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溶质、溶剂、溶液的基本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3)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 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组成: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 溶剂。
活动与探究二 :碘能溶于水吗?高锰酸钾 能溶于汽油吗?
实验现象纪录
溶剂 溶质
水
碘
汽油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现象
几乎不溶于水 溶解,溶液棕色 溶解,溶液紫色
不溶于汽油
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
• 相同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探究实验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
吗?
溶 溶质 振荡前 震荡后现 静置
剂
现象
象
后现
象
水 酒精 分层 均匀混合 不分 层
结论
乙醇和水 互溶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体系 气+液
固+液 液+液 无水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 成
一溶液、是教物质材共的存的地一种位状和态,作是用中学: 化学
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 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 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 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 供知识准备。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赵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这是课前说课。
我将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1.新课标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课程理念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段目标为高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 .教学建议(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2.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3.科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三)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1.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3.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五.课程资源(一)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二)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三)编制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
(四)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五)及时总结教师和学生教学实践的经验。
(六)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七)善于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
(八)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08306015 唐祯徽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二、学情分析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的形成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对此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功能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从内容上说,溶液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溶液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更能引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浓度、溶解度及酸碱盐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身边物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活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此我将对学生进行分析。
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科学常识,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但几乎是停留在表象上;能力方面: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对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也期待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出了以下三维目标,围绕此教学目标明确方向并展开教学活动。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问题讨论和自我总结,练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习科学探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在确定了如上教学目标以后,我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将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其依据是溶液的形成是学习溶解度及酸碱盐的基础,掌握其组成及特征对溶解度及酸碱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并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五、教法学法1.教法为了突破本节重、难点,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坚持合作探究式教学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原则,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2篇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4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二、学情分析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篇目: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共2课时)一、说教材(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常见的重要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1、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知识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其中“乳化”现象,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它附在溶液的内容后面,让学生通过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说教法1、讲授法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的观察,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区分溶解与乳化。
又让他们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的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混合物,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基础知识,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通过对溶液形成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溶液,比如糖水、盐水等,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过程缺乏系统的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对溶液概念中“均一、稳定”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溶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液的形成过程入手,详细介绍溶液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一、溶液的形成过程1.1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溶质的份子会与溶剂的份子进行相互吸引,从而形成溶解过程。
1.2 溶质份子的离子化在溶解过程中,一些份子性的溶质会发生离子化反应,将其分解为离子形式。
这些离子在溶液中会与溶剂份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溶液。
1.3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有着一定的热效应,有些溶解会吸热,有些则会放热。
这种热效应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热力学条件。
二、溶液的特点2.1 均匀性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2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因为其中的溶质份子已经被溶剂份子包围,不会散射光线。
2.3 电导性离子溶液具有一定的电导性,因为其中的离子能够在电场作用下挪移。
三、溶液形成的条件3.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才干实现溶解过程。
3.2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平衡条件,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3.3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因为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四、溶解度的影响因素4.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4.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使溶解度增大。
4.3 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其性质影响,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五、结语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形成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组合形式,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分散、溶解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1.2 溶解过程: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与溶剂份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2. 溶液的形成过程2.1 分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形成离散的份子或者离子。
2.2 作用:溶质份子与溶剂份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等。
2.3 溶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被溶剂份子包围,形成溶液。
3. 溶解度3.1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2 影响因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的大小、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度。
3.3 饱和溶液: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一定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再也不变化,称为饱和溶液。
4. 溶解热4.1 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溶解时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4.2 热效应: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释放或者吸收热量。
4.3 溶解热的测定:可以通过测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计算溶解热。
5. 溶液浓度5.1 定义: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含量。
5.2 浓度计算方法:常用的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
5.3 浓度的调节:可以通过溶质的加入或者溶剂的蒸发等方式来调节溶液的浓度。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方面的知识。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热的释放或者吸收以及溶液浓度的计算与调节等内容。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武汉市七里中学罗璇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本课题内容分析本课题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如花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展示,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3. 教学目标分析①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3、了解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和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溶液的形成》一节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比如海水、糖水、输液的药水等,也有用洗洁精清洗餐具的经历, 并且他们在之前的实验中也多次用到盐酸、硫酸等溶液,所以对本课的主题并不陌生。
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过渡: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再说一说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经常接触到溶液,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以及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引导。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五、说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元墩镇九年制学校付媛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和乳化两部分。
本节教材的学习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及酸碱盐概念的理解等相关内容作出重要铺垫作用。
结合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特制定出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微观表象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接下来,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结合本节教材特点及初三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探究性教学法,讲述法,反馈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当然,教法的形成离不开对学生学法的考虑,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通过采取上述教法和学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我们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又主要包括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新知引入环节此环节我先通过展示5瓶不同的溶液,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此来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溶液 形成认识》 说课稿
《溶液形成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形成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溶液形成认识”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物质溶解现象的深入探究,也是后续学习酸碱盐知识的基础。
通过对溶液形成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变化的本质提供了铺垫。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很多溶液,如糖水、盐水等,但对于溶液的概念和本质特征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二)能力水平经过前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够严谨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辨别常见的溶液。
2、知道溶液的组成,能说出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特征,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微观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对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二、学情分析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立足目标,明确重、难点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深入学生,了解学情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
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
2.根据我校的“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
教学流程如下:【情境导入】(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
【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1.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2.常见的溶剂有哪些?3.酒精能溶于水吗?4.思考:水里面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吗?【实验探究一】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
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
(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3)建立溶液的概念。
【转折】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
【实验探究二】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
【实验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
【归纳小结】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情景转折】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小组合作】预习课本30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点拨指导】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
但同时,汽油也能溶解油污,你记住了吗?水分子旁白:原来乳浊液并不是溶液,我们要明辨人间真假。
【分组实验】预习29页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根据所用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装置。
然后分三大组进行实验:一二组:氯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三四组:硝酸氨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五六组:氢氧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实验指导】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钠,硝酸氨或氢氧化钠,搅拌溶解,然后再一次测量温度,比较温度变化情况。
水分子旁白: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原来人生有冷暖。
【课堂小结】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分子旁白: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用途,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终悟人生真谛。
【堂清检测】【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贯穿了我的整个课堂,所以我给板书设计制定的原则是:简洁直观,突出重点。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定义特征:组成二、乳浊液,乳化现象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五、反思评价本节课我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完成教学设计,以水分子的自述连接“三个活动探究,一个生活小难题”,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
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尽量避免任务的缺失。
在课前要有具体的小组评价办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的无目的性。
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应紧抓知识的落实情况,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
这三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
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
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
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板书:溶液的形成)2、实验探究(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
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