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重点集合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1.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察方法。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舌苔等外观表现;闻指通过闻其气味、听其声音等方式来辨别病情;问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合参指的是将四诊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2.病机分析: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机理和规律。
中医诊断学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等的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机。
常见的病机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辨证:辨证指的是根据四诊的观察结果和病机分析,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归类和辨别。
中医辨证有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辩证分型等方法。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中毒、寒热、气血失和、经络失调等几大类。
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邪侵犯,如感冒、风寒等;内伤病是指由于内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中风病是指中风引起的疾病,如半身不遂等;中毒病是指人体中毒导致的疾病,如中毒性肝炎等;寒热病是指由于寒热所致的疾病,如中暑、热病等;气血失和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调和失和导致的疾病,如贫血、气虚等;经络失调病是指经络不通畅导致的疾病,如痛风、偏头痛等。
5.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特点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舌质的颜色、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形的大小、形状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6.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脉搏的频率、强度、紧张度、节律等特点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7.病因与风险因素:中医诊断学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病因有积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等。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距离医师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中公医考网小编根据考试大纲,为大家整理了中医诊断学的考试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相信大家诊断学的内容就十拿九稳啦!大家一定要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备战2017年医师笔试考试,快来学习起来吧,错过了岂不是辜负了小编的一番心意。
一、中医诊断学概述主要内容:
四诊:望、闻、问、切诊;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二中医四诊
望诊
问诊
切脉:并脉与主病
三、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脏腑辩证
气血津液辩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01 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各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异同】【痰蒙心神、痰火扰神】【风寒犯肺、肺阴虚、燥邪犯肺异同】【肺阴虚与燥邪犯肺的异同】【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异同】【脾气虛、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异同】【寒湿困脾、脾阳虚异同】【寒湿固脾、湿热蕴脾异同】【肝血虚、肝阴虚异同】【肝火炽盛、肝阳上亢异同】【肝风内动】02 望诊(一)五色主病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痛】(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阻】(3)久病面唇青紫【虚、肺闭塞】(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2)午后两颧发红【阴虚】(3)【久病重病面红如妆】【戴阳】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虚、气血缺】(2)面色黄胖【脾虚湿蕴】(3)面色黄疸【阳湿热、阴寒湿】(4)面色淡黄而垢【湿】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2)面色㿠白【阳虚】(3)面色㿠白虚浮【阳虚水泛】(4)面色苍白【亡阳、暴脱、阴寒】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肾阳虚】(2)面黑干焦【肾阴虚】(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血瘀】(4)眼眶周围发黑【水饮、寒湿、睡眠】(二)望目“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1.目神①有神【健康、易治】②无神【难治】2.目色①目赤肿痛【实热】②白睛发黄【黄疸】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⑤目生翳【邪毒、肝胆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眼外伤、全身疾病、小儿疳积】3.目形①目胞浮肿【水肿、低枕睡觉】②眼窝凹陷【气血虚、阴阳竭】③眼球突出【肺胀、瘿瘤】④胞睑红肿【风邪、脾胃热】4.目态(1)瞳孔缩小【中毒、药物性、眼疾】(2)瞳孔散大双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药物性、危重濒死、极度情绪】单侧【热极生风、中风、脑外伤、颅内肿瘤】(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脏腑精衰、痰热】(4)昏睡露睛【脾胃虚、伤津、多小儿、昏迷危重】(5)胞睑下垂①双睑【先天不足、脾肾亏】②单睑【脾虚、外伤】(6)目瞤【风热、邪不泻、血气弱、经失养】(三)望皮肤1.斑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第一部脉经《脉经》西晋王叔和宋元间敖继翁《金镜录在元代杜清碧增补36图第一部舌诊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4.神的判断:①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涵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若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②少神: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无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③失神:精亏神衰而失神:意识模糊瞳神呆滞肌肉瘦削表情淡漠邪胜扰神而失神:舌蹇肢厥猝然神昏④假神: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5.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善色:病色的一种,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是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病易治预后好恶色:病色的一种,其色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肾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6.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②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③黄色主脾虚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7.①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②阳脏人: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型多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8.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肾水轮黒睛肝风轮两眦心血轮白睛肺气轮眼睑脾肉9.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若鱼鳞。
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10.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11.舌神:①荣舌:气血充盈健康人②枯舌:气血衰败危重病证12.舌色:①淡红舌:健康人外感表证内伤病轻②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③红舌:主热证(越越)④绛舌:热盛证(无苔阴虚)⑤青紫舌:气血瘀滞13.舌形:①老嫩舌:老实嫩虚②胖瘦舌:胖舌主水湿痰饮内停肿胀舌主湿热热毒上壅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③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④裂纹舌:阴血亏虚脾虚湿侵⑤齿痕舌:脾虚湿盛14.舌态:①痿软舌:气血俱虚阴亏已极②强硬舌: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③歪斜舌:中风或中风先兆④颤动舌:肝风内动⑤吐弄舌:心脾有热⑥短缩舌:主寒凝痰阻血虚津伤15.望苔质:①薄厚苔:邪正盛衰及深浅②润燥苔:津液盈亏及输布情况③腻腐苔:(腻颗粒细腻腐颗粒疏松)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④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气血两虚⑤偏全苔:病中见全苔主邪气散漫为湿痰中阻之征舌苔偏于某处表示某处有邪气停聚⑥真假苔:辨别疾病轻重预后16.苔色:①白苔:正常表证寒证②黄苔:热证里证③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8 PS:既主寒证又主热证:青紫舌灰黑苔17.舌诊的临床意义:①分辨病位浅深:苔薄病位表浅苔厚病位较深②区别病邪性质:黄苔主热白苔主寒③判断邪正盛衰: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④分析病势进退:舌苔由白转黄变灰变黑病情由表入里病情渐重反之病减⑤推测病轻预后: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苔正常为邪气未衰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苔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18.小儿食指病理络脉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19.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即《伤寒论》所言“实则谵语”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20.郑声:郑生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错乱所致属虚证故《伤寒论》谓“虚则郑声”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2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成精深中医大精深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容: 诊法、诊病、辨证、诊断综合运用、病历书写。
2..认清几个概念:1.症(症状、体征)2.证(证候、证型)3.病4.辨证3.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 : (1)司外揣(2)见微知着(3)以常衡变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5. 西汉·淳于意: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脉法。
7. 元·敖氏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舌诊专著8. 清·汪宏《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着9. 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10.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二.问诊1.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解。
(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2.畏寒:自觉怕冷,体温偏低,得温可缓。
(阳气虚,机体失煦)3.恶寒发热:(1)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2)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3) 发热轻,恶风-伤风表证4.但热不寒中,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加重):(1)日晡(申时,午后3~5时)潮热-腹胀便秘,阳明腑实(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温热伏(3)阴虚潮热-骨蒸颧红,阴虚阳亢(4)身热夜甚-斑疹舌绛,热入营血5.但热不寒中,微热(轻度发热, T 37°~38°之间)(1)阴虚热(病程长,午夜发作)-长期低热,五心烦热(2)气虚发热(持续,劳累加重)-烦劳则甚,中气下陷(3)气郁发热(时发时止,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气郁而化火(4)血虚发热-面白,舌淡(5)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湿温粘滞6.寒热往来(1)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2)疟疾病:寒热往来,大汗,发有定时。
7.问汗: (1)自汗-阳虚、气虚、表卫不固(2)盗汗-阴虚热(3)战汗-正邪相争邪盛正衰-身热脉躁,正盛邪衰-身凉脉静(4)绝汗: 亡阳-汗清稀、冷、味淡,亡阴-汗粘手、热、味咸8.问疼痛: 1 胀痛:气滞疼痛2 刺痛:瘀血疼痛3 冷痛:寒证疼痛4 灼痛:热证疼痛5 重痛:湿邪困阻所致,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诊断学重点整理(中医专业)
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诊断学基础重点总结1.主诉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主诉是迫使患者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记录主诉时,应包括患者感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
若主诉包括几个症状,应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通常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力求简明扼要,主诉要有显著地意向性,确切的主诉常可提供对某系统疾病的诊断线索。
尽可能用患者自己的言辞,不用医师的诊断用语。
2.现病史概念及包括内容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
包括现在所患疾病的最初症状、自开始到就诊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1)起病情况及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速的因素3)病因和诱因4)病情的发展和演变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3.问诊项目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4.正常叩诊音的种类及其出现的部位清音: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和致密度正常浊音: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心脏或肝脏的部分)。
病理状态下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所表现的叩诊音也为浊音。
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则见于肺空洞、气胸或气腹等过清音:提示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常见于肺气肿实音:生理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器官,如心脏、肝脏,病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5.测量体温的方法及其正常值●口腔(36.3°~37.2°)水银柱甩到35°以下,水银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不用口腔呼吸(以免冷空气入口腔,影响口腔体温),测量五分钟后读数。
●肛门(36.5°~37.7°)患者取侧卧位,水银柱甩至35°以下,水银端放在患者腋窝深处,肛表水银端涂以润滑剂,徐徐插入肛门,深达肛门的一半为止,放置5分钟后读数。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F.十问歌》(明·张景岳)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L.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B.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
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亡阴、亡阳;D.问头身(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a.部位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b.性质I、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①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内联系记忆);②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③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部分组成。
2.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动静结合。
3.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
4.西晋王叔和撰写【内经】以来扁鹊、仲景、华佗等诸家关于脉学的论述,撰成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5.神的表现形式: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又称为有神。
失神:是精气严重衰败的表现。
又称为无神。
临床有虚、实之分。
少神: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又称为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神乱:又称神志异常,为狭义之神异常的表现。
精神抑郁:具有精神过度抑制的临床特点。
精神狂躁:具有精神过度兴奋而至狂乱的临床特点。
意识障碍:以意识障碍(昏迷、昏睡)为其特征。
6.五色主病青色:瘀血、寒证、痛证、惊风及肝病。
赤色:热证、戴阳证。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黄色:脾虚、湿证。
白色:虚寒、气血不足、失血。
7.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有前囟、后囟之分。
8.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
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解颅:即囟门迟闭,多属虚证。
9.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目眦及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0.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11.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状。
12.颈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永不收口,形成管道,又称鼠瘘。
13.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灼热疼痛。
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黏,疮口易敛。
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而发。
14.患者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疼痛不已。
特点,未脓难消,已脓难溃,浓汁稀薄,疮口难敛。
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15.舌尖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山中医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症结合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寒热往来(1)解释: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①寒热往来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多见于少阳病。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6、自汗: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盗汗: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1)辨经络前额痛:阳明经头后连项:太阳经一侧或两侧:少阳经巅顶:厥阴经(2)辨外感内伤①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
(风寒、风热、风湿)②内伤:起病缓,病程长,病有休止,无表证。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血瘀、痰湿、肾虚)8、耳目病症:虚证多因肝肾亏虚,实证多因肝胆火热。
9、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10、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饥饿的症状。
11、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12、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13、口淡:指病人自觉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一、望诊:1.主色:是人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也称为正色或本色;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气血不荣所致;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
3.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囟陷:囟门下陷者,多属虚证,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等;囟填: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因外感时邪,火毒上攻所致。
4.五轮:瞳仁属肾,称水轮;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目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眼睑属脾,称肉轮。
5.望神的分类:(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3)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5)神志错乱:是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
6.咽喉的病变:(1)咽喉红肿疼痛,为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热;(2)咽红干而痛,是热伤肺津;(3)红肿溃烂,为热毒深极;(4)咽部嫩红,肿痛不甚,是水亏火灼;(5)咽喉一侧或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突,称为“乳蛾”,是邪壅气血;(6)红赤溃烂,为热毒蕴结;(7)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刮之易去,属“烂乳蛾”或“烂喉痧”,是热毒壅盛,热灼肉腐,搏结成脓所致;(8)喉部有灰白色膜点,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为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所致,极易传染,须隔离治疗。
7.面色五色各主何病?(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为气血不通,经脉淤阻所致;(2)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分有实热证(满脸通红)和虚热证(两颧潮红,午后尤甚),即“戴阳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5)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因停留所致。
8.腐腻苔:(1)腐苔:舌面覆盖一层苔垢,苔质疏松,颗粒较大、松软,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主食积、痰饮,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面而成;(2)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者,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症,因湿浊内阻,阳气被遏,执着停积舌面而成。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赤色主病 主热证,戴阳证①满面通红:实热证 ②颧红:虚热证③泛红如妆: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黑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血瘀,水饮,肾虚 ①面黑干焦——肾阴虚②面黑暗淡或黧黑——肾阳虚③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④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①面色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②面黄虚浮(黄胖)——脾虚湿蕴③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A 阳黄:面黄鲜明如橘皮,湿热为患 B 阴黄:面黄晦暗如烟熏,寒湿为患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物突起,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称为瘿瘤。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调,痰气凝结所致。
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为瘰疬。
多因肝肾阴虚,虚火灼液,外感风热实毒,气血壅滞所致。
舌面五脏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舌面三焦划分:舌尖诊察上焦(心肺),舌中诊察中焦(脾胃),舌根诊察下焦(肝肾)(此法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虚证) 老舌嫩舌为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舌脉短细浅为气血不足,舌脉粗长紫为淤血内阻。
小儿病理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
热扰心神之实证(高热神昏谵语)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称为郑声。
脏器衰竭,心神散乱⎩⎨⎧虚则郑声实则谵语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虚喘—快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实喘—唯以呼出为快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第一节望诊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望舌形(名词解释)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P190)(二)望舌苔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
)P191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为谵语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呼吸(喘与哮的异同)P200咳嗽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一.嗅病气尿臊气(氨气味):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消渴病病人第三节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每种热型的主病→填空、选择)1.但热不寒恶寒: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2.但热不寒P205(名词解释)壮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C,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湿温潮热:指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灼手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低热,或五心烦热为特征3.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
4.寒热往来问出汗(病机→选择题)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三、问疼痛根据头痛部位辨病在何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疼痛性质胀痛:痛有胀感,多有气滞引起,常有时发时止、气滞得缓的特点刺痛:疼痛如针刺状,特点是痛处固定而拒按,为淤血作痛的表现冷痛: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缓为冷痛,常见于阴气偏盛的寒证灼痛:由火邪窜络,或阴虚热盛所引起的热证疼痛,多为灼痛,其特点是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四、问饮食口味(选择、填空)P209渴不多饮时,若喜冷饮者,属湿热内蕴;若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五、问大小便(选择、填空)P210-211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第四节切诊(一)脉诊部位寸口分部侯脏腑(选择、填空题)右手:寸部侯肺,关部侯脾胃,尺部侯命门(肾);左手:寸部侯心,关部侯肝,尺部侯肾;(二)切脉方法举:以轻指力触及皮肤为举,又叫浮取;按:重指力按在肌肉与筋骨之间的为按,又叫沉取;寻:介于轻重之间的指力,或举或按,或前后左右挪动切脉,以寻找脉象的最佳部位和状态叫寻。
(三)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脉位:不沉不浮,中取即得;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60-90次/分钟);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脉形:不大不小,不滑不涩;脉律:均匀无歇止2.平脉的特点:(1(2)脉即脉象柔和有力,形体指下分明;(3)即指沉取尺部,脉应指有力。
(四)常见病脉(填空:脉象特征、主病)1.浮脉(表浅)-【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主病】表证、虚证2.沉脉(深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里证3.迟脉(慢)——【脉象】脉率迟慢,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60次/分钟)【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4.数脉(快)——【脉象】脉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病】热证5.虚脉(空虚无力)——【脉象】三部脉举之有余,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6.实脉(充实有力)——【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病】实证7.滑脉(流畅)——【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8.涩脉(不流畅)——【脉象】脉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阻9.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而硬。
【主病】肝胆、诸痛、痰饮10.紧脉——【脉象】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坚搏抗指。
【主病】寒、痛、宿食11.洪脉——【脉象】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宽大势盛有力【主病】气分热盛,邪盛正衰12.细脉——【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点】细小清晰,律整【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13.结脉——【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结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症瘕积聚;结而无力主气血亏虚14.代脉——【脉象】时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恐15.促脉——【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主病】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气血壅滞,痰食停积等实证;促而无力多为脏腑虚衰,多见于虚脱之证第一节八纲辩证(重点:临床表现,必见、兼见症状→选择题)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的纲领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一、表里辩证表证里证的鉴别:主要审察其寒热、舌象和脉象变化。
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的属里证。
表证的舌象少变化,里证的舌像多有变化。
表证脉浮,里证脉不浮二、寒热辩证寒证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的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
若病人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晄白、四肢逆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火紧,则属寒证。
若病人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三、虚实辩证虚证: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实证的鉴别:虚证与实证,由于虚损之部位和邪气的性质各异,故症状极为复杂。
同样的症状,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如腹痛、腹胀、便秘、恶寒等在虚证和实证中均可出现。
因此必须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病史,按胸腹、脉象等诊察手段进行全面分析。
若病人形体虚弱、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息微、痛处喜按、舌淡嫩无苔或少苔、脉象虚弱无力者属虚证。
若病人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象有力者属实证。
虚热症——【辨证要点】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依据虚寒证——【辨证要点】以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便溏尿清的虚寒之象和机能衰退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症共见为辨证依据第二节气血阴阳津液病辩证一、气病辨证(临床表现)气虚证——【辨证要点】以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为其辨证依据气陷证——【辨证要点】以内脏下垂、久泻久痢与气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气滞证——【辨证要点】以胀闷疼痛、脉弦为辨证依据气逆证——【辨证要点】以肺、胃、肝等脏腑气机上逆为辨证依据二、血病辨证血虚症——【辨证要点】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虚而细为辨证依据血瘀证——【辨证要点】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紫色有块、皮肤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三、阴阳失调病辩证阳虚证——【辨证要点】以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的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阴虚证——【辨证要点】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尿少色黄、舌红降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为辨证依据第三节脏腑病辩证心与小肠病辩证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仲、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神志错乱、口舌生疮等心气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阳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气虚证和寒象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阳暴脱证——【辨证要点】以心阳虚和亡阳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血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阴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火亢盛证——【辨证要点】以心的常见症状与实热证的一般表现共见为辨证依据心脉痹阻证: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见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或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或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或见心胸胀痛,因情志波动而加重,喜太息,舌淡红或暗红,脉弦。
【辨证要点】1.本证以心脏脉络痹阻不通为主要病机。
2.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的心病定位症状为辨证依据。
3.有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等血瘀证的一般症状。
4.本证有不同类型,如因痰浊阻痹心脉所致者,可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若因阴寒凝滞心脉所致,可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若因气滞心脉痹阻者,可见心胸胀痛、喜太息,并因情志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或暗红、脉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