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辩证思想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以下是一些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思考:
1. 看待自然的整体性: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皆为道的体现。
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2. 尊重自然的自发性和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与环境相处,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人们应该学会居于自然之中,顺从自然规律,而不是去逆行、改变或控制自然。
3. 观察自然的变化:老子提倡观察自然的变化,尤其是微小的细节。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 尊重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老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遵循自然的节奏,避免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摘要:自从“辩证法”这个词子古希腊哲学著作中出现以来,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就普遍的流传开来,尤其在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发扬光大。
在老子哪里对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做了空前的总结与概括,也蕴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以“道”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等都是对辩证法思想的最精确的论述。
他也并没有执意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辩证法, 以“道”为中心而对辩证法的总结与概括就形成了《老子》辩证法不同于其他人的辩证法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辩证法“反者道之动”贵柔Abstract:Since the "dialectics" of the word in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ical works since the emergence, as a logical way of thinking to the general spread, especially in China,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flourish. Where in laozi do on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dialectics unprecedented sum and summary, but also contains its own unique insights. His dialectics is the "Road" for the center to start discussion, "the things to move and change on the idea" "prevailing on the concept of contradiction is" "‘anti-movement of the Road ' Negative Dialectics thinking", etc. Dialectical Thought is the most accurate of the discussion. He also did not insist on establishing their own set of dialectics to "Road" as the center of the summary and summary of dialectic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laozi"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s dialectics dialectics is unique.Key words: dialectics ‘anti-movement of the Road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迄今为止,我们知道“辩证法”这个词最先出现于柏拉图的著作中,尽管它不是柏拉图发明的。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第九章对于物极必反的论述: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然生活。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 大伪。 (十八章)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 (十九章)
•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 故令有所属: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十九章)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 (三十一章)
• 《庄子·大宗师》 : •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
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 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 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 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 终始,不知端倪。
• 《老子》的第五、十六章说: •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
• 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由阴(- -)和阳(–) 这 两种符号组合而成, 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 个阴爻或阳爻, 就会变成另一卦象。
• 《易经》的作者以这种符号变化的普遍 性象征世界万事万物变化的普遍性。
•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创生的总 原理。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四十二章)
他说“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 ( 老子·十一章) • 这就把矛盾着的有与无这两方面看作是事物存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浅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最为著名的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扩充,比如汉朝时黄老学说就明确提出休养生息,环境治理国家。
在老子哲学中老子主张“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指的并不是一个实在存在的物体,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
但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思辨这一思想他只好将他命名为“道”。
老子辩证法思想内容老子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事实。
老子看待事物一般都从两面出发,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
当然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话,偏激的认为,如果对立的转化是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他认为福祸都是相依的,对立的相互转换认为是循环的过程,这种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就是相对的,这就是须要一种切换的。
的确,正的相对面就是反,顺利的相对面就是失利,就像是质变引发量变的过程一样,这就是须要累积的。
老子的所有思想都体现了唯物的辩证主义思想。
这种辩证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存在着浓厚的时代主义发展特色。
这是有失偏颇的。
就像他所以为的,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理想蓝图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历史是不会倒退的。
至于他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至少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演变。
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老子的思想。
至少在今天他的思想还是用很大作用,更不用说在两汉期间,无为而治的思想给文景之治的出现起了多大作用。
老子辩证思想总结
老子辩证思想总结老子是我国古代先哲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辩证思想是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来揭示宇宙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他的辩证思想富有智慧和深度,以下将就老子的辩证思想做一总结。
老子的辩证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也是人类生活的指导原则。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既无形象也无名字。
它是一种超越于人类感知和认识的存在。
道是包含着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是事物变化的驱动力。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通过道而产生和发展的。
老子的辩证思想提出了相对统一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于对立力量的运动和作用。
例如,他认为好与坏、美与丑等是相对的概念,而它们的对立关系同时也是互相依存的。
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美就没有丑。
老子的辩证思想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关系。
老子的辩证思想还表现在对于事物变化的认识上。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
他比喻世界上的事物犹如水流,永远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即无需过多干预和操控,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
他强调了自然和谐、自然非为的重要性。
老子的辩证思想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强调人类应当尊重和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
他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割裂,进而带来社会和个人的困境。
总的来说,老子的辩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他的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的辩证思想鼓励人们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谐,反思个人的欲望和功利,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幸福。
老子的辩证思想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自然为本体,而人为其作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界的本原和规律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他强调人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这里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
对一切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发展的需要,又对一切违背客观规律,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东西加以否定和摈弃。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他的自然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平衡理论。
他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作了朴素的解释,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万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运动规律,并且用这个道理去分析、解释和处理问题。
例如,他指出水能生木,而水不能生火;火能熟食,而火不能熟食;土能生金,而土不能生木;金能利器,而金不能利器。
他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即不歪斜就能保持完整,不弯曲就能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
所谓“大制无割”,任何事物都有大小、长短之分,都可以取长补短。
这些思想也许会使我们惊叹不已,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么,他的这种理念不是很落后吗?难道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就在他这种朴素的思想中得到了进步。
《道德经》大致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从政治角度来看,上篇是君主的修养之道,告诉统治者应该如何修身养性,才能治国安邦,无为而治;下篇是为人处世之道,教人们处世为人的准则。
在《道德经》中,关于处世原则方面,它讲到如何做到仁、义、忠、孝、悌、礼、乐、智、信、恕、忍等。
他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他指出,当君主不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就要出乱子,而当君主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也就要出乱子。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
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
“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2、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
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
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
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4、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石。
它不仅
构成了衡量历史人物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标准,而且还提出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是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仁之为仁”为基础,唯物辩证法,即视具体情况而行,“过则反也”。
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可以认为,道德伦理道德应当是可以伸缩的,只要是未见过的事情,便可以视不同情况而做出准确判断。
通过用“分析真假”的思想观念重新定义了道德伦理,建立了“谨言慎行”的原则,把道德维护到极致,有政府责任的视野助力全社会的发展。
从现实出发,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以民众的利益为重点,形成了
《道德经》中若干重要思想,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催生出一批民众真正拥护政府,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精神导师,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比如,政府和民众要建立互信的民主基础,国家要不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公共政策调整中要兼顾民众的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公平的尊重来解决矛盾的体制,把人本性的道德作为国家社会的核心,为理想的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环境。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
实际上极具启发性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反映到日常生活,也成为政务民生事务工作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引言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政治家,被誉为东方哲学的巨人。
老子的辩证法作为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老子的辩证法展开,分析其核心原理、主要观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一、老子的基本原理老子的辩证法是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子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其中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道”:道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也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是超越一切存在和无存在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演化的根本法则。
老子强调人应该依照道的原则来生活,追求与道的合一。
2.“法”:法是指遵循道的规律去行动的方式和方法。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性质和规律,人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去行事,尽量符合自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违背自然。
3.“自然”:老子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
他认为宇宙万物自有其发展规律,应该尊重和顺应自然的发展过程,遵循自然的法则。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人可以获得对自身行为的指导。
二、老子的主要观点老子的辩证法涵盖了丰富的哲学观点,下面是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的介绍:1.“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无为而治”,即不干预自然的发展过程。
他赞扬无为而治的政府,认为这样的政府可以使人民自由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无法完全被言语描述的,人无法用语言来准确阐述道的本质。
他认为道超出了人的理性和悟性的范畴,只能通过直觉来领悟。
3.“返璞归真”:老子主张人应该返璞归真,摒弃繁琐的欲望和世俗的虚荣,回归本真的自我。
他认为通过返璞归真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4.“保持谦逊”:老子主张人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
只有谦逊才能使人包容和宽容,才能真正与自然达成和谐。
三、老子的影响老子的辩证法作为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的八大精髓
《道德经》的⼋⼤精髓1、对⽴统⼀的思维⽼⼦认为,⾼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统⼀的,甚⾄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是中国古代最伟⼤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2、逆向思维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与⼈之间的关系。
但⽼⼦采⽤逆向思维,他认为,“⼤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
故失道⽽后德。
失德⽽后仁。
失仁⽽后义。
失义⽽后礼。
”⽼⼦认为,上⽤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崇尚⽂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
3、不争思维⽼⼦⽈:“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能与之相争。
⽼⼦认为,不显⽰⾃⼰,不⾃以为是,因⽽更显耀突出;不夸耀⾃⼰,因⽽有功绩;不⾃以为贤能,因⽽受到尊重。
不争,才能保全⾃⼰,⽴⾜不败之地。
4、利他思维⽼⼦说,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
⽼⼦之所以推崇⽔,很重要⼀个原因就是⽔包含了“利他”精神。
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敌?儒家说,仁者⽆敌。
这与⽼⼦有相通之处。
只有利他的⼈,才是⽆敌的。
只有利他,才会有精神上的⼤格局,灵魂上的⾼度。
反之,如果只是为⾃⼰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5、战胜⾃⼰的思维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
⽼⼦认为,能了解别⼈的称为机智,能认识⾃⼰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
同样,能战胜别⼈的只能说明这个⼈有能⼒,⽽只有那些战胜⾃⼰的⼈才可以称作强者。
6、守柔贵雌的智慧⽼⼦推崇柔弱的智慧。
他说:⼈之⽣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强则折。
强⼤处下,柔弱处上。
总结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总结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老子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世界本质、人性和道的思想。
首先,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到世界的无限变化和相互对立。
他指出万物皆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如阴阳、颜色的对比等。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的流变过程,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变化和对立中,老子认为要达到和谐和快乐的境界,就必须保持平衡并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
其次,老子认识到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对立和变化。
他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相互斗争。
他认为社会的不公平和动荡是人类欲望和功利心的结果。
老子主张放弃欲望和追求无为而治,认为个人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和。
他认为追求功利和权力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不幸。
最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这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和相互关系的本质。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根源。
老子认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自然的态度,尽量避免过度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一种和谐的境界,即通过观察和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对立,人们可以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和谐境界的实现需要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并不是消极、放任一切,而是希望个人能够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自己,达到心灵和谐,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平和发展。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为后来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老子的思想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人们理解世界本质和人性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之,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地触及了世界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追求。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对道的理解深刻而独特。
其中,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这一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反者道之动”最初出现在《道德经》中,是老子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看法。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线性推进,而是包含了相反的力量。
这些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辩证斗争,推动事物迈向更高的境界。
这正是“反者道之动”的内核。
生活中的例子表现了“反者道之动”的显著特征。
比如,亲与疏、高与低、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世间事物并非脱离联系的孤立体,而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发展、变化。
正是因为存在着相反的因素,世界才能产生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应该正视和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从中寻找平衡和发展的动力。
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事业发展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反对意见和负面因素也时有出现。
然而,我们并不应该对这些反对声音封闭耳朵,而是要倾听并反思。
正是通过辩证思考和谅解,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突破的方向。
如同老子所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只有站在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反者道之动”还告诉我们要处理好矛盾关系,在矛盾中求得发展。
矛盾的存在不是坏事,正是透过矛盾的摩擦和冲突,我们才能获得进步和提高。
在处理矛盾时,我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平衡各方利益,紧抓机遇,迎接挑战。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通过容纳和处理不同的声音和利益,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益的机遇。
总之,“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准确地捕捉到了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本质。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面对逆境和矛盾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寻找问题中的机遇和突破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不断进步、发展,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
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
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
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
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
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一: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的特点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
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我认为,老子中的辩证法概括起来有两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切都处于变迁之中,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所有的变迁又都是朝着本身的对立面,这是“道”作用的结果。
老子不但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还指出对立转化是一切事物的永恒规律的观点。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老子在这两章中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损益、祸福,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
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
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老子认为,事物如果过分强盛,甚至暴烈,那就一定转到反面,一定灭亡。
二十三章:“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孰为此者天地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暴风骤雨,短时间就过去了。
过度的强盛好比暴风骤雨,即将衰亡。
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由此可以得出:老子认为强盛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事物就会灭亡。
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教父。
”他还运用事物对立转化这条自然规律提出战胜对手的方法:让对手过分强大,自然衰退,就易于战胜。
具体见于第三十六章“将欲擒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有意的纵容,有意的放任,任其强大,任其骄横,趁其不易,攻其不备。
既然有物极必反,那么就有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
老子运用“反者道之动”而提出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十四章:“事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实用版】目录1.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概念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3.反者道之动的应用4.反者道之动的意义正文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
其中,“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提出的一种辩证法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概念“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是:“故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里的“反者”指的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趋势,“道”则表示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
因此,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向着与其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运动是符合宇宙规律的。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它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矛盾性。
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当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这种转化是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实现的。
其次,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强调了事物运动的周期性。
事物在运动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在这个周期中,事物会经历不断的矛盾斗争,最终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三、反者道之动的应用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人们都遵循着这种辩证法的原则来处理问题。
例如,在政治领域,古代的贤明君主往往能够认识到国家的强盛与衰弱是相互转化的,因此在国家强盛时要保持谦逊,国家衰弱时要勇于改革。
在经济领域,老子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如“物极必反”、“欲擒故纵”等,都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体现。
四、反者道之动的意义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去看待问题,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片面看待问题的误区。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事物运动的周期性,正确处理好强弱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摘要】《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旨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生哲学。
辩证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哲学,通过《老子》哲学的理论体系得到深入发展。
在《老子》中,辩证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强调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和变化规律。
辩证法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自然之道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当代哲学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通过深入探讨《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受益匪浅。
【关键词】老子、哲学、辩证法思想、特色、起源、发展、基础、运用方式、思想特色、贡献、总结、展望、当代哲学、启示。
1. 引言1.1 概述《老子》哲学老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道德经》为代表作品。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注重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通过对矛盾的统一和对立面的转化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生死、善恶等对立因素构成,这些对立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事物的统一体。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在道家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概述《老子》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探讨《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打下基础。
1.2 辩证法思想在《老子》中的重要性《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老子》中,辩证法被视为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老子》通过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无常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
辩证法在《老子》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辩证法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指导我们正确对待世界上的矛盾和问题。
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老鼠老子的朴素辩
老鼠老子的朴素辩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它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表现为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生相克,并决定着事物双方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向发展转化,即“反者道之动”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属性。
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就向着它相反的方向运动。
矛盾的对立面都是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
同时,过犹不及,再好的东西,过了就成灾了。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内容
一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
二是对立双方在相互比较中才有相对的价值,如美和丑,善和恶,贵和贱。
三是矛盾的事物相反相成,促成向对应面的转化,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多易必复难”,“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
四是事物的本质往往隐含在事物表面的对立面,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大智若愚”。
五是认为事物转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事物转化的过程便是道(规律)的然运行。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摘要:1.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概念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原理3.反者道之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反者道之动的启示正文: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
其中,“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提出的一种辩证法思想,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1.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概念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意思是道总是朝着与其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里的“反者”并不是指绝对的相反,而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它达到一个极致时,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
也就是说,当事物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时,它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基本概念。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原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原理。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直线的,而是复杂的、曲折的。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它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走向相反的方向。
这种辩证法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3.反者道之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当我们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采取与对方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就能够化解矛盾,达成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当企业面临困境时,领导者如果能够勇于改革,采取与过去相反的策略,就能够使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
4.反者道之动的启示“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看待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次,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11.03老子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想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
可以看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就已经发现了事物存在的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矛盾双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他论述了很多种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如生死、有无、取舍、刚柔、轻重、阴阳、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贫富、贵贱、前后、上下。
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能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观察事物,确实了不起!比黑格尔早两千年。
老子等圣贤的思想为什么不能在当时流传开去?我想这和当时落后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有关系。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哪个君王愿意承认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并且身体力行?老子靠自己的细心观察,缜密思考,得出了事物存在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当时没有纸,很多人不识字,在文盲遍地的社会怎样传播也是一个难题。
还是那句老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会春满园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在他的《道德经》中涉及到大量的辩证法思想。
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钥匙,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发现了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现象。
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矛盾分析法等等都在老子的著作中能找到考察的依据。
老子的思想,主要见于他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我们仍可以在那五千言文字材料中找到考察的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钥匙,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发现了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现象,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
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
“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老子所说的“反”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均由于它们本身包含着矛盾,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反者”“道”自身包含着矛盾。
它是“无”又是“有”而“无”自身又包含着“阴”与“阳”的矛盾;上升”与“下降”的矛盾至于万物自身也包含着矛盾,一切的生成已包含有毁的因素。
所以说“相反”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
这里的“一”是太虚运动着的一气。
气之所以能动是由于“阴阳”,这就是说,由于统一体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阳是刚,阴是柔阳是轻清,阴是重浊阳是上升的运动,阴是下降的运动。
可见一气本身分为阴阳,存在柔与刚、上升与下降、分散与凝聚的矛盾。
这对矛盾相互冲突、斗争,一气不断运动、变 化、发展。
故曰“一生二”这种“阴阳”之气,相互冲突、斗争, 然后凝结、调和 达到矛盾的统一,故曰“二生三”。
一物如此, 推而广之,故曰“三生万物”。
可见,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它是客观实在的。
老子提出了这种一气分为二,相反、相争、相和谐的辩证 观,又引出了他的适度原则,即“贵和有度”。
这一思想在孔子 这里,我们可以把“反”理解为“和”适中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 的性质,是客观实在的反映。
属于自然现象的有:大小、多少、高下、远近、重轻、静躁、白黑、寒热、 壮老、雌雄、 母子、实华、正反、同异,等等。
这些对立范畴,不 少都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
这说明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虽有其直观片面 性,但已经从当时的自然科学中,吸取了营养属于社会现 象的如:美丑、善恶、强弱、利 害、生死、荣辱、愚智、吉凶、兴废、 进退、主客、是非、巧拙、公私、难易、真伪、怨德、贵贱、贫富,等 等。
这些对立范畴,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国交、道德、修 身、审美、语言等方面。
这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虽有其先行思想的引路,但更为重 要的是,它还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 物。
老子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 道理,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规律。
由此,他还提出了 “万物 负阴而抱阳”(四十二章), 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
老 子把“阴阳”相互作用的对立面斗争,看作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这样,老 子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把对立统一观念,从理 论上系统而明确地提出来了。
同时,他还从追溯事物发展变化根源上,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
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 在一那里发展为中庸之道。
在“反”思想就包含着对立统2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 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 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
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 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 件。
这一点已为老子所注意到。
他在《道德经》中曾多处提及事物的对立。
他对自然现 象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的认识, 几乎无一不是从对立统一的范畴方面来说明的。
例如,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
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
由此推出一条法贝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他认为“物极必反”这条法则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事之中:在生物,“物壮则老”(三十章)在人事,“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在个人修养,则“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在道德,“善复为妖”(五十八章)。
他从“物极必反”这条法则又推出另一条法则,“对立转化” 一切事物自身包含矛盾,既有其真正的一面,又有负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相互转化。
故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
正是因为老子深谙“物极必反”、“对立转化”的运动规律,为了防止事物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老子强调要“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即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分的行为,以保持事物内部的动态平衡,才能防患于未然。
他将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注重从反面思考问题,制定策略。
女口,他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
自觉地从反面入手,促使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推而广之,任何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转化。
正变为负,负变为正,积极面变为消极面,消极面变为积极面,所以天下事物,推陈出新,发展无穷,这是自然规律。
4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老子谈到“柔”和“弱”的地方很多,例如:“专气致柔,能婴儿”(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五十五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柔弱并没有“懦弱”、“阴柔”的意味,其实质只是积极、前进、生气充沛、能战胜一切的东西。
首先,老子所说的“柔”弱”都是指新生的东西。
他以婴儿为例,婴儿的骨是弱的,筋是柔的,可他的拳头却是很紧的,可见新生的柔弱是生命力的标志。
其次,老子以柔弱来指“活泼”“发展”“充满生命力”的东西。
故他说:“人之生也柔弱”,“草木之生柔弱”(七十六章)。
最后,老子以柔弱来指“活动”、“流通” “运行”善变化等,老子认为“水”最合乎这标准,故他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七十八章),“水几于道('八章)。
因为水无定形,随遇而变。
总而言之,柔弱是指新生,是指充满生命力,是指活泼、发展、流行、灵活、善变化等作用。
如果柔弱是新生的,那么坚强就是陈旧的,而陈旧的坚强又是它趋于死亡的标志。
故老子曰:“坚强死之徒”(七十六章)。
而且陈旧东西所表现的坚强,外形也许强大,而实质是僵化、死板、顽固、衰老、凝滞不化,一击就断。
故老子曰:“木强则兵”(七十六章)。
柔弱与坚强总是对立着,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着、变化着,所以其中总有一些事物在产生、发展,而另一些事物在敝旧,在颓废,故新与旧、弱与强、柔与坚总是进行着斗争。
在新旧更替的过程中,新生事物虽然劫弱、柔嫩,然而她总能克服遭遇的一切障碍而成长起来。
由于陈旧的东西在当时还显得强大,但它最终是要被战胜的。
因为“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下而上,由后至前、由柔弱到刚强的矛盾转化过程。
从发展上看,“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
这就是老子的新生战胜陈旧,即老子的发展观。
老子认为“天下有始”(五十二章),“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一切事物都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因此,应该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5具体矛盾具体分析老子认为,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的趋势,而不以人的意志左右其间,即要做到无为。
所以越强为越是要失败,无所作为而听其自然发展,社会倒是可以达到治理的目的了。
故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老子强调统治者要按自然无为的原则辅助万物自然运行,而不要有意作为,这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另一方面,老子对老百姓也要求做到“无为”。
他认为统治者废除礼乐刑政,一任无谓自然,实行无为而治,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但如果老百姓智慧太多,就足以引起他们的迷惑,促进利欲的念头滋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
因此,老子说,自古以来能把天下治理好的统治者,都不是教人民更聪明,而是教人民更愚昧。
用智来治国,是国家的祸害,否则就是国家的幸福。
矛盾分析法还体现在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他认为对待战争应持三原则:(1 )恶杀(2)不得已而战时,当少杀(3)胜后勿得意,当悲哀。
(参考三十一章)也就是根据当下的情况,选择这三原则之一:对待战争的首要态度是反对战争但作为君子,在不得已时,也要用战争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要以降低伤害为目标在获得胜利时不以兵力逞强,而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真心表示哀伤痛心,并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
这是老子在对待战争时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个范例。
谈到战争,必然会涉及到上些用兵的战略战术问题。
然而治国与用兵是不同的,所以老子的用兵之计与治国安邦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五十七章)。
即就是说对于国家要以正道来治理,而在用兵时则要注意想奇法、设奇计、出奇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出奇制胜。
以不同的对策对待不同的问题,这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就以上的一些粗浅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包含了不少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这是我们民族思想认识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无疑应当批判地继承下来。
然而,我们不能不同时看到:其一,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性,虽然在《道德经》中贯穿着不少辩证法思想,但由于缺少理性的抽象和更高一层的概括而显得极为朴素。
其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具有零散性。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没有上升为理性体系,没有表现为理论形式,只能是在他具体的言论中零散的体现。
因此,老子的这些思想,我们远远不能把它与今天意义而语,上的辩证法思想同日应予以批判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