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
【医学课件】吸入麻醉
![【医学课件】吸入麻醉](https://img.taocdn.com/s3/m/5bad117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0.png)
2023吸入麻醉CATALOGUE目录•吸入麻醉简介•吸入麻醉的物质•吸入麻醉的实施•吸入麻醉的效果和风险•吸入麻醉的临床应用•吸入麻醉的研究进展01吸入麻醉简介吸入麻醉是一种麻醉方法,指通过吸入麻醉药物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产生暂时性意识丧失和全身疼痛感觉丧失的全身麻醉方法。
吸入麻醉药物包括:氧化亚氮、乙醚、氟烷、异氟烷、七氟烷等。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被肺泡吸收进入血液,随着血液流动到达脑组织,与脑细胞上的某种受体结合,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与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有关,如肥胖、肝肾功能障碍等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
吸入麻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英国化学家Horace Wells发现乙醚具有麻醉作用,并成功地应用于拔牙手术中。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吸入麻醉药物不断更新换代,从最初的乙醚到现在的氧化亚氮、异氟烷等,吸入麻醉已成为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吸入麻醉的历史发展02吸入麻醉的物质吸入麻醉药物的种类如乙醚、氯仿等,目前临床上已较少使用。
烃类卤代烃类醇类酯类如氧化亚氮、氟烷等,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
如乙醇、异丙醇等,可作为辅助麻醉药物。
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等,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短时间维持。
不同吸入麻醉药物的理化性质有所差异,如密度、沸点、溶解度等,这些性质决定了它们在麻醉机中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特点。
理化性质吸入麻醉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不同药物的作用靶点有所差异,因此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吸入麻醉药物的性质1吸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23吸入麻醉药物通过抑制脑细胞内的递质合成,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产生麻醉作用。
抑制递质合成吸入麻醉药物通过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葡萄糖的需求,从而保护脑组织不受缺氧和缺血的损伤。
降低脑代谢率吸入麻醉药物通过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循环,从而保护脑组织不受缺血和缺氧的损伤。
吸入全身麻醉药优质文档
![吸入全身麻醉药优质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449282b7f1922791788e840.png)
用1 MAC值(1.70%)吸入,可使50%的 病人无痛(手术切口时,无躯体活动反应);
想使95%的病人切口无痛,可在MAC值 上另加0.3 MAC,为1.3 MAC , 1.70+1.70×0.3=2.21% ,即:安氟醚吸入浓 度为2.21% 即可。
( 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5. 临床意义:
(1) 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小,肺泡麻
肺泡内的麻药,被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所摄取时,肺泡混合气内的麻药浓度就会 。
药浓度增加可以更快,麻醉的诱导和苏 血/气分配系数的意义:
心排血量下降,肺血量下降,肺内全麻药被移走的少, PA / Fi上升
醒都快! PA Pa Pbr 上升快, 则麻醉诱导期短,苏醒快。
安氟醚、异氟醚等。
三.理化性质与麻醉深度的调控: (一) MAC(最低肺泡浓度);
( 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一) MAC(最低肺泡浓度):
1. 概念: 指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 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 麻药的浓度。或称之为1 MAC。
MAC相当于ED50(半数有效量), 是效价强度,单位vol%(容积%) 。
吸入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概述
吸入麻醉:全麻药经呼吸道吸入肺内,经 肺泡进入体内循环 ,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发挥全麻作用。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肺内的全麻药.
吸入全麻的特点:
优点
易控制 苏醒快 安全有效
空气污染 缺点
呼吸道刺激
一.吸入全麻药的理想条件:
1) 理化性质稳定,不然不爆; 2) 对呼吸道无刺激性; 3) 溶解度低,易控制; 4) 麻醉作用强; 5) 诱导及苏醒迅速,平稳舒适; 6) 良好的镇痛、肌松、安定、遗忘作用; 7) 能抑制异常应激 反应; 8) 在体内代谢低; 9) 安全范围大,毒性低、不良反应少而轻; 10) 设备简单,使用方便,药源丰富,价格低廉
吸入麻醉 (2)
![吸入麻醉 (2)](https://img.taocdn.com/s3/m/9f5c789f5fbfc77da369b10e.png)
21
(三)组织对吸入麻醉药的摄取(分布) 影响因素 : ۞麻醉药在组织中的溶解度
۞组织血流量
۞动脉血-组织间吸入麻醉药的分压差
精选ppt
22
1 麻醉药在组织中的溶解度(组织/血分配系数) 即在体温37℃、相同分压下,组织与血液二相
中吸入麻醉药达到动态平衡时麻醉药浓度的比值。
组织摄取能力=组织容积×组织溶解度
♫ 途径 大部分:肺 小部分:肝微粒体酶 极少量:手术创面、皮肤、尿
当停止吸入麻醉药时,静脉血不断把组织中的药物转运 至肺脏排除体外,此过程与麻醉诱导期相反。 此时,Pa下降,随后组织分压也下降,肺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分 压下降快,脂肪最慢。
♫ 速度 地氟醚、N2O、七氟醚、异氟烷、恩氟烷、氟烷、甲氧
氟烷、乙醚
精选ppt
29
吸入麻醉药的药效学
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
定义: 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病人或动物对伤 害性刺激(如外科切皮)不再产生体动反应(逃避反射) 时呼气末潮气(相当于肺泡气)内该麻醉药的浓度。单 位为容积Vol%。
精选ppt
精选ppt
15
(二)肺循环血液对吸入麻醉药的摄取(吸收)
概念:指麻醉药从肺泡向血液中转运。 摄取量=λ×Q×(PA-PV)/大气压
1 麻醉药在血液中的溶解度(solubility)
溶解度又称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指麻醉药(蒸汽或气体)在两相中达到动态平衡时的 浓度比值。
血/气分配系数:指在体温条件下吸入麻醉药在血 和肺泡气中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精选ppt
16
药物
乙醚 甲氧氟 烷 氟烷 恩氟烷
吸入麻醉药-药效和药动
![吸入麻醉药-药效和药动](https://img.taocdn.com/s3/m/e25b2e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6.png)
★难溶性:氧化亚氮等
当吸入浓度恒定时,易溶性麻醉药经肺循环 迅速从肺泡移走,大量溶解在血液中,PA上升较 慢,诱导期长,清醒也较慢。相反,难溶性的麻 醉药,血中溶解度低,PA、Pa、Pbr上升快,诱导 期短,清醒快。
对于非难溶性吸入麻醉药,我们往往给病人吸入 的药物浓度比期望达到的肺泡浓度要高,以补偿 药物被血液摄取。
⑧非去极化肌松药:IV泮库溴铵,使氟烷MAC降低,可能是微 量泮库溴铵透入血脑屏障,阻断神经节的结果。
⑨气体麻醉药:并用氧化亚氮可明显降低氟烷,恩氟烷、异氟 烷等挥发性麻醉药用量,即降低MAC。
⑩其他:
A、酒精:饮酒病比不饮酒者需要较大剂量的吸入麻醉药, 即增加MAC,但饮酒后即刻使MAC降低。
B、孕妇:孕酮具有麻醉作用,MAC降低。
后期:组织内麻醉药分压与动脉血分压逐渐接近, 组织摄取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提高吸入浓度,使组织与动脉血麻醉药分压差增 大,组织摄取增快。
六、吸入麻醉药的生物转化
吸入麻醉药大多脂溶性高,原形很难经肾排泄,主 要经肺排泄,但各药或多或少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 主要经肝脏微粒体酶转化。
其转化与静脉给药的转化一样。
例如应用氟烷诱导麻醉,期望肺泡的浓度为1%, 我们可让病人吸入3%——4%的氟烷。
2、心排血量 在通气量不变的条件下, 心排血量↑→肺循环血流量↑ →血液摄取药物↑ →PA上升缓慢 休克等→心排血量↓ →血液摄取药物↓ →PA、Pa、 Pbr上升快
心排出量对吸入麻醉药的影响与溶解度有关 心排血量对易溶性麻醉药影响明显
1、麻醉药在组织中的溶解度: 即组织/血分配系数:在正常体温下,组织与血液 二相中麻醉药达到动态平衡时麻醉药浓度的比值。
吸入全麻药
![吸入全麻药](https://img.taocdn.com/s3/m/a8614a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8.png)
异氟烷
14 16 1 15 240 0 170 20 是 有 是
地氟烷
0 45 13 7 25 670 01 否 有 否
七氟烷
0 65 17 1 71 156 9 30 高效能 无气道刺激性 适用标准挥发罐 themegallery
LOGO
吸入全身麻醉药
基本概念
2
吸入麻醉药的吸收 分布 排出
3
七氟醚
▪ 该研究的是利用光声气体检测系统检测麻醉医 生呼吸区域的七氟醚浓度;以及比较不同诱导方 法 气道工具及手术室空气流通系统对其所造成 的影响;
themegallery
LOGO
研究结论
▪ 麻醉医生在工作中存在慢性七氟醚暴露的问题; 吸入诱导 喉罩及紊流供气系统会导致七氟醚暴
露增加; 然而;本研究所测得的麻醉中平均七氟 醚浓度小于2 00 ppm;每日吸入七氟醚总量小于 10 00 mg; 这一结果低于以往的研究结果;原因 在于考虑了消毒剂的交叉敏感反应; 尽管如此; 未来我们仍需采取进一步措施降低麻醉医生的 七氟醚职业暴露;
2不改变病人分钟通气时;改变麻醉深度的方法 ①增加或减少挥发罐开启浓度;②增加新鲜气 流量;
themegallery
LOGO
▪ 二 肺对麻醉药的摄取 在肺泡膜无病变;且正常通气的情况下;肺对
麻醉药的摄取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药物的 溶解度 心输出量 肺泡与静脉血药物的分压差;
themegallery
▪ 苏醒药物排出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管丰富组织 的组织/血溶解度 血/气溶解度 心排出量 新鲜气 流量和肺泡通气量;
themegallery
LOGO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 恩氟烷:惊厥性棘波是恩氟烷深麻醉时的特征 脑电波;高浓度易产生惊厥;
吸入全麻药ppt课件
![吸入全麻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0005a984868762caaed59f.png)
MAC 意义
• 可定出“清醒MAC”、 “气管插管MAC”
停止吸入麻醉药,50%的病人清醒时 肺泡内麻醉药浓度为(0.6MAC) • 计算药物的安全界限
1MAC乙醚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影响MAC的因素
使MAC上升的因素
• • • •
体温高(不大于42℃) 高血钠 CA上升 长期嗜酒
使MAC下降的因素
•温度降低MAC呈直线下降(41℃-26℃) •低钠 •妊娠 •老年人 •CA下降 •术前大量饮酒 •某些药物 •代酸,严重贫血,休克,PaCO2>12.4KPa 或 小于1.33kPa,PaO2小于4.3kPa •某些药物:镇定药和安定药,麻醉性镇痛药, 抗胆碱酯酶药
异氟烷 isoflurane
是安氟醚的同分异构体,1965年 Terrell合成。1975年Corbett曾报道 它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3年后由其 本人否定,后逐渐被推广应用。
目前较常用的吸入全麻药
与安氟醚相比更理想
• 理化性质更稳定,有刺激性气味,虽血/气 分配系数1.4,诱导并不快,苏醒较快。 • 代谢率很低,不发生还原代谢,不产生自 由基 • 任何麻醉深度,对迷走神经抑制强于对交 感的抑制 • 镇痛作用同enf
手术
七氟烷麻醉的临床实施
◆诱导的实施---面罩诱导 ●常用方法: ①潮气量法 (相对较慢, 简单操作方便,较少并发症) ②逐步递增法 (起效缓慢, 易出现兴奋期) ③深吸气法(相对较快,要求病人配合) ④“一口气”法 (起效快,预充呼吸环路,病人配合)
面罩诱导常用方法的比较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72c99c852458fb760b567d.png)
吸入麻醉药浓度的提高有利于药物 的吸收和麻醉加深,故为缩短麻醉 诱导期,在麻醉开始时应吸入较高 的浓度。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2)、第二气体效应(Second gas effect)
指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 体的肺泡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 相等的低浓度气体时为快。
1、吸入浓度的影响
(1)吸入浓度:系指吸入麻醉药在吸入混合气体中 的浓度。
浓度效应(Concentration effect):指吸入浓度与肺 泡麻醉药的浓度呈正越快,血中麻醉药 的分压上升越快。
同时,浓度效应还可以增加吸气量。当吸入麻醉药浓 度增大时,血液摄取增多,使肺泡产生负压,引起被 动性吸气量增加,以补充被摄取的容积,从而加快了 麻醉药向肺内的输送,因此PA也上升越快。
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tion) 高敏性(hyperreaction) 耐受性(tolerance)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一、年龄 幼年:新生儿、婴儿总体液高,血浆蛋白低,且结 合力低;肝、肾功能不全;血-脑屏障发育不全。 老年人:总体液减少,脂肪含量增加;血浆蛋白减 少;肝肾功能减退;胃肠功能衰退 二、性别
66.7%
1%第二气体
19%
40% 0.4%第二气体
7.6% 32%
第二气体效应示意图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临床上常把含氟吸入麻醉药与N2O 合用的作用 ①、加快诱导。 ②、减轻其不良反应。 ③、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2、通气量的影响 增加每分通气量→肺泡内吸入麻醉药的浓度迅速 ↑→PA ↑ 、Pa ↑ →诱导期缩短 由于血中溶解度大的麻醉药被血液摄取的多,增加肺 泡通气量可使更多的药物进入肺泡以补偿血液的摄取, 肺泡分压上升也较明显,故增加肺泡通气量对血中溶 解度大的麻醉药影响明显。
吸入麻醉PPT课件
![吸入麻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dad66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3.png)
吸入麻醉药转运
环
组
路
肺
血
织
新
鲜
脑
气
×
挥
发
器
影响吸入浓度的因素
MV=6L/min Fi=1%
病人
吸气枝
供应:挥发器浓度×新鲜气流量
+呼出气浓度 稀释:环路内容积
运离:吸呼浓度差×通气量
漏气和泄气×呼出气浓度
呼气枝
RF=5L/min FA=0%
吸入气麻醉药浓度(FINS)在上升过程中接近吸入 浓度(FINF)的速度取决于气体流量和环路容积
2.54
血/气分配系数影响诱导期FA/FI
体内摄取
FA/FI曲线本身代表的只是在某 一吸入浓度时相对的肺胞浓度, 而不是代表体内摄取的过程。真 正代表体内摄取过程的是FA/FI 曲线上面的部份而不是FA/FI本 身,这因为吸入与呼出之差才是 真正的体内摄取,因此用1 – FA/FI才真正代表体内的摄取。 不管用那一种吸入性麻醉药,一 开始FA/FI曲线上升的很快,但 这FA/FI曲线的上升并不代表吸 入性麻醉药体内摄取的增加。当 吸入的麻醉药经过气管进入肺内 时,在肺胞膜之前存在着一个大 空间,也就是功能性肺残气量空 间,开始时为了填充这空间, FA/FI曲线上升得很快。而填充 这一大空间时,吸入浓度被原来 存在于这空间内的气体稀释,也 就没有太多的体内摄取,因而呼 出浓度上升得很快。
例3-2:同一病人 若在关闭挥发罐的同时还将新鲜气流量 加至6L或更大,则:异氟烷Fi = (6 x 0 + 0 x 2 ) / 6 = 0%,此时麻醉的减浅才 达最快速度。为减浅麻醉关闭吸入麻醉 药挥发罐时,还需要检查新鲜气流量。 也就是要问您自己:您的麻醉药真的停 了吗?!
吸入全麻技术
![吸入全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cd22701dd36a32d7375818b.png)
排向空气
无重复吸入
无
空气
麻醉面罩
半开放法
部分空气进入 全部排向空气
无重复吸入
无
空气
Mapleson系统
半紧闭法
无空气进入 部分排向空气
部分重复吸入
有
O2/N2O
循环/来回式系统
紧闭法
无接触
无接触
全部重复吸入
有
O2/N2O
循环/来回式系统
• (二)按新鲜气流量分 • 紧闭循环系统新鲜气流量的分类,到目前 为止尚无统一标准。比较具有说服力的是 Aldrete提出的2.5倍数法则。
• (三) 维持 • 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 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病人无痛, 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急 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 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
• (四) 苏醒及恢复
• 吸入麻醉病人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 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washout)过程。由 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 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 罐,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 冲洗病人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 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时,约95%的病人能够按 医生指令睁眼。
低流量吸入麻醉
• 现代麻醉吸入麻醉基本以低流量重复吸入 麻醉为主。
• (一)低流量吸入麻醉的技术设备要求 • 1. 供气系统 N2O闭锁和缺氧报警装置是必须的。 • 2. 气体流量计 麻醉机必须能进行精确的气体流量测量,一般要求流 量的最低范围达50~100ml/min,每一刻度为50ml,并定期检测其准确 性。 • 3. 挥发罐 要求在高流量和低流量下其输出浓度与摄定浓度一致,特 别是在低流量时,其输出的气体量要达到要求。 • 4. 麻醉系统 ①密闭性:低流量麻醉对系统密闭性要求比较高,但系 统内部压力为20cmH2O时,气体的泄露应小于100ml/min。②新鲜气 体的效率:新鲜气体的利用效率随着新鲜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在 紧闭回路系统,新鲜气体的利用效率可达100%,而在高流量范围仅达 70%。此外新鲜气体的利用效率还与系统的几何布局有关,即它与气 体输入气道和余气排出活瓣的相对位置和气流的机械特性有关。 • 5. 二氧化碳吸收装置 二氧化碳吸收器在低流量麻醉时是必须的。 • 6. 呼吸器 建议使用上升型的呼吸机风箱,这可以及时发现漏气。
吸入麻醉ppt课件
![吸入麻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7d9980804d2b160a4ec031.png)
麻醉药向肺泡内以及向组织的输送靠血流的传递
PA(肺泡内吸入麻醉药的分压) Pa(动脉血吸入麻醉药分压) Pbr(脑内吸入麻醉药分压)
最新版整理ppt
7
PA的意义: ①其值大小直接影响Pbr,故可作为麻醉深度 及终止麻醉后清醒的指标。 ②可用于测定挥发性麻醉药的等效量。(MAC)
最新版整理ppt
18
对于非难溶性吸入麻醉药,我们往往给病人吸入 的药物浓度比期望达到的肺泡浓度要高,以补偿 药物被血液摄取。
例如应用氟烷诱导麻醉,期望肺泡的浓度为1%, 我们可让病人吸入3%-4%的氟烷。
最新版整理ppt
19
2 心排血量
在通气量不变的条件下, 心排血量↑→肺循环血流量↑ →血液摄取药物↑
同时,浓度效应还可以增加吸气量。当吸入麻醉药浓度增大时,
血液摄取增多,使肺泡产生负压,引起被动性吸气量增加,以 补充被摄取的容积,从而加快了麻醉药向肺内的输送,因此PA 也上升越快。
最新版整理ppt
11
吸入麻醉药浓度的提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和麻醉加深
故为缩短麻醉诱导期,在麻醉开始时应吸 入较高的浓度。
最新版整理ppt
12
2 第二气体效应(Second gas effect)
指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 度气体的肺泡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 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气体时快。
原因是:浓缩效应和增量效应
高浓度气体被大量摄取后,肺泡体积缩小,第二气体的 浓度升高;再次吸入混合气体以补充被摄取的体积时,第二 气体的浓度升高。
★易溶性(血/气分配系数大):乙醚、甲氧氟烷
★中等溶解度: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
吸入麻醉PPT课件
![吸入麻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81151dfe4733687e21aaf4.png)
氧化亚氮
1.麻醉作用极弱。吸入30%有镇痛作用,80%以 上有麻醉作用。增加脑血流量,升高颅内压。
2.对循环无直接抑制作用。 3.不引起呼吸抑制。 4.有骨髓抑制作用,吸入50%氧化亚氮限于48小
时内为安全。 5.体内气体容积增大作用。肠梗阻、气腹、气脑
造影等体内有闭合腔隙存在时,氧化亚氮麻醉 应列为禁忌。
保留体内水分; 3.碱石灰产热,有利于保持患者麻醉中体温; 4.采用低流量气体,行低流量吸入麻醉,可
显著节约麻醉药和O2;
27
5.麻醉深浅易于调节,一般保持 1.3MAC(MAV95);
6.可随时了解VT大小和呼吸道阻力变 化;
7.可减少手术室的空气污染。
28
缺点
1.使用N2O必须监测O2浓度。 2.需有配备低流量流量计、蒸发器、通气
3
2、麻醉强度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强度与油
/气分配系数有关,油/气分配系数越高, 麻醉强度越大,所需MAC也小。
• 通常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与油/气 分配系数成反比,即麻醉强度越大,其 可控性越差。
4
• MAC(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 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 人对手术刺激无体动反应的浓度。
11
安氟醚应用禁忌症
重心、肝、肾疾病 2.癫痫 3.颅内压过高
12
异氟醚
1. 对 中 枢 神 经 抑 制 与 吸 入 浓 度 相 关 , 1.5MAC出现爆发性抑制 。对开颅病人异 氟醚在低PaCO2条件下可防止颅内压升 高。
2.对心功能抑制小于安氟醚。 3.抑制呼吸与剂量相关。 4.对子宫平滑肌收缩抑制作用与剂量相关,
吸入全麻药考点
![吸入全麻药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8de3a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9.png)
吸入全麻药考点
吸入全麻药是一类挥发性液体(如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地氟烷等)或气体(如氧化亚氮),通过呼吸道吸入后产生由浅入深的麻醉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吸入全麻药的主要考点:
1.血气分布系数:全麻药在血中的溶解度通常用血气分布系数表示。
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在血
液中溶解度大,溶解量大,因此在肺泡、血中和脑内的药物分压上升比较缓慢,麻醉诱导时间长。
相反,血气分布系数小的药物,在血液中溶解度小,溶解量小,药物分压能快速提高,麻醉气体在血液中达到平衡的时间快,麻醉诱导时间短。
2.麻醉性能:不同的吸入全麻药具有不同的麻醉性能。
例如,恩氟烷的麻醉性能较强,对中枢神经
系统有抑制作用,但可使脑血流量和颅内压增加。
3.临床应用:吸入全麻药常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有时也用于麻醉诱导。
如氧化亚氮,其麻醉性能
较弱,常用于与其他全麻药复合应用于麻醉维持,吸入浓度为50%一70%。
4.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吸入全麻药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氧化亚氮可能导致体内封闭腔内压升
高,因此肠梗阻者不宜应用。
同时,使用吸入全麻药时需要注意维持吸入氧浓度高于0.3,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以上是关于吸入全麻药的主要考点,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掌握。
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
![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fabf3ed889eb172ded63b7b0.png)
第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吸入麻醉,是应用挥发性麻醉药经肺吸入通过血液循环至脑部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吸入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与静脉麻醉药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吸入麻醉药必须依靠其分压梯度从麻醉机进入肺,再经循环系统带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其麻醉作用。
全身麻醉药的吸入最终达到肺泡、各周围组织、中枢(脑)内的麻醉药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
其排出体个过程将按相反的方向或顺序进行。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主要反映在脑内吸入麻醉药分压,因此分压的高低与麻醉深浅以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脑组织内吸入麻醉药的分压受五个因素的影响:①麻醉药的吸入浓度;②麻醉药在肺内的分布;③麻醉药跨肺泡膜扩散到肺毛细血管内的过程;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⑤经血脑屏障向脑细胞内的扩散状态。
第1节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一、麻醉药的肺泡气浓度气体的扩散是从高分压区向低分压区进行,当吸入麻醉药时的分压梯度是挥发罐>肺内>肺毛细血管>周围组织(脑)。
由于麻醉回路内有一定的容量,大约是7L(贮气囊3L,二氧化碳吸收罐2L,螺纹管及附属器2L),若气流量为5 L/min,若要75%~100%的完全洗入需要10 min,可见增大吸入气流量,可明显缩短其洗入的时间。
麻醉药的吸入浓度和肺通气量是决定肺泡气(F A)达到吸入气浓度(F I)的速率。
气体流过挥发罐所带出的麻醉药浓度在麻醉回路进口处大致与挥发罐所指示的刻度相符合,但在回路前端病人吸入浓度则因气体总流量以及病人的每分通气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当每分钟气体总流量超过病人的每分通气量时,则吸入浓度近似于挥发罐所指示的麻醉药浓度,如果每分通气量大于每分钟气体总流量,由于受麻醉回路内呼出浓度的影响,吸入浓度则偏低。
吸入浓度(分压差)越大,麻醉药向肺泡内扩散越快,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在诱导期间加强通气可使肺泡内吸入药浓度快速升高(F A/F I接近1),这个过程与去氮给氧是类似的。
通常,在无重复吸入的情况下,95%或更高的氧洗入需要2min或更短,而吸入麻醉药的洗入却不如氧气迅速,这是因为吸入麻醉药的溶解度远比氧或氮气高,高溶解性意味着将有更多麻醉药以溶解的形式通过肺进入血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吸入麻醉,是应用挥发性麻醉药经肺吸入通过血液循环至脑部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吸入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与静脉麻醉药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吸入麻醉药必须依靠其分压梯度从麻醉机进入肺,再经循环系统带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其麻醉作用。
全身麻醉药的吸入最终达到肺泡、各周围组织、中枢(脑)内的麻醉药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
其排出体个过程将按相反的方向或顺序进行。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主要反映在脑内吸入麻醉药分压,因此分压的高低与麻醉深浅以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脑组织内吸入麻醉药的分压受五个因素的影响:①麻醉药的吸入浓度;②麻醉药在肺内的分布;③麻醉药跨肺泡膜扩散到肺毛细血管内的过程;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⑤经血脑屏障向脑细胞内的扩散状态。
第1节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一、麻醉药的肺泡气浓度气体的扩散是从高分压区向低分压区进行,当吸入麻醉药时的分压梯度是挥发罐>肺内>肺毛细血管>周围组织(脑)。
由于麻醉回路内有一定的容量,大约是7L(贮气囊3L,二氧化碳吸收罐2L,螺纹管及附属器2L),若气流量为5 L/min,若要75%~100%的完全洗入需要10 min,可见增大吸入气流量,可明显缩短其洗入的时间。
麻醉药的吸入浓度和肺通气量是决定肺泡气(F A)达到吸入气浓度(F I)的速率。
气体流过挥发罐所带出的麻醉药浓度在麻醉回路进口处大致与挥发罐所指示的刻度相符合,但在回路前端病人吸入浓度则因气体总流量以及病人的每分通气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当每分钟气体总流量超过病人的每分通气量时,则吸入浓度近似于挥发罐所指示的麻醉药浓度,如果每分通气量大于每分钟气体总流量,由于受麻醉回路内呼出浓度的影响,吸入浓度则偏低。
吸入浓度(分压差)越大,麻醉药向肺泡内扩散越快,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在诱导期间加强通气可使肺泡内吸入药浓度快速升高(F A/F I接近1),这个过程与去氮给氧是类似的。
通常,在无重复吸入的情况下,95%或更高的氧洗入需要2min或更短,而吸入麻醉药的洗入却不如氧气迅速,这是因为吸入麻醉药的溶解度远比氧或氮气高,高溶解性意味着将有更多麻醉药以溶解的形式通过肺进入血液。
F A/F I与吸入麻醉药的摄取有直接关系,当摄取越多,F A /F I 就越小,反之,如果F A /F I 越大,说明肺对麻醉药的摄取越少(图20-1)。
时间常数是反映肺泡气浓度变化的一个指标,是指新鲜气流的成分改变引起整个环路气体成分相应变化所需的时间。
它可以通过Conway 公式计算出来:T =V S (V ·D -V ·U )其中T 为时间常数,V S 是整个环路容积,V ·D 为新鲜气流中的麻醉药量,V ·U是机体摄取量。
若V S 和V ·U 是已知的,则时间常数与新鲜气流量成反比,即当流量由高变低时,时间常数明显延长。
若需快速改变环路内或肺泡气麻醉气体的浓度(吸入麻醉加深或减浅)时,应增加新鲜气流量方能达到,肺泡通气量大,则肺泡气麻醉药分压就升高的快,反之,则升高的就慢。
另一方面,肺内残气量也是影响肺泡气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肺泡通气量一定,肺内残气量越大,时间常数延长,肺泡气麻醉药分压升高就慢,反之,升高就快。
二、 吸入麻醉药的摄取影响吸入麻醉药摄取的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心排出量以及肺泡与静脉血药物分压差(P A –P V ),可以表示为: 摄取=溶解度( ) × 心排出量(Q) × (P A –P V )吸入麻醉药的溶解度已经在第20章里叙述了,所谓吸入麻醉药的溶解度实际上就是血/气分配系数。
由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看出,三个因素均与摄取成正比,三个因素中任何一项为零时,其摄取为零。
较大的血/气分配系数产生较大的摄取,由此引起F A /F I 比率下降。
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的跨度非常大,从地氟烷的0.45到甲氧氟烷的15,而组织/血的分配系数(组织的溶解度)一般是1~3.4。
例如,氟烷的脑/血分配系数是1.9,意味着在相同的氟烷分压下,每mL 脑组织所含的氟烷是血液的1.9倍。
组织容量的不同与通过组织的血容量有关。
就对流量而言,大容量的组织一是组织容量增加了麻醉药由血液向组织的传送,其二是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充填大容量组织,也就是需要一定时间以达到组织与动脉血中麻醉药分压的平衡。
脂肪组织的组织/血分配系数也是明显大于1的,尤其是对于效能强的麻醉药物。
脂肪/血分配系数由氧化亚氮的2.3到氟烷的51,以及甲氧氟烷的61,所表达的意思与血气分配系数类似。
吸入麻醉药在体内的摄取应是吸入浓度与呼出浓度之差,同时要考虑潮气量的影响,应以1-F A /F I 来表示体内的摄取量,而不是F A /F I 本身。
吸入麻醉药的摄取主要受心排血量的影响,血流通过肺的量越多,从肺泡中带走的麻醉药就越多,由此就导致肺泡内麻醉药浓度的下降。
一般认为,心排出量越大,将肺泡的麻醉药带到组织的就越多,组织中药物的分压就会上升得快。
但事实上,增加心排出量并不能加速组织麻醉药分压与动脉血分压间平衡。
相反,心排出量大时动脉血中的麻醉药分压却比心排出量正常时要低。
心排出量对吸入麻醉药的摄取作用类似于溶解度的作用,如溶解度大的将使等容血量摄取多量的麻醉药,但心排出量使麻醉药摄取量的增加则是由于血容量的增加所致。
呼吸对麻醉药摄取也有影响,在心排血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潮气量使进入肺泡内麻醉药增多,加快F A /F I 升高的速率,但F A /F I 的升高与麻醉药溶解度也有密切相关,即溶解度大的吸入麻醉药F A /F I 的升高越明显。
如将通气由2 L/min 增加到8L/min ,溶解度大的乙醚的F A /F I 将升高3倍,氟烷升高2倍,而溶解度低的氧化亚氮则变化不明显。
同时,吸入麻醉药从肺血流进入体内也越多,麻醉药呼出的浓度就减少,结果F A /F I 曲线降低(图20-2)。
若增加潮气量,经肺血流进入体内麻醉药的量不变,而呼出麻醉药浓度增加,则F A /F I 曲线上升。
相反,心排出量增加,带进体内的量多,呼出麻醉药浓度减少,F A /F I 曲线下降,曲线以上的面积增大;反之,心排血量减少,呼出麻醉药浓度增加,F A /F I 曲线上升,曲线以上的面积减少(见图20-3)。
因此,在吸入麻醉药的体内摄取过程中,潮气量的影响远不如心排出量明显。
肺泡膜对麻醉药的摄取也有影响,气体跨肺泡膜的摄取完全是一个顺浓度差的被动弥散过程,严格遵循Fick原则,吸入麻醉药的吸入也不例外,故其扩散速度应为(P1-P2)×DAK/X,其中D为弥散常数,A代表肺泡膜与麻醉药接触的总面积,K为所给麻醉药固有的溶解系数,X为肺泡膜的厚度,P1,P2分别代表肺泡膜内外两侧的麻醉药的气体分压。
由此可见吸入麻醉气体的弥散对浓度的依赖性,而气体的摄取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
吸入浓度愈高,跨肺泡膜被血液摄取的麻醉药量愈多。
如果吸入麻醉药浓度过大引起血中浓度增高,抑制心肌功能,使心排出量降低,在减少跨肺泡膜的摄取的同时,脑内麻醉药的分压也因血流量的减少而降低。
吸入麻醉的摄取量不仅与摄取分数有关,还与麻醉药的吸入浓度以及肺泡通气量有关,所以摄取量可表示为吸入浓度(%)×摄取分数(1-F A/F I)×肺泡通气量(ml/min)根据以上关系式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各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如成年人吸入1%氟烷,氟烷的摄取分数为0.5,假设肺泡通气量3000 ml/min,则其摄取量大约为:1/100 ×(1-0.5)×3000 ml/min = 15 ml/min,如果吸入浓度增至2 %,摄取量即为30 ml/min。
所以,在一定肺泡通气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每分钟体内对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
但当肺泡通气量增加时,摄取分数(1- F A/F I)反而减少,结果净摄取仍保持不变;反之,肺泡通气量减少时,摄取分数增加,净摄取量也没有大的改变。
这也进一步说明肺泡通气量本身没有直接参与麻醉气体的摄取过程,这与Fick公式中肺泡通气量没有参与气体弥散速度一样。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肺泡通气量的改变对麻醉药的摄取只起到间接或辅助的作用,只有当肺泡通气量突然大量地减少时,由于不能及时补充被肺血液循环带走的药量,而导致肺泡吸入浓度的降低,体内的摄取也随之减少。
身体各组织器官对麻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摄取作用,各组织对吸入麻醉药摄取量的总和决定了肺泡与静脉药物的分压差以及此时麻醉药在肺内的摄取。
这是因为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不同,其摄取也不同。
表20-1表明了血液丰富的组织虽然所占体重的比例不高,却获得较高比例的血液供应,而占体重50%的肌肉却只得到不足20%的心排血量。
表20-1 体内组织的供血情况供血丰富的组织肌肉脂肪供血差的组织占体重的% 10 50 20 20占心排出量的% 75 19 60血流丰富的组织如脑、心脏、内脏血管床,肝、肾,以及内分泌等器官。
虽这些器官所占重量不足体重的10%,但其血流量却占75%心排血量。
这些供血丰富的组织会在麻醉诱导早期会摄取大量的麻醉药,用组织麻醉药分压达到动脉血中分压一半所需的时间,即半平衡时间来反映吸入麻醉药在组织中的摄取情况。
氧化亚氮的半平衡时间仅为1 min,而氟烷为2 min。
由于氟烷组织/血分配系数高,故需较长的半平衡时间。
由于供血丰富的组织与动脉血中麻醉药分压的平衡在4~8 min内即可达到90%以上,因此8 min以后在血流丰富组织的摄取显著下降,也就是动脉与血流丰富组织间麻醉药分压差越小,对肺泡内麻醉药浓度的影响越大。
尽管8 min后供血丰富组织对麻醉药的摄取明显减少,但仍有其它组织将继续摄取麻醉药,主要的摄取是肌肉组织。
肌肉与皮肤组成了肌肉群,它们有相同的血液供应和溶解度特性。
低灌注(每100 ml组织中每分钟大约有3 ml血液)是区别于血流丰富组织(70 ml血液/100 ml组织/min)的主要特征。
尽管身体近一半的组织是肌肉和皮肤,但它们在休息时只得到1 L/min的血流。
这个组织群所获得麻醉药的量仅为血流丰富器官的1/4。
说明在麻醉诱导期大多数分布到肌肉群的麻醉药是通过肌肉血流运过来的,同时肌肉群继续长时间地从血流中运转麻醉药物。
要达到半平衡时间,氧化亚氮大约需要20~25 min,七氟烷或氟烷则为70~80 min。
所以,在血流丰富组织器官达到平衡以后的一段时间,肌肉要继续摄取大量的麻醉药,这个组织达到平衡需要2~4 h。
肌肉达到完全平衡后,还有脂肪组织将进一步的摄取而继续完成有效的储存。
一般病人,脂肪占身体的1/5,得到大约400 ml/min的血流,也就是每100 ml的脂肪灌注近似等于静止状态下的每100 ml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