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9.2《溶解度》教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教科书版本)授课学校授课时间教学设计及授课人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课题是第九单元溶液第二节溶解度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定性认识物质溶解的基础上,继续从定量的角度去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地位: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对溶液和溶解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情分析有利因素: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是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最终是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学生也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不利因素: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少思考。

教学目标1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水、氢氧化钙、硝酸钾、酒精灯演示文稿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其他资源导学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导课:感受生活中的控制变量法。

体会生播放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引导学生思考,冠军获得的条件。

播放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让学生讨论判定刘翔为冠军的条件有哪些?并追问在下列4种情况下是否可判定刘翔为看视频,讨论交流刘翔获得冠军的条件有哪些?体会采用控制变以视频激发兴趣,同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对物质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讨论:(1)烧开水的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锅内有什么现象?什么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 、 有关, 越高,溶解度越小; 越大溶解度越大。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溶解度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固体溶质、溶剂。

2. 课件:溶解度曲线图、相关动画。

3. 教学资源:溶解度实验报告单、问题讨论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

2. 探究溶解度概念实验演示: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讲解溶解度四要素解释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的含义。

4. 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 应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组成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单位(克/100克溶剂)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1. 溶解度的基本单位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溶剂)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并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第2课时溶解度课标要求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地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地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地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地知识解释身边地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地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地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地观点。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意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地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地角度研究物质地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地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地烧杯中加入溶解地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KN03都达到饱与状态。

比较NaCl与 KN03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都达到饱与状态。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比较它们溶质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与,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与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地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地溶解能力(即溶解度)地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地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与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地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地质量。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教学设计】《溶解度》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教学设计】《溶解度》

《溶解度》【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3、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4、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课时1: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 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2: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2课时第一课时【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但在导入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并不清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和阐述溶解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讲解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时,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到位,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本质。
③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板书应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图案设计等手段,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溶解度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标来展示溶解度的四要素;在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图表或示意图来展示溶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介绍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来展示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观察评价: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评价: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提问学生:“溶解度的概念是什么?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设计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溶解度的四要素。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2. 通过对溶解度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2. 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学会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如溶解度、溶解度变化等。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4.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预测溶解度变化、选择合适的溶剂等。

5.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理解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学习溶解度曲线:教师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曲线特点,掌握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5. 应用溶解度曲线: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 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堂练习:九、课后作业:1. 复习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完成课后练习。

2. 调查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十、拓展延伸:1. 研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了解液体溶解度的特点。

2. 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教师介绍溶解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溶剂提取、结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溶解度》优秀教案

《溶解度》优秀教案

《溶解度》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溶解度》优秀教案(通⽤9篇) 写⼀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接下来⼩编整理了《溶解度》优秀教案,⽂章希望⼤家喜欢! 《溶解度》优秀教案篇1 ⼀、教学⽬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步练习给试管⾥的液体加热、向试管⾥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进⾏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上⼀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实验,在⼀定条件下(室温、10L⽔)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

现在请⼤家考虑:如何使⼀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法,可以使在⼀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家先进⾏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学⽣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的意见。

⽣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少量的⽔,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不溶解,再加⼊少量⽔,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

师:这个⽅法是否可⾏,我们可以试⼀试。

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法? ⽣丙:可以⽤加热的⽅法试⼀试。

给试管⾥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丙:⽤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加热。

师:很好。

下⾯按⼤家提出的实验⽅法,进⾏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2溶解度曲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2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的内容,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课时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时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一个“讨论”和一个“活动与探究”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会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了解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规律。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固体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2.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到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数学课上学过了函数的表示法——图像法,已具有初步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作图能力,合作总结能力。

且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

但是,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而且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2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2溶解度

《溶解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坐标纸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1、课前复习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3、讲授新课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认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了解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且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化学课内实验设计与掌握;通过实验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认识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掌握化学课内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活动,能够分类,区分和测定物质的溶液;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感性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导入:制定学习目标,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过程:1、溶解度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a、设备设置及实验原料准备:设计好实验步骤和管路,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与药品。

b、实验操作:(请根据教材上实验操作板书,具体实验操作由教师完成)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具体内容老师可以用各种方式,比如口述,视频,PPT等方式呈现给学生。

3、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a、教师通过图像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溶解度比较高的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铜、糖等。

b、让学生观察图像,对比后记录下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度的异同。

4、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a、教师通过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例子,如用盐水漱口、吃糖果等来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让学生自行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并且能够解释其原理。

(三)小结归纳: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有趣及应用,及生活中重要性,并且给予较为直观的指导与归纳。

(四)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工程思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从容说课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学生回忆并作答][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3. 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在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压力)。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例如,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

5.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含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并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溶解度曲线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通过这份优秀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加入5克KNO3数次,固体未溶解完;加热所得溶液,固体全部溶解;冷却加入后溶液,有固体析出。
组内分析、讨论,组间交流、归纳小结: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但是改变条件,又能继续溶解。
方法指导: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质。
归纳总结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物质不能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解。但是若改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
组间交流、讨论,归纳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取[活动与探究二]析出固体后的上层液体,加入少高锰酸钾,振荡。
观察、思考、讨论、总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不一定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可溶性固体,能继续溶解。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D.无法判断
※5.如何区分同温下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和不饱和硝酸钾溶液?
作业
设计
书面作业:教材P40
课外作业:同步学习中开放性作业
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
由蔗糖溶液引出饱和溶液,由实验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条件。




猜想: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某种溶质呢?
组间思考讨论猜想设计方案
依照设计的方案分组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交流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 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 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 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
组内分析、讨论,组间交流、归纳小结: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但是改变条件,又能继续溶解
问题3: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硝
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或硫酸铜固体,能否溶解?
例题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里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C.加入到溶液里的溶质全部溶解了,此时溶液一定不饱和
D.室温下,经充分溶解,与该固体共存的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C)
A.①②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
3..室温下,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与水区分开来,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C)
A.观察颜色B.恒温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
C.降低温度D.各取几滴液体于玻璃片上烘干
4.下,将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A)
问题2: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问题3;用哪些方法可以从饱和溶液里得到晶体?
【动与探究三】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
问题4:你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吗?
例题3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方法不能使它成为饱和溶液的是(D)
A.蒸发B.加硝酸钾晶体
C.降低温度D.增大压强
问题5: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一、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饱和溶液里溶解的溶质比不饱和溶液里溶解的溶质多。
2.下列方法: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质质量不变
板书本节课题




问题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问题2: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圈划,检查学生预习及自主学习情况





知识点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活动与探究一】
NaCl能否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改变条件,能否继续溶解?
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回顾[活动与探究]分析、讨论、交流、总结
指明:一般情况,氢氧化钙溶液例外
启发思考,组织讨论、交流、总结:
即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蒸发溶剂法
[视频]海水晒盐的原理
思考,组讨论、交流、判断
讨论交流:对于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夜,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题2溶解度(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品
仪器
烧杯、试管、滴管、试管夹、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石棉网、火柴等
药品
问题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例题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则溶液的质量(C)加入少量的氯化钾固体,则溶液的质量(A)
A.增加B.减少
C.不变D .无法确定
知识点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问题1:如何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mL水,搅拌现象结论【活动与探究二】KNO3能否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改变条件,能否继续溶解?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硝酸钾,搅拌
冷却
问题1:上述活动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强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达成共识:饱和溶液是相对于某种溶质而言的。
[解法指导]饱和溶液的要素: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
剂”,还要强调溶质的种类
引导、讨论、总结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小组合议,展示交流,讨论评价
[解法指导]一种溶剂里可以溶解多种溶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的物质。
NaCl、KNO3、热水、冷水、氢氧化钙
其它
课件、学案等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
教学问题
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问题1: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蔗糖,蔗糖在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问题2:怎样使烧杯中不再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出课题。
课题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