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
梅花岭记翻译_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
梅花岭记翻译_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梅花岭记翻译_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梅花岭记》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
梅花岭记(全祖望)原文
梅花岭记(全祖望)原文岭记(全祖望)原文及原文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江都围急2。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3,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4。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5,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6:我史阁部也7。
被执至南门8。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9。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10: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11。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师大起12,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13。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14,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15,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16,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17,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18!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想见当日光,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19,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20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21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
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
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
中考文言文《梅花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梅花岭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梅花岭记作者:全祖望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公就拔出刀来要自刎。
众将领果然争上前来抱住他(不让他自杀)。
忠烈公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涕泪迸落,不有举刀,于是被众将领拥护前行。
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
忠烈公就怒目瞪视敌人说:“我是大明的史阁部!”接着就被俘押到南门,和硕亲王用“先生”的名称来称呼他,劝他投降。
忠烈公大骂而死。
当初,史忠烈公曾有遗嘱:“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
”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不能得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也有人这么说:“当江都城被攻破的时候,有人曾亲眼看见史公穿着青衣服,戴着乌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并未曾死在城中。
梅花岭记的文言文翻译
梅,花之君子者也。
岭,山之高者也。
梅花岭者,乃梅花与岭之合称也。
余尝游于斯,心有所感,遂作斯记。
梅花岭在江南之地,山川秀丽,风景宜人。
岭之巅,有一寺曰“梅花寺”,寺中梅花繁盛,香飘数里。
寺之前,有岭,岭上梅树成林,花开时节,如云似霞,美不胜收。
余至岭下,仰望山巅,只见云雾缭绕,寺影隐约。
遂攀援而上,山道曲折,树木葱茏。
行至半山,忽闻梅香扑鼻,遥望岭上,梅花如雪,皎洁无瑕。
余心窃喜,想:“此乃梅之仙界,真吾所向往也。
”既至寺前,见寺门半掩,步入其中,香烟袅袅,钟声悠扬。
寺内僧人见余,合十而礼,曰:“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贵干?”余答曰:“余慕梅花之美,特来一观。
”僧人微笑曰:“施主真知音也。
梅花虽美,尚需慧眼方能识之。
”遂随僧人步入寺内,见殿宇庄严,佛像肃穆。
僧人引余至一室,室中布置古朴,香炉中香烟袅袅。
僧人曰:“此室乃梅花仙子之居,施主欲见梅花仙子,须先诵经一卷,以示虔诚。
”余遵命,虔诚诵经。
经毕,僧人引余至一院落,院中梅花盛开,花瓣如雪,香气袭人。
梅花仙子立于梅树之下,身着素衣,气质高雅。
余见之,心中大喜,遂上前施礼。
梅花仙子微笑曰:“施主何来?”余答曰:“余慕梅花之美,特来拜见仙子。
”梅花仙子曰:“施主诚心,吾甚欣慰。
梅花者,乃坚贞之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雪,故有‘凌寒独自开’之誉。
施主宜学梅花之精神,坚贞不屈,方能成就大事。
”余听罢,心中豁然开朗,谢过梅花仙子,遂辞别僧人,下山而去。
行至岭下,回首望岭上梅花,恍若仙子再现。
余心潮澎湃,遂作斯记,以志吾心。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过数载。
余屡次忆及梅花岭之行,心中依然充满敬意。
梅花岭之梅花,虽非世间常花,然其精神,足以启迪后人。
余常思,人生如行路,唯有如梅花般坚贞不屈,方能历经风雨,终成大业。
故记之,以飨后世。
愿世人皆能效仿梅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就一番伟业。
梅花岭之梅花,永留吾心,光照千秋。
《梅花岭记》的教案
《梅花岭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梅花岭记》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梅花岭记》的故事情节。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文章主题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梅花岭记》。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的理解。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结合实例,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0中考语文复习:《梅花岭记》详解
2020中考语文复习:《梅花岭记》详解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与其盲目复习,高耗低效,不如明确复习目标,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做到低耗高效。
为此,考生应认真学习和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精神,明确中考语文的考试方向,把握考试内容、重点、范围、题型以及各部分的考查要求,在老师的精心引领下,开展有计划、有条理、有针对性的中考语文总复习。
梅花岭记作者:全祖望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公就拔出刀来要自刎。
众将领果然争上前来抱住他(不让他自杀)。
忠烈公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涕泪迸落,不有举刀,于是被众将领拥护前行。
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
忠烈公就怒目瞪视敌人说:“我是大明的史阁部!”接着就被俘押到南门,和硕亲王用“先生”的名称来称呼他,劝他投降。
忠烈公大骂而死。
当初,史忠烈公曾有遗嘱:“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
”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不能得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梅花岭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梅花岭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岭英雄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把握《梅花岭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梅花岭记》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
(2)阐述《梅花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梅花岭记》,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梅花岭英雄的敬仰之情。
(2)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梅花岭记》,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国情怀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读后感评估: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梅花岭记》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回顾课堂教学,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梅花岭记〔清〕全祖望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③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于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④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
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 文中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 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梅花岭记》;2. 相关资料(梅花图片、作者简介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2)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标记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查找其意思;(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梅花形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梅花的?(2)全班交流:各组讨论的结果;(3)教师总结:梅花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4. 深入学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2)引导学生默写课文中的名句;(3)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梅花的认识和感受;(2)教师分享自己对梅花的感悟;(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岭记》,了解了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梅花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梅花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翻译译文或注释: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梅花岭记-全祖望
全祖望
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清·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 一抔黄土,还留胜国衣冠。
——黄文涵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 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吴清卿[吴大瀓]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幸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
助词,的
因为
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
判断的标志 传统道德准则
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
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 以
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 想象
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到这时 寻找
乃以衣冠葬之。 介词,把
二十五日城被攻陷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 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 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 清军的兵士像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 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 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 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 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 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 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
还是
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恨,怨恨
推出
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 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 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 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 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像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 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 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 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 回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 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 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译文鉴赏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译文|鉴赏《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梅花岭记》原文清代:全祖望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鲁教版语文必修四《梅花岭记》教学课件(45张)
——忠烈公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涕泪迸 落,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拥护前 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 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 皆死。
大兵:指清兵。清朝写文章,对清兵必须 这样称呼。
——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 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 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 劝之降。 瞠(cheng1)目:瞪眼看着
文章标题是游记式,而内容却是借此 抒发作者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之墓时 的感情,夹叙夹议,表彰史可法的忠 烈。作者以梅花岭记为题,是取梅花 “傲霜怒放,冰清玉洁、芳香不深的 象征意义,赞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 明末爱国人民的民族气节。
民族英雄: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共同 体。世界上有多种民族。各民族都应 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不能搞民族侵 略和压迫。在历史上凡是为了维护本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得无比 英勇的人,都应成为民族英雄
——任七省经略的洪承畴跟他有交情, 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 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 有死呢?”
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 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承畴大恚,急呼麾(hui1)下驱出斩之。
恚:hui4,愤怒、怨恨 麾:hui1,手下
——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 否确凿知道原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果 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洪承畴听 了非常羞怒,急忙叫部下把他赶出去 杀掉。
——“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 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 节?”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 “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梅花岭记》的教案
《梅花岭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主题。
(2)能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3)能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体会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涨潮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梅花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文化内涵。
2. 知识点梳理:(1)作者涨潮及其作品特点。
(2)梅花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3)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涨潮及其作品特点。
(2)阐述梅花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体会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梅花岭记》,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3. 比较教学: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突出《梅花岭记》的特点。
读了全祖望梅花岭记读后感想
读了全祖望梅花岭记读后感想篇一读了全祖望《梅花岭记》读后感想《梅花岭记》,读完之后,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你说史可法这人,是不是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带着那么点儿残兵败将,就想去对抗气势汹汹的清军。
也许有人会说,这叫英勇,这叫忠诚。
可我觉得吧,这是不是有点儿太固执了?明知没啥胜算,还不赶紧找个法子保住自己和手下人的性命,非要硬拼,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但是,反过来想想,要是当时人人都像我这么想,那还有啥民族气节可言?史可法的坚守,可能在当时看来没啥实际作用,可对于后人来说,那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啊!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虽然可能照不亮整个黑夜,但至少能给人一点儿希望,不是吗?再说这全祖望,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到底咋想的?是单纯地为了纪念史可法,还是想借史可法来表达点儿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能两者都有吧。
他把史可法的事迹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感人,让我读着读着就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看到了史可法的坚持和无奈。
哎呀,我这想法是不是太乱了?一会儿觉得史可法傻,一会儿又觉得他伟大。
可能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忍不住去琢磨。
你们说呢?篇二读了全祖望《梅花岭记》读后感想读完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那叫一个纠结!史可法啊史可法,你说你图个啥?明知扬州城守不住,还非要死磕到底。
难道你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吗?也许你会说,这是为了大义,为了忠诚。
可我就想问了,你死了就能改变局势了?就能把清军赶跑了?我看未必!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么“聪明”,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强敌就投降,那咱们国家还有希望吗?咱们民族还有脊梁吗?史可法的那种坚定和无畏,或许在当时看起来有些愚蠢,但从长远来看,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的磨难中挺过来吗?全祖望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在借史可法来批判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呢?他是不是想说,如今的人们都太功利,太自私,缺少了像史可法这样的忠义之士?我觉得有可能。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中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看法。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详细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篇与《梅花岭记》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见当日围城光景,……冒其未死之 名者哉?”
这句话是在前句意思的基础上谈后人
的感受和认识。“宛然可遇”已经证明了 英烈的精神和气节流传后世,不必再问灵 魂是否解脱,更不必再假冒他们的名字来 做事。其实,“冒名”一事,作者批评显 得过激,为了增强号召力,迅速壮大队伍, 以对付敌人,“托忠烈之名”或其他名义 也是无可厚非的。
②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芳 香不染的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 颂他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洪承畴高居上座, 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 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 徒。
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采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作者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突出 了史可法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 犹生,浩气长存;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 虽生犹死,遗臭万年。
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 仿佛
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何况
第4段译文
可叹啊,那些讲神仙的奇诡荒诞的说法,说颜真 卿太师因尸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 法”而解脱升仙,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不知道忠义是 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 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 出现?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正如所谓的画蛇添足。 但就史可法的遗体来说,却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后 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岭上,同游客讲述史可法的遗言, 没有一人不泪下如雨,想象当时围城的情景,这就是 忠烈的面貌,仿佛可以看到一样,这是不必去追问他 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更何况假托他没死的名义 的那些人呢?
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作者对这次交锋的记叙虽较详(相对同段前 两件事而言),但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 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虚伪、狡诈和狼狈不堪 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二部分(4段):作者的议论。 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 未死”的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 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加以否定。这表明两重意思。 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 可法相比,说明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 崇高,为人民所纪念。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 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以出世还是入世的 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他们的爱国 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 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最后 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 对史可法的崇敬。
第3段写了三件事。 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 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 清。 前者反映了人民对史可法的爱戴, 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后者说明 史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 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辉旗帜。 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烘托了史可法。
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洪承畴高居上座, 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 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 徒。
深入探究 一、文章末段几句话应如何理解?
分析: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出世 入世之面目?”
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 说并加以否定,有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 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相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 民族气节的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 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 (出世)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们的 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 巨大影响。这一观点,既指出了传说的可笑,更 明确了史可法等英烈殉国的价值和意义。
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 分析: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 面对比来表现的。
1、2两段是正面描述。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 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 一语写出史可法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 前危局的清醒认识,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他不是 轻率的人。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他说: “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 帮助他“临期成此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 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 的精神。
梅花岭记
二
数
分
点
明
梅
月
花
故
亡
臣
国
心
泪
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清·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
一抔黄土,还留胜国衣冠。
——黄文涵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
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吴清卿[吴大瀓]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幸留得
逐段读解: 第1段写史可法准备赴难。着重写
史可法“誓与城为殉”的决心。 “知势不可为”点明史可法是在
南明局势无可挽回之下才采取这一行 动的。“喜”反映了史可法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这一段着重写 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 “大节”一事。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
第二部分(4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
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 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
被动 形势危急
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
有所作为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
“而” 表顺接 介词,替
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
被动句
动词,上前
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
借代,刀 被动句 表修饰
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 表修饰
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
阁
瞪大眼睛 判断句
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介亲词王,以用“先生”呼之,劝 之
表修饰 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
清军南下时,南明政权正处于内乱中。弘光元 年(1645)二月,防守黄河的高杰被另一总兵官 许定国所杀,许降清,河防大开;同时,驻守武 昌的左良玉顺江而下发兵攻打马士英,马士英急 调江北的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部溯江防御, 江北空虚。清兵趁此机会南下迫近扬州。此时马 士英忙于卖官鬻爵,福王热衷于大修宫殿,腐化 享乐,后宫女子数以千计。史可法飞章告急,马 士英却说他是为了要报功,不予理睬。史可法要 求调拨粮饷,马士英也拒不发给,以致“诸军皆 饥”。史可法又驰檄召各镇兵马救援,但各部都 “逡巡无进师意”。史可法只好以亲军四千人凭 城困守。课文中所说的史可法“知势不可为”就 是指的这种情况。
后来城陷时,史可法首先“拔刀自裁”;诸将抱持时, 他又“大呼德威”;面对强大的敌人,他“瞠目曰:‘我 史阁部也。’”当“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时, 他“大骂而死”。描写不多,一个忠烈刚强的民族英雄形 象跃然纸上。
三、为什么以“梅花岭记”命题? 分析: ①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国的
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 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 仙之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 己对史可法的崇敬;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
有的人 取消句子独立性 ······的时候 名词动化
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
有······的人 介词,在
代词,这
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
不久
假托
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托称
第2段 记叙史可法英勇就义。 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 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牺牲; 第三层写史可法之骨不可得,“乃以衣 冠葬之”于梅花岭。 重点写扬州城破时,史可法慷慨就义的 情况。“拔刀自裁”→“大呼德威”→“乃 瞠目曰”→“大骂而死”表现史可法凛然正 气,以及部下对他的衷心爱戴。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 助词,的 介词,因为 被杀 连词 因为
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 判断的标志 传统道德准则
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
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 以
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 想象
应允,答应
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
介词,凭借
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名词动化 列入族谱
第1段译文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 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 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但 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 助我完成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应允。 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 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 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上。到”这至时是德威寻求找公之骨不日城被攻陷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 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 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 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象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 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 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 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 “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 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 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 衣帽葬了。
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
岭上梅花。
——佚名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课文背景:
明代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军声势 浩大,关外满洲贵族又不时入侵,明朝统治处于内外 交困之中。明朝覆亡前,史可法已在南京任兵部尚书, 当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相继入据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 祯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江南一带以史可法为首的 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官员打算拥立比较贤明的潞王 朱常芳为帝,以马士英为首的出身大地主的官僚和宦 党却拥立昏庸无能的福王朱由崧。由于马士英一派得 到地方军阀实力派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 人的支持,福王于1644年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小王 朝,年号弘光。史可法虽也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 大学士,同马士英等共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排挤,督 师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