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篇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1. 重力案例1-1:重力的概念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说明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解答: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就越大。
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表现为使物体受到向下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案例1-2:重力加速度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说明重力加速度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解答:重力加速度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大小。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 m/s²。
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地球的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空或宇宙空间中,重力加速度的值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运动和力学案例2-1:直线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说明直线运动的特点。
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发生变化。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直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简单。
案例2-2:抛体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抛体运动的条件。
解答:抛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进行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斜抛运动、平抛运动和竖直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具有初速度的运动。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竖直抛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具有初速度,水平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复杂。
3. 能量和动力学案例3-1:动能和势能问题描述: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近年来,物理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物理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也纷纷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物理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启示。
案例一:光的折射在学习光的折射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给学生展示碗装满水的状况,并在碗中加入小动物模型,观察小动物在水中的现象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光的折射现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的物体置于水中,让学生探索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对物理原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二:力的平衡在教授力的平衡时,某教师设计了一种有趣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力平衡的认识。
教室中的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拿一根棍子,上面放置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
学生们需要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和数量,使得棍子保持平衡状态。
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案例三:机械能的转化在讲解机械能的转化时,某教师准备了一个实验演示。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小车和一段光滑的斜坡,让学生将小车放在斜坡上并松手。
学生们观察到小车从斜坡上滚下,最终停在水平地面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坡和水平地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重力和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机械能的转化,并且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这些物理教学案例充分利用了实验和实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运动状态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将学生们的观察和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状态的概念。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效果显著。
2.《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力学知识。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题的解法,课堂效果显著。
3.《热力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描述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讲解热力学的概念和运用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热力学的相关概念,课堂效果优秀。
4.《光学反射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光学反射的原理和相关知识点。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对反射定律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实验效果良好。
5.《电路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电路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电路的组成,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电路知识,实验效果显著。
6.《显微镜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显微镜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结构和显微镜使用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学生们对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效果优秀。
7.《张力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张力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弹性力学知识。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弹性力学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实验效果良好。
8.《物理思维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思维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物理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定理,实验效果显著。
9.《空气密度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空气密度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空气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效果优秀。
10.《物理史话教学》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史话教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物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实践。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初中物理教师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动手能力差、探究能力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决定开展一次以“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物理素质教育活动。
2. 案例实施(1)确定主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电磁感应”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制定方案教师根据主题,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①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②准备材料:收集废旧线圈、铁钉、铜线、电池等材料。
③实验操作:每组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电磁感应实验。
④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3)实施过程①实验准备:教师讲解电磁感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
②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动手进行实验。
③实验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④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3. 案例评价(1)学生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本次物理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物理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②培养了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工具、收集材料、分析问题等,提高了动手能力。
③培养了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
(2)教师评价教师对本次物理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电磁感应原理,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②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3、德育目标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与学法:?(一)、说教法1、设计思想?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案例1:重力的方向{content}案例2:物体的质量{content}案例3:速度和速率{content}案例4:力的作用效果{content}案例5:压力的概念{content}案例6:浮力原理{content}案例7:热量的传递{content}案例8:光的传播{content}案例9:声音的产生和传播{content}案例10:电路的基本概念{content}案例11:欧姆定律{content}案例12:磁场的性质{content}案例13:摩擦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4:简单机械的应用{content}案例1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content}案例16:大气压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7:水的沸点和凝固点{content}案例18:热能的转换{content}案例19:光的折射现象{content}案例20:透镜的应用{content}案例21:平面镜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22:物态变化的现象{content}案例23:温度的测量{content}案例24:气压的测量{content}案例25: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content}案例26:杠杆原理的应用{content}案例27:滑轮组的工作原理{content}案例28:功和能量的概念{content}案例29: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ontent}案例30:机械能的守恒{content}案例31: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content}案例3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content}案例33:电阻的特性{content}案例34:电能的转换和守恒{content}案例3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content}案例36:电磁感应现象{content}案例37: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content}案例38:声波的特性{content}案例39:声音的传播和反射{content}案例40:回声的产生和应用{content}案例41:光的色散现象{content}案例42:光谱的分布{content}案例43:太阳的辐射能量{content}案例44:红外线的应用{content}案例45:紫外线的特性与作用{content}案例46:光纤通信的原理{content}案例47:光的衍射现象{content}案例48:光的干涉现象{content}案例49:大气层对光的影响{content}案例50:地震的成因与波速{content}案例51:声纳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52:回声定位的原理{content}案例53:光的传播与大气折射{content}案例54:彩虹的形成原理{content}案例55:光的散射现象{content}案例56: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吸收{content}案例57:物体的热辐射{content}案例58:红外照相的原理{content}案例59:紫外线照相的应用{content}案例60: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content}案例61:光纤照明系统的设计{content}案例62:光盘的读取原理{content}案例63: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64:光电池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65:太阳能电池的特性{content}案例66:光能的转换与储存{content}案例67:光合作用的原理{content}案例68:植物的光周期现象{content}案例69:风的形成与气压梯度{content}案例70:风的加速与摩擦力{content}案例71: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content}案例72:龙卷风的成因与特性{content}案例73:云的成因与分类{content}案例74:雾的形成与消散{content}案例75:露和霜的成因{content}案例76:降水量的测量与计算{content}案例77:蒸发与蒸腾的作用{content}案例78:水的表面张力{content}案例79:冰的融化与凝固{content}案例80:冰期的成因与分布{content}案例8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content}案例82:地球的极移与地壳运动{content}案例83:地震波的传播与断层{content}案例84:海啸的形成与传播{content}案例85:地球的磁场与磁暴{content}案例86: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content}案例87:太阳的特性与活动{content}案例88: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周期{content}案例89:太阳风的成因与影响{content}案例90:太阳耀斑的特性与影响{content}案例91:恒星的形成与演化{content}案例92:恒星的大爆炸与超新星{content}案例93:星系的形成与结构{content}案例94:星系的红移与宇宙膨胀{content}案例95:黑洞的形成与特性{content}案例96: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content}案例97:宇宙的大尺度结构{content}案例98:宇宙的起源与演化{content}案例99:人类对地球的影响{content}案例100: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cont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
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
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
)??。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
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
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
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
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
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
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
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
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
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
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
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
引导出来的。
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
如:用注射器对密闭
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
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
思的过程。
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
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字) 荐初二物理教案物态变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