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内容整理
《第二性》: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后天社会观念所定义

《第二性》: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后天社会观念所定义《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此书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哲学、历史、社会风俗、人文教育等领域,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地位,对女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此书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者。
本书中有一句名言: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定义出来的。
就是说,女性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经过后来的环境和社会观念逐渐形成的。
本书揭示了女性的权利,在女性成长方面给予了不错的见解。
作者认为女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很多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导致了女性的不完全发展。
尤其是在女性的成长方面,社会制度和舆论并没有给出很好的出路和环境,而在经济独立方面,我们需要做得还很多。
波伏娃指出,女性只有在获得经济独立之后,才可能会在其他方面独立,比如精神和心灵层面。
只有当女性从自身的意识出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男人的附着之物,才真正可能走向自由和人格的完善,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人类发展历程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传统社会赋予女性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照看家庭,妇女只有把心思用到家庭才会被认为是遵守妇道。
而在中国封建时期,普遍的观念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女人只能在家相夫教子,无法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即便这位女子很乐意参与外面的活动,但当时的社会风俗也是不允许的。
而在西方社会,直到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女性的地位依然得不到承认。
在人权和政治、社会、教育等领域,女性依然遭受着极大的歧视和忽略。
在此基础上,波伏娃提出了女性解放,号召女性同胞不仅要在思想和生活上像男人一样活,更要在政治和权力等方面,也要与男性平等。
严格意义上讲,波伏娃不是哲学家,而是一位社会学家,她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对其她妇女的观察对妇女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真正的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从多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妇女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读波伏娃《第二性》看女性主义思想

读波伏娃《第二性》看女性主义思想 □云南师范大学 申 婧 / 文西蒙娜·德·波伏娃以其非凡的经历和大量的学术及文学著作成为二十世纪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
在《第二性》中,她对女性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女性存在主义的思想。
她分析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呼吁女性必须成为一个主体,主动地选择并构筑自己的未来,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女性主义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20世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学者,作为萨特终身伴侣,她缔造了契约式爱情的范例,作为文学家和女权主义者为我们所熟知。
在其女性主义代表作《第二性》中,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路线研究了各类女性(包括女同性恋、妓女、情妇、修女、职业女性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得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的结论,即女性他者的命运不是其生理结构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文明造成的。
②波伏娃所处时代法国妇女的境况 作为被视为解构“女人”的女人,她唤醒了女性革命。
然而在波伏娃开始正式写作《第二性》之时,法国正处在女性主义运动的“休眠期”,这样一个时期几乎贯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延续到二战后,直到1970年结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段时期完全没有为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只是这些斗争仅仅集中在一些特殊的问题上,没有完全反思关于女性的传统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妇女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妇女取代男人到工厂上班,许多妇女在战争中学会了自给自足,并逐渐养成了一种独立生活的方式,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上的转变。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讨论了妇女处境、妇女地位和妇女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中所显示出的性别差异,本书被誉为“一部传世不朽的女性主义经典”。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挑选着看的,对第二卷中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所处的境地颇有感触。
在男权社会里,美貌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价值所在,从好的方面说,这是褒奖,从坏的方面说,这就是强制,因为它意味着女性必须是美的,而美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正如波伏娃指出,许多女性由于内化了女性必须美的这一要求,从而不停地在镜子面前端详打量自己的五官、体形、一颦一笑。
而且由于女性被教育、引诱为时装的奴隶,所以女性甘愿穿那些非常不舒适、不方便的服装。
而且,女性不但被构建为养眼之物,而且是性用品,所以“在珠宝、荷叶边、亮晶晶的饰片……,女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偶……;女人也在展示她们的肩膀、背部和胸部。
”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另外,刚阳阴柔是在男权制社会中固有的性别分配原则,所以,“小男孩学会了有条不紊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吸取了暴力的教训。
他从小便学会了挨揍、蔑视痛苦和有泪不轻弹”。
而女孩,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只能等着男人来英雄救美,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许她们自己救自己,她的身体只用于观赏而不是暴力。
渐渐地,女孩明白了女性是为男性而生的,从而她学会了用男人的、别人的眼光观察自己,她变成了自己的客体,沉溺于自己的美貌和身段。
这也让我有所思考,为什么女孩会这样,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后天构建,在男权社会下,父母、学校等一点一滴地通过教育将小女孩一步步地构建成了男权制要求的女人:被动、爱美、无用。
然而,小女孩并不是那么驯顺地就被训练成被动、无用的男性客体,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也想向男孩子那样追求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渴望自由和思考,这是男权带给她们的诱惑。
但是,在当时十七八世纪的欧洲,许多不安于被动等待,渴望自由去思考、冒险的女性常常被诊断为一种精神谵妄的疾病。
《第二性》导读

存在主义与女性主义
如果用两个标签来概括波伏娃的思想,应该是 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存在主义,是西方派思 想流派中的重要一支,代表人物有(丹麦)克 尔恺郭尔、(德国)雅斯贝尔期、(德国)海 德格尔、(法国)萨特与波伏娃等。萨特与波 伏娃的观点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这里的“存在”强调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自然的 存在。换言之,存在主义非常注重对人生命意义的考 察。②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在他看 来,“人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 每个人在提这个问题时已经存在了,人不是凭自己意 志而存在的,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人如何存在? ③根据存在主义,存在可以分为两种:自在存在和自 为存在。前者只是活着,生命是被动的、未经思考和 选择的;后者是主动的,她/他的人生目的是经过本 人真正思考和自由选择的,她/他主动地为实现自己 的人生目的而生存。 ④自在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自为存在才是真正 的存在。
一、作者简介 无法忍受无聊的一生 “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存在主义与女性主义 二、《第二性》的故事 穿越时空——回到《第二性》的年代 不得不读的理由 三、精彩导读 这本书的鸟瞰 了解波伏娃用到的概念 女性是第二性吗 男权制使女性沦为第二性 从小女孩到少女:女性被建构为第二性的早期阶段 婚姻中的第二性 性中的第二性 生育中的第二性 经济政治中的第二性 女性必须从第二性中解放出来
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圣经讲解材料

2.2《第二性》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第二性》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 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 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 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 性别差异。 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探讨妇女最完整、最理 性、最智慧的书,一本让妇女独立的书,被视为是 女性主义的圣经。
Introduction)
“If woman seems to be the inessential which never becomes the essential, it is because she herself fails to bring about this change.” (The Second Sex, Introduction) “…the women’s effort has never been anything more than a symbolic agitation. They have gained only what men have been willing to grant. They have taken nothing, they have only received.” (The Second Sex,
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对女性问题的透视、深 化与自省 其一, 提出新观点,认为 “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是变 成了女人。” 其二, 将妇女问题全盘地、相当彻底地摆了出来,力 图囊括女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姿态论 述女性。 其三,简述女性地位史,观点独到 其四,探讨了五位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 男性思想 其五, 波伏瓦对女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第 二性》的主体部分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19世 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讨论了妇女处境、妇女地位和妇女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中所显示出的性别差异,本书被誉为“一部传世不朽的女性主义经典”。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挑选着看的,对第二卷中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所处的境地颇有感触。
在男权社会里,美貌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价值所在,从好的方面说,这是褒奖,从坏的方面说,这就是强制,因为它意味着女性必须是美的,而美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正如波伏娃指出,许多女性由于内化了女性必须美的这一要求,从而不停地在镜子面前端详打量自己的五官、体形、一颦一笑。
而且由于女性被教育、引诱为时装的奴隶,所以女性甘愿穿那些非常不舒适、不方便的服装。
而且,女性不但被构建为养眼之物,而且是性用品,所以“在珠宝、荷叶边、亮晶晶的饰片……,女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偶……;女人也在展示她们的肩膀、背部和胸部。
”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另外,刚阳阴柔是在男权制社会中固有的性别分配原则,所以,“小男孩学会了有条不紊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吸取了暴力的教训。
他从小便学会了挨揍、蔑视痛苦和有泪不轻弹”。
而女孩,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只能等着男人来英雄救美,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许她们自己救自己,她的身体只用于观赏而不是暴力。
渐渐地,女孩明白了女性是为男性而生的,从而她学会了用男人的、别人的眼光观察自己,她变成了自己的客体,沉溺于自己的美貌和身段。
这也让我有所思考,为什么女孩会这样,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后天构建,在男权社会下,父母、学校等一点一滴地通过教育将小女孩一步步地构建成了男权制要求的女人:被动、爱美、无用。
然而,小女孩并不是那么驯顺地就被训练成被动、无用的男性客体,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也想向男孩子那样追求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渴望自由和思考,这是男权带给她们的诱惑。
但是,在当时十七八世纪的欧洲,许多不安于被动等待,渴望自由去思考、冒险的女性常常被诊断为一种精神谵妄的疾病。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

5月25今天看到一些我未曾经历的阶段,因为未曾经历吧,所以觉得异常可怕。
正是可怕导致了反抗,一种无法消除固有束缚的反抗——我所以为的世界的全貌本身就是另外一个牢笼,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
所以挣扎是在笼子的笼子中挣扎。
女人注定要作为客体而存在,她们童年的自卑心理导致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
克尔凯郭尔说,成为女人是不幸的,而最不幸是女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幸。
上一句话中,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征。
加缪也说:痛苦来源于觉醒。
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独立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可怕地煎熬——她们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她们被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而生存的社会期望是完全相背的(她们也许不能言明这种矛盾,但是却感受到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这一点与男人不同。
男人只要克服一切阻碍,只要足够坚定,足够聪慧,概括地说,他们只要不断使自己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就能将性别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完全统一,亦即实现所谓的成功。
而女性则不然,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是驯服的,柔弱的,聪明但是没有野心的,多愁善感的,一些消极的品质反而使女人们能够获得幸福。
最终和王子一起的姑娘是善良愚蠢的金发姑娘,而不是勇敢聪慧的褐发姑娘。
波伏瓦说:她多变的脾气,她的眼泪,她的神经危机,更多不是胜利脆弱的结果,而是深度不适应的表现。
女性的客体性是无法消除的。
而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很多时候作为消费品而存在,这让人由衷感到愤怒 6.13女性的社会交往。
女性意识到自己作为性对象存在时,她开始愿意打扮自己。
女性的社会交往依旧是肤浅的,彼此之间的交谈反而让她们更加孤独,因为她们没有办法创造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场忙碌的宴会准备中,她是女佣人,女厨师,女招待……她是一切客体身份。
对于丈夫来说,妻子打扮入时是一种对他人的引诱,这让他愤怒,虽然他十分乐意接受别的女人的引诱。
而妻子的端庄让他觉得合适,却同时让他乏味。
丈夫以别的男人眼光来看妻子,同时也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来看妻子——他的妻子,和他的钱,他的地产,他的车一样,是属于他的。
波伏娃《第二性》节选——“关于母亲”

波伏娃《第二性》节选——“关于母亲”母亲2016-05-06 节选自[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郑克鲁译女人在轮到自己做母亲时,在某种程度上,她便会取代她自己的母亲:这意味着她的彻底解放。
她若真诚地希望做一个母亲,就会为自己怀孕感到喜悦,鼓起勇气独自走完怀孕的全过程;但她若仍在受着母亲的支配,并且很愿意接受这种支配,那么她就会相反,把自己置于母亲的掌握之中;这时她就会觉得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和兄弟姐妹没有什么两样,并不是她自己的后代。
她若是既希望又不敢解放她自己,就会唯恐孩子不会解救她自己,重新把她自己给禁锢起来,这种焦虑甚至会引起流产。
而那种对童年所仇恨的母亲的有罪感,也可能或多或少地给怀孕带来不利影响。
女人同孩子父亲的关系也同样重要。
一个业已成熟并且独立的女人,可能想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
我就知道一个人,她一见到英俊的男人,眼睛里就会放出快活的光辉,这并非出于性的欲望,而是因为她断定他是个好父亲;这类人是热衷做母亲的女英雄,她们对人工授精的奇妙前景十分热心;如果这种类型的女人嫁给孩子的父亲,她会拒绝让他拥有对他们后代的任何权利;她会极力像劳伦斯《耳子与情人》中的保尔的母亲那样,在她本人和他们共同后代之间,建立一种排他性的联系。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女人接受新责任时,需要得到男性的支持;只有男人对她专心致志,她才会愿意对刚出生的孩子专心致志。
妻子越是幼稚怯懦,这种需要就越是强烈。
有时,十分年轻的妻子在有了一两个孩子之后,便会变得惊恐不安,她对丈夫的要求也会变得过分。
她会一直处于焦虑状态,想让他经常呆在家里;她会干扰丈夫的工作,把偶尔发生的小事当成多么不得了的大事;她还会经常让他帮她做这做那,以至使他无法在家里呆下去。
如果妻子爱她的丈夫,她就会想丈夫之所想:她是否会愉快地接受怀孕和做母亲的义务,这要看丈夫对此是感到骄傲,还是感到烦恼。
有时,想要孩子是为了加强私通或婚姻关系,而母亲依恋孩子的程度,则取决于她的计划是成功,还是失败。
《第二性》:女性的历史与现实

这 部 被 誉 为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作 品 中 ,波 伏 娃 从 生 物 学 、精神 分 析 学 、哲 学 、政 治 与 经 济 学 、文 学 、历 史 等 多 个 维 度 和 视 角 论 迷 了 从 原 始 社 会 到 现 代 社 会 的 历 史 演 变 中 ,女 性 的 处 境 、社会 地 位 、经 济 状 况 、自 我 意 识 等 多 个 方 面 ,探 讨 了 女 性 为 何 成 为 “他 者 ”的 历 史 原 因 和 社 会 原 因 ,并 揭 露 出 女 性 成 为 “他 者 ”本 质 上 是 女和 妥 协 。在女性与男 性 的 自 然 差 异 和 社 会 差 异 中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观 点 :“女 人 不 是
为 了 纪 念 这 位 伟 大 的 女 性 ,巴 黎 塞 纳 河 上 的 第 3 7 座桥以 她 的 名 字 命 名 。波 伏 娃 曾 说 过:我的生命将在坟墓外延伸。毫 无 疑 问 ,她 做 到 了 。《第二性》已 经 被 翻 译 成 5 0 多 种 语 言 ,无数 的 女 性 读 着 她 的 《第二性》成 长 独 立 自 主 的 女 人 。
第二性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

第二性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女性主义运动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呼吁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声音逐渐响彻全球。
在这场运动中,第二性女性主义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代表作品对于传播该理论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第二性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并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背景引言第二性女性主义的产生背景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女性开始反思并批判现有的男女关系和性别角色。
《第二性》一书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被誉为第二性女性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这一经典之作于1949年出版,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现代性别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第二性的核心观点《第二性》的核心观点是性别是社会构建的,而非生理决定的。
波伏娃认为,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塑造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并将女性置于被压迫和次等地位。
她提出了“其他化”概念,指出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被视为“他者”,被剥夺了自我认同和自由发展的权利。
三、女性自由与性别歧视《第二性》探讨了女性自由的重要性,并揭示了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压迫和伤害。
波伏娃谴责了男性主导的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主张女性应该摆脱传统性别角色,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和自由。
“女人是要自己创造出自己这个存在”,这句话成为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口号之一,鼓舞了无数女性勇敢走出自我,并争取平等权益。
四、性别解放的挑战和进步第二性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提出了性别解放的根本挑战和可能途径。
波伏娃强调,要改变男女关系和消除性别歧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和文化结构中的性别偏见。
这一思想影响深远,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升、性别平等的进步,以及对性别歧视进行的法律和制度改革。
五、当代社会的借鉴和启示虽然距离《第二性》的出版已有多年,但其中的观点和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女性的自由和权益仍需不断争取和保护。
通过借鉴第二性女性主义的经典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今性别问题的本质,并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
第二性Keeling

《第二性》读书报告一、主要内容及所阅读的部分《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
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该书分为七个部分,而我目前只阅读了其中的第一、四、五部分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生物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方面来分析女性在当时处境,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分析,由于我对于生物学及精神分析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缺失,所以我是不太了解,因此我也不多加评论呢及分析了。
、在第四、五部分作者通过研究女人在青春期、恋爱、结婚季生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女同性恋者、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界岑的真实处境独立可能的出路。
她们的对此的感受、反应,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
波伏瓦最终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同时,她也认为女性应该象男性那样思考、行动,象男性一样实现超越。
这种思考和行动,不是因为其行动方式是男性的,而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二、具体分析评论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这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生物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方面指出女人被支配的的地位有其中生理上的缺陷及不足的原因,但关于这方面较为深层的原因及原理我因为知识的不足所以就不多加评论。
《第二性》女人先是弱者,才成为他者

《第二性》:女人先是弱者,才成为他者最近在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又被译为《他者》),里面有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不是历史对女人的轻描淡写导致了女人的无关紧要,而是女人对历史的无关紧要导致了历史的轻描淡写。
我也曾怀疑历史对女人的轻描淡写是否合理?但从社会和历史所得到的反馈,就像西蒙娜·德·波伏娃所得出的结论一样,因为女人对历史的价值本身无关紧要。
在历史与社会最大流的目光里,女人是这样一个温和的物体,永远看似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女人的价值先被男人忽略,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渐渐地,女人自己也觉得自己的价值无关紧要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女人对家庭的付出,对人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女人对男人的支持与配合,难道这些都不算价值吗?这些繁琐却繁重的工作当然是价值,但是历史只能轻描淡写,因为女人的这些工作,全都承载在另外一个核心上。
静下来想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观念:女人对家庭付出,因为渴望家庭的庇佑,对社会付出,因为需要社会认可,对男人付出,因为始终摆脱不了男人身上肋骨的宿命。
如果女人对自己付出呢?女人对前三者的付出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付出,女人的安全感太薄弱了,她骨子里就认为只有对前三者付出了才能对自己付出,否则你过不了自己是女人这一关,女人对自己付出是需要家庭、社会允许这样一个前提条件的。
女人是没有信仰的物体,始终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直到退得完全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只能依附于另一个存在而生存。
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当然换不来地位,换来的也只是存在感的丧失,怪不得历史会无视女人这样的牺牲。
因为生理上的弱势总是无端被冠上无能的罪名,相对男人而言,女人是力量薄弱容易侵犯的,当女人受到外来力量侵犯的时候,得到来自社会的反馈好一点的是同情,不好的或者说潜意识里最原始的反应是对女人无能的鄙视。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女人是弱者,这是女人之所以成为他者最本质的原因。
但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女人的安全感是被历史用忽视扼杀掉的,而女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也是历史的忽视所赋予的。
波伏娃《第二性》

波伏娃《第二性》之女性主义思想解读西蒙?德?波伏娃( 1908-1986 )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
《第二性》于1949年出版,1952年被译成英文,在欧美国家成为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该书的发行量曾创全球首版发行之最,引起很大轰动,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集文学、哲学、性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为一体”的“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性的必读书之一。
《第二性》确立了波伏娃在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研究中先驱者的地位。
随着中国学界对女性问题研究的关注,1998 年由陶铁柱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出版,2004 年又再版发行,该书既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学术经典,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视域,是中外女性主义问题研究的基础。
波伏娃采用独特的研究视角分别从文化批判和存在主义维度出发探讨女性问题,深刻揭示出男权制文化是造成女性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并提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的中心命题。
波伏娃指出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都把女性看成是另一种人,即“他者”,那么“为什么女人是他者”,这是第一次对女性在文化上受压抑的大胆提问,最后又指明女性解放的具体途径。
通过一个核心概念、一个中心命题和三条女性解放途径,波伏娃明晰地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解放观。
一、核心概念:“他者”“他者”这一学术用语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个哲学理论基础。
为使女性解放理论从理想主义上升到文化解析的理论高度,波伏娃以“他者”为文化分析的工具,对女性境况进行基本描述。
译者陶铁柱充分意识到这个名词的重要性,专门为这个词的翻译作了下列注释:“ ' 他者' ,'the other' 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女人何以成为第二性

女人何以成为第二性摘要: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是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本文主要在对《第二性》这本鸿篇巨著的内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之所以会形成”第二性”的原因。
最后进而提出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关键词:《第二性》波伏娃女性出路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杰出理论家。
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1949年,这部著作一问世,即产生轰动效应,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1]。
《第二性》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
它揭开了妇女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
一、《第二性》的主要内容1、“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了女人”首先,是对女人的理解。
波伏娃提出了新观点:她认为“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了女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
社会把第一性给予了男人,男人是主要者,女人是次要者,女人从属于男人。
这并不是说,某个女人不可能凌驾于她的丈夫或者其他男人之上,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中女人从属于男人的状况。
如同波伏娃所说的,即便是某个国家由女皇当政,也改变不了女人总体低下的社会地位。
因为这个女皇实行的是男性社会的意志和法律,她并没有改变女人的从属性。
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女人的社会形象。
波伏娃并没有提出要让女人成为第一性,她只是指出女人属于第二性的不合理。
[2]“第二性”的命名充分表达了女性对自身不平等地位的抗议,是对男性社会发出抗争的呐喊。
更为可贵的是,波伏娃敢于直面女人本身存在的弱点,以现实的明智态度去对待女人问题,并不讳言女人的生理弱点,以此分析男人为何能在历史上统治女人。
波伏娃认为女人只有了解自身也存在弱点,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书摘——《第二性》

书摘——《第二性》要被人看成女人,就必须具备大家所公认的女性气质,而这种气质作为现实是既神秘又令人信服的。
那么,这种气质是卵巢里的某种特质,还是柏拉图式的本质,亦即哲学想象的产物?男人相信他的身体和世界的关系是直接的,正常的,认为他的认识是客观的,同时却认为女人的身体是障碍和禁锢,处在她所特有的东西的重压之下物种把雌性置于奴隶地位,又因雄性的逃逸而惩罚了它。
物种用暴力消灭了雄性雌性为了物种的利益放弃了个体性,物种要求雌性作出这种放弃在具有高度个体发展能力的物种中,雄性对自主性的强烈要求往往会圆满地得到满足,而在较低等的动物中,这往往意味着它的毁灭如果女人所引起的敬畏可以阻止对她使用暴力,那么男性在肌肉上的优越性就不会成为权力的根源他者——这是对抗主动性的被动性,是破坏统一性的多样性,是对立于形式的物质,是反抗秩序的混乱衰落时期的罗马女人是虚假解放的典型产物,她在男人实际上是唯一主人的世界上,只有空洞的自由:她诚然是自由的——却没有结果到了18世纪,女人的自由继续扩大。
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这种自由仍是抽象的,消极的:几乎仅仅是用来寻欢作乐在旧制度下,文化自始至终成为想有所作为的女人最容易接近的一个领域......除了女性精英,文化绝非是任何女人的属性,绝非是女性群体的属性那瓦尔的玛格丽特写了许多文章,在反对放荡的社会习俗的同时,提出了一种感情神秘主义的,不过分拘谨的贞洁理想,这一理想把婚姻与爱情协调起来,以维护女人的名誉和幸福普兰德拉巴雷在1673年发表了《论两性平等》。
他认为,男人利用优越的体力去支持自己的性别,而女人则因习惯而默认他们的依附地位18世纪,有些作家想证明女人没有不朽的灵魂。
卢梭说:“......女人是为了委身于男人,忍受他的不公正而造出来的。
”奥古斯特孔德声称,在雄性和雌性之间有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根本差异,这使它们彻底分离,尤其在人类当中。
女性气质是一种“延长的未成年状态”,这种状态使女人不具备“人类理想”,使她的精神衰竭巴尔扎克在《婚姻生理学》中写道:“女人的命运和她唯一的荣耀就是赢得男人的心......她是一份动产,是男人的附属品。
《第二性》-内容整理

《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女性是天生的,还是被造就的?

女性是天生的,还是被造就的?按:《第二性》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经典著作,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经典摘录1.“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
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
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
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
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
”2.“夫妻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它的成员失去了独立性却不能够摆脱孤独;他们是一种静态的结合,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关系。
”3.“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
”4.“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5.“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6.“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7.“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8.“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
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
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
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9.“ 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性》内容整理
(一)
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
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
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如果是后者,那么女性如何成为主体的问题便变得更为棘手了。
()
(三)
波伏娃将“同性恋”放在了“成长”一部的最后一章,前三章分别是“童年”、“少女”、“性的启蒙”。
波伏娃否决了将“天使”与“女人”融合在一起,作为最佳的法官的想法。
她将同性恋视作是一种在处境中选择的态度,既不是一种蓄意的反常,也不是一种诅咒。
这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渴望脱离男性的支配,渴望平等,静置的爱。
但同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逃避自我处境的一种方式,是消极的。
选择这样一种方式,非但没有达至主体,相反,它还进入了女同性恋的处境中,面对着社会谴责,因女性身份带来生理与精神的双重性障碍,她们往往孤立,羸弱,自卑而矛盾。
许多情况下,她们都无力于自然地体验而选择而带来的理想中的自由——除非她们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在可能发生的一切障碍面前时清醒、慷慨、自由。
事实上,如此的“慷慨”是难致,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包容度。
、
(四)
在此章节中,波伏娃牵引到一个比较对象:即主动、独立的异性恋女人。
波伏娃对其精神特质的描述丰满而理想。
她指出“”目前据我所知,并没有女性兼并了男性世界的确定的显性特征与表现。
但这里的兼并,仅是对女性个体而言的,女性可以选择软弱,依存于她的男人,这最有意志的,最有支配欲的女人,不惮与男人对峙,所谓‘具有男子气的女人’往往是一个坦率的异性恋者。
她不想弃绝自己的女性气质,她选择进入男性世界,甚至兼并它。
是大多数将得到男人的爱或对于男人的爱视为自己“存在”,或是基于道德约束、性格约束的女人所常见的选择;也可以选择强大,不依存于男人,并且更有甚者,表现男人的风骨。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男性世界中占据主导。
女人或许无心于这样的较劲,但对某些男人,这是一个威胁,男人会因此动用他的权威来限制争取独立的女人的自由。
女人要如何才能抵抗住至今仍为主宰的男人的强势压制,不使自己的理想陷入绝望,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体
(五)
波伏娃通过近当代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海伦妮多伊奇精神病专家所提供的案例,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了当代女性所身处的几大处境:已婚女人、母亲、社会生活、妓女和高级妓女、从成熟到老年。
这通常成为致使女人只能是“他者”,而无法获得自身的主体身份的困境。
从传统而言,婚姻是女人的命运。
随着妇女参加生产,女性经济状况的改变,
婚姻制度在随之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婚姻仍旧被认为是女人该有的目的。
相较于男人的可选择性,未婚的少女显得尤为被动。
她们对婚姻存有更多的恐惧,先是离开家的恐惧,新婚之夜失去贞操的恐惧,后是怀孕的恐惧,分娩的恐惧。
女人在婚姻之后更容易被束缚,纵使她们幸运地不必忍受肉体上丈夫的施暴与精神上的冷漠。
在她们怀孕,拥有了孩子的一刻,她们除却“妻子”,多了一层“母亲”的身份。
从传统意义而言,作为“母亲”,养育孩子,是女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传统道德认为正是通过生儿育女,女人完整实现她的生理命运;这是她的“自然”使命。
这个自然使命是女人与生俱来,生命在子宫中孕育,受着神秘力量的驱使。
黑格尔说“孩子的出生是父母的死亡”,对母亲而言尤是。
女人一旦怀有身孕,孩子便成为一个自主的存在,不属于母亲,基于这个观点,在许多国家,堕胎被视作犯罪。
这于许多“失足”或未婚母亲是不利的。
但黑格尔的话语存在偏颇,波伏娃用许多例子证明了“不存在母性的‘本能’。
成为怎样的母亲取决于本是怎样的女人或更泛一步,本是怎样的人。
有些母亲将孩子作为“拥有和支配的对象”,她预期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
她是这么理想化以至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生活,她想她的孩子成为英雄她想掌握她孩子的人生。
这是对自身的迷恋,她将自己推向了死亡。
许多母亲努力调和孩子与工作的关系。
这是现代劳动妇女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许多人为此焦头烂额,同样的,她们沉迷在反复不断的困境与埋怨之中。
唯有不“迷恋自我”,乃至“忘记自我”,可以勇敢地“承受”自己的状况的女人才可在怀孕,在育儿的过程中得到解放,这是波伏娃所推崇的,拥有慷慨的快乐的母亲,才赋有创造性。
女人们总要通过服装,首饰,现今的化妆品来装饰自己的美,用以表现她的
“社会尊严”(她的生活标准,她的社会地位,她的财富)。
纵使这花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在踩着高跟鞋,走在人群之中,她体会到优越感,这份优越感来自于她所以为的表现出的“她的存在”。
出自这样的想法,她已将自己构成一个对象,一个客体。
上岁数的女人喜欢奇装异服,有些女人给予自己“谨慎的高雅个性”,有些女人以标新立异“拒绝俗套”,这种特意不是真正意义的解放,而更使自己成为附属。
她们都力图拥有超越性。
许多女人在社交生活中建立起女性友谊,渴望建立一个“反宇宙”来力图超越现有的社会从属地位,她们力图用自己的女性道德来解释,但最后的审判者却又回到男人。
!
(六)
女人寻求许多途径,力图冲破这个既定的社会,却发现是以卵击石,唯有少数忘我而积极的幸运的女性做到了,其中能够征服男人世界的女性天才更是少之甚少。
波伏娃说,这是由于女人缺少自由。
自由有两层,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狂热与才能在女人身上因为理性的节制而加以束缚了。
她们首先需要为成为与男人平等的女人而奋斗。
但女性“观念世界”的独特与奇妙蕴含着未知的巨大力量。
波伏娃相信“自由的女人”仅仅正在产生,在她“自我确立”时,她会验证兰波的预言:“诗人会出现!”天才的孕育总在冥冥之中,但我们可以确定,那天定是主流社会,男人,女人都真正承认女人拥有主体性的时候。
(蓝色,绿色部分为引用)高三8班叶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