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操作流程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中医诊疗是一种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独特医学体系。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包括患者接诊、病史询问、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辨证施治和随访等环节。
一、患者接诊患者到医院或诊所寻求中医治疗时,首先由接诊人员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主诉以及所患疾病的具体症状和病程等。
二、病史询问中医重视病史的询问,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个人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情况等。
这些信息对于医生进行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三、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形态、皮肤、头发等外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患者的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阴虚阳亢等。
四、闻诊闻诊是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和气息来判断其病情。
例如,患者的声音低沉可能表示气虚,呼吸有气促可能表示肺热等。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环节,医生会继续深入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既往史、舌诊、大小便情况等。
这些问题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六、切诊切诊是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滑、长、结等,通过触诊脉搏的速度、力道、规律等来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病因病机。
七、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病情和辨证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中医辨证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辨病、辨证、辨脏、辨象。
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处方、针灸方案或推拿按摩等治疗措施。
八、随访中医诊疗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还注重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因此,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后,还需要进行随访。
医生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情况,以便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指导。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有其重要性和特点。
医生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而患者的配合与主动参与,也是中医诊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通过随访环节的跟进,中医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理疗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理疗操作规范指南一、诊疗环境与设备1.1 诊疗环境1.1.1 诊室应保持整洁、通风、采光良好。
1.1.2 保证诊室内环境安静、舒适。
1.1.3 诊室内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用具。
1.2 诊疗设备1.2.1 诊查床应保持清洁卫生。
1.2.2 检查设备如望诊镜、体温计等应定期消毒。
1.2.3 治疗设备如针灸仪、电针仪等应按说明书正确使用和维护。
二、诊疗流程2.1 诊察2.1.1 询问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2.1.2 切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2.1.3 辨证论治,确定证候和治则。
2.2 治疗2.2.1 制定治疗方案,向患者说明治疗原理和注意事项。
2.2.2 实施治疗,如针灸、推拿、中药饮片等。
2.2.3 观察治疗反应,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2.3 随访2.3.1 治疗结束后,安排适当的随访时间。
2.3.2 随访时评估疗效,继续治疗或调整方案。
三、操作规范3.1 针灸操作3.1.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1.2 掌握准确的穴位部位和针刺手法。
3.1.3 注意患者反应,防止操作不当造成损伤。
3.2 推拿操作3.2.1 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手法。
3.2.2 注意力度,避免用力过猛。
3.2.3 关注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操作方式。
3.3 中药运用3.3.1 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
3.3.2 遵医嘱,掌握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
3.3.3 注意中药不良反应,必要时停止或调整用药。
四、医患沟通4.1 用语言患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病情。
4.2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疑虑,给予解答。
4.3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4.4 保护患者的隐私,遵守医患隐私原则。
五、诊疗记录5.1 如实记录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体征表现。
5.2 记录辨证分型和治则。
5.3 记录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操作过程。
5.4 记录随访情况和病情变化。
六、持续教育6.1 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6.2 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第1篇中医诊疗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相关法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中医诊疗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明确患者病因、病机、病证,制定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
2. 通过中医药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提升患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推广中医药文化。
三、诊疗流程1.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2.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判断病情。
3. 闻诊:听患者声音、呼吸、咳嗽等,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脉诊、按诊等手法,了解患者脉象、体质等情况。
5. 辅助检查:根据需要,安排患者进行必要的现代医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6. 诊断:综合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患者病因、病机、病证。
7.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开具中药处方,采用汤剂、丸剂、散剂等形式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以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3.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4. 拔罐、刮痧: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拔罐、刮痧等方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5. 食疗: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调理,增强体质。
6. 情志调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 运动疗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免疫力。
五、治疗效果评估1.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2. 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
3. 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六、风险控制1.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相关法规,确保诊疗活动合法合规。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图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1-2 将正负极板套和治疗专用药液加热到50℃以上,检查药垫是否干燥,药液有无变质发酸。药垫不干者应烘干后再用,药液起絮、发酸要弃用,重换新鲜药液。
1-3 ①将治疗机接通电源,检查机器各指示灯光是否正常,电位器旋钮有无松动,治疗输出导线有无扭曲、破损,夹子是否裸露、松动或缺损,插头有无松动,电极板是否平整、完好。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9.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针灸的操作流程
局部用药的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中医诊所的工作流程
付款结算
收取诊疗费用;开具收据
前台接待员
随访与复诊
随访患者治归档;信息更新
档案管理员
中医诊所的工作流程
工作环节
具体任务
负责人
备注
接待服务
患者挂号登记;信息录入系统;确认患者身份与信息
前台接待员
问诊
患者主诉及病史询问;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中医医师
辅助检查
脉诊;舌诊;其他辅助检查
中医医师
诊断
辨证论治;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医师
治疗
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其他治疗
中医医师
用药指导
开具中药处方;讲解用药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流程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流程。
一、感冒。
1. 辨证论治。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导言传统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特色治疗方法。
为了标准化传统中医的诊疗过程,本文将介绍一套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旨在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保护患者权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诊断准备1. 秉持中医理论:中医诊断首先应基于中医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患者病史、脉诊、舌诊等诊断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
2. 详细询问病情: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病史等信息,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诊疗流程1. 望、闻、问、切:医生应按照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情等方面信息。
2.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四诊所得,医生应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中药治疗:传统中医特色在于中药的应用,医生应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合理配伍,以达到治疗目的。
4. 辅助疗法:在传统中医诊疗过程中,还可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辅助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5. 随访和调整:患者在接受传统中医诊疗后,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1. 知情同意:医生在进行传统中医诊疗前,应详细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 充分沟通: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确保诊疗过程中的共识。
3. 守法规范:在进行传统中医诊疗时,医生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诊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4. 提高专业素养:医生应进行持续的专业研究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和传统中医知识水平。
结论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制定对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实施传统中医治疗,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水平,制定本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3. 操作准备3.1 设备准备- 针具:确保齐全、完整、无损坏,并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设备:准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诊疗设备:确保诊疗设备良好运作,无任何故障。
3.2 环境准备- 操作室:保持干净整洁,有足够的光线和通风条件。
- 操作床:应具备舒适、平整、稳定的特点,并保持清洁。
- 操作区域:无干扰物,并具备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3.3 患者准备- 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病症、病史和过敏情况。
- 隐私保护:确保患者隐私得到充分尊重。
- 术前准备:清洗患者相关部位,确保无明显伤口和感染。
4. 操作步骤4.1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疗法。
- 针具准备:选择适当的针具,进行消毒处理。
- 操作部位确定:根据患者病症和诊断,确定适当的操作部位。
- 针刺技术:采用正确的针刺方法和深度,确保安全和有效。
- 操作结束:患者恢复舒适状态后,进行操作结束处理。
4.2 操作注意事项- 针具使用:每个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操作卫生:保持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避免污染和感染。
- 患者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 操作技巧: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 操作时限:控制操作时间,避免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 操作安全5.1 操作培训- 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5.2 操作记录- 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3 操作风险评估- 在进行操作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风险。
中医科工作流程
一、中医科应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搞好门诊和病房工作。
二、中医科病员的入院、出院、饮食、护理均由中医决定。
诊断、治疗以中医方法为主,必要时可请西医协助。
三、中医可按病员病情签署诊断、病假、死亡等有关医疗证明。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认真书写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病历(包括门诊病历)。
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整洁,要签全名。
四、对于年老、经验丰富的中医,应配备水平较高的青、壮年中医或西学中医师,作为助手,继承并整理其学术经验,积极开展中医的科研工作。
五、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习中医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进修、实习人员,定期开展中医学术活动。
六、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七、积极弘扬中医的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设专科门诊方便群众就医。
八、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转抄,只能供参考。
医师未见患者,一概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九、对于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医师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
十、中医治疗的住院患者,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各科中医随诊的患者,出院前三天经治医师通知随诊医师停开中药,以免造成浪费。
十一、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应用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新路子。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中医门诊诊疗管理制度
中医门诊诊疗管理制度1. 引言中医门诊是中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中医门诊的诊疗流程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和执行一套完善的中医门诊诊疗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确立中医门诊的诊疗管理制度,以提供指导和规范。
2. 诊疗流程2.1 预约挂号患者在中医门诊预约挂号时,需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和病史资料。
前台人员应按照预约时间安排患者就诊并签发挂号单。
2.2 就诊登记患者到达中医门诊后,应前往就诊登记处进行登记,包括个人信息、主诉、既往病史等。
登记员将患者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
2.3 中医诊疗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中医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中医公约,确保诊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2.4 处方开具中医医生根据中医诊断结果,开具中药处方或针灸处方。
处方应标明患者个人信息、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并加盖医生签名和医院公章。
2.5 用药管理中医门诊应建立药房,由专人负责药品的管理、储存和发药。
药房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定期清点库存、检查药品质量。
2.6 门诊结算患者在门诊诊疗结束后,应到收费处办理结算手续。
前台人员核对患者费用,并提供详细的费用清单。
3. 质量管理3.1 医疗质量监控中医门诊应建立医疗质量监控系统,进行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测。
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记录和汇报。
3.2 患者投诉处理中医门诊应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确保患者投诉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解决。
投诉信息应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4. 安全管理4.1 临床安全中医门诊应加强临床安全管理,包括药品安全、医疗器械使用安全、诊疗过程安全等。
医务人员应遵循相关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4.2 环境安全中医门诊应定期进行环境安全检查,确保诊疗场所的安全卫生状态。
同时,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做好废物的分类、包装和处理。
5. 总结中医门诊诊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提高中医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部门需密切配合,落实相关制度和规定,不断优化中医门诊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一、诊疗方案中医理疗科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具体的诊疗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 随诊观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病情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 理疗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常见的理疗方法包括推拿、拔罐、刮痧等。
3. 理疗操作:根据理疗方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操作时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4. 疗程安排:制定治疗的时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确定治疗的次数和间隔。
二、操作规定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定是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进行,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健康。
操作规定包括以下内容: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并遵守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程,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步骤。
2. 卫生消毒要求: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卫生惯,操作前后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 操作技巧要求: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理疗技巧和操作经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患者告知和征得同意:在进行任何理疗操作前,应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内容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5. 异常情况处理:操作人员应具备处理常见异常情况的能力,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是中医理疗科的基本工作指南,旨在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规定,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艾灸艾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1、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件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柱直接灸。
孕妇少腹部禁灸。
2、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元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蹈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灶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 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柱,点燃施灸。
当艾灶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看。
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第一部分:基本技术操作一、望诊1.望舌:患者应咬紧牙齿,伸出舌头,医生应清晰地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
2.望面色:医生应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松紧程度、肤色的变化等。
3.望痰涎:医生应观察患者的痰涎颜色、量、质地等。
二、闻诊1.闻气味:医生应通过闻气味判断患者体味的变化,如恶臭、香甜等。
2.闻呼吸音:医生应通过听呼吸音判断患者的呼吸是否规律、宽畅等。
3.闻气息:医生应通过闻患者的气息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如腥臭味等。
三、问诊1.详细询问:医生应向患者询问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综合判断:医生应在听取患者的回答后,结合望诊、闻诊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四、切诊1.按压脉搏:医生应按压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规律、有力等。
2.扪诊:医生应用手按摩患者的表面,判断患者的皮肤是否湿润、温度是否正常等。
第二部分:操作注意事项一、环境卫生1.诊室卫生:医生在诊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消毒操作:医生在进行诊疗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手部消毒,并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二、技术操作1.病历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2.患者安全:医生应保证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3.沟通交流: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三、操作规范1.操作正确: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耐心细致:医生应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常见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1.穴位定位:医生应准确定位患者的穴位,避免误刺和损伤。
2.针刺操作:医生应使用消毒的针具进行针刺,注意穴位和深度的把握。
3.针灸时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二、中药煎煮1.中药选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
中医妇科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妇科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及准备工作1.1 患者接待时要友好、耐心,并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
1.2 准备好所需的诊疗器具、药品等。
1.3 患者放置在舒适的检查床上,保持环境整洁、安静。
二、常见妇科技术操作规程2.1 儿科2.1.1 患者肢体动作要自然、配合操作,并保证安全。
2.1.2 对于婴幼儿需要有专门的护士或家属陪同。
2.1.3 注意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汇报。
2.2 妇科常规检查2.2.1 准备好所需的器具,如镊子、阴道镜等。
2.2.2 提醒患者尽量放松身体,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
2.2.3 检查完毕后及时清理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2.3 妇科内镜检查2.3.1 根据医生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内镜器械。
2.3.2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安抚和解释,告知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2.3.3 操作时要轻柔、缓慢,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做相应调整。
2.4 妇科手术2.4.1 在手术台上将患者的身体部位消毒、包扎严密,并确保手术区域干净。
2.4.2 手术前准确核对手术器械和消毒液的名称、数量和有效期。
2.4.3 手术期间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操作。
2.5 中药制剂的煎煮、调剂2.5.1 根据医生开方,准确称量中药材,并进行初步清洗。
2.5.2 将中药材放入药锅中,加水煮沸后调小火慢炖。
2.5.3 煎煮完毕后,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调剂,将中药制剂准备好。
三、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3.1 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医院规章制度和相关卫生操作规范。
3.2 操作前要对所需的器械和药品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时要温和、细致,做到轻柔、准确,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3.4 操作后要及时清理和消毒所使用的器具,并妥善保存。
3.5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3.6 遇到意外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中医妇科技术操作规程是医务人员进行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求医务人员做到熟练掌握技术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中医诊疗路径及方案
中医诊疗路径及方案第1篇中医诊疗路径及方案一、概述本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合法合规的中医诊疗路径及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优势,确保患者在接受中医诊疗过程中获得安全、有效、人性化的服务。
二、中医诊疗路径1. 患者就诊(1)患者前来就诊时,需向医疗机构提供真实、完整的个人信息。
(2)患者应主动向医生陈述病情、病史、家族病史等,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问诊。
2. 四诊合参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病情信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资料。
3. 辨证论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4. 中医治疗(1)内治法: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采用中药煎剂、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方法进行治疗。
(2)外治法: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外治方法,如中药外敷、熏洗、敷贴等。
5. 疗效评估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定期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6. 康复指导治疗结束后,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指导方案,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作息、功能锻炼等。
三、中医诊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煎剂:根据患者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煎煮,分次服用。
(2)中成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具有相应功效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3)针灸: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4)推拿:运用手法技巧,对患者进行治疗。
(5)拔罐、刮痧: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拔罐、刮痧方法进行治疗。
2. 外治法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外治方法,如中药外敷、熏洗、敷贴等。
3. 疗效评估(1)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定期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症状改善、体征变化、生活质量等。
4. 康复指导(1)饮食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2)生活作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3)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妇科操作流程目录1、中药外敷2、中药灌肠3、熏洗4、针灸5、局部用药6、穴位帖敷7、拔罐8、中药超声导入9、熏蒸10、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的操作流程一、外敷中药的调制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通常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者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通常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受,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二、注意事项1.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2.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3.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4.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5.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6.敷药疗法尽管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皮肤破旧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9.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搁病情。
针灸的操作流程局部用药的操作流程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与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者0.5%~l%碘伏棉球或者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者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者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金属毫针刺激人体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方案及流程
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方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中医日间病房诊疗方案中医日间病房是指患者在白天接受中医诊疗,晚上回家休息的一种诊疗模式。
中医诊疗管理制度及流程
中医诊疗管理制度及流程英文回答: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cedures.1. Initial Consultation.Gather patien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edical history, current symptoms, and lifestyle factors.Perform physical examination, including pulse and tongue diagnosis.Determine the pattern of disharmony based on TCM principles.2. Diagnosis.Identify the root cause of the patient's symptoms.Classify the imbalance according to the Eight Principles of TCM.Develop a tailored treatment plan based on thepatient's individual condition.3. Treatment.Prescribe individualized herbal formulas, based on the patient's diagnosis.Recommend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or other TCM therapies as appropriate.Provide dietary and lifestyle advice to support the treatment process.4. Follow-up.Monitor the patient's progress regularly.Adjust the treatment plan if necessary.Provide ongoing support and education to the patient.5. Evaluation.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eatment.Determine whether the patient has achieved their desired outcomes.Make any necessary modifications to the treatment plan.6. Documentation.Maintain accurate medical records of all patient encounters.Record the patient's diagnosis, treatment plan, and progress.Use a standardized system to ensure consistency andaccuracy.7. Quality Assurance.Establish protocols for quality control.Regularly review and update treatment protocols.Seek feedback from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中文回答:中医诊疗管理制度及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操作流程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蒲县中医医院妇科操作流程目录1、中药外敷2、中药灌肠3、熏洗4、针灸5、局部用药6、穴位帖敷7、拔罐8、中药超声导入9、熏蒸10、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的操作流程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二、注意事项1.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2.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3.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4.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5.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6.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9.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针灸的操作流程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施术后处理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
4)糖尿病患者慎用。
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7)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8)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10)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1)贴敷时间和皮肤反应参见附录B。
12)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禁忌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其他注意事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此疗法实施时间集中,患者众多,实施部门应该充分准备,做好实施流程安排,并注意疾病诊断依据的收集和整理。
拔罐的操作流程中药超声导入的操作规程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1-1 治疗前要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检查有无长指甲、手部有无没愈合的伤口。
手指甲长的要剪短后才能为病人进行治疗,手部伤口没愈合者,不能光着手操作。
1-2 将正负极板套和治疗专用药液加热到50℃以上,检查药垫是否干燥,药液有无变质发酸。
药垫不干者应烘干后再用,药液起絮、发酸要弃用,重换新鲜药液。
1-3 ①将治疗机接通电源,检查机器各指示灯光是否正常,电位器旋钮有无松动,治疗输出导线有无扭曲、破损,夹子是否裸露、松动或缺损,插头有无松动,电极板是否平整、完好。
②如指示灯闪烁、或明或暗、甚至不亮,导线、插头、夹子破损裸露应极时更换,治疗输出导线扭曲要理伸,电极板不平要拍平才能使用,破损较重不能再用。
③治疗输出导线太脏时,要及时擦干净,隔水布发硬、破损要及时更换,电极板破损、变小不要再用。
2、治疗步骤2-1 将加热好的极板套尽量拧干、置于盘中,将加热好的药垫轻拧(以不滴药液为准)置于盘中备用。
2-2 察看病人的治疗卡是否盖章,收缴号牌(上午),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简单询问症状、体征,对初次治疗者要交待注意事项。
2-3 ①将病人安置在合适的治疗位置,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置放负极的位置可征求病人的意见,但切忌不可简单地问“放哪里”,以免造成病人的误会。
②将正负极板分别置于加热好的正负极板套中,检查极板是否完全在套中,正极加上药垫。
③将极板连接治疗输出导线,检查夹子是否外露。
④用手背检查正负极板套及药垫温度是否合适,烫了要凉一下到不烫时才能放于病人治疗部位,凉了要重新更换热的。
⑤将准备好的正极极板套和药垫按要求置于治疗卡上写明的部位,将负极极板套置于附近部位(离正极2-4cm)。
⑥分别盖上隔水布,再一次检查极板及夹子是否外露,特别是治疗部位不平,皮下组织薄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⑦压上沙袋,询问病人轻重是否合适,太轻了会引起接触不良,太重会使病人不舒服。
⑧将病人的衣服拉好,冷天盖好被子,防止病人受凉。
2-4 打开机器的电源开关,设置好治疗通道的时间,检查好治疗通道的电位器是否回零,按下确认键,治疗通道的电流即接通,慢慢调节电位器旋钮至病人能耐受为止,对初次治疗者电流不要开得太大。
2-5 在病人治疗期间,要定期巡查,及时给病人调整治疗电流,询问病人在治疗中的感觉,特别是对对初次治疗者更要密切观察,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2-6 机器报鸣后,治疗电流自动切断。
①按下消音键关掉报鸣声,将电位器回零。
②分别取下沙袋、隔水布、极板套及药垫,用毛巾擦干净治疗部位。
③将极板从极板套中取出,放于隔水布上,正负级不能互相接触,否则会引发短路。
将治疗输出导线理顺,放在合适的位置,以免影响病人的活动。
④检查治疗部位皮肤有无烫伤,如有破损要及时报告、处理,轻者涂擦碘伏等消毒药液,重者要进行包扎处理。
⑤如最后一个病人治疗完毕,要关掉电源开关,拔出电源插头。
2-7 将极板套洗净,放入锅中煮沸消毒,以备下次使用,将药垫集中放置,一起洗净、凉干。
2-8 填写病人的治疗卡片,记录病人治疗的部位、时间、反应。
3、治疗部位选取3-1 颈椎①病人多采取坐位,个别人在特殊情况下可选俯卧位。
嘱病人解开衣服胸前上一两排钮扣,头发长者将头发掀开,充分暴露颈部。
②如医生在治疗卡上填的是“颈椎”,可选以发际(第二椎)以下至大椎(第七颈椎)以上之间部位放置正极;医生没在卡上注明放置负极的部位时,负极可置附近肩背部,距正极约2-4cm,也可询问病人哪边症状明显些,负极置于哪边的肩背部,但不能距离太远,正负极之间不可超过10 cm,更不能将负极置于手臂上。
③如医生在治疗卡上填的是“C3-7”“C3-6”或“C4-7”“C4-6”按以上方法取选部位。
如填写的是“C3-5”或“C4-6”特别是个子高、颈项长的患者即按发际(第二椎)以下至大椎(第七颈椎)以上部位酌情选取。
④负极应经常更换部位,特别是皮肤过敏者。
遇有皮肤破损者,应尽量避开破损处,实在不能避开的要用大于破损面积的胶皮复盖伤口。
⑤不论新老病人,没次治疗一定要先看治疗卡,看清遗嘱,选取正确部位,以免前面的错了,后面的跟着错。
3-2 腰椎①病人多采取俯卧位,个别人在特殊情况下可选仰卧位或半趟位,甚至侧卧位。
掀起衣服,暴露腰骶部。
②操作者双手找准两侧髂棘最高点,以此连线穿过腰部的部位是第四腰椎棘突或四五椎间隙,以此选取治疗部位。
③如卡片填的是“L4-S1”、“L3-S1”,就取髂棘最高点连线与骶骨之间的正中部位,对个子较高的病人取位时,可采用前者偏下,后者居中的取法。
如卡片填的是“L3-5”侧稍向上取1-2cm,以此类推。
④负极置腰臀部附近部位,不可放在腿上,最好不要同时放在脊柱上。
⑤同3-1之④⑤条。
3-3 膝关节①病人多采取坐位或卧位,挽起裤子,暴露要治疗的膝关节。
②膝关节治疗正负极的放置采取对置法,即正负极可分别置于关节的左右两侧或前后,最好每天交换,不但前后左右交换,还应将正负极交换,以减轻对皮肤的损害。
③在放置好正负极后要永带子进行捆扎,在开电流前要检查极板和夹子是否紧靠突出的骨性部位,以免引发烫伤。
④极板套的放置要以膝关节为中心,不可太过往前或太往下。
不可将正负极都放在膝关节下的胫前。
3-4 其它部位3-4-1踝关节可选内外踝对置法,用带子捆扎固定,正负极每天交换位置,注意极板或夹子不要烫伤内外踝处的皮肤。
3-4-2 足跟坐位,患足踩在有小沙袋的矮木凳上,正极置足跟,负极横放足背,注意不要烫伤足背皮肤。
3-4-3 肩关节应选平卧位,正负极交替置肩关节前后面,后面可垫一小沙袋,前面压一较大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