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三农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农业 财政学论文

农业 财政学论文

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现状及问题分析“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长期积累的产物。

从国家角度来讲,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占财政支出的“两个比重”。

同时要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

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从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然而事实上,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并不稳固。

农业具有弱质性,这意味着农业发展的困难。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弱质性的矛盾,决定了“三农”问题的一定程度上的公共性特征,这也是政府对其进行支持的客观依据。

财政作为国家职能的具体表现,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规范对农业的财政支持。

但是,我国农村财税体制改革缓慢,不能给与农民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对农村的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方面,效果仍然不够显著。

本文就我国农业支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的现状从农业财政支出的数量来看,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总额一直稳步增长,且每年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大。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1978年的76.9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955.5亿元。

从增长内容看,支持农业生产和改善水利设施的资金逐年加大,尤其是良种补贴资金,近几年增和幅度较大。

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投入的比重都出现下降。

而且,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中,有一些项目支出不是直接用于“三农”的。

将这些部分扣除后,实际用于“三农”的支出水平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10%。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以地方为主,中央财政仅仅占8%。

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增长速度慢,比例很低,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不到1%。

硕士论文--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研究以山西为例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研究以山西为例硕士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研究--以山西为例姓名:王海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财政学指导教师:彭月兰2010-03-30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它既是经济社会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其解决的好坏,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全国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与国民经济的矛盾日益显著;农民的增收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山西省也是如此,山西大部分县市的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山西省的“三农”问题相当突出,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

因此本文结合山西具体省情和山西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山西财政应该如何支持“三农”这一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以及市场失灵在“三农”发展中的体现两个方面说明了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三农”问题提出的背景和公共财政与“三农”关系的论述,提出了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必要性;再次,通过调查分析山西省“三农”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发现山西省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问题,如农业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使用效率低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镇化水平滞后等致使山西省“三农”发展滞后;最后,在以上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适合山西省实际省情的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建议和配套措施。

一是提出山西省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业政策导向以及创新财政支农机制等。

二是提出山西省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优化农村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等。

三是提出山西省财政支持农民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扶贫、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

三农政策论文

三农政策论文

三农政策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农政策论⽂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财政⽀农⼒度逐渐加⼤,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就我国当前财政政策下所存在的“三农”问题进⼀步做出简要的阐述,分析了三农问题使我国财政政策在农村⽣产⽣活⽅⾯存在严重的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应进⼀步加⼤财政⽀出,建⽴社会保障体系,加⼤扶贫⼒度,提⾼农民素质等采取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调控的重要⼿段,我国积极的运⽤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并逐步⾛向繁荣。

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发挥着积极的作⽤,其作⽤是⽆可取代的。

⽬前各个⽅⾯都对我国财政政策进⾏研究、探讨,⽽⼤部分研究都针对我国当前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分析,并提出⼀些相应的实施财政政策的建议。

本⽂拟从当前财政政策下还难以解决以及国家予以⾼度重视的“三农”问题出发,试通过对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现状下的“三农”问题进⾏研究以及分析,提出⼀些相应的解决对策,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国的优势、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

⼀、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三农”问题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相⽐差距很⼤,⾸先,财政政策下⽀农⽀出占财政总⽀出的⽐例⼩,因此导致农业发展落后,现代化的⽔平不⾼,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利⽤不合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度不深。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剩余劳动⼒⽆法得到妥善疏导和安置,农民⼯就业难,农民贫困⼈⼝多,农民增收困难。

财政学 三农问题论文

财政学 三农问题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城中最艰巨的任务。

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它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要实现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得结合中国实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关注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建立完善的补贴农民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实现增加农民税收。

无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要因地制宜,抓住主次矛盾,符合农民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规律。

关键词:三农问题财政经济“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质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太弱,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导致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影响农业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农村问题,出现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不到有效控制。

农民问题,主要是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而农民负担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数量过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因此农民收入也较少,由于农民收入低,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在1998年10月,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已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财政对三农的扶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财政对三农的扶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财政对三农的扶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导读: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

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一)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

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

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

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央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网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如果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容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

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

由于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国政府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他们贯彻农村金融政策。

同时,为了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政府的银行,也有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非正式金融组织。

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雹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2021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2021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得必然产物。

以下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得《关于三农问题得论文》共5篇,仅供参考。

【第一篇】论文题目:论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之路---------------------------------------------------------------------------------------------------------------------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摘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重要得战略方针。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多种经济形态得不断涌现,我们需要用新得视角来审视“三农”问题,而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路径之一。

关键词:“三农”问题;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市民农庄;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已在社会上开始流传,由于其背后隐藏得复杂性、艰巨性及广泛性,逐渐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关注得重点和焦点,并于2005年10月在党得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文件正式提出了“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三农”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得统称,“三农”问题,表面上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农民长效增收、农业发展壮大、农村发展稳定得问题。

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相对低下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期间积累得复杂矛盾等多种因素,“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历年来关注得重点, 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14年关注这一问题。

试论财政“三农”支持政策的问题与建议

试论财政“三农”支持政策的问题与建议
试论财政 ‘_ ‘■ ■ _农”支持政策的 ■ _ I _ ■ 问题 与建 议
政 实 行 这 一 策 的 财 力 投 入 共 约 l 0 政 5

平 临沂 市 河 东 区 财 政 局 2 6 3 04 7
的 改 善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 积 极 意 义 。
日 多 个 部 门 申报 的 现 象 , 由此 , 现 有
吲 家 利 f 长期 建 设 同 债 安 排 的 “ 小 工 2 % ; 0 6年 中 央 财 政 转 移 支 付 力 度 更 的 单 位 无 需 经 营 就 能 过 H予 现 象 。 同 } ] ^ 6 20
程” ,即 农 村 节 水 灌 溉 、人 畜 J 水 、 乡村 火 ,达 到 7 0亿 元 ,再 加 上 地 方 转 移 支 时 , 产 生 该 支 持 或 扶 持 的 项 日得 不 到 支 f 】 8 道 路 、农 村 、农 村 水 电 、草 场 围 。 付 ,达 到 r 1 3 0 0亿 元 。 持或 扶持 ,而不该 支持 或扶持 的项 日和 ■ 是 “ r一 补 ” 两兜 ,即 对 农 村 义务 教 育 阶 4、 积 极 实 施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培 训 单 位 反 复 得 到 支 持 或 扶 持 ,许 丧 失 丁 财 段 家 庭 贫 『 巾 小 学 牛 免 费 提 供 教 科 书 , 阳光 T 程 。 日标 :0 0— 2 0 木 J 20 0 5年 ,对 拟 政 支 农 项 目 资 金 的 导向 作 用 。 管 国 家 鲍 收 杂 费 , 同 时 对 寄 宿 牛 补 助 生 活 费 的 向 非 农 产 业 和 城 镇 转 移 的 l0 万 农 村 劳 财 政 每 年 加 入 对 农 业 的 投 人 和 支持 , 投 00 政 策 。』 2 0 年 开 始 我 同 农 村 义务 教 育 动 力进 行引导性 培训 ,对其 巾的 5 0万 人 大 量 的 支 农 资 金 , 但 农 业 基 础 脆 弱 、 、 07 』 \ O 已完 伞 免 费 。 兰是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疗 制 人 开 展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 已进 入 非 农 产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仍 未 达 到 预 驯 的 目 的 对 度 改 革 。2 0 0 4年 ,【 尖 财 政 m 1 元 ,地 业 就 l的 5 0 { ^ 1 0 f l , 0 0万 农 民工 进 行 岗 位 培 训 。 和 根 本 的 改 观 。 在 农 村 一 些 落 后 地 区 , 方 财 政 出 l 冗 , 民 个 人 出 1 ,『 于 2 0 0 农 0元 f 】 0 6— 2 1 0 0年 ,上 述 一 个 数 据 分 别 是 基 础 教 育 、公 共 卫 生 医 疗 、 贫 困 群 体 救 农 民 人痫 统 等 ; 2 0 从 0 5年 丌 始 , 中 央 财 5 0 万 人 、 0 0 人 和 两 亿 多 人 。 此 , 助 、农 村 道 路 建 设 、 水 利 设 施 建 设担 以及名 目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面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找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具有重要性的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的利益诉求。

三农问题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业资源约束:中国农业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由于农业资源较为有限,导致了农民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3. 政策扶持不足: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持续存在。

4.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二、三农问题的影响1. 农村经济的滞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加剧。

2. 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产品销售,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3. 农村社会问题的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土地流转问题等,农村社会问题逐渐增加,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4. 乡村振兴的障碍:三农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消费,带动内需增长。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魇,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绝不仅仅是道义或者公正的问题,而是一个横亘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

"曾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改革面临着一个难以绕开的"翘翘板现象",即基层政权运转难和农民负担反弹。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采用财政社会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都要求把农村财政放到一个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财政体制下农村城市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一个简单的财政社会学分析框架,并建立四种主要的财政体制模型;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第三部分讨论1949年以后,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第四部分是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社会学分析框架及财政体制模型财政涉及广泛的责权利关系,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联动性"。

19世纪的财政学文献表明,重商主义时期的财政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化特色,它包含有今天的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政策学等内容。

只是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各个学科的单方面发展,财政学才变成一门技术性的学科,并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既有理论的虚拟观念的基础上,忽视了财政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

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文

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文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从经济社会学角度看三农问题形成原因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其他制约因素;它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它关系到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和稳定,影响农业生产力、工农关系、城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快速发展,因此就农村问题:国家应提倡地方投资完善市场建设、推进户籍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就农业问题:鼓励支持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加大人才科技支撑力度;就农民问题:保证农产品价格收益、降低各种化肥、农药价格、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化建设、鼓励优秀资源支援家乡建设、加大财政支付力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意义重大,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关键词三农制约经济社会如何认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何在为何几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在不断地经历改革,三农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出现这样情况,除了三农问题特殊性、复杂性及所要实现目标的多重性外,是否还有其它根本原因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1、历史原因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三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2、政策原因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三是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六是农村农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3、其他制约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自21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不合理的负担过重以及深层次的体制等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衔接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二、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是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保证,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1、解决农村问题的建议1由国家提倡地方投资,完善农贸市场的建设,增加信息流通,让农民积极参于,使农民能够和乡镇联合起来,加强农产品加工,增加附加值;2设立示范园,使土地可以自由流转,让那些已经城市化的农民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让换去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3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城市一体化;长期存在的城市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居民分割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农民市民化首先要取消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而使城乡居民在城市和农村流动和居住地不受户籍的限制;4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使之与城市居民享受平等政策和机会;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5注重地方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投入力度;2、解决农业问题的建议1农业现代化意味现代技术装备农业,更意味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家庭劳动力、现代技术、耕地面积的有效配置;而这样的现代化只能处在理想的状态;至少我国目前的土地状态是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但我们可以继续走稳产、高产的路子;除改良种子,发展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化肥外,关键是加大对水利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2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农业区;设立示范园,推广成功经验和理念,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区;3加大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力度“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这是农业科技和人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建立农村技术推广站,由其给予农民补贴、推广新型农产品,保持和农民的特殊关系并为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4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关于农业方面的相关税费,刺激农民种田积极性,保证国家的农业地位;3、解决农民问题的建议1国家一方面要保证农产品的价格收益;这就要求在价格机制上特殊化,制定最低保护价,特别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作物的价格;保证农民获取一定的价格收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的资产收益;农民的资产主要在地产尽量是使用权和房产;这就要求土地资产和房产流动;转让和被征用都应该得到足额的补偿;为此,需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利用商业化吸引商业资金进入农业,改变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2降低各种农药化肥的价格,控制地方财政对农民的各种滥收费,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天灾引起的农产品歉收,建立一套应急措施,保证农民在荒年安然度过;3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化建设,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障了现代化建设;这是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困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4鼓励从当地走出来的优秀资源支援家乡建设,从财力、人力、物力等等方面帮助家乡新农村建设;5国家切实可行的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减少政治权利带来的分配不平等,增加农民收入;四、三农问题的深远意义1、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2、它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定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认真实践,坚定信心,奋力开拓,三农问题就能解决;。

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一)

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一)

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长久未能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正日益暴露出来,“三农”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三农”问题的形成虽然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但其根源在于,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只有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一、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与“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及优先发展工业的发展战略,国民收入分配表现为农业向工业倾斜、农村向城市倾斜,国家以隐蔽的价格形式(即“剪刀差”)、税收方式及储蓄方式从农业提取大量剩余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据有关部门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里,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经营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同时,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国民收入分配中不利于农业的局面有所改观,可供农户分配的财力大幅度增加。

但是,国家分配政策调整的另一方面,却是减少了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比例,造成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一)财政支农投入不足1.财政支出中支农投入的比例趋于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性支农支出(预算内,下同)的绝对量从1991年的34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691亿元,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整体上却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从1991年的10.26%下降到2002年的7.66%.其中,1998年支农支出比例提高到10.69%,这是因为1998年国家增发1000亿元债券中有350亿元用于与农业相关的长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黄河的堤防工程,蓄洪区建设移民建镇和水利枢纽工程等,但实际上直接用于农业的只有20亿元1].2.国家财政性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远低于农业GDP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从图2可以看出,财政性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只及农业GDP在总GDP中比重的1/2到1/3.也许有人会说国家税收中来自农业的也就一般在4%左右,但须知农民对财政的贡献还有乡镇企业纳税,这一块占到国家税收的不小比例。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也日益受到关注。

财政支出投入于“三农”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农村经济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三农”在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探讨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需要农村的支持和发展,财政支出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

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福利水平,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通过全面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财政支出投入于“三农”是一个必要且有效的举措,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社会稳定、农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作用点。

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

而“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在于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村社会稳定。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三农”问题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现状分析、财政支出投入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三农的社会稳定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等方面来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以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农村经济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占比较大,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大部分农村居民依靠种植粮食和养殖畜牧来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过剩现象较为严重。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贫困户的融资难问题突出,农业产业链较短,缺乏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手段和渠道。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距逐渐加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居民。

财政学论文 浅析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财政学论文 浅析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析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摘要: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人民政府都在认真地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和农村呈现了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粮食的产量有大幅增加,农业结构得到了一些合理的调整,农民的收入相比往年有所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些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相对的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和文化素质的差距都还比较大。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面貌农村的任务很繁重、很困难、很艰巨。

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还有很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仅仅依靠农村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建设新农村是不大现实的,我们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对“三农”的支持。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正文一、“三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21世纪的一个热点话题。

“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中国农业主要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它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农村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分割,当前城乡在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方面等差距比较大;农民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比较低以及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

“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以及国民素质的提升。

我们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当做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我国财政在“三农”方面的支出和通过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农业的发展以及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体制和模式。

解决好“三农”问题将会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国家,农业的发展采用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财政学论文(西财天府)

财政学论文(西财天府)

西南XX大学XX学院201X-201X-X《财政学》期末考核主题: 《浅析财政支出对三农的影响》学生姓名:X X班级:财务XX班学号:4XX02XXX指导教师:X X201X年XX月摘要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三农问题”。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当前形式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农村落后生产力与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帮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财政对“三农”的支出,加强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这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农”问题财政支出农村改革稳定发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三农问题”。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中国正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型,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而“三农”问题却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当前形式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农村落后生产力与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帮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财政对“三农”的支出,加强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这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第二章三农问题概述2.1 三农问题的产生亚当斯密曾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可见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一点已经被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所证实。

关于财政“三农”问题研究

关于财政“三农”问题研究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三农”是什么呢?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然而农民问题才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一个形象比喻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具有其一般性,也具有我国的特殊性。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而且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这就是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所在。

我国“三农”问题投入的特殊性表现在,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生产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

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受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大,而且具有相对明显的周期性。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微观经济学中需求弹性表现为e<1,缺乏弹性的物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

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的供给关系,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这种不稳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进而又会强烈的冲击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简论我国“三农”理由及财政支持.doc

简论我国“三农”理由及财政支持.doc

简论我国“三农”理由及财政支持我国“三农”理由及财政支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我国“三农”理由及财政支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三农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总和。

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定产物,其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结构不协调,有着历史长远、负面影响严重、解决困难的矛盾。

中国农村人口约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中国“农业大国”的身份毋庸置疑。

从微观讲,农民解决全国我国“三农”理由及财政支持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摘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更,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

因此,“三农”理由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理由。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当前中国农业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尤其是与美国、印度等农业大国相比,中国的“三农”理由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显然,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设发展新农村还不太现实,为了摆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大等目前状况,中国农业发展的许多层面仍然需要政府支持。

关键词:三农理由;财政支出;优化结构;科教兴农;城乡发展一、何谓“三农”理由及研究作用“三农”理由是农村理由、农民理由、农业理由的总和。

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定产物,其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结构不协调,有着历史长远、负面影响严重、解决困难的矛盾。

中国农村人口约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中国“农业大国”的身份毋庸置疑。

从微观讲,农民解决全国我国“三农”理由及财政支持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 .人民吃穿理由,农业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宏观方面,“三农”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辐射范围波及整个中国,甚至还会通过进出口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三农”、解决“三农理由”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课题。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财政支出是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财政支出可以对不同领域进行投入,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和农民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财政支出对“三农”的必要性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上。

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农村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以来都相对较低。

国家需要通过财政支出来投入“三农”,加大对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的支持力度,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财政支出对“三农”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上。

农村地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农村社会稳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教育医疗保障和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等方面的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增强农村社会的稳定性,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基础。

财政支出对“三农”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建设上。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和农民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问题的探讨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问题的探讨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问题的探讨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支持“三农”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方面的对策建议。

标签:三农;财政支农政策;支农资金;支农机制1. 当前我国财政支持“三农”的现状目前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资、补助、补贴等支出方面,中央财政现有直接支持“三农”资金15大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资金)、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村中小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这一口径是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最大的口径,基本涵盖了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各个方面。

自1999-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绝对数增加较多,但是相对数即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以来这种状况才有所转变(见下表);第二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等。

我国财政对农业农村一直实行轻税和税收优惠政策,自全国人大颁布《农业税征收管理条例》以来,农业税一直实行增产不增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前的1999年,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只有2.5%,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后,农民的整体负担大幅度下降,仅2005年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约220亿元,8亿农民受益。

2006年1月1日起,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全部取消,与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村每年平均减负总额超过一千亿元,人均减负120元。

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和出口退税上,对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实行进项抵扣政策,对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实行优先退税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城中最艰巨的任务。

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它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要实现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得结合中国实际,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关注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建立完善的补贴农民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实现增加农民税收。

无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要因地制宜,抓住主次矛盾,符合农民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规律。

关键词:三农问题财政经济“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质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太弱,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导致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影响农业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农村问题,出现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不到有效控制。

农民问题,主要是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而农民负担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数量过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因此农民收入也较少,由于农民收入低,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在1998年10月,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已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产生原因及解决思路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又是来自城市化滞后。

三农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必须一体化地考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生产功能也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

从中国历史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以及城乡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农业部门长期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缺乏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农业物质技术薄弱,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影响生产和投入的积极性;农民消费水平低,农村市场容量小,工业发展受到制约等。

04年提出促进农民增收,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8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收,10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近年虽然关于三农政策出台不少,但这些政策并没有给大多数真正需要帮助的相对弱势的农民带来好处,对农业也没有多大作用,相反,多数政策在加大贫富差距,导致资金和资源不合理分配,加重农民负担,破坏农村社会稳定方面有现实和潜在的风险。

其次,农民也缺乏主体地位,三农的主体是农民,而自上而下的农业政策制定和施政的单轨方向使得我们的主体方向并不明确,脱离了农民和农村的实际。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因素、资源技术因素、经济流程因素解决,但最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实际。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进行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发展;在农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强化基层政权,强化政府作为,要着力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组织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完善对农民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促使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发展。

浅析中国“三农”财政支出(数据来源:国家财政局)表1 2007-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比例(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财政局)表2 2007-2010年全国各项财政支出比例(单位:亿元)由上图可知,2007年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3%,科学技术支出占3.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0.9%,医疗卫生支出占4.0%,农林水事务支出占6.8%;08年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2.65%,科学技术支出占11.9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2.49%,医疗卫生支出占13.85%,农林水事务支出占13.35%;2009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执行初步统计数为758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281亿元,增长21.2%;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根据中央财政决算数据和地方财政决算数据汇总,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比2009年增加13574.23亿元,增长17.8%。

教育支出125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0%,医疗卫生支出480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3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0.2%,农林水事务支出81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0%,科学技术支出325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6%。

而在三农方面,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覆盖地域和品种范围,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动优势特色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农业林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覆盖面。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作为一般的市场主体,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政府根据一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通过特定方式将财政资金由政府部门向私人部门进行单方面无偿的支出,它不存在等价交换的问题,而反映的是政府作为中介而使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发生再分配的问题,它对分配有直接影响,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扶贫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式支出等。

财政用于三农的购买性支出,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这具有“外部效应”,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是由政府承担,有等价性、有偿性和消耗性。

而政府提供转移性支出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平分配,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经济的自动调节,具有无偿性和间接性。

表3 2003-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三农”投入情况三农问题,长期来看影响社会稳定,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下降,甚至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农村发展停滞、教育萎缩、治安恶化等。

农村是落后地区,城乡差别继续扩大,农村城镇化率较低,土地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成都较低。

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较低,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民就业压力较大。

三农问题的提出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都影响着中国的整个现代化建设,近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使广大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呈现出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但即便是现在这样的进程,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事关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到2020年可能仍有7亿人口在农村。

浅析中美、中印“三农”财政支出(数据来源:IMF)表4 2007-2010年印度农业支出比例(单位:亿元)独立前的印度农业生产方式是传统落后的。

20世纪中期之后,又推行“绿色革命”和乡村发展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现代化进程。

“绿色革命”奠定了印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并成为印度农村变迁的直接推动力。

农村社会保障是印度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

印度大力推广科研普及和研究,印度的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组成。

印度也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印度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及其体制改革。

(数据来源:IMF)表5 2007-2010年美国农业支出比例(单位:亿元)(数据来源:IMF)表6 2007-2010年中美印三国的三农支出(单位:亿元)美国的直接补贴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二是土地休耕保护计划,三是农业灾害补贴。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致力于实现农业高度现代化,到7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业生产性投资增加5000多亿美元。

现在美国平均每个农场拥有30多万美元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每个农业劳动者占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达18.1万美元,农业的有机构成超过了工业。

美国政府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对农村的援助力度日渐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经济和合作发展服务,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和农村房屋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