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圈点批注,概括《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2. 学习小说中语言、内心独白等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把握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3. 领会小说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体悟小说的主旨;4. 揣摩海明威小说的风格特点,学习桑迪亚哥不向命运屈服,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坚强、勇敢、永不言弃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中语言、内心独白等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把握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的哲理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辩证评价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教学方法问答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准备阶段1. 推荐阅读版本:吴劳译《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 安排阅读:2周课外阅读时间3. 学习内容与活动1)提前制定《老人与海》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借助学案表格等提示,梳理小说脉络,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用不超过300字概括;2)圈点勾画喜欢的语段,借助学案表格等提示,从语言、动作、内心独白等方面赏析桑地亚哥的“硬汉”内涵,小组交流合作,并选出成员用PPT展示;3)圈点勾画文中出现的老人桑地亚哥、男孩、大海、马林鱼、鲨鱼等物象的相关的语段,借助学案表格等提示,分小组对其象征意义探究和交流,加深对小说主旨的理解;4)查阅海明威的“电报风格"和“冰山理论”相关资料,以视频讲解的形式,探究《老人与海》是如何体现以上特色的;5)查阅海明威生平及文学成就,探究其笔下“硬汉"形象的由来及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个人写了篇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是的,他就是海明威,这本小册子就是《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一出版,就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而且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学语文六年级 《老人与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以记者身 份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海明威曾来 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 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珍珠港 事件后;他甚至曾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艇在 海上巡逻以监视敌人潜艇的活动&他还曾 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卡斯特罗 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
海明威
《亮剑》
“明知是个死; 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 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 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 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 犹荣;要是不敢亮剑; 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 混啦&咱独立团不当孬 种;鬼子来一个小队; 咱亮剑;来一个大队也 照样亮剑&”
1899--1961
走近厄纳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美国当代文学中最 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 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 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
6.你认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桑提亚哥坚强、刚毅、勇敢;能无畏 地面对痛苦和死亡&无论情况多么 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 他都不失掉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体 现了人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
• 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 的英雄;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鲭鲨 第一次搏斗
老人
接二连三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成群结队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凶残强悍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老人与海》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教学反思《老人与海》教学反思1《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首篇课文。
它是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描述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在湖畔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风雨无阻地到翠湖边来喂海鸥。
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
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鸣叫、肃立,场面十分感人。
每一次读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透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透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与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情”为线索,摒弃了繁琐的课文分析,顺学而导;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语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中,根据文路我从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这个部分入手,首先出示第二小节,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
然后选取老人喂食、呼唤和眼睛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着重处理,透过品味、想象等方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意。
其间,在喂食这部分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意图为透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最后,回归到十三小节,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读中深化老人对海鸥的爱。
海鸥送老人这部分资料是最让人震撼的。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伤感的意境。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15~17节,要求划出深深地打动你的语句,并做到多读,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受这份情意。
之后在具体教学“看到遗照”这句重点语句中,我让学生透过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中体会海鸥的悲,并在朗读中深化。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人与海》,使学生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况:介绍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
2. 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孤独与勇敢、人与自然、失败与尊严等主题。
3. 艺术特色: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了、对话式叙述、象征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概况、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段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介绍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理解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形象。
3.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段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作品。
五、课后作业:2. 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如《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等,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推荐一篇与《老人与海》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老人与海》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段落,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老人与海》。
2. 参考书籍:关于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的书籍。
3. 网络资源:关于《老人与海》的解读和评论。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圣地亚哥勇敢、坚韧、永不放弃的精神。
(2)能够把握作者海明威的创作风格,了解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2)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分析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性格特点。
2. 把握作者海明威的创作风格,了解其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大海、老人、马林鱼等。
2. 欣赏海明威的简洁明了的写作风格,体会其文学魅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老人与海》全文。
2. 海明威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海明威及其作品《老人与海》。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大海、老人、马林鱼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海明威的简洁明了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文学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信念。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性格特点及象征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体会其写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老人与海(节选)》课文朗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课文朗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朗读者:佚名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
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上方还有相当多的卷云,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
老人不时地看看那条鱼,以确信这是真的。
一个小时后,第一条鲨鱼发动了袭击。
这条鲨鱼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
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
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
它随即又落入海水,捕捉到血腥味。
然后就顺着小船和鱼的踪迹一路追踪而来。
鲨鱼有时候嗅不到这股气味,但它总能再次找到,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
那是一条很大的灰鯖鲨,生就的游泳高手,能和海里速度最快的鱼游得一样快,除了嘴以外,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
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
它的外形和剑鱼十分相像,除了那张大嘴。
眼下它正紧闭着大嘴,在水面之下迅速地游着,高耸的背鳍像刀子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
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
那些牙齿几乎和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
这种鱼天生就把海里所有的鱼作为捕食对象,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
此时,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
老人一看见它游过来,就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肆意妄为的鲨鱼。
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
绳子短了点儿,因为他割下了一段用来绑鱼。
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
真是好景不长啊,他想。
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顺便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
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
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
老人与海课文原文人教版

老人与海课文原文人教版《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了。
头四十天还有一个男孩儿跟他在一起,可是孩子的父母说这老头儿倒运了,叫他跟别的渔船去打鱼。
但男孩儿很佩服老人的本事,仍然惦记着他。
这一天,老人又划着空船回来了。
男孩儿帮他收拾渔具,请他到海滨酒店喝啤酒,还把饭菜送到他家里。
老人吃罢饭,摸黑上床睡了。
这是他的习惯,多年来他常梦见童年所看到的非洲:漫长的金黄色的海滩,白得刺眼的海水,高耸的海岬,褐色的高山,海上崛起的白茫茫的岛顶,还听到海潮的怒号……然而现在他不再梦见波涛、搏斗、角力和那惊人的遭遇,只梦见海滩上的狮子。
第二天早晨,男孩儿帮老人把渔具拿到船上,然后到早市上去喝咖啡。
这顿咖啡是老人一整天的饮食,男孩儿送他出海,并祝他好运。
这是老人没打到鱼以来第八十五天出海了。
他越走越远,把陆地远远抛在后面。
天还没大亮,他就撒下鱼食。
突然,他看见伸在水面上的一根绿杆急急地坠到了水里,接着钩丝动了一下。
他明白,水下一百英寸的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着钩尖和钩把上的沙丁鱼。
他拉那钩丝,觉得有一条硬邦邦东西,重得叫人不敢相信。
大鱼不慌小忙地游着,鱼、船和人都在平静的水上慢慢地漂流。
老人把钩丝放在脊背上,又把钩丝握紧在手里,他拼命支撑住身子,抵抗着大鱼给钩丝的拉力。
四个钟头以后,那条大鱼依旧拖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游去。
老人拉住背在脊梁上的勾丝,他想:我拿它没办法,它也拿我没办法。
这时他多么需要男孩儿的帮助啊。
然而他又可怜起那条大鱼来:它真了不起,真稀奇。
“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
”夜深了,天气变冷了,他的脊背、胳膊和腿都是冷冰冰的。
他弯下腰倚在船头上,这样舒服些。
太阳刚升起来。
他竭力拉紧钩丝,但钩丝已经紧绷得到快要断了。
要是猛拉一下,鱼钩在鱼嘴里所挂的口子就会加宽;如果鱼跳起来,钩子就会被甩掉。
这时,大鱼突然晃荡了一下,一下子把老人拖到了船头那边,要不是他撑着一股劲儿,放出一段钩线,准给拖到海里去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人与海》,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话的运用等。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1.1 海明威简介:生平、主要作品、文学地位1.2 《老人与海》创作背景:古巴生活、海明威与海洋的渊源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主人公桑迪亚哥:形象特点、人物意义2.2 少年马诺林:与桑迪亚哥的关系、对故事情节的影响第三章:故事情节概括3.1 老人与大海的斗争:渔猎过程、心理变化3.2 老人的孤独与坚韧:生活背景、人际关系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抗:桑迪亚哥与大马林鱼、鲨鱼的斗争4.2 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老人在斗争中的自我实现第五章:写作技巧分析5.1 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句式、用词特点5.2 对话的运用:人物性格塑造、情感表达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段落、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讨论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对写作技巧的分析、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1. 《老人与海》文本:供学生阅读、分析。
2. 海明威相关资料:图片、生平介绍、访谈等。
3. 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展示相关内容。
第六章:桑迪亚哥的形象分析(续)6.1 桑迪亚哥的孤独与勇敢:分析小说中桑迪亚哥的内心世界,探讨其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品质。
6.2 桑迪亚哥与人类命运:从桑迪亚哥的形象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面对自然和命运时的态度和选择。
第七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7.1 大马林鱼与鲨鱼:分析这两种生物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7.2 海洋与陆地:探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对比,以及它们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授课者:陈燕
时间:2016年11月8日上午第一节课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海鸥、褪色、瞻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教师: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雕塑成塑像。
2.出示海鸥老人图片,简介老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悟
1.出示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⑴指名认读词语。
⑵说一说哪些词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⑶学生在学习本上练写两个生词。
2.课件出示两组反映课文两个场面的词语,指名认读。
3.快速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组词语分别反映了课文哪两个不同的画面。
4.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5.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结合课题以及交流的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6.指名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三、品读课文,体悟真情
1.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到冬天就会给海鸥喂食的原因是什么?默读课文第1—13自然段,找出一处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写上自
己的感受。
2.指导学生说一说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导学生按顺序进行交流。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段话展现了一个勤俭的、痴爱海鸥的老人的形象。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写出了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情景。
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海鸥的可爱,也表现了这个情景的美妙。
(3)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
爱。
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也像歌曲一样动听。
4.指名汇报搜集的有关海鸥老人的资料,进一步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
5.小练笔
(1)“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他“企盼”的会是什么?
(2)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选择其中一个完成小练笔,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感人的一幕常常会印在了人们的心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事情发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
五、作业设计
1.预习课文,在老人的遗像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喂
21 老人与海鸥
送
抓特点
想画面
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