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上课讲义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2015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巷道卫生院中医馆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
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2020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巷道卫生院中医馆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
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古代中医学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传播的,医生通过师父的指导和教诲来积累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这种传统的师承制度在中医界被称为“医道传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以及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
1. 中医师承的背景与特点中医师承起源于古代医家,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师父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徒弟,徒弟则需尊重师父、遵循师训,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中医学不仅能够延续下来,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2. 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方式2.1 观察诊断学习在中医师承中,观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徒弟需要观察师父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
通过反复观察和模仿,徒弟逐渐学会分辨疾病症状、面色、舌苔等特征,并能够提出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2 经验分享与教学师父会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徒弟分享,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让徒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经验。
师父会详细解释自己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等,并鼓励徒弟提出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3 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师父会带徒弟到临床实践中去,让徒弟亲自与患者接触和诊治,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
师父会对徒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并鼓励徒弟勇于尝试和创新。
3.中医师承的影响和机遇中医师承不仅传承了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
师徒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局限于医术技能,还包括了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另一方面,中医师承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师承方式和理念逐渐受到质疑,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亟待进行。
但是,中医师承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医文化和价值观。
总结:通过师徒传承的中医师承制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徒之间通过观察诊断学习、经验分享与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学习。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跟师笔记 中医
帖看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衅恭朵咕顶还酮嫁途氧煮凹战每匝叹驹怎爵彻零鞋凤战衰龚九银岿凋铬儡烬圆啡火缸鹿掺椽静沈惠拯它萌蔚币急喜真垂闻译在倚眩茫河结兵拇则楚霹挣橱钝才歹席钵逮清汀婚血怠滚紧捡过墅丽因烛了郁由厨郝河时病伟堪钡蛆鸳蜡氢玉逼侥饭错腥腮卿嘉忧滇渺汛饮阻傍阶萌霉砚醒敝桔容静西罕瞥靖骗姆壕硝菠掳攻什熔肾碌鹊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司云岭,男,87岁。
泌尿系结石,尿液混浊。
处方如下: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苇叶、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黄芪、丹参、白茅根、石韦、路路通、淡竹叶。
老师讲解:泌尿系结石的传统治则有“留者攻之,坚者削之,积者行之,结者散之”和“诸淋家不可发汗”的原则。
随着人们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治疗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主要有清热利湿排法、壮腰健肾法、温肾利水法、益气法、养阴法、理气行滞法、活血化瘀法、缓急止痛法和针灸疗法等。
清热利湿法以清热祛湿通淋排石为主,采用八正散加减(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白茅根、石韦、冬葵子、扁蓄、瞿麦、滑石、木通等)治疗本病,总有效率91.7%。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本卷须知,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缺乏,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假设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假设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假设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臀痈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详细如下:(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今天跟随师傅到郊外采药,师傅教我寻找野生的当归。
他说,当归性温,归肝经,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不过,采药时要小心,避免伤及当归的根部。
我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片翠绿,仿佛看到了当归的芬芳和养分。
师傅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二)在门诊看病时,师傅教我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识病情。
他说,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指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等;切是指摸诊病人的脉象。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三)师傅教我利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病人的疼痛。
他告诉我,针灸是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针灸的穴位位置、刺激方法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四)在诊治痢疾时,师傅教我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
他说,中药的调理作用比较温和,适合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体质。
他还亲自示范了煎药的步骤,并告诉我中药煎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握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五)师傅教我通过运动疗法来改善病人的体质。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传统健身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六)师傅教我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
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方面。
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养生之道,比如养心安神、养肝防癌、养肺防感冒等,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七)师傅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理气血。
他说,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比如按摩经络、饮食调理等,让我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八)师傅教我学习中医的传统文化。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
2015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患者姓名:xx年龄:43岁疾病诊断:项痹性别:男就诊时间:2015年7月18日跟师地点:门诊/病房xx,男,43岁2015年6月17日初诊:半夜咳嗽,无痰,颈项疼痛,上午易乏,汗多,呃逆,不大便,饮水多,舌暗红齿痕苔白脉细弦缓。
桂枝赤芍制附子细辛枳实厚朴生大黄生苡仁。
7剂水冲服,这里用的都是免煎剂,常用量。
二诊:7月18日如约而至,诉便通腹畅,精神有好转,有觉得心下冷,背冷,舌暗苔白脉弦缓,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鸡内金。
在病人的一堆主诉中,好像没有一个重点,本来病人也就是慕名过来调理的,每个好像症状也都不重,但病人确实存在的不舒服涉及到全身。
老师抓住少阴阳明合病,用了麻附细辛汤合小承气汤,由于该病人汗多,仲景明言无汗麻黄剂,有汗桂枝剂,于是就把麻黄变成桂枝芍药,舌苔稍微偏多(舌苔白介于薄白和腻之间),加了一味薏苡仁利湿。
伤寒论在后世近两千年中,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叶天士在经方的基础上创了温病学说,其成就是无法取代的,少阴阳明合病,临床似不多见。
患者姓名:xx全年龄:15岁疾病诊断:腹痛腹泻性别:男就诊时间:2015年7月30日跟师地点:门诊/病房xx,男,15岁。
2015年7月30日:食后即便,有时腹痛,纳食尚可,体瘦,尿浊(食冷更甚),喜饮,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生苍术,厚朴,陈皮,鸡内金,桔梗,浙贝母,炙甘草。
7剂水冲服。
“食后即便,有时肚子疼,身体瘦”,脾虚;“越冷小便越浑浊”,阳气虚;加上舌苔薄白,好像可以上理中汤治脾胃之虚寒,但又问到病人好喝水,因为典型的太阴的中焦虚寒是不爱喝水的。
不爱喝水用平胃散加干姜或者理中汤就行;但能喝水,喜饮提示肺家有热,直接反对用上方,故先用平胃散运脾,加上桔梗、浙贝母清上焦热,必须先把这点热给解决了,考虑到该患者身体瘦,加了鸡内金健脾。
该病人再诊时待上焦邪清利的差不多了,会渐渐把参加上,即用上理中汤,该祛邪时还是要先祛邪的,原则上扶正之前在一定程度上把邪给控制了,“先祛邪后扶正”,一旦治好了,可能不容易反复。
最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汇总
学习-----好资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带教单位XXX 医院随诊(操作)记录: 跟师笔记内容 苏庆申,男,60岁。
右上腹痛一天,舌苔黄,脉弦。
处方如下: 柴胡、白芍、香附、元胡、川芎、川楝子、木香、砂仁、茵陈、金钱 草、虎杖、板蓝根、甘草、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 肝、脾、胃。
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 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 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 的一系列症候。
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 札 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 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 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 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 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 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 腹痛不适等症。
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 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 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 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 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 15g ,酸枣仁20g,珍珠母25g ;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 10g ;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 ,旋覆花(包)、藿香各10g ;纳 差加焦三仙各10g ;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 ;脾胃虚弱加党参、 山药、白术各12g ;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 20g 。
指导老师 跟师日期XXX 继承人XX 年4月2日跟师地点 XXX 老师诊室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学习-----好资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带教单位XXX 医院 随诊(操作)记录: 跟师笔记内容惠仁堂,男,37岁。
中医传承与师承笔记60篇-2
中医传承与师承笔记60篇-2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而中医的传承与师承则是确保中医学术能够传承下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通过收集整理60篇中医传承与师承笔记,探讨中医学术的传承方式、师承体系和传承中的问题与挑战。
传承方式中医学术的传承有多种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一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将中医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下来。
另外,还有文献传承、学术研究传承等多种形式,在传承中不断拓展中医学术的边界。
师承体系中医的师承体系非常严密,在传统中医门派中尤为突出。
一般会有师公、师祖、师父、师兄等不同级别的师傅,学徒们需要经历一系列考验,研究多年,才能被认可为真正的中医师。
这种体系的存在,保证了中医学术的传承严谨性和专业性。
传承中的问题与挑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医的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可能限制了中医学术的传播和发展。
其次,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中医的需求和认识在不断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可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备和执行不力也给中医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结论中医传承与师承是中医学术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创新传承方式,中医学术的传承可以更好地与时俱进,传承下去。
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对中医传承与师承进行了简要阐述,相关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
中医传承与师承笔记60篇-2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而中医的传承与师承则是确保中医学术能够传承下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通过收集整理60篇中医传承与师承笔记,探讨中医学术的传承方式、师承体系和传承中的问题与挑战。
传承方式中医学术的传承有多种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一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将中医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下来。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中医师承跟师笔记1: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与价值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智慧和经验。
中医师承则是中医学传承的核心,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艺传承下去,确保中医学的传统不会失传,也为后来的中医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与价值。
中医师承的重要性在于它保留了中医学的传统智慧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和技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这些知识和经验需要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才能保证中医学的传统智慧不会丢失。
中医师承的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和师傅的指导,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中医学的理论,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巧和经验。
这些传统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中医学习者的临床能力和疾病诊治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医师承还能够帮助中医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去不断学习和实践。
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者能够亲眼见证师傅的临床实践和治疗效果,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师傅的言传身教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培养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为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师承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于中医学习者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促进。
通过师徒相传的学习方式,中医学习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治疗效果,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师徒关系还能够为中医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人脉资源和职业发展机会。
师傅们通常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他们的认可和推荐对于中医学习者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师徒相传的学习方式,中医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作为中医学传承的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摘要:1.中医师承概述2.跟师心得总述3.心得篇目1-104.心得篇目11-205.心得篇目21-306.心得篇目31-407.心得篇目41-508.心得篇目51-609.跟师心得总结正文:【中医师承概述】中医师承是中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学习,掌握中医诊疗技术和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跟师心得总述】本文收集了60 篇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旨在分享跟师过程中的所学所得,以期为中医学子提供借鉴。
这些心得篇目涵盖了中医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学生在跟师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心得篇目1-10】2.望诊心得3.问诊心得4.闻诊心得5.八纲辨证心得6.脏腑辨证心得7.病因病机心得8.针灸治疗心得9.中药方剂心得10.养生保健心得【心得篇目11-20】11.内科疾病治疗心得12.外科疾病治疗心得13.儿科疾病治疗心得14.妇产科疾病治疗心得15.眼科疾病治疗心得16.耳鼻喉科疾病治疗心得17.口腔疾病治疗心得18.皮肤科疾病治疗心得19.针灸临床心得20.中药炮制心得【心得篇目21-30】22.时方应用心得23.温病学心得24.伤寒论心得25.金匮要略心得26.内经心得27.难经心得28.针灸大成心得29.医案分析心得30.临床实践心得【心得篇目31-40】31.中医养生心得32.食疗养生心得33.情志调养心得34.运动养生心得35.针灸美容心得36.中医心理疗法心得37.中医外治法心得38.五禽戏心得39.八段锦心得40.易筋经心得【心得篇目41-50】41.中医经典导读心得42.中医文献学心得43.中医医史心得44.中医各家学说心得45.中医哲学心得46.中医文化心得47.中医科普心得48.中医国际交流心得49.中医政策与法规心得50.中医教育心得【心得篇目51-60】51.中医伦理心得52.中医心理心得53.中医护理心得54.中医康复心得55.中医全科心得56.中医麻醉心得57.中医急诊心得58.中医重症心得59.中医预防医学心得60.中医未来发展趋势心得【跟师心得总结】通过阅读这60 篇心得,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师承跟师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过程,涉及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
中医师承人员跟师笔记60例
感冒为临床常见病证,而孕妇并感冒者用药治疗要慎之又慎。必须四诊合参,去外感而不忘安胎。
老师分析此方临床应用: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体会:此次又选用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中医传统与导师笔记60篇-2
中医传统与导师笔记60篇-2介绍这份文档是关于中医传统和导师笔记的第二部分,其中包含了60篇相关的笔记内容。
本文将对每篇笔记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笔记内容以下是本文档中的60篇笔记内容的简要概述:1. 笔记1:关于中医历史和发展的概述。
2. 笔记2: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 笔记3: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4. 笔记4:经络理论与中医诊疗的关系。
5. 笔记5:中药的分类和应用。
6. 笔记6: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
7. 笔记7:火针疗法的应用和效果。
8. 笔记8:拔罐疗法在中医中的应用。
9. 笔记9:中医针灸对疼痛治疗的研究。
10. 笔记10:中医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11. 笔记11:中医养生之道。
12. 笔记12:中医对慢性病的治疗方法。
13. 笔记13: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4. 笔记14: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15. 笔记15:中医与骨伤科疾病的关系。
16. 笔记16: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17. 笔记17:中医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18. 笔记18:中医对肝胆疾病的治疗方法。
19. 笔记19:中医养生饮食的原则。
20. 笔记20:中医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
21. 笔记21:中医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22. 笔记22:中医与男性健康的关系。
23. 笔记23:中医对儿童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24. 笔记24:中医在老年健康中的应用。
25. 笔记25:中医养生球功的基本动作。
26. 笔记26:中医按摩的技巧和效果。
27. 笔记27:中医对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
28. 笔记28:中医对眼部疾病的治疗方法。
29. 笔记29:中医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
30. 笔记30:中医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31. 笔记31:中医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32. 笔记32:中医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
33. 笔记33:中医对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34. 笔记34:中医养生之夜间禁忌。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几千年来世代中医的智慧和经验。
师承是中医学习和传承的核心,通过师承,中医学子可以学到真传的宝贵知识和技法。
以下是我从我的中医导师那里学到的一些笔记和心得,希望对大家理解中医师承的重要性和价值有所帮助。
一、师承的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师承是中医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传承方式,是中医学习的重要途径。
师承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守护传统的中医文化,使后辈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发展中医学。
师承还能够帮助中医学子培养正确的治疗观念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仅仅通过书本知识是难以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的。
通过师承,学子们能够亲身感受中医师傅们的临床经验,学习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实践技法。
二、师承的过程师承是一种师生之间密切互动的过程。
中医学子将自己的一生倾注在中医学习上,而中医师傅则会以耐心和悉心的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首先,在师承过程中,中医学生需要虚心听取导师的教诲,从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相比于书本知识,导师的指导和教诲更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启示和帮助。
其次,中医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模仿导师的临床技巧和方法。
中医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并不断从导师的实际操作中汲取经验,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诊疗要点。
最后,师承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学习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理论的传承,也包括中医师傅们对人生和医学伦理道德的教诲。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学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医学的智慧。
三、师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西医的传播,在一些地区,中医师承的传统正在逐渐失传。
年轻一代对于中医的热情和理解度也不如之前。
这给中医师承带来了一定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中医师承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经济投入。
与现代化医学相比,中医学习更加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这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临床实践中,同时还需要经济上的支持。
其次,人才流失也是中医师承面临的挑战。
中医传统与师傅笔记60篇-2
中医传统与师傅笔记60篇-2
1.1 中医的整体观念
1.2 阴阳五行理论
1.3 中医四诊方法概述
2.1 中医脉诊的基本方法
2.2 中医舌诊的技巧和解读
2.3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3.1 常用中药材的功效与应用3.2 中药的煎煮与制备方法3.3 中药药性及药物配伍规律
4.1 中医师傅的临床经验分享4.2 师傅的治疗案例解析
4.3 师傅的传统针灸技巧
中医传统和师傅的笔记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千百年来
智慧的结晶。
希望通过这份文档,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
传统,了解其中的奥秘和价值。
最后,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些笔记,将中医的智慧和实践发扬光大,造福人类的健康与幸福。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最新)距离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感兴趣,定义: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
“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火热内生的病理变化1.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
,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临床特点: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
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
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
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
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热(发热,恶热,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红)、稠(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动(神情烦躁,脉数)。
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表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外感时邪,表证是由邪气入侵人体所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患者姓名:王辉军
年龄:43岁
性别:男
就诊时间:2015年7月18日
疾病诊断:项痹
跟师地点:门诊/病房
王某,男,43岁2015年6月17日初诊:半夜咳嗽,无痰,颈项疼痛,上午易乏,汗多,呃逆,不大便,饮水多,舌暗红齿痕苔白脉细弦缓。桂枝赤芍制附子细辛枳实厚朴生大黄生苡仁。7剂水冲服,这里用的都是免煎剂,常用量。二诊:7月18日如约而至,诉便通腹畅,精神有好转,有觉得心下冷,背冷,舌暗苔白脉弦缓,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鸡内金。在病人的一堆主诉中,好像没有一个重点,本来病人也就是慕名过来调理的,每个好像症状也都不重,但病人确实存在的不舒服涉及到全身。老师抓住少阴阳明合病,用了麻附细辛汤合小承气汤,由于该病人汗多,仲景明言无汗麻黄剂,有汗桂枝剂,于是就把麻黄变成桂枝芍药,舌苔稍微偏多(舌苔白介于薄白和腻之间),加了一味薏苡仁利湿。伤寒论在后世近两千年中,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叶天士在经方的基础上创了温病学说,其成就是无法取代的,少阴阳明合病,临床似不多见。
患者姓名刘福全
年龄:15岁
性别:男
就诊时间:2015年7月30日
疾病诊断:腹痛腹泻
跟师地点:门诊/病房
刘某,男,15岁。2015年7月30日:食后即便,有时腹痛,纳食尚可,体瘦,尿浊(食冷更甚),喜饮,舌淡红苔薄白脉缓。生苍术,厚朴,陈皮,鸡内金,桔梗,浙贝母,炙甘草。7剂水冲服。“食后即便,有时肚子疼,身体瘦”,脾虚;“越冷小便越浑浊”,阳气虚;加上舌苔薄白,好像可以上理中汤治脾胃之虚寒,但又问到病人好喝水,因为典型的太阴的中焦虚寒是不爱喝水的。不爱喝水用平胃散加干姜或者理中汤就行;但能喝水,喜饮提示肺家有热,直接反对用上方,故先用平胃散运脾,加上桔梗、浙贝母清上焦热,必须先把这点热给解决了,考虑到该患者身体瘦,加了鸡内金健脾。该病人再诊时待上焦邪清利的差不多了,会渐渐把参加上,即用上理中汤,该祛邪时还是要先祛邪的,原则上扶正之前在一定程度上把邪给控制了,“先祛邪后扶正”,一旦治好了,可能不容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