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1. 重力案例1-1:重力的概念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说明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解答: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就越大。
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表现为使物体受到向下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案例1-2:重力加速度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说明重力加速度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解答:重力加速度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大小。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 m/s²。
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地球的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空或宇宙空间中,重力加速度的值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运动和力学案例2-1:直线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说明直线运动的特点。
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发生变化。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直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简单。
案例2-2:抛体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抛体运动的条件。
解答:抛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进行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斜抛运动、平抛运动和竖直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具有初速度的运动。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竖直抛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具有初速度,水平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复杂。
3. 能量和动力学案例3-1:动能和势能问题描述: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近年来,物理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物理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也纷纷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物理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启示。
案例一:光的折射在学习光的折射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给学生展示碗装满水的状况,并在碗中加入小动物模型,观察小动物在水中的现象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光的折射现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的物体置于水中,让学生探索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对物理原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二:力的平衡在教授力的平衡时,某教师设计了一种有趣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力平衡的认识。
教室中的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拿一根棍子,上面放置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
学生们需要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和数量,使得棍子保持平衡状态。
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案例三:机械能的转化在讲解机械能的转化时,某教师准备了一个实验演示。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小车和一段光滑的斜坡,让学生将小车放在斜坡上并松手。
学生们观察到小车从斜坡上滚下,最终停在水平地面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坡和水平地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重力和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机械能的转化,并且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这些物理教学案例充分利用了实验和实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运动状态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将学生们的观察和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状态的概念。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效果显著。
2.《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力学知识。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题的解法,课堂效果显著。
3.《热力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描述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讲解热力学的概念和运用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热力学的相关概念,课堂效果优秀。
4.《光学反射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光学反射的原理和相关知识点。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对反射定律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实验效果良好。
5.《电路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电路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电路的组成,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电路知识,实验效果显著。
6.《显微镜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显微镜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结构和显微镜使用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学生们对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效果优秀。
7.《张力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张力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弹性力学知识。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弹性力学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实验效果良好。
8.《物理思维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思维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物理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定理,实验效果显著。
9.《空气密度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空气密度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空气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效果优秀。
10.《物理史话教学》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史话教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物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实践。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初中物理教师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动手能力差、探究能力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决定开展一次以“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物理素质教育活动。
2. 案例实施(1)确定主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电磁感应”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制定方案教师根据主题,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①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②准备材料:收集废旧线圈、铁钉、铜线、电池等材料。
③实验操作:每组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电磁感应实验。
④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3)实施过程①实验准备:教师讲解电磁感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
②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动手进行实验。
③实验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④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3. 案例评价(1)学生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本次物理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物理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②培养了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工具、收集材料、分析问题等,提高了动手能力。
③培养了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
(2)教师评价教师对本次物理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电磁感应原理,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②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3、德育目标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与学法:?(一)、说教法1、设计思想?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案例1:重力的方向{content}案例2:物体的质量{content}案例3:速度和速率{content}案例4:力的作用效果{content}案例5:压力的概念{content}案例6:浮力原理{content}案例7:热量的传递{content}案例8:光的传播{content}案例9:声音的产生和传播{content}案例10:电路的基本概念{content}案例11:欧姆定律{content}案例12:磁场的性质{content}案例13:摩擦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4:简单机械的应用{content}案例1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content}案例16:大气压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7:水的沸点和凝固点{content}案例18:热能的转换{content}案例19:光的折射现象{content}案例20:透镜的应用{content}案例21:平面镜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22:物态变化的现象{content}案例23:温度的测量{content}案例24:气压的测量{content}案例25: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content}案例26:杠杆原理的应用{content}案例27:滑轮组的工作原理{content}案例28:功和能量的概念{content}案例29: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ontent}案例30:机械能的守恒{content}案例31: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content}案例3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content}案例33:电阻的特性{content}案例34:电能的转换和守恒{content}案例3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content}案例36:电磁感应现象{content}案例37: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content}案例38:声波的特性{content}案例39:声音的传播和反射{content}案例40:回声的产生和应用{content}案例41:光的色散现象{content}案例42:光谱的分布{content}案例43:太阳的辐射能量{content}案例44:红外线的应用{content}案例45:紫外线的特性与作用{content}案例46:光纤通信的原理{content}案例47:光的衍射现象{content}案例48:光的干涉现象{content}案例49:大气层对光的影响{content}案例50:地震的成因与波速{content}案例51:声纳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52:回声定位的原理{content}案例53:光的传播与大气折射{content}案例54:彩虹的形成原理{content}案例55:光的散射现象{content}案例56: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吸收{content}案例57:物体的热辐射{content}案例58:红外照相的原理{content}案例59:紫外线照相的应用{content}案例60: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content}案例61:光纤照明系统的设计{content}案例62:光盘的读取原理{content}案例63: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64:光电池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65:太阳能电池的特性{content}案例66:光能的转换与储存{content}案例67:光合作用的原理{content}案例68:植物的光周期现象{content}案例69:风的形成与气压梯度{content}案例70:风的加速与摩擦力{content}案例71: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content}案例72:龙卷风的成因与特性{content}案例73:云的成因与分类{content}案例74:雾的形成与消散{content}案例75:露和霜的成因{content}案例76:降水量的测量与计算{content}案例77:蒸发与蒸腾的作用{content}案例78:水的表面张力{content}案例79:冰的融化与凝固{content}案例80:冰期的成因与分布{content}案例8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content}案例82:地球的极移与地壳运动{content}案例83:地震波的传播与断层{content}案例84:海啸的形成与传播{content}案例85:地球的磁场与磁暴{content}案例86: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content}案例87:太阳的特性与活动{content}案例88: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周期{content}案例89:太阳风的成因与影响{content}案例90:太阳耀斑的特性与影响{content}案例91:恒星的形成与演化{content}案例92:恒星的大爆炸与超新星{content}案例93:星系的形成与结构{content}案例94:星系的红移与宇宙膨胀{content}案例95:黑洞的形成与特性{content}案例96: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content}案例97:宇宙的大尺度结构{content}案例98:宇宙的起源与演化{content}案例99:人类对地球的影响{content}案例100: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content}。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案例分享教学案例一:物理实验与科技应用结合【背景介绍】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通常通过书本和老师的口头讲解来学习物理知识。
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了形象生动的实验,并结合科技应用,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并体验科技的魅力。
【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案例之一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通过书本了解这一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而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来展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首先,我们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小型的赛车场,在赛车场的一侧放置一个小型的汽车模型,模拟赛车的起跑线。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推力装置,用来推动汽车模型前进。
推力装置可以使用橡皮筋、气球、弹簧等材料,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进行设计。
接下来,学生们将自己设计的推力装置安装在赛车场的另一侧。
他们需要在装置中施加力量,使汽车模型前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观察汽车模型的加速度,并记录下施加的力和产生的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实验教学案例,我们旨在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主动性;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4. 提升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效果】在这个实验教学案例中,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了物理定律的应用,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另外,由于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推力装置,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了科技的应用,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技能。
【总结】创新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
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
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
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初步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
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
1.3 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
2 教学流程与类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进行。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2.1 教学内容信息加工流程分析设计
2.2 教学类型选择设计
探究教学类型设计按教学阶段和教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维度设计(表1)。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师√√√√√
学生√√
2.3 实施方式设计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
一组学生按流程图中①、②顺序探究(称①②组),另一组学生按流程②、①顺序探究(称②①组)。
各大组分为两个小组。
小组独立探究,小组内交流与全作完成任务。
适时组织小组间交流讨论,适时组织两大组间的交流讨论,进行自我评价与组间评价。
3 教学的主要过程
3.1 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特性鉴别物质。
水和酒精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由颜色鉴别;自来水和矿泉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
3.2借助已有认知,作出假设
(学生)用质量来鉴别——铜块比铝块重。
(教师)铜块一定比铝块重吗?——体积大的铝块和体积小的铜块的测量,否定了上述说法。
(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应该规定体积。
物体的质量大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学生)假设:(1)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
(2)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3.3 开展交流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分两步来进行研究;①——定体积、②——定物质(或②、①)。
分别探究①、②假设(或②、①假设),然后综合得出完整结论。
(学生分组,交待各组具体的探究路线。
)(教师)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和组里的同学讨论。
在笔记本上简单写下方法,并介绍给另一小组的同学。
(学生)材料:托盘天平一台、量筒两只,体积相同(如8cm[sup]3[/sup])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蜡块(如6cm[sup]3[/sup])三块,不规则形状蜡块一块,水,细铁丝一根,刻度尺一把。
在各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设计一个标准步骤及记录表格。
3.4 依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井纪录数据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铜、铝的体积,用量筒、水及细铁丝测出蜡块的体积,用量筒测水的体积。
把测量数据记录在设计好的表中,用这些数据分别算出铜、铝、蜡和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填入表中。
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记在笔记本上。
表 2
①线测量纪录②线测量纪录
铜块铁块蜡块水一块蜡块
两块蜡块三块蜡块任意形状蜡块
质量/g
体积/
cm[sup]3[/sup]
质量/体积
(g/cm[sup]3[/sup])
3.5 分析试验结果,形成结论
教师将记录各组的实验数据。
各组得出的结果是否一样?是否考虑实验的精确性?交流各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前述研究,然后作出结论。
①线结论: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等,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
②线结论: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
综合①、②线结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
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3.6 进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
①②组、②①组将自己所做实验的过程、结果相互交流,教师及时通过各组自评、他评的方式找出各环节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修正。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澄清思维上的不清晰认识,明确具体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等。
3.7 运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
给学生两个开放型题目,让学生运用上述探究所得寻求答案。
(1)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
(2)有一捆很长(约几 km)缠乱的均匀细铁丝,给你一台磅秤、一架天平和一把直尺,请设计出确定这捆细铁线长度的最快方法,要快而准确。
总之,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
本节课的教学仍属概念教学,但是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学生直接参与了密度概念的提炼过程,有效地建构知识,体验过程,学习方法,由此,密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