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流脑 乙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嗜睡、抽搐、昏迷。
24
病因
乙型脑炎病毒
有膜RNA病毒
25
传播
► 媒介: 蚊虫 (库、伊、按蚊)
► 中间宿主: 家畜、家禽
流行
季节:夏、秋之交 人群:儿童(<10岁)
►From 35,000 to 50,000 case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are reported to WHO each year, resulting in an estimated 10,000 to 15,000 deaths annually. In addition, 30% to 50% of survivors have significant neurologic sequelae. Children are at greatest risk of infection in endemic areas.
60% 90%
60%的病人有神经系统症状 90%的病例尸检可见神经系统病变
再见
73
49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逆转录R病毒 来自喀麦隆的黑猩猩和大猩猩
50
HIV structure
51
发病机制
① HIV感染CD4+ T细胞
HIV
CD4+ T细胞
细胞 溶解坏死
病毒复制释放
免疫缺陷
52
HIV破坏CD4+T细胞功能致使细胞免疫缺陷
HIV与CD4+ T细胞的CD4分
◇中毒性休克:全身症状重而脑膜炎轻(内毒素引起
周围循环衰竭)。
◇ DIC:当皮肤、粘膜广泛出血时,往往并发双侧肾
上腺大片出血和肾上腺功能衰竭。
17
皮肤瘀点、瘀斑 (皮肤“大理石花纹”)
18
肾上腺大片出血
肾上腺大片出血
②暴发型脑膜脑炎(水肿型)
◇除脑膜炎外,软脑膜下脑组织也受累。 ◇由于脑微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使颅内 压骤升(容易形成脑疝)。 ◇临床表现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常伴惊厥、昏迷。
临床病理联系
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屈髋伸膝征(Kernig sign)、
角弓反张。 颅内压增高:
喷射性呕吐、前囟饱满。 脑脊液改变:
压力、脓性混浊、培养和涂片(+)
①爆发型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 Waterhouse-Friderichsen’s syndrome (华-佛综合征)
华-佛综合征是暴发型流脑败血症。
性化脓性炎,激活变态反应
6
临床类型
普通型流脑 上呼吸道感染期 败血症期 脑膜炎症期
暴发型流脑 Waterhouse-Friderichsen’s syndrome(华-
佛综合征,暴发型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 暴发型脑膜脑炎(水肿型)
7
普通型流脑
◇上呼吸道感染期 病理:急性卡他性炎
临床:上感症状
◇败血症期
29
病理变化
镜下 ◇脑血管病变和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套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和噬神 经细胞现象。 ◇软化灶形成——筛状软化灶 ◇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结节
30
大脑皮质软化灶
淋巴细胞套
32
பைடு நூலகம்
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噬神经细胞现象
噬神经细胞现象
软化灶形成
软化灶形成
胶质细胞结节
传染途径 呼吸道
虫媒传播
部位
软脑膜
中枢神经系统灰质
脊髓膜
(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
病变
性质 化脓性炎
变质性炎
肉眼 蛛网膜下腔积脓 软化灶
镜下 化脓性炎
淋巴C血管套
筛状软化灶、神经元变质
卫星现象、噬神经现象
胶质小结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3
病因
病原生物: 脑膜炎双球菌, Gram–,内毒素致病。
流行季节:冬、春 好发人群:儿童(<10岁)
病因
传染源: 带菌者和病人
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 传播
发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播 抵抗力强:不发病或局部感染(卡他性炎),
带菌者(大多数) 抵抗力弱:少数菌血症或败血症,脑脊髓膜急
60
61
AIDS淋巴结
淋巴细胞极度减少,巨噬 细胞增多,小血管增生。
62
机会性感染
多发性混合性机会感染 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等 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菌、
组织胞浆菌 细菌——结核杆菌 病毒——巨细胞、EB、单纯疱疹病毒、乙
肝病毒、带状疱疹病毒、HPV 63
卡氏肺囊虫病
64
卡氏肺囊虫病
肺泡腔内泡沫状渗出物, 可见虫体。
65
机会性感染
真菌感染(PAS染色)
66
机会性感染
67
恶性肿瘤
卡波西(Kaposi)肉瘤
68
恶性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2020/3/3
69
非霍奇金淋巴瘤
2020/3/3
70
非霍奇金淋巴瘤
2020/3/3
71
神经系统病变
• AIDS脑病 • 机会感染 • 机会性肿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特征:
免疫功能缺陷 + 机会性感染 + 继发性肿瘤
43
AIDS Patient 临床表现: 发热、乏力、消 瘦、淋巴结肿大
和神经系统症状。
44
AIDS疫情
45
艾滋病的流行和趋势
全球情况(截止2006年12月底):全球估计存活的感染者 和病人数:总数3950 万(3410-4710)万,其中成人3720 万(女1770 万),儿 童230 万。2006年新增感染人数: 总数430 万,其中成人380 万 ,儿 童53 万。2006年死亡 人数 :总数290万,其中成人260 万,儿童38 万。每天新 感染艾滋病人数 :总数14000 人,其中成 人 12000 名, 50%是妇女,50%的年龄在15-24岁,儿 童 2000 名,90%发 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一半的新感染者是15-24岁的年轻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2
概述
由奈瑟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急 性化脓性炎。
多为散发,在冬、春季节可发生流行。 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或
淤斑、脑膜刺激症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病毒入血 细胞系统中繁殖
内皮细胞及全身单核巨噬 病毒入血
◇隐性感染(短暂病毒血症)
◇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病
28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 上重下轻(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最严重;小
脑皮质、丘脑、桥脑次之;脊髓最轻)。 病变特点:脑实质的变质性炎 肉眼:
软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宽,变平,脑沟变浅, 但表面无脓性渗出。切面见软化灶(即脑组织局限性 液化,坏死)
46
AIDS孤儿(millions)(1990~2010年)
47
世界艾滋病日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 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 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 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 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 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 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48
重视AIDS 关爱患者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 分别看望艾滋病人。
病理: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涂片、血培养:脑膜炎双球菌+ 临床:败血症的表现
◇脑膜炎症期 病理:脑脊髓膜急性化脓性炎
(额叶、顶叶及脑底部最明显)
临床:脑膜刺激征
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改变
8
皮肤瘀点、瘀斑
9
脑膜表面化脓
10
脑膜表面化脓
11
蛛网膜下腔 脓性渗出物
脑膜血管充血
脑膜炎(镜下)
脑脊髓膜急性化脓性炎
21
结局和并发症
脑积水 颅神经受损 脑底动脉炎引起脑梗死
22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23
概述
由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 急性变质性炎。
多在夏、秋之交季节发生。 患者多为儿童(<10岁) 。 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高
42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概述(定义)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继发性免疫缺陷 病) 病原:
56
传播途径的演变
http://www.xinwenge.net/know/zhihu/c187e809.html
(二)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组织变化 ▲机会性感染 ▲恶性肿瘤
58
全身淋巴组织变化
淋巴结—— 早期:增生 中期:CD4+ T细胞进行性减少 晚期:淋巴结破坏
59
正常淋巴结
子结合,病毒外壳蛋白留
在CD4+ T细胞膜上,核心
进入细胞。HIV RNA逆转
录成前病毒DNA,整合入
宿主基因组,产生新病毒
颗粒。新病毒颗粒出芽逸
出CD4+ T细胞,引起细胞
的溶解和死亡。
53
② HIV感染单核细胞( HIV库) 随着巨噬细胞的游走,HIV在体内播散。
HIV HIV HIV HIV
54
传染源
▲患者;
▲无症状HIV携带者
HIV存在于宿主的——
单核细胞 淋巴结 骨髓 血浆
精液(107~108/ml) 宫颈阴道分泌物
唾液、泪液
尿
乳汁
脑脊液 脑组织
55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75%) (2)注射针头或医疗器械的污染 (3)输血或血制品的应用 (4)母婴垂直传播 (5)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播
临床病理联系
病毒血症:高热 神经细胞损伤:嗜
睡、抽搐、昏迷。 脑水肿、脑疝。
小脑扁桃体疝
结局及并发症 ► 痊愈 ► 后遗症 ► 死亡
乙脑后遗症——痴呆
2006年山西运城60人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导致19人死亡。 7月,河南流行性乙型 脑炎发病437例,死亡14例。
流脑
乙脑
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 乙型脑炎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