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庆三沂蒙画派
两宋山水画
![两宋山水画](https://img.taocdn.com/s3/m/0121e443b0717fd5370cdcc7.png)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
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
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
“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
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
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
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
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
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
新安画派之云林宗脉
![新安画派之云林宗脉](https://img.taocdn.com/s3/m/97625eb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9.png)
新安画派之云林宗脉2019-09-26⼀、新安画派与元代倪瓒新安画派是⼀个在我国明清绘画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时和后世都产⽣过深远影响的传统⼭⽔绘画流派。
其诞⽣于明末清初之际,是⼀个依据家乡⼭⽔为创作题材、围绕新安江流域为活动中⼼⽽形成的地域性⼭⽔画家群体。
当时江⼭易主,⼀批如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为先驱的皖南徽州地区遗民画家瞻渐江为领袖,合汪之瑞、查⼠标、孙逸⽽组成的“海阳四家”(亦称“新安四家”)处于明清⽂⼈绘画风⾏的氛围⾥,率众多仁⼈志⼠约百余⼈于⽣活中离垢避嚣、政治上不求进取、艺术上直接秉承宋元⼭⽔画家健康纯正的品格。
⽤倪、黄之法写黄⼭实景,以“敢⾔天地是吾师”的宣⾔,与正统的四王画派之泥古陋习形成了鲜明的对⽐。
涤尽喧嚣世俗⽓息及摹古软媚陋习,于渴笔枯墨中透出冷峭刚⼤的⾼洁品格,成为17世纪的中国⼭⽔画坛上审美境界最⾼的画派,⼈品画品均开⼀代宗风。
丰富和强化了中国⽂⼈画的内容和深度,从⽽开创了中国⼭⽔画中的写⽣派,把清季⼭⽔画坛从沉闷的摹古低⾕推向了师法⾃然的⾼峰。
倪瓒(云林)是元代南宗⼭⽔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墨为主。
⼭⽔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诸家之法⽽加以发展,其画倪瓒的⼭⽔⾯貌多作太湖⼀带⼭⽔疏林坡岸,浅⽔遥岑景象。
笔法疏空简幻、意境洁净旷远、格调天真幽淡。
喜⽤“筋、⾁、⾻、⽓”四势齐备的枯笔⼲墨侧锋为折带皴画造形四⾯峻厚之叠⼭⽯;往往得简中寓繁,⼩中见⼤之妙。
复以凝练⽽富于变化的挺秀线条写疏林枯⽊。
最后借淡逸的⽔晕墨章表现远岫的迷茫的漫幻。
从⽽将于江南⽔乡中常见的五湖、三泖、疏林、坡岸、浅⽔、遥岑等景象,⽤逸笔草草的⼿法组成了⼀套独特的“⼀河两岸”绘画图式。
构图平远,笔墨疏简,格调天真幽淡,风格萧散超逸。
乍看外表落寞恬静细品则内蕴丰富激情,成为反映元季汉族⽂⼈特定的⽣活遭遇和⼼理状态的艺术写照。
这种看似平淡⽆奇、简之不能再简的⾯貌,创造了我国⼭⽔画史上前所未有的逸品⼭⽔之格。
润笔高于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师陈半丁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润笔高于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师陈半丁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f8fa5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8.png)
润笔高于齐白石的山水画大师陈半丁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民国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画家,走出画室,扎根于民族传统,面向澎湃的现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新中国的变化历程,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在这些画作当中,不仅展现了新中国的辉煌篇章,而且也将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美好记忆,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如今回望这些艺术作品,同样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看了陈半丁的画作有了震撼和亲切感,感觉真是绘画大师啊,所以就有了寻找整理和大家分享的冲动。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近现代绘画大师陈半丁的绘画作品。
陈半丁(1876年5月14日-1970年1月29日),即陈年,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
以字半丁行世。
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等。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画家。
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
拜吴昌硕为师。
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1970年1月29日,陈半丁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陈半丁的代表作不准出境。
近现代著名画家陈半丁主要绘画作品有:《共向和平图》《春满乾坤图》《和平统一》《赤壁夜游图》《林下听音图》《梅花》《梅花与水仙》《紫藤》《富贵天香》《双清图香》《乾坤清气》《紫藤花》《花开》《枇杷》《紫藤》《杏花》《梅菊》《枇杷图》《四月牡丹》《百世吉祥》《贵寿》《洛阳牡丹》《不老富贵》《紫藤图》《松菊图》《陈半丁自画像》《吴昌硕像》《一江秋色》《牡丹图》《岛外联颜青》《高人相对东轩下竞日》《满眼长江如画卷》《石桥山水图》《大鸟与水仙》《枇杷萝卜与蚂蚱》《菊花图》《严寒香同心》《菊花》《松柏》《禅门大雪》《松风听泉图》《野桥心雨图》《山茶花图》《和平万年图》《欣祝国庆图》《花鸟四条屏图》《松下论道图》《水仙天竹图》《岁朝清供图》等。
沂蒙人物在油画题材中的表现
![沂蒙人物在油画题材中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83011f702020740bf1e9b0d.png)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16沂蒙人物在油画题材中的表现杜远宜(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摘要:沂蒙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呈现出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交融、传统习俗与时代新风相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辉的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沂蒙人物在油画题材中的表现,力求探讨在社会发展下艺术家对沂蒙人民形象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山东;沂蒙;人物形象山东油画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戴秉心、李超士等知名画家在山东任教,为山东油画的发展培养了首批油画艺术人才。
一代代艺术工作者在各个岗位上,为山东美术教育和创作事业进行了艰辛的开拓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山东的油画创作、教育、研究队伍成为中国油画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其中沂蒙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其良好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山东画家创作油画提供了大量素材。
一、沂蒙人物在历史画中的表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对历史进行审视与评价。
画家要选择最贴近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瞬间和典型情节,进而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营造历史气氛、把创作构想变为有血有肉的视觉形象,将这种历史的永恒形象转化为视觉的永恒形象。
山东艺术学院教师马蕾的巨幅油画《孟良崮》并没有展现激烈的厮杀场面和弥漫的硝烟,而是通过连绵的群山和沐浴在朝阳中的一组人物群像,营造出宁静抒情的场景。
温馨平和的画面与历史记忆中的战争惨烈场面之间的错位造就审美张力,制造出比战火硝烟更强烈的心理震撼,从而让人产生荡气回肠的感受。
马蕾为创作这幅作品,多次前往沂蒙山区采风。
有一天,他看到山上的松树在晨光里巍然屹立,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一样,遂产生了刻画一组群像的想法。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是画面中心人物,画面中还出现副政委谭震林、各级指战员以及士兵多人,时间定格在1947年春孟良崮战役期间,地点定在沂蒙山腹地一个山头,着意表现军事将领运筹帷幄的场面。
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以不违反历史真实为原则,但并不是历史的图解,而是用浪漫现实主义手法来回味历史,战争与和平、生与死、血与火、生命与自然、胜利与失败、智慧与胆略等都力求浓缩定格在这一个瞬间。
画歌非遗美术馆简介
![画歌非遗美术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b268a231a37f111f1855be1.png)
画歌
画歌非遗美学馆
画歌非遗美学馆是山东省济南市成立的专业美术培训机构,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合作单位。
国内知名非遗美术宣传品牌,也是济南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正规、最专业的美术培训机构。
画歌创始人兼校长为非遗美学创始人、美术学硕士倪泥,当代青年画家“中国书画家”一等奖。
画歌美术,寓意画者轻松自由。
标志融合了印章、汉字、窗户、教室等元素。
选取中国古代印章元素,方构图,寓意画画能让人平和、稳定、安静。
将“画”字与“歌”字二合一形成一个新的创意汉字,使标志具有专属性。
左右两边又像两个人物的拥抱动作,与英文“Hugart”拥抱艺术相得益彰。
图形似屋子的窗户,透过窗户看到了学习桌、椅,寓意这是一家画室。
标志的整体形象左边是开放的,寓意老师在教授孩子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保留了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空间。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155b31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a.png)
五代时期中国⼭⽔画格局的影响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派,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画⼤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墨⼭⽔画的法门,这是中国⼭⽔画⾃形成以来第⼀次重⼤的变⾰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确⽴了中国式⼭⽔画的独特的表现⽅法。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派,在表现技法上,⼜创⽴了能够体现南⽅⼭⽔特点的“披⿇皴”。
这种由董源创⽴的“披⿇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溪、⽯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画,也⼏乎全都笼罩于“披⿇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画派的开⼭⿐祖。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北⽅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书。
提出“⽓、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以江南平淡⽔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钵。
他们⼀直影响到后来各个时代,以⾄发展成南北宗说。
所以,五代时期的⼭⽔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乃⾄理论步⼊成熟时期,⼭⽔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个飞跃。
⼭⽔被作为⽣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了真实⽣动的北⽅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川两⼤⼭⽔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家的出现,成为中国⼭⽔画发展史的⾥程碑事件。
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画派,开创了⼤⼭⼤⽔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体现风⾬明晦的变化。
中国名家名画简介
![中国名家名画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b9f90310912a2161579290e.png)
【刘国松】先生1932年出生于安徽,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
五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发起创立了对现代水墨画有开山之功的五月画会,领导一代改革创新的艺术潮流,通过几十年的创作教学实践,完成了一系列令世人振聋发聩的大作,培育了两岸三地乃至于东西方数不胜数的高足,在艺术观念、表现领域、手法技巧上都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因此,获得了一系列辉煌的奖项和荣誉,从而确立了刘国松先生在当代美术史上的显著地位。
【梁岩】,河北省清苑县人。
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业画家。
梁岩是被海内外誉为当代著名的实力派肖像画家。
他在荣获中国文联命名的"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后,经中国美术家协会特别举荐,99年入围中国画坛18杰行列,参加了中国美协主办的"特邀中国画家巡回作品展",并有11幅作品入选该大型画集。
经中国文联批准,梁岩又荣获99中国百杰画家。
【杜应强】男,1939年生,广东省澄海人。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汕头画院院长。
自幼酷爱绘画,擅长版画、国画和速写,画风浑厚、朴实、清丽、明快,富于诗情与乡土气息。
其版画、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被国家选送至世界各国展出。
【程十发】名潼,居称步鲸楼、三釜书屋。
他1921年出生于中国景物明媚、文风颇盛的一个江南小城松江,家里三代人都是一悬壶济世的中医师,尤其到了父亲一代,更是雅好书画艺术,家里的墙上壁间,经常挂满各种艺术作品,由于这样的家庭“优雅气氛”,使得年少的程十发很早就喜欢上美术。
可是,他的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8岁那年,他靠一批亲友的协助,才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他聪慧早熟,从小就对绘画的墨守成规无法接受,他的看法和做法,在当时很引起学院派保守人士的反感,老师骂他,有时还拒绝批改他的作业,如此紧张的师生关系,确实是很少见的。
好不容易才挨到毕业,日子却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他的那类“离经叛道”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生活所逼,为了养家活口,最后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画笔,转行当了钱庄职员,更不幸的事,肺病悄悄侵入体内,使他在贫病交加之余,辞掉工作在家中疗养,通过画“小人书”、连环画来赚取家用,一直到后来进了上海美术出版社当专业画家,情况才告好转。
连环画名家及历届获奖作品
![连环画名家及历届获奖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2c5eecf3168884868762d6d7.png)
“四大名旦”(连环画家沈漫云、钱笑呆、陈光镒和赵宏本的合称)“四小名旦”(指民国时期赵三岛、颜梅花、笔如花、徐宏达四位连环画家)“南顾北刘”(指连环画南北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南指顾炳鑫,北指刘继卣)“南北二刘”(“北刘”刘继卣、“南刘”刘旦宅)1980年代后有“南雷北燕”等。
刘继卣 1918-1983,中国连坛第一人,《鸡毛信》。
施大畏生于50年,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美院教授,《清兵入塞》二届二等奖,《暴风骤雨》三届三等奖。
戴敦邦生于38年,中国美协连环画副主任,上海美协常务理事。
贺友直1922年11月出生于上海,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协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美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叔晖她自幼喜欢绘画,十五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师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习画。
她天资聪慧,勤苦好学,画风尤受仇英、陈老莲的影响,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程十发 1921-2007,上海画院院长,《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的故事》、《胆剑篇》、《画皮》、《老孙归社》、《孔乙己》等。
《儒林外史》插图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展览银质奖。
《孔乙己》荣获首届全国连环画绘画评奖二等奖。
华之训华三川(1930-2004)浙江镇海人,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协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雷德祖 (1943.8—1991.7) 广西南宁人。
擅长连环画、插图。
196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版画系。
中国美协广西分会副主席。
作品有《斯巴达克思》,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及《廖仲恺》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奖。
高燕 (1940.4—1991.9) ,北京人,擅长书籍装帧、连环画,1960年起从事连环画、插图创作。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副教授。
是清华美术学院上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出版物插图画家,一天能画100多张32K黑白插画,是个高产高质量的插画家。
用画笔叙写沂蒙精神中国梦
![用画笔叙写沂蒙精神中国梦](https://img.taocdn.com/s3/m/3b98e4e24693daef5ef73d46.png)
用画笔叙写沂蒙精神中国梦——沂蒙画派创始人刘阳先生创立沂蒙画派30年80年代,彭丽媛女士关于沂蒙山的经典代表作名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描述临沂蒙阴孟良崮战役);《沂蒙小调》(临沂费县);《我为亲人熬鸡汤》(歌舞剧《沂蒙颂》插曲,描述临沂沂南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家喻户晓。
就是在这种弘扬正气与奉献的氛围、与社会历史背景下,作为同时代人,1986年刘阳先生,从北京赴临沂所辖沂蒙山3区9县(费县、平邑、蒙阴、沂水、兰陵、郯城、临沭、沂南、莒南)采风、写生、创作,并创立沂蒙画派。
所付出的辛勤与劳动,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感动影响了几代人。
在刘阳先生自1986年至今扎根沂蒙、创沂蒙画派之前,描绘沂蒙山作品,仍是空白。
沂蒙多丘陵,平缓、平实,少有起伏跌宕,又因地处北方,气候干燥,似乎缺少中国画中“六法”所说的气势与气韵,除了部分特有的“崮”的地质、地貌外,有一定描绘的难度。
是什么吸引了生长在北京的刘阳先生,自1986年创立沂蒙画派30年至今,赴沂蒙层层挖掘、创作,并形成了既具传统绘画“势”、“韵”、“境”及笔墨的特点,又具现代文化意识、思想、造型、光色的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沂蒙山水呢?(一)偶然中的必然:刘阳先生有着广博、深厚的学识、学养,对古今历史文化有着极深的理解。
1986年偶然赴山东写生,他便在沂蒙的山水中,似乎找到了平淡、平凡的对话回声。
这一发便不可收,他30年间,他走遍了沂蒙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以至于习惯了大葱煎饼、糁、羊肉汤的他,回到北京已经有些不适应了。
沂蒙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二)用文化艺术的语言与历史现实对话:刘阳先生的沂蒙山水画风,之所以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并不是他只在表面上根据写生或照片翻版现实,而是用他独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涵养,及他多年潜心研究东西方古今绘画技巧与理论,在比较中准确把握住了绘画的造型、构成规律,并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技巧体系。
结合他的规律化的超前思维、思想方式,与沂蒙的古老的精神对话,将齐鲁历史、思想、文化融入其中,再从沂蒙的山水表象中,提取出更深层次及与山水共生的沂蒙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形成某种观念,再通过视觉化的造型、构成及用笔、色、光影规律,创造而不是复制出一幅幅让人无法寻找对照,却让人可以体味,一看便入目难忘的沂蒙山水风情物态。
沂蒙画派简介
![沂蒙画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e147ca41eb91a37f0115c1b.png)
沂蒙画派简介沂蒙画派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2011年3月批准成立。
是山东省首个以地域特征命名的画派和目前我省唯一的画派,是中国当代十大画派之一。
沂蒙画派是沂蒙地区美术家在长期探索、不懈追求和辛勤耕耘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地域特色浓郁、艺术特点鲜明的画派。
地域范围涵盖了包括日照、临沂、潍坊、青州、淄博、泰安、枣庄、莱芜等沂蒙山地区在内的广袤地区,汇集了来自以上地区的100余名画家。
沂蒙画派创始人何乃磊,现任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山东沂蒙画派研究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在何乃磊的带领和引导下,沂蒙画派把沂蒙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扎根沂蒙大地、描绘沂蒙风光、歌颂沂蒙人民、传承沂蒙精神,开辟了崭新的国画创作之路。
成为山东省的一个重大文化品牌,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沂蒙画派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以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繁荣书画艺术为己任,立足悠久丰厚的莒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沂蒙精神,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表达出来,呈现出鲜明独特的地域性人文色彩;二是立足于广袤的沂蒙山区,以沂蒙山、沂蒙水、沂蒙人为创作主题,贴近自然,融入生活,内涵丰富,造型生动,画风质朴,清新怡人,美仑美奂,具有鲜活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三是艺术上追求创新,既继承传统的美术创作理念、方法,又善于运用当代创作技法,创造性地绘写出一幅幅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相统一的美术作品,送给人们以纯情至美的享受。
沂蒙画派成立以来,先后13次组织画家深入到沂蒙山区集体创作写生,保证画派始终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时代和生活气息,弘扬和传承着沂蒙精神。
先后5次举行沂蒙画派学术研讨会,不断总结提升创作发展理论,明确创作方向。
同时组织编写了理论研究专著《沂蒙画派研究》一书,奠定了沂蒙画派发展的理论基础。
多次组织、参加社会扶危济困、捐资捐画助学活动和送文化下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6d676102d276a201292e3b.png)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艺术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关于艺术的论文艺术观念与艺术表现摘要:在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不再是拥有高超的绘画技能的代名词,西方教育界普遍将其定义成“视觉艺术”,使艺术外延到一切可使用的艺术手段和材料,艺术家充当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角色得到延续。
自从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首次举办的雕塑展上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布里洛包装盒”后,在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在他的笔下,“布里洛包装盒”跨越时间、历史、地域的界限,成为推动艺术发展史进程的象征物,并发出“艺术终结了”的呼喊。
这种观念不断引发人们对艺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的重新思考,如何平衡艺术品中的观念与技术成为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观念;艺术表现;时代语境;同一性促使我写这篇论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笔者发现,在学习油画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油画的技法是什么?二是大多数人在看过越来越多的现当代艺术品后都会质疑,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艺术作品何以有如此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从出现在现当代艺术转折点上的艺术品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过去7年的学院式教育环境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19世纪以前,更确切地说是梵高以前的艺术,对于梵高之后知之甚少,学院教育索性很少提及这段历史,学艺术的学生敏感一些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空白感。
为了在艺术这条路上更好、更稳地走下去,我们不能跨越任何空白,这个空白或许会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阻碍。
因为20世纪的艺术完全打破了旧有的绘画模式,观念艺术的范围除了绘画还延伸到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
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20世纪部分艺术的研究,解答艺术家是如何平衡艺术品的观念与技术,并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问题。
整个20世纪发生了两次轰动全球的世界大战,一战造成了欧洲势力的衰弱和分裂,美日随之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
山东蒙阴“沂蒙情雕塑园”雕塑创作简介
![山东蒙阴“沂蒙情雕塑园”雕塑创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0330050168884868762d651.png)
山东蒙阴“沂蒙情雕塑园”雕塑创作简介作者:李友生来源:《雕塑》2015年第01期山东蒙阴,地处蒙山之阴,是革命老区沂蒙山区的腹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全国著名的“解放区”沂蒙山根据地人民群众为支援革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涌现了诸如“红嫂”“火线桥”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947年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蒙阴垛庄周围,现在这里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陈列展示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情境及人民群众对战役胜利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的史料,是思想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2012年底,山东省临沂市政府决定在蒙阴县孟良崮纪念馆东侧,规划建设以拥军支前、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的鱼水关系和孟良崮战役的浓缩场景,诠释“兵民是胜利之本”主题内容的大型雕塑群雕。
建设方邀请山东工艺美院造型学院前院长李友生教授,担任工程策划及艺术指导。
2013年3月上旬,由雕塑家左耀国、孙乃宽、张建波3人组成的创作组所设计,将雕塑人物布置在人造峡谷两壁的方案,因新颖有特色、富有场景感、观赏性强、符合党性教学功能的需要,在邀标来的多套设计方案(数百件)中,被确定为实施方案。
整个雕塑园的规划方案内容由“党群血肉联系”“军民鱼水深情”“兵民团结胜利”3大部分内容组成。
共设计成35组雕塑,245个人物。
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把沂蒙地区的革命活动内容,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依据“龙须崮暴动”“沂蒙六姐妹”“罗荣桓青霉素救老乡”“永远的新娘”“女子火线桥”“车轮滚滚”“黄崖山六勇士”等经典事例塑造的每一组雕塑,既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又是整体的一部分,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本完整的雕塑“连环画”。
在创作中,为了体现沂蒙人民的形象特色,创作组深入生活,拍摄了上千幅人物图片。
每个人物塑造都以现实中的沂蒙人的照片作为“模特”参考。
尽量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相貌特征、体型差距,强调性格、身份的特征。
为此,对于每个人物的身高、胖瘦及动作表情,还下功夫专门做了详细的文字案头工作。
2011年写刘阳(沂蒙画派创始人)文章:大美沂蒙画赋
![2011年写刘阳(沂蒙画派创始人)文章:大美沂蒙画赋](https://img.taocdn.com/s3/m/78d1e0c184254b35eefd34ea.png)
大美沂蒙画赋——解读1986年创立沂蒙画派创始人、学院派艺术家刘阳先生高明(原山东临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辛卯初夏,闲暇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阳君沂水畔坐闲庭,品茗会友,畅叙幽情,妙趣论古今。
画家刘阳君,世居北京,少年大成(88年24岁北京荣宝斋出版个人画集)画展、著作等身。
三十载往来沂蒙山水间,视沂蒙为故乡。
常曰:“沂蒙,凝天地之精华,聚物华之灵气,仁浸乡里,风景独好。
”尝于蒙山巅听涛,沂水畔深思。
顿觉沂蒙之美,感齐鲁遗风。
饱览灵秀山水,吮吸养分。
蘸笔墨、赋七彩、大化沂蒙精神,钟情沂蒙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一花一草,为沂蒙树碑立传,终成沂蒙画派,让世界解读沂蒙。
多年,阳君行走南北、东西,讲学、巡展所到之处,倍受恭敬,为各地擅艺、好艺者尊为师。
其画如人,师出百家。
虽享盛名,却宽厚平易,真城质朴,虽大成,却言行低调,心源自守,遍交各界,纵情尺牍,怡然自乐。
胸中有丘壑,自然笔下无虚。
韩昌黎论诗:“仁义之人,其言蔼和。
”阳君数年,以一贯之,直观见第,感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将现实情感与心绪,倾入山水意象,笔下山水,沐浴心灵阳光,画面含宁静微笑。
周亮工尝云:“绘事,清事,韵事。
胸有万卷书,下笔终有神”。
阳君之画,以画为形,以文为质,以心为本,可谓静中求动,骨气雄强,精神横溢,蔚为大观。
古人云:“气厚则苍茫,神和乃润泽”,阳君以精、气、神三方陶冶精炼。
自有精神之高洁,胸襟之坦荡,人格之磊落。
追求自由之艺术境界,精神外化成笔墨。
眷恋沂蒙山水,令人感动,且底蕴深厚,才华横溢。
阳君书画大成,乃人生品质之倒影,乃天资、勤学、机缘之契合。
阳君追慕先贤,数经寒暑,临池不辍,砥砺万象,悟象化境。
其书融化秦篆汉隶,晋唐楷行,笔墨清醇灵逸,秀出群伦;结构严谨苍拙,风骨独具;墨中含情,形神兼备,意到笔随,心手两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油画《双人扇舞》赏析
![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油画《双人扇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c2a86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1.png)
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油画《双人扇舞》赏析1. 引言1.1 引言“双人扇舞”是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油画作品中一幅极具特色的作品。
这幅作品展现了潘玉良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魅力,吸引着观者的目光。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古典舞蹈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通过对“双人扇舞”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潘玉良的艺术世界,体会到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在这幅作品中,潘玉良运用了独特的色彩和笔触,将双人舞者的动作和表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布上。
他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描绘让人仿佛能听到舞者轻快的脚步声,感受到她们翩翩起舞的舒展和优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油画作品,更是一首关于舞蹈之美的颂歌,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魅力。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深入赏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潘玉良的绘画风格、主题表现和艺术特点。
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绘画造诣,还传递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传统的珍视。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2. 正文2.1 潘玉良简介潘玉良,安徽籍画家,生于一九四六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潘玉良擅长油画创作,其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和民俗的影响,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情感。
潘玉良的绘画风格独特,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闻名。
他常常选择中国传统题材作为创作题材,力求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潘玉良的作品多以人物、风景和生活场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潘玉良的艺术作品被广泛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备受艺术界和收藏家的赞誉。
他的作品《双人扇舞》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经典之作,展现出潘玉良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2.2 作品背景潘玉良的油画作品《双人扇舞》是他在安徽博物院的收藏中的一幅作品。
这幅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潘玉良油画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双人扇舞》这幅作品描绘了两位少女手持扇子,跳起轻盈的舞蹈。
现代画坛中的安徽“八老”
![现代画坛中的安徽“八老”](https://img.taocdn.com/s3/m/9ac8a796f242336c1fb95ec3.png)
现代画坛中的安徽“八老”作者:朱德义汪安康来源:《美术界》 2017年第2期【摘要】安徽于建国初期出现的萧龙士、孔小瑜以及懒悟等八位中国画家是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区域文化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传授道、艺,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
各自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格虽有不同,但又彼此影响、相互融合,为20 世纪的安徽美术界奠定了基础,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安徽八老”。
【关键词】安徽;八老;中国画;艺术风格建国十七年(1949-1966 年)之初,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一次恢复与繁荣的机遇,在安徽同时出现了这样八位擅长中国画创作的人物。
他们是安徽现代中国画画坛的萧龙士(1889-1990 年)、孔小瑜(1899-1984 年)、懒悟(1903-1969 年)、申茂之(1904-1976 年)、光元鲲(1907-1974 年)、童雪鸿(1909-1966 年)、王石岑(1914-1996 年)、徐子鹤(1916-1999 年)这八大名家。
一、安徽“八老”的共通之处安徽“八老”是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区域文化共同体,他们之间多少都有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彼此之间虽各有所长、遭遇各异,但更具有众多的共同点:(一)首先就从各自出生的文化氛围来看,要么是书香门第出身,要么是名门望族的身份,如孔小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直系,为第七十二代孙;光元鲲因祖辈世代勤于书香艺术,从小便受教育和艺术的陶冶;徐子鹤也自幼受其家父的耳濡目染,而且还因出生于古老的文化名城苏州,教育环境良好;萧龙士生长在人才辈出的皖北萧县,也得到了艺术氛围的感染。
(二)安徽“八老”青年时期都经历了极为艰辛的求学历程,但他们在动荡离乱的社会条件下磨砺品性、锤炼技艺、追寻理想。
如萧龙士曾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光元鲲、童雪鸿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绘画系,懒悟就学于厦门的闽南佛学院,申茂之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后分别于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四处任教学习。
书画教师简介
![书画教师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6a073d22cc58bd63186bde4.png)
2016年度黄集镇社区教育中心书画培训教师简介1、书法家刘传诚简介刘传诚(1966—)、笔名:雄风、江苏铜山人、男、汉族、大专学历、自幼酷爱文学、书画、早年偏重于文学研究与创作,二十一世纪以来诗书画兼修。
刘传诚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在国家、省、市等各级报刊发表作品千余件,获各级奖励40多次,入选各类选本60多部;有诗文集两部。
被当今诗坛誉为“讽刺诗五大家”。
《乡土诗人》《徐州日报》均以专题栏目予以报道,市、县电视台则以人物专访和新闻事件等形式多次宣传。
书法方面:以行、楷见长,尤擅大字榜书;风格追求雄沉厚重、正大气象。
其甲骨文书法则是风格独具、自成一家,深受海内外商家和藏友们的青睐。
时有作品被地方政府作为馈赠贵宾的礼品送给各方友人。
部分作品入展国内外重大展事并获奖;2010年8月被香港国拍公司评为最具市场升值潜力十大书法家,2011年7月入选“中华文化名人堂”。
系中国乡土作协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聘)、中国书画家协会汕粤艺院高级书画院士、中国名家书画研究会客座教授、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理事、东坡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淮海三月三艺友联谊会副会长、微山湖文学社社长、《东方之美》杂志艺术顾问、北京《新国风文学》特邀编委、《苏北文艺》执行主编等。
功到书艺自通玄——素描一代书法名家刘传诚先生很早就听闻刘传诚先生的大名,但真正与先生会面却是发生在今年三月的事。
造访时值周末,先生正在书房里看书。
见有客人登门,忙起身相迎。
让家人又是拿烟又是看茶的,那热乎劲呀就像是在接待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出访前我是有顾虑的:名人不好访,大多讲个性、端架子。
何况这位刘传诚先生!他既是诗坛大腕、又是书界名家,若是不近人情,我还真得尴尬收场。
只经过这一接待,我的所有担心就都消失了。
同时,也使我领略了一下“字如其人”的真正含义。
刘传诚先生自幼喜欢写画、喜欢书。
别的孩子都在玩这玩那的时候,他却玩着与众不同的另一种“玩意”:拿着树枝、草棒、瓦片等东西在地上画画,看着啥画啥、想到哪画哪。
精彩江苏 画派系列:董巨画派
![精彩江苏 画派系列:董巨画派](https://img.taocdn.com/s3/m/0f9cf65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6.png)
精彩摘录
这是《精彩江苏·画派系列:董巨画派》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Fra bibliotek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2.地理自然环境
1.五代北宋的社 会环境
3.“董巨画派” 的形成
1.董源的画 风初建
2.巨然对董 源画风的承 传和拓展
1.宋代的传 承
2.元代的嬗 变
3.明代的沿 续
4.清代的汇 合
1.米芾“墨戏云 烟”、江参“湖天旷
荡”
2.黄公望“空蒙浮 岚”、吴镇“清旷野
逸”
3.沈周“清润雄 厚”、董其昌“隽朗 典雅”
精彩江苏·画派系列:董巨画派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江南
社会
系列
艺术
现代
画风
环境
董巨
画派
山水画 董源
局限性
江苏
画风
地理
一画派
山水画
流派风格
董巨
内容摘要
“董巨画派”是生活在五代宋初的两位画家董源、巨然所创立的一个山水画派,以描绘江南景致名著于世。 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主要在当时的金陵(即今南京)。这一画派通过对江南自然景象的描绘,创造出“高古平淡” 的画风,开辟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典范,对宋、元、明、清的山水画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画派的形成受 到当时金陵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画派在宋代已获得辉煌的艺术成就,成 为中国山水画高峰的标志。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风都是以“董、巨”为其艺术依据和渊源的。当然这一画派在沿 传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局限和流弊,值得人们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以推动中国画在当今的进一步发展。本书写 作图文互证,史论结合,由点及面,文字通晓,力求完整呈现这一画派的真实状况。
谁比黄山老画师梦魂常在水之涯
![谁比黄山老画师梦魂常在水之涯](https://img.taocdn.com/s3/m/46e0844458fafab068dc022d.png)
谁比黄山老画师梦魂常在水之涯作者:张小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7期说到新安画派,无疑,黄宾虹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此一地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黄宾虹晚年“墨法”变革(包括“笔法”、“章法”,更重要的是“想法”和“看法”)之后得到确立。
而此前二三十年代的画坛,黄宾虹、张翰飞、汪采白就有了“新安三雄”的美誉,张翰飞尤为耀眼,已故围棋大师过旭初撰文回忆说:1924年,就是张翰飞等人介绍他人京和段祺瑞父子手谈的。
当时,张翰飞在画坛已有很高声誉,“同乡黄宾虹、许承尧二老等尤器重之,并推崇他的诗、书、画可为三绝,且为新安画派的继承发展之首。
”可是在今天,中国画坛很少人清楚并了解这位有着“新安画派的继承发展之首”地位的大家,历史的尘埃慢慢地掩盖了其中的很多真相。
个中原因,主要是张翰飞英年早逝,加上当时抗战以及内战,时局不定,他创作的很多作品散佚殆尽,他的各种艺术资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收集和整理,另外,他与很多政要、名流的书信也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用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的话,“这是令人扼腕而无可奈何的事。
”张翰飞1884年生于歙县定潭村,清光绪举人,1907年和吴承仕(经学大师,张翰飞妹婿)一同进京参加举贡会考,之后任职于北洋政府。
张翰飞诗、书、画俱佳,与叶恭绰、陈师曾、金城、溥心畲、袁励凖、王梦白、邓之诚、唐醉石、陆丹林等北洋旧人、书画名家来往密切。
秉承家学的功底,张翰飞很快在当时的画坛崭露头角,显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京,各种西方思潮此起彼伏,对中国画的争论也十分激烈。
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徐悲鸿、刘海粟等人以为“国画疏浅”,鼓吹要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来改良中国传统水墨的“文人化”倾向,而金城、周肇祥、林纾、陈师曾、张翰飞等人坚决反对一味西化,对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
张翰飞的艺术主张是比较鲜明的,他的眼界是比较开阔的,他对中国画价值的认识也是比较通达的。
透过他在书画上的一些题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位艺术家一生进行艺术探索的心迹。
2011年写刘阳(沂蒙画派创始人)文章:天 地 之 气·太 岳 之 尊
![2011年写刘阳(沂蒙画派创始人)文章:天 地 之 气·太 岳 之 尊](https://img.taocdn.com/s3/m/eb30c2e7ba0d4a7302763aea.png)
天地之气〃大岳之尊———1986年创立沂蒙画派创始人、学院派艺术家刘阳先生艺术拓展寻踪王廷琦(山东省文化厅)结识刘阳先生,是他将自己的沂蒙作品,无偿捐赠给山东威海、青岛、济南的图书馆、博物馆。
深为先生的大家气度所感动。
沂蒙山是泰(山)沂(蒙山)山系的一部分,主体在临沂三区九县的临沭、郯城、费县、苍山、平邑、蒙阴、沂水、沂南、莒南。
自1986年至今,刘阳先生创立沂蒙画派,虽然以沂蒙为介质为载体,但绝不是“主题性的”创作,也不是粗浅的对山水、人文、环境外在的形的摹写,而是通过不断挖掘、深化对人与环境精神层面的互动、互融的相互尊重,达成心灵的升华,视觉的拓展。
为丰富当代齐鲁文化,做出了努力与贡献。
中国古老的《易学》中认为:山水、气也。
也就是说,天地之间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循环乃至气场。
自古在对“气”的理解与运用上,大都崇尚“大气”、“阳气”等,从阴阳五行角度讲:阳气乃正气。
“气”之三维——广度、深度、高度。
无独有偶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气韵生动”(六法之一)的说法,可见不论是自然还是艺术,“气”这种游离于具象观念之外,如同空气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影响甚至左右着物质生存与状态的差异性。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世界范围内的水与土的化学成分大致是相同的,也许只是含量的差异,而真正影响不同区域的物种与形态,纬度与“气”的作用更大一些,纬度直接影响温度、湿度乃至“气”的范围与浓度。
在自然中“气”大多可指温度与湿度,而在人文环境中则涵盖很多——种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的特质与差异性模式状态等等。
而山水画之所以是绘画中集大成者,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单纯的画山、画水、画石、画树、画四季,更是涵盖表现自然环境中“气”的不同,与人文环境的特殊的“气”质。
如果说北方自然环境是“阔”、“大”、“旷”阳刚的“气”质,南方是“灵秀”、“精巧”、“滋润”柔美的“气”质,那么北方人文与南方人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差异,正是在自然影响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