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原文】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飞向蓝天的恐龙学霸笔记

飞向蓝天的恐龙学霸笔记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钝(dùn):迟钝,与“锐”相对。
例如:这把刀很钝,不好切菜了。
- 仅(jǐn):仅仅,只。
如:他仅仅用了一天就完成了任务。
- 描(miáo):描写,描绘。
像“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特点”。
- 隧(suì):隧道。
如“火车穿过长长的隧道”。
- 衍(yǎn):繁衍。
“动物们都有繁衍后代的本能”。
- 吨(dūn):一吨,重量单位。
“这辆卡车能装五吨货物”。
- 颅(lú):头颅。
“人类的头颅里装着大脑”。
- 膨(péng):膨胀。
“气球被吹得膨胀起来了”。
- 捷(jié):敏捷。
“小猴子动作很敏捷”。
- 栖(qī):栖息。
“鸟儿在树上栖息”。
- 辟(pì):开辟。
“他们开辟了新的道路”。
2. 会写的字。
- 笨:上下结构,“竹”字头,本义是竹里。
组词“笨重”“笨拙”。
书写时注意“本”字的一横不能少。
- 钝:左右结构,左边是“钅”,表示与金属有关。
可组词“钝角”“迟钝”。
-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讠”,与说话有关。
如“谈话”“谈论”。
- 鸽:左右结构,左边是“合”,右边是“鸟”,是一种鸟类。
组词“鸽子”“白鸽”。
- 毫:上下结构,上面是“亠”,下面是“毛”。
有“丝毫”“毫米”等词。
- 末:独体字,与“本”相对,有“末尾”“末日”等词。
- 描:左右结构,左边是“扌”,表示动作。
组词“描写”“描绘”。
- 隧: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遂”。
“隧道”一词比较常见。
- 态:上下结构,上面是“太”,下面是“心”。
如“态度”“形态”。
- 吨: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屯”。
“吨位”是常用词。
- 斤:独体字,是一个重量单位,也可组成“斤两”等词。
- 膨:左右结构,左边是“月”,右边是“彭”。
“膨胀”是其主要用法。
- 肢:左右结构,左边是“月”,右边是“支”。
如“肢体”“四肢”。
- 翼:上中下结构,比较复杂。
6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

6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飞向蓝天的恐龙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约 1.6亿年前的一类恐龙-翼龙类,它们具有独特的翅膀结构,能够飞翔。
以下是关于这些独特恐龙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翼龙类的起源和进化:翼龙类是一类神奇的爬行动物,它们起源于三叠纪晚期,大约在2.25亿年前。
最早的翼龙类恐龙拥有皮膜状的翅膀,类似于现代蝙蝠。
随着时间的推移,翼龙类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和完善的飞行器官,如翅膀骨架、羽毛和羽状物,使它们能够进行更加高效的飞行。
2.翼龙类的分类:翼龙类属于脊椎动物门爬行纲,恐龙亚纲,是一类与鸟类起源相近但并非鸟类的爬行动物。
根据形态特征和化石记录,翼龙类被分为早期翼龙类、板羽翼龙类和腕足翼龙类等不同的分类群。
3.翼龙类的身形特征:翼龙类的身体躯干相对较小,翼展一般在几米到十几米之间。
它们的翅膀由第四、第五指骨伸展开来,同时第一、第二指骨向上弯曲形成翼道,这种翅膀结构使得翼龙具备了飞行的能力。
4.翼龙类的羽毛和皮膜状翅膀:早期的翼龙类并没有真正的羽毛,而是具有一种皮膜状的翅膀结构。
这种皮膜状翅膀主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飞行膜,使翼龙能够在空中滑翔和飞行。
5.翼龙类的生活方式:翼龙类主要生活在陆地或海洋附近的沿海地区。
它们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水生生物为食,其中一些大型的翼龙类甚至能够捕食较大的鱼类。
翼龙类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社群生活方式,常见的翼龙群落化石表明它们在繁殖季节可能聚集在一起。
6.翼龙类的灭绝:翼龙类绝大多数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中灭绝。
尽管翼龙类的灭亡是与非鸟类恐龙的同时发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化石记录和研究,我们对翼龙类灭绝的原因仍知之甚少。
尽管翼龙类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数百万年,但它们在恐龙演化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适应飞行的能力使其成为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我们通过对翼龙类化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飞行动物的起源、进化以及生态适应等问题。
希望将来的研究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有关这些飞向蓝天的史前生物的惊喜和启示。
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
过程。
以下是该课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恐龙:恐龙是一种史前生物,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很长时间。
恐龙的身体通常比较大,有两足或四足,有的还有长尾巴和大型头部。
2. 恐龙的演化:《飞向蓝天的恐龙》介绍了恐龙从陆地走向空中,逐渐演化成鸟类的
过程。
在地球上生存了一段时间后,恐龙逐渐变得小型化,并且发展出羽毛和翅膀,
最终演化成了现代鸟类。
3. 羽毛的作用:羽毛对飞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鸟类保持体温、保护皮肤,并且在飞行时提供了升力。
4. 鸟类的飞行:鸟类能够通过振翅来进行飞行。
它们的翅膀能够产生空气动力,使鸟
类能够在空中滑翔或者飞行。
5. 保护鸟类:课文中也提到了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鸟类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
功能,而现代人类的活动对它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及
其生存环境。
这些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的一些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加
深对恐龙和鸟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作者介绍: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
我会写:笨:笨重笨拙愚笨笨手笨脚钝:迟钝钝器钝角拙嘴钝舌谈:闲谈谈话奇谈谈天说地鸽:鸽子信鸽飞鸽鸽笼毫:毫米分毫丝毫毫不费力末:末期末代周末末梢本末倒置描:描述描绘素描轻描淡写隧:隧道隧洞态:形态姿态态度千姿百态吨:千吨吨位吨级斤:公斤斤两千斤斤斤计较膨:膨胀膨大膨化肢:肢体四肢前肢断肢再植翼:鸟翼蝉翼机翼羽翼辟:开辟辟谣精辟开天辟地形近字:钝(愚钝)吨(吨位)末(期末)未(未来)斤(斤两)斥(训斥)膨(膨胀)澎(澎湃)肢(肢体)枝(树枝)辟(辟谣)僻(偏僻)多音字:卷:juàn试卷juǎn席卷奔:bēn奔跑bèn投奔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辟:pì开辟bì复辟近义词:五彩斑斓—五彩缤纷轻盈—轻巧后裔—后代繁衍——繁殖敏捷—灵敏庞大—宏大笨重—沉重反义词:笨重—轻盈凶猛—温顺迟钝—敏捷庞大—微小躲避—显露欣喜若狂——悲痛欲绝理解词语:恐龙: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达30米,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整理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部关于恐龙的科普读物,主要讲述了恐龙的起源、特征、种类和灭绝等知识。
以下是对于该书的知识点整理:一、恐龙的起源和特征:1.恐龙是史前时代一类巨大的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约2.4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
2.恐龙的起源是双孔类动物的一支,具有大脑容量相对较大、四肢笔直垂直、直立行走的特点。
二、恐龙的种类和分类:1.恐龙根据骨盆结构可分为两类:蜥脚类和兽脚类。
2.蜥脚类恐龙:大部分是植食性的,如剑龙、雷龙等;它们的尾巴较长,体型较大。
3.兽脚类恐龙:大部分是肉食性的,如暴龙、迅猛龙等;它们的前肢相对较短,后肢较长且强壮。
三、恐龙的特点:1.相对于现代爬行动物,恐龙的体型庞大,有的甚至长达30米。
2.恐龙通常呈现在陆地上活动的形式,这使他们的四肢变得十分粗壮和有力。
3.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例如喷射火山口、有刺的尾巴、坚硬的带状结构等。
四、恐龙的生活方式:1.大部分恐龙是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和繁殖的,群体之间可能会有相互竞争的现象。
2.恐龙可能采食植物、昆虫或是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不同种类的恐龙有不同的食性。
3.恐龙在繁殖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蜥脚类恐龙可能会孵蛋并保护幼崽,而兽脚类恐龙可能没有这样的行为。
五、恐龙的灭绝:1.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灭绝事件,导致恐龙和其他许多生物都灭亡了。
2.灭绝的原因仍然有不同的学说,如隕石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
3.尽管恐龙灭绝了,但其生物遗迹对科学界的研究至关重要,可以从中了解古代生物的演变过程。
六、恐龙的发现和研究:1.恐龙的化石是研究恐龙的重要依据,化石主要分为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
2.骨骼化石通常包括骨头、牙齿、头盖骨等,可以推测出恐龙的体型、食性等特征。
3.足迹化石可以提供恐龙的步态、行走方式等重要信息。
4.恐龙化石的发现对科学界对恐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揭示了不少恐龙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七、与恐龙相关的文化:1.恐龙在文化中常常被描绘为巨大而凶猛的生物,是儿童文学、电影等作品中的常见角色。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易考点
名师梳理
一、文学知识点
1. 文学常识
•文学体裁:散文
•文学题材:科普
•作品特点: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易懂
2. 文学语言特色
•描写手法: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比喻手法:善用比喻,引人入胜
•修辞手法:用词得体,贴切生动
3. 阅读策略
•抓住主题:关注恐龙的飞行
•分析描写:理解作者对恐龙飞行的生动描写
•总结重点:掌握恐龙飞行的特点和原因
二、生字词
•恐龙、翱翔、空中、释放、背脊
三、常识知识点
•恐龙的起源和灭绝原因
•恐龙的种类和体型特征
•恐龙飞行的可能性和原理
四、易考点解析
1. 阅读理解题
•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对恐龙飞行的描写,抓住恐龙飞行的特点和原因2. 生字词填空题
•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正确填写生字词,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填表格题
•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填写恐龙飞行的特点和原因表格,综合理解文章内容
4. 作文题
•可能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恐龙飞行的想象作文,发挥想象力
五、名师建议
•在阅读时,要注意关注作者的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
•多思考恐龙飞行的可能性,引发思考和讨论
•练习生字词的运用,提高词汇积累和理解能力
以上是《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
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大全

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大全
以下是《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一些知识点大全:
1. 恐龙: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等信息。
2. 恐龙的起源:讲解恐龙起源于地球的演化历程。
3. 飞龙:介绍飞龙的特征、分类、生态等知识。
4. 恐龙的生长过程:讲解恐龙从蛋孵化到成年的生长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行为。
5. 恐龙的饮食习性:介绍不同类型恐龙的饮食习性,如草食龙和肉食龙。
6. 恐龙的动作方式:讲解恐龙的行走方式、奔跑方式和捕猎策略等。
7. 恐龙的生存环境:介绍恐龙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食物链等。
8. 恐龙的灭绝:讲解恐龙灭绝的理论和可能的原因,如陨石撞击、气候变化等。
9. 恐龙化石发现:介绍恐龙化石的发现、保存和研究等。
10. 恐龙与人类:探讨恐龙与人类的关系,如恐龙在文化、电影、游戏中的影响等。
11. 现代恐龙:介绍现代鸟类是恐龙的后代,并讲解它们的共同特征。
12. 恐龙保护:强调保护恐龙化石和恐龙遗址的重要性,以及恐龙保护的意义。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关于恐龙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生态、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作者介绍:
徐星,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
我会写:
笨:笨重笨拙愚笨笨手笨脚
钝:迟钝钝器钝角拙嘴钝舌
谈:闲谈谈话奇谈谈天说地
鸽:鸽子信鸽飞鸽鸽笼
毫:毫米分毫丝毫毫不费力
末:末期末代周末末梢本末倒置
描:描述描绘素描轻描淡写
隧:隧道隧洞
态:形态姿态态度千姿百态
吨:千吨吨位吨级
斤:公斤斤两千斤斤斤计较
膨:膨胀膨大膨化
肢:肢体四肢前肢断肢再植
翼:鸟翼蝉翼机翼羽翼
辟:开辟辟谣精辟开天辟地
形近字:
钝(愚钝)吨(吨位)末(期末)未(未来)
斤(斤两)斥(训斥)膨(膨胀)澎(澎湃)
肢(肢体)枝(树枝)辟(辟谣)僻(偏僻)
多音字:
卷:juàn试卷juǎn席卷
奔:bēn奔跑bèn投奔
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
辟:pì开辟bì复辟
近义词: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轻盈—轻巧
后裔—后代繁衍——繁殖敏捷—灵敏
庞大—宏大笨重—沉重
反义词:
笨重—轻盈凶猛—温顺迟钝—敏捷
庞大—微小躲避—显露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理解词语:
恐龙: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达30米,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
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
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
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形容太高兴了。
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
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后裔:后代子孙。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繁衍:逐渐增加扩大。
茹毛饮血:茹,吃。
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天之骄子:本文指在天上值得骄傲,受宠爱的鸟类。
骄,受宠爱的。
句子解析: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句话中的“一支”“漫长”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总领全文。
“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英国的赫胥黎发现的事例,说明了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方面的相似之处。
3、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
的成果喻为“画卷”。
把在中国辽宁西部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重大发现喻为“点睛之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辽宁西部的发现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4、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希望”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全面”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揭示。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再现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代,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又唤起人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问题归纳:
1、恐龙和鸟各有什么特点?
恐龙:凶猛、笨重、迟钝、茹毛饮血;
鸟:行动敏捷、性情温顺、可爱
2、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1.恐龙与鸟儿有怎样的关系?
2.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假说?依据是什么?
3.恐龙飞向蓝天有怎样的演化过程?
……
二、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开始在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的恐龙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三、课文的不少句子表达准确,如”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希望”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全面”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揭示。
科学家们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小练笔: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
物为食。
示例1:家养狗的种类有很多。
根据生活习性、体型大小及用途等,可以分为猎狗、看护狗、工作狗、玩赏狗四大类。
猎狗形体健硕结实,四肢灵活敏捷,嗅觉灵敏;看护狗与猎狗相比,野性不足,但忠实可靠;工作狗主要职能在于工作,具有特殊的技能,例如军犬和警犬;玩赏狗大多体型较小,机灵神气,会讨主人欢心。
示例2:蚂蚁经过进化,有些蚂蚁还保持着原有的黑色,有些蚂蚁则变成了黑红色,有些蚂蚁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几倍,有些蚂蚁则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有些蚂蚁变成了掠夺者,成为了人类的敌人,有些蚂蚁则变成了益虫,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