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的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文对比分析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文对比分析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32021No.41姚宇(1997-),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2严晓江(1970-),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姚宇1严晓江2(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要: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文,选取许渊冲、林语堂、Burton Watson 以及J.A.Turner 的英译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从译者翻译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读者期待视域作为切入点,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透视古典诗词英译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美感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接受美学;译者主体性;期待视野1援接受美学与古诗英译接受美学也叫接受理论,最早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代表学者姚斯(Hans Robert Jauss )和伊塞尔(Wolf gang Iser )在“阐释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建立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到高潮。
伊塞尔认为在鉴定文本的美学价值时,接受者的审美能动性起关键作用(Wolf gang Iser ,1994:3-8)。
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主张在文本研究的过程中不再只注重对原作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拥有赋予作品意义与价值的权利。
接受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接受美学翻译观强调翻译接受者的作用和需要,并突出了文本翻译中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朱健平,2008:78)。
接受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就是期待视域,姚斯认为期待视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姚斯,1982:5)。
期待的形成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另一种就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朱立元,2014:216)。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以及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学翻译日益受到关注。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美学视角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注重通过对原文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美学品质。
本文将运用翻译美学视角,对比分析两种英译版本的中国古代诗歌经典《诗经》。
《诗经》是古代中国汉族诗歌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形式。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歌,涵盖了从周朝早期到春秋时期的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在翻译《诗经》时,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文学翻译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诗经》中一首名为《关雎》的诗,比较两种译本,一种是2015年彭懿璇翻译的版本,另一种是1976年Arthur Waley翻译的版本。
彭懿璇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Arthur Waley版:通过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彭懿璇的翻译更加接近于原文,她采用了较为自然的语言用词,保留了《关雎》的原诗结构和韵律。
Arthur Waley则更注重于表达意境,他将“雎鸠”翻译为“osprey”,使用了古化英语。
其次,在第二节中,彭懿璇用“寤寐思服”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表现出女子内心的痛苦。
而Arthur Waley则使用了“unresting are the thoughts that revolve within her head”,强调女人的内心思考反复不定。
虽然两个版本各有所长,但彭懿璇的翻译在保留原诗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关雎》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另一首名为《氓》的诗,两种英译版本分别来自施宾德(Schoolfield)和Bernhard Karlgren。
施宾德版:Bernhard Karlgren版:Lowly thrive the peasants,Measured their holding;Eely their backbone,Fishes their diet.Cutting the rush,Working the swamp-reed,Sorry their life-time,Mind-gnawing cares.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施宾德更加重视对原文中的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他用诸如“bounds of honest toil”和“woe impounded”等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氓的艰辛生活。
从翻译美学浅析《春晓》英译

谢谢!
THE SECOND
诗歌翻译美学原理
许钧教授提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层次:基础层次、
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
许渊冲教授总结提出的译诗要做到意美、音美、形 美的“三美论”。他指出,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
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
诗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 情趣。
THE THIRD 译本比较分析
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了原诗的意味和意境,没能展现出原诗
跌宕的层次与复杂的感觉;它只是让读者理解了原诗内容, 却没能让读者欣赏原诗的音美和形美、风格和神韵,得不到 原诗的平衡美感,译诗和原诗的“诗味”大不相同。
5、文体风格
细读翁显良的译文,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 译文内容不切。忽略的部分有:首行五字,除“春”字外,其余意思 均未译出;后两句的动词“闻”、“知”和第三句的“声”也没有译出; 增加的内容如:开篇“Late”一词为原文所无;夜来风雨,何以知天怒而 用“fury”?诗人对花落状态未曾明示,“poor dear”这些限定词又从 何而来?如果将翁的译文做一个回译,“原文”可为: (首先一声叹息)晚了!今日醒来已晚,可惜春光难挽,四周鸟咽空 啼。昨夜风雨无驻,胜似天公已怒。可怜落红无数! 对比之下,此回译与原文不尽相同。 译文形式上更像自由体诗或散文,缺乏格律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 果唐诗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翻译,恐怕会形成误导———外国读者们会以为 这就是享誉世界文学的唐诗的形式。 就其诗的“意似”而言,译者做得深透细致,然而“意美”何如?开 头的那一声叹息太过直白浅露,与原文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相符合,诗人的 情感一览无遗。自由体诗虽然可以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却无 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容置疑的婉约、含蓄、言有尽而意无境的艺术性。诗本 身是具有朦胧美的,应给读者留以空间,说得太透则如戳破了纸灯笼。诗 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疑也会限制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标是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原则和翻译的美学价值。
当我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时,我们追求的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语言表现出古诗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将古诗翻译成英语,不仅是传递文化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美的过程。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之一,需要通过英语语言的适当表达来传递。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用适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展现其深远意境。
注重音韵的传递。
古诗的音韵是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传递古诗的音韵美。
尊重原诗的文化背景。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尊重和传递。
译者需要对古诗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英语读者。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古诗英译,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探讨古诗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英语读者,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在翻译领域,对原文的审美价值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传达是极其重要的。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民国散文的英译风格,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审美内涵,而且可以探讨译者如何巧妙地用英语再现原文的优美风格。
本文以民国散文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其英译风格。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散文作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国散文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翻译这些散文时,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审美特征,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美感,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根据传统观点,《诗经》的编撰大致可以追溯到周代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
这部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爱情、思念、家国情怀等各种主题,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思想文化。
翻译美学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强调研究翻译现象中的美学属性,探讨翻译作品对原作和目标语言读者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价值。
在翻译《诗经》这样具有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的古典文学作品时,翻译美学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通过翻译美学的视角分析《诗经》的英译版本,不仅可以揭示翻译者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认知,还可以呈现出不同译者对于《诗经》的理解和诠释,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广泛的阅读体验。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英译版本的对比分析,探讨翻译美学在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译者在翻译《诗经》时所展现出的审美追求和翻译策略,从而探讨翻译美学对《诗经》英译的重要性。
1.2 翻译美学的重要性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
翻译美学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节奏和韵律,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既忠于原作又通顺自然。
在翻译古籍文学作品时,翻译美学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古籍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艺术风格,译者需要通过对美学的理解和运用,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意境。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翻译美学的视角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美学观念和翻译原则,从而揭示翻译美学在古籍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不同译者对《诗经》的英译存在的差异和异同之处,探讨其背后的翻译策略和美学取向。
2. 探讨杜甫、庞德、王之涣、艾青等译者在翻译《诗经》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美学观念,以及这些原则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而备受赞誉。
在翻译这部经典时,研究美学视角下的英译对比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英译,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传递《诗经》的美学特点。
首先,许多诗经英译版本在翻译上存在一些暴力的问题,如过于注重准确性而忽略了原诗的韵律和音律。
这不仅损害了作品的美感,也使部分诗句难以理解。
如在《诗经》中,常用的平仄格律和韵脚等都具有表达情感和意义的功能,因此如果译者对此不够敏感,就会失去原诗很重要的美感。
例如,“北风怒”译为“Fierce north wind”, 相当于省略了表现北风的快速风流和节奏感的诗歌元素。
相比之下,另一位译者将其翻译为“Raging north wind”、“Wrathful north wind”合理地强调了韵脚和音乐元素,以便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美学价值。
其次,掌握原诗的情感和意义也是传递其美学特点的重要因素。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是通过寓言等隐喻方式表达的。
在翻译中,误解这些象征意义可能会导致作品的意义丢失。
例如,“韶光易逝”一词通常被用于表达青春易逝的意思,但其中包含的象征并不容易理解。
在翻译中,一个选词不当的译者可能会把它翻译为“Time is fleeting”,然而这个翻译并没有表达出原诗蕴含的意境。
另一些译者借鉴了中文的表达方式,如"Time quickly passes by like a dream"、 "The days of youth are as transient as the evening clouds",不仅保留了诗歌的内在美感,还更好地表现了其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应该注重保留原诗的韵律和音律,同时逐步理解原诗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在不失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强调诗学元素和寓言的美学意义,传达原始意图和美学价值,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古代文学经典。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美的象征。
在古诗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再现原诗语言形式美,还要再现原文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等内韵之美。
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翻译古诗即是一种美学价值的再现。
许渊冲,当代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代表。
由于他自小对“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因而他在译诗工作中,致力于传达中国古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强调对“美”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诗词翻译几乎涉及翻译理论中的所有课题,如意义转换、文化问题以及高层次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意境、风格的转换等等。
要为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套用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命题来阐释,很难得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传统翻译的理论命题相当有限,理论的涵盖范围也相当有限。
同样,我们也很难用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某一模式去解决问题,因为语言学理论常常难以解释高层次语言艺术转换过程。
因此,本文试图从翻译美学的视角,阐释语言艺术的转换问题:主要以许先生的古诗英译文为个案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古诗英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包括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的期望进行分析,试图清晰地展示许先生的中诗英译思想,以及影响他翻译活动的因素;目标是从美学上剖析许的古诗英译文达致成功的奥秘所在,以期有助于文学翻译素质的提高。
经过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许先生在翻译古诗这一审美活动中,在对审美客体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语特征,成功展现了中国古诗原作的音美、意美和形美。
因此,可以得出一条有益经验:译者应增加源语及译语的语言修养,提高审美认知,尽可能多地获取审美经验,同时必须在影响其翻译活动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此才能创造出一部成功的作品。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三美论”的视角,对许渊冲先生的《诗经国风》英法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还应追求音韵和形式的优美。
本文选取《诗经国风》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因为其中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和形式感,为三美论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渊冲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其对《诗经》的翻译工作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三美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期揭示其翻译思想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念,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探讨《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文本解读等。
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三美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细致的比对,揭示其在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的处理策略;结合文本解读,深入探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对《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世界传播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同时也为《诗经》的跨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二、《诗经国风》的“三美”特质《诗经国风》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三美”特质,即音美、形美、意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核心体现。
音美,主要体现在《诗经国风》的韵律和节奏上。
这些诗歌多采用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优美的音乐感。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押韵和节奏感极强,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感。
形美,则体现在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上。
《诗经国风》的诗歌多为四言一句,两句一韵,形式规整,结构严谨。
这种形式的规整性,使得诗歌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视角下的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作者:孙阳王古月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7期
【摘要】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其翻译也至关重要。
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探讨了诗歌的英译,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议论中几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以及诗歌美的具体体现。
将理论与翻译实例结合,欣赏诗词英译的魅力,同时为今后的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美学理论表现
艾青说过:“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显然,古诗词的魅力首先是美的胜利。
在准确表达古典诗词的原意时,我们更要重视古典诗词的美的传达。
从总的发展历史看,中西方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方译论与中国译论各自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为翻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渊源。
如果说美学在西方译论史上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中国,中国传统译论都与哲学-美学紧密相连。
中国传统译论除了借鉴“文与质”等主旨性议题,形成了传统译论的主旨性或中心命题以外,还引介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价值论或审美形态作为翻译标准。
在中国传统议论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第一是“信达雅”的美学内涵,“信达雅”是严复提出来的美学标准。
他在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自此,“信达雅”译事三难说风靡译坛,在中国传统译学中影响至为深远。
“信”的命题源于老子,在老子的美学思想中,“信”是与“美”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严复则继承了老子关于“信”的审美价值观,才将“信”作为首要条件。
严复指出“取明深义”,“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
后来他又提出一个“诚”字,与“信”相呼应,合为“诚信”,非常符合儒家的“伦理美”原则。
为了达致对原文的“诚信,事信”,严复又提出了“达”的主张作为一种手段,也就是他所说的“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在思维表达中,“达”确实与说理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理塞则气不达”。
这里的“达”也就是通顺。
可见严复在译论中引介“信达”,都是承前人之至理,秉乎中国文艺美学思想传统之旨意使然,即所谓“推陈出新。
三难之说其实也就是翻译思想,它的特征在于雅,在严复的翻译美学观中,“信达雅”是三环联袂的统一体,他首先提出了“信”,要做到“信”,就必须“达”。
要做到达呢,他提出的途径是“雅”。
严复所谓雅,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文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中国译学传统译论中的第二个重要命题就是马建忠首推的“神”与“形”,“神似”与“形似”。
他认为,得原文之神情,又能摆脱原文句式的束缚,而达致“心悟神解”,才谈得上“善译”,可见在马建忠的心中,翻译离不开“神”的运作。
但是将“神”与“形”,“神似”与“形似”化为一对相依相济的矛盾,引入译学而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标举阐发的第一人是傅雷。
他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论,移花接木自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借他山之石,倡译学新论,影响深焉。
从他本人的译注水平看,大体无愧“形似”兼“神似”之旨,得力处可谓“以神驭形”。
必须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美学观“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是一种相对的说法。
“神似重于形似”的真谛就是在艺术表
现上不追求浅表层的,单纯的形似,而是以神驭形,神形兼备为理想。
以达致摹写外物与主观审美相契合的精神特质,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情采”:神动于中而生情,情发乎外而多采”。
第三种是钱钟书提出的“化境”,也就是所谓的“以境论艺”。
苏东坡主张“境与意会”,王世贞提出“神与境和”,可见“境”是寄遇艺术情思的一种超越凡俗的依托。
钱钟书以“化境”论是翻译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论之论旨,以“化入”为主旨的精美而不留痕迹的一种“易语而释”的高超境界。
从总体上来说美学对中国译论的影响之深远是世所罕见的,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站在美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主要是将译人语的各种优势进行创造性的翻译,这样一来,译诗就能够实现“意美、音美和形美” 的统一。
要创作出经典的诗歌翻译,译者必须在充分阐释和重建诗歌内涵的同时努力保持其形式独特所在。
从美学的视角来看古典诗词的英译,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更深刻的了解,对古典诗歌永恒的美,永恒的魅力有更加独到的领悟。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顾正阳.古典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丛滋杭.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