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文言文梳理,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梳理。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结合典型例句进行说明。

(2)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进行练习。

(3)讲解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义。

3.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拓展延伸:分享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文言文梳理能力。

六、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能够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与复习策略1.1 理解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1.2 掌握文言文复习的策略和方法1.3 制定个人复习计划和目标第二章: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2.1 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2.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和实词2.3 熟悉文言文的句式和用法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3.1 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2 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3.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心态和习惯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与实践4.1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2 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4.3 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实践和练习第五章: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分析5.1 培养对文言文主题和主旨的理解能力5.2 掌握文言文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的分析方法5.3 提高对文言文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熟悉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及分值分布6.2 分析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6.3 举例解析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7.1 针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进行专项训练7.2 练习题型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段落理解等7.3 分析训练中的错误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第八章:文言文人物描写分析8.1 学习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8.2 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8.3 练习分析典型文言文人物描写案例第九章:文言文情节发展与主旨理解9.1 学习如何把握文言文的情节发展9.2 掌握文言文主旨的理解方法9.3 练习分析文言文情节发展与主旨之间的关系第十章: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与提升10.1 进行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提高阅读能力10.2 模拟高考文言文阅读考试,进行全真模拟训练10.3 分析模拟训练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第十一章: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与时间管理11.1 学习有效的文言文阅读答题策略11.2 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合理分配阅读和答题时间11.3 进行模拟练习,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第十二章:文言文阅读理解实战演练12.1 选取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进行实战演练12.2 练习题型包括篇章阅读、人物描写、情节理解等12.3 分析实战演练中的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经验教训第十三章:文言文阅读错误分析与避免13.1 分析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13.2 学习避免错误的方法和技巧13.3 通过专项训练,提高阅读理解和答题能力第十四章:文言文阅读复习总结与反思14.1 总结整个复习过程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14.2 反思文言文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找出改进的空间14.3 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为下一次复习做好准备第十五章: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与推荐15.1 推荐适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资料和书籍15.2 分享文言文阅读的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15.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阅读的学习社群,交流经验和心得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教学重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一、导入: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

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

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二、考纲阐释: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

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说课稿

《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说课稿

《文言文阅读——断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考复习备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断句》,是近年高考考题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考点。

下面我将从考纲考点、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考点及考题: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考纲里明文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而断句就是考题考查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进而提高学生断句能力,成了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4年在全国十七、八套试题中,有八套试题中考查了文言断句,分值都在3—5分,其中包含全国新课标卷两套,大多以选择题呈现,很少是让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划分。

二、说学情:本届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文言知识功底薄弱,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低下。

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害怕做文言文习题,对于文言断句习题更是无法下手,大多学生采用“蒙”、“猜”、“碰”的随意办法。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1. 三维目标⑴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⑵过程与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断句,进行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⑶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三种。

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激情,并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让学生在讲练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规律性,经过分析归纳找出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导课由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想到“断句”(PPT打出“文言断句”)。

第二步:考纲考题简介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想出高中学习文言文以来遇到的断句方法都有哪些?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断句方法)有几种,教师板书几种。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教案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教案

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领会古代文化常识,丰富历史知识。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4.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5. 典型文言文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虚词用法,传授翻译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练习法: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促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4. 第四课时: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5. 第五课时:典型文言文实例分析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基本概念、虚词用法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4. 定期考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为高考复习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6. 常用文言句式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识别与理解7. 文言文断句技巧的培养8. 文言文翻译实践9. 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10.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七、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示例,展示文言句式的特点和断句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模拟测试法:模拟高考文言文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反馈纠正法: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和纠正。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常用文言句式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识别与理解2. 第七课时:文言文断句技巧的培养3. 第八课时:文言文翻译实践4. 第九课时: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5. 第十课时: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九、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句式和断句技巧的掌握情况。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2008高考卷面失误分析2008年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并将这一要求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

各省市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全国2008年高考学生答卷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失误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

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某某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

一些考生由于对“以“的这些基本用法掌握不好,以致做错。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为题,用中文写一篇3000字文章。

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以下是一份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案名称:文言文复习教案适用年级:高三主要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2. 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3. 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1. 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复习常用文言词汇、古文常用语法词汇、文言虚词等。

2. 句子的结构与翻译:复习文言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结构等,并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手法进行解释。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1. 理解古文篇章结构:通过多篇古文的阅读,培养对古文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包括开篇、承接、递进、高潮、结尾等部分。

2. 掌握古文重点句子分析:通过对古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状语等,帮助理解整篇古文的意境。

3. 整体思维理解古文:通过阅读古文,培养对整体思维的运用能力,包括整体把握、推理分析等。

同时,注意借助上下文的提示,理解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三、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1. 古文翻译训练:通过训练,掌握古文的翻译技巧,包括句子的翻译、句型的转换等。

2. 古文仿写训练:学习古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古文仿写,模仿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古文赏析和演讲:阅读分析古文,并能够进行赏析和演讲,深入理解古文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四、综合练习和模拟考试1. 综合练习: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文言文练习,包括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2. 模拟考试:进行文言文的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提前适应考试的要求,并及时总结分析自己在文言文方面的不足,作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分析概括学案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 分析概括学案

学案分析概括学案目标 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

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是阅读文言文的目的之所在,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整体把握文意、掌握做题技巧是解答这类题最关键的两点。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1.抓记叙的要素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

要抓记叙的要素。

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

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

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

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

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

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

3.借题解文这类题设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顺序由命题者意译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选项中的大部分叙述都是符合文意的,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这种命题特点不可忽视。

二、围绕文意,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三、比对原文,检验确定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

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2025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文言文(12篇)

2025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文言文(12篇)

选修文言文(12篇)61 《老子》八章原文呈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五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二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名句默写1.《老子》第八章中写最高境界的善行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句子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老子》第十二章中用排比句写多种色、音、味给人带来坏处的句子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3.《老子》第十五章中用“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写善为士的人,像河冰消解般和蔼可亲,像未经雕凿的原木般朴质。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材料。

3. 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断句、词义推测、句子结构分析等。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4.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5. 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历史事件、人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示例。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行断句、词义推测等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教师进行即时指导和反馈。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布置的文言文阅读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

3.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末考试:进行全面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 第二周:特殊句式的讲解和练习。

3. 第三周:实词和虚词的使用的讲解和练习。

4. 第四周: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

5. 第五周: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系统的文言文阅读知识和练习题。

2. 文言文阅读素材: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传记等,用于学生阅读和练习。

3. 多媒体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图片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材料。

4.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网络资源和互动学习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古文阅读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古文阅读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复习中的重点之一。

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情节,更要理解古文的用词语法,因此,对于古文阅读的复习,一定要有计划、有重点。

一、基本语法我们要了解古文的基本语法,包括两个方面:字义和句法。

字义是指古人使用的词语含义和用法,而句法则是指古人在构造句子时使用的语言规则和结构。

1.字义古文中的语词有许多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或者不常用的字,比如“怍然”“狎”“诳”等等。

为了学好古文阅读,我们必须熟悉这些字的含义和用法,比如“怍然”就是害羞、羞愧的意思,而“狎”则是亲近、交往的意思,而“诳”则是指欺骗、说谎的意思。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两义字的使用,比如“事”,既可以表示具体的行动和活动,也可以表示言谈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2.句法古文的句子构造有时较为复杂,句式多种多样,要想理解清晰,就必须学会分析句子,掌握句式的套路和规律。

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文中表达时不太直接,经常采用典型的排比、夹句等修辞手法。

例如:“五岁能识龙、虎,七岁能习弓,十岁能射箭,十三能骑射,垂白之年又能入山林,不知人世居处,如此才干,世所罕有。

”二、选择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古文阅读材料是学好古文的前提,简单易懂的古文阅读材料是我们学习的好的选择。

建议选择与自己核心兴趣相关的古文,比如热爱历史的同学可以选择大量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记》,而对于文化爱好者来说,可以选择诗文散文等等。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古文,我们都要按照不同的阶段来分别进行阅读,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

三、阅读技巧1.注重语言感知能力古文阅读的复杂之一在于语言,因此,我们要注重我们的语言感知能力,这需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古文,处理每一句话,记住每一个句子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一些更加深奥的语言,如谶纬、论语等。

2.学会理解难句古文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句子,我们要学会理解难句,对于句中的各种复杂成分进行分析,深刻理解具体意思。

3.注重上下文语境在古文阅读时,我们要注重上下文语境,因为上下文语境也是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文的重要工具。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语文高考复习教案【篇1】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五、四读课文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一)赏析第一段:(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身世凄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人丁衰微: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二)赏析第二段: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四)赏析第四段: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愿乞终养”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七、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情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理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语文高考复习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

题点三 省略句
题点•必备知识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
要有五种类型。
类型
例句
省 承前省略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略 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主 对话中省略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
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判断句的译法。 (1)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 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 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被动句的翻译必须加上“被”字。
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帝感其诚 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答案 D 解析 A项,“被”表被动;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D项,“于” 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参考答案 (1)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自身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嘲笑。 (3)如果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 (4)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就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回顾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解释文言文的定义分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古朴1.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抓住文言文的主题思想1.3 文言文的词汇与语法复习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与短语掌握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结构第二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2.1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学习识别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掌握实词与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2.2 把握文言文中的句式与句型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被动、判断等掌握句型转换的方法与技巧2.3 推断文言文中的隐含意义学习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与句意培养对文言文隐含意义的敏感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实践3.1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分析与解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练习解题技巧与策略3.2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选取适合高考水平的文言文篇目进行阅读练习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阅读理解题目3.3 阅读理解题型训练分析与解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练习解题步骤与答题技巧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4.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准确传达文言文的原意与风格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4.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学习直译与意译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巧与策略4.3 文言文翻译实践练习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文言文翻译的速度与准确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模拟测试5.1 模拟测试的目的与作用通过模拟测试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信心与能力5.2 完成模拟测试题目的步骤掌握模拟测试题目的解题步骤与策略培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文言文阅读的能力5.3 分析与反思模拟测试的结果分析模拟测试中的错误与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与策略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分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的分类理解不同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学习如何解析不同题型的问题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目的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回顾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题型趋势和应对方法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7.1 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快速把握文言文文章大意的技巧练习通过阅读抓住文章核心思想7.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分析文言文文章结构的方法掌握从文章结构中获取信息的技巧7.3 评价文章观点与表达培养评价文言文文章观点的能力练习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第八章: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提升8.1 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了解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理解深度8.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文言文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提高在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8.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培养对文言文文学价值的鉴赏能力学习从文学角度分析和欣赏文言文第九章: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9.1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文言文阅读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任务9.2 强化薄弱环节分析自己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和复习9.3 定期自我检测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检验复习效果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第十章: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10.1 模拟考试训练进行全真模拟考试训练适应考试环境和时间压力10.2 考前心理调节学习考前心理调节技巧10.3 考前复习要点梳理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重点和难点解析:历年高考题型的回顾和分析,以及对题型趋势的把握,这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二、教案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如抓住主旨、理解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等。

3. 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如直译、意译、词序调整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给学生发放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阅读和翻译任务。

2. 课后作业:给学生发放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家完成阅读和翻译任务。

3. 考试评估:在考试中设置文言文阅读和翻译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选择一些适合高考水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如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

2. 教学参考书: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技巧。

七、教学时间:1. 每节课时:45分钟。

2. 课程总课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议至少10课时。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学生通过阅读和翻译实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阅读理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内容。

3. 翻译练习: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4.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十、教学作业:1. 学生回家后,完成教师发放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和翻译练习。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和翻译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

“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

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

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

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

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

“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

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

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

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

实词三义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

(1)实词的古今异义。

语言在不断发展,古今词义有的变化了,有的没有变化。

“人”、“手”、“刀”、“口”词义至今没有改变,这是基本词。

有变化的叫一般词。

一般词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古代有这个词,而现在不用了,如:“朕”、“妾”、“缙绅”等;一种是古、今都有这个词,但字的形、音、义方面有变化,如“履”、“屦”现在说“鞋”,“冠”现在说“帽”;再一种是字形相同,字音也相同,但字义却不同了,例如“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去国怀乡”,“去亲戚而事君者”),而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又如“访”古代是“询问”的意思(“穆公访诸蹇叔”,“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今天则偏重于“拜访”的意思。

有些词在古今意义上只有细微差别,这是应该注意的。

例如:“购”古代的意思是“悬赏征求”,如“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劝”古代的意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这类词以单音的居多数。

古今意义的双音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

如前文所说的“卑鄙”;一种是双音词如“丈夫”(男子)、“行李”(客商)。

这类双音词在古今意义上有显著差别。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

如“具”,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上“很”字,表示的程度也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