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修辞

合集下载

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摘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同名散文。

1923年,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之后两人以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两篇散文各有各的美,而本文谈的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修辞美。

朱自清的散文朴实、自然,语言精炼,句式优美,修辞繁多却不拖沓,被后来人称为“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故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赏析: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借此感受其中的修辞与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一、词语美精炼的词语在一篇好的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重视。

《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可见简于词之重要,则也可见词于文之重要。

而朱自清在文中写道:“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

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轻轻”的影、“曲曲”的波,影与波都是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写出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朱自清的影与波仿佛就在眼前,那影、那波,让人心神荡漾,而其后的“空”与“静”更是直接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见此景的心情,安宁且平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那沉重的负担被暂时卸下,却得来不易的短暂的轻松与宁静。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歌喉,确乎是很少的。

”“凄厉”与“圆润”相对,不仅仅写出了胡琴的声音与歌者的少有的声色,同时也映射出了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其中的艰难与挣扎,无需多言,仅几字便可领会。

二、句式美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它是多种多样的,说话、写文章用什么样的句式,也是修辞的重要内容。

宋代陆游《登北谢》诗;“香浮鼻观,喜动眉间练句成。

”可见古人对句式的重视。

[1]文章中作者多处使用反问句,“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歌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是啊,这样的美景里,我们必然是会沉醉入梦的;“……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是啊,谁愿意呢?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沉醉与无奈,同样也是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不愿与挣扎,他想要长处于此,但却不得不步入战场;他想要打破陈旧,但却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内心激荡着巨大的挣扎,它们彼此战斗着,抵抗着。

浅析朱自清《背影》的修辞特色

浅析朱自清《背影》的修辞特色

浅析朱自清《背影》的修辞特色作者:曹慧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7期朱自清致力于散文语言的口语化与情意化,形成其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语言风格。

他主张“用笔如舌”,提倡文章的“谈话风”。

他的散文作品中引进了相当多的口语词汇和句式,并且注意使自己散文语言具有口语的节奏感和口语的调子。

而《背影》作为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其语言特色有其独到之处。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但也不能把它看作可以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技巧性的东西。

修辞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所以并不是一味讲究雕琢堆砌,追求语言的花哨,就是修辞美。

“朴素即美”,语言的朴实无华,同样可以显示出一种修辞的美。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用笔如口,通篇只是寻常字句,娓娓而谈,但是却一片真情,感人至深。

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十分精深的艺术造诣,是风格独具的修辞名篇。

以下将从几点入手,分析朱自清《背影》的修辞特色。

一、善于将寻常词语艺术化所谓寻常词语艺术化,包括赋予词语新的意义、变换词语使用的场合、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改变词语的性质等等。

例如:在《背影》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的“聪明过分”和“真是太聪明了”就是作者在运用反语,也就是说反话,实际上是说自己太笨了。

而通过这反话的运用则恰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对待父亲的那种态度深感懊悔的心情。

在此,作者通过一般词语的艺术化用法,使得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善于运用修辞格修辞格也称修辞手段,修辞方式简称辞格。

“辞格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形式、能取得特殊表达效果的特殊的修辞方式和方法。

”如文中“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一句话采用了“示现”这一修辞手法,运用追述的形式将过去发生的事写得好像出现在自己眼前一样。

浅谈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浅谈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近现代文学史上贡献 了大量文辞优美、动人心弦的作品。 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 生》一文中曾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 者有人编现代本国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 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1]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方面的创作可 谓美不胜收。 在脍炙人口的《春》一文中,朱先生用生花妙笔把 我们带入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佳境之中。 其饱受盛赞的佳作 还有《荷塘月色》、《匆匆》等等,没有一篇不是声光色俱全的文 字盛宴。 而能在短小篇幅中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恰当地表现景 物和情感,则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特从比喻、排比和 通感三方面来对其散文的修辞手法略陈浅见。
二、排比 排比是将三个或以上字数相当, 结构相同的句子连缀起 来,以达到增强气势和音韵美的手法,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有 并列和由浅入深等。 在《春》当中,排比句的运用又蕴含了其它 作用:“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者 并非自由组合,而是有一定逻辑关系:山是在春天的画布上最 为显眼的一部分,最能吸引人的目光,因而作者从山开始写春 的带来的变化。 山的朗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水的滋润下慢 慢显现出来的,于是又勾勒出水的轮廓。 水从哪里来? 不得不 归功于太阳的功劳,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温度升高了,冰也化 为水了。 三者的变化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增强语言的音韵 美和抒发作者的强烈情感外, 这个排比还有缜密的逻辑关系 在其中。 依然在《春》一文中,作者在写花开的盛况时也用到排 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其实也是比喻的手 法,分别用火、霞和雪来比喻红的桃花、粉的杏花和白的梨花。 灼灼的桃花, 无论是颜色上还是给人的主观印象上都与火别 无二处, 二者都是通红而热烈的, 让人沉溺在春光中难以自 拔。 粉嫩的杏花虽不如桃花热烈,确也给人晚霞一般的遐想, 像是天边的彩云映在了春的脸上,使之大放光芒。 洁白的梨花 给人以纯洁晶莹之感,作者将其比作雪或与曾参所作的《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不无关系,只是二者正好颠倒,朱先生是用雪来比作梨花,更 突显了梨花的冰清玉洁, 饱含作者对春之来临的喜讯的欢愉 之感。 因而这段文字也不仅仅是为了语言的工整而抒写的,这 更像是作者用本和春无关的美物来彰显春的华美与靓丽。 朱 先生的《匆匆》以一段排比做为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 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燕子 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周而复始,无极无 穷,但日子确真真切切不会再回来了。 作者用三个自然界中常 在的事物,来强调万物似乎都能重来,加强了肯定语气。 但愈 是这样,人们对日子的一去不复返就愈是感伤。 在这里,排比 能加强语势的作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通感 通感是通过感观之前交错相通的感受将一种感观转化为 另一种感观,令人耳目一新并产生联想的修辞手法。 朱先生在 《荷塘月色》中如此表现清香和光影:“微风到处,送来缕缕清 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 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下转第 90 页)

荷塘月色修辞

荷塘月色修辞

本文体属于摘抄,为的只是给大家带来方便,不是自己所注。

(一)《荷塘月色》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追求“新而不失自然”“不欧化的口语",平白如话,自然新颖,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冷僻难懂的话语,都是平平常常的语言,清淡闲雅,平易通达,通俗大方,而又富于创造性,非常形象生动,很好地体现了“风华从朴素中来。

”在《荷塘月色》一文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极少使用方言词,全文仅一个,外来词也仅使用了“梵婀玲”一词,用词极规范,都是“现代词,自己的",都是极普通的,呈现出一种朴素美,具有很高的全民性和通俗性。

第二,大量使用短句,这是朱自清散文的显著特点,纵观全文,几乎没有长句.短句的句式特点是词语少,结构比较简单,造成的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而且多用于口语,更接近语言的自然状态,跳跃性强,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第三,陈述句占绝对优势,全文不见把字句、被字句,感叹句也很少。

陈述句多,语气语凋舒展平稳,犹如行云流水,这也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重要特点。

第四,注重词语的锤炼。

作者善于运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使得静态的月光具有了流动感,给人以奶白色而鲜艳欲滴的实感,用“浮"写“雾”,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把水气、月光交织之状,雾的轻柔,自下而上扩散的特点写活了,突出了恬静朦胧的意境,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便呼之欲出了.第五,散文的语言要讲究音乐性。

“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

”优秀散文具有的语言音乐美,完全可以与诗歌相媲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就很具有音乐美,除了大量使用短句、陈述句造成一种节奏感强、舒缓流畅的音乐美外,还大量使用叠字叠词造成一种音乐美,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以“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等,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觉。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修辞、严谨的结构和真挚的情感而备受赞誉。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优美《春》的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同时,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准确,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意象生动《春》的意象生动,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卷。

作者描绘了春天的花、草、树木、鸟、虫等各种生物,以及山、水、天空等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神奇。

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人们热爱自然和生活。

三、修辞巧妙《春》的修辞巧妙,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花的绚丽多彩;“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和煦温暖。

这些巧妙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深情厚意。

四、结构严谨《春》的结构严谨,整篇文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盼望着”、“来”、“近”、“走”、“过来”、“脚下”、“身上”、“心里”等顺序,将春天的景象和感受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作者在描绘每一个景象时,都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和完整。

五、情感真挚《春》的情感真挚,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的季节。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

朱自清散文《绿》赏析及修辞

朱⾃清散⽂《绿》赏析及修辞 导语:《绿》是朱⾃清先⽣早期的游记散⽂《温州的踪迹》⾥的⼀篇,作于1924年2⽉8⽇,是⼀篇贮满诗意的美⽂。

⽂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绿”⾃然地将全⽂勾连在⼀起。

以下是⼩编整理的朱⾃清散⽂《绿》赏析及修辞,欢迎⼤家阅读! ⽂章结构⼩巧,全篇只有四段⽂字,⼤约有⼀千⼆百字。

这不同于⼀般的游记散⽂,⽽是通过梅⾬潭的绿绿的潭⽔,抒写作者之情。

所以,第⼀段只⽤了⼀句话,“我第⼆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潭的绿了。

”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抒写的中⼼⼀⽬了然。

“梅⾬潭是⼀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潭的奇异、可爱的潭⽔;写梅⾬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潭。

这都在为下⽂着意刻画梅⾬潭的“绿”作好铺垫。

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只是顺着游历的⾜迹,对瀑布、对梅⾬亭作了简洁⽽形象的介绍。

在描写梅⾬亭与瀑布的中间,插⼊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个秋季的薄阴的天⽓。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分油油绿意。

”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章要描写的`中⼼相照应。

最后,全⽂以“我第⼆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潭的绿了”⼀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

起笔不凡,收束利索。

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字,却是传神之笔。

经过作者的⼀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它更是全⽂情景交融的焦点。

作者象⼀个善调丹青的能⼿,调动了⽐喻、拟⼈、联想等多种⼿法,从各个⾓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潭⽔,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绿⾊之中。

“梅⾬潭闪闪的绿⾊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

”“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理,融为⼀体,⾄此,情与景真象⽔乳那样难分解了。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沈洪瑞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8期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早期清秀生动,发展到后期淳朴腴厚,激进深邃。

文笔中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十分精确的评价。

其中以《荷塘月色》的成就为最高。

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这篇优美的散文。

一、《荷塘月色》中消极修辞的运用散文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不冗繁拖沓,不用大量铺垫,直接简明扼要的表明自己的心情“不宁静”。

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是《荷塘月色》消极修辞主要表现形式;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句中“迷迷糊糊”表现了母亲哄着孩儿渐渐入睡的情态;“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中“阴森森”一词表现夜路黑暗、凄清的样子,也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凄凉苦闷的心情。

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零星”一词运用极为准确,说明白花数量之少,但是却恰到好处。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句中“峭楞楞”一词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灌木丛生长的不规则,枝叶四散,也说明了作者对词语选择的谨慎性。

句式的选择在文中也有体现;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一句运用近乎相对的短语来表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这句话,从大体上看是一个积极修辞中的比喻句,但是抛去修辞格不谈,句子则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性,从作者的眼中先看到荷叶,依次出现白花,在观察花开的形状,是严格按照人的观察顺序描写的。

文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增强了语句的韵律美,同时也加强了文意。

总而言之,消极修辞在这两篇作品中运用十分广泛,但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因其不如比喻、拟人等积极修辞手法所表现的那么生动形象,但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朱自清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琐事,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

以下是对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的一些解析:1.比喻:朱自清常常使用比喻来对事物进行描写和比较。

比如,他在《牵牛花》中比喻荷叶上这种丑绿的颜色“好似随时都要掉泪似的”;在《荷塘月色》中将“湖水面上的月光”比喻为“一坛金蕉”;还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将秦淮河的“两岸春风”比喻为“两把翅膀”。

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丰富了作品的语言。

2.拟人:朱自清经常使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使其具备了思维和行为。

比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将秦淮河比作一个有情感的老人:“真是心有灵犀啊!宛如得了人的心的呼唤,它的波浪,骤起一尺。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3.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列举一系列词语或短语,通常以相同的结构重复出现。

朱自清经常在句子中使用排比,以达到修辞上的强调和节奏上的变化。

比如,在《牵牛花》中,他写到:“皱着绿丝带的花,迅速地生长着,高汹汹地望着,并且上下,左右地摇摆着。

”这种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

4.借代:朱自清偶尔使用借代的手法,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替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凸显其形象感。

比如,在《秋》中,他借用“蛇麻子”来代指秋天的杂草:“最怕秋来,满地蛇麻子。

”这种借代的手法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景象和气氛。

5.夸张: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朱自清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事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描写秦淮河的波浪时写道:“那灯,连我这种老爷们儿也看得脸红心跳”。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朱自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读者更加容易被作品所打动和震撼。

朱自清散文语言修辞美赏析

朱自清散文语言修辞美赏析

朱自清散文语言修辞美赏析作者:康乃清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4期摘要:笔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多篇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春》《背影》《匆匆》之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所以非常别致,大概是因为其能够将修辞手法使用地出神入化的缘故。

通过通感、比喻、叠音、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其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别具风格。

笔者通过对朱自清散文进行举例和分析,从而对语言修辞美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修辞美赏析引言通过对朱自清的散文经典之作进行分析,发现其散文篇幅往往较短,但是读后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这跟其善于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意合情合理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有人认为其散文非常具有特色,跟别人的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清水出芙蓉”的特点。

其实,对语言进行修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更具审美效果,修辞不仅对词语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对于辞格的构造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通过修辞手法的合理利用,会使语言风格别具特色,而且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完文章后回味无穷。

朱自清散文将多种修辞手法合理地进行运用,并且毫不生硬,其散文创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笔者接下来通过就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叠音词修辞方法的应用、拟人格修辞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就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修辞手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赏析。

[1]一、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应用可谓非常突出和明显。

比如通过该篇散文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等句子,我们能够体会到作家对于月色的别具一格的描述,这种描述是非常巧妙的。

在描写夜晚荷塘月色的时候,作家朱自清使用多个比喻,将光的变化和美丽的景色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不仅如此,朱自清善于描写光与影的变化,将其变幻起伏描绘出来了。

甚至让我们读者读到某些句子的时候,能够联想到声音。

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在读到这句的时候,笔者犹如闻到了荷花的味道,而且听到了月色下荷花的美景现场的歌声。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春 第三段赏析

春 第三段赏析

春第三段赏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散文,其中第三段是整篇文章的亮点之一。

这一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和大地,以及人们在这些自然元素中所感受到的生命力和希望。

首先,这一段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天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季节。

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些描述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特点,同时也传递出人们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兴奋。

尤其是“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赋予了人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其次,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比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这里的“繁花嫩叶”、“高兴”、“呼朋引伴”、“卖弄”、“唱出”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这些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关注。

此外,这一段还通过描写各种自然元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春天的和谐与美好。

比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里的“风”和“草”两个自然元素之间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柔和和舒适。

同时,“草软绵绵的”这个描述,也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温暖和希望,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最后,这一段通过人们对春天的感受和反应,来表现春天的魅力和影响力。

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里的“有的是工夫”和“有的是希望”,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希望,也传递出春天所带来的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刚起头儿”这个描述,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生机,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综上所述,《春》的第三段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形象的修辞和深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活力、和谐与美好。

这一段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传递出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同时,这一段也展现了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师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痛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痛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痛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文字中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创作出一幅清新美丽的荷塘美景。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文章句子的修辞手法。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句话是拟人句,“袅娜”、“羞涩”两词能让人联想到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用了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方面有相似之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动态,以“闪电”为喻,既显出叶花相互连接,又显出由近及远的极轻快的速度。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又有了一大凝碧的波痕”,这句话是明喻,由近及远地展示出由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这真是一幅清丽如画的荷塘全景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光的照射,用“流水”、“泻”为喻,生动形象地显出花、叶所承受的月光是动态的,但又是无声的。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是明喻的修辞手法,以“牛乳”为喻,十分贴切又很绝妙,既显出其乳白色又有鲜艳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贴切地显出月夜的朦胧。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光与影的和谐是视觉感受,而乐曲为听觉感受,此处以通感的方式作比,更能表达其美丽而独特的意境和情趣。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人的眼”,这句话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以“瞌睡人的眼”喻树缝里漏出的灯光,尤其在月光下更是逼真,既显出月光的朦胧,又显出月光虽非朗照但月光之美以使路灯光“没精打彩”了。

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

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

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朱自清散文《绿》的修辞艺术导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情感真实、质朴自然、语言凝练,文笔清丽,他对形成现代语体散文平易、抒情、本色的风格作出了贡献。

他的著名写景散文《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其感人的形象、秀丽的文辞、清新的笔调,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令人惊诧不已的梅雨潭的美色,以极富魅力的诗情画意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遐想。

一、绘声绘色,尽情渲染:形象美高尔基说:“文艺作品不是陈述概念,而是用形象、图象来描写现实。

”这话既指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鲜活的、可感的,也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生动的、形象的。

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可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实的感受。

朱自清先生在《绿》这篇散文里,运用排比、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从不同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绘事物,尽情渲染梅雨潭之绿,来表现美的意境,给人一种可触可摸,人物、景象历历在目的感受。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把“溅着的水花”,比作朵朵白梅,微微细雨,使读者真个有未临其境而如见其境之感,不胜向往之至。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语法上看,这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从修辞上看,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了排比,排比中又套叠着比喻,而比喻中又实现了视觉、感觉、触觉的沟通(通感),作家从多角度、多侧面极力渲染梅雨潭的绿,对读者的感情深处形成了强烈的审美冲击。

作者把梅雨潭水的涟漪比作美丽的“少妇”“裙幅”,多么可爱;把潭水的碧波比作“初恋少女的心”,多么动人;把潭水的清澈比作柔滑的“明油”和鲜嫩的“蛋清”,多富有光彩;把潭水的性状比作“温润”而纯洁的“碧玉”,多么深邃可人[2]。

学生作文|《荷塘月色》修辞手法赏析(陈俊安)

学生作文|《荷塘月色》修辞手法赏析(陈俊安)

学生作文|《荷塘月色》修辞手法赏析(陈俊安)《荷塘月色》修辞手法赏析《荷塘月色》是由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散文,此文运用了比喻、比拟、通过等大量的修辞手法。

在第四段中,“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这句运用的是比喻中的明喻的修辞手法,这句比喻既能够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又能将内容表达得生动、形象、具体。

“亭亭”形容荷茎耸立,而“舞女的裙”则是形容荷叶犹如旋转中展开的裙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第一句运用了比拟中的拟人、排比与博喻的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增加语势,使得文章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而起到强调的作用,来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而“婀娜”和“羞涩”则会让读者联想到娇羞的女子,“星星”、“美人”是为了更显出月光照射下时光华闪耀以及惊艳的样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作者先是将微风显出“香远益清”的意境,再来就是把原本香味扑鼻的微风给变成“美妙的歌声”,作者是以嗅觉来沟通听觉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动。

“这时候叶子与花边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中的明喻,作者描写了叶子和花在微风里的动作,他以“闪电”为喻体,不但写出了叶子与花之间的连接,而且也写出了由近及远的轻快速度。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此句运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众多荷叶构成的碧波在荡漾,展现了荷塘的全景图。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这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以形容人的“脉脉“形容流水,让水更加的形象以及生动。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牛乳为喻体,显出叶子和花的乳白色和鲜艳的欲滴之感。

“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也是极其贴切者月夜的朦胧。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春修辞手法赏析

春修辞手法赏析

春修辞手法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春》运用了多处修辞手法,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

作者大量的使用修辞,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比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排比”、“连环”及“拟人”几种修辞格连用,将桃花、杏花、梨花的竞相开放描绘得非常生动、非常形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将三个“比喻”修辞格连着使用。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

“偷偷”、“钻”等词语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所谓,“一岁一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春 朱自清 赏析

春 朱自清 赏析

春朱自清赏析《春》是中国近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对春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散文没有花哨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却通过朴素真挚的文字展示出春天的美好和温暖。

文章以“春”为主题,开篇就直接点题:“春天来了。

”作者以“春”作为一个具体的象征,去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渴望。

“它是一个,蕾红瓣翠的名字”,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接下来,作者将笔触转到花木间的小径,并以一种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小径两旁各种各样的春花。

“红的,白的,紫的,姹紫嫣红,美极了!”作者通过对春花的形容,让读者仿佛能够闻到花香,看到那一串串绽放的花朵。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丰富多样的春花描写之后,作者又将目光投向了大地。

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春天大地的变化:“大地醒了,农具看起来光亮了,耒耜、铲、镰刀、犁套、耗、锄头……连蜜蜂也忍不住飞出来了。

”这些简单的事物,都透露出大地的欣欣向荣和春天的到来。

随后,作者又从大地的变化,转到人们的生活。

他提到了农民的忙碌与喜悦:“农民,道是辛苦,乐在其中。

”这句话简单明了,却传递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劳动的肯定。

作者通过农民的形象,表达出朴素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和骄傲。

最后,作者再次回归到自己,明白地表示对春天的热爱:“我是春的朋友,我是生活的朋友。

”这句话简单却富有深意。

作者将自己与春天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和生活的感激之情。

整篇文章通过朴实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给人以平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平实的写作风格,正是朱自清的特色之一,使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一种清新宁静的美。

虽是脱俗,却又不是扭捏造作的。

我想,这是朱自清先生将现实的生活,与自然风景的风采神韵相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之后的美。

在我看来,朱自清的散文,与其说是散文,却更有着诗体的优美。

他的文章,就像粼粼波光的小溪,虽没有惊涛骇浪般的气魄,却渗透出另一种清幽别致。

而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感情,无不为这条小溪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但是在这条小溪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莫过于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运用。

可以这样说,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功夫,这深沉的底蕴,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鬼斧神工的修辞技巧,带给了我们一篇篇清雅的享受。

比喻,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在修辞上的最大亮点。

他的比喻不仅涉及方面之多,并且在比喻中对本体和喻体的斟酌字句的运用,是相当巧妙的。

先生的比喻,总是能引起人的遐想,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对雨先生的散文,我对《荷塘月色》尤为偏爱,一直以来,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走进清华园,跟随着先生的脚步,走过那片煤屑小路,穿过那篇郁郁葱葱的杨柳,踱着一泻而下的月光,走向那田田的荷叶。

就在这一大片荷叶下,潜藏着多少华丽的比喻呢?在我仔细的分析中,我又在一次,重温了那一塘子的美。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明喻。

是以物喻物。

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把那夹在在层层叶子中间的白色小花喻成明珠喻成星星又喻成美人。

这时正值深夏,荷塘边若是吹起一阵清风,摇曳着那一片片出水的荷叶,这不正如盛夏晚风中缓步走来一位婷婷少女,身上清爽的绿群随着细风,缓缓的有节奏的划着它的轨迹。

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将荷叶与少女的裙联系在一起,使我不禁联想到这一波碧油油的荷塘,不也正如一个妙龄少女一般,绽放着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么。

是啊,只有这盛夏,才能孕育出这么美的荷塘。

而用明珠,用星星,用美人来比喻那中间的小百花,可见那些白花并非是一个模子的,而是有各种形态的,并且以不同的姿态存在着。

像明珠的白花一定是洁净的,像星星的白花一定是显而易见的,而像美人般的白花一定是最出众的,最婀娜的。

这一句以物喻物的比喻,朱自清先生并没有局限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也没有停留在喻体的某一点上,而是通过迁移、转换,从不同角度选取喻体,从不同深度摄获相似点,从而尽量朝着远的、美的事物意向产生联想。

这可见得先生的比喻是多么的无拘无束信手拈来。

2.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是一种声音效果变换比喻,运用的声音效果的转移,使读者有更为切身的感受。

毕竟,我们并没有像朱自清先生一般站在荷塘边,想着有或是没有的心事。

是一种非常新颖又让人眼前一亮的比喻方法。

用闪电形容叶子与花的颤动,可以真实贴切的感受到这一丝的颤动来的是多么的突然和多么迅捷。

这一阵风儿,一定是匆匆的来了再匆匆的跑了开。

可以想象那一池塘的荷叶和花一定立刻的此起彼伏,再又立刻的安静了下来。

本来,我们的焦点都在荷叶与花的颤动上,而这时用闪电来比喻,很快的,我们就会联系到划破宁静夜晚的那一闪而过的雷电。

原来,那时的荷塘是那样的幽静,以至于一阵风划破的宁静,表现在这池塘中,也是惊心动魄的。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隐藏的拟人。

“叶子并肩密密的挨着”,这是将叶子看作了一个个人,是否也可以将这个拟人与当时朱自清先生所处的时局以及当时的环境相联系,而感受到那份比较下的孤独之感呢?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个比喻,将月光比喻成流水,是一个明喻。

这个比喻最大的特点,在于“泻”字的运用。

倘若是用撒也能表达这个比喻的含义,但却就不能如此完美的体现这里流水的特质。

用这个泻字,体现了流水的平滑与轻柔,更体现了它的匀称。

那月光,并非是撒在荷叶上的,那样是不均匀的,而泻在这一汪池塘的荷叶和花儿上,是那样温柔与妩媚,那样的娇柔,又让我联想到了少女可人的模样。

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一个巧妙的通感比喻。

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

将视觉上的感受转移成为了听觉上享受。

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

通感本身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手法,但因为它又是比喻的一个分支,所以放在了比喻之内。

简而言之,就是将一种感官感受转移到另一种感官感受。

例如视觉与听觉的转换,视觉与嗅觉的转换。

文章中还有这样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将清香比喻成歌声,就是将嗅觉感受转换成了听觉感受。

本体写荷花的清香,喻体写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让人感受到这香气的悠远,飘渺,虚幻,似是若有若无,形象生动。

这种“感觉移植”法的比喻,使难以言传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十分传神。

实在是修辞领域里难得的成功之作。

通感也是朱自清先生运用的相当驾轻就熟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他的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所有修辞手法中,很特别的一种。

它与比喻有相当深厚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认为,通感就是比喻的一个分支。

5.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将灌木比喻成鬼。

其实这个比喻是比较特别的,不同于一般的比喻。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不熟悉的事物比喻为熟悉的事物,以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感悟。

而这里,朱自清先生却将我们常见的灌木比喻作了一种没有任何人见到过的传说中的厉鬼。

厉鬼,我们谁也没见过,用厉鬼来比喻灌木,凸显了这片灌木的神秘和暗黑的色调。

我们可以从这个比喻中,感受到这片荷塘此时的幽静与神秘,这又和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情和生活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6.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的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烟雾一般的树色,与之前厉鬼一般的灌木交相辉映,更是体现了一片朦胧之色和迷茫的心情。

比喻则是一个暗语,以“瞌睡人的眼”喻树缝里漏出的灯光,尤其在月光下更是逼真,既显出月光的朦胧,又显出月光虽非朗照但月光之美以使路灯光“没精打彩”了。

这个比喻以“是”为比喻词,因此是暗喻。

值得一提的是,《荷塘月色》不仅运用了众多的比喻,也有不少叠词的运用。

例如田田的荷叶,曲曲折折,屡屡清香,婷婷舞女,脉脉的流水,淡淡的云……………这一个个叠词的运用,更加增强了文章的韵律,使文章读起来,更像是在欣赏一副水墨画一般,悠然脱俗,酣然流畅。

这一个个喻体在朱自清的笔下,不但有了鲜明的特点,而且变得明丽鲜美、生动诱人,而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更显示出他比喻的独特风格,收到他比喻的特殊效果。

其实,朱自清先生的比喻中的喻体并非偶得,而是他美学观点的反映,也是他对生活的感悟。

所以他所用的喻体多为小姑娘、美人、玉石、珠宝之类。

先生的散文,使用修辞手法很多,但比喻用得最好最成功,几乎形成了他的散文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而使他的散文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