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地名趣闻

合集下载

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探寻三镇历史追溯荆楚文化领略武汉精神
让武汉精神为武汉发展积蓄能量
谢谢观赏
探寻三镇历史 追溯荆楚文化 领略武汉精神
三镇历史
武汉三镇位于中国湖北之长江汉江交会处,为武昌(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汉阳(长江以北、汉江以北市区部分)、汉口(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市区部分)三城镇的合称,范围即是今日的武汉市区。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通称“武汉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医学领域,宋代浠水人庞安时的医术医德驰名江淮,明代蕲春人李时珍写作的中医中药学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更把中国医学推向极致。
1
2
3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
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湖北则是目前发现人类起源线索的极少数省份之一。最初的人类,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而在我省各个时期的遗迹都有证见。郧县人和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人类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证明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他们将湖北的人类发展史推至了五六十万年以前或更早,为早期人类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01
武汉精神在千万市民中从来不乏鲜活的投影。武汉有一代代站立潮头的城市英雄,他们的名字融入武汉的历史,他们的贡献构筑城市的根基。今天千万市民改革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更是武汉精神在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现实体现。
02
武汉精神践行者
武汉精神践行者
我们这座城市,到处都有创业成事的人,到处都有创新图变的人,到处都有力着先鞭的人,到处都有争先弄潮的人。他们的实践,是武汉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市民品格的有力证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我们这座城市成就事业,实现理想,领略不断超越的人生境界,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武汉精神代言人”,事迹传遍江城,英名传诵三镇。 武汉精神的生命力在于群众性,更多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践行着武汉精神。他们未必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未必有众所瞩目的光芒,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日拱一卒式的进取,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水滴石穿式的坚持。他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展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品质。

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今天突然想起来,天天没事在华工附近跑来跑去,次次路过“新屋熊”站,每次都想起“三只熊”(韩流影响大啊),却没有探查过它的来历。

刚才突然想起,就顺手查了一把,果然有趣。

先是有人说:“反正那地方没有熊”,还有“新屋熊,马家庄,台北路被我们称做"新马泰", 哈哈,我们坐703去旅游。

”找了下,终于发现好似正确的结论:“熊”为一户人家的姓氏,“新屋”是当时熊姓某人在此地盖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周围一片都是窝棚),由于新建之房在该区非常显眼,于是就称该地为新屋,并冠以屋主的名字。

可能当地人习惯把姓氏放在后面,所以就叫“新屋熊”了。

关山、江夏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地名。

闸上徐、茶山刘……原来如此啊。

继续搜索,才发现武汉还有很多有趣有来历的地名,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几个,惭愧啊。

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

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

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为便交通,多处建桥。

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

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

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武汉这些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多少

武汉这些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多少

武汉这些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多少水果湖武汉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其中小编最喜欢的就是水果湖了~那么水果湖到底为什么叫水果湖?那里有没有水果呢?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水果湖相对比较荒凉,沟壑纵横,所有的水道最后都会在今天大概汉秀这个位置汇入东湖,所以会把这一小块湖面叫做水口湖,后来念多了就变成了水果湖!那么水果湖到底有没有水果呢?答案是曾经有,起码是有桃子的!现在的桃山邨,当年就是一座桃山,很多住在水果湖的老一辈人都去那里偷过桃子~六渡桥相传现在的六渡桥以前是个大水坑,有个人的孩子在这里溺水身亡后,怕还有人会吃亏,所以就带人一起筹款修桥,筹到了六斗米修了这个桥,所以就叫它“六斗桥”,即现在的“六渡桥”。

广埠屯在明太祖的时候,要求诸王护卫军都屯田护卫,明成祖的时候更是要发展农业。

楚王积极响应,命令东门外的护卫军置屯耕戍。

明太祖就赐了一个“广”字给诸王的仓库,而楚王的仓库名广埠,所以现在就变成了“广埠屯”。

宗关“宗关”其实就是“上关”,归江汉关管辖,属于过去的征税机构。

硚口硚口这个名字是在汉口出现的时候就有了。

硚口以前有大小两座石桥,一个是明崇祯八年修的玉带河高头的第一座桥,一个是清同治三年修的护城河高头的第一座桥。

“硚口”=“桥口”。

兰陵路现在的兰陵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属于俄国的租界,所以战争之后就把这些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名字都改了。

而当时的湖北督军和省长“萧耀南”,他的姓氏郡望是浙江兰陵的,所以就变成了“兰陵路”。

集家嘴/南岸嘴/鲍家巷/弹夹巷明武宗朱厚照归天之后,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可以继承皇位的只有在湖北钟祥的一个堂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新皇帝登基要经过汉阳,官员们和百姓都在汉水两岸争相一睹龙颜。

所以这个接驾的地方就被叫做“接驾嘴”,后来谐音就变成了”集家嘴“。

丹水池清朝末期有个老人在江边上舀水,有个人过来问此地地名,老人耳朵不好,以为问他在做什么,就说了一句“端水吃。

”别人听成了“丹水池”,然后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关于武汉的19条冷知识你不一定都知道!不过你真的了解武汉吗?其实关于武汉还有许多的冷知识,可能90%的小伙伴都不能了解。

1、武汉地名的历史仅有90年武汉建城虽然已有3500年的历史,是我国建城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

但是从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京兆区,才开始总称为武汉,开三镇合并之先河。

2、武昌曾经的名字是江夏武昌,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3、汉口曾是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4、汉阳的地理位置不是阳面汉阳,汉水之阳。

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

起初汉阳确实是位于汉水北面,明成化年间,汉水改由龟山北面注入长江,汉阳跑到了汉水的南面,但汉阳这个名字已经沿用很久了,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延伸阅读:20强房企在武汉大展拳脚那些准地王都开张了吗?国家中心城市数量或为12个还有4城紧追武汉不算不知道!闯北上广很贵留武汉这么划算5、武汉火车站为何不以方位命名汉口站建站1896年,武昌站在二十年后1916年建成,而直到十年后的1926年国民政府迁都汉口,将汉口特别市、武昌市和汉阳县合并为武汉。

武昌和汉口在1949年之前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地区。

有武昌站、汉口站的时候,还没有“武汉市”这个称呼。

6、武汉曾有九座城门武昌城墙始筑于明代,全长约10公里。

全城原设九座城门,清初重新命名,分别是北面的武胜门,西面的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南面的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以及东面的宾阳门、忠孝门。

7、道路以别的城市命名1862 年,上海原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大家都想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命名道路,妥协的结果就是——大家全都用中国地名。

武汉市街名文化传奇之一元路

武汉市街名文化传奇之一元路

武汉市街名⽂化传奇之⼀元路武汉市街名⽂化传奇之⼀元路⼀元路——与繁华作伴,与梧桐⽐邻。

⼀元路(此路直通江岸⼀码头,故取名“⼀元路”,有“⼀元复始,万象更新”之义)。

总是有这样的⼀种感觉,⼀个⼈的⽓质,往往表现在他的⾐着、谈吐和⾏为上。

⽽⼀个城市的⽓质,则多半是通过它的街道去体味和感知。

那些宽阔的、狭窄的、时尚的以及古⽼的......⼀条条街道纵横交错,组成了江城多元的性格,也使得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地灵性与温暖。

今天,就从⼀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元路开始,来讲讲武汉那⼀条条街道的传奇吧。

这是⼀元路上的⼀条⼩巷⾼⼤的梧桐遮住骄阳,红砖钢窗诉说着古⽼的故事。

⼀元路的路牌伫⽴在安静的街旁,旁边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街道上跑着薄荷青的出租车。

始建于1896年的西门⼦洋⾏,后变为卫⽣局,现已搬迁。

相对很多城市都有的上海路、北京路、台北路,⼀元路在全国仅此⼀条,绝⽆重名,⼀元路位于江岸区南部,沿江⼤道与中⼭⼤道之间。

中⼭⼤道将⼀元路⾃然分成南北两段。

⼀元路南⽚商业氛围较重,北⽚则是武汉市的⽼住宅区和市⾏政事业单位的聚集地,市政府也设⽴在这条街上,透绿的栅栏展现着其风采,在时代的巨⼤变迁中,它越来越清秀迷⼈。

始建于1905年的江汉关监督公署,现为市档案馆。

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坤厚⾥。

祖孙乐,好⼀幅祥和的市井图。

街道是向前延伸的希望,不论哪个⽅向,都指引着⼈们的精神深处。

于是,新建的街道与古⽼的街道对视,每天都会有新鲜的故事在上演,总有新的景观吸引着⼈们的眼球。

就这样,在⽂化的积淀中,历史的沉淀⾥,⽣活不断地在刷新。

⼀元路的变化却不算⼤,总是那么优雅的、安静的,光阴改变着⼈的容颜,可这条路,感觉上却依然如当初那般......。

武汉某家墩这些地名的来历

武汉某家墩这些地名的来历

武汉某家墩这些地名的来历
武汉地名中有鄂城墩、金家墩、唐家墩、王家墩... ...今天讲讲它们的来历
这些地名都在汉口,过去汉口城墙就在中山大道沿线,相关的城门地址如:大智门、循礼门、玉带门等。

城墙至江边为城内,城墙外均为后湖,后湖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都是一些无数计的小湖淌,地势相对高于湖面的就是墩,汉口慢慢繁华起来后,很多外来人就开始在城外这些高地居住起来,以大家族居住一起的,就以姓氏为名,如黄家墩、唐家墩等等,以外来人家乡地名为名的,如天门墩、鄂城墩等等.
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根治汉口的水患,修建了一个长堤阻断汉口后湖的水患,这就是后人称之的张公堤。

张公堤的修建也为现在汉口城区定了形,也使得汉口更加繁华了。

现在堤内就是汉口,堤外就是后湖和东西湖地区了。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

武汉地名典故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武汉著名景点故事

武汉著名景点故事

武汉著名景点故事
武汉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首先,我们来到江城武汉。

在古代,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描绘了黄鹤楼的美丽和江城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来到宗关,俗称上关。

这里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

这里见证了武汉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沉淀。

然后,我们来到积玉桥。

这里原有座桥,夏季湖水上涨时,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

接下来,我们来到昙华林。

这里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巷并入,沿袭至今。

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值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西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

这里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和文化的底蕴。

最后,我们来到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等街道。

这些街道名称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武汉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总之,武汉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

这些景点和故事让人们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武汉地名由来

武汉地名由来

武汉地名由来“趣谈”集家嘴的由来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

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

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

楚王积极响应,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

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头,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

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意)定名。

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

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汉何以又称"江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云:“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所谓江城,乃指武昌,后沿称武汉为江城。

"六渡桥"的民间传说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沧海的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

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

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武汉地名的来历与典故武昌武昌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龟山蛇山很久以前,大禹承父遗志,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率领百姓挑土筑堤,疏江导河,劳动号子声震云霄,惊动了玉皇大帝。

玉帝深为感动,派龟、蛇二将下凡帮助治水。

大禹非常高兴,便叫蛇做开路先锋。

蛇领命后努力向前,所过之处立刻出现一条大江。

由于蛇走起路来弯弯曲曲,故蛇拖出的大江也曲折而行,龟则紧跟在蛇后面,背上驮着神土,让大禹及时将神土撒下筑成长堤。

当长江开到汉水口时,龟蛇因出力过度,累得不能动了,龟就趴在汉阳,蛇就躺在武昌,龟蛇隔江相望,化成龟、蛇二山,护佑着两岸百姓不受水害。

放鹰台通过考古发掘的研究表明:位于今天洪山礼堂和水果湖游泳池之间的土台地带,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武汉人的先祖劳动和生活的地方,时间为6000年前。

传说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760)曾在此观放鹰捕鱼而得名。

李白生平爱鹰,北游时就曾作过《观放白鹰》二首,其一为“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语燕雀莫相悼,自有云霄万里高。

”放鹰台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

1956年考古发现,1965年和1997年两次发掘,证实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距今5000~6000年。

遗址上层还发掘出20余座唐宋时期墓葬。

卓刀泉相传在三国争雄的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正值盛夏,士兵们酷暑难熬,关羽派人四出寻找水源,均无所获。

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糟塌掉了。

老百姓为求水用,还得送上童男童女供这老虎精受用呢!”此话刚出口,一阵狂风起处,一只金睛白额老虎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

关羽见状,凤眉横竖,怒不可遏,随手祭起那把青龙堰月刀,大刀瞬息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猛虎也纵身窜向青龙,龙虎相搏,飞沙走石,斗得天昏地暗。

武汉相关的故事

武汉相关的故事

武汉相关的故事
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相传在很久以前,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上住着一位名叫吕洞宾的仙人。

他喜欢在这座山上饮酒作诗,欣赏美景。

有一天,吕洞宾喝得有些醉意,便骑着一只黄鹤飞到了天上。

这时,一位名叫崔颢的诗人正在楼上吟诗,看到吕洞宾骑着黄鹤飞过,便感叹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此,黄鹤楼的美名传遍了天下。

除了黄鹤楼的传说,武汉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故事。

例如,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曾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当时,为了建设这座桥梁,数万名工人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建成了长江大桥。

这座桥梁不仅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武汉人民的骄傲。

武汉还有许多美食和民俗文化值得一提。

武汉的热干面、豆皮、鸭脖等美食享誉全国,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此外,武汉的汉剧、楚剧等传统戏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武汉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故事的城市。

无论是历史传说、建筑工程还是美食文化,都展现了武汉的独特魅力。

武汉长堤街 的故事

武汉长堤街 的故事

武汉长堤街的故事武汉长堤街,一条承载着武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街道,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

在这条街道上,许多故事流传至今,让人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

本文将为您讲述武汉长堤街的故事。

一、长堤街的由来长堤街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道。

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汉江流域洪水肆虐,为了防洪,当地政府决定在江边修筑一道长堤。

长堤建成后,人们开始在堤上建房居住,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即长堤街。

二、长堤街的繁华长堤街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荣之地。

早在清朝末年,这里就已经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热闹街区。

到了民国时期,长堤街更是成为了武汉的商业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前来经商。

三、长堤街的故事1.抗洪传奇长堤街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每到汛期,防洪任务尤为重要。

历史上,长堤街曾多次面临洪水威胁,但武汉人民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抗击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

据传,清朝末年,一场特大洪水来袭,长堤街告急。

当地一名叫杨泗的英雄,带领村民跳入江中,用身体挡住洪水,最终保住了长堤。

如今,长堤街上还矗立着一座杨泗庙,以纪念这位抗洪英雄。

2.名人足迹长堤街历史悠久,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游览。

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曾提到:“我到武汉,第一个印象便是长堤街的繁华。

”3.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堤街上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绣。

汉绣起源于汉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刺绣工艺。

长堤街上的汉绣作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四、长堤街的变迁随着城市的发展,长堤街也经历了多次改造。

如今的长堤街,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街道两旁的商铺,既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也有时尚的咖啡馆和书店。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武汉的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总结:武汉长堤街,一条承载着武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街道,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

武汉的别称

武汉的别称

武汉的别称武汉有很多别称:武昌、江城、江汉、夏口、鄂州、大武汉。

每个人都知道它们,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它们的由来呢?在这里我给大家说几个。

今天,我想告诉你们的第一个别称是——武昌。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在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黄鹤楼、晴川阁等众多名胜,让世人将这座城市称为“东方芝加哥”,人们喜欢称它为“大武汉”。

说起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吧!传说在武汉境内,一条巨龙叫“苍蟒”常年兴风作浪,危害四邻。

大禹为了拯救黎民百姓,沿着苍蟒住地(现在的黄陂境内),在长江中游打败了它。

于是苍蟒灰溜溜地滚到蛇山脚下,从此再也不敢兴风作浪,并在蛇山旁边的金牛湖畔定居下来。

“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人们认为大禹和蛇王结为兄弟,所以就把蛇山改称“禹山”,而蛇山北面的土岗则被称为“蛇山岗”。

随着时间的推移,“禹山”的名字渐渐被人们遗忘,“蛇山岗”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总归是传说,但那里的文物古迹确实让人感叹:大禹采石矶所用的石料,均取自黄陂的青石山;禹山南麓的禹功矶、禹王宫、禹王庙、禹碑、禹王亭等等,见证了人们对大禹的崇拜。

每逢夏季,禹山附近的村民,更是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

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祈求神灵保佑。

2、“楚国三户”之一——江城。

武汉市不仅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中外,还因楚国三户之一的江城而得名。

江城的得名,源于长江及其支流汉水交汇处的江汉交汇,“两江汇合之处,汉水之阳,谓之江城。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江汉交汇处的汉阳已是楚国重要城邑,楚国在此修筑江陵城,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江城。

汉高祖刘邦封刘贾为江夏王,从此江城成为一座王城,武汉市的名称也就此出现。

“黄鹤楼”、“晴川阁”、“鹦鹉洲”都是江城的名胜。

白云黄鹤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令人无限神往。

另外,武汉还有一些小的别称,比如说:“汽车城”、“火车站”、“飞机场”、“光谷”等等。

武汉的传说故事(一)

武汉的传说故事(一)

武汉的传说故事(一)
武汉的传说
简介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

•自古以来,武汉就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传说和神话故事丰富多彩。

传说一:黄鹤楼的来历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神鹤每年都会在武昌的鹦鹉洲停留,旁边会出现美丽的桃花。

•有一天,一位名叫葛洪的道士乘坐祥云携带黄金来到鹦鹉洲。

•葛洪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楼,以示对神鹤的敬意,同时也为了留住那美丽的桃花。

•于是,黄鹤楼在鹦鹉洲上拔地而起,成为武汉的著名景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传说二:东湖的仙女湖
•东湖是武汉市最大的内湖,也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区。

•传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东湖的湖畔会浮现出一位美丽的仙女。

•仙女在湖面上翩翩起舞,她的舞姿优美动人,令人陶醉。

•据说,这位仙女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个忠臣,将他变成了一只白鹤,给予了永生,并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回来看望他。

传说三:黄鹪山的灵芝仙草
•黄鹪山是武汉市中心的一座山,传说这里生长着各种传说中的灵芝仙草。

•这些灵芝仙草有着神奇的功效,能够延年益寿、起死回生。

•据说,曾经有一位寿星经过黄鹪山时赠予了这些仙草,从此黄鹪山成为了武汉人追求长寿与健康的圣地。

•清晨,在山腰云雾中出现的黄鹪仙草,被誉为武汉的宝藏,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寻找。

结语
•武汉的传说丰富多样,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无论这些传说真实与否,它们都成为了武汉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世人驻足观赏和思考。

一起来看,武汉千奇百怪地名大赏

一起来看,武汉千奇百怪地名大赏

一起来看,武汉千奇百怪地名大赏我提起这些地名,宛如它们是符咒,仿佛擦拭它们之后,便可以招呼出生活形影、脸庞、景色和往日时光。

——奥克塔维奥·帕斯《印度札记》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如果说道路是支撑起城市运转的筋骨,那么地名路名,便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是城市人文与精神的映射。

于是,好奇之下,我特意登陆了武汉市民政局官网,想看看武汉有哪些颇具特色和意义的地名路名,顺便也了解了一下取名的根源和来由。

不得不说,收获很大,彩蛋超多。

大江,大湖,大武汉。

总面积8569.15万平方千米的武汉幅员辽阔,路网四通八达。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武汉共有300多条主干道、2000多条次干道和支路,各种五花八门、颇具特色的地名、路名更是应有尽有。

而这些地名、路名背后,大多数也都藏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它们各自承载着城市变迁的印记,连在一起,就成了特殊的城市文化名片。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一元路,“日月光曜”的二曜路,“三阳开泰”的三阳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四唯路,“寿、康、富、德、命”的五福路,“天地四方为六合”的六合路……在武汉,像这样以数字命名的路名数不胜数,不夸张地说,如果把武汉地名排列起来报数,从一到万都可以响亮答“到”。

其中,有齐整规律,颇具文化底蕴的,也有简单直白,直男风格明显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武汉三镇,光是用数字命名的地名就有上千处。

当然,看到这里你可能就会想问了,为什么武汉这么喜欢用数字取名?针对这个疑问,相关的工作人员答曰:好记啊。

从一到万: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七里庙、八古墩、九女墩、十里铺、千家街、万松园……由数字命名:前进一路到前进五路、江汉一路到江汉四路、民意一路到民意四路、民主一街到民主三街、古田一路到古田五路、汉西一路到汉西三路、积玉桥一马路到四马路、中南街民主一路到民主二路……在武汉,除了用数字给地名路名命名,我们还格外喜欢用动物。

比如螃蟹岬、黄鹂路、白鹭街、藏龙岛、凤凰山.....其中,最萌的当属新屋熊。

千万别拆这些老武汉记忆:最老的里份有114岁,最多有700多条

千万别拆这些老武汉记忆:最老的里份有114岁,最多有700多条

千万别拆这些老武汉记忆:最老的里份有114岁,最多有700多条“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武汉有里份。

”武汉的地名中,以“里”命名的地方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坤厚里、永康里、汉润里、三德里、辅仁里……”,里份是武汉独特的民居建筑,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这类民居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蕴涵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最早的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

由于汉口在近代发展最为迅速,里份的分布以汉口最为集中,建筑成就和价值也最高。

汉口的里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

里份是武汉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穿行在大大小小的里份间,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近现代历史风情。

江汉村江汉村,位于原英租界范围之内,属高等里分式住宅建筑群,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幽静的气氛和丰富的沿街立面。

西式的庭院、阳台、中式的大门上的雕花还有那具有特色的红色百叶窗浑然天成。

江汉村由原来的江汉村和六也村合并而成。

江汉村的入口开在汉口洞庭街口,六也村入口开在沿江大道。

附近许多老房子随着城市的变迁消失,江汉村作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幸运地留存下来。

走进这里,一种老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狭长的小巷,历史感的民房,好像留声机里唱出来的老武汉。

坤厚里坤厚里,坐落在中山大道、胜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之间。

西口通中山大道,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南口通一元路,面积8360平方米。

主巷东西走向,宽4米;支巷8条,南北走向,宽约1米,水泥路面。

提到坤厚里,不能不提老武汉人耳熟能详的和记蛋厂,110多年前武汉资本家、和记蛋厂买办杨坤山和黄厚卿在属德租界中建里,取他们名字里的字来命名,叫做“坤厚里”。

里内皆二层砖木楼房。

式样相近,结构好,主巷道之间建有骑楼,巷道狭窄。

宽巷子里,门脸对门脸,花草点缀其中,都是生活的气息。

关于武汉的传说故事

关于武汉的传说故事

关于武汉的传说故事1、汉阳的古琴台高山流水遇知音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

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

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2、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很久以前,当黄鹤楼还没有耸立在绵亘蜿蜒的蛇山之巅时,一位好心的当地人在山脚下开了个小酒店,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接风洗尘,消除旅途的疲劳,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辛老板。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小店里突然来了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一个衣裳单薄而褴褛的老道。

老道双眼无神,目光呆滞,动作迟缓,他要了一碗酒,双手抖抖索索地捧起后一口干了,接着又口齿不清地叫了第二碗、第三碗……辛老板跑前跑后,一直服侍到老道踉踉跄跄地跌撞出酒店后,他才蓦然记起老人还没付酒资。

武汉新洲区的历史故事

武汉新洲区的历史故事

武汉新洲区的历史故事
武汉新洲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在公元前1066年,新洲的曹侠对周武王有功,所以被封国于邾,也就是邾城。

春秋早期,由于纷争不断,邾国开始受欺负,为了在鲁国的淫威下存活,邾国投靠了晋国,成为其附庸之国。

战国末期,齐宣王田辟疆灭了邾国,并将土地并入楚国。

秦朝末年,项羽分封诸侯,邾城又改称为衡山国。

衡山路被废除后改为邾县。

南北朝时,邾县被废,先后换了多个名字。

最后隋炀帝杨广建立了黄冈县的雏形。

到了唐朝,黄冈县并入了许多土地,就称为黄州。

之后的岁月里,战乱不断,地方称呼改来改去,一些位置还废弃了,就将这块土地称为旧州。

此外,辛冲也是新洲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

辛冲因经常受举水、沙河洪水的冲击,故名“辛家冲”,今简称“辛冲”。

在旧街河西有店铺,常遭水淹,有的搬到河东,但生意不好,人们习惯到河西做生意,称河西街为旧街。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丰富了新洲区的文化内涵,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这个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的地名趣闻今天突然想起来,天天没事在华工附近跑来跑去,次次路过“新屋熊”站,每次都想起“三只熊”(韩流影响大啊),却没有探查过它的来历。

刚才突然想起,就顺手查了一把,果然有趣。

先是有人说:“反正那地方没有熊”,还有“新屋熊,马家庄,台北路被我们称做"新马泰", 哈哈,我们坐703去旅游。

”找了下,终于发现好似正确的结论:“熊”为一户人家的姓氏,“新屋”是当时熊姓某人在此地盖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周围一片都是窝棚),由于新建之房在该区非常显眼,于是就称该地为新屋,并冠以屋主的名字。

可能当地人习惯把姓氏放在后面,所以就叫“新屋熊”了。

关山、江夏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地名。

闸上徐、茶山刘……原来如此啊。

继续搜索,才发现武汉还有很多有趣有来历的地名,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几个,惭愧啊。

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

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

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为便交通,多处建桥。

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

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

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宗关·水厂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

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

清代在这一带设关收税。

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

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

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丹水池汉口有个丹水池。

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

位于谌家矶车站和江岸车站之间。

在丹水池车站与解放大道之间的地带,也泛称丹水池。

这里并不热闹,但却很有名气。

1931年7月15日,武汉关水位仅只26.94米,长江洪水即从丹水池破堤涌入汉口市区,当时的湖北省省长、汉口市市长都在既济水电公司经理室楼上打牌,不管人民的死活。

这次水灾的受灾人口达七十多万,淹死病死3200人。

在汉口丹水池,绝对找不到丹水池。

么回事咧?像汉口的六角亭这一带,原先没有名字,后来有了个亭子,而且是六个角的,就取名六角亭,哪怕后来武汉人说起六角亭,或云“六角亭出来的”,多半是暗指那里的“精神病医院”或“那里出来的精神病人”,含着戏噱的意思,可六个角的亭子总还是有的。

又比如,汉口西马路和模范路之间有块地方,被叫作鸭蛋壳,是因那里曾有过礼和蛋厂、和记蛋厂,两蛋厂曾在这里装卸鲜蛋,倾倒蛋壳,颇有幽默感的汉口人顺手拈来,即名之曰“鸭蛋壳”———虽然,这里后来没有鸭蛋壳了,而且,彼地后来亦改名“亚单角”了,但当初叫它“鸭蛋壳”,还是有依据的。

唯独丹水池———位于汉口东北部、沿丹水池火车站至解放大道间5平方公里这偌大一片地,被叫作丹水池,没有依据。

丹水池之得名,缘于一个故事,一个颇有味道的故事———清朝末年,京汉铁路还没有修筑之前,这一带还是一片湖荡芦苇遮、荒丘野兔藏的野地。

野则野矣,却是大汉口的东大门,驿道从这里穿过。

一天,一信使到达这里,人困马乏,意欲在此打尖。

可四下一望,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一阵失望涌将上来。

正要重新上路,突然,信使看到一老妪端一木盆,蹒跚而来,不由大喜,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前,却见盆子空空如也,又添一层失望,随口搭讪:老人家,这是哪里呀?老妪可能有些耳背,误听成“你到哪里呀”,即答曰:端水吃。

一来,老妪是河南人(一说为山东人),且语音含混,而且,这信使又饥又渴,生出许多虚火来,不免心神焦躁,将“端水吃”听成了“丹水池”:哦,噢,丹水池,丹水池……人之于物,受大刺激后,印象尤为深刻。

饥渴难耐、虚火攻心,当属大刺激。

受大刺激的信使,记住了“丹水池”,且在传递公函的公务之余,也把丹水池的名字传将开来……斗转星移,世事走马。

如今的丹水池,虽然仍旧既无丹水亦无池,却是汉口一方热闹去处:这里已是江岸区丹水池街,辖区内的堤角,是我们这座城市工业分布区之一,在三镇颇有名气;丹水池街人气旺旺,居委会就有19个,只是,不晓得当年那位老妪的后人,是否还住在丹水池?四官殿四官殿是汉口沿江大道四官殿码头至民权路口一带的泛称。

四官殿初建于清顺治年间,重修于康熙六年。

《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继庄记叙他康熙三十年游汉口的时候,四官殿还有庙有殿,且殿里供奉的依然是那“四官”。

后来,鉴于四官殿一带民居多茅舍板屋,火灾频繁,当局想有点作为,下令:一,拆毁茅棚板房,一律改建瓦房;二,募捐重修四官殿,作为专门祭祀火官亦即火神祝融的场所。

可是,虽然对供奉对象精简了编制,撤了四分之三的“职数”,但殿名依旧。

滑稽的是,这座重修的专司祭祀火神的庙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居然被一场大火烧得稀烂,创了“大火烧了火神庙”的奇迹。

从此没有四官殿,但这一带却仍称四官殿至今。

四官殿是汉口最早的八个码头中的一个长江码头。

其余七个码头所指,向来传说不一。

清人时调元在其《汉口竹枝词》注解中说,这八个码头除四官殿外,还有文家咀、关圣庙、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花楼等七个码头。

往日“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作为汉口繁华标志的八码头之一,四官殿是惟一专渡长江的码头。

这里,民居稠密,商贸繁荣,自不必说;逢年过节,这里展示的也是很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汉味纯正,尤可称道。

比如,元宵前后,孩童们手提花灯,游街串巷,童真烂漫,丰年之兆,最是一景。

而四官殿周边如存仁巷一带,多有些技艺不凡的手艺人,竹扎纸糊的各式鱼虫兔狗之属动物花灯,皆惟妙惟肖且能摇头摆尾。

别致的是,卖者叫卖,不叫花灯之名,直呼:“活的,活的!”路人听得叫卖声,一愣之后,多是会心一笑。

久而久之,这“活的活的”,便成四官殿的代称。

由此生发开去,娩出一歇后语:“四官殿的东西———活的!”说的也不错,四官殿制作的那些“活的”玩艺,的确都“活摇活动”,本就不是什么扎实的家什!司门口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错地带的泛称。

现在坐落在这个交错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布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

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山所阻,止于蛇山南麓。

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

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

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姑嫂树姑嫂树是汉口新华下路与京广铁路相交处以北至张公堤一带的泛称。

这一带是汉口后湖地区的高地,附近有陈家河。

1521年,明兴献王世子朱厚璁从钟祥赴京继承帝位时,曾乘船经过此河,后人便将此河改称为接驾河(后又谐音改名捷径河)。

有个姓刘的船民在接驾河上以撑船为生,他和他的妻子、妹妹在此筑墩建屋居住,称为刘家墩。

刘家姑嫂在家,除种地外,还在农闲时到墩西的余家塘埂上摆摊卖茶、卖稀饭。

为了便于过往行人歇息,她们在塘埂上种了一棵棠梨树。

此树长大后,枝繁叶茂,粗壮高耸,不仅可为行人歇息时遮荫,而且成为这一带水陆通道的显著标志。

从此,人们称这一带为姑嫂树,而不再称刘家墩。

昙华林按文言文“花”、“华”通假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

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更毋庸说昙花林。

可是,无论如何,昙华林之所以为昙华林,与花总是有些关系的。

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

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巷并入,沿袭至今。

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值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西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此巷内建丰备仓。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天主教会在此开办文华书院(后改文华大学)、圣若瑟医院(现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医院(解放后并入市三医院)。

清末,这里是革命团体日知会、育英学社的活动基地。

1926年10月,北代军攻克武昌城后,北洋军阀的湖北省督军陈嘉谟、军长刘遇春躲人巷内文华大学,北代军包围该校,迫使校长孟良佐交出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