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地名趣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的地名趣闻

今天突然想起来,天天没事在华工附近跑来跑去,次次路过“新屋熊”站,每次都想起“三只熊”(韩流影响大啊),却没有探查过它的来历。刚才突然想起,就顺手查了一把,果然有趣。

先是有人说:“反正那地方没有熊”,还有“新屋熊,马家庄,台北路被我们称做"新马泰", 哈哈,我们坐703去旅游。”

找了下,终于发现好似正确的结论:“熊”为一户人家的姓氏,“新屋”是当时熊姓某人在此地盖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周围一片都是窝棚),由于新建之房在该区非常显眼,于是就称该地为新屋,并冠以屋主的名字。可能当地人习惯把姓氏放在后面,所以就叫“新屋熊”了。关山、江夏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地名。闸上徐、茶山刘……

原来如此啊。

继续搜索,才发现武汉还有很多有趣有来历的地名,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几个,惭愧啊。

花桥

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六渡桥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宗关·水厂

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清代在这一带设关收税。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丹水池

汉口有个丹水池。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位于谌家矶车站和江岸车站之间。在丹水池车站与解放大道之间的地带,也泛称丹水池。这里并不热闹,但却很有名气。1931年7月15日,武汉关水位仅只26.94米,长江洪水即从丹水池破堤涌入汉口市区,当时的湖北省省长、汉口市市长都在既济水电公司经理室楼上打牌,不管人民的死活。这次水灾的受灾人口达七十多万,淹死病死3200人。

在汉口丹水池,绝对找不到丹水池。

么回事咧?

像汉口的六角亭这一带,原先没有名字,后来有了个亭子,而且是六个角的,就取名六角亭,哪怕后来武汉人说起六角亭,或云“六角亭出来的”,多半是暗指那里的“精神病医院”或“那里出来的精神病人”,含着戏噱的意思,可六个角的亭子总还是有的。又比如,汉口西马路和模范路之间有块地方,被叫作鸭蛋壳,是因那里曾有过礼和蛋厂、和记蛋厂,两蛋厂曾在这里装卸鲜蛋,倾倒蛋壳,颇有幽默感的汉口人顺手拈来,即名之曰“鸭蛋壳”———虽然,这里后来没有鸭蛋壳了,而且,彼地后来亦改名“亚单角”了,但当初叫它“鸭蛋壳”,还是有依据的。

唯独丹水池———位于汉口东北部、沿丹水池火车站至解放大道间5平方公里这偌大一片地,被叫作丹水池,没有依据。

丹水池之得名,缘于一个故事,一个颇有味道的故事———

清朝末年,京汉铁路还没有修筑之前,这一带还是一片湖荡芦苇遮、荒丘野兔藏的野地。野则野矣,却是大汉口的东大门,驿道从这里穿过。一天,一信使到达这里,人困马乏,意欲在此打尖。可四下一望,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一阵失望涌将上来。正要重新上路,突然,信使看到一老妪端一木盆,蹒跚而来,不由大喜,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前,却见盆子空空如也,又添一层失望,随口搭讪:老人家,这是哪里呀?老妪可能有些耳背,误听成“你到哪里呀”,即答曰:端水吃。一来,老妪是河南人(一说为山东人),且语音含混,而且,这信使又饥又渴,生出许多虚火来,不免心神焦躁,将“端水吃”听成了“丹水池”:哦,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