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武汉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

代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是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升起的一颗明星城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的城市地名浓缩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崛起于风云激荡的时代, 自然地, 城市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一段历史记忆被固着在文本典籍之外的物质载体———道路、街区上, 并成为今天市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验证了克罗齐关于历史诠释理论的最著名的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当代性不是某一历史的特征, 而是一切历史的在特征”。

是省省会, 地处长江、汉水的交汇处。作为华中重镇, 崛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 汉口已经是繁盛的商业市镇和全国性的商品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汉口开埠通商, 使它跻身于上海、、天津、汉口四大贸易商埠之列;19 世纪末, 之洞经略两湖, 把作为其办洋务、兴西学的“样板田” , 使在20 世纪初成

为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基地。近代西工业文明的影响、得天独厚的地位置、特殊的历史机缘, 这几者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把推倒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须浓墨重彩的辛亥革命就在武昌爆发, 一时之间, 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瞩目之所在。大革命时期, 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是国民革命的风云聚会之地。抗日战争初期, 沦陷后, 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 它作为领导抗战的中心再次被世界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 “九省通衢”的, 在和平建设时期充当了经济建设的排头尖兵,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城市地名的近现代色彩, 主要是通过道路街区表现出来。三镇城区道路系统根据其功能的大小, 有“道”、“路”、“街”、“巷”、“里”等不同称谓。这些道路街区名称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有的名称历代相沿成习, 呈现出连续性;有的受到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 名称变更, 带有时代赋予的特定涵义, 表现为连续性的中断。其中,非连续性是绝对的, 连续性是相对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实际上, 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发生改变的原生态地名), 即便现在没有变, 并不表明将来不变。就连续性而言,

既包括未发生断裂的延续性, 也包括较长时期连续进程中的短期中断。比如, 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是之洞督鄂时在武昌修建的最早的四条马路, 解放后沿用, 文革期间一度改作他名(红纺一至四路), 后又恢复原名, 这种连续性的短期中断, 可以视为连续性。而非连续性也只是在一个时点上相对前一个阶段传统的断裂或习惯的打破, 这个时点之后, 也要保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性, 这个相对稳定的时段, 也应当视为连续性。比如, 路建成于民国初年的日租界时期, 称为中小路, 1946 年命名为路, 以后一直到今天, 没有发生变动。路相对于有30 多年的历史的中小路而言, 是传统的断裂;就它自1946 年到今天60 多年相沿未变的历史而言, 又体现传统的延续。这种从非连续性到连续性的横截面, 即城市地名带有近现代史的深重痕迹, 正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这一对象,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从主动的角度而言, 近现代历史活动主体的活动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 并投射到城市地名的变迁上;从受动的角度看, 城市地名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大体而言, 城市地名浓缩的近现代史, 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之洞督鄂时期;二、辛亥革命时期;三、国民革命时期;四、抗日战争时期;五、和平建设时期。

一、之洞督鄂时期

承接明清以来的传统商业优势, 虽然“汉口在开埠后, 外商的涌入、洋行的设立, 以及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外贸企业的兴办, 都使汉口渐次有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向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迈进”, 但是, 汉口开埠后, 并没有取得象上海开埠后短期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 仅仅是商业一枝独秀, 还没有形成近代工业格局。之洞督鄂期间, 是早期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面获得了飞速发展, 一度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和文教中心。诚如继煦所评价的,“抑知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之洞主政,兴厂矿、办学校、修铁路、练新军, 实绩卓著, 功德自在人心,自然也反映在城市地名上。这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 为纪念之洞而命名。公堤东起汉口堤角, 西至舵落口,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之洞督鄂时所建。建成后, 大大减轻了汉口水患, 保障了一安全, 老百姓视为命堤。人们感怀之洞的恩德, 称此堤为公堤。公亭位于汉口公园, 1934 年修。为了纪念之洞, 人们把江城名园的亮丽景点命名为公亭。紫阳路原名之洞路, 位于武昌老城区南部, 东西走向, 西起临江大道, 东至武昌火车站。1936 年命名为之洞路, 1967 年改名工农路, 1972 年改名为

紫阳路。洞庭湖小路, 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中段西北侧, 东南起沿江大道, 西北止洞庭湖街。路成于清末民初, 始命名南皮路, 以纪念之洞。之洞是南皮人, 人称其为南皮。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其美路, 1955 年改为洞庭小路。其二, 地名的变更, 与之洞的政制举措相关。言街, 旧街名。在今武珞路阅马场至首义路一段, 原称东厂口正街。言街的更名, 是因为之洞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办言商务学堂,光绪十九年(1893 年)之洞将原言商务学堂改为自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自强学堂又改为言学堂, 并将校址迁往东厂口正街, 人们就把东厂口正街叫做言街。一、二、三、四马路, 是之洞督鄂时在武昌修建的最早的四条马路, 分别按序数命名为一至四马路。解放后沿用, 1967年改为红纺一至四路, 1972 年恢复原名。千家街, 位于武昌区武珞路南侧, 路西侧。1906 年, 之洞为便于粤汉铁路武昌火车站的交通, 在今炮校东大门附近千家街南口增辟通湘门城门, 同时开辟此街, 当时计划在这里安置千户人家,所以命名千家街。

二、辛亥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 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汉口港的形成、京汉铁路的通车、对外贸易的激增、民族工商业的飞速发展, 使得汉口跃升为仅次于上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