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及其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和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和相互作用力在物理学中,相互作用力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是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或强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是其中一种相互作用力,它往往被用来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的概念最早由荷兰物理学家约翰•范德华在19世纪末提出,他认为质子和电子之间存在一种弱短程相互作用力。
这种力被称为范德华力,是由于分子内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电子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范德华力主要是分子间的远距离相互作用力,它通常是因为分子间的电荷分布不对称而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偶极子和分子的极性会导致互相吸引或排斥,从而产生范德华力。
这种力量不仅在化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生物和物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的表面张力就是由范德华力引起的。
在水中,氢原子带有正电荷,氧原子带有负电荷。
这种偶极子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水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这些力量会使水分子聚集在一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物质在水中无法溶解,因为它们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足以打破范德华力。
除了在水中产生作用力,范德华力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在生物学中,由范德华力引起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蛋白质折叠和酶催化等与生命基本过程相关的化学过程的关键。
在化学制造中,范德华力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化学反应中,特别是在分离和纯化化学物质方面。
总体来说,范德华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互作用力,被用于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范德华力看起来很微弱,但是它对于许多生物和化学过程来说却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范德华力,以便在多个领域中发现新的应用。
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

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力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力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形式。
直接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或通过媒介物体进行作用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并施加压力时,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就是直接作用力。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施加的压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也就越明显。
间接作用是指物体之间通过其他物体进行作用的过程。
这种作用可以是通过力的传递,也可以是通过场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地球上,如果我们用力推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就会受到推力的作用而运动。
这个推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面传递的。
又如,磁铁可以吸引铁磁物体,这是因为磁铁产生的磁场与铁磁物体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力是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施加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在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上施加一个力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物体也会对施加力的物体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在力的相互作用中,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受到的作用效果,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轨迹。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时,它就会上升;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时,它就会下降。
力的相互作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物体的质量、加速度等。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因此,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时,为了使物体保持相同的加速度,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也需要增加。
总结起来,力的相互作用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形式进行。
相互作用力是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的相互作用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和运动轨迹有重要影响。
同时,力的相互作用还受到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提供依据。
力的概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概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力的概念:1、力:物体间接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产生加速度)3、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要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是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的。
即没有物体(受力物和施力物),就谈不上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3)力的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力是矢量,其去处遵守矢量运算法则—平等四边形定则。
(4)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某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同时受其他力的作用无关,这就是力的独立性作用原理。
说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盘、作用点。
5、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测量(最常用的测力计是测力计)6、力的单位:在SI制中,力的主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代号:N.7、力的分类:(1)根据力的性质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可分为: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的力,性质可相同;同一性质的力,其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如上抛一小球,在球上升的过程中,重力是阻力,而小球越过最高点下落时,重力以成为动力,而将小球和地球看成一个系统时,重力以成为内力。
8、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可完整地把力的三要素地表达出来,带有的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不需要画出力的标度,只要用一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方向。
说明: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时,标度的选取是任意的,实际问题中可根据实际力的在大小作恰当的选择,尽量使画出的力既容易分度,以使整个图面匀称、美观,不仅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还是要将线的长短按标度严格画出。
力的相互作用实验报告

力的相互作用实验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实验,听起来可能有点儿严肃,但实际上超级好玩,那就是力的相互作用。
听名字就觉得很高大上,其实就是看看力是怎么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作用的,像是在和空气里打了个招呼一样。
想象一下,咱们生活中到处都在用到力,比如推门、拉椅子,甚至是拿起一杯水。
没错,力的世界就像个隐形的超人,随时随地保护着我们。
实验开始之前,咱们得准备一些材料。
要的东西不多,几个小球、一些小木板,再来点弹簧,嘿,还有一根绳子。
这些小玩意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能让咱们玩得不亦乐乎。
准备材料就像做菜,材料准备得好,后面的事情就会轻松许多。
说到做菜,谁不想一边实验一边吃零食呢?好啦,准备好一切之后,咱们就来动手。
第一步是将小球放在木板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推一下。
咦,球动了,真是神奇!而且随着推力的增加,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是力的魔力呀。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玩弹珠的场景,真的是一推就飞。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就越快,嘿,这就是牛顿的第二定律,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个简单道理。
咱们来试试弹簧。
把弹簧一头固定住,另一头用力拉一下,哇,弹簧就像是被激活了一样,瞬间拉长。
真是让人忍不住想摸摸,像个调皮的小猫一样,随时准备反弹回来。
哈哈,力的相互作用真是有趣。
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咱们施加的力和弹簧反弹的力都是在对话,像在进行一场小型的力量较量,特别有趣。
然后,我决定给小球加点“戏剧性”,于是把球放在斜坡上,准备看一场“惊险大逃亡”。
结果小球毫不犹豫地顺着斜坡滚下去,速度越来越快,真是一场视觉盛宴!这让我想到了赛车比赛,谁都想要争取第一名,当然小球也是,滚得那叫一个欢快。
这个时候,我心里默默想到,力的作用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
实验也不是只有欢乐的一面。
比如说,当我们用力去拉那个固定的绳子时,发现自己越拉越使劲,却没法把它拉动。
这个时候,咱们就得考虑摩擦力的存在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

行四边形定则。
C
B
A
(1)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遵从算数运算法则。
力的合成
讨 论 : 两个 分 力
图例
最大
F2
F1
F
F2
θ
大 小 不 变, 改 变
F
θ
F
θ=0°
F=F1+F2
0°< θ < 90°
F1+F2> F> 12 + 22
θ=90°
F= 12 + 22
90°< θ < 180°
|F1-F2|<F< 12 + 22
θ=180°
F=|F1-F2|
F1
分 力 的 夹角 , 合
F2
F
θ
力的变化。
F1
F
F2
θ
F1
最小
F2
F
F1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也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5. 要使得测量尽可能地精确,需要注意哪些实验操作细节?
演示实验
记录效果
记录方向
F1
F1
读数
读数
读数
F实际
F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顾实验
1. 如何保证用两个弹簧秤和一个弹簧秤拉动橡皮筋的力是等效的?
2. 弹簧秤、细绳、橡皮条是否必须与木板平行 ?
3. 两个分力的大小是用绳长表示吗?
4. 如何减小本实验的偶然误差?
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点就叫做重心,故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 B 正确,A、C、
D 错误.
(2)在图中,C 图中的接触面是光滑的,A、B 两球间一定有弹 力作用的是(都静止)( )
提示:选 B.判断 A、B 两球间有无弹力,要依据弹力产生的两 个条件:一是相互接触;二是发生弹性形变.四个选项中都满 足了接触这一条件,但是否发生了形变难以观察,这时可以利 用“假设法”来判断.在 A 图中,若拿去 A 球,则 B 球静止, 故 A、B 间没有挤压,即 A、B 间没有弹力;在 B 图中,若拿 去 A 球,则 B 球将向左运动,故 A、B 间存在相互挤压,即 A、 B 间存在弹力;在 C 图中,若拿去 A 球,则 B 球静止,故 A、 B 间没有挤压,即 A、B 间没有弹力;在 D 图中,A、B 间可能 有弹力,也可能无弹力,故选项 B 正确.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第 1 节 重力与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重点)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 的概念.(难点) 3.知道形变的概念,并会区分某种形变是弹性形变还是非弹性 形变. 4.知道弹力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 弹力,并会判断弹力的方向.(重点) 5.掌握胡克定律并能用此定律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6.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3)在地球上,由于物体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都有向下运动的 趋势,这是我们都熟知的自然现象.可是在中国科技馆中,却 有这样一种物体,名叫双锥体,如图所示.将双锥体滚子移到 导轨较低的一端,再放开双手,锥体将会自动上滚.也就是说 双锥体可以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由低向高运动,双锥体会爬 坡.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双锥体由低处向高处运动.试解释这 一现象.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

力的相互作用一、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叫力的图示。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这时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3. 重力,重心(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
(2)测量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需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 弹力,胡克定律(1)弹力的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2)常见弹力的方向:(3)弹力的大小——胡可定律:内容: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5.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
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6.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2)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7.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1)遵循规律:力的合成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合成: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均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为θ,其合力大小为F合,当夹角θ变化时,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丨F1-F2丨≤F合≤ F1+F2。
(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相互作⽤(⼆)⼒的合成与分解考点回顾⼀、⼒的合成1.合⼒与分⼒(1)定义:如果⼀个⼒的作⽤效果跟⼏个⼒共同作⽤的效果相同,这⼀个⼒就叫那⼏个⼒的合⼒,那⼏个⼒就叫这个⼒的分⼒。
(2)逻辑关系:合⼒和分⼒是⼀种等效替代关系。
2.共点⼒:作⽤在物体上的⼒的作⽤线或作⽤线的反向延⻓线交于⼀点的⼒。
3.⼒的合成的运算法则(1)平⾏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度的共点⼒1F 、2F 的合⼒,可以⽤表示1F 、2F 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四边形,平⾏四边形的对⻆线(在两个有向线段1F 、2F 之间)就表示合⼒的⼤⼩和⽅向,如图甲所示。
(2)三⻆形定则:求两个互成⻆度的共点⼒1F 、2F 的合⼒,可以把表示1F 、2F 的线段⾸尾顺次相接地画出,把1F 、2F 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的⼤⼩和⽅向,如图⼄所示。
4.⼒的合成⽅法及合⼒范围的确定 (1)共点⼒合成的⽅法 ①作图法②计算法:根据平⾏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解三⻆形的⽅法求出合⼒。
(2)合⼒范围的确定2①两个共点⼒的合⼒范围:1212–F F F F F +≤≤,即两个⼒的⼤⼩不变时,其合⼒随夹⻆的增⼤⽽减⼩。
当两个⼒反向时,合⼒最⼩,为12–F F ;当两个⼒同向时,合⼒最⼤,为12F F +。
②三个共点⼒的合成范围A.最⼤值:三个⼒同向时,其合⼒最⼤,为max 123F F F F =++。
B.最⼩值:以这三个⼒的⼤⼩为边,如果能组成封闭的三⻆形,则其合⼒的最⼩值为零,即min 0F =;如果不能,则合⼒的最⼩值的⼤⼩等于最⼤的⼀个⼒减去另外两个⼒和的绝对值,即min 123–F F F F =+(1F 为三个⼒中最⼤的⼒)。
(3)解答共点⼒的合成问题时的两点注意①合成⼒时,要正确理解合⼒与分⼒的⼤⼩关系。
合⼒与分⼒的⼤⼩关系要视情况⽽定,不能形成合⼒总⼤于分⼒的思维定势。
②三个共点⼒合成时,其合⼒的最⼩值不⼀定等于两个较⼩⼒的和与第三个较⼤的⼒之差。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公式及知识点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公式及知识点相互作用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因素之间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包括互相联结、互相斗争、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等关系。
相互作用的强度排序为: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性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4、力的图示:力可以用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为力的方向。
二、重力。
1、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2、大小:G=mg,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各部分重力集中于一点,这点叫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中心在其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可用悬挂法判断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直到宇宙深处,作用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如物体所受重力;2、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这种作用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只有原子核大小,超过这个范围这种相互作用就不存在了;4、弱相互作用。
四、弹力。
1、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叫弹性形变。
但如果形变过程中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形变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叫弹力。
产生条件为直接接触,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3、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如物体对桌面有压力,桌面发生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的弹力,即支持力;4、胡克定律:内容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长度x成正比,即F=kx。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1,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计算公式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1],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
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周期)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r^3/T^2=常数k'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mr(4π^2)/T^2=mk'(4π^2)/r^2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
从太阳的角度看,(太阳的质量M)(k'')(4π^2)/r^2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
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
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M/r^2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
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四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力的基本相互作用基础物理学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量。
它们是: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以下是这四种力的详细介绍。
一、重力重力是一种贯穿整个宇宙的力量。
它是由质量引起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因为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得多,同时,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
而在地球上,重力也决定了物体落向地面的速度和方向。
二、电磁力电磁力是由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电磁力有引力和斥力两种形式,它们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电荷和距离。
例如,当两个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它们之间的电磁力是斥力,而当两个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它们之间的电磁力是引力。
电磁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电灯、电视、电脑等设备都是利用电磁场实现传输和通讯的。
三、强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是一种负责束缚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力量,也被称为核力。
强相互作用力极其强大,以至于即使两个原子核相互碰撞,它们也不会相互碾碎。
强相互作用力是通过交换所谓的强子(如夸克和胶子)来实现的。
除了核物理,强相互作用力还是粒子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四、弱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是一种介于电磁力和强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力量,它负责一些放射性衰变中有关粒子的变换过程。
例如,中子可以衰变成质子和电子,放出一个负重子,这个过程是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完成的。
弱相互作用力由W和Z玻色子传递,它还是描述了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概念。
总结起来,上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贯穿于自然界,掌握这些力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
力学知识点归纳

力学知识点归纳力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知识点总结-相互作用 力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知识点3.1重力与弹力一、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大小:G=mg,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方向: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等效看成受重力的作用点。
①定义: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②重心的位置:A: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B: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C:重心的位置是变化的。
E:悬挂法(二力平衡)确定薄板重心的位置。
D: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5、力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
①力的图示: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②力的示意图: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粗略,常用)二、弹力1、接触力:物体与物体接触时发生的力。
弹力:弹簧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接触力:2、力摩擦力:静摩擦力、动摩擦力非接触力:重力、万有引力、磁场力、电场力3、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
任何物体受力时都会产生形变。
4、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与它接触的物体。
5、注意:弹力不是指“弹簧产生的力”。
某一弹力的产生是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6、弹力的方向: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是跟接触面垂直。
②拉力的方向是沿着绳子而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7、物体在发生形变后,如果撤去作用力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作弹性形变。
不能够回复原状的叫作塑性形变。
8、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
9、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挤压,②发生弹性形变。
二、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 成正比,即:F = k x①k称为劲度系数,单位N/m,由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等自身性质决定。
高一物理力的相互作用

若三个物体都保持静止,则大小关系是(
C )
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 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变大),另一 端不动,如图所示,写出木板转动过程中摩擦力与 角α的关系式,并分析随着角α的增大、摩擦力怎样 变化.(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α<900) 起先铁块静止,受静摩擦力F静 =mgsinα,α增大,F静增大 而后当角α超过某一值时,铁块受滑动摩擦力作用, 由F滑=μFN知,F滑=μmgcosα增大,F滑减小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θ
②一个力保持不变;另二个力方向都发 生变化 需要运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
多力平衡(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力)
应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即建立坐标系将各 Fx合 力在坐标系上正交分解后,建立平衡方程:
0
F 0 y 合
重G的物体放在一斜面上,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为u,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沿斜面匀速运动, 求F的大小? F
关于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CFG A.合力大小随着两力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B.合力大小一定大于分力中最大者 C.两分力夹角小于180°时,合力随夹角的减 F1 F2 F F1 F2 小而增大 D.合力不能小于分力中最小者 E.合力F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F.合力的大小可能等于F1也可能等于F2 G.合力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
g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重力) 2、电磁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等) 3、强相互作用(核子之间) 4、弱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
力的命名
1、按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按力的效果命名(动力、阻力、拉力、压力等)
《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 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力作用时的相互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以及通过实验验证该概念。
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形成完整且准确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材和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力的相互作用实验器材、黑板和粉笔等。
2. 实验环境:设置安全的实验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3. 预习指导: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引入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但又容易忽视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如推手推车时车推动手,打篮球时手感到球的反弹力等。
接着,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物演示,如弹簧的互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相互性。
通过这些引入,学生将能更自然地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 概念阐释详细解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拔河比赛,说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存在的。
强调每一个力都有其对应的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理论支撑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清晰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普遍性。
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这一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互动探究1.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用磁铁吸引另一块磁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

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1. 引言相互作用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物理现象,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
在物理学中,相互作用力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学性质的重要概念。
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是指力量施加的位置,它对于力的传递和物体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及其相关概念。
2. 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和分类相互作用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施加的力量,它是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常见的相互作用力有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引力: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其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量。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磁力:电磁力是由带电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量。
它包括静电力和磁力两种形式。
静电力是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而产生的力量。
磁力是由于磁场对带电粒子施加的力量。
•弹力:弹力是物体之间由于弹性变形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会产生恢复力,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3. 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是指力量施加的位置。
在不同的情况下,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有所不同。
•引力的作用点:引力的作用点是质心。
质心是一个物体的重心,它是物体所有质点的质量加权平均位置。
对于球形物体,引力的作用点在球心;对于非球形物体,引力的作用点在质心。
•电磁力的作用点:电磁力的作用点取决于电荷或磁场的分布情况。
对于点电荷,电磁力的作用点与电荷的位置重合;对于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电磁力的作用点可能位于物体内部或外部。
•弹力的作用点:弹力的作用点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弹性变形的方式。
对于弹性绳或弹簧,弹力的作用点通常位于绳或弹簧的一端或两端;对于弹性体,弹力的作用点可能位于物体的表面或内部。
4. 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必修一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力的相互作用 第1讲 力 重力和弹力 摩擦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力是相互的 (2) 力是矢量(什么叫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5)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提问:效果相同,性质一定相同吗?性质相同效果一定相同吗?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效果一定相同吗?)(6) 力的效果:1、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 2、形变(7) 力的拓展:1、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产生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三定律二、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1)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 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3) 大小:G=mg ,可用弹簧秤测量两极 引力 = 重力 (向心力为零)赤道 引力 = 重力 + 向心力 (方向相同)由两极到赤道重力加速度减小,由地面到高空重力加速度减小(4) 作用点:重力作用点是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测量方法: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1)产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
(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 (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1、 K 是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2、 X 是相对于原长的形变量3、 力与形变量成正比(5) 作用点:接触面或重心3、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

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在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物体之间的力来描述。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比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有很多种类,比如引力、电磁力、弹力等等。
相互作用力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力。
它是一种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出,比如通过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来得到。
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则根据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的性质来确定。
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是因为相互作用力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种相互作用是相互的,不仅物体A对物体B有作用力,物体B对物体A也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牛顿第三定律来确定。
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F1,那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B对物体A将施加一个反作用力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两个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公式F1=-F2表示,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取决于相互作用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力。
比如,引力是一种负的相互作用力,它使物体之间产生吸引力。
电磁力是一种正的相互作用力,它使物体之间产生斥力或吸引力。
弹力是一种反向的相互作用力,它使物体之间产生向外的力。
相互作用力是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受到的引力来确定物体的质量,或者通过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来研究弹性材料的特性。
总之,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的关系,而相互作用力是用于描述这种相互作用的物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检测题1.如图所示的四位物理学家中,其名字被用作力的单位的是()
2.下面四幅图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3.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力推乙,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B.乙静止不动,甲向后退
C.甲和乙都向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乙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4.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C.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
D.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定发生了作用
5.如图所示,大力士通过绳子拉汽车向前运动,使车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汽车
B.地面
C.绳子
D.双脚
6.如图洒水壶有两个把手。
当用洒水壶提水时,应该用把手,当用洒水壶洒水时,应该用把手。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7.踢球时,球受到的力是由
施加的,这时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说明物体
间力的作用是。
8.下图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有,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有。
9.如图所示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艘小船前进时,自己的小船会同时后退,此过程所用到的物理知识有:
(1);
(2)。
10.手用50N的力竖直向上托一本书,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已给出力的作用点)
A B C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