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pptx课件

合集下载

《红烛》pptx课件(24页)

《红烛》pptx课件(24页)

代表诗人
代表作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内容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 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 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

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
志摩与新月 派

献精神。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
裁体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 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 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 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 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点特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烛集吼斗
。,。,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 作
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
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 者
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简
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 介
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 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

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 艾青《大堰河我的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之琳与现代 保姆》等
、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红烛》ppt课件18张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ppt课件

《红烛》ppt课件
第四节主要内容: 借红烛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13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是矛盾的现象; 是同情、惊疑的呼唤。
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 照亮别人、照亮世界。
光明。
象征
红红烛啊! 这 这样样红红的烛!
红:象征赤诚、热情 红烛是理想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红烛是什么?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1节主要内容: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 怎么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在不合理
红烛啊!
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
劝导鼓励的呼唤
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 人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本诗主题
诗人通过隐喻的笔法,以物化的红 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描写自己 对现实生活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 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 抒发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 国精神。
• 五、课外拓展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鼓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 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 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 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红烛》PPT课件23张

《红烛》PPT课件23张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
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 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联 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 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书报告第一步:
1. 撰写内容摘要(梗概、提要),200字左右,概括出文章的观点。 2. 列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尝试从以下角度解析诗歌: 1. 情感 2.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 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内容博杂。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和反问。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1小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蜡炬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 为题?

2.2《红烛》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本研读
3、第三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中的引号的用法及作用?
表特殊含义的强调:引号内的“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动词, 它代表了红烛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在引号 的作用下被特别强调,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 的深意。
加上引号后的“烧”字在句子中起到了着重标明特殊含义、引 人注目、字义丰富且突出的作用。这种语言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 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 心世界。
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作为深受中西文化 影响的诗人,当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 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 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 的中华,不对,不对!”也使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时代的批 判和对人性的探索。在即将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之际,他回 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内心充满激动与感 慨,创作了这首反映时代精神的杰作《红烛》。
文本研读
7.怎样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 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 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 心流泪”,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 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 人的得失荣辱,有崇高的献身精神。
文学知识
歌——诗经体 诗经

古典诗歌
古体诗
行——楚辞体 楚辞 吟——乐府体 古乐府
歌 分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红烛》PPT课件26张

《红烛》PPT课件26张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 明确: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 收获,但问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 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 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将红 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字用来 强调后半句之“问”,体现了“耕耘”的重要性。
• (1)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从以上对比中可知,红烛的“红”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其中的 “吐”字可以换成“亮”或“现”吗?“吐”字运用的妙处是?
• (2)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 思考,你怎么理解?
• (3)红烛烧蜡成灰发出光照明是它从古至今的功能。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 烛的功能隐喻。其中,诗人呐喊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烧破 ”“烧沸”“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
• (4)在第五节到第八节中,诗人提出疑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句话怎么理解? •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4. 你认为不同方面的隐喻对构成和生成作品的意境有何作 用和效果?
• “红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是贯穿全诗的主心骨。 诗人主要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从红烛的颜色隐喻、 形体隐喻、功能隐喻、使命隐喻等几个方面建构起语 篇,赋予诗篇深远的含义。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引言•《红烛》意象解读•艺术手法与技巧分析•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目•知识拓展:闻一多其他作品欣赏•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录01引言诗人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红烛》创作背景及主题•创作背景:《红烛》是在诗坛上初露锋芒之作。

它在《晨钟报》《新月》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广为传诵。

闻一多也由此获得“爱国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主题:《红烛》一诗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真实表露。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红烛”的意象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那种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红烛》一诗以“红烛”为象征,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和光芒,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红烛》课件(21张ppt)

《红烛》课件(21张ppt)

语句品析
语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红烛》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耕耘与收获的关系。
语句
“灰烬便是我的心之归宿了!”这一语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 热爱和对于未来的信心。
语句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默默奉献的 情怀。
感受与思考
感受
闻一多在《红烛》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未来的期 望,同时也传达了对祖国发展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
02
《红烛》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人民生活 贫困,民族危机严重。
民主思潮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启 示和动力。
新文化运动
该运动推崇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对中国文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作者年轻
01
年轻的闻一多在清华园中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独特的艺术构思
闻一多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将诗的意境和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鲜明的形象
诗中的红烛、水等形象生动鲜明,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象征意义
红烛的象征
红烛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的献身精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水的象征
水在诗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水与生命的联系,表达了对 生命的珍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05
《红烛》的赏析
诗歌欣赏
表现手法
闻一多《红烛》运用了象征主义 、意象主义等手法,通过描写红 烛这一象征主体,表现了诗人对 时代的呼唤和对未来的担忧。
主题思想
该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 对现实的忧虑,通过赞美红烛的 燃烧和牺牲,传达了对于祖国的 奉献精神与责任感。

《红烛》课件(共34张PPT)-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ppt

《红烛》课件(共34张PPT)-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ppt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 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 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 高的献身精神。
抒情脉络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赞叹红烛的"红“——扬; 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抑;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抑; 红烛“收获”与“耕耘”——扬
象征意义
红烛采用具有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执着追求勇于牺牲的形象, 灵感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诗,但超脱情诗的范畴,反映了苦难社会 需要的光明、勇敢、牺牲,反映了诗人自觉扛起社会责任的赤诚之 心。
主旨探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 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 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 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 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 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 辉。
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一节
如何理解?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认为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
红烛
诗人
第一节
有何作用?

《红烛》ppt课件24张

《红烛》ppt课件24张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 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 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 的觉悟。
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的梦:众人受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 思想文化的毒害,愚昧迷信,如在梦中。 世人的血:冷血,麻木不仁。 灵魂、监狱:因思想、文化、精神的封闭而带来的 人性的束缚和灵魂的囚禁。
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红烛之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第二节: 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 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在这里却有了先 后关系。诗人对红烛必须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的 过程提出疑问,表示不解。
到此为止,作者明确地表达了对红烛燃烧才能放光的态度: 不解——了悟——坚定。宁可牺牲自我,也要拯救世人。诗人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要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 理想信念。
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结合引子和第5~9小节思考:蜡炬和红烛在“灰”和“泪”两方 面的象征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意象




蜡炬 红烛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 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家书》
把握诗歌的情脉
诗人从不理解红烛,到逐渐理解红烛,到最后由衷地 赞美红烛,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什么变化?
内在 情感
四“扬” 三“抑”
(1) 歌咏“烛之红”

《红烛 》ppt课件24张

《红烛 》ppt课件24张

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பைடு நூலகம்的
主旨。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
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
想、感情等。
红烛精神
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 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通过自身的奉 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可以说,“红 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如在 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 人,让他们觉醒,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 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任务二:重点赏析,体悟诗人心中的“红烛精神”。
思考5: 第7-8节中,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
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
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 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 变沉沉暗夜。沉沉暗夜之中,红烛所有的牺牲却 并未催生出灿烂的光明,只能换来“灰心流泪” 的苍凉落寞。
相关拓展1: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样一句:同学们,莫忘记失 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都要我们担当!
相关拓展2:
评价中国文人,离不开“风骨”这个词,将“风骨” 一词分开,就是“风度”和“骨气”。风度,源于传 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 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引用自:刘金祥《中国古代 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明确:①《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石灰 来表达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要保持高洁情操的志向。咏 石灰,就是写诗人自己。
②古诗中的意象大多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但《红烛》起笔是诗 人和红烛两个形象,面对红烛,诗人提出困惑、发出感慨、提 出问题,从不同角度回应、解释,探寻红烛燃烧的真正意义, 诗人与红烛从分立到融合的过程体现出变化、演进的美感。爱 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写的现代诗歌《红烛》既继承了传统咏物诗 托物言志的写法,又有所创新,“物我”关系(红烛与诗人) 是从分离到融合的。

《红烛》ppt课件

《红烛》ppt课件

徐志摩《再 别康桥》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 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 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 熟与深化
戴望舒、 艾青《大 卞之琳与 堰河我的 现代派 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 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 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创作背景
1923年——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
红烛象征了诗人 诗人借红烛的
《红烛》
的热情、赤诚、 形象激励自己,他 奉献精神、牺牲 要像红烛一样照亮
精神、实干精神、沉睡中的中国,使
责任意识。 民众觉悟、奋起,
从枷锁中获得解放。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 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诗歌时而低吟思考,时而提问,时而高昂,节 奏起伏,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2.从诗歌题材(内容)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

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

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 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停顿)和旋律的美(押韵,叠词,反复等) 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 (即富有意象美,色彩绚丽的词语、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态感)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不呆板限定每行字数一律相等,但各 行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

《红烛-》ppt课件19张-

《红烛-》ppt课件19张-
第二层(5~9段):紧扣“泪”字, 表现了是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 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二、深入探究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诗人把红烛、烛火比喻成什么?
红烛——诗人 烛火————赤子之心 吐— —真诚、迫切、率真
问题思考
2、诗歌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何用意?
红烛
•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 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 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
我们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 做”,你还记得他的形象吗?
• 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 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 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 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 的序诗。
红烛的因果关系中,包含许多不合理与不 公平,蕴含了诗人对红烛的同情。
总结
全诗有什么特点?(形式、内容)
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 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 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在表 现手法上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 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谢 谢观赏
红烛啊! 既制了(le),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dǎo)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zháo),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红闻 烛一

》 群 文 阅 读
导入
《红烛》是诗人赤诚之心的总表达,阅读诗集《红烛》 中的其他诗篇,能让我们更加细致地感受诗人跳动的心灵, 感受诗人纯真的心灵,感受诗人的青春。
青春
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 已从残冬窟里闯出来, 驶入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神秘的生命,
诗人啊,揩开你的冰泪, 快预备着你的歌儿, 也赞美你的苏生吧!
运用呼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春景的赞美。
比较《春之首章》与《红烛》
《红烛》运用象征,表达了诗人的赤诚之心。 《红烛》运用记叙和议论表达感情。 《红烛》运用呼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美 以及对红烛精神的继承。 《红烛》的感情更加强烈激荡。

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 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
《青春》赞美青春和新生,有比喻、拟人,以长句为主, 有直抒胸臆。
《春之首章》利用描写赞美雨后春景,有比喻、拟人, 以长句为主,诗歌结尾直抒胸臆。
《雪》一反传统意象,利用描写、比喻、拟人,表达了 对旧世界的抗争和对新生力量的赞美。
《雪》的解析
带着这一份欣喜,诗人不觉又把视野投向那郁郁苍苍的 大森林。那里,生命与自然之力搏斗更为激烈,更为气势不 凡。在闻一多看来,那一大片遒劲有力、茁壮成长的林木就 是人类执着向上的生命群体的化身,所以当“高视阔步的风 霜蹂躏世界”之时,他们进行了这个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对 抗,他们互相掩护、配合默契,终于,那不可一世的雪花稀 少了,消逝了,纷纷跌落在他们的脚下,如一面铺在地上的 白旗,白旗之上,依旧是苍翠的森林,挺拔屹立,威武不屈, 于是,一遍欢腾:“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当然,这是发 自诗人内心的声音。
《雪》的解析
诗人的这一想象是新奇的,但与其说这仅仅是艺术手法 上的新奇,还勿宁说是他主体精神的别致──在世界晦暗 苍茫的对立面,分明矗立着一位多么渴望生命、多么崇拜 生命的闻一多!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任何生命衰败的 景象都让他压抑、气闷,难以忍受,以致于在内心深处时 刻进行着生死相搏的较量!

《红烛》PPT课文课件

《红烛》PPT课文课件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
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
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音乐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
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
- .
学习目标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创作;
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红烛的意象;
品读诗人复杂的情感。
材料一: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
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
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
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
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
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
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
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
月派”由此得名

艺术主张:诗应当有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
铐”来“跳舞”
闻一多:
《红烛》
《死水》
《红烛》诗集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
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
②诗中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这两者是否矛

2.2《红烛》课件PPT课件

2.2《红烛》课件PPT课件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燭 上
海 秦 束 国 喜 局 日

· 通过以上关于隐喻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逐渐 了解红烛代表了诗人赤诚的理想人格,红烛的 赤子之心就是诗人炽热精神的化身,红烛即作 者本人。红烛燃烧自我、照亮黑暗的矛盾的过 程,也是诗人在时代的潮流中从迷茫不解到最 后释然,并且义无反顾积极投身革命的过程。
写作背景
·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的中国受到 外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蚀,社会混乱。
· 处在黑暗腐朽时代的闻一多先生痛恨残酷的现 实,同 情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 民,因此他的诗 作多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烛”之生活功用:照亮黑暗
◆“ 烛 ” ,从火从蜀,其中“蜀”是葵虫的意思,因为古代 火炬大多使用芦苇制成的麻绳为芯,外面裹上一层层的布 ,看起来像葵虫。
是因残风侵袭烛光而着急流泪,是虽遭受侵害
却生生不息的抗争之情。
蕴藏的真正情感: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前途
奋斗,这一为国奋不顾身之情。
(三)“烛”之精神升华:奉献自我
· 《红烛》中表达的是一种一往无前、不求回报的完完全 全的自我献精神———灵魂被点燃,躯体被烧成灰烬, 以烛光创造光明,这是以自身未来换取祖国前途的壮烈 之举。
· “举烛者,尚明也。”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宋 ·王诰《忆故人 ·烛影摇红》)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魏晋 ·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三》)
(一)“烛”之生活功用:照亮黑暗
烛 蜡 烛芯
躯体 灵魂
这燃烧的是有灵魂有躯体的诗人。 “红烛”光芒虽小,却能穿透黑暗。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精神。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
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第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四腾,使民众走向光明, 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小节解放出来。诗人爱国
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诗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 歌 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 主 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题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03
探——析形象语言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一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 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小节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
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 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 闻一多
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一一一
代画个诗

英一脊一

豪印梁文
一一一一

红全声烟

烛集吼斗
。,。,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 作
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
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 者
对意迹展部蜡 诗、的开分炬
人就问就象面色本
生是收完即,,诗
哲将获全刻凸将共
学红,交联现红九
,烛但融想了烛节
也精问起到红精,
就神耕来诗烛神开
表归耘。人的集头
明结”最自总中一
了到这后身体在节
自一样一,形一着
己种一节“象个眼
的彻个归物,“于
人底哲结”由红红
生奉理到与红”烛
宗献,““烛字的
旨的也莫我形上颜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 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 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 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 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 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 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 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 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 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首形的而不和诗
集与成语且但美集 写
《诗了言还以国《
红集自、以浓两红 烛同己典丰烈个烛

》 的 序 诗 。
名 的 诗 篇 ,
的 独 特 个 性
型 的 东 方 风
富 的 想 象 、
的 色 彩 独 树
时 期 的 作 品
》 由 诗 人 在
背 景
就。格精一组清
是这,炼帜成华
,。
时期
特点
新文化运 新诗的“尝试” 动时期
第五六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
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第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
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五一番求索,他恍然大
悟。

七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小诗行,这些诗行中
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节,使痛苦而麻木的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叫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 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 “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
歌抒交抒就成全 创发流情是灰诗 作诗为的扣泪将 的情线。住始唐 宗,索全“干代 旨显,诗灰”诗 求示用以”作人 索了问诗与为李 的诗答人“引商 过人的对泪子隐 程对形“”,的 和人式红分诗一 结生展烛两的句 果真开”层主诗 。谛诗心来体“
02
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色的蜡烛, 多用于喜庆, 如寿星像前, 洞房内。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 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

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 艾青《大堰河我的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之琳与现代 保姆》等
、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

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
族情绪的“吹号者”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
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
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起初觉得大惑第二不解的,认为红烛自 己“一误再误”。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三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 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小,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
裁体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 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 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 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 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点特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代表诗人
代表作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内容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 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 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

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
志摩与新月 派
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深情呼唤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第八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九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小节不计。这正是闻
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 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简
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 介
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
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 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 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 作《红烛》、《死水》具有 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 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