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万有引力应用
【教学设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先从问题引入,学生带着万有引力定律如何帮助人类实现“飞天”梦的问题展开本节的学习。
本节课介绍的人造卫星中的一些理论,渗透了许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节天地力的综合: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学生对开普勒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开普勒三大定律解决简单的行星运动问题,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以及了解了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能建立模型计算天体质量,能将一些熟悉天体的运动抽象成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来进行分析和推理。
2.科学思维:通过相关实例,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一些天体运动问题。
3.科学探究:能建立发射人造卫星的模型,能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探究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4.科学态度与责任:能感受到科学定律的预测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对天体进行有关运算,如计算天体质量、第一宇宙速度等。
难点:将一些天体的运动抽象成匀速圆周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和推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六.所属环境及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七.课时安排第1课时八.教学过程:1.将行星(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
2.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F 引=F n 或在球体表面附近F 引=G 重 例1:某星球的半径为R ,在该星球表面高H 处自由释放一物体,经时间t 落到该星球表面上,万有引力常量为G ,不计一切阻力.求:(1)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例2:月球绕地球周期T=27.3天,月地平均距离r=3.84×108m,求地球质量。
二、人造卫星上天【牛顿的设想】思考:当物体速度非常大时,物体会怎样运动? 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设想抛出速度很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方法。
3.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教学用具(如地球仪、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举例说明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方法。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解答。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注意:教案的编写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2. 推荐一些相关的科学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八、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提问和意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课后反馈:通过作业批改和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高中万有引力教案
高中万有引力教案篇一: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应用。
2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 .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等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求解太阳、地球的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发现未知天体,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对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理解二、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具准备】太阳系行星运动的挂图和flash 动画、ppt 课件等。
【教材分析】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两条思路要交待清楚.1•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2. 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 引=mg. 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
这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这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主要知识点就是如何求中心体质量及其他应用,还是可发现未知天体的方法。
【教学思路设计】本节教学是本章的重点教学章节,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显示了该定律在天文研究上的重大意义。
本节内容有两大疑点:为什么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我的设计思想是,先由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论推理出行星(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恒星(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然后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自行应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个特点来得到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方法,并知道在具体问题中主要考虑哪些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最后引导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实际用途。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教案: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实验和例题的解答,巩固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的理解;2.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样本等;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10分钟)1.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含义和作用;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哪些与万有引力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0分钟)1.大型物体的质量测定a.实验: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测定地球的质量。
b.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解释实验结果。
2.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a.航天器进入轨道的关键是要通过调整速度和高度,使其能够克服地球引力并够绕地球运行。
b.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设计合适的卫星轨道。
3.行星运动的解释a.通过解释行星的轨道运动如何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
b.利用模型或者演示,让学生观察行星的运动,了解行星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之间的关系。
4.引力对天体的影响a.探索行星和恒星的引力对其他天体的影响,如引潮力等。
b.让学生分析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利用例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a.例题:地球表面上一颗质量为m的物体,在高度为h的地方垂直向下自由下落的速度是多少?b.实际问题:如果一个人站在离地球表面r的地方,他能够感受到的重力是多少?2.学生自主解答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与运用。
四、小结与展望(10分钟)1.通过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2.提问:除了课堂讲解的应用,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结合实例和问题解决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和单位。
3.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4.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重力的计算。
5. 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2.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3.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采用实验法观察和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有关引力定律的知识。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检查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天体探测等。
2. 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学中的重要性,如黑洞、星系演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万有引力定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如嫦娥探月、火星探测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章节,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器材:准备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测量所需的实验器材。
万有引力应用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类通过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认识到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并进一步弄清了天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运动。
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只站在地球上探索宇宙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是如何走出地球,飞向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
(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航天类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牛顿的思考探究:怎样才能使得一个物体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先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知道,在地面上将一个物体水平抛出,若抛出时速度越大,则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
如果抛出速度很大时,我们还能将地面看作平面吗?(不能)早在16世纪道的牛顿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播放卫星发射原理动画,并向学生分析)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
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在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含义2.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流程】(-)复习回顾——旧知铺垫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l)真空(无其它介质);(2)点电荷(其间距r>>带电体尺寸L)——非接触力。
2、列举:(l)磁体间——磁力;(2)质点间一一万有引力。
经类比、推理,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电荷周围产生电场,电场反过来又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施加力的作用)引出电场、电场力两个概念。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电场问题,以及为描述电场而要引入的另一个崭新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二)新课教学1.电场(l)电场基本性质:电场客观存在于任何电荷周围,正是电荷周围存在的这个电场才对引入的其它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2)电场基本属性:电场源于物质(电荷),又对物质(电荷)施力。
再根据“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真观,毫无疑问,电场是一种物质。
(3)电场基本特征:非实体、特殊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人体各种感官均无直接感觉)。
电场是一种由非实体粒子所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仅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以固、液、气等普通形态存在的实体物质;而另一种,就是以特殊形态存在的非实体物质——场物质。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深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3. 实际问题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运用。
2. 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
3. 实际问题案例的分析与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难题。
3. 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教材等教学资料。
2. 演示实验器材,如地球模型、天体运动模拟器等。
3. 练习题及答案。
教案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有关引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解万有引力定律1.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m2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地球引力:讲解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以及重力的概念。
2. 天体运动: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如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
四、案例分析1.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六、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3. 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表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含义。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数学表达式及其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数学表达式及其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如行星运动、卫星轨道等。
4.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地球表面的实际问题,如重力加速度、地球质量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物体浮沉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观点。
七、拓展与延伸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
2. 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供学生课后复习和深入学习。
2. 网络资源:推荐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在线教程和科研论文,供学生参考。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2. 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天文观测、物理实验等,增强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引言: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长期研究物理时所探讨出来的定律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理解和实验验证,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科的理解,更可以探究到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未知领域,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进一步探究和加深自己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及相关量的定义。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及实验方案。
4.学生能够探究万有引力对于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过程。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发现过程。
2.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3.掌握实验过程和具体操作方法,懂得利用科学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三、教学内容1.概念及定义物体之间的引力随着它们的互相靠近而增强,随着它们彼此远离而减弱。
这种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距离越近引力就越大。
这种受力叫做万有引力。
而万有引力的大小由质量之积除以距离平方。
2.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于公元1670年发现的,牛顿通过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发现了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力存在着本质一致性。
牛顿在这一基础之上,得到了引力定律,并且公式化表示这一定律。
3.实验方案和方法探究万有引力的实验方案主要是通过悬挂两个物体,利用弹簧天平来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从而推算出两个物体之间所存在的接近距离和重力加速度等重要数据,进一步推算出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从而验证定律的正确性。
四、教学方法和步骤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宣讲+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来感受物理法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通过PPT讲解,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第二步:进行实验前的讲解,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4. 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物体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
2. 提问: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它有什么重要意义?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实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解释。
2. 学生分组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验环节(10分钟)1. 教师安排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学生们能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吗?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
2. 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3. 规划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引言: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
在物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该定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基于此目的,提供一个针对高中物理课程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定律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有助于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收益。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掌握如何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3. 学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活动1. 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a.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重力,探究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b.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组带有刻度的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物体和一个精确的天平。
(2)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3) 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4) 分析并讨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活动:地球上不同物体的重力a. 活动目的:通过计算地球上不同物体的重力,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上的应用。
b. 活动步骤:(1) 让学生选择几个常见的物体(如苹果、铅笔、书籍等),并测量它们的质量。
(2) 引导学生计算每个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使用公式 F = mg,其中 F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3) 学生通过数据比较发现物体的重力与它们的质量有关,但不同物体的重力相差很大。
3. 实践任务:太阳系行星间的引力a. 任务目的:从太阳系行星的角度出发,探究行星之间的引力对其运动轨迹的影响。
b. 任务步骤:(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行星。
(2) 学生需要外出观察行星的运动轨迹,并尝试解释其运动轨迹所受到的引力作用。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计算天体的质量。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2)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3)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4)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
(5)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2)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教材分析】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三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
.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
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
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的问题。
【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
【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天体质量的计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掌握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中的具体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及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力常数的确定和引力加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天文学实例资料。
3.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中有哪些应用?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中的具体应用。
三、课堂讲解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过程。
a.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
b.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c.引入引力常数G的概念。
2.讲解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中的应用。
a.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
讲解开普勒第一定律。
通过实例分析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
b.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讲解引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引力加速度。
c.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讲解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太阳、地球等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d.天体的轨道周期。
讲解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轨道周期的公式。
通过实例分析地球、月球等天体的轨道周期。
四、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与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a.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
b.分析引力对月球运动的影响。
2.分析太阳与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a.计算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大小。
b.分析引力对行星运动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万有引力定律在研究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并举例说明。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和在天文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了万有引力在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计算天体的质量。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
3.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
4.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2.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教学重点】1.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一)天体质量的计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计算表达式:G Mmr2=m v2r或G Mmr2=mω2r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G Mmr2=mω2r=m4π2rT2∴M=4π2r3GT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
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绕天体自身质量。
万有引力的作用教案
万有引力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与本质。
2.了解万有引力的特点及作用。
3.掌握万有引力计算公式及解题方法。
二、教学内容:1.万有引力的概念与本质。
2.万有引力的特点与作用。
3.万有引力计算公式及解题方法。
三、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的概念与本质。
2.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及解题方法。
四、教学难点:1.万有引力的特点与作用。
2.万有引力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实验法。
六、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想旋转木马的运动,进而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坐在旋转木马上,由另一个学生散发出旋转木马运动所需的力。
则在旋转木马运动的同时,另一个学生需要不断扯动绳子来维持旋转木马的运动。
2.新内容讲解:第一节:万有引力的概念与本质。
万有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的普遍吸引力,是质量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物体都有引力,但是引力的强弱跟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第二节:万有引力的特点及作用。
① 它是质量作用于质量。
② 万有引力适用于任何物体,不论其体积大小、距离远近、形状等。
③ 万有引力引起的力的方向总是朝向两个物体的直线连接线上,方向与连接线相同。
第三节:万有引力计算公式及解题方法。
对于两个质量为 m1 和 m2 的物体来说,它们之间的引力 F 可以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F=G×(m1×m2)/d²其中,G——普适引力常数,其数值为6.67×10^-11 N·m^2/kg^2d——两个物体质心的距离七、教学实验:可以考虑进行重力实验。
将一些物体放在不同的地方,比较它们的重力,通过实验来体验物体之间的引力。
八、教学评价:1.完成实验。
2.理解万有引力的本质和特点。
3.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及解题方法。
九、教学反思:在进行教学前,需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准备和研究。
教材需要清晰地阐明万有引力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计算公式及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听课时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
【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课件、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
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会计算天体的质量
✧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知道三个宇宙速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思考与讨论,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未知天体的预测,体会到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激发为科学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二、重点:天体质量的计算、卫星问题
难点:卫星速率、周期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归纳、讨论
四、教学用具:计算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