这样的国家制度下,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国家治理。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是法治。

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它要求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治理。

2. 特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当家作主。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法律至上。

宪法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和核心,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3)权力制约与监督。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国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4)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5)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

二、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内涵与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框架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人民权益的政府。

1. 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政府,首先是社会主义政府。

社会主义政府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质,它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它的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宪法考点总结

宪法考点总结

宪法串讲提纲1、宪法的功能确认功能(1)确认宪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2)确认国家权力的归属;(3)确认法制统一的原则;(4)确认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目标和原则。

保障功能宪法对民主制度和人权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限制功能宪法规定限制国家权力行使的原则与程序,确定所有公权力活动的界限。

协调功能宪法能够以合理的机制平衡利益,寻求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规则,以此作为社会成员遵循的原则。

对少数人利益的保护,宪法也规定了相应的救济制度。

2.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实施保障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宪法实施保障分类全面修改、部分修改立法机关解释型、司法机关解释型、专门机关解释型(1)立法机关保障型、司法机关保障型、专门机关保障型;(2)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3)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保障型)和宪法诉讼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全国人大全体代表2/3以上通过立法机关解释型(全国人大常委会)(1)立法机关保障型(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事前审查(批准)和事后审查(改变或撤销)注意,宪法解释的程序:(1)宪法解释的主体与事由;(2)宪法解释请求的提起(立法请求、抽象审查性请求、具体审查性请求、个人请求);(3)宪法解释请求的受理;(4)宪法解释的审查;(5)宪法解释案的起草;(6)宪法解释的通过(全体委员的2/3以上通过)。

3、宪法修正案年份内容1988年第1修正案:私营经济是补充,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管理第2修正案:允许出租、转让土地的使用权1993年第3修正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第7修正案: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第11修正案:县级人大任期从三年改为五年1999年第12修正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第13修正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16修正案: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004年第18修正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19修正案: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社会主义建设者”第20修正案: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或征用土地并给与补偿第21修正案: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鼓励、支持、引导、监督、管理第22修正案: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或征用公民私有财产并给与补偿第23修正案: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第24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25修正案:全国人大中增加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人大代表第26修正案:“戒严”改为“紧急状态”第27修正案:“戒严”改为“紧急状态”第28修正案:国家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第29修正案:“戒严”改为“紧急状态”第30修正案:乡级人大任期从三年改为五年第31修正案:增加国歌4、国家基本制度经济制度行政区划土地:(1)城市的土地,国家所有;(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国家、集体所有;(3)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集体所有(1)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2)地级市、自治州;(3)县级市、县、自治县、市辖区;(4)乡、民族乡、镇自然资源:(1)矿藏、水流,国家所有;(2)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国家、集体所有(1)全国人大决定省级的设立、撤销、更名;(2)省级政府决定乡级的设立、撤销、更名、行政界线的变更和县、市、市辖区行政界线的部分变更;(3)其余的都由国务院决定5、我国选举的基本原则原则例外普遍性原则(1)剥夺政治权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死刑犯、无期徒刑犯);(2)停止行使选举权:精神病人,经选举委员会确认,停止行使选举权。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作者:乔新生来源:《人大研究》 2016年第11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由2016 年9 月3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

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应当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2014 年12 月28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行政审批的决定,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

上述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如今三年期限即将到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既是对此前作出决定的呼应,同时也是对中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改革政策的充分肯定。

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也不同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协定。

它是中央政府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特定区域进行简政放权改革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指在国家治理中,通过依法进行管理和决策,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的一种治理模式。

法治的核心理念是法律至上、公正平等、依法行政、公民权利保障、司法独立等。

下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点。

1.法治的含义和基本原则:-法治的含义:法治是法律权威,法律统治,是在国家治理中保证权力合法性和限制权力行使的制度安排。

-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定权力、法无禁区、公正平等、人人平等、依法行政、司法独立等。

2.法治的实施途径和主要内容:-实施途径:依法制定法律、依法推行行政管理、依法独立审判和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主要内容: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治机制、加强法治宣传和提高法治意识。

3.法治的价值和意义:-价值:法治是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公正、公平和人权保障的重要途径。

-意义:法治可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行为,提供公正评判和解决争议的机制。

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繁荣。

4.法治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特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

-发展进程:中国自开放以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了法律体系,提高了法治水平,加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5.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主要任务:完善法治制度,确保人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执法公正性和规范性;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和约束;加强司法,提高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

-措施: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司法体制和独立性;加强执法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6.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和挑战:-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不完善;-执法公正性和规范性存在问题;-法治宣传和教育亟待加强;-司法体制和司法独立有待改进;-以权力为中心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治水平,增强公民权利保障和社会公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超强记忆口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超强记忆口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超强记忆口诀(考试前夕,倾情奉献,切勿外传)记忆神速,20分钟,轻松搞定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总口诀:国民政府党,新本驾驶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总结:依法治国—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本质特征;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各取一个字,国、民、正、服、党;心、本、价、使、证。

1、依法治国:口诀:转变长民主,人被(备)权威约想像:依法治国只有转变了才能长久民主,但人还是要被权威约束。

解析:转变—党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长—即长治久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人—人民民主被(备)—法制完备权威—树立宪法法律权威约—权力制约2、执法为民:口诀:宗旨属政治,本人全(权)文明想像:宗旨都是政治的东西,只有本人才最文明解析: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属—属于,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5本—以人为本人全(权)—保障人权文明—文明执法3、公平正义:口诀:根强命和谐,平等合当时想像:只有根子很强很硬,命才能和谐平安没人敢欺,平等只是适合当时,过后就不行了。

解析:根—根本,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强—强烈,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命—生命,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和谐—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合法合理当—程序正当时—及时高效4、服务大局:口诀:本地性经验,把握住(局)本职想像:有点流氓,记住就行,本地的性经验,把男人的老本把握住就行解析:本—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地、性—地位、性质,是法治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经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把握—把握大局住(局)—围绕大局本职—立足本职5、党的领导:口诀:先进史艰巨,思想正(政)组织想像:党虽然是先进的代表,它的历史却很艰巨复杂,但它始终有一个思想很正的组织做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口诀1(含五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口诀1(含五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口诀1(含五篇)第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口诀1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组成等等)口诀:“只(指)见(建)观念体,性功能目标价值,途径精灵无法(五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指导”2、三个至上的内在联系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

党的事业归要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保障。

因此,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实质上是一致的。

法律|敎育网高度统一,不可分割,整体,关键,根本,保障,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主张,意志,体现。

保障,一致口诀:一个整体贱根宝,为发现主意先长智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充分的开放性系统的科学性口诀:证(政)人放学,掀底饭(分)桶(统)。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立法,行政,司法,建设,推动。

思想先导,思想基础,思想保障,价值指引,重要保障。

口诀:立正(政)时(司)间(建)动。

导出(础)张(障)纸(指)报(保)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一支功夫党,核本驾驶证。

增强法律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问题解析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问题解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如下基本标志:1、尊重和保障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法律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主要体现在宪法保障、立法确认、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四个方面。

2、法律至上。

法律在国家生活中具有至上的效力和尊严,国家机关的一切职权源于法律,而且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应当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和制约;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法律高于国家领导人的个人意志。

3、法律良好。

法律良好包括形式良好和实质良好。

法律形式良好的标准主要有:明确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完备性。

法律实质良好的标准是指法律要体现自由、秩序、民主、公正、平等、效率、和谐等现代价值。

4、共产党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党要依法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5、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包含一系列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6、司法机关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相关知识点: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参考资料:朱力宇主编:《依法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龙主编:《依法治国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李龙主编:《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李龙主编:《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二、如何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问题解答:要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固有内容和重要特征。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一)基础知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法制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为16个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条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是:1、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国家生活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3、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前者是指民主的制度、权利、结构、形式和程序均在法律制度中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的完备形态;后者是指国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均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广泛的民主。

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

5、 "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6、在司法和行政活动中普遍地尊重、保护盒实现人权。

7、国家的法律秩序稳定,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条件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全体公民道德观念、法制(法治)观念、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

4、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等等。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的,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修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