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7种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一、主题思想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主题、思想意义以及诗歌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见解和态度。
考生需要通过文本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等手法,分析诗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以《登鹳雀楼》为例,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色的诗歌。
作者通过描绘雄鹰飞翔、河山秀丽的景象,传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从中可以提炼出主题思想是:诗人抒发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生短暂有限的思考。
二、艺术特色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押韵、格律、修辞、形象等方面,以及作者在这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考生需要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揭示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江雪》为例,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流畅。
而且诗人通过运用寓言手法,将江雪与人生相联系,发人深思。
这些都是该诗的艺术特色。
三、词语用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从词语的意义、搭配、运用等方面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意义和艺术效果。
考生需要通过对具体词句的解读,揭示诗歌的细腻之处。
以《春晓》为例,诗人用“窗”、“花”、“鸟”等词语来描绘早晨的景象,寓意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前景。
通过婉约细致的词语选择,诗歌所表达的温馨和美好感受得以突显。
四、修辞手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分析其所起的作用和表达的意义。
考生需要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揭示诗歌的修辞之美。
以《七步诗》为例,诗人通过用“红”,“酒可酒”、“君可贵”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友谊的珍重,以及作者对友谊的真诚之情。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抽象、深远。
五、情感体验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体验,以及这些情感体验对读者的启迪和感召。
考生需要通过文本细腻的描写、对情感变化的抒发等方面来解读诗歌的情感体验。
以《乌衣巷》为例,诗人通过对乌衣巷的描写,表达对人生悲欢离合、患难与共的感慨。
这些情感体验使诗歌更贴近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与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与答题技巧一.答题模板1.第一种形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答分析:景--情--境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一个双音节的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清冷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为什么?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①迟日:出自《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句。
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1 / 72.第二种形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的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续上示例《绝句二首》(其一)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答: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二种答题模式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二种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素材
高考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附录: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某某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法及答题基本模式1、问:“这是一首什么诗?”体裁上:律诗、绝句内容上:托物言志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示例]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答:七言律诗。
2、问:“塑造了什么形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回答此题需要答出什么样的什么形象。
[示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形象?答: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春山月夜图。
3、问:“理解思想感情”回答的方式一般是:通过……表达(说明、揭露)……有时也直接答什么感情。
[示例]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写三闾庙前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报国无门的慨叹。
4、鉴赏诗中的语言(某个词语)解答时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艺术角度,二是思想内容角度。
[示例]如梦令昨叶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肥”、“瘦”两个字。
答:“肥”、“瘦”两个字分别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5、问“景与情的关系”回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乐景写乐情(正衬),哀景写哀情(正衬),乐景写哀情(反衬)等。
[示例]谒荆公不遇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鉴赏本诗景与情的关系。
答: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以春江渺渺、烟草茸茸、柳花吹尽、春旗日下等哀景写出了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6、笼统问“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技巧”首先,注意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
其次,心中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再者,动笔作答时,先总括,再具体展开分述,给人以醒目、清晰之感。
[示例]雨后春空霭霭暮云低,飞过前山雨一犁。
诗歌答题模式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基础:整合·点拨
解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 李商隐 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①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②水 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 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
8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 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 来强调(步骤二)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 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 三) 。
13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作者在诗中出发了怎样的感情?
本文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步骤一)。这首 诗通过“劳歌一曲”,“解舟行”,“西楼”等带有
离别特征的词写离别(步骤二)。本诗以青山红叶的
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
离情,笔法富于变化(步骤三)。
9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作者描绘了不辞劳苦,汇涓涓细流,壮大自己, 一心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步骤一)。瀑布从高处 流出,不辞劳苦,冲破溪涧,流经千岩万壑,冲向 大海,形成汹涌的波涛(步骤二)。通过对瀑布形 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满足现状,陶醉自己已取 得的成绩,在艰辛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 番事业的伟大理想抱负(步骤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分析意境型
• 1.提问方式:
•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⑵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答题模式(三步走):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 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 “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 答:“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 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步骤2);
• “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步骤1),写出了银 河淹没在破晓பைடு நூலகம்曙光中(步骤2),
• 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步骤3)。
• 五、一词领全诗型 • 1.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2. 答题要求: • ⑴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 ⑵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
山行即事 王 质
•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
三江小渡 杨万里
•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 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 【注】将:行,流过。
•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
• 答:(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 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 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 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 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 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 (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叙” 即概括地引述原句; “析” 就是写作过程的简析; “评” 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
点。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例析
•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 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
正确解答: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 技巧(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变换抒情角度、 描写手法等)+作用(主旨情感)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 含义(即解释诗句) 2、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 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3、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4、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 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 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 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 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 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 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 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 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诗歌鉴赏题型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语言特色型答题模式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⑧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㈠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 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 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 过来的动词。
1. 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 “见”,看见,在此属无意识行为,描写 出作者采摘菊花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表现出作者自然而然的悠闲及心中的恬适情怀。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意使成长、成熟;“肥”,使肥 大;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词始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 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 骤三)。
例2: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弄”字,捣弄、舞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 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 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例3: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闹”字,摇荡、旺盛意;运用拟人手法, 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 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 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 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 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5、答题示例练习:(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其常考的题型有9种,下面就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建议分配时间:10分钟)总原则古代诗歌鉴赏题涉及的考点众多,以形象意境、语言风格、炼字炼句、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为主;随着新高考的推进,比较阅读、情境化阅读新题型也在出现。
备考阶段,一是要“求稳”,常规考点要力争高分拿下;二是要“求准”,套路题的答题套路要熟知,规范答题意识要浓;三是要“求变”,如对比阅读以生考熟、回归教材,情境化阅读理解要学会审题、找到突破口,这些新题型考前要认识并能掌握答题技巧,学会考场应变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汇总一、鉴赏人物形象1.找: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包括间接描写)。
2.析:分析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以人物身份为主)和精神品质(以思想性格特征为主)。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4.明:指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分析人物形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⑦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⑧怜才惜贤的形象;⑨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1.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物象的形态、色泽等),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比喻、双关等)、诗人自身经历,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三、鉴赏景物形象1.概括诗歌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及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及表达技巧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诗歌鉴赏提问类型答题模式常见答案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题的7种问答模式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3、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4、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5、练习巩固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答:禅房空林环绕,秀峰迎门,幽谷临阶。
夕阳雨霁之时,山峦格外清净,又有水汽飘落,更显庭院阴凉;这一环境恰如莲花般纤尘不染,脱俗绝世;衬托了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高雅,襟怀绝俗,从而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练掌握长用的表现手法。
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两种,侧重考查间接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虚实、对比、白描、动静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另外也考查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注意全面考虑,观点准确,考试时,有时为了降低难度,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加以鉴赏,则这一步就不必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做主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这一步即是第一步的论证,必须结合原诗)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即回归主题,回答技巧对主题的作用)4、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巧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步骤三)5、联系巩固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杜甫入蜀后,抒写的羁旅异乡的感慨。
首两句入嵌在镜框丽的风景画。
请分析此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该诗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色彩明丽,景象清新。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之明丽,更能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情致。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自此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解答的词一般有:(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3、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春怨盖嘉运托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语。
(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5、巩固练习邯郸东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东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东至深夜,家里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
四、炼字型1、提问方式(1)X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3)你认为X字好在哪里?2、解答分析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就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古诗炼字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
(参看上一节:值得注意的词)3、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字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5、巩固练习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邹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摄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是很妙。
五、“一词领全诗”型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等。
所以,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方向(1)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4、答题步骤第一步:写了什么。
第二步:所起的作用。
5、答题示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为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砸千遭绕郡城。
问: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答: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6、巩固练习湖州歌(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对全诗景物描写起统领作用。
六、观点不同型1、提问方式(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2)有人热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2、解答分析解答这类题,思考的方向主要是手法、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首先,要确定一种观点,然后依据原诗词的内容分析找到关键的几点理由,分条作答。
3、答题示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
因为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仿佛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为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也可以)4、巩固练习渔翁柳宗元渔翁也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逢。
问: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答:同意,删去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以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
或答:不同意。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香,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其孤独无伴才可知。
删去后影响了孤独之情的表达。
七、对比鉴赏型1、提问方式(1)两首诗或词出现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的指氛围、情感,有的指风格、方法的对比。
2、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3、答题步骤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中欧啊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
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4、答题示例夜游记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