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

合集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同国家的家庭对于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两种特点,两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以跨文化视角,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差异和共性。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1. 教育目标的不同中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学业成绩的取得,家长常常会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认为这是孩子成功的标志。

文化传统和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家庭对于学业的重视,因此孩子的学业成绩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

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美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上,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兴趣和才华,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在社会中融入。

2. 家长期望的不同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社会的精英。

家长会给予孩子较多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督促他们不断进步。

相比之下,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幸福感和成长过程中的乐趣。

他们更加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通过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往往比较传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以权威的身份来进行指导和约束。

家长通常会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要求,对孩子的学习进度进行监督。

而美国家长更加倾向于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索来学习和成长。

虽然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差异,但也不乏共性之处。

1. 家长的爱和关怀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关怀都是不变的。

无论在哪个国家,家长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他们都会付出努力来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2. 培养孩子的好品德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无论是中西方文化,都重视孩子的诚实、守规矩、尊重他人等品德素养,这都是全球范围内普遍认可的教育观念。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摘要】本文试从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教育观方面入手,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家庭教育观念的文化差异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克服因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家庭教育观;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中西方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中西文化在家庭教育观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一、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表现中西家庭教育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独立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教育目的不同。

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责任,而教子不善则是他们的失误。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

3、教育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和道德修养。

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4、教育方式不同。

中国父母多是采用封闭式教育,以说教为主,孩子的学习是接受的多,户外活动少。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

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

5、情感沟通方式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太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沟通比较少,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富特色的。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现状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域探讨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一、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1.教育目的中美家庭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尊重长辈、勤俭节约等品质。

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2.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严格的管教方式,注重纪律和秩序维护。

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强调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和表达自己。

3.教育方法中国家庭教育倾向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通过口头讲解和例子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

而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和发现,自主学习和探索。

二、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孩子的影响1.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中国家庭教育强调家庭责任感和尊重长辈,适合农耕文化传统的社会形态。

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更加重要。

美国家庭教育更注重个性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2.学习态度和行为中国家庭教育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被动接受、缺乏创造性思维。

而美国家庭教育的启发式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中国家庭教育重视纪律和秩序,但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交和自我表达方面缺乏自信。

而美国家庭教育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和表达自己,有利于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启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适应和融入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父母应尽可能地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家庭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同时,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应加强跨文化教育和交流,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西家庭观念比较与分析

中西家庭观念比较与分析

中西家庭观念比较与分析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冲突沟通与理解文章摘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并造成误解与敌对。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冲突,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去评判其他文化现象,更不能带有种族偏见。

多加沟通并理解其他文化是解决这种文化冲突的最佳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冲突与误解,如中西家庭观念上的不同。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自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而美国人则不同,子女一到成年,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便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是几代同堂了。

案例: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

老外却不同。

曾有一位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每次都买上千块的东西。

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买东西。

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

”在楼下,老太太挑中三个总价值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以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手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

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能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

”难怪美国人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

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点孝心,付一点小钱。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在中国人眼中,美国人的做法是十分不孝的,而在美国人看来,自己的做法十分平常,没有什么不妥,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为父母付钱,甚至还要赡养父母。

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差异与其对跨文化交流差异完整PPT资料

中西方家庭伦理观差异与其对跨文化交流差异完整PPT资料
•语言language
•思维方式Watyshoef thinWkingestern sense is not great. Western Family
•文化也是一样M,文u化lt没i有-c优o劣之re分。type, generally live on their own adult
children, three generations are extremely rare.
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
西方文化的产物。
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 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

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
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
此外,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决定 了他们不依附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 而是倾向于一种自我依赖。家庭与个人 之间只存在暂时性的纽带,是不稳定的。
Westerners are different, parents, children, their wealth, and do not be concerned.
Differences in the Western sense of family roots:
• 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 • 西方核心家庭则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
3
男女平等
Differences in family values ​and Western (one):
•而在西方,一般的家庭都是男女平等的。
•一个人有权利选择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
•中国的传家庭伦理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modern society, the •他有权做出第二次选择。

理解家庭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与挑战

理解家庭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与挑战

理解家庭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与挑战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差异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于家庭教育方式和目标的理解与实践都会产生影响。

理解和应对家庭教育中的跨文化差异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文化交流的关键。

本文将从跨文化差异与挑战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家庭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跨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往往受到家长的价值观念所影响。

例如,在某些西方文化中,个人独立和自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在某些亚洲文化中,强调家庭和集体的利益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方面存在不同。

2. 教养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也会存在教养方式的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家长普遍采取严厉的管教方式,而在某些文化中,强调启发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

教养方式的差异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

3. 教育目标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而在某些文化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价值观念。

不同的教育目标会导致在家庭教育中注重的方面存在差异。

二、跨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1. 沟通与理解跨文化教育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沟通和理解。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家长们需要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

促进跨文化沟通和相互理解是建立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

2. 教育资源的适应性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的适应性也是一个挑战。

家庭教育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目标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积极寻找适合自身文化特点和教育需求的资源,以提高教育效果。

3. 文化交融与双向学习在面对跨文化差异的挑战时,文化交融和双向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教育者既要传承自己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也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以便更好地应对教育挑战。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时间跨度较长,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护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结婚的故事。

电影以家庭、传统和性取向等问题为主题,深刻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引发的冲突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浅析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尊重长辈、维护家庭荣誉是其中的基本价值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在电影中,主人公阿书和阿贵的结婚,既是为了维护家族传统,又是为了能够彼此扶持。

这种做法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很常见,但在西方则是不被接受的。

这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当阿书的外甥女得知真相后,她的反应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不理解和反感。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有很深入的影响,重视礼仪、道德、尊重和信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宗教信仰的自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在宴会上畅饮作乐,愉快地度过了一天。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在宴会上,会客人遵守着一定的礼仪和规矩。

这种做法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在描绘中国传统家庭中隐藏的秘密的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婚姻制度、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去分析和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电影《喜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家庭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观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以跨文化的视角,对中美家庭教育观进行对比研究。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目标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般是培养孩子的学术成就,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而在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则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社交能力和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方法存在差异。

在中国,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功课,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要求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

而在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课外活动,支持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强调家族和集体的利益,强调孝道和家族荣誉。

在家庭教育中,中国家长也会强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而在美国,家庭价值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意见。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父母往往会起到主导作用,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和怎样学习。

而在美国,父母更加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平等对话,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和学习。

中美家庭教育观在目标、方法、价值观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中国来说,可以借鉴美国在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主能力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优势;而对于美国来说,可以借鉴中国在重视学术成就和传统价值观方面的优势。

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促进中美家庭教育观的融合和发展,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下一代。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精选合集)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精选合集)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精选合集)第一篇: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希望有所帮助!(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

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美家庭教育观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国家庭教育观念的异同,以及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的互相借鉴和发展。

一、家庭教育观的文化背景中国家庭教育观念深厚,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强调“孝道”、“敬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爱,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之道和道德品质。

在传统中国家庭观念中,孩子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孝顺和顺从,强调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

二、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对比研究1. 家庭角色定位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家长往往扮演着权威和教育者的角色,他们对子女的言听计从程度要求较高。

而在美国家庭中,家长更倾向于扮演引导和陪伴的角色,倡导与孩子平等交流和合作。

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往往要服从长辈的意愿和安排,而在美国家庭中,孩子更受到尊重和理解。

2. 教育方式和手段在中国家庭中,家长通常采取严格督促和规范约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业成绩和社会地位的培养,传统的功利教育观影响深远。

而在美国家庭中,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倡导开放式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和发现。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学习压力较大,而在美国家庭教育中,学习与生活平衡较为重视。

3.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家庭中,家庭与社会关系较为紧密,家庭的集体主义意识较为浓厚,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能够融入社会和家庭,强调集体利益和责任感。

而在美国家庭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较为强烈,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更倾向于民主和平等,重视个人自由和自主发展。

三、跨文化交流与融合1.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相互借鉴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观各有特点,相互借鉴可以使两国家庭教育观念更加丰富和完善。

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文化交际

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文化交际

试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文化交际摘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从家庭结构、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中西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及其根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中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差异的表现: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同一组合形式。

中西家庭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中系家庭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中国血缘代际关系具有亲和力强、传递力强和持续力强的三大特征。

但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推动,我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1)家庭规模小型化(2)主干家庭(3)家庭类型多样化:以核心家庭为主,丁克家族、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也正在构成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相对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

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主干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多种形式。

2、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

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占有异常突出的地位。

在处理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上,家永远是神圣的,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于家庭利益,往往两者合二为一。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和团体占有比家庭重要得多的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但是它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个人。

对于西方人来说,人不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而家庭则是次要的。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1)家庭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庭对两性制造不同的角色分配,男性因其有力在家庭中是主导者,是经济的顶梁柱;而女性天生柔弱只可以是依赖者。

而且,“父权制”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般来说,一家之主是家庭里德男主人,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

《2024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2024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通过符号、语言或非语言信息进行的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是反映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1. 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十分强烈。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支持、依存度较高,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西方家庭观念中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家庭观念的差异在剧情发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家庭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往往选择以家庭为中心,共同面对困难。

而西方家庭则更倾向于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决定。

2.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逊和面子,通常采用含蓄的交流方式,尊重他人,表达谦逊;而西方人则更加直接、坦率。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价值观中西方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和谐、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等;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等方面得以体现。

三、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差异体现电影《别告诉她》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家庭、亲情和文化的故事,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个方面。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压力时,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上。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方式也逐渐走向交融。

作为两个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中美的家庭教育观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利用跨文化视角,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两国家庭教育的异同,并探讨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观的定义家庭教育观是指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它受到家庭所属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观存在着差异,中美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家庭教育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1. 教育目标在中美两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父母通常以求学习和取得好成绩为孩子的首要目标,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优秀的学业表现,孩子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成功。

而在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认为孩子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是最重要的,对于学业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为灵活。

2. 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着重考验孩子的刻苦和毅力,常常会采取较为严格的教育方式,如限制孩子的玩耍时间、强制性的习惯养成等,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的要求较高。

而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家长更加倾向于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给予更多的自由。

3. 家庭关系在中国,家庭是孩子培养的主要场所,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较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紧张和封闭。

而在美国,家庭成员之间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于孩子的要求相对宽松。

4. 教育观念中国家长普遍认同“书香门第”,认为只有通过学业成绩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十分注重孩子的学业表现。

而美国家长则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认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孩子的生活幸福。

1. 文化传统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的差异,部分是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封闭性和家长的权威性,教育观念侧重于传统价值观和功利思想。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观对比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中美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

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中美家庭教育观进行对比分析。

一、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中美两国的家庭结构差异较大。

美国以核心家庭为主,只有父母和孩子,而中国则以大家庭为主,包括父母、祖辈、兄弟姐妹等,这种差异也影响着家庭教育观的形成。

美国家庭更注重个性化的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家长不会过分干涉孩子的私人空间,鼓励他们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

而中国家庭则强调家族观念,父母担任家庭中的领导者,对子女的言行举止相对更严格,比如,孩子必须尊敬长辈,不能与父母抬杠,这也符合中国教育中“德育为先”的理念。

二、教育方式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教育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美国倡导父母式教育,即固定规则和限制少,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以自由和开放的方式成长。

美国家长鼓励孩子自学和自我探索,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创造力。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负面问题,可能导致孩子过于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

相反的,中国家长更重视纪律性和常规性教育。

父母会为孩子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规定孩子的学业时间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成绩和更好的人生发展。

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可能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三、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情感交流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观之间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情感交流上。

虽然美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但他们也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孩子感到孤独或不安全,家长会耐心倾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责任感和纪律性,对孩子的情感要求相对较低,即使孩子有不好的情绪,也会用严厉或者强制手段来解决。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方面,中美两国有很大的差异。

美国家长更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鼓励孩子自由成长;而中国家长则更加注重孩子的纪律性和责任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品德。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

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

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

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

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

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

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

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

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

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

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

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

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024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2024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1. 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家庭注重家庭观念、亲情关系,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和责任。

而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更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通过家庭成员对待重要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来。

2. 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社会重视和谐、尊重长辈、注重集体利益。

而西方社会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和竞争。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行为选择、社会现象等方面得以体现。

3. 社交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在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在社交中注重礼貌、谦虚、含蓄,而西方人则更直接、坦率。

在电影中,这种社交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人们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方面。

三、《别告诉她》中的跨文化交流体现电影《别告诉她》以一种细腻的方式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影片中,主人公们在面对家庭、亲情、爱情等重要事件时,不仅展现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还通过交流与沟通,逐渐理解和接纳彼此的文化。

这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帮助我们认识到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

四、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与挑战1. 跨文化交际的意义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主人公们通过跨文化交流,不仅解决了他们面临的问题,还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和信任。

这体现了跨文化交际在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言语交流到人际关系,再到价值观念和时间观念的不同,种种差异都为跨文化交际带来挑战。

中西方在礼貌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也截然不同。

而在价值观和信念方面的分歧更是根深蒂固。

时间观念和态度上的差异也让跨文化交际更加复杂,身体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不同更是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差异至关重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更好的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方式、人际关系、沟通方式、价值观、信念、时间观念、态度、身体语言、非语言交流、尊重、理解、合作、能力。

1. 引言1.1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球交流与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沟通行为,更是一种促进理解、增进友谊、推动合作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才能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文明交流、实现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从言语交流中的礼貌与表达方式,到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再到价值观和信念、时间观念和态度、身体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差异,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和机遇。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环境,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共赢的世界。

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2. 正文2.1 言语交流中的礼貌与表达方式差异言语交流中的礼貌与表达方式差异是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婚姻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对中西方婚姻观进行对比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

同时,婚姻也被视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夫妻双方有义务共同经营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

因此,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被视为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婚姻方面,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幸福感。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和尊重的关系,而非一种社会义务。

因此,西方婚姻观注重感情、尊重和平等。

从优缺点来看,中国传统婚姻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由于重视家庭和责任,夫妻双方能够共同经营家庭,提供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感。

但是,这种婚姻观也可能导致个人自由的限制和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西方婚姻观的优点在于尊重个性和感情,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由于注重平等和自由,夫妻双方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角色。

然而,西方婚姻观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感情容易波动、离婚率较高以及忽视家庭责任等。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中西方婚姻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而西方婚姻观更加强调感情、尊重和平等。

两种婚姻观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婚姻观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和研究的重要趋势。

中西方婚姻观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态度。

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种婚姻观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和借鉴,以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差异
婚姻作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观念和理念往往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多样性。

不同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都在塑造着人们对婚姻的认知和态度。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婚姻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人之间的伴侣关系,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

婚姻往往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和感情基础上,强调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离婚在西方文化中相对普遍,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情感需求。

东方文化中的婚姻观念
相比之下,在东方文化中,婚姻往往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结,强调家庭责任和传统价值观念。

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契约。

离婚在一些东方文化中被视为耻辱,人们更注重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冲突与融合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差异往往会导致冲突和挑战。

在跨文化婚姻中,双方往往需要面对和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差异,如家庭角色分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分歧。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也可以相互融合,促进夫妻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婚姻关系。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差异是多元社会中的一种珍贵财富,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建立和谐婚姻关系的关键。

在跨文化婚姻中,双方可以通过沟通、尊重和包容,共同探索出适合双方的婚姻模式,实现婚姻关系的和谐与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秦恺文医学队 17级 201701044008摘要: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民俗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之间对于家庭观念的看法存在着许多差异。

例如,在夫妻关系上,东方国家更偏向妻子依附于丈夫,以男性作为家庭的主导,而西方国家夫妻关系则更为平等;在子女教育方面,东方家庭更看重孩子对于家族的贡献,对孩子有较多的约束,而西方家庭则更加视孩子为一个与家庭独立的社会的个体。

这也反应了东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的差异。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家庭观念也开始趋于融合,西方家庭开始学习东方的教育方式,东方越来越多核心家庭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家庭观念遭到冲击。

本文将在跨文化的视角上简述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其反应的价值观的区别,同时将介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面对家庭观念的融合和变迁。

关键词:跨文化;家庭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1.导论对于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的研究,一直是跨文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王秋华的《中日两国家庭观念与现状的比较研究》从现象出发,介绍了同为东亚的两国因不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家庭观念的一系列差异;安德烈耶娃的《西方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则表达了对于西方家庭观念的质疑;裴艳艳的《家庭观念的凤凰涅槃》注重叙述了家庭观念中对于女性地位的变迁;王晓辉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观念转变深析》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观念的转型;涂子沛的《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介绍了美国的家庭观念现状;张生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从家庭关系的角度讲述了东西方对于家庭观念的认知不同;李显杰的《李安及其<家庭三部曲>看中西文化差异》则从电影情节的视角,反映了东西方人因家庭观念冲突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徐安琪的《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深析》注重分析了家庭观念随时代的变迁;陈蓓蕾的《英国公学绅士培养理念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启示》说明了西方教育对于东方家庭教育的一定的意义;王成的《美国家庭价值观极其形成的文化因素》重点分析了美国家庭观念形成的文化因素……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文化差异的现象的研究十分透彻,也开始注重关注家庭观念随时间的变迁与转变,但是同时,缺少对于家庭观念变迁的原因的深析以及其变迁在跨文化环境下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分析,同时也缺少对于如何正确对待跨文化的家庭观念差异及其变迁的方法的解读。

因此,本文将选取中国、日本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选取美国、英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简要分析其家庭观念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将重点分析跨文化环境下的变迁的意义以及对待这种改变的正确方法。

2.家的意识2.1.东方人的家的意识上个世纪梁漱溟先生曾总结过中国人的人生意义:(一)他们是在共同努力中;(二)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为了后代;(三)在他们面前都有一远景,常常在鼓励他们工作。

中国人的人生,便由此得了努力的目标,以送其毕生精力而有所寄托。

每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结果都和整个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

家庭、家族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家族观念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

同样,不只中国人,对于东方许多国家来说,家庭意识实质是一种凝聚家族成员的精神,使得整个社会安定团结,统一和有序,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是东方文明重要的精神特征。

2.2.西方人的家庭意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想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社会的根基在个人,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每个人都从造物主那里领受了不可剥夺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爱与被爱。

而家庭,教会乃至国家都不具有上帝的形象,唯独个体之人才具有上帝的形象。

因此,个人不是为了家庭而活着的,相反,家庭,教会乃至国家都是因为个人而存在的,应当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促成个人的全面发展。

3.家庭成员关系3.1.夫妻关系,地位的分析比较3.1.1.中国传统的中国家庭向往的是“男耕女织”的夫妻生活。

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妇女生活在社会和家庭的最底层,充当着奴仆般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彻底摆脱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遭到猛烈的冲击与荡涤。

在20世纪60~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社会行为的善恶美丑有着几乎一致的看法,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看成人生的唯一选择,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固与和谐,人们普遍赞成“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

时代的变化和传统理念的影响,使中国的家庭关系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25年以上的婚龄的家庭在中国处于最为稳定的婚姻期,“少年夫妻老来伴”,“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模式也逐渐被现代社会“男女共主内,主外”的现代夫妻模式代替,使得年老以后的家庭婚姻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整体。

3.1.2.日本建立在父系家长制,长子继承法,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日本家庭制度,无处不体现男性的权威地位,婚姻作为家庭制度实施的工具,更是以男权为中心,根植于中国儒家思想的日本“家族主义”不仅支配日本的家庭关系,而且长期作用于社会的伦理道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年轻夫妇对于传统的“男女角色分工”持否定态度,但由于“男性中心”的社会体系使丈夫角色转换的余地有限,年轻男性虽赞成男女平等,共同就业,共同承担家务,但限于制度的束缚,态度看不出有明显的改观。

年轻女性也无法忍受“被忽视”的失望。

发生在低年龄段的“成田离婚”和发生在高年龄段的“熟年离婚”增多。

3.1.3.美国一谈到夫妻关系,热点话题往往是美国离婚率高。

但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平等相爱也有关系。

由于男女双方各自独立,婚姻少了很多社会压力和经济约束,家庭承载的更多的是情感交流的功能,而不是物质,门第,道德或者纯粹的传宗接代。

双方只因相爱而结婚,一旦爱情丧失,双方都要离婚。

3.1.4.英国在英国的传统的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中,文化强迫了父母是承担一定角色的。

传统男人对家庭和家庭成员有着经济责任,传统女性往往是负责感情支持,抚养孩子以及打扫家庭。

然而,在当代英国,这些功能已经不再固定。

男人的角色认为是“养家糊口的人”;女人被人文是妇女这样的规定正在改变。

这些变化包括工作妈妈,家庭妇男,以及大量增长的儿童日托中心。

然而在一些妇女工作的家庭中,传统角色仍受到保护3.2.亲子关系,地位的分析比较3.2.1.中国在中国人看来,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父母双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唯一方式。

子女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其费用由家庭共同财产来负担。

“子不教,父之过”、“望子成龙”等俗语,都充分表明了中国的父母是站在义务人、责任人的角度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这是子女的权利,但这种视角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家长本位”的特。

孩子的权利意识相当弱,而服从意识远远大于权利意识。

3.2.2.日本日本的父母在培育孩子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古代日本社会,管教孩子的任务都是由父亲来承担,仅仅培养孩子长大,而不教育其知识和做人原则,这是作为父亲的过错。

在日本人心中,父亲都是严格教育孩子的,时常申斥或惩罚孩子,而母亲总是安慰和爱抚孩子,和孩子一起吃苦。

引用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的话:母亲成了终生奉献的象征,而父亲则是一种不可接近的权威偶像。

同时,日本强调亲子一体,不仅是在血缘上,还表现在亲子之间同利同害,同得同失,同荣同辱的一体感和家族成员有同一命运的家族意识。

3.2.3.美国美国家庭的“目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自己带有的个人意愿。

美国家庭的“目标”是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大人只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不同于中国教育,西方的“目标”是个性计划,随着孩子的成长,个人特长和潜能的逐步发挥,随着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个人的目标可以随时修改3.2.4.英国英国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大体与美国相似,但同时它还具备自己独特的“公学绅士培养理念”。

英国公学是独立于英国教育系统之外的贵族教育。

注重礼仪道德培养,注重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艺术修养和体育精神。

4.家庭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4.1.社会结构东方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家庭,西方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个人。

这就决定了对传统的东方人而言,是以家庭为取向的,家庭先于,高于,重于个人;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的存在,而强调个人的权利和独立的精神。

东方人注重家庭生活,通过组建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东方一个和谐的家庭,当家庭成员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后通过家人的沟通和安慰,化解心中的烦恼,对维护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团结产生积极地作用。

西方社会重团体生活,轻家庭生活,甚至重视宗教生活的程度都比家庭生活的深。

部分西方人通过宗教活动,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

4.2.价值观念东方传统文化倡导“有国才有家”,形成集体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在东亚文化圈的深刻影响下,东方人提倡凡事以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换取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他们提倡个人的价值,倡导个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和个性化发展。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渗透到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之中。

5.结论5.1.东西方家庭观念的融合是当今跨文化环境下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家庭观念都开始趋于一种融合的状态,东方人核心家庭的产生和比例的增大开始让人们注重个人的发展,同时西方人也开始逐渐关注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最终逐步趋向于多元化、现代化的状态。

这主要表现在:5.1.1.性别观不再刻板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人否定主要的经济责任由丈夫承担,主要的家庭照料责任由妻子承担,九成以上的人表示男人也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

其中女性的性别角色观更少刻板化。

一些人可以选择在家带孩子而不工作,或者在孩子长大后就业。

这在“劳动光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会被视作好逸恶劳,吃闲饭而受鄙视。

5.1.2.婚育观趋向多元化结婚、生育自古以来似乎是两性毋庸置疑的家庭义务,调查显示目前已有不少人不再赞同结婚是惟一的选择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二胎”生育政策的放宽,加上不少人认为一个孩子太孤单,生育意愿和目的趋向多元化。

两个孩子成为多数家庭的理想选择。

与此同时,人们对无子女家庭的接受度也在递增。

近三成的人赞成“结婚后不一定要有孩子”的多元价值观。

5.1.3.性观念更具包容性随着禁欲主义性文化的隐退,性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避孕技术带来的性与生育的相对分离,性观念开始日趋宽容。

这首先表现在性在婚姻中的价值日益重要,其次表现为公众对婚前性行为的日渐宽容,再次表现为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多元化,其中两成首肯“同性恋者组成家庭应该得到社会承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