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都让人叹为观止,自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率,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不平衡性1.地域不平衡中国的地域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上。
对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地区的人均GDP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投资和消费也更多,生活质量更高。
2.产业结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服务业占比率较低,这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城乡之间和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平衡。
3.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已成为社会矛盾之一。
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不稳定性1. 外部环境风险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性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投资流动变化、贸易摩擦等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 过度投资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过度投资。
当投资规模过大,而市场需求不足时,就可能出现生产过剩和库存压力等问题,从而引发经济风险。
3. 投资效率低下中国的投资效率极低,最近几年来,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
虽然这些项目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投资效益不升反降,严重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改善。
同时,还需要控制投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并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持有以下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历史的遗留问题。
在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东部沿海城市为核心进行发展,而内陆地区则相对落后。
这种发展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
因此,我们在看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时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区域间的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因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等因素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例如,西部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产业结构的差异和政策导向也会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再次,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改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和支持非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资、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治理体系,加强对区域政府的约束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最后,我认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公民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经济发展潜力较低地区的扶持和引导。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投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公益事业、支援教育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区和不同经济体之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1. 地区差异:在许多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快于内陆和欠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日益积累,但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
高收入群体的财富累积越来越多,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3. 产业结构不均衡: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传统产业,而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也使得经济面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方案1. 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推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分配调整: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3.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应加大对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减少对传统产业的补贴和提供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于2000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论xx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工程09-1班傅德威34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有各种主张,如以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做起,向上逐步推进,等等。
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有先有后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可取的一种办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过去干革命,充分重视并很好利用了这个特点。
今天搞建设,也要重视和利用这个特点。
中国的民主革命如何推进?开始时,一些人主张,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起义,取得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然后取得全国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战略,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符合的,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点。
他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他对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种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
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就比较薄弱,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再加上其他条件,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
正是从这样的国情特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革命的典范。
进入历史新时期,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
二十多年来,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特点。
邓小平设计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并很好把握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分析
西电东送
• 概念: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 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 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 • 意义:西电东送这一伟大工程,为西部省区把电力资源优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将改变东西部能 源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东部 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 特殊意义:与其他西部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相比,西电 东送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东 部的工程,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共同进退”的战略构思。
三、如何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观看视屏
1.加快中西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10年前党和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 来又先后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 略,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后中西部和东 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东部地区,其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居于领先地位。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 ——区域规划 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3.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4.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5.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6.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7.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8.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9.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0.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1.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 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把加快形成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 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 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切实转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 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的中部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导致了中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
而西部、东北等地区则在历史上受到了战争、政治动荡等因素的冲击,发展相对滞后。
2.地理因素:中国的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南北和东西方的差异导致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3.政策因素:过去,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政府资源的集中配置和分配,这使得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重视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而另一些地方则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4.资源配置不均衡:我国的自然资源在分布上也存在不平衡。
富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部地区,而水资源等相对丰富的地方则主要分布在南方。
这导致了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5.市场因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先天条件和开放政策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及市场的约束,相对落后。
6.教育和技术差异:教育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水平差异巨大。
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
这使得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为了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状况,降低交通成本,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转移。
2.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外资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流动,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的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种差距和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人口、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乡差距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
一、城乡差距的原因1.经济发展差异城乡差距的首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拥有更多的产业、企业和市场机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农民收入较低。
这种巨大的经济差异导致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的不平衡。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城市相对农村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例如,城市的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也更加充足。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较少,导致农民无法享受到同等水平的服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3.户籍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户籍制度(或称为城乡二元户口制度)也是导致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的自由,导致了农民工的出现。
农民工在城市从事低收入、低社会保障的工作,他们的选择相对有限,也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一些权益,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二、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鼓励农村发展产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2.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重要举措。
目前,农村土地的流转和使用限制较多,限制了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营。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可以提高农民的土地经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了许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本文将就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一问题对当时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一、背景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仍然十分薄弱,工业基础和农业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在生产中使用传统的农具和劳动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与此同时,城市工业的发展相对较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工业化进程。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形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1.经济发展差距相比于农村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工业产值比农业产值高。
城市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形成了许多繁荣的工业中心。
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粮食和农产品的供应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2.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城市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比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3.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学校、医院等设施普遍集中在城市地区。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农民的医疗保障也不健全。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1.社会不稳定性增加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差,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满情绪逐渐积聚,农民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2.资源分配不公平由于城市工业高速发展,各种资源优先分配给城市地区,导致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
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3.思想观念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使得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农民普遍认为农村地区被剥削,城市居民则认为他们的努力为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发展不平衡问题
1 / 4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1、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用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2、历史原因。
数千年啦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3、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4、体制原因。
不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的影响,国家为了积累工业化所需要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收到抑制。
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和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来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不平衡,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从而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大,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里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会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2 / 41、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2. 城镇与乡村差距大: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农村居民则收入偏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3.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4. 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仍以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5.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1. 政府投资导向不正确:过多地投资于重工业和基础建设,而不注重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2. 改革不彻底:官员腐败、国企垄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性;3. 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不高: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短缺,制约了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4. 资源分配不均: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土地、资源、财富等基础资源的分配不公;5. 全球经济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不稳定,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对策:1. 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减少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3. 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4. 改善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财富调节和税收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5.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转型的困难:中国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增长放缓、质量提升难度大等问题,需要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2. 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3. 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中国资源供给的短缺也十分明显。
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
5. 政府权力过于集中:中国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某些政策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需要加强制约和监督。
6. 教育质量不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在国际上还相对落后,需要加强质量提升和公平化。
7.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需要解决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的发展问题还很多,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改革和创新,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 -。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主要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1. 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传统制造业向更为创新和服务驱动的经济转型过程。
然而,这一转型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经济仍然依赖于传统产业和出口。
同时,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压力。
2.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应将减少,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老龄化还将增加养老和医疗等社会福利支出的压力。
3. 不平衡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不平衡问题。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贫困问题。
4. 环境污染:中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和能源消耗。
这种环境破坏对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5. 金融风险: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许多风险,包括高杠杆、不良贷款和金融不透明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鼓励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减少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
其次,政府正在实施一系列的人口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生育和提高老年人的福利。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以解决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不平衡问题。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
最后,政府还在努力加强金融监管,以减少金融风险。
总之,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然而,这些挑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政策推进。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共25页
题
Hale Waihona Puke 一、中国发展不平衡 的表现
二、中国发展不平衡 的原因
三、解决发展不平衡 问题的措施
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1.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的趋势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快于农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照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 数据,201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入13786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414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 964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2019年全年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乡 居民收入之比3.315:1
西气东输
• 概念: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 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输气管道西起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向东最终到达上海,延至杭州。 途11省区,全长4000km。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 ,最终输气能力200亿立方米。2019年10月1日全线贯通 并投产。
三、如何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观看视屏
1.加快中西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10年前党和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 来又先后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 略,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后中西部和东 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东部地区,其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居于领先地位。
•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 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切实转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 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 ——区域规划
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9—2020年)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原理,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判断是科学的,是实事求是的。
它是基于40年中国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如何认识和理解十九大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特别是如何理解十九大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内容,这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实践中我们如何把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问题,关系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能否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短板,从而找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确保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
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决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方面,而是表现在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中。
这是因为:第一,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从来是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联系起来考察并进行分析、作出判断的。
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科学的,是因为我们党全面考察、准确判断了当时条件下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状况,我们说,在1957年后党改变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提出阶级斗争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因为这一观点不符合当时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实际状况。
因此,理解党的十九大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整体状况去把握,而不是只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理解。
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事例
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事例第一、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政治、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
近年来,农村整治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变卖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现有文化阵地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设施投入不一,文化阵地建设难度较大。
目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乡镇文化员齐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有经费投入,能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农民有一定文化素质,所占比例约为30%左右;二类是一般的,虽然有专职文化员,经费投入较少,文化站没有阵地,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一些文化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般,所占比例约为40%;三类是较差的,这些村镇经济基础薄弱,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这里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差,所占比例约为30%,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来说更是如此,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
二是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不少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
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
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部分村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中国发展不平衡分析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28年间共增长了54.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同时各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张,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图1 GDP也三次产业的复式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GDP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
但是,应该看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
图中显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趋势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农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农业已经成为弱势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最近的两次通胀就是最好的说明。
综上所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定是在农业问题上出现问题。
中国应该将发展经济的重心转向大力发展农业,极大程度解决中国长期滞留的“三农问题”。
2、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
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
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
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
食物、衣着等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提高, 式样繁多,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电脑、汽车等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工程09-1班傅德威 0905300134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有各种主张,如以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做起,向上逐步推进,等等。
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有先有后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可取的一种办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过去干革命,充分重视并很好利用了这个特点。
今天搞建设,也要重视和利用这个特点。
中国的民主革命如何推进?开始时,一些人主张,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起义,取得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然后取得全国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战略,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符合的,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点。
他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他对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种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
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就比较薄弱,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再加上其他条件,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
正是从这样的国情特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革命的典范。
进入历史新时期,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
二十多年来,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特点。
邓小平设计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并很好把握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又设计了“两个大局”的战略布局。
他说,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
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依据两个大局的战略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几年来,西部的发展明显加快。
实践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很好掌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特点的又一个典范。
我国的革命是从发展落后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始,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是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然后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全国都发展起来。
二者掌握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做法不同,但重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并从积极方面把握这个特点,则是相同的。
这就是规律性。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建设。
在我们这样幅员广阔的国土上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建设,要想齐头并进,同步发展,是不可的。
经济发展要考虑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民主政治的发展也要考虑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所谓不平衡发展,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的发展也不平衡。
首先谈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的政策一直是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部分地区具有了区位、资源、人才以及政策的相对优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先富地区的功劳密不可分。
根据2010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额占全国GDP的60%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数字,因为这个数字表明,现今中国将近有六成的财富集中在狭长的沿海地带,而面积广袤、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则不同程度的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这种区域经济的差距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直观体现。
这种不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稳定的大局,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形成中国经济的三个阶梯。
二、无法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生产要素,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其中一个表现是,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却大量闲置。
三、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法规、人才、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西部部分地区仍处在贫困线以下,而中国经济的潜力蕴藏在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所以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影响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大量高级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涌入东部沿海城市,造成一系列社会影响,包括劳动力流出地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间接推动了东部发达地区房价的高涨。
这些危害是我们不平衡性的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困难,重要是我们要弄清楚它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
3.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的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
4.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可以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比较优势,比如现代
的金融、软件、生物科技。
以上都是不依赖传统区域发展因素的产业,这些产业主导的区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行优势。
我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都被认为是狭长的,一直有5个发动机之说: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区域发展的重心。
国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很明显的,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转移和现有的资源及基础条件结合,使用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经济与政治二者密切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二者应该协调发展。
不少学者撰文指出,我国存在政治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这种状况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笔者到一些经济很发达的地方考察,在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他们可以摆出大量事实材料,而且令人信服,但讲到民主政治,就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可说了。
总结经济从不平衡发展特点出发有先有后推进的成功经验,民主政治建设也可以制定这样的战略。
在经济发展较快、人的素质较高、条件较好的地区,民主政治建设可以先行一步。
比如,人们所关注的直接选举,就可以在某些地区先行在更高层次展开。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前夕,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谈到中国的直接选举问题。
他说:“考虑到中国很大、人口很多,经济不发达,发展又不平衡的国情,现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直接选举,条件还不成熟。
民主建设特别是直接选举,要根据国情循序渐进。
”“中国政府坚信,群众通过基层的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乡以后,将来就可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体现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
”温家宝总理阐明,首先,直接选举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其次,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在更高层次开展直接选举条件还不成熟;第三,民主建设特别是直接选举,要循序渐进。
他讲得很深刻又很符合中国的实际。
今天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中国如何逐步推进和过渡到普选,如何循序渐进实行直接选举。
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的直接选举可以采取由乡到县、到省,逐级递进的战略和策略。
这是一个大思路。
但是,中国有二千几百个县(包括县级市和区),目前已有十三亿人,直接选举不可能在这么广大的地区同时铺开,只能有先有后地推进。
积极地把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可以采取有先有后推进的办法。
就是说,将逐级递进与有先有后推进两种战略结合起来。
有经济学家估计,我国东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实际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些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的素质也比较高。
在这些地区选择若干县、市、区,先行普选,既可以积累经验,又可以起示范带动作用。
邓小平指出,“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整个国家是这样,各级党的组织也是这样。
”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性一环。
由间接选举向直接选举过渡,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