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三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过程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教学难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解决办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什么) 落实方式(方法与手段)设计意图(为什么这样教)一、复习导入(5分)二、研读目标(2分)三、自主学习(10分) 1. 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是什么?2. 要使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变大些,凸透镜前的物体的位置该怎样调整?3.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条件是什么?4.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学生阅读阅读课本,了解熟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把模型照相机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间的距离,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像。
教师演示投影仪的使用: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的教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月的课本后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部分理解,然后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
学生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对照相机知识理解会深刻。
四、合作探究(15分)五、当堂检测(5分)六、小组评价与课堂小结(5分)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
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图案清晰的像。
观察相的大小、正倒。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引导学生动手验证:怎样使投影仪成的像变大或变小?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仪器来研究凸透镜教具的测量,,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物理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透镜》。
2.教学目标明确:
-让学生认识到透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像特点。
2.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学会使用透镜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深入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c.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作用?
2.教师引导与总结: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应用等方面。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与反馈: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透镜的应用: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讲解透镜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透镜成像规律有哪些?
b.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透镜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1.观察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一、复习引入1.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2、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怎么画?二、新课教学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1、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2、想想做做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板书设计:$3.2生活中的透镜镜头成像特点(大小、倒正、虚实)像距与物距比较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照相机凸透镜小、倒、实 U>V 异侧投影仪凸透镜大、倒、实 U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板书:&3.2生活中的透镜二,展示目标:(投影)三,课堂导学:导学“照相机”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b.分析照相机、投影仪等设备中的透镜是如何实现成像的?
4.小组合作研究:布置一道小组合作研究的课题,如:“探讨透镜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讨论、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此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教师辅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透镜的基本概念、光学性质、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对透镜的实验操作尚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耐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透镜应用问题时,可能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活中的透镜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4.通过学习透镜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生活中的透镜》篇1《生活中的透镜》--一、关于教材:1. 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课题名 5.2生活中的透镜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
2.了解实像和虚像。
二、科学思维通过观看投影仪、放大镜,了解投影仪、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三、科学探究通过自制模型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教学准备多媒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纸筒、半透镜的纸、凸透镜(焦距为5~10cm)。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照相机可以帮助人们留住精彩的瞬间;投影仪能让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不方便直接看到的图象;放大镜可以将较小的、眼睛不易辨清的物体放大.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离不开凸透镜制成的神奇的眼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透镜”二、新课教学(一)照相机照相机,你会发现所有的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
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手机可以照相,你会发现能照相的的手机反面都有一个镜头。
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照相机原理:凸透镜成像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特点:物距>像距,像是倒立、缩小的。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
现在的照相机利用光学技术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想想做做自制微型照相机用硬纸板做成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如图。
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 的凸透镜,另一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的薄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成像规律。
1.透镜的定义与分类:讲解透镜的构成、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光学性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并掌握透镜的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基本光学参数,并能运用这些参数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熟悉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实像、虚像、等大像)及其应用,了解凹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重难点
1.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透镜光学参数(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的定义及其对成像特性的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导学生发现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尾声,我将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知识梳理:回顾透镜的定义、分类、成像规律、光学参数等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
2.重点强调: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情感升华: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C.透镜的中心
D.透镜的边缘
2.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并记录下来,分析其成像原理。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教者单位教材人教版八年《物理》上册课题§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凸透镜的成像性质,理解实像和虚像。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情态、态度和价值观(1)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教学难点能区分实像和虚像教具自制照相机的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电子蜡烛、考试垫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境激趣导入新课“削冰取火”引入生活中的透镜。
1、播放视频2、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1、观察、回答问题2、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介绍照相机2、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3、探究照相机成像特点4、体会照相机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介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指导学生组装模型照相机组织学生探究照相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物距对像大小的影响了解照相机的发展及主要构造组装模拟照相机用模拟照相机“拍照”你“拍”到了什么样的像?操作并体会照相机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通过自制教具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二、投影仪1、投影仪的使用2、探究投影仪成像特点3、体会投影仪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演示投影仪的使用组织学生探究投影仪成像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物距对像大小的影响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操作并体会投影仪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利用实验加强感知认识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交流讨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放大镜1、探究放大镜成像特点3、体会像、物与透镜的位置关系组织实验引导分析使用放大镜观看卡片上的文字分析、比较像、物与透镜的位置关系与照相机、投影仪有何不同利用实验加强感知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比较生成新知四:实像和虚像观察比较成像原理图。
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同时,本节内容还涉及到透镜的成像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以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 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模型、实物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透镜模型、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些物体?这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的折射,形成了我们眼中的图像。
2. 知识讲解: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镜的形状、折射光线的作用等。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透镜的成像规律。
如: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不同时,成像的位置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如何判断实像和虚像。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如:给出一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计算像的位置和性质。
5. 实验操作: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透镜的成像现象。
如:将透镜放在一张纸上,逐渐改变物体与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眼镜、相机、望远镜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学习新课一、照相机1.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及作用【播放照相机图片,讲解】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主要构造有:镜头、快门、光圈、调焦环、胶片等。
(1)镜头:由一组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起到成像作用。
(2)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3)光圈: 控制进光量的多少.(4)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调节像距。
(5)胶片:相当于涂有感光材料的光屏。
2. 照相机成像原理【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会聚成被摄物体的像。
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镜头的焦距,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3. 照相机的信息(图像)存储(1)传统相机用胶片(胶卷)传统相机用胶片,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被记录在胶片上。
(2)数码相机用电荷耦合器件数码相机用电荷耦合器件(CCD感光元件)替代胶片作为成像的光屏并记录像的信息,把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4.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提问】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照相机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归纳】(1)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4)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变化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照相机成像示意图5.照相机的“调焦”【演示】使用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物体的像,观察镜头的伸缩情况。
【讲解】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结论】拍摄远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此时的像比较小。
拍摄近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此时的像要变大一些。
【想想议议】小明用照相机拍摄照片时,发现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镜头内(如图甲所示);后来他对照相机进行了调节后就照出了“全家福”(如图乙),他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呢?【解答】图甲同学的像比乙大,所以为了照出“全家福”,应该使像变小;则需要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后缩,以缩短暗箱(像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对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透镜接触不多,对透镜的原理和作用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对透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幻灯机、显微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以便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透镜。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幻灯机和显微镜中的图像,来了解透镜的放大作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望远镜等。
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掌握透镜的放大缩小示意图的绘制。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事物的美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练运用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绘制透镜的放大缩小示意图。
2.教学难点: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投影仪、透明直立凸透镜、光屏、小灯泡、实验底座等。
2.教学素材:《人教版物理八上》教材第5.2节内容。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张有关透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后,教师故意跟学生说现在我们学习的是透镜,透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器件。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板书“透镜的定义”和“透镜的分类”,并对其进行讲解。
然后,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和解释。
教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的放大示意图,并解释示意图中的每个箭头的意义。
然后,教师展示凹透镜的放大示意图,并解释示意图中的每个箭头的意义。
步骤三:师生交流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1.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吗?为什么?2.凹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吗?为什么?3.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透镜?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并解释透镜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步骤四:实践操作(25分钟)1.实验1:放大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底座、透明凸透镜、光屏和小灯泡,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透镜的成像,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2:缩小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底座、透明凹透镜、光屏和物体,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理解透镜的原理。
2.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师在问题导向过程中,要发挥引导和辅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策略。
(三)小组合作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光学原理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并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实例。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透镜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2.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实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4.利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实例导入,如投影仪、照相机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包括焦距、折射率等基本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3.了解生活中透镜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教学难点1.对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2.生活中透镜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器材:平凸透镜、平凹透镜、小光源、屏幕;3.学生用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使用透镜的例子,如放大镜、眼镜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透镜的好奇心。
通过教学课件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引导学生对透镜的形状、材料和作用有初步了解。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分为两个实验进行。
实验一: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室中摆设好实验装置:在光源旁放置一块屏幕,在光源和屏幕之间放置一个平凸透镜。
2.学生将光源调至合适位置,使得透过透镜的光线能够射到屏幕上,观察和记录光线的走向和成像情况。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1.学生根据实验要求,重新摆设实验装置:在光源旁放置一块屏幕,在光源和屏幕之间放置一个平凹透镜。
2.学生将光源调至合适位置,使得透过透镜的光线能够射到屏幕上,观察和记录光线的走向和成像情况。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 理论讲解(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上讲解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包括焦距的概念、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等。
教师通过举例,介绍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如相机镜头、望远镜、显微镜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这些应用中的原理和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总结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自行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中使用透镜的例子,并写下观察到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的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学原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比较。
2、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20cm×20cm纸两张,凸透镜、半透明蜡、纸、白色透明塑料薄膜、水。
●教学过程(一)预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是凸透镜,是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填“远”或“近”),像是 (填“缩小”或“放大”)、的(填“倒立”或“正立)。
4、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的镜头,用投影仪观看投影片时的图案(物体时),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填“远”或“近”),像是(填“缩小”或“放大”)、的(填“倒立”或“正立”)。
5、用放大镜看物体时,放大镜离物体要很(填“远”或“近”),放大镜所成的像是、的。
6、实像和虚像是有什么不同?(二)探究与精导教学点1 照相机1、自学课本第62~63页一、二段“照相机”。
(1)仔细观察图4.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像距,像物体(填“大于”或“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侧(填“同侧”或“异侧”)(2)看一看拿起你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整体设计本节课,是一段神奇的探索,复习前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熟悉了透镜的知识。
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的过程中,利用硬纸片和凸透镜以及塑料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在学生学习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后,利用课件展现透镜的光路。
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透镜成像的特点,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枯燥的。
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
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学习原理、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
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探究、归纳、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和成像特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照相机模型、凸透镜、纸筒、半透明薄膜、投影仪、放大镜、蜡烛、火柴、光屏、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方案一: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观看大屏幕:问题:屏幕中涉及了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具,是什么?点评:放大镜。
它的学名叫凸透镜。
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方案二: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
组织学生讨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
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故事导入展示故事:《谁放的火?》牛顿49岁那年,他的书房发生了一起火灾,许多宝贵的论文原稿化成灰烬,牛顿非常沮丧。
那是一个星期天,牛顿要去教堂做礼拜,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吹灭了蜡烛,桌上也没有镜片之类的东西。
只有一块20厘米长、10厘米宽的一块普通玻璃板。
火灾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牛顿询问仆人,仆人说,起火时他正在院里收拾,他保证没有一个人走进这屋子。
两年后的一个星期天早晨,牛顿照例要去教堂,事先得去洗脸、换衣服。
洗脸时他正对着镜子看到脸上滴滴水珠时,突然,脑中浮现出失火那天早晨的情景:他在洗脸时突然想到论文中有一点需要补充,连脸上的水滴都顾不上擦干,奔到书桌那边去,补充完毕后,他才用手巾擦干脸,换了件衣服到教堂里去。
“啊,我真笨,怎么一直没有想到!”牛顿终于解开了火灾之谜。
原来,当时牛顿脸上的水滴落到了玻璃片上,由于表面张力的关系,水成了半圆形,这就起到了透镜的作用,阳光通过水滴形成焦点,使下面的书稿起火,从而引发了火灾。
说明: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
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
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了透镜?板书:生活中的透镜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猜谜导入出示谜语: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
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
学生自由猜谜。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引导和评价。
说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先让学生猜一猜,并以此为引子,便于在课堂中引出“放大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推进新课一、照相机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问题: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自制照相机参考器材:长方形纸筒、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硬纸板。
方案一: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张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二: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
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小组活动: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设计意图: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予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鼓励有创意的发现)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结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说明: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拓展: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使用当照相机靠近景物时,物距减小,则像距会增大,像也会变大。
可总结为:物近像大远。
还有一类照相机是可以调节焦距的,不需要改变物距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调节焦距时,当焦距变长时,相当于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变短,像变大,像距也变大。
二、投影仪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问题: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点评: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而屏幕相当于光屏。
问题: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
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点评:底片是反放的。
屏幕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投影片的像出现在投影机前方的屏幕上,影片要倒立。
扩展:在实际应用投影仪时,一般屏幕位置固定不变,调节凸透镜(镜头)的位置可使成像清晰;调节整个投影仪的前后位置可以得到所需大小的实像。
要想得到正立的像,可以把投影片倒着放,当从投影屏幕观察到物体偏左上时,应向左上移投影片,才能使被观察的物体处于屏幕的中央。
(1)投影仪与照相机的相同点是都在屏上成倒立的实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的物距小、像距大,成放大的像;照相机的物距大、像距小,成缩小的像。
(2)投影仪与放大镜的相同点是都成放大的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成倒立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的虚像。
例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解析:A.投影仪中的平面镜可以将透镜会聚的光反射到屏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B.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以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
C.投影仪成物体放大、倒立的实像,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减小物距,所以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说法正确。
答案:C三、放大镜实验探究: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问题:(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字是否永远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什么时候才会放大?(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点评: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
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扩展:放大镜在使用时要将物体放在焦点以内,且越靠近焦点物体成的像越大。
四、实像与虚像活动一: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光路分析图:凸透镜成的像。
得出结论:实像:真实光线会聚的像活动二:实验演示:可以用光屏承接到的像虚像:真实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的像实验演示:不能用光屏承接到的像结论:实像与虚像1.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