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 的发展促进了 城市化进程提 高了人民的生
活水平
赋税征收方式:按户、按丁、 按亩等
赋税制度:人头税、土地税、 商业税等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 租佃制等
赋税征收标准:固定税率、 浮动税率等
赋税征收目的:国家财政收 入、社会福利等
赋税征收影响:促进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等
货币:铜钱、银两、黄金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衰 落对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
手工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 术的进步推动了手工业经济的 发展
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 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和 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经济的
发展
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 程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赋税制度:以 人头税为主缺
乏弹性
土地制度:土 地私有制土地
兼并严重
赋税征收:征 收方式单一缺
乏灵活性
土地制度僵化: 土地制度僵化 阻碍经济发展
重视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对现代经济启示是农业是基础需要重视农业发展。
发展商业贸易:古代中国经济中商业贸易发达对现代经济启示是商业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 动力。
商品种类单一: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商品 地域限制:交通不便商品流通范围有限 商业规模小:商人数量少商业规模难以扩大 政府干预: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控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以 小农经济为主
自给自足
技术传统:以 手工业为主技
术传承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品)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种到铁犁牛耕; 种到铁犁牛耕; 2、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 、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 3、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4、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小农土地所有制(会考不要求 会考不要求) 小农土地所有制 会考不要求 5、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1、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 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2、汉代开始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①曲柄锄 ②大镰 ③耦犁 ④一牛挽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是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 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B、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D、封建政府经常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2、土地兼并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 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 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西域的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人力)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力和土地资源。

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和延伸,商业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的单元总结:一、农业经济:1.普遍采用农业耕作: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普遍采用水稻种植、农民十分依赖于农业生产。

2.集体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通常是集体所有制,有赋税制度,地主和农民按比例分取农田产出,并向国家交纳赋税。

3.农业工具改良:古代中国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农具和农业技术,诸如铁制农具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手工业经济:1.经济分工:手工业经济主要是家庭工业,城市多以手工业为主。

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家庭工业者分工明确,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制作精细长久: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讲究制作精细和耐久,如丝织业、造纸业等,产品多出口商品,制作精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3.特种手工业的独立性:古代中国还有各种特种手工业,如瓷器、织锦、制陶等,这些手工业都有独立的特殊工艺和传统。

三、商业经济:1.内河和海洋贸易: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主要分为内河和海洋贸易,内河贸易主要以黄河、长江等内河为交通枢纽,海洋贸易则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运输与市场:商业经济发展需要运输和市场,古代中国通过水路运输和驼队运输发展贸易,同时也出现了集市和商业中心。

3.闪族商人及乡村商业:古代中国商人多为闪族人,他们特点是移居他乡,为商业目的经商和定居,发展了乡村商业。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手工业经济起到补充和延伸的作用,商业经济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农业经济主要以农业耕作为主,采用集体土地所有制;手工业经济则是家庭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为主,注重精细制作和制作耐久;商业经济主要由内河贸易和海洋贸易组成,涉及运输和市场,商人多为闪族人。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也贴水平和炼钢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四肢也异彩纷呈,被西方称为“丝国”。

3、古代中国商业城市众多,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重要地位。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

2、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以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应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看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道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

重难突破: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变化:(1)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变迁。

一、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农业分作为中心、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生产方式,农业年景好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整体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劳动力相当庞大,大部分人民都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种植粮食、蔬菜和果树,经营养殖业等。

二、封建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贵族地主拥有土地并掌握着重要的生产要素。

这些地主通常依靠统治者的赏赐或领地来获取利益,并通过控制土地、赋税以及劳动力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此外,封建制度还限制了社会的流动和职业的选择。

三、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包括商品交易、金融服务以及手工业生产。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以货币经济为基础,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捷。

此外,运河和交通路线的建设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得货物的流通更加便利。

四、手工业的繁荣除了农业和商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人们通过手工制造各种产品,包括纺织品、陶瓷、造纸、铁器等等。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多种商品。

五、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古代中国的经济管理存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并存特点。

中央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管制和调控,例如设立行政机构和组织农田水利工程等。

而地方官员则负责具体的执行和管理,同时也享有较大的权力和裁量权。

六、科技进步的贡献古代中国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和商业活动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例如,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发明了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手工业方面,古代中国研发了陶瓷釉料和造纸技术,使得手工制品更加精美。

在商业方面,古代中国发明了纸币和指南针等工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A、土地私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土地均分制D、土地租佃制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人民在上面进行耕种使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工商业3、题干:以下哪种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男耕女织”?A. 水稻种植B. 玉米种植C. 耕牛犁地D. 棉花种植4、题干:以下哪项政策推出后,使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出现了一次高潮?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C. 隋唐时期开放海上丝绸之路D. 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农业发展的表现?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普及C.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D. 租佃关系的消失6、关于宋代经济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如推广了稻麦轮作制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D. 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A. 铁犁牛耕B. 耧车C. 火药D. 钱币8、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B. 商业活动地域范围扩大C.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商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9、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了哪个方面的控制?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矿业 10、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由政府统一铸币的朝代最早的是哪一个?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C. 发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D. 生产资料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唐代商业活动进入城市,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夜市B.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高峰,出现了“草市”C.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D. 所有古城镇都准许商人在城内自由经商13、明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 推广双季稻种植B.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赋税改革C.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 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4、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B. 宋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D. 宋代的货币制度较为落后15、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基本特点?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C.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模式1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 钱币的流通B. 长期存在地方割据现象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D. 商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3课时)专题特征编写人梁为昌本专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态,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它以土地私有为前提,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的生产模式,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主要目的,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

封建政府的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对农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以及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的手工业技术精湛、分工细致,产品远销海外,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发展完善、城市发展及功能的变化、商人地位及组织的变化、贸易范围及商品种类的变化等。

古代工商业活动虽遭“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限制,但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护农业的发展,但限制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海禁”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加之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与封闭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景终使中国落伍于近代化的世界大潮。

专题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唐代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商周的井田制一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农民三种形式)。

(2)演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

(3)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4)影响:存在了2000多年,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3.古代中国水利(1)历代重视:大禹治水,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设置专门的官职(唐,渠堰使),负责管理;宋代奖赏制度等。

(2)水利类型及代表:①农业,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岷江流域都江堰、秦国渭河流域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

②河防,防水患。

③海塘,防海患。

(3)灌溉工具:隋唐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规模: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

(2)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4)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弱点(1)具有分散性(家庭独立)、封闭性(缺少交换与合作)、脆弱性(易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

(2)农耕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和取得革命眭的技术突破。

(3)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1)纺织原料先后有麻、葛、丝和棉。

(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业兴起,官营规模大。

(4)宋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5)明代,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出现丝织业手工工场。

2.冶金业(1)青铜铸造:新石器时代出现;商周水平高。

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铁器制造:春秋晚期出现;'汉又代官营,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又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3.陶瓷业(1)原始彩陶已具备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3)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品种:青瓷(越窑),白瓷(邢窑、景德镇、大邑),唐三彩,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融绘画、诗文于瓷器装饰。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5)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粉彩,雍正时期达到顶峰。

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概况(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纺织(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汉代出现田庄手工业生产形式;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

(2)春秋战国开始,官营、民营和家庭生产成为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朝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3)家庭手_[业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和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展。

(4)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分工细密,种类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

(5)手工立芏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因素。

明朝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业的发展1.“市”的发展(1)秦至唐代,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秦有管理“市”的法律,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出现“草市”并由政府管理,唐代“夜市”繁荣。

(4)宋代“市”突破了汉唐时期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庙会集市繁荣;“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地位低下。

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商人地位低下。

(2)市场多样。

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有“草市”。

(3)外贸发达。

西汉“丝绸之路”,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丝绸、陶瓷为著名商品。

明清“海禁”政策使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4)货币丰富。

铜钱(秦统一)、纸币(北宋交子)、白银(明朝以银为主)。

(5)场所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限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6)城市的商业性增强。

历代都兴起商业大都市,明清兴起工商业市镇。

政府限制逐渐减少,城市的政治职能不断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7)出现商人组织。

由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纽带和业缘组织。

明清在大城市和大商埠出现会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时间:明中后期。

(2)地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

(3)部门:丝织业。

(4)特点: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平衡。

(5)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重农抑商”政策(1)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2)含义:指统治者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起源:商鞅变法。

(5)影响:维护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

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3.“海禁”政策(1)含义:明太祖时期下令,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2)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与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3)表现:“海禁”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资易,而是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清代只保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进行贸易。

(4)影响: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和海外市场的扩大。

五、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

(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

(1)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

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方面。

(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

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规律认识升华4.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条件(2)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水利建设(生产力方面)(3)赋税、力役制度、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生产关系方面)5.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特点:(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2)牵引动力:人力-畜力-水(3)材质:石、木→青铜→(4)劳动方式:群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男耕女织”。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井田制(表面国有、实质私有)(3)封建社会:a.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私有制:①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位)②君主私有③农民土地所有制b.国有制:(如均田制)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行业主次: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生产格局(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封建社会中后期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落后性)(3.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自给自足———基本特点(封闭性)(4.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8.启示: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①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④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概念辨析 :1.精耕细作(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高产。

(4)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2、区域分布由北方逐渐转向南方居多4.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封建社会中前期:——对封建社会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后期——对封建社会起了一定程度的瓦解作用: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产生了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5. 市、草市、夜市、晓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