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语文【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下 ,解放 区 的语 文 课程 设 置 力求 实 际 、精简 、集 中、 连 贯 , 所 编 教材 强 调 政 治 ,注 莺实 际 ,讲 究 实 效 。
( _) 从教 育 内容 来看 ,在近 代 语 文教 育发 展 巾太 平 天
提 倡 白话 文 。 l 世纪 9 年 代 与 白 话文相 适应 的 困语 运动 蓬 9 O
朴 素 的道 理 却是语 文教 育 的最 小规 律 ,与 人们 今 天 常说 的
“ 文 学 习的 外延 和 生 活 的外 延 { ”是 一 道理 。 语 等
( )从 教 育 内容 来石 , [头 语 音不 断 发展 , 出现 口头 ] 文学 。 这 时 划 ,人们 在 生 产实 践和 社 会交 往 中 ,靠 f耳授 _ = = l
活 动 巾 t有 较 人 的 比重 。这 种 以文 字读 写 训练 为 基础 的 教 学
( )从 教育 方 法来 看 ,首 先 是继 承 占代 语 文教 育 的方 三
次 是在 语文 教 学 中强 调记 忆 ,对 课 文 巾好 的段 落 或精 美文 章 的全 篇 ,要 求 熟读 、 背诵 , 并在 此基 础 上领 会 字 、词 、句 、 篇 的 内在含 义 。 再次 是注 蓐 讲解 ,讲解 成 为课 掌 教学 的 主要 方 法 。除 此 之 外 ,我 的一 些 语 文 教 育家 , 经 过 艰 苦 的 探
展 , 以致创 造 了谚沿 、歌 谣 、神 话、 寓 苦等 【头 文学 。而 谚 ] 语 、歌 薛、神 话、传 说 是我 困语 文 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另 外 , 代 的乐府 民歌 ;魏 晋南 北朝 的 田园 I水 文学 :唐 代 的 诗歌 、 J l J
传奇 、 散文 ; 明代 的 散文 、小 说 ;清 代 的小 说 ,都 是 我 国语 文教 育的传 统 内容 ,有 不 少作 品 被选 入 现代 语 文教 材 , 作为 语 文教 学 的 内容 。 ( ) 从教 方 法 来石 ,m现 以 文字 读 写训 练 为基 础 的 二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礼乐教育,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中得到了初步的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辩证等方面。
1. 语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
文字的发展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兴起。
2.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和辩证等。
阅读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写作主要是写作技巧和文体的培养,修辞主要是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讲解,辩证主要是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培养。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语文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发展态势。
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从考试评价到教师培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 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现代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再局限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现代语文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广泛的知识交流和学科整合。
2. 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文学、修辞与鉴赏、写作能力、口语表达、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语言文学注重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修辞与鉴赏注重文学表达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能力培养,口语表达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未来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未来语文学科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媒体化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媒体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一、引言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汉字、语法和写作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教学方法以及学科特点等方面,来探讨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二、历史发展1. 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古代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文化为基础,注重对文字的理解和应用。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诵读为学之始,讲授为学之本"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
2. 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重点逐渐从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学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2. 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方法逐渐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科特点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中学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学语文学科通过教授现代文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了解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中学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访谈《语文学习》李节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
在训诂学方面,她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本人出版专著《训诂学原理》。
在文字学方面,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
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和“书写汉字学”。
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在语文教育方面,她发表多篇文章,特别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理,是教育部教学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
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汉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
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
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
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语文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字的发展史。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书写来传递信息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崇尚文学修养,诗词歌赋成为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主要方式,而文言文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工具。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语文学科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被纳入学生的学习范畴中。
二、语文学科的现状当前,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科目,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
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的教学也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学科教学逐渐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然而,语文学科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逐渐下降,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不高,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语文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学生阅读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但也容易导致泛读和碎片化阅读现象的出现,影响了深度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语文学科的未来前景尽管语文学科面临诸多挑战,但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核心价值不会轻易被取代。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教育实践中,语文学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的重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语文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语文学科也在积极拥抱新科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百年演进的文本分析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百年演进的文本分析一、引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20世纪初,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百年的演进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和创造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这百年的演进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理念和社会需要,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百年演进的文本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展现其在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百年演进的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193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改革的压力。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倡导用白话文、通俗文学来广泛传播知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普及教育,提倡用通俗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后来的语文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传统的语文教育被批判,语文课程标准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接受革命的教育、进行政治灌输,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基本上被革命的口号和意识形态所占据,而传统文学、语言文字的教育被严重忽视。
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语文课程标准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和改革。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上,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文本分析1. 语言文字教育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语言文字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白话文、通俗文学为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在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语言文字教育的内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文革时期,语言文字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革命的口号和意识形态,而在改革开放时期,语言文字教育的内容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语文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回顾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素养培养,探讨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期的基础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侧重于文言文的学习,注重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阅读。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着文法、课文背诵和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展开。
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奠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学语文教育走上了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教学模式。
此时,教师将语文教学与现代文学、新闻报道等日常语言运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学习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三、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学语文教育正朝着更加综合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语文教育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注重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搜索和分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四、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除了语言和阅读能力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口语、听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结语中学语文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的发展
语文学科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核心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文学科的发展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更关系到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以及创新教育的实践等方面来探讨语文学科的发展。
一、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语文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以书写和阅读来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学科逐渐发展为一门涵盖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应用的学科。
在古代,语文学科主要以文言文为主,强调诗词文赋的修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汉语逐渐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而文言文则作为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继承。
二、教学目标的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解读,而现代的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创新教育的实践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语文学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
此外,还推行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方式,从传统的笔试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的发展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期待语文学科能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从传统走向现代——百年语文教育学习国外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
从 传 统 走 向现 代 的艰 难 过 程 ,完 成 了现 代 意 义 语 文教 育 的 生 成 。 此 过 程 可 以分 为 三 个 高 潮 时期 :2 0世 纪 2 0年 代 、2 0世 纪 5 代和 2 0年 0世 纪 8 0年代 开 始 至今 。
[ 关键词]语 文教 育;国外教育思想 ;历史沿革 ;影响 [ 中图分类号]G 0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9 (0 6 6— 2 8— 3 0 8— 3 X 20 )0 0 1 0
阶段 。
堂 中都开设读经 讲经 、中国文学两 门课 ,这两 门课 是与语 文教育相关 的课 程。我们 说 ,尽 管在该章 程中仍强 调百家
经典在语文教育 乃至 全部教 育中的重要 地位 ,然而 ,中国 文学 的诞生 ,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件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 标志着语文学科 的独立 ,标 志着语文 教育从经 学与科举 的
西 方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中 产 生 、 形 成 的 各 种 教 育 理 论 、学 说 ,
。
反思百年 国外教 育理 论思想 对我 国语 文教育 改革 发展
的影 响 ,有助 于我们 更深刻 地 了解 中国教育 现代 化演 进的
脉络 ,从 而为未来 的语文 教育改 革提供 理论基 础 和历 史借
第1 7卷第 6期
从 传 统 走 向 现 代
百年语 文教 育学 习国外教育 思想的历 史沿革
华 弋 潘 锋
( 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 南 长沙 湖
40 8 ) 10 1
[ 摘
要] 百年 的语 文教育史 ,是一部不断 引入和科学化 的历史 ,通过移植 吸收 内化 国外教 育思想,完成 了语文教 育
21 8
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
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语文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学科之一,它与中文、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语文学科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古代文字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早在殷商时期,以龟甲、兽骨等作为载体的甲骨文字就开始出现,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材料之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方言和文字,这也促进了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汉字的发展演变,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篆、隶书、楷书,再到现代的简化字,每一次的变革都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使得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语文学科的历史沿革古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古代文言文时期和现代白话文时期。
古代文言文时期,古代文人培养的是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个时期的主要教材是《四书五经》,学生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著作,学习古代文化和思想。
此外,古代文言文的风雅之处以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得文言文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白话文的诞生和推广,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白话文的使用使得语文学科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白话文,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无论是在日常交际、文学创作还是职场表达中。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逐渐引入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趣味化的学习方式。
这也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密不可分。
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是语文学科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的变革,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学科教学是教育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成为优秀的学科教师。
在学科教学专业中,语文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语文教学作为传统的学科教学领域之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影响。
语文教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专业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文知识,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能力。
语文教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在语文教学专业中,学生需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专业注重创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语文教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专业中,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时代背景和社会责任感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专业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科教学领域的发展和提升。
第二篇示例:语文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多方面内容。
在语言学方面,学生需要了解语言的起源、结构和功能,掌握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
在心理学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和指导能力。
在教育学方面,学生需要了解教育学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法方面,学生需要了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语文教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实习和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1. 传统教学阶段: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人物的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注重背诵、默写和填空等记忆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主要以文言文为主,注重对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2. 理论启蒙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和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开始强调启蒙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逐渐丰富,除了文言文外,还加入了现代文学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交际导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小学语文教学开始注重交际导向。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入了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提倡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4. 综合素养培养阶段: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文知识、文化素养、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的探究型教学。
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数字化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
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从传统教学、理论启蒙到交际导向、综合素养培养的发展历程。
相应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的沿革和定名
语文学科的沿革和定名你知道吗,语文这门学科的名字和它的历史,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说起来,语文学科的沿革,简直就像一部充满曲折的电视剧。
咱们今天聊的这个“语文”,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定下来的。
它的名字,经过了很多年的摸索、争议,甚至是“改头换面”,才慢慢成型。
听起来很神秘对吧?不过,咱们也别吓着,一步步捋捋,看看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从古代到现在走过来的。
话说,语文的雏形出现在中国古代时,那时候的“语文”,根本没那么正式。
你想,古代文人讲究的都是“文言文”,所以大家学习的内容,就是如何写一篇典雅的文章,如何读懂那些古人留下的诗词歌赋。
那个时候的“语文”,基本上就是“识字”+“作文”,也就是只要能写得了字、能背得出诗、能读懂古文,基本就算是学好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教育还是挺“精英化”的,平常老百姓连“语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毕竟那时候没有什么“语文老师”啊,也没有今天这些课本、教材,更别说那些琐碎的语法规则了。
你要说这“语文”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被定下来,也得追溯到上世纪。
那个时候,国家刚刚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需要通过教育来振兴社会。
就在这个时候,教育界的专家们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该有一门专门的课程来教大家如何用现代汉语交流呢?”要知道,那个时候很多地方的人说的方言五花八门,互相听不懂。
于是,国家开始提出要有一门课程,统一大家的语言,让全国人民能通过一门课,掌握正确的读、写、说。
从一开始,大家还没搞明白该怎么命名这门课呢。
有的人提议叫“国语课”,因为那个时候“国语”这个词已经很流行了,意思就是标准的汉语。
但也有人觉得,这名字有点“政治色彩”太浓,不能让人感到太压抑。
再说了,那个时候的“国语”还是口音重、还不够规范,怎么能拿来作为标准呢?好吧,那就改改,叫“汉语课”。
可是,这名字又觉得不太“温柔”,总感觉少了点人文的气息。
所以,大家就决定把这门课叫做“语文”。
这名字一出,所有人都觉得挺合适的,既有“语言”的意思,又能包容“文字”的内容,简直是天衣无缝。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简介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简介学科教学(语文)是指以语文学科为核心的教学工作。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它包括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等多个方面。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获取知识、表达思想和情感。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等方面。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通过识字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汉字的基本形态和书写规律,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文学作品和学科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口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方式。
通过口语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既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包括现代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以讲授为主要方式,通过讲解、示范和操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
在现代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和学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共同探索和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评价是多样的,既包括定性的评价,也包括定量的评价。
在定性的评价中,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定量的评价中,教师主要通过考试和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和口头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摘要: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知识创新对人们运用母语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自身如何创新,已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
新世纪语文教育要不断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理论研究要创新,另外,教学实验也要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教育观念;理论研究一、从创新视角反思百年语文教育教育学专家指出: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史上有过四次热潮,两度曲折:(1)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
废科举兴学堂,个别教学变为班级授课,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的引进与仿效,形成了第一次热潮。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其实质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
(2)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长达两年多,实验主义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形成了第二次热潮。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3)1949到1956年。
学习和推行原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形成第三次热潮。
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
(4)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狠批凯洛夫,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生了不小的负效应,是一个小曲折。
(5)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教育是一次大破坏、大曲折。
(6)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教育重获生机,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第四次热潮一直持续至今。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总的来说在前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空前活跃,思想比较解放,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正确观点,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
编写出多种教材,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一代青年教师正在成长,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二、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奠基工程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育语文【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这是个大题目、难题目,在世纪之交,却又是必须探讨的重要题目。
应编辑部之邀写这篇短文,自知力不从心,但我有偷懒的办法:一是把语文教育定位在语文学科教育,口径缩小;二是抽取几个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要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三是尽量少说大背景,紧紧扣住语文学科本身来探讨某些历史发展的轨迹,靠船下篙。
想完之后,提笔试着谈三个问题。
为什么教这是有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问题。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近百年来人们的认识经历着一个曲折迂回而又不断接近完善的历史过程。
这集中叵映在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历史内容。
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也就是当语文学科还没有在中小学堂正式独立设科之前,语文也被认为是一种工具,那是被用来当作应试赴考、摆开仕途的工具,即用来叩开官宦之门的一块敲门砖。
1903年新式学堂成立,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分科课程中定语文学科名称为中国文学(是为癸卯学制,一般以为是语文学科正式诞生之始)。
当时受维新变法余绪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已经不单纯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同时也为从事于各项实业的工具。
直到五四前后,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学校教育的宗旨改变为:(一)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精神。
教育已开始摆脱封建主义腐朽绳索的束缚而成为旨在培养民力、开发民智的工具。
辛亥后,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对国文一科作了如下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这一表述,显然是从当时日本的同类文件中搬来,但也确乎反映了认识上的某些进步: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等等。
此后,在旧中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文献中.尽管文字上和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大致没有改变。
在理论界,则各抒己见,如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1932年,穆济波),语文为传达思想的工具(1931年,程其保)等等,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40年代,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制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作了如下规定:本科教学局全部活动,必须贯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达到下列具体目标: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写能力,掌握其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获得科学的读、写、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写、说的习惯这是本科的基本目的。
同时,适当配合各项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进其他各种知识。
上述规定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思想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
所谓思想性,就是它强调了语文学科教育必须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针。
从这个根本指针着眼,在具体目标上突出要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写能力;同时配合其他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这就使过去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着意追求的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的目标有了具体的现实内容和可靠的保证,使争论多年、悬而未决的言文关系、知能关系等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答。
所谓科学性,就是它强调了要学生掌握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使获得的方法和养成的习惯,都符合读、写、说的科学规律。
这是以往的各种《纲要》和《课程标准》中从未提出过的,即使在过去那些专家、学者的论文中也很少论及(国统区的进步学者群,如开明派人物曾经意识到这一点,但也似乎未能从理论上充分地阐述过这个问题)。
所谓完整性,就是它既提出了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又强调了要配合其他课程所该达到的其他目的,如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增进学生其他知识等等。
这样,把语文能力、思想认识和相关各科知识三者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意识到了语文工具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又正确分清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法上相对的完整了。
其他如读、写、说并提和能力、方法、习惯兼顾,都体现了观点的周妥。
综上分析可见,陕甘宁边区所制定的这份《标准草案》,尽管是在革命根据地内实行的,但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广泛吸纳了国统区内部分学者的进步观点,又深刻认识到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所以比较正确地反映了语文学科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言简意明、表述合理,应该被认为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代表正确方向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
二是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30年代颁行的《修正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工具与传播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
其中,关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到要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使学生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高中阶段规定为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并增进民族意识。
且不说适应抗战时期的特点,强调唤起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的必要,就是从语文工具与传播文化的相互关系而言,也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所以,现在有人把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提法看作是创新的观点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因为前人已经意识到语文工具与承载、传播文化的内在联系。
以上两点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讨论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时候,凡是代表正确的一面的,都是继承了过去历史存留的重要观点,并结合新的现实加以发展的。
今后也仍然应该把这些作为我们思考语文学科教育改革之路的宝贵财富。
教什么这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问题。
在本世纪初,尽管新式学堂已独立设置语文学科,但它不像数、理、化、生等课程可用外来译本作教材,所以无论是词章(1902年)还是中国文学(1903年)都还没有自己新编的课本。
先从小学堂开始,专为小学语文学科编教科书,继而中学堂也不再沿用《御选古文渊鉴》《经史百家杂钞》等古文选本,而有了自己新编的教科书。
但名为新编,也多半是传统诗文名篇的汇集或略加评点而已。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状况开始有了改变。
值得注意的历史轨迹有如下几点:一是书面语的分化。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则为教学内容的,所以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必然要影响到它的教学内容。
书面语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脱离口语的,即文言;一种是接近日语的,即白话。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以后,口语化的书面语,在交际领域逐步取代了文言,以致占了统治地位。
文言文除了在少数场合还运用以外,多半成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历史文化遗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媒介。
于是在中小学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形成了这样的新格局:低年级(主要指小学和初中)以学习日语化的书面语为主;高年级(主要抬高中)以学习文言为主。
从总体上看,是言文并存。
这种状况延续到了今天。
言文并存,必然要带来这样一系列问题:言文比例问题、言文编法问题、言文取合标准问政等等。
二是口头语的分化。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重视口头语训练的,新式的油文学科教育开始在学习书面治的同时逐步重视口头语的训练。
五四以后,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的普通话(五四时期称国语),在正式的口语交际场合取代了各地方言,各地方言则在特定地域内继续存在。
于是,中小学的语文学科教育中.通过汉语拼音字母的学习和运用,大力推广普通话。
五四时期,黎锦熙等人研究话法教学,引起普遍重视。
这个问题,在旧中国尽管有人呼吁,有人倡导,但很少实绩。
新中国建立以看,直到今天,推广普通话仍然是个艰巨任务。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在社会交际日益频繁、人机对话将成为现实的形势下,对中小学生进行普通话的训练,争取在大面积上取得成效,将是我们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三是语文功能的分化。
语文工具的社会功能,在语文学科诞生之前,是比较单纯的,学习文言诗文是为了求取功名,所以只要学习一些科场需要的八股文和诗词歌赋的作法便足够。
五四以后,语文功能有了明显的分化:文艺文以抒写个人情怀和描述社会百态为特点,语言讲究形象、生动、传神;实用文以记录社会实况、说明事物性状、论述思想观点等等为特点,语言讲究准确、简明、得体;由于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所以应用文的读写训练被列入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内容。
又因为文艺文有认识生活和陶冶性情的作用,在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三类不同的语文运用形式的并存,必然也要带来比例问题、编法问题、取舍标准问题等等。
四是语文知能的分化。
语文学科诞生之前,学语文只是读文和作文,并不重视语文知识学习。
五四以后,读范文和学知识分化成两条线,在诵读中感悟和在学习语文知识中逐步掌握规律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科书已改变专选范文的旧哈局.形成在范文中穿插编排语文知识专题短文的新格意。
语文能力需要在实际运用中逐步培养,语文知识需要史实际运用中消化吸收,于是在教科书中增加作业练习成为必要。
新式教科书形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文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至于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科书中增添了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构成了一个有自身特点的导学系统,那就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五是语文测试的分化。
以一篇作文为语文测试项目的单一方式,是旧式八股科举科场的遗物,新式学堂成立之初还没有完全取消。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单一的测试方式开始有所改变,直至五四时期.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多项结合的综合测试法逐步挖行,逐步完善。
又由于国外教育界流行的较为科学的测试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引进,给分方式也从主观评价的自一计分法逐步改变为主客观结合、平时成绩与测试成绩三百合的多项计办法。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