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笔记打印
中医儿科笔记
中医儿科学笔记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4、时邪: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挟痰:(偏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合二陈汤(偏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挟滞:解表药加消食导滞—保和丸挟惊:解表药加清热镇惊—镇惊丸五、咳嗽1、风寒: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2、风热: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6、气虚: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8、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七、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2、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八、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炎—知柏地黄丸九、口疮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十、泄泻1、湿热: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十一、厌食1、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十二、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消乳丸;食积,保和丸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十三、疳证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2、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3、疳积:消积理脾—肥儿丸4、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5、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6、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十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生血—六君子汤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十五、汗证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十六、多发性抽搐症1、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清肝达郁汤2、脾虚痰聚: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十味温胆汤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十七、惊风急惊风:1、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温败毒饮3、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4、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5、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慢惊风:1、脾虚肝亢:温中健脾,缓肝理脾—缓肝理脾汤2、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3、阴虚动风:育阴潜阳,滋肾养肝—大定风珠十八、癫痫1、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2、风痫:熄风止痉—定痫丸3、痰痫:豁痰开窍—涤痰汤4、瘀血痫: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十九、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水肿)1、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2、阴虚邪恋: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3、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4、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5、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羊角汤6、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二十、肾病综合征1、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偏脾阳虚,实脾饮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二一、尿频1、脾肾气虚: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通利膀胱—八正散二二、遗尿1、肾气不足: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2、脾肺气虚:补肺益脾,固涩膀胱—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3、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脬—导赤散合交泰丸二三、五迟、五软1、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六味地黄丸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心血—调元散3、痰瘀阻滞: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二四、麻疹(风痧)顺证1、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2、邪入肺胃(出疹期)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3、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1、邪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2、邪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3、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二五、风疹1、邪犯肺卫:疏风解表清热—银翘散2、邪入气营:清气凉营解毒—透疹凉解汤二六、猩红热(丹痧)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2、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3、疹后伤阴: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二七、水痘1、邪伤肺胃: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2、邪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二八、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1、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2、湿热壅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清温败毒饮二九、流性腮腺炎(痄腮)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3、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温败毒饮4、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三十、流性乙型脑炎(小儿暑温)1、邪犯卫气: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偏气分证用白虎汤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温败毒饮3、邪入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恢复期、后遗症期:4、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5、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6、痰蒙清窍:豁痰开窍—涤痰汤7、痰火内扰:涤痰泻火—龙胆泻肝汤8、气虚血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9、风邪留络:搜风通络,养血舒筋—止痉散三一、百日咳(顿咳)1、邪犯肺卫(初咳期):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三拗汤2、痰火阻肺(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气阴耗伤(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肺阴亏虚用沙参麦门冬汤—肺脾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三二、寄生虫病1)肠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之驱虫-乌梅丸三三、夏季热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2、上盛下虚: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三四、紫癜1、风热伤络:疏风清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3、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三五、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卫气同病: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解毒化瘀—清瘟败毒饮。
中医笔记(中药至儿科
13.2止咳平喘药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菀: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
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十六、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
石菖蒲:开窍辟秽、安神聪耳、化湿和胃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高良姜:温中止痛
八、理气药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十五、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中医儿科学执医笔记
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
喘促乏力,咳嗽时作,干咳或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心热,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麦味地黄丸
第五节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动则多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大便溏薄,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华盖散加减
风热郁肺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流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口渴便秘,小便黄少,面红烦躁不安,咽部红肿,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紫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
痰热闭肺
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烦躁不安,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华盖散
风热犯肺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痰热壅肺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咳剧气促,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清化痰热,肃肺止咳
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五脏亏虚
形体瘦弱,身材偏短,精神委靡,气弱声低,肌肤不温,面色无华,痿软无力,筋弛肢软,虚里动疾,时有惊惕,吮乳量少,指甲软或短,指纹淡
培元补虚,益气养阴
十全大补汤加减
第二节硬肿症
寒凝血涩
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
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邪气易于鸱张,病情容易发生变化。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约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多种疾病。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易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事故。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笔记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笔记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2010年06月28日星期一上午10:18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中医儿科1。
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2。
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3。
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4。
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
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
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7。
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
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
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
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第一章:概述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是评估医生在中医儿科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的重要考试。
本文档将提供一些完美笔记,以帮助考生准备和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章:重点概念1.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 五脏六腑理论:了解每个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
- 阴阳平衡理论:认识阴阳的概念及其在儿科中的应用。
- 气血理论:掌握气血的生成、运行和调节,以及在儿科中的重要作用。
2. 儿科常见病与疾病预防- 肺热喘咳:了解儿童常见的肺热喘咳症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 脾肾虚弱:认识儿童脾肾虚弱的表现、原因和调理方法。
- 风热感冒:掌握儿童风热感冒的症状、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 预防接种:了解常见的儿童疫苗接种计划和注意事项。
3. 中医儿科诊断与治疗-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法:研究各种诊断方法的应用和技巧。
- 中药治疗:了解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掌握用药原则和方剂选择。
- 针灸疗法:熟悉儿童针灸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
- 推拿按摩:掌握适用于儿科的推拿按摩手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考试技巧1. 备考方法- 制定研究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研究时间和内容。
- 多做题: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提高答题能力。
- 刷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2. 考试策略- 熟悉考试要求:仔细阅读考试大纲和说明,明确考试重点和要求。
- 注意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每个题目的答题时间,确保完成所有题目。
- 先易后难:从易到难地解答试题,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处理难题。
第四章:复提醒- 多查阅参考书籍和资料:扩充知识面,理解概念和理论。
- 注重实践与实例:通过病例分析和临床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 常做总结和归纳:总结考试重点和难点,形成层次清晰的复资料。
以上是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祝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医儿科笔记打印
中医儿科(一)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高作:唐朝《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进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进展,比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朝。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临盆,共40周;(孕期28天到诞生后7天止,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诞生~28天;(3)婴儿期——诞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小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体重:早晨空肚排尿后初生:3千克1~6个月:体重=3+*月龄7~12个月:体重=+*(月龄-6)=+*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加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内,胸围常小于头围;1岁时几乎相等;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诞生后2~4个月内(部份诞生时);前囟关闭:诞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诞生后5~10 个月开始出牙。
20~30 个月出齐20颗乳牙。
6~24个月: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时期: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儿科学完美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挟痰;(偏风寒)三拗汤加苏子。
(偏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
挟惊;解表药加用镇惊丸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参附龙牡救逆汤8、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七、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大青龙汤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2、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金匮肾气丸八、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
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炎。
知柏地黄丸九、口疮: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西学中中医儿科跟师笔记
西学中中医儿科跟师笔记一、中医儿科基础理论部分。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均不够完善,如肺常不足,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脾常不足,饮食稍有不慎就易出现呕吐、泄泻等脾胃病。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理上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如身高、体重、智力等方面都在快速变化,这也体现了小儿纯阳之体的特点,阳主生长,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 跟师体会:师傅强调在治疗小儿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其脏腑娇嫩的特点,用药不可过于峻猛,以免损伤正气。
同时,要顺应小儿生机蓬勃的特性,在疾病康复期注重调养,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例如,在治疗小儿肺炎后期,虽然炎症已基本控制,但肺气仍较虚弱,可采用温和的补肺健脾之法,如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等中药调理。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对外界邪气的抵抗力较弱,所以容易发病。
而且一旦发病,病情变化较快,如外感风寒之邪,可能很快就入里化热,出现高热、烦躁等症状。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虽然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但由于其机体生机旺盛,脏气清灵,在患病后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恢复也比较快。
- 跟师实例:曾遇到一位小儿感冒患者,初起仅有轻微流涕、咳嗽,两天后就出现高热、惊厥。
师傅指出这就是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体现。
但经过及时的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等治疗,患儿在三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惊厥未再发作,病情迅速好转,这也说明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
3. 儿科四诊特点。
- 望诊:在中医儿科诊断中尤为重要。
- 望神色: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色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如面色红润、眼神灵动则为健康表现;若面色萎黄可能提示脾胃虚弱,面色苍白可能有气血不足或寒证等。
- 望形态:包括观察小儿的形体和姿态。
如形体消瘦可能与疳积有关;小儿喜俯卧可能有食积内热等情况。
- 望苗窍:苗窍指五官。
例如,望舌可以了解小儿的脾胃、气血等情况;望目可察肝之病变,目赤多为肝经有热;望鼻可判断肺的情况,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
中医儿科学个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探讨儿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我对中医儿科学的一些个人笔记摘抄,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二、儿童生理特点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儿童脏腑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量大,易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
3. 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病: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易出现消化不良、积食、泄泻等症状。
4. 肾常虚,易患肾系疾病:儿童肾脏功能较弱,易出现遗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三、儿童病理特点1.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儿童疾病变化快,易出现传变。
2.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儿童疾病表现复杂,易出现寒热虚实夹杂。
3. 易兼夹,易转化:儿童疾病易出现多种症状并存,且病情易转化。
四、儿科辨证要点1. 望诊:观察儿童的面色、舌象、指纹等,以了解病情。
- 面色:面色红润为正常,面色苍白、黄染、青紫等均为病态。
- 舌象:舌质淡红为正常,舌质红、苔黄、苔白等均为病态。
- 指纹:指纹淡红为正常,指纹紫红、指纹青紫等均为病态。
2. 闻诊:观察儿童的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
- 呼吸:呼吸平稳为正常,呼吸急促、喘促等均为病态。
- 咳嗽:咳嗽声音清亮为正常,咳嗽声音嘶哑、痰声漉漉等均为病态。
- 呕吐:呕吐物清稀为寒证,呕吐物秽浊为热证。
3. 问诊:询问儿童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
- 饮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为脾胃虚弱,食欲亢进、口渴为脾胃湿热。
- 睡眠:睡眠不安、夜啼为心肝火旺,睡眠深沉为脾虚。
- 二便:大便溏泄为脾胃虚弱,大便干结为肠道积热。
4. 切诊:观察儿童的脉象。
- 脉象:脉象平和为正常,脉象弦滑为热证,脉象沉细为寒证。
五、儿科常见病证及治疗1. 感冒: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葛根、荆芥等。
2. 咳嗽:表现为咳嗽、痰多、喉痒等症状。
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学笔记我一直觉得中医儿科学特别神奇,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能开启儿童健康的大门。
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中医儿科学的时候,那真的是一头雾水啊。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各种理论知识,什么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就像刚冒尖的小嫩芽,还很脆弱呢。
当时我就想,这啥意思啊?后来慢慢才明白,这就是说小孩子的身体各个器官都还没发育完全,所以就特别容易生病,就像刚搭建好框架的小房子,一点点风吹雨打就可能出问题。
有一次,我跟着一位老中医实习。
来了个小朋友,小脸烧得通红通红的,就像个小火球似的。
家长在旁边急得不行,那眼睛里全是担忧啊。
老中医不慌不忙地开始给小朋友看病。
他先是看了看小朋友的舌头,嘴里还念叨着:“嗯,舌尖红啊,这体内肯定有热。
”然后又摸了摸脉。
我在旁边好奇得很,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
我就小声问老中医:“老师,您咋光看舌头摸脉就能知道这么多啊?”老中医笑着说:“这舌头啊,就像身体内部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呢。
脉呢,就像河流里的水,水流的快慢、强弱都能告诉我们身体的状况。
”哇,我当时就觉得太神奇了。
中医儿科学里的小儿推拿那也是一绝啊。
有一回,邻居家的小孩老是咳嗽,吃了药也不见好。
我就跟邻居说:“要不试试小儿推拿?”邻居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我就给他们讲,小儿推拿就像是给孩子的身体做一场温柔的按摩,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机能。
就像给一个小机器重新调整零件一样。
我就试着给那孩子推了推肺经,从无名指的指根推向指尖。
一边推还一边跟孩子说:“小朋友,感觉是不是很舒服呀?”那孩子还真就不哭不闹的,过了几天,咳嗽真的减轻了不少呢。
说到小儿的疾病,那可真是多种多样。
像小儿泄泻,也就是拉肚子。
这要是放到西医那,可能就会用一些止泻的药啊之类的。
但在中医儿科学里,那就要分清楚是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还是伤食泄泻。
寒湿泄泻的孩子拉的便便就像蛋花汤一样,而且肚子还凉凉的。
这时候就得用一些温中的药,就像给孩子的小肚子点上一把小火炉,把寒湿给驱散掉。
中医医师笔记-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一、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2、风热;桑菊饮(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3、痰热;清金化痰汤加减4、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6、气虚久咳;六君子汤7、食积;曲麦二陈汤8、气阴两虚;生脉散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重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气阴两虚);生脉散(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大青龙汤加减4、肺实肾虚;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2、肺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加减五、口疮1、风热乘脾;银翘散加减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六、呕吐1、伤食;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2、胃热;加味温胆汤3、胃寒;丁萸理中汤4、肝气犯胃;解肝煎5、惊恐;定吐丸七、泄泻1、伤食;保和丸2、风寒;藿香正气散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4、脾虚;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6、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加减变证1、伤阴;连梅汤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3、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八、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九、厌食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加减2、脾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3、脾胃气虚;异功散加减十、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2、脾虚夹积;健脾丸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十一、疳证1、疳气;资生健脾丸2、疳积;肥儿丸加减3、干疳;八珍汤(眼疳)石斛夜光丸(心疳)泻心导赤汤(疳肿胀)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4、口干;泻心导赤散加减十二、惊风急惊风1、风热动风;银翘散加减2、气营两燔;清温败毒饮加减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加减4、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加减5、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加减慢惊风1、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
中医儿科重点打印
发展史☆西汉淳于意下气汤治气鬲病,记录了儿科最早的医案。
☆儿科现存最早专著《颅囟经》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观点。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尤重望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心主惊,肝风,脾困,肺喘,肾虚☆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是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擅用温补扶正,力倡固养元阳☆《幼幼新书》:南宋刘昉,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称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
☆明代万全:三有余四不足;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首重保护胃气。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诊法:风气命,浮沉红紫淡滞☆清-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至断脐(40周)。
2.新生儿期: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天。
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
生长发育最快。
4.幼儿期:1-3岁。
5.学龄前期(幼童期):3-7岁。
6.学龄期:7周岁-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
7.青春期:女11-12至17-18;男13-14至18-20.胎龄: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为40周,共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
胚胎期(妊娠早期12周):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影响。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
胎儿死亡率最高。
生长发育体重:出生:3kg >1岁体重(kg)= 8+2×年龄身高:初生:50cm;1周岁:75cm; 2岁-12岁:70+7×年龄囟门:前囟:12—18个月。
后囟: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
头围:33-34cm;1岁46;2岁48;5岁50;15岁/成人54-58胸围:32;1岁44近头维;2岁后大于头维。
乳牙:萌出4-10月,出齐2-2.5岁。
共20。
2岁内乳牙数=月龄-4或6 恒牙:6岁第一颗。
共32颗。
20-30岁出齐。
中医儿科学考试重点完美打印版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典型皮肤症状,皮肤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等,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的斑丘疹样紫癜,以双下肢伸侧及臀部为多。
约2/3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以脐周或下腹部绞痛伴呕吐为主,部分患儿同时伴关节痛和尿异常改变。
“儿科之圣” 钱乙,字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尤重望诊:尤其重视面上证,目内证;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心主惊,肝风,脾困,肺喘,肾虚;创立方剂:泻白散,导赤散,泻青丸,地黄丸,大青膏,至宝丹,紫雪丹 董汲北宋《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是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幼幼新书》:南宋刘昉,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擅用温补扶正,倡固养元阳.元 曾世荣《活幼新书》《活幼口议》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 学早期的集中论述,归纳急惊风为四证,八侯。
明代薛己薛凯《保婴摄要》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提出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清代夏禹《幼科铁镜》首重望诊.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诊法:风气命,浮沉红紫淡滞.明清时期我国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体重:小于6个月=出生时体重+0.7X 月龄;7~12个月=7+0.5X (月龄-6);一岁以上=8+2X 年龄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70+7X 年龄 出生时身长约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 ,第二年身长增长约10cm 。
2岁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 收缩压=80+2X 年龄,舒张压=收缩压X2/3 小儿发病表现在肺、脾、甚系疾病和传染病等方面。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总论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
中医儿科医案笔记
中医儿科医案笔记在我所经历的众多医疗案例中,中医儿科的那些事儿总是让我感慨万分。
中医,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在儿科领域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叫明明。
明明被父母带来的时候,小脸蛋红扑扑的,精神也不太好,一直依偎在妈妈怀里。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孩子已经发烧好几天了,吃了不少西药,可体温就是反反复复,降不下来。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我先仔细观察了明明的面色和神态。
他的眼睛有点无神,嘴唇干红,舌苔又厚又黄。
接着,我把耳朵凑近他,听他的呼吸声,感觉有点急促,还伴有轻微的咳嗽。
然后就是切脉啦,明明的脉象浮数,这表明体内有热邪在作祟。
在和明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孩子这几天胃口很差,几乎什么都不想吃,大便也不通畅。
综合这些症状,我心里有了个大概的判断。
我决定先给明明开一副清热解表的中药方剂。
但是,给小孩子喂中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大家都懂的,那味道可不好受。
明明一看到那黑乎乎的药汤,就开始哭闹起来,把头扭到一边,说什么也不肯喝。
这可把明明的父母急坏了,他们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
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我对明明说:“小朋友,你知道吗?这可不是普通的药哦,这是能让你打败身体里小怪兽的神奇药水。
只要你勇敢地喝下去,小怪兽就会被赶跑,你就能马上出去玩啦。
”明明听了,将信将疑地看着我,哭声渐渐小了下来。
在我们的连哄带骗下,明明终于皱着眉头,一小口一小口地把药喝了下去。
接下来的两天,明明的父母按照我的嘱咐,按时给孩子喂药、量体温。
第三天,明明再来复诊的时候,精神明显好多了。
一进门就活蹦乱跳的,小嘴巴还不停地说着:“叔叔,我感觉身体里的小怪兽被打跑啦!”看到孩子恢复了活力,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还有一次,遇到一个小女孩,总是晚上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行。
家长都快被折磨疯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找中医。
我仔细询问了孩子的日常饮食、睡眠情况,又检查了孩子的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一)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孕期28天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6*月龄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岁后:75+5*年龄头围:初生: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内,胸围常小于头围;1岁时几乎相等;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5~10 个月开始出牙。
20~30 个月出齐20颗乳牙。
6~24个月: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稚阴稚阳: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肺、脾、肾三脏较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此外,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心常有余: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气蓬勃之象。
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脏气清灵,易趋恢复。
婴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添加辅食的原则:由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淡到浓。
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神色指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重舌舍脉辨斑疹: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为斑;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压之褪色者,为疹。
看指纹:适用于3岁以内儿童。
虎口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幼幼集成》: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切脉的方法:一指定三关。
六种基本病理脉象: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按诊:“囟陷”:囟门凹陷,见于泻甚失水。
“囟填”:囟门高凸,见于呕吐壮热,为肝风内动。
“解颅”:囟门不能应期闭合,囟门宽大头缝开解。
“鸡胸”:胸骨高突。
“龟背”:脊柱高突,按之不痛。
“虚里”:心尖搏动处。
感冒定义: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
四季皆有,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轻者为伤风,重者为重伤风或时行感冒。
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虚证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侵袭于肌表。
病位:肺。
挟惊:肺、肝(肝常有余);挟痰、挟滞:肺、脾(脾常不足)。
虚证感冒:肺脾俱虚,卫外不固,因虚受邪,邪少虚多。
每月反复感冒2次以上。
感冒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寒热往来,鼻流清涕,自汗盗汗。
诊断:主要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咽痒咽红。
发病季节:四时皆有,冬春季多见。
流行性感冒:全身症状重,呈流行趋势。
虚证感冒:每月反复感冒2次以上。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
分证论治:(一)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无汗等。
治则: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
时行感冒发热较重者可选用:柴葛解肌汤。
(二)风热感冒:症状:发热较重,有汗热不解等。
治则: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
寒包热郁或寒热夹杂:表里双解。
(三)暑邪感冒:治则: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四)虚证感冒:症状:反复发作,寒热往来,时轻时重,鼻流清涕,自汗盗汗等。
治则: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五)兼证:挟惊、挟滞、挟痰(略)。
中医儿科(二)咳嗽定义:常见多发的肺系疾病。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发病季节:四季皆有,冬春季为多;发病年龄:婴幼儿发病最高。
西医:气管炎、支气管炎。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主要);痰浊内生;气阴两虚。
病位:肺脾。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他脏先病,累及于肺。
治疗原则:疏散外邪,宣肃肺气。
辨证论治:外感咳嗽(一)风寒咳嗽: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
(二)风热咳嗽:治则:疏风清肺方药:桑菊饮。
内伤咳嗽(一)痰热咳嗽:治则:清肺化痰方药:清金化痰汤(二)痰湿咳嗽:治则:燥湿化痰方药:二陈汤(三)气虚咳嗽:治则:健脾益气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四)阴虚咳嗽:治则:养阴润肺方药:沙参麦冬汤肺炎喘嗽(病例)定义:常见肺系疾病,为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所致。
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
发病季节:全年皆有,冬春季多见。
发病年龄:婴幼儿多见。
变证:心阳虚衰,内陷厥阴。
古书:(暴喘)“马脾风”。
西医: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郁闭肺络。
病位:肺经。
诊断: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
变证:(1)心阳虚衰:常继发于痰热闭肺证。
症状:面色苍白,唇口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四肢厥冷,右胁下肝脏肿大等。
(2)内陷厥阴:症状:高热不退,神昏惊厥,狂躁不安等。
新生儿患病:无上述典型症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
分证论治:常证:(一)风寒闭肺:治则:辛温开肺方药:三拗汤(二)风热闭肺:治则:辛凉宣肺,止咳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三)痰热闭肺:易致心阳虚衰之变证。
治则:泻肺降气,定喘涤痰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虎汤(四)毒热闭肺:症状:可见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大便秘结。
治则:清热解毒,泻肺泄热方药:三黄石膏汤(五)正虚邪恋:1.阴虚肺热:症状: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舌红而干,苔光或花剥等。
治则:养阴清肺方药:沙参麦冬汤。
2.肺脾气虚:症状:低热起伏不定,(肺虚)动则汗出,咳嗽无力,(脾虚)纳呆,大便溏薄等。
治则:益气健脾方药: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1)气阴两伤主症:津亏气虚症状,囟凹,腹凹如舟等。
治则:益气养阴方药: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主症:四肢厥冷,多汗,气息低微,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
急重症西医处理:(1)液体疗法:输液总量:轻度失水:120ml/kg;中度失水:150 ml/kg;重度失水:200 ml/kg。
补液成分:等渗性失水:1/2张含钠液;低渗性失水:1/3张含钠液;高渗性失水:2/3张含钠液。
周围循环障碍:1/2张含钠液迅速输入。
输液原则:先盐后糖。
补液速度: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纠正酸中毒:1/6g分子乳酸钠或5%碳酸氢钠。
低钙抽痉: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或肌注25%硫酸镁。
抗感染: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
食积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
食积与疳证的病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分证论治:(1)乳食内积:消食化积:消乳丸(伤乳);保和丸(伤食)。
(2)脾虚挟积:健脾消积:健脾丸疳证疳的含义:(1)病机:“疳者甘也”——小儿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成疳。
(2)症状:“疳者干也”——气液干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
辨证要点:辨病因、辨轻重、辨兼证。
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轻重:疳气:疳证之初期,症状较轻。
病机:脾胃运化不健。
症见形体消瘦、面黄发枯;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多发脾气。
治疗:以和为主。
疳积:本虚标实,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虚弱(虚),夹有食滞或虫积(实),属于虚实夹杂症候。
症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烦躁激动。
治疗:以消为主。
干疳:疳证后期,症状较重。
病机:脾胃气阴俱伤,元气衰竭。
疳证的兼证多发于干疳阶段。
症见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腹凹如舟,甚则突然虚脱。
治疗:以补为主。
兼证:“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肝——眼疳:脾虚则肝旺,肝阴不足,肝火上炎。
心——口疳:脾病及心,心火循经上炎。
脾——疳肿胀:脾虚生湿,脾为湿困,泛溢肌肤。
肾:脾虚及肾,元气告竭,可致阴阳离绝之危候。
紫斑瘀点:脾虚气不摄血,皮肤可见紫斑瘀点。
分证论治:常证:(1)疳气:治则:和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
(2)疳积:治则:消积理脾。
方药:肥儿丸。
(3)干疳: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
兼证:(1)眼疳:治则:养肝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
(2)口疳:治则: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散。
(2)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厌食鉴别诊断:厌食与疳证相同:小儿常见脾胃病。
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症状:长期食欲不振。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
不同:疳证:病变在脾胃,常涉及他脏。
兼有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
厌食:病变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
联系:厌食久病成疳。
分证论治:(1)脾胃不和:治则:运脾和胃。
方药:调脾散。
(2)脾胃气虚:治则: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3)脾胃阴虚:治则:滋脾养胃。
方药:养胃增液汤。
病名泄泻食积疳证厌食特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
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
发病季节常年,多见夏秋季秋冬季易成流行。
无明显季节性。
年龄婴幼儿5岁以下6岁以下西医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
消化不良小儿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及引起的合并症。
病因乳食内积,脾胃虚弱(泄泻:感受外邪)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
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
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气阴耗伤。
脾胃运化失健。
病位脾胃脾胃脾胃,可传至心肝肺肾脾胃治则顾护脾胃为主(疳气)和;(疳积)消;(干疳)补。
调理脾胃其他变证:疳证、慢惊风。
伤乳、伤食。
常于感冒、泄泻、疳证合并刺四缝治疗。
变证:疳证。
中医儿科(四)鹅口疮定义: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