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这些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一、飞檐翘角的屋檐:展示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采用飞檐翘角的形式,这一设计不仅具备实用性,还起到了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屋檐呈斜角,使得屋顶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同时也能起到防风遮阳的作用。
这种屋檐的设计不仅显示出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象征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
朱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而琉璃瓦则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材料,色彩多样,耀眼夺目。
这种搭配不仅使建筑外观华丽而富有特色,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三、对称式的布局与空间的巧妙设计: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生活观念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和空间的巧妙设计。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天人合一”和“和而不同”的理念。
对称式的布局代表着阴阳平衡和和谐统一的观念,而空间设计则注重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和宜居。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营造出美观和谐的空间氛围,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四、园林式的建筑布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园林布局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一体。
园林式的建筑不仅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还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这种布局方式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并倡导人们以和谐态度与自然相处。
五、雕梁画栋的装饰艺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运用雕梁画栋的方式进行装饰。
这一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重视。
雕梁画栋以其细腻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列层次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序列组织和层次变化,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这种序列层次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之间,也体现在建筑群落的组合之中。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体系,注重结构逻辑的清晰和构件之间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美感。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采用中心对称或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意境深远。
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多样,屋顶曲线优美,檐口精致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6.装饰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文化,运用雕刻、彩绘、琉璃等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深厚的美感。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宋氏美学建筑设计理念
宋氏美学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础,体现优雅、和谐、精致等美学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 文化传承:通过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设计呈现出古朴典雅的珍贵文化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2. 和谐平衡:注重建筑与环境自然界的融合,以及建筑对象之间的和谐平衡。
建筑物在结构、色彩、形状、比例和质地等方面都经过仔细推敲,协调之处使人感到自然和谐。
3. 细节至臻:注重细节设计,通过采用精细的工艺和材料,营造精致的外观效果,将美学精髓融入整体设计中。
4. 功能化考虑:在保持美学特色的同时,注重功能性设计,将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相结合,兼顾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5. 人性化设计:关注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感官体验和需求,与空间形态转化、功能性及施工方法同时考虑,以营造更好更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6. 参与共建:主张建筑设计者与业主、建筑师、工程师、装修人员的合作和沟通,并鼓励业主参与和共同创造。
总之,宋氏美学建筑设计理念注重文化传承,追求和谐、精致、实用的设计效果,以实际的应用效果来验证美学价值,是一种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创新设计理念。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其特点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建筑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中国建筑的重
要特点。
2. 遵循几何比例原理:中国传统建筑遵循几何比例原理,从建
筑的基础设计到建筑的细节装饰,均严格遵循着一定的数学原理,
以达到美学的完美效果。
3. 强调平衡和谐: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强调平衡和谐,即通过
建筑的形式色彩,构造和门窗的布局等方面,营造出同一建筑群体
中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关系。
4. 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物理建
筑结构,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其设计和装饰风格深受中国哲
学思想影响,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
5. 巧妙运用自然元素:中国传统建筑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其
设计中,包括使用传统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建筑元素,如飞檐、斗拱、鸟兽等等,以及运用自然光线、风、水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
形式和风格。
6. 重视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一方
面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在另一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和改进,以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是基于一种平衡和谐的原则,并且在整体布局、建筑元素和装饰细节上均体现出来。
下面是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对称美学的特点:
1. 整体布局对称: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卯首”布局,即底层
平面呈对称形状,上层依照底层的平面形状进行重复,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结构。
整个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追求对称,呈现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2. 建筑结构对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柱、墙等主要结构元素往往对称分布。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中,正殿通常由一排对称的柱子支撑,两侧对称布置有偏殿。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建筑整体的平衡感,还体现了尊贵和庄重的美学观念。
3. 装饰细节对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细节中,对称美学同样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屋顶上常见的脊兽和屋脊装饰往往是对称布置的;在门窗的雕花图案中,常常以中心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安排。
这些对称的装饰细节不仅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还传达了对称带来的稳定和祥和的寓意。
4.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也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关。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世界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对称美学也体现了与天地宇宙的统一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和稳定的美感观念,既是建筑结构的表现,也是文化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这种对称美学不仅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1.周正对称: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讲究平面结构和立面组合的规整性。
建筑物的布局常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分布。
这种对称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虚实结合:中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柱廊、露台、游廊等空间结构,营造出虚实相间的美感。
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建筑空间显得更加开敞、透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横向发展: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地面空间的塑造,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建筑群体常常采用连续的横向建筑形式,将多座建筑通过回廊、过廊等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横向的建筑形式使得建筑群体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宽广和开放。
4.重点强调柱廊:柱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赋予象征和美感的功能。
柱廊中的柱子通常采用悬空造型,以增强其纵深感,并产生一种虚幻的美感。
柱廊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常常被用于分隔空间、引导视线和增强建筑的垂直感。
5.塑造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歇山、歇山顶、重檐等。
屋顶以其复杂、多层次的结构,赋予建筑物一种雄奇的气势和独特的风貌。
屋顶通常采用宝顶、蟾蜍等装饰物,既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也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性。
6.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建筑物通常采用庭院、花园等景观手法,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同时,通过窗户、门窗等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使空间更加明亮、舒适。
7.鲜明的装饰风格: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常常以传统的雕刻、绘画等手法体现。
在建筑的柱廊、门窗、屋顶等部分常常运用龙、凤、云纹、花鸟等图案,赋予建筑物独特的韵味和装饰效果。
装饰的精细和丰富,使建筑物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性。
以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对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的注重,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的追求。
这些特征不仅使建筑物具有纪实性和装饰性,也使建筑物成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讲究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建筑物中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和空间分布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和构造技术上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榫卯、飞檐翘角等。
木材、石材、砖瓦、瓷器、彩绘等都被广泛应用。
3. 色彩和图案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黄、灰、绿、红、白五种主色为基础,图案装饰则以龙、凤、麒麟、花鸟等为主题,讲究纹饰的丰富以及色彩的和谐。
4.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建筑物通常都是四合院、三进院、庭院等集团式布局,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家族团结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和谐、对称、平衡、装饰的精美与内敛,具有非常独特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学价值观的体现。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摘要: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2.注重线条与比例3.强调天人合一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五、如何将中式建筑美学融入日常生活正文: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式建筑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起源于中国古代。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其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从古至今,中式建筑美学影响着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中式建筑讲究布局对称,这既体现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上,也表现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中。
对称的布局给人以稳重、和谐的美感,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注重线条与比例中式建筑美学注重线条与比例的协调。
例如,木质结构的梁柱、斗拱等部件,以及建筑外观的线条,都讲究流畅、自然。
这种美学观念使得中式建筑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和谐性。
3.强调天人合一中式建筑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素,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中式建筑大量采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以及独特的工艺技术,如榫卯结构、雕刻等。
这些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得中式建筑在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耐久性。
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中式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绘画、雕刻、贴金、彩绘等。
这些装饰技艺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中式建筑美学的典型代表。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以及中式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
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式建筑美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许多建筑师在传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富有创意的现代中式建筑。
如世博园的中国馆、鸟巢等,都是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成功典范。
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与西方建筑有所不同之处。
那么,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呢?以下是本文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详细介绍。
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
建筑常常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让观者感受到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如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之一的“借景”思想,就是利用周边山水来增强园林的景致。
1.1 “静”是建筑的外在表现中国古代建筑经常以“静”为外在表现,颇具含蓄的美学。
例如,紫禁城中的角楼,借用卧蚕式建筑,避免白色穹顶显得过于突兀;武当山的建筑,采用石板和木板结合的形式,充满活力的场景却又不会破坏环境和谐的美感。
1.2 “融”是建筑的内在修养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此常常以“融”为内在修养。
如云冈石窟,就是将洞窟建筑嵌入到山体之中,与山体景致相呼应,充满了大自然的神韵。
二、注重空间设计的精妙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精妙,建筑结构和功能划分明显,形式典雅高贵,并注重建筑布局的合理性。
建筑空间不仅局限于房屋内部,还包括花园、院子等外部空间。
2.1 对称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常采用对称布局,反映出中国古代的整体思维方式和美学观念。
例如,长城的门楼通常会集中在中心位置,形成对称的美感;颐和园大花园的主体建筑三叠山,以中轴线为准,在左右对称的两翼上分布着诸多景点,形成了自内而外的气度。
2.2 区域分隔中国传统建筑善于将空间以地面平面分隔为不同的区域,形成错落有致的楼阁、庭院、走廊等。
如故宫的建筑便是明显的代表,从内到外分为内三宫、外三宫、紫禁城等不同区域,分别用散苑、皇室园林、同治花园等体现出以色彩和造型为主题的中国建筑美学。
三、注重材料及工艺的讲究材料和工艺是建筑的基础,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和工艺的选用上也予以了精心考虑。
中国传统建筑所用的鸟笼、窗棂、护栏、屏风、花瓶等,都是通过传统技艺精心的手工制作而成。
3.1 木构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使用了木制结构,舍弃了石材等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1.自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建筑师通常会选择自然环境中最美的地理位置,如山水之间、湖畔等,以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会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如阳光、风向、雨水等,以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2.极简精神: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注重把握恰到好处的平衡与简洁。
建筑师追求简明的形式美,避免过于华丽或繁杂的装饰,减少材料的使用,让建筑本身更加纯粹、朴素。
同时,将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充分融合,以达到舒适与实用的最佳组合。
3.具有象征性: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常常具有象征意义。
建筑多采用阴阳五行的理念,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符号、龙凤、孔雀等元素,以表达吉祥、富贵、祥瑞的寓意。
建筑师通过建筑的形式、颜色以及周围的景观来传递丰富的象征意义。
4.强调空间秩序:中国传统建筑美学非常注重空间秩序的建立。
建筑通常会围合出一个庭院,形成一个有序的内外空间布局。
建筑师通过精心的空间划分,使室内室外的区域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合理地连接起来,形成层次感和秩序感。
5.重视材料与手工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和砖瓦建筑,以及特殊的中国传统材料,如琉璃、青砖、红木等,以突出建筑的质感和特色。
同时,传统的建筑还非常注重手工艺的精湛,如传统的木雕、石雕、砖雕等,使建筑更具艺术价值。
6.崇尚对称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追求对称美的原则。
建筑常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将建筑分为左右两端,形成镜面反射的效果。
同时,建筑的细节设计也常常采用对称的手法,如门窗、雕花、瓦片等,以突出整体的平衡和和谐感。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是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简洁纯粹的设计风格,注重空间秩序和象征意义的传达,同时重视材料与手工艺的精湛。
这些特点使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学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这种美学表现在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组合方式、色彩运用、装饰与雕刻等方面。
一、建筑构造与设计的美学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设计有很多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建筑,从构造上来说,一些关键的部位采用“榫卯”的建筑方式,这种方式使建筑在承重、抗震和防火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点。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也注重对称美。
中国古代采用的“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设计思想,在建筑的整体感觉上非常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还用到了“借景”这种美学手法,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凸显建筑的美感和主题,使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中。
二、外观色彩与装饰的美学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不仅体现在结构和设计上,同时也表现在外观色彩与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讲究色彩运用。
明清时期的建筑外部常使用红、黄、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这种欢快的色彩让人愉悦。
除了大量使用鲜艳的色彩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有着独特的装饰风格,其中彩画、雕刻、描金、剪纸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方式。
这些装饰手法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装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还包括了花鸟、人物、传说、神话等元素,这些元素的装饰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外,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传达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情。
比如中国的寺庙和宫殿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寺庙中的文化元素主要有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和文化、书法、绘画、雕刻等。
宫殿则往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皇权与民权的关系等。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包括了建筑的整体布局、结构、形式和装饰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逐一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其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平衡。
传统建筑在布局上注重整体的对称和均衡,追求“一进一退、二进一退”的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能够让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因素,融入自然景观,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包括其独特的建筑结构。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梁柱之间采用榫卯结构,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结构的精细和细节的处理,如飞檐、斗拱等。
这些结构的运用不仅起到了加固建筑的作用,更为建筑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
传统建筑以平面简洁、线条流畅为特点,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美。
例如,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斗拱、重檐等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屋顶造型。
建筑的门窗也经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装饰性。
此外,建筑的整体形式还要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建筑与人的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建筑的装饰上。
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精美和独特性。
建筑的装饰包括了雕刻、绘画、彩绘等多种形式,常常运用传统的纹样和图案,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如采用青石、琉璃瓦等材料,使得建筑更加具有质感和历史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体现在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平衡、独特的建筑结构、简洁流畅的形式以及精美独特的装饰等方面。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价值一、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色中,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屋顶曲线美和异彩纷呈之美,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
1.序列层次美: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美和序列美,这种美感体现在建筑布局的有序、建筑风格的渐变以及建筑功能的层次上。
如故宫建筑群,从皇城、内廷、御花园到宫苑,呈现出严谨的序列层次美。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之中,形成优美的画卷。
如颐和园中的万寿山、昆明湖,与建筑相互衬托,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方面讲究对称、平衡和稳定,精巧的构件连接,呈现出独特的结构美。
如木质构件上的榫卯结构,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又展现出精巧的工艺。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讲究规格和等级,如故宫的三大殿,建筑规格严格,呈现出稳定美。
这种稳定美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造型艺术,通过建筑的线条、色彩、装饰等元素,展现出优美的意境。
如颐和园的佛香阁,其造型典雅,寓意着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
6.屋顶曲线美: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曲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曲线优美,富有变化,为建筑增添了动态美。
7.异彩纷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在装饰方面丰富多彩,如木雕、砖雕、石雕、彩画等,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传统建筑在文化价值方面的体现:1.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如故宫、长城等,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地域特色: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北方建筑的雄伟壮观,南方建筑的典雅秀丽,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3.民族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藏族建筑、蒙古族建筑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性。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得三大特点——群体得与谐性、组合得内向性、阴阳得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就是闻名世界。
而不同地区与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相同,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得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得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得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得美学特点。
一.群体得与谐性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就是居民得居住群建筑与谐性得展露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与谐性得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得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与谐融合之美。
可以说“与谐性就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得灵魂。
”在中国传统建筑得平面布局与谐性大多体现在严谨纵直得“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与谐对称得态势,崇尚中轴得理念与依恋大地得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得秩序感与对称均齐得与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故宫就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得典型案例与杰出代表,就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与设计技法与工艺得集中体现。
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得原则,其中最重要得一条就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所谓前朝,就是指宫殿得前面就是百官议政得朝堂;所谓后市,就是指皇宫得后面,有一个很大得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得需要;左祖,指得就是皇宫得左面,就是皇帝祭祀祖先得太庙;右社,指皇宫得右面,就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得社稷坛。
再如,故宫得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得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得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得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得至尊。
午门就是故宫得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
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
这些都就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得象征。
过了太与门就就是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得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得高度,另一方面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体现。
古代中国的历史房屋建筑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历史房屋建筑有哪些特点古代中国的历史房屋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
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这些特点体现在结构、布局、材料和装饰上。
一、结构特点1. 木质结构: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质结构,利用榫卯和斗拱等特殊的连接方式,使得房屋结构稳固,能够抵抗地震和风灾。
2. 坡屋顶:古代中国的房屋普遍采用坡屋顶,以抵御台风和暴雨的袭击。
坡屋顶的形状多为斜面状,可以有效排水,并能够减轻屋顶的风压。
3. 可拆卸的结构件: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多采用可拆卸的结构件,这使得建筑物在迁徙和改建时更加方便。
这种结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布局特点1. 东西向的格局: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通常以东西向为主要方向,这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
2.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住宅形式,四合院由四个建筑围合而成,中间通常有庭院或花园。
这种布局方式既能保护隐私,又能使建筑物各部分得到适当的采光和通风。
3. 正中轴线: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通常都有一个明显的中轴线,也称为“红墙黄底”,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按照中轴线进行布置。
这种布局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均衡和谐的美学理念。
三、材料特点1. 木材: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主要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这是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木材的使用不仅赋予建筑物自然的美感,还能够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使人们生活在一个宜人的环境中。
2. 瓦片:瓦片是古代中国房屋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常用于屋顶的覆盖。
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瓦片拼贴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增加了建筑物的艺术美感。
四、装饰特点1. 木雕:古代中国的房屋建筑通常会在梁柱、门窗等部位进行精美的木雕装饰。
木雕可以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艺术风格,增添了建筑物的美感。
2. 彩绘:彩绘是古代中国房屋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方式,可以在墙壁、天花板等部位进行精细的绘制。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首先,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
这一美学理念主张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山水相依的建筑,更是将山水自然融入到建筑中,让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楼阁等都是通过山水的营造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中,常常运用传统文化的符号、画面等元素,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承载。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古代文人的诗词和墨韵画卷,以此来传达建筑的文化意蕴。
第三,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建筑的均衡和谐。
中国建筑强调建筑各个部分之间的均衡和谐。
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追求建筑的整体平衡感。
在细节上,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和比配,使得建筑各个部分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均衡和谐的美学理念也体现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宏伟、庄重的气势。
第四,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材料与工艺的运用。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精湛。
材料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气质和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木材、青砖、大石等材料,运用榫卯结构、斗拱悬山等工艺,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纹理。
这种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诺。
最后,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空间的组织和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通过严谨的空间组织和布局来展示自身的美感。
厅堂、轩榭、庭院等空间往往被巧妙地利用,形成一种虚实结合、高低错落、迂回曲折的空间效果。
通过这样的空间布局,人们在建筑中可以感受到光影的变化、景象的流转,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是多元而丰富的,涵盖了对自然的尊崇、对宇宙的体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通过这些美学特点,中国建筑不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人文和宇宙的理解,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和谐、平衡和统一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对称的布局,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2. 尊重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选址、造型和布局都经过仔细的考量,力求与自然地形、水系和植被相协调。
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将自然景观纳入建筑内部,形成景中有楼、楼中有景的效果。
3. 讲究材料和结构的工艺美学: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追求材料的天然质感和纹理美。
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砖瓦、石块等,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加工和组合,展现出独特的工艺美学。
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也非常讲究,常常采用斗拱、悬山、檐砖等特殊的结构形式,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
4. 强调建筑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地位和地域的象征。
例如,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通常都以庄严和宏伟的形式展现,体现了皇权和神圣的象征。
这些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常常采用丰富的图案和雕刻,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5. 注重空间的层次和流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性。
建筑内部常常通过门户、门楼、过道等设置来划分不同的空间,形成层次感。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景观的设置也注重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步伐,使人在建筑中的流动过程中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延续。
6. 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而闻名。
古代建筑的斗拱、砖雕、木雕、石刻等工艺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不仅在结构上体现了精巧的设计,还在装饰上展现出华丽的艺术效果。
建筑的壁画、彩绘、雕塑等装饰元素丰富多样,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瑰丽和细腻。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装饰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的禅意美学特征
中国建筑的禅意美学特征1.简约的造型:禅意美学强调简约、朴素,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也遵循着这一原则。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直线条、简洁的造型为主,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繁复的图案,体现了一种内敛、清雅的美感。
2.自然的融合:禅意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建筑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给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
3.内在的力量:禅意美学注重内在的力量和意境,中国建筑也强调建筑的内在力量和灵性。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横梁、立柱等形式,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坚韧和力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和支撑。
4.平衡和谐:禅意美学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中国建筑也注重建筑元素之间的平衡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和比例,使建筑整体显得平衡和谐,给人以舒适、稳定的感觉。
5.空间的利用:禅意美学注重空间的利用和氛围的营造,中国建筑也强调空间的利用和氛围的营造。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以天井、庭院等形式设置空间划分,并通过布局、灯光等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舒适的氛围。
6.色彩的运用:禅意美学强调色彩的简洁和谐,中国建筑也注重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自然色彩,如灰色、棕色等,给人以朴实、自然的感觉。
同时,建筑装饰也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和谐,使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禅意美学特征体现了一种简约、自然、内在的美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平衡和谐、内在力量和灵性等。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也体现在空间利用、色彩运用、氛围营造等方面,为建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魅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征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Abstract 】Pay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buil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eng shui harmony, on the ground, groups interested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buildings, a symbol of a serious and orderly human ethics, clearly reflects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concept of spac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关键词】美学特征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 儒学规范Confucian Criterions / 审美价值Aesthetical Value / 伦理思想Moral Thoughts / 理性精神Rational Spirits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特征,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 。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三大特点——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内向性、阴阳的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是闻名世界。
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相同,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群体的和谐性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是居民的居住群建筑和谐性的展露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和谐性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融合之美。
可以说“和谐性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谐性大多体现在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故宫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典型案例和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和设计技法与工艺的集中体现。
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
再如,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
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
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
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
坤宁宫与乾清宫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对应的。
《易经》中,乾对天,主阳;坤对地,主阴。
清、宁二字都是安定、详和的意思。
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
神武门原称玄武门,为了避康熙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
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
从其所遵守的道家原则还有中轴线的对称结构以及背山面水的理想模式,不难得出以故宫建筑群对群体的和谐性的痴迷。
而作为在中国传统建筑杰出代表,受故宫建筑群的影响,中国大多数明清时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的传统建筑平面布局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
与西方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相比,它淡化了缘自宗教信仰的神密与突兀,更偏重于对尘世的依恋和冷静的理性。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二.组合的内向性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内向性格表现为对墙的关注,大体上分为城墙、坊墙、院墙四合院式以内向的房屋围合成封闭的院落,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在人文意蕴上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其中城墙: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的城址,无不筑有城、墙。
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每一个中国城市的框架。
以明长城最具有代表性;坊墙:坊墙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代长安城内共108坊,均有高墙围合,设有坊门,定时开闭,坊墙内是封闭的社区;院墙:分隔内外以体现内外有别观念;分隔居住区和会客区以体现“前堂后寝”的礼制格局。
下面以四合院为例来简要阐述组合的内向性。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四合院便是这种建筑形式的典范。
四合院作为中国北方的传统建筑代表,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
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
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
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
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
国中有家,故称国家。
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
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
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组合内向性的建筑空间模式,以内向的房屋围合成封闭的院落,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在人文意蕴上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三.阴阳的融合性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建筑有着多方面影响。
山之南为阳、以山之北为阴,阳为刚,阴为柔。
中国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背阴向阳。
受“阴阳合德”及“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体量和尺度上注意“适形而止”,不追求过分的高大。
美学上注重刚柔相兼之美,如宫殿建筑的屋顶面积大,屋檐宽,坚实的立柱将其刚直有力地擎托而起,整体上呈阳刚之美;立柱与屋顶之间则设置斗拱,斗拱与屋顶向上向外夸张卷起的飞檐翘角,形成飞动、轻巧、跳跃的阴柔美;大屋顶和立柱的阳刚,与斗拱和飞檐翘角的阴柔,合构成阴阳融合、刚柔相济的造型。
下面将以斗拱飞檐为例简述中国传统建筑阴阳的融合性。
谈起斗拱飞檐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穿斗式建筑,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我们知道中国建筑的重量全部都由梁柱负担,因此中国建筑师们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在追求建筑的美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的暴露在外的框架结构体系上,不难理解,要使建筑物具有审美价值,就必须让那些主要的木头构件在结构过程中体现出美感。
而中国建筑的梁柱结构,是由梁、柱、枋、檩、椽等主要构件产生的,它们按照结构所需要的形状、大小和间距组合在一起,在合乎目的的明确性和逻辑的合理性中体现出理性与秩序,产生美感,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的浑然统一。
从而派生出斗拱和外挑的屋檐(包括重檐),特别是那种反曲向上的翼角,其曲线或弧度完全是由斗拱和椽木构制出来的,真可谓匠心独运。
由此看来,宫殿建筑的屋顶面积大,屋檐宽,坚实的立柱将其刚直有力地擎托而起,整体上呈阳刚之美;立柱与屋顶之间则设置斗拱,斗拱与屋顶向上向外夸张卷起的飞檐翘角,形成飞动、轻巧、跳跃的阴柔美;这种将大屋顶和立柱的阳刚,与斗拱和飞檐翘角的阴柔,组合构成阴阳融合、刚柔相济的造型真可谓匠心独具。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 白居易(唐卖炭翁号香山居士字乐天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得钱何所营? 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以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来是谁?翩翩两骑(jì)向)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jì(ji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āng)。
)牛头充炭直(值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