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污染所致食源性疾病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患处置制度

食源性疾患处置制度

食源性疾患处置制度背景食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包括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储存、运输、餐饮服务等环节。

然而,在食品加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当、质量变异、污染等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其中食源性疾病被认为是较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品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多而杂的传染病,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如胃肠道疾病、感染性腹泻、肝、肾等脏器损伤等。

食源性疾病处置制度的紧要性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源性疾病的处置是一个重点领域。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我国订立了《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建立了全国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将食源性疾病的处置列为规范化管理的紧要内容之一。

建立食源性疾病处置制度,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非常紧要的意义。

首先,订立食源性疾病处置制度,可以保障广阔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其次,建立规范化的食源性疾病处置制度,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长足进展。

最后,食源性疾病处置制度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一项紧要保障措施,可以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当进行。

食源性疾病处置制度的构成食源性疾病处置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制度体系,包括防备、监测、处置三个方面。

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保障食品安全:防备食源性疾病的防备是食品安全管理的紧要环节之一,其中包括:1.食品生产过程中做好卫生和安全掌控,防止污染;2.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做好温度、湿度等环境掌控,防止食品变质;3.食品销售及餐饮服服务中做好食品加工、清洁、消毒、储存等环节的掌控,防止污染,在订立食品安全标准中,需从食品生产全过程的每个环节订立相应的标准,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

监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包括:1.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食品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污染物质进行检测,并适时公布检测结果;2.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监测,适时把握食品安全情况,适时实行措施,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和扩大;3.对于已经感染食源性疾病的人,在其接触的人群进行全面接触调查,确认感染途径,以便适时进行处置和遏制食源性疾病传播。

食品的污染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品的污染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品污染概述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目
•总结与展望录
来源
生物性污染01
化学性污染02
物理性污染
03
强化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推广食品安全标准和技术
规范加强食品检验和风险评估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污染的控制与预防
定义
分类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食物中毒
肠道传染病
寄生虫病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物中毒的原因可能是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或者是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了污染。

食物中毒的定义与原因
原因
定义
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
01020304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应急处理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食品安全,包括
预防
•食品采购
•食品储存
•食品加工
•食品运输
•个人卫生
对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认识与总结
食品污染的认识
食物中毒的总结
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或接触含有致病微生物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当操作、食品加工不当等因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制定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对于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1. 组织机构为确保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应建立由卫生部门牵头,公安、司法、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该机制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2. 信息通报建立食源性疾病信息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动态。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借鉴先进的食源性疾病防控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防控水平。

3. 监测与预警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公众采取预防措施。

4. 现场调查与处置对于疑似食源性疾病爆发,应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食物摄入史、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等。

根据调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如封存问题食品、追溯食品流向、指导患者就医等。

5. 公众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普及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知识和预警信息,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6. 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专业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协作水平。

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和弥补应急预案的不足之处。

7. 物资储备与调配做好食源性疾病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工作,确保应急处置所需物资的充足供应。

储备物资应包括食品采样器材、检测试剂、防护用品等。

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调用储备物资,为应急处置提供保障。

8. 风险评估与总结在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对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总结。

食源性疾病包括(

食源性疾病包括(

3.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 •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2000年)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2000年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卫生 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由食物中毒肇事者所在地的人民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助调查处理。对管辖有争议的,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助调查处理。对管辖有争议的,由共 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 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6年) 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6年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日常管理机构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日常管理机构 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 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负责 本行政区域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 本行政区域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协调以 及管理工作
4.国家十二五规划 国家十二五规划
•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 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 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 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 置体系
二、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特点
长期、 长期、慢性 损害
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 痛痛病)、铅 )、 铝
• 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 病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 食物中毒 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 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 急性 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 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生命的延续,而且还关乎道德、诚信及政府的公信力。

当前,我国正在面临着重大的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食品安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长期稳定埋下隐患。

为了实现我国食品行业形势的根本好转,本文展开了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1.1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2001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2003年金华火腿的敌敌畏事件;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孔雀石绿事件;2006年的陈化粮、毒猪油、红心鸭蛋安全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这是当年影响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直接催生了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诞生)。

而在《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蓝皮书》中指出,2012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有1942起。

而到了2013年,广州药业维生素C银翘片被曝含有剧毒农药砷、汞的残留,费列罗巧克力惊奇出现活蛆吓坏顾客,焦点访谈曝出不明不白的白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堪忧,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依然存在。

1.2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2.1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首先,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我国每年氮肥的使用量高达2500万吨,农药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

过量的施用化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养殖者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兽药的残留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影响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其次,由食源性污染产生的疾病,已成为目前危害中国公民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有效应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1.2编制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XX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1.4分级标准参照食品安全事故分级标准,将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由重到轻划分为I 级、Ⅱ级、III和Ⅳ级4个级别。

分级标准应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计生委规定适时作出调整。

1.4.1特别重大事件(I级)(1)受污染食品流入2个以上省份或国(境)外(含港澳台地区),造成特别严重健康损害后果的;或经评估认为事件危害特别严重的;(2)国务院认定的其他Ⅰ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事件涉及我区,即确认为Ⅰ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1.4.2重大事件(Ⅱ级)(1)受污染食品流入2个以上地市,造成或经评估认为可能造成对社会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的;(2)发现在我国首次出现的新的污染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造成严重健康危害后果,并有扩散趋势的;(3)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人以上死亡的;(4)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Ⅱ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事件涉及我区,即确认为Ⅱ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1.4.3较大事件(III级)(1)受污染食品流入2个以上县(市),已造成严重健康损害后果的;(2)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3)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Ⅲ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事件涉及我区,即确认为较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食品安全的特点及问题

食品安全的特点及问题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根据问题的重要性来排列,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新老问题并存。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条件比较差、工艺落后或是没有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造成了食品的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些老问题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又出现了一些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

二是源头污染突出。

我国当前有两亿多的农户在以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蛋奶,统统是农民生产的.以我国农民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遵守法律意识,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三是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占多数决定了食品加工业水平、素质差。

在当前近50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以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出现诸如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是不奇怪的。

四是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科学家和政府部不及时通报食品安全信息。

媒体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不严谨、不准确的负面报道和新闻炒作,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以致人们纷纷抱怨:“现在还能吃什么!”不可否认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尚不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些还很突出;但情况也决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糟糕。

食源性疾病包括哪几类 享受食物,杜绝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哪几类 享受食物,杜绝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哪几类享受食物,杜绝食源性疾病食物,是大自然对我们最大的恩赐,好的食物可以成全我们一系列的审美享受——赏其形,悦其色,品其香,度其意,乐其味。

食物又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保障,给予我们能量,让我们饱与暖,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层面的拓展赏读。

就餐有风险,吃货需谨慎无论民间直白的“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还是大道至简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都直指“吃”乃人生大事,在“吃”上“吃亏”“吃苦头”“吃瘪子”,一定是一件痛苦得不得了的大事,尤其,如果发生在“吃得开”的名人身上。

北京后海的簋街因为“麻小”热闹非凡,而“麻小”更因为赵本山声名大振——2002年底,笑星赵本山因为肺部不适、咳血住院,被误诊一个多月,后来换了医院才确诊——竟然是肺吸虫病。

罪魁祸首就是“小龙虾”。

小龙虾又称红螯虾,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也就是说,肺吸虫暂时居住在小龙虾体内,潜伏着,瞅准机会好往人体内“乔迁”。

本山大叔中奖了。

都是生食或半生不熟吃小龙虾惹的祸啊。

美食爱好者在网络上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头——吃货。

吃货过分追求口感吃得蹊跷古怪,中枪也就算了,可怜一些无辜的孩子们不是吃货也一样躺着中枪。

2010年9月,广东仁化县丹霞中学133名学生在饭堂就餐后,陆续出现头晕、腹胀等身体不适症状,经初步分析判断为食源性疾病。

2012年5月,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中学发生学生食源性疾病,症状为腹部疼胀、腹泻。

2006年7月,3家山东聊城人结伴在河北廊坊一家工地打工,不幸误食雨后突生的有毒野蘑菇,致18人全部中毒。

2012年7月,13位在南通四建工地施工的农民工被送往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这些农民工同时出现腹胀、腹痛和恶心的症状,仍然是食源性疾病。

可能有人会说——大陆的食品安全太成问题。

果真如此?国外,有净土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网络发达的今天,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躲不开人们的视线。

2011年5月中旬,食用毒黄瓜引起的疫病在德国出现,因食用有毒黄瓜,感染出血性大肠杆菌而死亡的人数达14人,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出现感染病例,欧洲一时陷入恐慌……2011年9月,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美国有72人患病,其中16人死亡。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防治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防治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防治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的疾病。

由于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因、防治方法以及个人应注意的健康饮食原则。

一、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因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因包括微生物感染、毒素引起的中毒以及化学污染。

在这些病因中,最主要的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细菌。

感染者通常会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二、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方法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有以下几个关键措施: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并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监督,确保其符合标准和规定。

同时,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确保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2. 宣传食品卫生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人们应该了解食物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并学习正确的食品处理和烹饪方法。

3.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

每个人在处理食物或餐前餐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彻底洗手、洗净食材、避免生食等。

4. 健康饮食原则健康饮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合理搭配膳食,尽量食用新鲜、无菌的食材。

另外,避免过量食用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限制加工食品的摄入。

三、结语食源性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要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加强监管,也需要每个人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了解到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因、防治方法以及个人应注意的健康饮食原则。

预防食源性疾病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并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

中国食品的安全现状

中国食品的安全现状

编号``````````````````````````````````分院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讲师`````` ·`````二○一二年三月``````````````````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的数目和质量都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目充足,供给有余。

在满足食品数目需求的同时,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令人防不胜防,新技术影响食品品质,环境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受到污染,以及境外食品安全题目可能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题目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性日益进步的公共卫生题目.全世界的政府都致力于改善食品安全性。

这些努力是对不断增长的食品安全题目以及消费者的日益关注作出的反应。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I目录第一章食品安全的现状 (1)1.1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 (1)1.2化学污染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1)1.3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2)1.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问题 (3)1.5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3)1.6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3)第二章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 (4)2.2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 (4)2.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 (4)2.4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挑战 (4)2.5我国食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5)2.6食品安全监视治理的条件不足 (5)第三章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5)3.1政府应当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5)3.2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6)3.3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6)3.4完善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6)3.5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7)3.6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7)第四章展望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II第一章食品安全的现状近些年来,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食源性疾病是一类通过食品或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和腹痛等。

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由于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容易被污染,所以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细菌是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不洁食物或不洁水源传播给人们。

例如,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和家禽容易受到细菌污染。

因此,在食用这些食物时要确保充分煮熟,以杀死细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其次,病毒也是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比如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引起食物中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毒。

常见的食物感染途径包括未洗净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通过食物接触传播病毒。

因此,正确清洗蔬菜水果,避免食物接触污染可以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寄生虫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一大威胁。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旋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钩虫等。

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未处理的饮用水和生鲜或未加热的食物传播给人们。

因此,饮用安全可靠的水源和煮熟食物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最后,真菌也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能够产生毒素,例如黄曲霉毒素。

食用受霉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因此,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霉菌感染迹象,确保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综上所述,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选择优质安全的食品,并注意食品的储存、加工和烹饪方式。

只有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措施,我们才能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享受美味和安全的食品。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食源性疾病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们食用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疾病。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预防方法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一、食源性疾病的原因1.微生物污染食品中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原因之一是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人型冠状病毒等,以及寄生虫如旋毛虫、疟原虫等都可能导致食品变得不安全。

2.化学物质污染除了微生物污染外,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污染也是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化学物质如农药残留、兽药、重金属等,如果食品中存在过量或超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不当加工及保存食品的不当加工和保存也会引起食源性疾病。

例如,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彻底煮熟,或在保存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方法1.食材选择和存储尽量选择新鲜、高质量的食材。

在存储时,应该将食品存放在适当的温度下,并且与其他食品隔离开来,以防止交叉污染。

2.烹饪过程的注意事项在烹饪过程中,确保食物充分煮熟,特别是禽肉、海鲜等易受微生物污染的食物。

同时,避免生食或半熟食物的摄入,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3.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剪指甲等,能有效地减少食品被污染的几率。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了解食品安全知识,选择有资质的商家购买食品,能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影响1.肠胃道不适食源性疾病常导致腹泻、恶心、呕吐等肠胃道不适症状,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营养摄入不均衡有些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人们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障碍,如腹泻引起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从而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

3.严重疾病风险某些食源性疾病对特定人群来说可能具有更大的风险,如孕妇、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并发症,威胁到生命健康。

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一、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应该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既是从营养与卫生二方面来保证食品安全。

1.人类健康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食品安全事件容易造成群体性发病,引起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也极易受到恐怖主义和犯罪分子的利用,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已提升到新世纪社会性、国际性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重视。

食源性疾病是使人遭受痛苦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能带来不必要的死亡和经济负担。

在世界范围内,近年来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突发事件屡屡发生,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事件;英国发生的疯牛病及猪瘟;日本发生的近万例的大肠杆菌O157的食物中毒事件均已严重威胁人群健康。

疯牛病全称“牛海绵伏脑病”,发病原因可能是给牛喂养了患瘙痒病的羊制成的肉骨粉而引起。

引起疯牛病、羊瘙痒病的病原因子的真正性质目前被认可的是一种叫“prion”(译为朊粒蛋白)的正常细胞蛋白发生结构变异而造成。

暂时称之为“疯牛病因子”。

发生感染的病牛,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脊髓和眼睛的视网膜,部分在小肠、骨髓和脊背神经节也可发现。

到2000年7月英国已有34000多个牧场的176000多头牛感染该病,1993年初是高峰,每月至少有1000头牛发病。

到1996年3月英国政府才承认“新变异型克雅氏病”与疯牛病有关。

我国农业部和有关部门多次下发通知禁止违法进口、经营和使用反刍动物及其产品、胚胎和动物源性饲料。

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1996年5月下旬,日本几十所中学和幼儿院相继发生6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多达1600人,导致3名儿童死亡,80多人入院治疗,这就是引起全世界极大关注的大肠杆菌O157中毒事件。

同时,日本仙台市和鹿儿岛县也发现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儿童增加到3791人,住院儿童达202人。

到7月底,形成中毒人数超过万人,死亡11人,波及44个都府县的暴发性食物中毒事件。

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也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我国不断遭受该菌威胁的形势日趋严峻。

食源性疾病的五个常见原因

食源性疾病的五个常见原因

食源性疾病的五个常见原因食源性疾病是指人们通过食物摄入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以下是五个常见的原因:1. 病原微生物污染:食物中常常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物,例如在生产过程中的不洁操作、储存条件不当、生食食品的未消杀等。

当人们摄入被这些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时,就有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 不洁食材和水源:食材和水源的卫生问题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原因。

食材如果没有经过充分清洗、杀菌或煮熟处理,其中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就有可能保留下来并传播给食物消费者。

同样,如果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其中的病原微生物也会使人们染上食源性疾病。

3. 食品储存和加工条件不当:食物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遵守卫生规范,就会导致食品变质和污染,从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例如,食物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食物储存时间过长也容易使其品质下降。

同时,食物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也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4. 食物的物理性污染:除了病原微生物,食物还可能受到物理性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

比如食物中存在的异物,如玻璃碎片、金属碎片等,如果被误食可能会导致食道或胃肠道的损伤。

此外,如果食物受到外界环境的灰尘、土壤、昆虫等污染,也会对食品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5. 食品添加物和农药残留:某些食品添加物和农药残留也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食品添加物是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保存效果而在食品中添加的物质,如防腐剂、色素、增味剂等。

如果食品添加物的使用不合理或超过安全限量,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农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其残留物也可能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健康安全的食材和饮用水源,合理储存和加工食品,严格遵守卫生规范,控制食品添加物和农药的使用量,并通过科学的烹饪处理和消毒措施,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源性疾病及常见致病菌简介

食源性疾病及常见致病菌简介

食源性疾病及常见致病菌简介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常见的有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可能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性微生物:一、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

俗话说,夏天和海鲜更配,但副溶血弧菌和海鲜可能更登对,副溶血弧菌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其致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次数不多,腹痛呈阵脐周发性绞痛,腹泻常常水样便,有些出现低热,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

二、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蛋奶及其制品,感染沙门氏菌的病人会出现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为脓血或粘液便,并伴有发热的临床表现,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比如儿童、老人和孕妇,感染症状较重,会出现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建议食用熟制鸡蛋,尽量不要食用溏心蛋或生食鸡蛋三、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污染肉及肉制品,蛋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糕点,剩饭剩菜等。

名字可爱,但却有一个强大的武器——肠毒素,其耐热性强,加热至100摄氏度,30分钟不能完全破坏,仍能使人致病,肠毒素中毒症状常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状,病程短,杀伤力强。

四、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出其不意打破常规,常常潜伏在我们认为安全的冰箱之中,其在4摄氏度环境中仍可继续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高温食品包括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奶酪,熟肉制品,生食水产品,熏制海产品,生食瓜果蔬菜,烧烤食品,寿司生鱼片,冰激凌以及冰箱内冷藏过的食品等。

易感人群包括孕妇、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人群、肿瘤、慢性病以及肾移植患者等。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直播间跟大家共同探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的相关问题。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食源性疾病的基本常识。

(一、基本概况)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例如:食源性变态反应、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等等。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和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比如说2004年4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事件、今年8月麦当劳肯德基的供应商上海福喜的“过期肉”事件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

致病性微生物是对消费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食源性疾病,也就是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什么?食源性疾病,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直至我们的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

食源性疾病主要流行特征为:发病突然、病例集中,可呈散发或家庭多例感染,或在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以集体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现。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然而,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系统等其他症状。

食入受污染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造成极大的残疾和死亡负担。

)(二、病原)食源性疾病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动植物毒素、化学性污染等等。

下面我们分别讲讲这几类食源性疾病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疾病。

1、肠道致病菌约10种左右的肠道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

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

环境污染致食源性疾病病因分析

环境污染致食源性疾病病因分析
美羹 词 : 境 污 染 , 滩 ・ 病 , 析 . 环 食 巨襄 分 中 国 圈 书资 料 分 类号 : 153 R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27 20 )1 O4— 3 10 —15 (020 —06 0 病 者死 亡 的按 病 因结 合 环 境 流 行 病 学 资 料分 析 整 理 如下 。
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 的贯 彻执行 计划免疫 接种率普遍
环 境 污 染致 食 源 性疾 病 病 因分 析
郝建 华’ 赵 文彬
(. 1 江苏 省连 云 浩 市新 浦 医 卫 生 防 疫 站 2022 连 云 港 市卫 生 防疫 站 ) 220 ;
捕要
[ 目的 ] 揭示 因环境污染暴 发的和致死性食 源性 疾病病 因 , 为该病 监测提供 依据。 [ 方法] 对连云 港市 18 96年来 因环
低 水平 。 肠 道 传 染 病 仍 是 危 害 人 群 健 康 的 主 要 传 染 病 防 途 预 径 应 从 多 方 面 人 手 力 开展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 高 人 群 自我 保 护 大 提
3 讨 论
意 识 , 展 群 众 性 爱 国卫 生 运 动 , 把 食 品 质 量 关 , 大 限 度 的 开 严 最 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做起 , 同时提 高人群免疫力 接种 甲、 乙肝疫苗 。1 6 9 年以后性 8
病 开始 出 现 , 19 至 90年 累计 发 病 率 达 1 5 1 6 1/0万 , 由于 世 俗 观 念 及 杜 会 舆 论 、 人 隐 私 等 因 素 . 病 漏 报 问 题 较 为严 重 , 个 个 性 这 问题 在 今 后 传 染 病 管 理 中 , 做 为 重 点 。肺 结 核 发 病 率 有 上 升 应 趋 势 发 病 率 与结 核 菌 耐 药 性 及 结 核 控 制 密 切 相 关 , 其 当务 之 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环境污染所致食源性疾病
姓名:
学号: 专业:
摘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

我国每年向国务院卫生部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

关键词:环境污染食源性疾病
前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据报道,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个湖中有50多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

工业污染物中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已司空见惯。

为了农业高产,我国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不仅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产生食品直接污染,还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加,甚至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和聚集在人体组织中,出现中毒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

环境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前五大风险因素之一,大致占到25%的比例。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

我国无论是食品生产技术水平,还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基础,与发达国家
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对食品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标准的制定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日本列表规定了62410个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香港即将实施的食物中残留除害剂标准中规定了6186个食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而中国内地限行的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仅为667个,分别只占日本和香港的百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我国自然环境污染和化学物质污染食品还很严重,但是食品检测技术水平还不高。

据报道,我国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还有近60%无法检测。

日本过去进口我国蔬菜仅仅检测6项指标,而据2006年5月29日正式生效的“肯定列表制度”,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受限制的种类从原来的63种突然提高到797种;并对这些化学品设置了51392个暂定标准,之前只有2470个;对于还没来得及设定暂定标准的,则全部采取一律标准,即每公斤食品残留的化学品不超过0.01毫克。

食品安全问题表现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了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感染、中毒。

因为食品生产链条越来越长,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食品产业的延伸,供应链不断丰富,食品安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长。

人类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是无穷无尽的,表现在食品生产方面就是不断变换生产方式。

除了生产技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道德层面,社会道德失范是现代影响食品安全的一大因素,有时候甚至成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问题,导致了食源性疾病,使其更加复杂和多样,是我们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现在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时逐渐进入到这个层面。

这与人们的认识规律有关,人们往往是最先了解最直接的现象,进而逐渐延伸至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防治环境污染成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发达国家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我国解决食源性疾病的危害能从中汲取经验。

目前,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普遍从过去的多头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转变,从重点环节监管向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转变,从单一的政府监管向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转变,从单一的政府监管向倡导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保障
食品安全的新模式转变。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于2002年1月正式成立,作为科学咨询意见和通报食品链相关风险的独立来源。

美国非常注重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修订,确保其适应不断变化的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如2011年颁布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等。

环境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键的问题是激活我们现有的监测机制。

这就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比如说评估结果要及时做出。

这对监管部门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监管部门的监管更多地立足实际,针对目前急迫的问题予以解决。

科研必须具有前瞻性。

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监管工作中,又具有时滞性。

必须减少科研成果应用的环节,要有激活创新的内在机制。

因为风险评估不单纯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科研。

这也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政府应该抓大事,抓防范风险的事,而不是单纯事后的救助。

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防范风险。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食品安全领域也是如此。

食品安全必须围绕着防范、化解风险来展开。

食品安全工作不能够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

如果有一种超前的眼光,腾出手来,从救火、灭火的模式转向防火的模式,才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 《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2] 《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
[3] 徐明焕---《论质量安全型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