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合集下载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礼乐教育,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中得到了初步的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辩证等方面。

1. 语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

文字的发展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兴起。

2.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和辩证等。

阅读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写作主要是写作技巧和文体的培养,修辞主要是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讲解,辩证主要是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培养。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语文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发展态势。

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从考试评价到教师培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 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现代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再局限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现代语文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广泛的知识交流和学科整合。

2. 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文学、修辞与鉴赏、写作能力、口语表达、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语言文学注重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修辞与鉴赏注重文学表达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能力培养,口语表达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未来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未来语文学科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媒体化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媒体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漫谈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一、引言中学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汉字、语法和写作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教学方法以及学科特点等方面,来探讨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二、历史发展1. 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古代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文化为基础,注重对文字的理解和应用。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诵读为学之始,讲授为学之本"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

2. 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重点逐渐从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学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2. 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方法逐渐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科特点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中学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学语文学科通过教授现代文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通过了解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中学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语文教育是民族教育之本,近代国文教科书向现代语文教科书转变的历程,就是百年中华文化传承、民智开启、公民意识养成的书面记载。

语文教育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映射在百年语文教科书当中,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选择、诠释、重构和探索的过程。

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文化狂飙的劲头席卷中华大地,“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框架被打破,这“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将传统文化的更迭导入了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征途。

语文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反映并记录着这一文化与历史的变革,并不断用历史的经验和独特的文本话语,启示着语文教育及教科书发展的未来。

“文白之争”“文道之争”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交锋教科书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媒介。

从先秦到两汉,教科书从无到有。

从两汉到宋代,随着公学私塾的发展,教与学内容以先秦百家学说为主,教科书即为各类经典。

从宋代至明清,中国教育核心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宋儒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科举是普通人摆脱身份加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出路。

此时的教科书还仅限于儒家经典。

清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敲碎了封建帝制的壁垒,随之而至的是西式现代文明和教育理念,清末教育不得不由单一儒家礼学向近代的教育多元化方向改革。

辛亥革命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走入资产阶级改良期,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使命、体现教育改革走向的教科书编写,成为不同教育思想碰撞、交融的阵地,中国语文教育和教科书构建步入迷茫与选择期。

伴随五四运动和以推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中文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趋势的形成,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变。

自此,语文教科书走上了实用主义之路。

首先,“文白之争”不仅是语文教科书内容层面的革新,更是背后深层次文化选择的结果。

中国古代到近代社会的漫长演进中,文言一直承担着记录、积累、传播中国文化思想遗产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超越方言限制、打破地域界限、相对有效的共同语。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元时期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语文教育。

从最初的口头传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语文教育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语文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即为文字教育,以书写和阅读为主。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设立了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诗文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普及。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语文教育逐渐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

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语文教育专著,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学堂,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夏丏尊等,为语文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等。

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结论总的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与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与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与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甘区语文教师通识培训徐邦继2010年3月18日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文字的定义:文字的定义是什么?——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按,依类象形,即独体,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合体为字。

*演进要点: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从文字载体上看,主要还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关系演变,繁体字向简化字的演变。

*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的演变:——清末民初称“国语”(国家共同语),50年代称“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新加坡和海外华人称“华语”(华人的共同语),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文言与白话之争:1.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人有意识地提倡白话,裘廷梁在他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话、废文言”。

他说:白话有“八益”,省目力、除娇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练心力、少弃才、便贫民。

他还总结道“愚天下之具莫文言,智天下之具莫白话。

”2.后来的胡适在1915年美国留学时期(25岁)更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

”3.2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当改为“写话”。

4.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章士钊,曾因主编《甲寅》杂志、《甲寅》周刊成为“甲寅”派的主将。

《甲寅》杂志作者群阵容强大,有蔡元培、梁漱溟、吴承仕、沈钧儒、黄侃、钱基博、陈三立、章太炎、杨树达、叶德辉等。

1925年,一些北洋政府的官僚起来恢复“尊孔读经”,认为白话文是“以鄙俗妄为之笔,窃高文美艺之名,以就下走圹之狂,毁载道行远之业”,“欲进而返退,求文而得野,陷青年于大阱,颓国本于无形”。

时隔不久之后废止。

5.30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口语化的书面语,文体改革趋于成熟,白话写作上得到全面通行。

*汉字注音的变化:1.1918年制定了以古汉字为基础的“注音字母”,开始“注音的字母化”(《辞海》检字法)。

从此,字母代替了“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嬗变与反思: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回顾

嬗变与反思: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回顾

嬗变与反思: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回顾王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DOI:10.16871/ki.kjwha.2021.09.008作者简介:王妍(1989—),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前与小学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

2021年第25期总第541期No.25,2021SumNo.541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摘要百年来,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启蒙与发轫、兴起与变革、整顿与探索、重建与创新四个阶段,不仅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民教师。

文章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进行梳理,尝试总结我国师范教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已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百年师范教育;成就与不足;经验Transmutation and Reflection:One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rmal Education //WANG Yan Abstract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China’s normal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enlightenment and initiation,rise and reform,rect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and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It has not only built a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t also trained generations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for China’s education cause.This paper,by combing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 development,tries to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entury-ol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Key words one hundred years of normal education;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experience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育

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育

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育当语文与经学、史学分离,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时,它就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已踏上了现代化道路。

然而,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却是一段坎坷而漫长的行程。

百年来,语文教育虽在无数志士仁人的探索实践中前进,取得过辉煌,但确也犯过一些错误,甚至是方向性的,致使语文教育长期处于“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

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从清末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读经讲经”,到“五四”以后的“国语”和“国文”,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以及新时期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其间走过了百年历程。

这里我们回眸语文教育百年步履,以此窥视语文教育本质。

1903年清政府设“中国文字”科和“中国文学”科,并确定“中国文字”科“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中国文学”科“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试达意之用”。

这就是设科之初的目的:“识常用之字”,“解常用之词句”,“通常用之文理”。

“五四”时期,“中国文字”课和“中国文学”课变为“国语”课和“国文”课,打破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提倡“我手写我口”的文风,推行大众化主张。

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进步,它开始强调了学习语言(不足的是对古汉语的冷落)。

新中国成立时,将“国语”“国文”合并正式改称为“语文”。

叶圣陶先生解释说:“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此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

”(《答滕马林》)他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密不可分。

至此语文教育的本质——学习语言——才开始被揭示。

可惜,由于当时学习苏联俄语和文学分科的教学经验,强调汉语知识、文学知识的系统性,照搬凯洛夫的“组”、“复”、“新”、“巩”、“布”的课堂教学模式,致使语文教育偏离了合科的本意,而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

改革开放后,语文教育百花齐放,语文教改热火朝天,语文名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教育专家。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文革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教材实行“国定制”人教社独家编写的。

63年与56年颁布的大纲是一脉相承,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

其次文革后始于78年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为背景,教材管理实行“审定制”教材多样化,但基本上都是训练体系的。

87年的大纲是在78年的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提出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强调了理解语言文字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结合,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阶段与文革前比有很大发展。

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改革,我国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教育部制定了《纲要》,确定了改革的新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新标准,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面世,多套新课程教材出现了。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用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训练,并强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掌握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这对于普及、繁荣祖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的本体地位,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尚无清醒认识。

第二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新颁布的大纲以及由人教社编写的一套崭新的教材对语文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大纲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并且把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教学指导思想。

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我们曾这样走过——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思想梳理与改革回眸

我们曾这样走过——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思想梳理与改革回眸
路标 。
科 性 质 问题 本 质 上 是 一 个 被 虚 构 出
新 中国成 立后 ,特 别是新时期 来 的 学 术假 问 题 ” 。综合 上 述观 点 , 进 以来 ,人 们对语 文学科 性质探寻 的 行 比较 研 究 , 认 为 , 文 学 科 是 一 我 语
门具 有 工 具 性 和 人 文性 等 基 本 性 质 ,
看走 在这 条路上无数 先行 者曾留下 还 有 多性 说 ,有 的认 为语 文 学 科 具 第 8 的《 书》 期 读 上发表 《 汉语 的人文 的串串思考 ,看看那 些曾经驱散过 有 工具 性 、 想 性 和 文 学性 ; 的 认 性 与中 国文化语 言 学》 文 , 思 有 一 首先提 迷惘的思想星光 。我们的思想视域 为 它 具 有 工 具 性 、 想 性 、 践 性 、 出汉语 的人文性 问题 。 思 实 作者对于中国 里或许会有更多 的风景 ,或许会清 综 合性 ;还 有 的把 语 文 学 科 的 性 质 现代语 言学 以西方 语 言研究 的科 学 晰地听到更 多的远方 召唤 。 就从当下 出发 ,让我们 的思维 上溯至17 年 ,上溯至这个标 志着 98 语 文教育研究新时期到来 的年代 。 从 17 年到现在 , 98 正好2 年 。 8 二 十八年过去 , 弹指一挥 间。 回望语文 教育走过的这一段岁月 ,梳理语文 教育发展 的思想线索 ,走进语文教
不断飞扬 、 断绽放 , 断沉积 。 不 不
语 文性质的表述仍然难 以走 出 “ 盲

论 ” 也 有 人 持 “ 语 论 ” 比如 李 维 ; 言 ,
的语境。出于对性质问题 的 围绕着 中小学语文教育 的种 种 人摸象”
鼎 、 海 林 的 观 点 ; 有 人 持 “ 置 李 也 悬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当时已有一些
小册子在传播古代本土语文教学和技巧。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文教材
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结构逐渐完善,形成文章、记叙、书法、政
治文献和经学等教材内容。

后期,字典、小说、史书以及绘画等都成
为中国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语文教育在21世纪经历了新的变革。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语文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大量改编和更新,更多
注重提高学生语文思想和水平,其教材内容由中西合璧,兼及中外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的中国语文教材结构也在改善。

教材
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本土文化,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
及跨文化理解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集体活动、互动式学习和游戏
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目的。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语文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回顾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素养培养,探讨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期的基础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侧重于文言文的学习,注重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阅读。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着文法、课文背诵和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展开。

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奠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学语文教育走上了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教学模式。

此时,教师将语文教学与现代文学、新闻报道等日常语言运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学习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三、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学语文教育正朝着更加综合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语文教育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注重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搜索和分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四、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除了语言和阅读能力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口语、听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结语中学语文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双轮驱动”

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双轮驱动”

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双轮驱动”作者:王潜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年第08期【摘要】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轨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社会变迁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有语文学科自身演变深化的探索。

其发展脉络大致为:从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到追求人文性,再到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关切。

语文学科从知识本位回到育人本位,充分体现出语文这一基础性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核心素养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前,广义的语文曾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部分,涵盖了文史哲所有的人文性学科。

几千年的“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既为现代语文学科积蓄了丰厚的人文精粹与思想底蕴,也对语文学科的立科与发展造成了某种干扰,以至于不少学者与教师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什么是“语文”。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教育的历史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另一条是千年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

顾之川先生则按照时间顺序和关键节点,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49—1977年)、改革期(1978—2011年)、复兴期(2012—2019年)。

初创时期,语文学习成为全党政治任务,工具论成为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语文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各种思潮碰撞融合,直至产生“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后,语文教学再次开启改革之旅,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学科建设。

回眸百年语文学科发展之路,梳理分析语文学科发展的内外双轮驱动,探究语文学科的本质与方向,对我们开启新的学科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外向驱动: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与影响作为母语教学,语文学科的诞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诉求。

1904年1月,清政府批准并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发起的崭新的学制和独立分设学科的教学体制,后称之为“癸卯学制”。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2.汉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蒙昧,进入文明时代, 2.汉字的出现 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蒙昧,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出现, 也相应地产生了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及教材, 也相应地产生了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及教材,语文教育具 备了完整的形式及内容,并在漫长的封建教育中得到不断地 备了完整的形式及内容, 完善和深化。因此,语文发展教育上的第二次飞跃, 完善和深化。因此,语文发展教育上的第二次飞跃,就是文 字的出现。但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字的出现。但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还不 是真正意义的学科教育。 是真正意义的学科教育。
梁启超
•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文字的出现———完备形态的语文教 文字的出现———完备形态的语文教 育出现并不断完善
1.随着社会发展,原始社会“声教讫于四海” 1.随着社会发展,原始社会“声教讫于四海”的教 随着社会发展 育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传授生产、 育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传授生产、生 活经验和知识的需要, 活经验和知识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记录 经验、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 文字。 经验、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文字起源有很 多说法,但产生于象形图画较为可信, 多说法,但产生于象形图画较为可信,如日字画 一个圆圈,中间打一点, 表示太阳; 表示月 一个圆圈,中间打一点, 表示太阳; 后来, 亮。后来,把两个表示简单的具体意义的字组合 在一起,用来表示复杂和抽象意义,如日+ 在一起,用来表示复杂和抽象意义,如日+月= 等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 明,等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就是从 这里总结出来的。象形图画经过简化, 这里总结出来的。象形图画经过简化,成为书契 的象形文字。在我国, 的象形文字。在我国,成熟的文字就是商代的甲 骨文。 骨文。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
1. 传统教学阶段: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人物的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注重背诵、默写和填空等记忆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主要以文言文为主,注重对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2. 理论启蒙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和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开始强调启蒙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逐渐丰富,除了文言文外,还加入了现代文学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交际导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小学语文教学开始注重交际导向。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入了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提倡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4. 综合素养培养阶段: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文知识、文化素养、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的探究型教学。

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数字化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
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从传统教学、理论启蒙到交际导向、综合素养培养的发展历程。

相应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教育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朝代都非常重视教育,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一直受到重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语文教育(公元前1000年-公元618年)古代的中国教育以经典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是孔子所编撰的《论语》和《大学》。

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的中国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德育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第二阶段:文言文时期(公元618年-1919年)在唐朝开始,文言文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族人民的祖先中文文字为代表的一种写作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语文教育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逻辑结构。

此时的语文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字方面的巅峰。

第三阶段:白话文时期(1919年-194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内诸多教育家和文化人开始主张推广白话文。

白话文是一种口语化的现代汉语文体,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语言。

这种文体的兴起使得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阶段:现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语文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古代语文教育、文言文时期、白话文时期和现代语文教育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这些教育阶段中,人们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探索,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发展潜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语文教育将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王本华(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摘要:从理念兴替、教材嬗变和教学法探索三个方面回顾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和发展脉络,检讨其中的得失,并对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思考,对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材形态;综合组元;序列化中图分类号:G623.2;G633.3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本华(1965—)女,北京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兼语言分社社长,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材研究。

从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规定语文单独设科至今,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

现在,每年在中小学接受语文教育的学生数以亿计,我们国家语文教育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站在百年的门槛前,回首现代语文教育曾经的风风雨雨,深深的历史感和厚重的责任感使我们禁不住要总结一下百年来的得失,尤要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准备从理念兴替、教材嬗变和教学法探索三个方面来呈现自己的思考,管窥蠡测,就教于方家。

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兴替百年历程,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激烈交锋,没有“思接千载”的历史传承,没有“视通万里”的异国镜鉴,那么语文教育岂非一潭死水?语文改革也将无从谈起。

可喜的是,百年中我们至少有三次激烈的理念冲撞,那就是:文白之争;“语”“文”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

理念碰撞的结果,最终归结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是新世纪之初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最精要的概括,也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

文白之争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初主要是文言与白话的写作问题,随着争论的深入,最终延及学校的国文教育。

国文教育的“文白之争”涉及学习范本的大问题,几经较量,以白话文的胜出而告终,一举奠定了此后语文教学的基本面貌。

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否定了文言文教学(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保留着成分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但从此以后,教白话、说白话、写白话,成为国文教学的正宗。

对白话的重视,使“国文”“国语”之名大受青睐,但重“文”抑或重“语”,观念不同,使得称名之争又历数年。

然而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育又怎能一并舍弃?所以,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统而概之,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叶老的“语文”之名,肯定了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并重,基本解决了“语”先“文”先的争论,但也给后来的许多难题如“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等诠释埋下了伏笔。

名称既定,“语文教学的性质”又起争论。

思想性还是工具性,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此种讨论自建国起一直到上世纪末,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这期间,1962年张志公先生发表《说工具》一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同时指出语文教学中天然地具有思想性,从此以“双基训练”为特点的语文教育,虽经“文革”阻断,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训练体系和教学体系。

然而,工具性的过分突出,导致了语文教学重分析轻综合、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感悟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对选文人文意蕴的赏鉴与揣摩,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最终导致了20世纪末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最后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述作结,重新界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放在了突出的重要地位,得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所以说,百年探索,功不可没。

那么,多次理念的交锋是否已把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悉数剖析了呢?语文教育的理论探求是否可以就此止步、以待来者了呢?面对语文教育飞速发展的实践、语文生活的信息化浪潮和不断变化的学习群体,我们的答案不是肯定的,但也决不是简单的否定。

正因为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所以,理论探求需要更敏锐地直逼“历史传统”和“未来实践”两个不同的时间范畴,爬梳剔理,释疑决难,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为实际的语文做好铺垫。

细细推究,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对新世纪的信息化浪潮,过于滞后疲于应付,无法及时而准确地应答其中涌现的种种问题,不能满足时代提出的种种需要;二是对古代语文教育中的精华知之甚少,缺少应有的深层次研究或不能将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从而丧失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纵深把握,既不能以史为鉴,也很难做到古为今用。

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感受到理论创新的重要。

张志公先生就是因为既富于历史感又富于时代感,既有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梳理又有对语文科学化的敏感,才奠定了他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而我们现在所祈盼的也正是负有这双重责任感的理论求索,需要“思接千载”的宏论和“视通万里”的眼光。

因为,语文教育本身仍然存在着太多分歧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其内部需要序列化和综合把握的东西还有很多。

先从“语文”这个称名说起,它的内涵可有如下所示的多层多重的理解:我们的祖先说“离经辨志”“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就“语言文化”层面所作的阐释。

传统语文教学常常被斥之为“经学附庸”,但不能不肯定的是:经学附庸是在较成功地解决了语言文字层面和“文化(基本上是指对经学的理解和诠释)”层面上的问题之后的高水平附庸化。

据张志公先生考证,传统语文教学在“识字写字”和“属对作文”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好像更贴近汉语言自身的规律和特性,从而为学子们顺利地解道和述道做了很好的铺垫。

而眼下的语文教学对汉语特点的把握还懵懵懂懂,若有所失,人文意蕴和语文素养也只是在近几年才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以,上面所说的几次理念冲撞后得出的结论,即人文性对工具性的反动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因此,百年探索后的语文教育必须成功地解决语言和文化问题,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称得上“合格”。

语文多样的内涵必然会带来教学目标的错综复杂。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语文教学的目标似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知识目标,即汉字知识、拼音知识、汉语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文化知识等各个子目标及其知识体系;2.能力目标,即听、说、读、写(含打字)四项技能及其训练序列;3.方法目标,即朗读、背诵、欣赏、揣摩、思考、探究,想象、联想等不同的学习方法;4.人文素养目标,即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思想修养、个性与价值等。

语文内涵的丰富性和目标的复杂性特点使二者互为表里,纠结杂陈,集于“语文教学”一身,难度可想而知。

百年探索,多次交锋,现代语文教育除了需要把“称名”和“目标”上的异质多样尽快有序化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不应以牺牲“双基”为代价,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仍然是基础而重要的东西。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重视感悟,不是否认各种必要的语文知识;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不是彻底摒弃技能训练;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说教师可有可无;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等于可以不要接受性学习;而曾经热极一时的“淡化语法”“淡化文体”也只是对相关知识系统的“瘦身”而非“封杀”。

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矫枉必须过正”的思想观念,在语文教育的严肃性面前都应坚决摒弃。

从另一方面讲,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必须从实际出发安排好梯度和层次,循序前进,不能出现“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惨状。

2.加大篇章知识,科学解析“感悟”。

篇章知识的缺乏,既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妨害他们的写作水平。

与文体相比较,篇章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分析、体悟,无不以应有的篇章知识为基础;写作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更离不开应有的篇章知识,所谓“文无定法”必须从“文有定法”出,而不是全无章法,随意想随便写。

选文作为一篇篇精美的艺术品,与书画、歌曲等有同等的赏鉴价值。

文章赏读重“体悟”、重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如“操千曲而后识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均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集这些观念使思辨的无形的“悟”变为可感知可考校的“悟”,真正解决文学鉴赏层面的问题,使学生把感性和理性有机结合,学出“语文”应有的美感来。

二、语文教材形态的嬗变理念创新是思辨的层面,真正使理论创新变为教学创新的,则需要依靠善于吸收新理论、能够对语文各层面各目标做出有序化编排的教材。

现代语文教材编制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语文教材的编制主要在三个层面上不懈探索:1.选文;2.分编合编;3.单元组织。

传统的语文教材以“蒙书”──“四书五经”──“文选读本”为渐进系列显示出语文教材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文白之争大势已明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编制以白话文为主体的语文教材就成为一个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紧迫课题。

幸运的是,“五四运动”前后,优秀的白话文作品相继问世,这对语文教材编写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优秀的白话文作品做后盾,编制白话文教材就是无米之炊。

综观历史,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语文教材编制的重要时期,语文教材的许多组织程序和编制思想均在这一时期得以逐步确立。

1929年8月,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语文”一科明确了“白话文”的主导地位和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材的编写上,首次明确了较为合理的程序,即:初中第一年偏重记叙文、抒情文,第二年偏重说明文、抒情文,第三年偏重议论文、应用文;高中则要求‘有系统地分年选及有关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学的体制流变之文’,为后来1932年颁行的‘课程标准’确定高中第一年以体制为纲、第二年以文学源流为纲、第三年以学术思想为纲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1](128)与此同时,该时期的教材对“单元组合”的方法进行了多角度的不懈探索。

孙俍工编、神州国光社1932年出版的初高中《国文教科书》以“文章作法”为线组织单元,各单元的选文服从“文章作法”的要求。

傅东华编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的复兴初高中《国文》教科书在选文中间穿插编入了系统的“习作”教材,开创了读写教材混合编制的新体例,同时把读写知识以选文的形式系统地编入了文选型教科书。

夏丏尊、叶圣陶合编开明书店,1935年版的《国文百八课》标志着单元组合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型,“打破了历来课本选文各不相关、毫无系统可寻的传统编辑模式,而创制了一种尽可能体现语文教学科学程序的编辑体例”。

[2](141)综合组元法成为该时期语文教材编制的重要成果,合编型教材找到了比较好的组织手段。

此后,1945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制的《中等国文》贯彻整体性原则,使册与册、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互相依托,循序渐进,形成了比较科学的体系,并首创知识短文与范文按单元系统编排的体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