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中医,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医学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的学习者,跟师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中医的宝库中寻宝,每一次的跟诊都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
在这最新的跟师笔记中,我将分享我在师父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我的师父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他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跟师的日子里,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来到诊室,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等待着师父的到来。
师父看病非常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他总是耐心地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脉象,仔细倾听患者的叙述,询问病情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记得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前来就诊,自述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月经不调。
师父先是仔细观察了她的面色,发现她面色潮红,双目有神但略显焦虑。
接着,师父为她切脉,脉象弦细数。
然后,师父又详细询问了她的饮食、二便、情绪等情况。
综合判断后,师父认为患者是肝郁化火、阴虚火旺所致。
师父开出了疏肝泻火、滋阴降火的方剂,并嘱咐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在用药方面,师父总是精益求精,力求药到病除。
他常常教导我,用药如用兵,要知药性,明药理,方能遣方用药,恰到好处。
有一次,一位老年患者患有慢性咳嗽,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师父经过仔细辨证,认为是肺气虚弱、痰湿内阻所致。
在用药上,师父选用了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的药物,同时加入了少量的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之品。
师父说,麻黄虽为辛温之药,但用量得当,可起到宣肺平喘的作用,与其他药物配伍,能标本兼治。
结果,患者服用了几剂药后,咳嗽明显减轻。
除了临床诊疗,师父还非常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他常说,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治病不仅要治身,更要治心。
有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患上了焦虑症,出现了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
师父在为他治疗的过程中,不仅开了中药调理身体,还耐心地与他交流,帮助他分析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师,我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记录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的跟师笔记:
1. 诊断方法:中医妇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症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病机上,中医强调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等因素。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具有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调理养生: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对于妇科疾病的调理养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症状。
5. 医患沟通:作为中医师,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了解她们的需求和担忧,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安慰。
同时,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药物的作用,增强她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臀痈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详细如下:(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天气:[天气状况]跟师地点:[诊所/医院名称]一、病例一。
(一)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2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二)主诉。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2天。
(三)现病史。
患者2天前因劳累后外感风寒,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C,恶寒明显,加衣被不能缓解,头痛连及项背,鼻塞声重,流清涕,无汗,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辩证。
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寒性凝滞,经脉拘急,故头痛连及项背;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宣,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
(五)治法。
辛温解表。
(六)方剂。
荆防败毒散加减。
- 荆芥10g - 辛温解表,祛风散邪,为君药。
- 防风10g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助荆芥以增强辛温解表之力,为臣药。
- 羌活10g -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袭表证。
- 独活10g - 祛风湿,通痹止痛,与羌活相伍,增强祛风湿止痛之功。
- 柴胡10g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前胡10g -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与柴胡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 川芎10g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缓解头痛。
- 枳壳10g - 破气行痰,消积除痞,调理气机。
- 茯苓10g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顾护脾胃。
- 桔梗10g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有利于肺气宣畅。
- 甘草6g - 调和诸药。
(七)医嘱。
- 避风寒,注意保暖。
- 多饮温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食物。
- 保证充足的休息。
二、心得体会。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这个感冒患者的诊治,深刻体会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妙之处。
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疾病,西医往往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法和方剂。
师承教育跟师笔记
师承教育跟师笔记一、跟师笔记,那可是师承教育的宝藏啊!就像探险家的地图,指引着我在中医知识的大森林里穿梭。
我师傅给人看病的时候,那专注的眼神,就像老鹰盯着猎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一边把脉,一边喃喃自语,我就在旁边拼命地记。
每一个脉象的描述,每一个用药的思路,都被我像拾贝壳一样,小心翼翼地收进跟师笔记里。
这笔记可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是我通往医术高峰的一个个小阶梯呀。
二、我跟着师傅学习,那跟师笔记简直就是我的秘密武器。
你知道吗?就像厨师有自己的菜谱,我的跟师笔记就是我的医学菜谱。
有一回,来了个病人,肚子疼得厉害。
师傅看了看,问了几句,就开了个方子。
我在旁边一头雾水,师傅就耐心地给我解释。
他说这就像是打仗,要先搞清楚敌人的情况,再出兵。
我把他说的这些话,还有方子的配伍,都详细地记在笔记上。
这笔记,就像是我的军师,在我自己看病的时候,给我出谋划策。
三、跟师笔记是师承教育里最实在的东西。
它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师傅的智慧和我的不足。
我记得有次师傅给一个咳嗽很久的病人看病。
师傅问了病人的起居饮食,又仔细听了听咳嗽的声音。
然后他告诉我,这咳嗽就像树的根烂了一点,得从根上治。
他开的药,就是在给树根浇水施肥,让树重新健康起来。
我把这些话记下来后,就常常翻看,每次看都觉得自己好像又明白了一点。
这笔记啊,就是我进步的见证者。
四、我的跟师笔记,就像一部连续剧,每天都有新剧情。
师傅每天接诊不同的病人,就像电视剧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
有个病人老是失眠,师傅给他把了脉,看了舌头,然后对他说:“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小池塘,现在水太浑了,所以鱼(心神)不安。
”师傅开的方子就是要让池塘的水清起来。
我在笔记上把这个生动的比喻也记下来了。
这样的笔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看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部有趣的故事集,还能学到医术,多棒啊!五、师承教育中的跟师笔记是我的知识百宝箱。
每次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惊喜的盒子。
师傅给病人讲养生之道的时候,那叫一个生动。
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本卷须知,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缺乏,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假设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假设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假设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臀痈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详细如下:(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今天跟随师傅到郊外采药,师傅教我寻找野生的当归。
他说,当归性温,归肝经,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不过,采药时要小心,避免伤及当归的根部。
我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片翠绿,仿佛看到了当归的芬芳和养分。
师傅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二)在门诊看病时,师傅教我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识病情。
他说,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指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等;切是指摸诊病人的脉象。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三)师傅教我利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病人的疼痛。
他告诉我,针灸是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针灸的穴位位置、刺激方法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四)在诊治痢疾时,师傅教我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
他说,中药的调理作用比较温和,适合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体质。
他还亲自示范了煎药的步骤,并告诉我中药煎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握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五)师傅教我通过运动疗法来改善病人的体质。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传统健身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六)师傅教我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
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方面。
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养生之道,比如养心安神、养肝防癌、养肺防感冒等,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七)师傅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理气血。
他说,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比如按摩经络、饮食调理等,让我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八)师傅教我学习中医的传统文化。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带教单位 XXX医院指导老师 XXX 继承人 XXX 跟师日期 XX年4月2日跟师地点老师诊室随诊(操作)记录:跟师笔记内容苏庆申,男,60岁。
右上腹痛一天,舌苔黄,脉弦。
处方如下:柴胡、白芍、香附、元胡、川芎、川楝子、木香、砂仁、茵陈、金钱草、虎杖、板蓝根、甘草、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
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
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
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带教单位 XXX医院指导老师 XXX 继承人 XXX 跟师日期 XX年4月7日跟师地点老师诊室随诊(操作)记录:跟师笔记内容孙凤华,女,47岁。
最新整理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精品资料
整理中医师承跟师笔
记
........................................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汇总
学习-----好资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带教单位XXX 医院随诊(操作)记录: 跟师笔记内容 苏庆申,男,60岁。
右上腹痛一天,舌苔黄,脉弦。
处方如下: 柴胡、白芍、香附、元胡、川芎、川楝子、木香、砂仁、茵陈、金钱 草、虎杖、板蓝根、甘草、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 肝、脾、胃。
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 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 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 的一系列症候。
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 札 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 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 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 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 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 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 腹痛不适等症。
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 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 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 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 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 15g ,酸枣仁20g,珍珠母25g ;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 10g ;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 ,旋覆花(包)、藿香各10g ;纳 差加焦三仙各10g ;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 ;脾胃虚弱加党参、 山药、白术各12g ;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 20g 。
指导老师 跟师日期XXX 继承人XX 年4月2日跟师地点 XXX 老师诊室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学习-----好资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带教单位XXX 医院 随诊(操作)记录: 跟师笔记内容惠仁堂,男,37岁。
中医跟师笔记内容
中医跟师笔记内容
以下是 9 条中医跟师笔记内容:
1. 今天跟师看诊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头疼多年的患者,师父就像个经验老到的侦探一样,仔细询问着各种细节,然后开了几味药。
这就好比要修好一辆故障车,得先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呀!我问师父:“这样就能治好吗?”师父笑着说肯定没问题。
真的好期待这个患者能快点好起来呀!
2. 有个患者一直肠胃不好,师父给他把了脉,嘿,那认真的模样像是能从脉象里看出花来。
然后师父说了一堆调理的方法,呀,这不就是给肠胃打造一个舒适的小窝嘛!我在旁边听得连连点头,这中医的智慧可真不一般!
3. 上次看师父用针灸,那手法,又快又准!就跟武林高手出手一样,瞬间就找到了穴位。
我好奇地问:“师父,这找准穴位很难吧?”师父说,只要用心练,没什么难的。
真希望我也能早日这么厉害呀!
4. 遇到个病人说吃了药效果不太明显,师父一点也不着急,耐心地解释说这就像爬山,得一步一步来。
然后调整了药方,还宽慰病人要有信心。
哇,师父这耐心和淡定,太让人佩服了!
5. 今天跟着师父去采药,那感觉就像去寻宝一样刺激!师父能清楚地分辨各种草药,就像认识自己的老朋友。
我看着那些奇奇怪怪的草,忍不住问:“师父,您怎么都能记得呀?”师父哈哈大笑:“多看看就记住了呗!”真有趣呀!
6. 有个患者质疑中医的效果,师父也不生气,而是慢慢地给他讲解中医的神奇之处,那感觉就像在给学生上课。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中医师承跟师笔记1: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与价值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智慧和经验。
中医师承则是中医学传承的核心,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艺传承下去,确保中医学的传统不会失传,也为后来的中医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与价值。
中医师承的重要性在于它保留了中医学的传统智慧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和技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这些知识和经验需要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才能保证中医学的传统智慧不会丢失。
中医师承的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和师傅的指导,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中医学的理论,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巧和经验。
这些传统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中医学习者的临床能力和疾病诊治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医师承还能够帮助中医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去不断学习和实践。
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者能够亲眼见证师傅的临床实践和治疗效果,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师傅的言传身教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培养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为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师承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于中医学习者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促进。
通过师徒相传的学习方式,中医学习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治疗效果,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师徒关系还能够为中医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人脉资源和职业发展机会。
师傅们通常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他们的认可和推荐对于中医学习者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师徒相传的学习方式,中医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作为中医学传承的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医肾内科师承门诊跟师笔记
中医肾内科师承门诊跟师笔记一、初诊记录示例。
日期:[具体日期]患者信息。
- 姓名:李某。
- 性别:男。
- 年龄:4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主诉:腰膝酸软、乏力2月余,加重1周。
- 患者自述2个月前开始出现腰膝酸软、全身乏力,未予重视。
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头晕耳鸣,夜尿增多,每晚2 - 3次。
望诊。
- 面色萎黄,精神欠佳。
眼睑轻度浮肿。
舌淡胖,苔白腻。
- 老师指出,面色萎黄、眼睑浮肿结合舌象,考虑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舌淡胖为阳虚水泛之象,苔白腻提示湿邪较重。
闻诊。
- 语声低微,气息稍短。
未闻及特殊气味。
- 老师讲解,语声低微、气息短与患者脾肾气虚有关。
肾为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脾肾两虚则气不足。
切诊。
- 脉沉细。
- 老师分析,沉脉主里证,细脉主气血两虚。
此脉沉细,反映患者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病位在里。
辨证: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补肾,利水消肿。
方剂:济生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 用药。
- 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肉桂5g、附子(先煎)5g、人参10g、白术15g、扁豆15g、莲子肉10g、砂仁(后下)5g、薏苡仁15g、桔梗10g。
- 老师解释,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滋阴补肾;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丹皮清热凉血;肉桂、附子温补肾阳。
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方中人参、白术、扁豆、莲子肉等健脾补中。
二者合用,共奏健脾补肾、利水消肿之功。
砂仁后下取其芳香醒脾之功,附子先煎以减其毒性。
二、复诊记录。
日期:[复诊日期,距离初诊1周]症状变化。
- 患者诉腰膝酸软、乏力症状稍有减轻,头晕耳鸣减轻,夜尿次数减少为每晚1 - 2次。
眼睑浮肿较前减轻。
- 但仍感食欲欠佳。
望诊。
- 面色较前稍有红润,眼睑轻度浮肿。
舌淡胖,苔白微腻。
- 老师说,面色好转说明病情有所改善,但舌象仍提示湿邪未尽,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闻诊。
- 语声较前有力。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最新)距离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感兴趣,定义: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
“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火热内生的病理变化1.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
,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临床特点: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
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
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
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
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热(发热,恶热,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红)、稠(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动(神情烦躁,脉数)。
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表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外感时邪,表证是由邪气入侵人体所引起。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篇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师承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方式,通过一代代师傅的传授和教导,中医学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师承的意义、师承的方式、师承经典等方面探讨中医师承的重要性。
一、师承的意义师承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师承传承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医书文化,使得中医学能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次,师承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使得承袭者能够学习到正统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医术水平。
再次,师承有助于培养中医学的精神和医德,传承中医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对中医精神的传递。
二、师承的方式师承的方式主要分为口传和书传两种途径。
口传是通过师傅口述和实践指导,将经验知识传授给后辈医者。
师傅会亲自示范治疗方法、辨证施治等技术,后辈医者则跟着参与和学习。
书传是通过把自己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写成书籍,供后人学习和研究。
现今,师承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师傅和学徒的个人偏好以及技术特点,一些师傅在传承过程中既采用口头传授,又注重文字记录,以便后人学习。
三、师承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师承中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师傅和学徒传承中医知识的重要依据。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等。
师傅通过讲解、解读经典,将经典中独特的医学理论和经验传授给学徒,引导学徒深入理解和应用。
同时,学徒也被鼓励与经典对话,通过学习经典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和能力。
四、师承的现状与发展尽管师承在中医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变迁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中医师承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师承模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徒可能无法全程跟随师傅学习;另一方面,现代医学教育倾向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临床实践和经验教育的重视不够。
因此,培养现代中医师承需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整合传统和现代医学教育的优势,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更便捷的师承方式。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作为一种传统传承方式,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几千年来世代中医的智慧和经验。
师承是中医学习和传承的核心,通过师承,中医学子可以学到真传的宝贵知识和技法。
以下是我从我的中医导师那里学到的一些笔记和心得,希望对大家理解中医师承的重要性和价值有所帮助。
一、师承的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师承是中医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传承方式,是中医学习的重要途径。
师承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守护传统的中医文化,使后辈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发展中医学。
师承还能够帮助中医学子培养正确的治疗观念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仅仅通过书本知识是难以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的。
通过师承,学子们能够亲身感受中医师傅们的临床经验,学习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实践技法。
二、师承的过程师承是一种师生之间密切互动的过程。
中医学子将自己的一生倾注在中医学习上,而中医师傅则会以耐心和悉心的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首先,在师承过程中,中医学生需要虚心听取导师的教诲,从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相比于书本知识,导师的指导和教诲更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启示和帮助。
其次,中医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模仿导师的临床技巧和方法。
中医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并不断从导师的实际操作中汲取经验,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诊疗要点。
最后,师承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学习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理论的传承,也包括中医师傅们对人生和医学伦理道德的教诲。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学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医学的智慧。
三、师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西医的传播,在一些地区,中医师承的传统正在逐渐失传。
年轻一代对于中医的热情和理解度也不如之前。
这给中医师承带来了一定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中医师承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经济投入。
与现代化医学相比,中医学习更加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这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临床实践中,同时还需要经济上的支持。
其次,人才流失也是中医师承面临的挑战。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的学习过程中,师徒制度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师承跟师制度是传承中医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中医才能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跟师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现状。
1. 师承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医师承跟师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传统。
形成于战国时期,承继了千百年的中华文明。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制度逐渐演变和完善,不断为后世中医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2. 中医师承制度的重要性中医师承制度以师傅教徒的方式进行,确保了中医学课程的专业性和传承性。
通过跟从师傅的临床实践,学徒们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医的精髓和诊治手法。
师承制度不仅是知识传承的途径,更是传统文化和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
3. 师承制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师承制度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传统的师承制度对学员的数量有一定限制,导致中医才能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得一些中医院校更倾向于以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为主,师承制度的地位逐渐下降。
此外,一些学徒在跟师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师傅传统观念僵化、不愿意传授全部知识等问题。
4. 中医师承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中医事业的需要,中医师承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高校和医院引入师傅项目,为找到合适师傅的学员提供更多选择。
另一方面,推出儒学、医学等相关课程,培养学员的中医才能和文化修养,使得中医师承制度更加综合和完善。
5. 未来的展望在全球中医热潮的推动下,中医师承制度有望获得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大对中医师承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培养更多的中医师傅,为中医才能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中医院校也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与师承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总结:中医师承跟师制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二药常相须为用。
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医学教育网|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臀痈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详细如下:(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常见的发有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臀痈:发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骤,容易腐溃,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2)臀痈辨证论治:(一)湿火蕴结证候: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纳食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湿痰凝滞证候: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三)气血两虚证候:溃后腐肉大块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生黄芪、银花。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
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
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
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
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
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
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
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
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
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
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
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三)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切忌想当然。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
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
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