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精神分析对世界的忠告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生活是一座无主的宝库,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打开它的钥匙。
”着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着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中如是说。
心理学就是一把打开生活宝库大门的钥匙,没有人一生不跟心理学打交道,也没有一个人从来不思考相关心理学的内容。
但是我们经常误解心理学,至少绝大局部人在日常行为中认为心理学是有着心灵学、行为主义和变态、神经病等各种含义。
而丏常常被人所夸大其中的某些成分,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心理学家知道人在想什么,有人认为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甚至认为心理学家都会催眠就更多了。
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它于生活本身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从历史上来说,心理学源自哲学,在诋源上,心理学来自psyche(灵魂)和logos(讲述),就是说:讲述灵魂的学问。
那时至今日呢、心理学巫经脱离了哲学的桎梏成为一门独立的多元的复杂的学科。
它的意义在于是人们更好地生活与生活的更有意义。
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很短的历史。
”心理学的诞生也不过是一百多年的是事情,但是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甚至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被称为二十丐纪影响人类历史的三位人物,另两位是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和完善迚化论的达尔文。
哥白尼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达尔文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祖先;而弗洛伊德的两个“足以触怒全人类”最基本的发现“潜意识”和“性本能”更是直接使人类不敢正规自己的内心不敢相信自己。
所以说心理学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丐界观和人生观。
现而今,心理学不人类生活关系更加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在持续地扩大。
心理学家能参加解决教育、医疗、工业、商业、军事及各种社会问题。
下面列丼的就是心理学在一些应用领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摘抄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摘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绪、人格、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内部机制。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很多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有意义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心理学与生活的经典摘抄:1. "你可以改变你的想法来改变你的世界。
” —卡罗琳·迈斯里希这句话凸显了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发现,即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重大。
通过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积极地看待事物,从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对待问题的方式。
这个想法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以改变我们的世界。
2. "人类最深的渴望,就是被理解。
” —马斯洛这句话强调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人们渴望被他人理解和接受。
理解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理解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起互信和沟通。
这个想法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指导原则,提醒我们要对他人的感受保持敏感和理解。
3. "习得性无助是最大的伤害。
” —马丁·塞利格曼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会逐渐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态度。
这种无助感对个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我们不应该陷入被动和绝望的状态,而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积极的应对策略。
4. "积极的心态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
” —罗伯特·迪尔德里克森这句话强调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当我们积极地看待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时,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实践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积极的心态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5.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情绪,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它们。
” —乌尔里希·埃尔哈特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完全控制我们的情绪。
然而,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2023年《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篇
2023年《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篇《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过去,这对于宇宙来说虽然毫无价值可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颓废着的时候,不知所措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
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存在的最好途径。
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容易消逝、过得最快的也是时间。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
莎士比亚也曾这样描绘过时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我们应该永远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着眼于现在,因为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时间不像金钱那样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每个人能用的只有“今天”和“现在”。
我们无法把握昨天,因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回忆只能是学习和总结,或许更多的仅仅是后悔和遗憾。
我们也无法把握明天,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只能给予希望和向往。
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
古人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把握不住今天,也肯定把握不住明天。
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紧紧地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现在”、“今天”,立足于“今天”,运筹“明天”。
有人毕生充实,硕果累累;有人早生华发,一生无为。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定要把“现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
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不能由别人代替,只能自己去完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陶行知先生告诫年轻人,要做到“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
我们应该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损失的每一天都不会再回来。
时间又是无情的,最终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剥夺上。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启示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启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是为中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支持。
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主动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蓬勃发展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知名的心理学家马丁·纳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等人首先明确提出。
很长以来,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理学一直把研究战略重点放到对个体存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尤其在“二战”之后,其逐渐沦为一门致力于化疗的科学。
然而,积极主动心理学更高度关注个体的积极主动的一面,高度关注培育个体的积极主动潜力,以一种观赏的态度回去对待人的能力、动机等,更加高度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欢乐、毅力、勇气、悲观等,并借此挖掘人的积极主动力量,坚信人就是可以身心健康美好地生活。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主观体验,例如被大家熟知的幸福感,希望,快乐,主要研究其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在个人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例如勇气、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宽容等,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及效果如何;群体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增加公民美德、健康的家庭、和睦的社区等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一)一般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与过渡期,在由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接近成人,他们希望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虽然在外型上逐渐成熟,但想法还是带有片面性,情绪缺乏稳定性,社会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的积累。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体会篇一:心理学与生活心得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
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
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
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
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
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
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
因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
如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
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满意,幸福以及忧愁、内疚等等。
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复杂精神现象,即是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就是由对上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各个具体的心理现象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所构成的。
社会心理学中四大学派理论非常重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派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下面我就来一一阐述。
一、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理论: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具体表现(特点):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心理学与生活》概述
《心理学与生活》概述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经典心理学教科书。
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
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被誉为心理学领域的“圣经”。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探讨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每个章节都通过生动的案例、实验和研究来阐述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
在《心理学与生活》中,作者不仅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还强调了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在探讨人际关系时,作者会介绍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人际关系;在讨论学习问题时,作者会提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这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作为一般读者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此外,《心理学与生活》还非常注重跨学科的联系。
作者在书中
多次提到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的交叉和融合,展示了心理学的广阔视野和深远影响。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心理学,也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心理学教科书,它不仅向读者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还展示了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这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也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篇)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快乐理学。
对于高校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剧烈的渴望,那么完善的向往。
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务必理解眼前的一切,开头新的生活。
高校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我确定将来。
谁都有可能胜利,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只有自我才能使一切完善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高校而沾沾自喜,或许我们正为过了同学会的面试而庆祝。
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
此刻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意,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懊悔。
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
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
我们假如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
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把握此刻,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懊悔的了。
我们必需能迎着大浪英勇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成功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高校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能够参与各类社团,能够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齐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渐渐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爱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学问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究一切未知的领域;喜爱拎上小包,挎着同学闲逛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才智的结晶;也喜爱和室友们坐在一齐闲聊,谈抱负谈将来,诉说自我的宏大理想;更喜爱感受自我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高校生活中不仅仅仅只是简洁自由,也还有着其紧急的一面。
看着身旁匆忙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劳碌的师兄师姐们,我悄悄地告知自我: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前途是自我的,自我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信任眼泪。
我期望当我划过高校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我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慢慢明白,高校的学习贵在自觉,高校的生活也得要靠自我打算。
高校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学问以外,还会有许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同学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
关于精神分析的101句经典语录
关于精神分析的101句经典语录——丛中(咨询师必读)1、人是有肉体的社会人;2、诗就是无法翻译的那一部分,诗的魅力,也在于此。
同理,潜意识和心灵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是最高明的案例报告都无法完全记录与表述的;3、人的心是无法言说的,一说就错;4、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他,无男无女;5、在咨询中,咨询师应该不时问自己,“谁需要?为了谁?”6、人站的时候理性,躺的时候感性7、强迫症患者往往是理性的人。
对这类来访者的治疗,一个方法是让他哭出来,挖挖他的痛处。
当他平日的理性与内在深处的感性相连接时,他就有被治愈的可能了;8、说感受是进入潜意识的最快途径;9、人们对事件的意译大于物理事实本身;10、我们过去的经历往往会成为人性的一种资源;11、心灵的虚拟功能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12、心理咨询师需小心“被来访者的痛苦扎中”;13、心理治疗师作为外在的资源,与来访者的“自我连接”;14、快乐的来源越多,患疾病的机会越少;15、3P是一种竞争与激发的游戏;16、人只能学会他本来能学会的东西;17、在自己的内心划出心灵特区,是对自己本我的尊重;18、让大脑去散步;19、人的身体是肉长的,内心却向往神灵;20、精神分析乃是将人还原到最低处,以获得真正的平等;21、人的动物性在于获得相对于人的优越性,伦理的存在在于保持群体的平衡与发展;22、母爱是动物般的善良;23、定义“人”就错了,需要定义的,是“人的行为”;24、自由自主、适时适地的退行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25、对边界和差异性的尊重帮助自我适应现实;26、时间的心理学含义:时间是需要和需要被满足之间忍受和压抑的过程;27、太强的超我是偏执的自恋;28、生命在于变通;29、一半压抑,一半开放的人自我功能良好;30、一个施虐的人心中也有受虐的倾向;31、人的高级在于有智慧,人的伟大在于行动。
32、有行动没智慧,跟动物一样;有智慧没行动,连动物都不如;有智慧还有行动才是真正的人。
精神分析李鸣老师名言
●我声明,语录的每句话都是错的,除非你知道怎么去理解.●心理治疗就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心理治疗理论的本质,实际上既是:如何看待人性.●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研究人本身更能激发人的兴趣了。
●精神分析并不神秘,如果我把它讲得神乎其神,多半是因为我自己也并不理解.●精神分析治疗就是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诊断即是寻找潜意识的症结.●人的定义是:具有意识的,有理性的,有道德良知的生物.如此推论,我们及我们周围的许多人就很难成其为人.●我们都是由己推人的,因此,了解自己是了解世界的开端.●世上有一个人最需要你的帮助,那就是你自己,助人者必先自助.知己才能知彼.●人是唯一会脸红,也是唯一须要脸红的动物.●阅读是和自己交流,是与作者对话.●一个人的荣誉不在于别人怎么讲,而在于自己怎么想。
●马克思与弗洛依德是殊途同归,都强调了人的非自主性.●世上的物质可以满足所有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婪.●心理治疗就是犯错误,因为来访者用一生练就的本领,轻易地让你误入歧途.一旦你能意识到这点,那么所有的错误都可能转变为治疗的契机.●有能力的治疗师就是犯错误多的治疗师,你的能力就是能正确地识别自己错了,并且能准确地表达自己错了.●来访者都是精心挑选治疗师的,即选择你有可能帮助他/她,又选择你对他/她束手无策.●治疗中,语言是用来设置障碍的.●治疗设置是用来打破的.打破设置的含义更重要.●来访者说什么,你就治疗什么,永远是错的.●从来没有差劲的来访者,只有差劲的治疗师.●慌不择句有可能是真话,对三思而语应保持警惕.●来访者和你的互动关系是场双人舞,他是中心,而你是主导.●了解来访者的人际模式可通过:童年经历,与重要人物交往,与咨询师的互动.后者最有意义.●来访者会忘却你的言语,但会记住你的态度.●你站到来访者的位置,来访者就只能站到你的位置上。
●我们并不能,也不需要做到完美无缺才能帮助来访者.但唯一需要比来访者优势的方面:是应具有更强大的自我力量,即具有敢于面对自己的孱弱的勇气.●要使来访者对自己的缺点从自我协调转变为自我不协调,人总愿意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没有哪个来访者是大大咧咧的,每一个都心如发丝.●治疗的停滞不前常常来源于早期互动的失败.●中立就是说废话,唯此才能诱导出来访者的投射.●幼年的依附关系炼就了我们能读懂别人的脸,更确切地说,让我们投射性地认为读懂了别人的脸.●治疗师的思辨能力是指:治疗师能读懂来访者字里行间的含义,能破译来访者目前症状与儿童期内心冲突的密码.●治疗师的内省是指: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能分裂自我(split ego)体验与来访者的互动(experiencing ego),同时又能观察自己与来访者的互动(observing ego).●治疗师的含蓄是指:根据来访者的自我强度来决定说什么话.可以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提高其识别能力.或寻找更多的证据,使来访者脆弱的自我也能识别.●忌讳,就是经常想,但又不愿意想的事.●双亲的态度常常反照出子女的价值.●家里有个teenage,是场灾难.●浪子可以回头,浪爷极难悔改.●做官即是为人父母,好坏取决于其儿童期心理发育状况.●孩子成绩差,常常来源于非智力因素.●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孩子的超我不足够强大之前.●父母的感情基础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爱孩子就不应和孩子结成联盟.●青春期孩子的行为多半是想与父母或父母所期望的角色区别开来.确立自我.●俩人相见,六人在场.相爱如此简单,相处太难.●找对象,就是找啊找,对对看,像不像.我们基本都是找个有点像的,缝缝补补,将就用.●成熟的爱是寻找满意的客体关系,不应是种冲动,而是种能力.●教授父母常常会有笨拙的子女,低学历的父母会有出色的子女.●我们都生活在我们的童年感觉中,越重大的决定就越感情用事,如此强烈,如此优势,又如此难以名状.●照本宣科的养育孩子,一定会培育个傻瓜.想都不想地对待孩子,养育出的一定是你的孩子.●如果真不知道该对孩子做些什么,有桩事一定可以做,那就是啥也别做.●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发育的特征.●不要和你的孩子较劲,输的永远是你.因为当孩子输的时候,你的心会更疼.●上帝赐给你孩子,同时也给你足够的理由去保持谦虚.●要想老年幸福,生命各期应发育良好.●当人的libido被满足的同时,攻击冲动就更为强烈.●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世界毫无意义,是我们赋予其意义.●我们来到世上,是来含辛茹苦的.知道人生充满痛苦,那就什么痛苦都没有了.●人生,即是各种主观体验的总和.这种体验的纬度越宽,人越自由. 经度越深,人越幸福.●人生是个过程,不是结果.只追求结果无疑于找死,因为死亡是终极结果.如果注重过程,结果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是谁? 我应该是谁? 我会是谁? 三者越接近,幸福感越强.●只有上帝和狗才能做到无条件关怀.●所有的遗忘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巧合都是有道理的.●完美的男人,男性中有女性气质.反之亦然.●当面临重大事件(死亡,金钱,性等)时,我们都倾向于做回自己本来.●当生命剩下最后的时光,当你身逢绝境,你就会开始转向内心寻找生活的意义.●有生存理由的人,可以承受任何磨难,也能充分欣赏生活,享受选择的自由.●人们企图通过缓解自己的社会性孤独(along),来缓解人的存在性孤独,只有思想充盈的人,才能欣赏独处.●死不足惧,怕死贪生是因为对生的情节未了.●中年人如果不把先前用于适应外部环境的能量转向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适应,建立起一套新的精神价值,就会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生命仿佛空虚而无意义.●人的基本体验(如焦虑,抑郁和快乐)更多地存在于时间(here & now)而非空间中,而现代社会的一大谬误则是常常在空间概念上看待自己,这使我们失去了存在的纯真.●人都是自己的奴隶,禁锢你的是自己的思想,而非外部客观环境.●阻碍我们学习的是已知的东西,而非未知的东西.●我们渴求永生,依恃和有序,但世事无常,充满偶然.生命是不公平的,痛苦和死亡不可避免,无论与别人多么亲近,我们必须孤独地面对人生.●人朝着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终身不懈地努力.人的一生自编,自导,自演.●我们最终都叹息一声"啥也没有",撒手人寰.如果在经历之初,即知此道,那是哲人.如果无须经历,即知此道,那可谓神明.●生活中的悲剧常常以喜剧的形式不断地重演.●如果生活平淡无奇,生命的长度只是同一天重复了许多年.而经历磨难,探究未知,即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即延长生命.●世上没有受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老外来中国旅游三天,写成一书《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心得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心得精神分析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理论,强调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和无意识的作用。
通过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我对人类心理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首先,精神分析理论教我了解了人类心理活动中无意识的力量。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许多我们不自觉的欲望、冲动和想法,这些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深深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无意识中的冲动是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可以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和分析。
通过了解这些无意识的冲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
其次,精神分析理论帮助我认识到了童年经历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
儿童时期的经历和体验会在成年后继续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冲突和经历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然后以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对童年经历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并解决许多当前的心理问题。
另外,精神分析理论教我学会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治疗侧重于与患者建立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并引导他们探索潜意识中的问题。
同时,精神分析理论也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通过自由联想和分析等方式,让个体能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欲望。
这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对于我们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在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情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师鼓励患者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并与他们一起探索这些情感的含义。
情感的表达和探索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情感的解脱和心理的平衡。
最后,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我的个人成长也有很大的启示。
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学会了自我反思和心理成长。
心理学与生活书籍讲解
"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是一本由理查德·J.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合著的心理学教科书。
以下是对该书的一般讲解:### 1. **书籍概况:**- **作者:** 理查德·J.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
- **主题:**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心理学教科书,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旨在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 2. **内容要点:**- **综合性:** "心理学与生活"涵盖了认知、社会、发展、临床等多个心理学领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心理学知识。
- **案例研究:** 通过真实的案例研究,书中展示了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概念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 **实践导向:** 强调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 3. **教学方法:**- **互动性:** 书中可能包含互动性的学习工具,如问题、案例分析和思考题,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学概念。
- **图表和插图:** 可能包含丰富的图表和插图,以直观地解释心理学理论和研究。
### 4. **目标读者:**- 本书主要面向大学本科生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也适用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 5. **学科涵盖:**- 涵盖的学科包括但不限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 6. **更新与版本:**- 考虑到心理学领域的不断发展,该书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和更新。
建议阅读最新版本以获取最新的研究和理论。
总体而言,"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将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综合性教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00字5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00字5篇《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写的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课本,全书主要讲的是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1《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
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
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
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在线阅读(全)
心理学与生活在线阅读(全)《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为美国心理学家Floyd L. Ruch撰写的一部心理学教科书著作。
此书历经十九次改版,在第八版(1971年)时菲利普津巴多加入改版,最新版本则由津巴多及理查德格里格合作撰写。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推荐为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
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原书中所有元素--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十分宝贵,此中译本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这些资料。
心理学与生活在线阅读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学一、心理学为何独具特色1、定义心理学(psychology):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
这种方法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另定义见第二章)行为(behavior):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2、心理学的目标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1)描述发生的事情行为数据(behavioral data):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
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
按照事实的本相去收集它们(2)解释发生的事情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做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摘抄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摘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原理和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我意识和情商,并改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与生活的经典摘抄,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1. '人类的一大幸福源泉,是对自己的能力有真实准确的评价。
' - 威廉·詹姆斯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认知。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避免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
2. '人生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雨中起舞。
' - 尤尔根·莱尔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地逃避或等待问题解决,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3. '你永远不会因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后悔,只会因为没有努力过而后悔。
' - 莱斯·布朗这句摘录鼓励我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尽管可能会面临失败和挫折,但只有去尝试,我们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4. '幸福并不是目的地,而是一种旅程。
' - 罗伯特·劳森这句话提醒我们,幸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我们走过的旅程中的一部分。
幸福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观念,我们应该在每个当下寻找快乐和满足。
5. '快乐不是从物质中获得的,而是从内心释放出来的。
' - 德尔·卡耐基这句经典摘录告诉我们,快乐不是依赖于外部物质的获取,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感恩的心情和满足感来获得真正的快乐。
6. '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可以调整自己的航向。
' - 弗兰克·琼斯这句名言提醒我们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可变之事,并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这些经典摘抄不仅是心理学的重要原理和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和指引。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简介《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介绍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应用的畅销书籍。
本书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认知心理学到社会心理学,从发展心理学到临床心理学,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心理学知识。
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章: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本章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本质,以及人们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
第二章:神经系统与行为神经系统是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基础。
本章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它控制了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本章还介绍了神经递质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对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与外界交互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本章介绍了感觉的基本原理和知觉的构建过程。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而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本章还介绍了感觉和知觉的异常现象,如幻觉和错觉。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学习和记忆是人类心理发展和适应的重要过程。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基本原理和记忆的分类与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观察学习和认知学习等方式进行。
记忆包括感性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本章还介绍了记忆的遗忘与提取问题,以及记忆的改善方法和应用。
第五章:情感与动机情感和动机是人类情绪和行为的驱动力。
本章介绍了情感和动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和情绪调节等,而动机则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目标等。
情感和动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情绪体验,以及应对不同情绪和压力的方法。
第六章:个体发展与人格个体发展和人格是人类心理特征和差异的重要方面。
本章介绍了个体发展和人格的基本理论和研究。
个体发展包括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00字5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00字5篇《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写的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课本,全书主要讲的是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1《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
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
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
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与生活:精神分析对世界的忠告一、这个世界,他人,还有我们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请在淘宝网搜索店铺【白菜心理学】,购买心理学课程资料上【白菜心理学】网店理解他人的困难自不消说,即使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也是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
人们往往都喜欢相信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感觉和行动,但精神分析却坚持说,我们所想、所感觉、所做的事,有许多时候是我们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它们受着潜意识的指挥和控制。
比如在一个案例里,做父母的拼命督促孩子刻苦学习,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学不好将来没有工作云云,以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更加不好,还产生了诸如强迫等神经症的症状。
表面上看,做父母的是希望孩子好,但他们的真实思想是害怕孩子将来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自己没有面子,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
是做父母的不愿意承受失败的焦虑,就借督促孩子学习,将这种焦虑推卸给了孩子。
这是“虽曰爱之,实则害之”的其中一个典型事例。
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文明和社会的要求下,我们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当内心的想法与这些规则冲突时,我们习惯上的做法是将其压抑下去,以致后来连自己也不认识或不承认了。
一个人见了异性脸红,不自在,他(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内心里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位女性,总是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心,虽经过观察、考验并无实据,但却摆脱不了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她自己对某位丈夫以外的男性有强烈的爱慕,内心接受和抵抗两种情感的冲突,投射到了丈夫身上。
一位强迫症患者,是摆脱不了对于童年时代性游戏的内疚。
一对婚姻不和的年轻夫妇,潜意识里,女性总有着男方家庭等各方面条件不如自己而产生对丈夫的轻视,而做丈夫的也总有很强的自卑感,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对妻子全部的征服来摆脱自卑。
于是他们总是争吵不断。
一个年轻女孩,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挥之不去。
她害怕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
她不知道,这是她生活中压力过大而在潜意识里想逃避的象征性的表达。
每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都有许许多多案例,充分说明着这一点。
即使心理咨询师自己,有时也不免跌入潜意识的泥淖。
我们也必须时时警醒自己,当对来访者产生了过于强烈的爱恨等情感时,是不是我们将过去对于生活中某人的印象,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类的自负心理遭受过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
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第二次是达尔文创立“进化论”,证明我们人类仅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
第三就是精神分析,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二、我们内在精神生活的质量,决定着我们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请在淘宝网搜索店铺【白菜心理学】,购买心理学课程资料上【白菜心理学】网店先从动机方面说。
人生的目的在于物质、精神两方面的追求。
但何者为先,何者为重,每个人却有不同的理解。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对于物质(除精神外的东西,包括权势、地位等)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沿着这条道路想找到人生的幸福是不可能的。
唯有将精神的追求置于物质之上,沿着追求精神和道德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这条道路,才能领会到人生的真谛。
不论你的命运如何、成就大小,就会“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就会活得充实和幸福。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虽与致力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不以说教为自己的工作目的和方法。
但却不是不关心人的人生观。
它是要将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于潜移默化中,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言语和行动,影响来访者。
从这个方面来讲,心理咨询师正是以自己对他人的广大的爱心,发挥着治疗的终极作用。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说过,心理治疗是“一种爱的教育”,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个人更喜欢用“人文主义”来定义心理咨询师的道德操守和对来访者所持的态度。
无论你持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但只要尊重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保持着兴趣和谦虚的态度,生活就会幸福。
人的一生,时时处处摆脱不了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与道德标准要求的冲突。
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来说,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如何保持平衡的问题。
本我代表了人的本能要求,自我代表现实性,超我代表我们内心中良心和道德。
在这三者之中,自我是最辛苦的,它要适当地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接受超我严厉的监督,还要衡量现实世界的形势,然后决定采取何种行动。
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是自我产生了问题,它不够坚定,不够宽广,以至在本我或超我,或二者的联合作用下,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不能再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援助自我,使它通过调整,坚强起来,在各种要求和困难面前,勇于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在生活的诸多种选择中,拣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来走。
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而“哀莫大于心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会更加认识到精神充实、心理健康在人的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自己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请在淘宝网搜索店铺【白菜心理学】,购买心理学课程资料上【白菜心理学】网店中国古代的孔子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并不自知何以会常常将自己的想法“投射”于他人。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在人的潜意识中自动发挥着作用的保护自己心理不受过大伤害的措施。
“投射”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
分为“外投射”和“内投射”两种。
“外投射”指的是当自己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某种欲望、冲动或意念时,就把它投射到别人的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想法。
比如一个人自己很迷恋别人的妻子,但是无法接受这样不该有的情欲,心里就(改变)现实认为是某同事有这样想入非非的情形,对同事责骂谴责,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行动来抵御自己内心里无法接受的欲望。
自己的超我过于强大,则对他人也往往不能宽容。
明明自己总是怀着对他人很强的攻击欲,那么,他(她)也总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攻击。
反过来说,当一个人善意地对待同事、朋友时,他(她)也总是得到相同的回报。
“外投射”严重起来就是一种妄想,属于精神病的范畴,当比较轻微时,自己不觉察,就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偏见。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当我们对某人有一种情绪很重的判断时,总应该想一想这是否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投射,而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四、只有保持了恰当的人际距离,才能够拥有和享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孤岛,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群淹没的一员。
请在淘宝网搜索店铺【白菜心理学】,购买心理学课程资料上【白菜心理学】网店这一条是讲与人交往的。
包括与亲人、朋友、同事等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把别人作为一个参照,才会发现和调整自我的。
这样说,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说一个人不能离群索居,如果不是他精神有问题的话。
二是说与人应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失掉自己的独立性。
若即若离,不远不近,也可以说这就叫中庸之道。
心理咨询中,常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为不善于与人交往而苦恼,他们缺少朋友,缺少爱情,感到十分寂寞和孤独,可又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局面。
不善于与人交往,有素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过去的生活中,没有向周围的人学到这种技能。
比如很可能他们的父母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的性格过于内向和孤僻,容易看到人与人之间具有的竞争的一面,没有或极少看到人们之间的合作,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学得热情好客,广泛交游。
他们见了人不知道如何说话,不适应别人与自己在性格、处事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内心里有强烈的对别人的拒绝心理,不愿意接纳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这样朋友只能越来越少。
这也用得着上一条忠告,对他人的态度是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他们自己就是封闭的,不向别人开放,也不向自己开放。
他们也不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尽力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缺点掩盖起来,在幻想中麻醉自己、欺骗自己,而不愿到现实的生活中锻炼成长。
对这样的朋友的劝告是自己要有决心与过去的自我决裂,重新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忍受学习过程的失败和痛苦,一步一步地成长成熟起来。
想让别人理解自己、帮助自己、接纳自己,应该先去理解帮助接纳别人,这样才能尽快融入集体中。
另外一方面,人也要有恰当的自信和自知。
在原则问题上,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能够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越是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人在从众这个问题上,越能有独立自主的判断。
应该从众的地方从众,不应该从众的地方就不从众。
政治家最需要这种素质。
他们的这种坚定性来源于对时局的前瞻性判断,他们能够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各个关键时刻,常常能超出一般人的判断,做出重要的决策。
从当时看,可能赞成的人不一定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决策的正确性就显现出来。
这虽然与人际交往是不同的范围的事,但用于说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判断和自我的坚定性,还是适合的。
伟大人物的内心常常是孤独的。
所以一定程度上的忍受孤独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熟和内心坚定的表现。
孤独会令人伤感,但它同时为人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合适的情境。
他使人能够远离尘嚣,更加注重自己和他人的精神世界。
唯这样才能够将这个世界看的更清楚、更深刻。
五、培养细腻的情感。
任何简单的情感都可能会是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请在淘宝网搜索店铺【白菜心理学】,购买心理学课程资料上【白菜心理学】网店情感是发于中而形于外的一种心理过程。
它无比复杂。
从心理学上看,没有一种感情是纯而又纯的。
多种感情往往互相交叉、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对个人及他人的情感,做一个复杂的估计,才不至于落入简单化的看法中。
用曾老师的话来说,情感应该是一个谱系。
不能只有两端,更多的是中间的部分。
比如爱这种情感。
当我们说着爱、产生爱的时候。
首先是内心里调动起了一种激动或力量,它急于得到释放和保证。
它必须指向一个对象。
我们向对方投射这种能量,我们期望将全部自我都消失在与对方的认同和统一中。
这时我们可能失掉了自我。
留下的可能就是空虚与无助。
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我很难说是坚强了还是软弱了。
而且当我们向别人投射着爱的时候,可能还同时具有一种力图控制对方、掌握对方的欲望。
“我爱你”背后的潜台词是“我要控制你,你必须属于我”。
在听到别人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们无疑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压力。
这也就是爱为什么常常或说很容易转变成恨的原因吧。
当我们能对一种感情做细腻的把握和理解时,就不再简单地对待它了。
看一看人类创造的关于爱的一组词就可以知道它的丰富和复杂了。
喜欢、好感、羡慕、爱恋、留恋、爱情、性爱、友谊、友情、吸引、思念、相思、伤感、痛苦、遗憾等。
在这些情感面前我们需要思索、辨认、体味、理解、接受或改变。
一个没有细腻情感的人,好象一具只雕出了轮廓的石像,没有精神,没有光泽,没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