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之欧阳体创编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之欧阳体创编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中药速记口诀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药速记口诀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药速记口诀欧阳家百(2021.03.07)发汗之最是麻黄清热之最是石膏泻火之最是黄连凉血之最是犀角开窍之最是麝香补气之最是人参补阳之最是鹿茸温里之最是附子退黄之最是茵陈消食之最是神曲泻下之最是大黄安神之最是酸枣仁驱虫之最是使君子芳香化湿之最是藿香利水渗湿之最是茯苓重镇安神之最是朱砂降气之最是沉香止血之最是三七补阴之最是女贞子理气之最是枳实疏肝之最是郁金活血之最是丹参补血之最是当归补脾之最是山药清痰之最是贝母祛风之最是独活止咳之最是杏仁另付中药歌诀——识得千里光,全家能治疮。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进家。

不怕全身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

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

若要睡眠好,常服灵芝草。

经常吃山楂,降脂减肥又降压。

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1,麻黄与桂枝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

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

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2,苍耳子与辛夷共同点:质轻,性升浮。

解表力弱,善于通窍。

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3,桑叶与菊花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内科学 精校整理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总论:一、欧阳家百(2021.03.07)二、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

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

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

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感冒: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分证论治:1、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3、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4、体虚感冒⑴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⑵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汤化裁咳嗽: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之欧阳学创编

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之欧阳学创编
跟师学员:
跟师笔记
时间
2016-2-19
指导老师
孙凤英,女,53岁,中脘胀滞一月,伴发热感,B超示:脂肪肝,肝囊肿,胃镜示:糜烂性胃炎,HP+,因“多发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十八年,口干口苦,乏力,泛酸,中脘胀滞不适,嗳气頻作,纳呆,大便正常,夜寐可,颈肩酸痛,手指酸痛,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体会:此患者水肿,选用了五苓散加味。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结石、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脑水肿、迷路水肿、呕吐、急慢性肠炎、肝胆疾病及酒精中毒性肝损伤、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可辨证用之。因此,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木香、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中医内科学笔记之欧阳数创编

中医内科学笔记之欧阳数创编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病机:卫表不和1)风寒束2)风热犯3)暑湿伤4)气虚感冒-5)阴虚感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于肺。

病理因素:痰、火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1.外感咳嗽1)风寒2)风3)风42.内伤咳嗽5)痰热郁肺6)肝火犯肺-7三、哮证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1.13)4)5)风2.1喘证《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1.1)风寒2)表3)痰45)肺21)肺补中益气汤)23五、肺痈初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2)阴虚火旺-3)气阴耗伤4七、肺胀《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1)肺肾2)阳虚345八、饮证《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阳虚阴盛,输入失职1.痰1)脾阳虚弱-2)饮留2.1)肺2)阴3)邪伏少43.溢饮4.支饮胸肺1)2)九、血证《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治则:治火、治气、治血1.1)2)3)4)2.齿衄1)2)3.咳血1)燥热伤肺2)肝火犯肺-3)阴虚肺热4.1)胃热壅盛-2)肝火犯胃35.便血1)2)脾胃虚寒—6.1)肾气不固—2)下焦热盛33)7.紫斑1)2)3)十、心悸《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1)心虚虎磁朱)24)5)6)水饮凌真武汤)67)十一、胸痹首见《金匮》,特点“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胸阳不振1)痰浊2345)气阴6十二、不寐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1.1)肝郁化火-234)胃气不和-2.1)心脾两虚2)阴虚火旺-34十三、厥证肝心《内经》:a突然昏倒,不知认人事;b肢体和手足逆冷《金匮》《伤寒》论厥,主要以手足逆冷为主明代《医学入门》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1.1)实证-2)虚证-21)23.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1)肺卫23)邪热45)十五、郁证《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丹溪气血火食湿痰六郁,气郁为主,六郁汤、越鞠丸1.实证12)气郁化火-3)气滞痰郁2.1)心脾两虚2)心神失养-3十六、癫狂《内经》病名;提出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张仲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难经》区分癫狂;丹溪“痰”;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1.癫证122.证13十七、痫证《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发作期以12)3)4)心脾5十八、胃痛《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医学正传》: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医学正传》:“通则不痛”;张景岳区分真心痛,强调气滞,主张理气肝脾病机:胃失和降,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中内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内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内科学欧阳家百(2021.03.07)感冒1)风寒证-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咳散2)风热犯肺-桑菊饮3)风燥伤肺-桑杏汤4)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肺痈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哮证1)冷哮-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6)肺脾气虚:补肺固卫-六君子汤加减7)肺肾两虚:补肾摄钠-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6)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7)肾虚: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8)正虚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肺胀1)痰浊阴肺-苏子降气、三子养亲、六君子加减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汤4)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保真汤、参苓白术散加减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痰饮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悬饮1)邪犯胸肺-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沙参麦气汤合泻白散溢饮表寒里饮-小青龙汤支饮: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2)心血不足-归脾汤3)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血证鼻衄:1)热邪犯肺-桑菊饮2)胃热炽盛-玉女煎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归脾汤齿衄:1)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便血: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归脾汤3)脾胃虚寒-黄土汤尿血1)下焦热盛-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7、紫斑1)血热妄行-十灰散2)阴虚火旺-茜根散3)气不摄血-归脾汤心悸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归脾汤3)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6)心血瘀阻-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胸痹1)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3)痰浊壅塞-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参附汤合右归饮不寐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3)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4)心脾两虚-归脾汤5)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厥证气厥1)实证-通关散、五磨饮子2)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厥1)实证-通瘀煎、清开灵注射液2)虚证-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营汤3)痰厥-导痰汤郁证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半厦厚朴汤4)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归脾汤6)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癫狂癫1)痰气郁结-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养心汤送服越鞠丸狂1)痰火扰神-生铁落饮2)痰热郁结-癫狂梦醒汤3)火盛伤阴-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痫证1)风痰闭阻-定痫丸2)痰火内盛-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阴脑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胃痛1)寒邪客胃-良附丸2)饮食停滞-保和丸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中汤5)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噎膈1)痰气交阻-启膈散2)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通幽汤4)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呕吐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保和丸3)痰饮内阻-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四七汤5)脾胃虚寒-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理中汤7)胃阴不足-麦门冬汤呃逆1)胃中寒冷-丁香散2)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理中丸5)胃阴不足-益胃汤泄泻1)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保和丸4)肝气乘脾-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四神丸痢疾1)湿热痢-芍药汤加减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桃花汤、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连理汤腹痛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大承气汤3)饮食停滞-枳实导滞丸4)肝气郁滞-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少府逐瘀汤6)中虚脏寒-小建中汤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2)气秘-六磨汤3)冷秘-湿脾汤合半硫丸4)虚秘:脾肺气虚-黄芪汤血液亏虚-润肠丸阴津不足-增液汤阳虚寒凝-济川煎胁痛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3)肝阴不足-一贯煎4)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黄疸阳黄1)热重于湿-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府郁热-大柴胡汤4)急黄-千金犀角散阴黄:1)寒湿阻遏-茵陈术附汤2)脾虚血亏-黄芪建中汤积聚聚证1)肝气郁滞-逍遥散、木香顺气丸2)食滞痰阻-六磨汤积证1)气滞血阻-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3)正虚瘀结-八珍汤合化积丸鼓胀1)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实脾饮3)水热蕴结-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调营饮5)阳虚水盛-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头痛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眩晕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半夏天麻白术汤中风中经络1)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加减2)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中脏腑1)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痰火瘀闭-羚角钩藤汤痰浊瘀闭-涤痰汤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恢复期1)风痰瘀阻-解语丹2)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痉证1)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清营汤5)痰浊阻滞-祛风导痰汤6)阴血亏虚-四物汤合大定风珠7)刚痉-葛根汤8)柔痉-瓜蒌桂枝汤疟疾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瘴疟:热瘴-清瘴汤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5)劳疟-何人饮水肿阳水:1)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疏凿饮子阴水1)脾阳虚衰-实脾饮2)肾阳虚衰-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淋证1)热淋-八正散2)石淋-石韦散3)血淋:实证-小蓟饮子虚证-知柏地黄丸4)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5)劳淋-无比山药丸癃闭1)膀胱湿热-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饮3)肝郁气滞-沉香散4)浊瘀阻塞-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腰痛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偏阴虚-左归丸偏阳虚-右归丸消渴上消-消渴方中消:1)胃热炽盛-玉女煎2)气阴两虚-七味白术散3、下消:1)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痹证1)行痹-防风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4)热痹-白虎桂枝汤5)痰瘀痹证-双合汤加减6)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痿证1)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虎潜丸5)脉络瘀阻-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归脾汤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丹桅逍遥散6)湿郁发热-三仁汤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虚劳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心气虚-七福饮3)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大补元煎血虚1)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阴虚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益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阳虚1)心阳虚-保元汤2)脾阳虚-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右归丸痴呆1)髓海不足-七福饮2)脾肾两虚-还少丹3)痰浊蒙窍-涤痰汤4)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痞满1)食滞内停-保和丸2)痰饮内停-二陈汤3)湿热中阻-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5)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益胃汤加香橼针灸学1.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之欧阳家百创编

一、感冒欧阳家百(2021.03.07)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缓解期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痿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3.上热下寒证: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九、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十、胸痹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生脉,心肾阴天阳参附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参附+右)--------------------------------------------------------------------------------------------------------------十一、真心痛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十二、不寐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胆)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酸)-------------------------------------------------------------------------------------------------------------十三、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茶)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芷)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活湿)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四)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大补)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痛血)-------------------------------------------------------------------------------------十四、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脾)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左){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中医的未来发展方向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的未来发展方向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医的未来发展方向欧阳家百(2021.03.07)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

中医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医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中医是近代的所命名,中医古代称作汉医,与蒙医、苗医等区别,近代与西医区别而称为中医。

中医的发展不仅仅从劳动生产中积累经验,还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经络学说。

阴阳五行同样是道学、易学的基础。

中医还有一点最根本的的理论,理论中的理论,那就是气。

气是中医的根,也是同西医的最根本区别,前面说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根本也是气。

气是什么?气又叫气机,是推动一切生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也可以把它叫做一股生命能量,它不同于自然界物质之气。

俗语说人活一口气,中医判断一个病人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的基础,就是病人的气(生命能量)是充足还是衰竭,如果充足就会好转,如果衰竭就会恶化。

如果把人比喻一辆汽车,西医研究的是这个汽车的构造和零部件,西医的最高成就基因图也就是制造这辆汽车的图纸;而中医研究的是什么能量和程序使这辆车快和稳的跑起来。

西医研究是在尸体解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是在活体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存在方向性不同。

中医现在越来越没落,在整个医疗界处于从属地位,医疗技术没有大的发展,整个中医界在吃老本,只在中药现代化上下功夫,甚至有的砖家叫嚣取消中医,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中医的研究方向出现偏差,走上了歧路,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中医的根是气,中医研究的大方向应该是气,也必定是气,只有把气这种推动生命运动的能量系统化,科学化,方程式化,才能用现代科学重新定义中医,发展中医,中医发展才能取得质的飞跃。

那么气道底是什么呢?古人是怎么研究的?现代人又是怎么研究的?古人没有现代的科学手段,现代仪器,但这不能阻碍古人对气的研究和探索,不止中医在研究气,道家、武术家、养生家都在研究气,并取得很大成就。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之欧阳索引创编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之欧阳索引创编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欧阳家百(2021.03.07)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跟师心得体会之欧阳数创编

跟师心得体会之欧阳数创编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医生期盼达到的。

但是进入医生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一年,下面结合我的学习情况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及跟师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摸索出的有效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

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

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速记之欧阳道创编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速记之欧阳道创编

目录解表剂…………………………………………………………… (2)泻下剂…………………………………………………………… (3)和解剂…………………………………………………………… (3)清热剂…………………………………………………………… (4)祛暑剂…………………………………………………………… (6)温里剂…………………………………………………………… (6)表里双解剂……………………………………………………………7补益剂…………………………………………………………… (7)固涩剂…………………………………………………………… (8)安神剂…………………………………………………………… (9)开窍剂…………………………………………………………… (10)理气剂…………………………………………………………… (10)理血剂…………………………………………………………… (11)治风剂…………………………………………………………… (12)治燥剂…………………………………………………………… (13)祛湿剂…………………………………………………………… (13)祛痰剂…………………………………………………………… (15)消导化积剂……………………………………………………………16驱虫剂…………………………………………………………… (16)=======解表剂(12个)=======辛温解表【麻黄汤】干妈贵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外感风寒表实治【桂枝汤】桂芝要炒姜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外寒里饮最有功。

【大青龙汤】石膏姜枣麻黄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2之欧阳语创编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2之欧阳语创编

跟师心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后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现存有宋朝的养生著作11种,元朝的养生专著7种;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

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大多今日尚有存者。

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

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

“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

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

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按摩和针灸。

它们和拔罐、刮痧、气功、药膳等都是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

中医诊断笔记之欧阳学创编

中医诊断笔记之欧阳学创编

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

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

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

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

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

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

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

(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

(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

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

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

12、少阳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

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

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

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

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病情的转折点。

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

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

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

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

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

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

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

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

6、胁痛——责于肝胆。

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

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

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

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

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

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

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

针灸学笔记整理之欧阳法创编

针灸学笔记整理之欧阳法创编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执业中药师药综考点打印版之欧阳计创编

执业中药师药综考点打印版之欧阳计创编

1、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2.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的内容,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3.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4.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

6、阴阳的属性,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7.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8.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9、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在诊法方面,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

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10.外科病症中的阴证、阳证,又有特殊的含义。

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麻木、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11.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12.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13.对阴阳偏衰的治疗,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14.归纳药物的性能一般具有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

反之,具有减轻或消除寒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1之欧阳术创编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1之欧阳术创编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魅力课堂)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

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师生角色的分配要科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欧阳音创编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欧阳音创编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药文化之欧阳治创编

中医药文化之欧阳治创编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而且此后,将继续在神州大地上扎根发展。

中药学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像西方医学,而是人人都知其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成土壤。

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医药进行认识实践,由此创建的一切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

可以说中医学是一种产业,一种技术,也是一门学术。

其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集古圣先贤和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智慧。

总而言之,中医药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致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三个方面。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药精神文化博大之一。

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

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作了全面总结。

他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

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贵财富。

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

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

他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

”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对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中医妇科笔记之欧阳体创编

中医妇科笔记之欧阳体创编

中医妇科学(十一五教材)【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型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血热型1)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两地生地地骨皮,玄麦阿胶白芍宜)《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清经地骨青蒿丹,黄柏地芍茯苓选)《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滋补肾阴、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景岳全书》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人参养荣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需,地芍五味陈桂心,气血双补似归脾)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大营煎,地归杞,杜仲甘草桂牛膝)《景岳全书》/温经汤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乌药汤,当归选,加味乌药去砂延)《兰室秘藏》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实热型:固经丸五、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加减一贯煎(加减一贯二地麦,知母芍草地骨配)/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阿胶红枣+ 茯苓炒地榆(清肝止淋四去芎,阿胶丹皮黄柏用,牛膝香附枣黑豆,湿热带下间血行)《傅青主女科》/四妙丸+固经丸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逐瘀止血四去芎,大黄壳丹桃龟用)(四物)六、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安冲汤+升麻(固冲汤+生地续断)《医学衷中参西录》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景岳全书》七、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似:右归丸--去鹿龟胶牛膝,加当归杜仲)/当归地黄饮+紫河车丹参(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即:八珍汤-白术草+山药芪)3)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苍附导痰汤+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5)血寒型: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育阴汤(育阴三补龟牡蛎,寄生芍断阿螵榆)《百灵妇科》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大补元煎+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3)脾虚型: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冲汤/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参术芪,地归黑姜崩脾虚)4)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清热固经地黄芩,地骨龟板牡蛎粉,阿胶藕节棕炭栀,地榆甘草热崩临)5)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6)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失笑散+胶艾龙牡贼九、闭经--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苁蓉菟丝河车盆,艾地归梗羊寄生)(肾虚闭经通用方)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丹参牛膝(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4)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苓参白术散5)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小营煎,四去芎,山药枸杞甘草行)6)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7)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8)痰湿阻滞型:豁痰除湿、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金铃子散+四物汤+木香槟榔/金铃子散+四逆散+鸡血藤益母草木香香附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少腹逐瘀汤/ 艾附四物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四妙丸+金铃子散4)血虚肝郁型:益气养血、柔肝止痛--参芪四物汤/ 胶艾四物汤5)肝肾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调肝归芍山药草,巴戟山萸配阿胶)《傅青主女科》/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四逆散6)阴虚肝郁型:滋阴柔肝、调经止痛--一贯煎+四逆散7)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当归党参十一、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养肝肾、育阴益营--蒿芩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脾益气降温--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活血化瘀、清热调经--血府逐瘀汤+栀子丹皮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丸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上炎: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瘀血阻滞: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3)气血虚弱:养血益气止痛--八珍汤+首乌蔓荆子鸡血藤4)虚阳上亢: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钩藤石决明5)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钩藤石决明白芍3)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胆星白蒺藜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鸡血藤/ 当归补血汤+白芍丹参玉珠鸡血藤2) 血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衄1)肺肾阴虚:滋肾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牛膝(顺经汤,四去芎,沙丹芥穗白茯苓)《傅青主女科》2)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清肝引经汤(清肝引经四芎去,丹栀芩楝茜茅膝)(丹皮)/丹栀逍遥散+牛膝代赭石黑芥穗十六、经行泄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四神丸+健固汤(健固汤,参术苓,巴戟薏仁妇泻用)《傅青主女科》十七、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肾气丸+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四物+金铃子散+ 木香槟榔泽泻益母草)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滞:疏肝理气、和胃通络--柴胡疏肝散+王不留行川楝子2)肝肾亏虚:滋阴养肝、疏肝理气--一贯煎+麦芽鸡内金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2)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清热安神--温胆汤+胆星黄芩石菖蒲/ 生铁落饮+郁金黄连(生铁落饮胆星贝,二冬二茯远砂配,玄参橘红翘钩藤,丹参菖蒲痰癫给)(辰砂)《医学心悟》3)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养心汤- 川芎半夏(养心汤,参黄芪,归草茯神远志需,柏子五味芎麦冬,经行产后神不宁)《证治准绳》二十、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凉血化瘀--知柏地黄丸+蒲黄三七黄连淡竹叶2)胃中积热型:清胃泻火--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当归饮子草四物,荆防白蒺芪首乌)2)风热型:疏风清热、调经之痒--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首乌/ 六味地黄丸/一贯煎/ 天王补心丹/ 镇肝熄风汤 / 丹栀逍遥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二十三、经断复来1)气虚--安老汤(安老汤,参术芪,地归山萸阿芥穗,香附甘草耳炭配,经绝忽下血证给)《傅青主女科》2)阴虚--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易黄汤4)湿毒郁结--萆薢渗湿汤+桂枝茯苓丸(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十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带下病】1)脾气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易黄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女科切要》(内补黄芪肉桂附,沙苑紫菀鹿茸菟,苁蓉茯神螵白蒺,益火之源固带图)3)阴虚夹湿热: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芡实金樱子/ 六味地黄丸+四妙丸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除湿止带--止带方(止带猪茯车前泻,茵栀黄柏芍丹膝)《世补斋不谢方》/ 蒲贯四妙丸(蒲公英贯众)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草贯众炒荆芥炒地榆【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加味温胆有芩连,芦根麦冬恶阻安)/苏叶黄连汤(苏+黄)+橘皮竹茹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饮+增液汤+麦门冬汤4)痰湿逆阻: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青竹茹汤用二陈,换橘去甘痰逆临)《济阴纲目》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芎,苓术泽泻绵腹痛)《金匮要略》2)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胶艾汤,四物草,暖宫止痛安胎效)《金匮要略》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苏梗陈皮三、胎漏(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固下益气参术草,胶艾砂仁和地芍)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 当归(加味阿胶四去芎,胶艾白术与杜仲,栀芩侧柏凉止血,血热胎漏服能应)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 寿胎四君子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 寿胎四君子丸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苎根汤,四去芎,阿草血少虚胎动)《妇人大全良方》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圣愈参芪四物加,加味续断杜仲砂)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补肾固冲菟断鹿,巴戟杜仲枸砂术,党参熟地归阿枣,先兆流产滑胎疗)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益母草(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傅青主女科》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杀胎:氨甲喋呤1mg/kg/d 米非司酮150mg/d 3—5d 5-fu10mg/kg/d+10%GS静滴)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宫外孕2号方(棱莪芍丹桃)+紫草根30g全蝎10g水蛭10g蜈蚣2条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宫外孕2号方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宫外孕2号方+失笑散+水蛭生山楂/ 血府逐瘀汤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荡鬼小承归桃红,丹皮雷丸参膝用)《傅青主女科》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芫花川乌秦艽蚕,柴胡吴萸巴戟天)《妇科玉尺》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党参覆盆子桑葚子(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续断枸杞子(胎元饮,四去芎,参术陈草和杜仲)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枸杞桑葚子(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十一、妊娠小便淋痛(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清心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加味五淋四去芎,芩栀车前赤茯苓,泽泻滑石木通草,湿热子淋服之应)十二、胎气上逆(子悬)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紫苏饮,芍归芎,参草腹皮陈皮用)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芩术汤(芩+术)+瓜蒌桑白皮栀子枳壳/芦根汤(芦根竹茹麦前胡,橘皮脾胃湿热妇)《济阴纲目》十三、胎水肿满(子满--羊水过多)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鲤鱼汤,苓术姜,芍归养血渗湿方)《千金要方》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槟榔(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四、妊娠肿胀(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白术散,五皮选,去桑加术子肿选)《全生指迷方》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五苓散+菟丝子山药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天仙藤,陈四苓,香附木瓜苏叶用,乌药生姜和甘草,气滞子肿服能应)/ 茯苓导水汤(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五、妊娠心烦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人参麦冬苓茹草,知芩生地虚烦效)《妇人秘科》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竹沥汤(竹沥汤,芩苓防,麦冬养阴热烦上)《千金要方》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当归+黄芩竹茹十六、妊娠眩晕(子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生牡蛎龟板石决明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生牡蛎龟板石决明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子痫)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安宫牛黄丸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金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桔梗紫苏麻根白,赤茯参草天冬贝)(麻黄桑根白)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养金汤,地知桑,阿胶沙麦蜜杏尝)二十、胎位不正1)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保产神效芍归芎,厚壳芥穗艾羌并,芪菟干姜川贝草,交骨不开胎横生)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八珍汤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催生安胎乌药归,前胡菊花莪术配)【临产病】一、难产1)肾气虚弱:补肾降气、开窍催产--神效催生丹(神效催生麝乳丁,兔脑和丸难产应)《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送子丹(送子四物生黄芪,去芍加麦润胎宜)(麦冬)《傅青主女科》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催生立应散《济阴纲目》(催生立应芍归芎,枳壳大腹白芷用,车前冬葵和牛膝,气滞血瘀难产应)4)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神效达生散《达生篇》(神效达生芍归芎,枳壳大腹术苏梗,陈贝甘草和葱头,加葵产前催效宏)二、胞衣先破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蔡松汀难产方(蔡松汀,难产方,参芪茯神芍芎当,枸杞龟板补气血,宫缩无力血不养)2)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济生汤(济生归芎刘寄奴,泽兰香附壳大腹)三、胞衣不下1)气虚:补气养血、理气下胞--生化加参汤(生化加参下胞方,归芎香附白术上)《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牛膝汤(牛膝当归瞿麦滑,木通葵子赤豆下)《妇人大全良方》3)寒凝:温经行滞、活血下胞--八味黑神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味黑神四去芎,姜桂蒲黄豆草行)(黑豆甘草)四、子死腹中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苏木+人参)《丹溪心法》/ 独参汤 / 参附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没药+血竭)《妇人大全良方》+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二、产后血崩1)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升举大补汤- 黄连+地榆炭乌贼骨(升举大补补中益,去柴加地麦冬宜,芎芷黄连黑芥穗, 产后气虚血崩宜)《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化瘀止崩蒲五灵,益母沙参七归芎)(三七)《中医妇科学》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证治准绳》(牡蛎龙骨续熟地,归芎茯苓艾地榆,人参五味和甘草,产伤血崩服之宜)(炒艾)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肠宁地归山药断,肉桂参胶麦冬草)《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3)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汤四、产后痉证1)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天麻钩藤(三甲:生牡蛎、生龟版、生鳖甲)2)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五、产后发热1)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黄芪地骨皮2)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3)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银花黄芩(解毒活血翘葛柴,桃四去芎壳草来)《医林改错》4)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六、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鸡血藤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七、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胶艾乌贼骨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煅牡蛎炒地榆(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牡蛎茜草三七八、产后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补气通脬饮(补气通脬芪通麦)(通草麦冬)《女科辑要》2)肾虚:补肾固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木通散(木通滑槟壳葵草)《妇科玉尺》4)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桃蒲黄,瞿麦滑膝草通上)(木通)《医宗金鉴》九、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气虚:益气固摄--黄芪当归散(芪归枣)+山茱萸益智仁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莩--金贵肾气丸+益智仁桑螵蛸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脬--完胞饮(完胞饮,芪四君,桃红归芎益母临)十、产后大便难1)血虚津亏: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四物汤2)脾肺气虚: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润燥汤(润燥二地归大黄,麻仁桃红升草上)十一、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通乳参芪归木通,桔梗猪蹄煮麦冬)《傅青主女科》2)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四物草,桔梗青柴粉通草,山甲不留漏芦用,解郁通乳效甚好)3)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香附)+漏芦散(漏芦蛇蜕瓜蒌配)十二、乳汁自出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补中益气汤+芡实五味子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丹栀逍遥散+生牡蛎夏枯草附:回乳方1)麦芽煎(炒麦芽60g,煎汤频服)2)免怀散(免怀红花芍归尾,牛膝煎服3剂给)《济阴纲目》3)朴硝外敷(朴硝120g,分装纱布袋内,置两乳房外敷,待湿后更换之)【妇科杂病】一、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毓麟珠,八珍菟,鹿角杜仲川椒煮)《景岳全书》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丝山药芡,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四去芎,山萸养血补任冲)《傅青主女科》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百灵调肝芍归膝,瓜蒌川楝枳皂刺,青皮通草王不留,肝郁不孕服之宜)《百灵妇科》/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芍归术,丹皮香附花粉茯)《傅青主女科》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启宫二陈苍附芎,去草加曲痰郁宫)(经验方)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二、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丝山药芡,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3)湿热郁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土茯苓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四逆散+四妙丸+金铃子散/桃核承气汤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牡丹散,延胡归,三棱莪术芍膝桂)(桂心)《妇人大全良方》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苍术茯苓三、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香棱丁木莪三棱,枳壳川楝小茴青)(青皮)《济生方》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蛭虻螬,地芩干漆杏仁桃,芍草相配干血痨,腹中痞块服渐消)(蛴螬)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散聚二陈榔归芎,桂附吴萸枳朴杏)(桂心附子)4)热毒: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蕺菜:鱼腥草)+三棱莪术皂角刺赤芍丹皮丹参(银花蕺菜系鱼腥,荆芥甘草土茯苓)《中医妇科治疗学》四、子宫脱垂1)气虚: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枳壳2)肾虚:补肾固脱--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鹿角胶升麻枳壳五、脏燥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肾不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前阴病】一、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首乌白鲜皮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白头翁苦参防风(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阴肿1)肝经湿热:清肝利湿、消肿止痛--龙胆泻肝汤+蒲公英紫花地丁2)痰湿凝滞:温经化痰、活血消肿--阳和汤+半夏皂角刺3)外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血府逐瘀汤+三七三、阴疮1)湿热型:清肝泄热、解毒除湿--龙胆泻肝汤+蒲公英土茯苓/ 仙方活命饮2)寒湿型:温经化湿、活血散结--阳和汤+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四、阴痛1)肝肾亏损:滋养肝肾、缓急止痛--当归地黄饮+牡蛎白芍延胡索(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汤《竹林女科》(川楝大小茴槟榔,乌药元胡乳木香,猪苓泽泻术麻黄,肝经寒痛酌葱姜)五、阴吹1)气虚: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枳壳2)胃燥:泻热润燥、理气导滞--麻子仁丸3)气郁:疏肝理气、开郁行气--逍遥散+枳壳4)痰湿: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橘半桂苓枳姜汤+白术(橘半桂苓枳姜汤,痰湿阴吹服之良)附: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师学员:
跟师笔记
时间
2016-5-27
指导老师
范志刚,男,44岁。反复头晕一周,伴恶心未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血脂偏高,血压155/100mmHg。
天麻10g茯苓20g川芎10g杜仲10g
半夏10g钩藤10g白蒺藜10g桑葚10g
白术10g当归10g丹参30g决明子30g
山楂10g鸡内金12g
老师讲解:此患者应辩证为祖国医学“眩晕”之范畴。治宜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抗惊厥,抗癫痫,镇痛,降压,保护心肌等作用。
杜仲10g猪苓10g
体会:本方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减。云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五味中药合成五苓散,温阳化气,利便解表。而“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蒲公英清化湿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运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合欢皮30g生牡蛎30g生姜3片大枣4颗
体会:归脾汤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归脾汤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浙贝母,山慈菇,牡蛎可消肿散结,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
跟师笔记
时间
2016-3-4
指导老师
沈常燕,女,38岁,腰酸,B超示:左肾积水,左肾结石,有尿路感染病史,近日尿频,尿急明显,带下色黄质粘,纳可,大便日一次,质粘臭秽,舌胖偏红,苔腻,脉细弱。
萹蓄草15g六一散15g薏苡仁30g川牛膝20g
瞿麦30g炒苍术20g浙贝母10g蛇舌草30g
小石苇30g蒲公英30g杏桃仁10g金钱草30g
麻黄6g生甘草5g地龙10g紫苏子10g
杏桃仁10g瓜蒌皮10g鱼腥草30g莱菔子30g
桑白皮10g浙贝母10g茯苓20g白芥子10g
山萸肉10g
体会:此患者为老年男性,病久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涌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痞等症。老师此次所拟方剂,既有三子养亲汤、又有三拗汤。三子养亲汤可降气快膈,化痰消食。三拗汤宣肺解表,止咳平喘。浙贝母,瓜蒌皮,鱼腥草化痰止咳,山萸肉补肾纳气平喘。
跟师笔记
时间
2016-1-22
指导老师
马妹妹,女,57岁,双足踝肿胀,右下肢红疹,否认三高病史,形体肥胖,腰背酸痛,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食纳可,大便日一次,质正常,舌胖大,暗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黄芪30g桂枝6g桑白皮10g冬瓜皮30g
防己10g生白术20g大腹皮10g丹参30g
茯苓20g泽泻30g陈皮10g蒲公英30g
跟师学员:
跟师笔记
时间
2016-2-19
指导老师
孙凤英,女,53岁,中脘胀滞一月,伴发热感,B超示:脂肪肝,肝囊肿,胃镜示:糜烂性胃炎,HP+,因“多发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十八年,口干口苦,乏力,泛酸,中脘胀滞不适,嗳气頻作,纳呆,大便正常,夜寐可,颈肩酸痛,手指酸痛,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体会:脉证合参,此患者当辩证为祖国医学“腹痛”之范畴。证属下焦湿热。此次选用了四妙丸加味。四妙丸由苍术,牛膝,黄柏(盐炒),薏苡仁,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约得750g,干燥,即得,黄柏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并能抑制真菌。黄柏有效成分黄柏碱对原发性新月体性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有效。薏苡仁有效成分薏苡素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怀牛膝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薏苡仁、怀牛膝有镇痛作用,苍术、薏苡仁有镇静作用。本品主要有抑菌,解热,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又加用了一些滋补肾阴之品。
柴胡10g生甘草5g蒲公英30g白芨10g
炒黄芩10g厚朴10g乌贼骨30g徐长卿10g
制半夏10g生赤芍10g炒苍术30g砂仁5g
干姜6g生鸡金12g党参10g
体会:老师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凡邪气侵犯少阳,使少阳经腑同病,可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不舒,气血津液不行,内外上下不通,诸病生焉。方中药物可分三组:一为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为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二为半夏、干姜和胃降逆止呕,并通过其辛散作用,兼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三是人参、甘草、益气调中,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又能补脾胃以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诸药共伍,少阳经腑同治,又旁顾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自利。使用小柴胡汤还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用八钱。”其剂量以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为宜。二是应用要抓住柴胡汤证的主证、主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三是本方证或然证较多,当在辨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随证灵活加减。跟师学员:
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木香、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跟师学员:
跟师笔记
时间
2016-4-29
指导老师
邵月明,女,63岁。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胸闷气短数日,伴失眠,双下肢水肿、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茯苓20g猪苓10g芍药20g夜交藤30g
白术10g桂枝10g黄芪30g香附10g
泽泻20g丹参20g防己10g柴胡10g
川芎10g炒枳壳10g
跟师笔记
欧阳家百(2021.03.07)
时间
2016-1-8
指导老师
钱林珍,女,63岁,纳呆,右胁不适,全身乏力,下肢发软,夜寐不安,大便1-2日一行,质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血常规示:WBC:2.9*109/L,HB:105g/L,PLT:41*109/L。
绵茵陈15g炙甘草5g蒲公英30g炙升麻10g
1.镇静:天麻、茯苓、白术均有镇静作用.尤其天麻的作用更为明显。
2.抗惊厥,抗癫痫:天麻有显著的抗惊厥、抗癫痫作用;甘草亦有抗惊厥作用。
3.镇痛:天麻具有明显且较持久的镇痛作用;甘草亦有三定的镇痛作用。
4.降压、保护心肌等:白术可扩张血管,天麻及半夏具有降压作用,天麻尤可降低冠脉及脑血管阻力,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对缺血心肌在保护作用。半夏及茯苓亦有一定的强心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体会:此患者水肿,选用了五苓散加味。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结石、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脑水肿、迷路水肿、呕吐、急慢性肠炎、肝胆疾病及酒精中毒性肝损伤、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可辨证用之。因此,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生鸡金12g白茅根30g
体会:泌尿系结石的传统治则有“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积者行之,结者散之”和“诸淋家不可发汗”的原则。随着人们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治疗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主要有清热利湿排法、壮腰健肾法、温肾利水法、益气法、养阴法、理气行滞法、活血化瘀法、缓急止痛法和针灸疗法等。清热利湿法以清热祛湿通淋排石为主,采用八正散加减(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白茅根、石韦、冬葵子、扁蓄、瞿麦、滑石、木通等)治疗本病,总有效率91.7%。
连翘10g炒当归10g乌贼骨30g茯神20g
炒白芍15g川芎10g炒苍术10g生山药30g
仙鹤草50g生鸡金12g炒枳壳10g延胡索10g
体会:老师选用清化治中汤加减,舒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
本方以茵陈、连翘、蒲公英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枳壳理气消胀。泄湿和胃;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一则柔肝止痛.一则可防温燥药伤阴耗津之弊。全方共奏疏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之功,达到治理中焦病证的目的。患者三系减少,炒当归,川芎,炒苍术,升麻可养血健脾,仙鹤草有提升血小板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