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学大纲
学时:36 学分:4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医学院
先修课程:生物学导论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掌握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对于进一步学习医学其它后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应在生物学等课程之后开设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生理学的意义及任务,生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上全面地了解生理学研究,掌握机体内环境稳态及相关的调节方式,并训练让学生运用生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和处理某些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具备从事同生物医学有关的科学活动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物体通常是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本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生理学。

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极为复杂,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它们行使各种不同的功能,如肌肉收缩、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

各种功能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活动的规律,又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

为维持整体生命和各系统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及其组成部分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此外,体内各系统和器官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又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维持统一的整体活动。

因此,生理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
出的各种正常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及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整体生命活动所做出的相应调节。

具体内容如下:
1绪论
主要包括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

1. 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2. 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熟悉前馈控制系统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主要包括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的概念、各自的特点和意义;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和复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触发(阈刺激和阈电位)和电压门控钠通道的三种功能状态(静息态、激活态、失活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过程和机制(局部电流学硕、有髓纤维的传导特点);兴奋性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信号转导的概念;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的信号蛋白、第二信使、转导通路);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和特征;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的基本步骤。

1. 掌握细胞膜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的比较;
2. 掌握离子平衡电位的计算和意义;
3.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基本研究手段(细胞内记录、电压钳和膜片钳);
4. 局部电位的概念、分类、特征和产生机制;
5.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6.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7. 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8. 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前负荷、长度-张力关系曲线、最适初长度、后负荷、张力-速度关系曲线、肌肉收缩能力、运动单位、单收缩、强直收缩)。

3血液
主要包括血浆渗透压及其作用;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成及其调节;生理性止血的一般过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基本过程;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

1. 掌握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理化特性;
2. 掌握造血干细胞的生理特性;
3. 熟悉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4. 掌握现代凝血概念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5. 掌握Rh血型的特点,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

4血液循环
主要包括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正常值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对血管的支配与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1. 熟悉心脏做功;
2. 熟悉心力储备;
3. 熟悉心音;
4. 了解心功能评价;
5. 心电图导联方式与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6.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7. 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8.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9. 心血管中枢的概念;10.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紧张;11. 化学感受性反射和心肺感受性反射;12. 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3. 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5呼吸
主要包括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的顺应性与比顺应性;肺容积、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通气/血流比值;衡量氧气运输功能的指标(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及其各段的特点和意义;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器性反应调节;动脉血、组织液和脑脊液中CO2分压、O2分压和H+浓度变化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作用途径和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1. 掌握通气储量百分比;
2. 熟悉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
3. 熟悉呼吸功;
4. 了解呼吸的概念和三个环节;
5. 了解组织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6.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7. 影响氧解离曲线因素;
8. 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
9. 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10. CO2、H+、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6 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以及三者的关系);基本电节律产生的机理;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内在神经系统对胃肠活动的调节;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时相及各时相胃液分泌的特点及意义,刺激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胃的运动形式和作
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胰液及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1. 掌握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方式;
2. 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3. 常见的几种主要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4. 消化道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方式;
5. 胆盐的肠-肝循环;
6. 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消化的产物;
7. 小肠运动的调节;
8. 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糖、脂类、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7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和意义;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整体水平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体温的概念,机体主要产热器官及产热形式;散热的方式及影响因素;体温调定点学说。

1. 掌握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间接测热法;2. 能量平衡的生理意义;体温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体温的生理性波动;3. 掌握产热及散热反应的调节;4. 自主性体温调节;5. 温度感受器的分类和特性;6. 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

8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主要包括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的主要功能;肾血流量在安静时和应及时的调节与意义。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过滤压,影响有效过滤压的因素;肾小球的滤过率,滤过分数。

几种重要物质(Na+、Cl-、CO32-、水和葡萄糖)重吸收的机制、部位和影响因素。

肾脏的泌酸保碱功能和机制。

肾小管和集合管H+、K+和NH3或NH4+的分泌功能、影响因素,及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重要性。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包括球-管平衡、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体液调节(ADH、ANP、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等)。

水利尿;渗透性利尿;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尿的浓缩和稀释;肾内自身调节;体液性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水利尿,渗透性利尿。

1. 掌握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
2.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3. 肾神经支配和作用,儿茶酚胺对肾血管和血流量的影响;
4.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5. 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及影响因素(Ca2+和氨基酸等);
6. 外髓和内髓髓质高渗的形成;
7. 尿素循环的概念;
8. 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9. 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9 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和轴浆运输功能。

突触传递的概念;化学性突触传递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神经递质的概念;外周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及其受体系统。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中枢抑制和中枢异化。

感受器的概念和一般生理特性;感受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躯体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大脑皮层体表第一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

痛觉。

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和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敏度;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

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肌酸和腱器官。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的主要表现。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睡眠的两种状态:非快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

记忆的概念和分类。

1. 熟练掌握电突触传递;
2. 突触的可塑性;
3. 神经递质和神经系统受体概述;
4.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5. 反射的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6. 丘脑前的躯体感觉传入通路和丘脑的核团;
7. 大脑皮层体表第二感觉区;
8. 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代表区;
9. 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颜色视觉及其产生机制,视觉融合现象,双眼视觉;10.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11.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12.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脊髓和脑运动神经元及运动单位,脊髓休克,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13. 去皮层僵直,去大脑僵直的类型:γ僵直和α僵直;14. 大脑皮层其它(非主要)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15.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16. 小脑对运动的调控: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的功能和受损后的表现;17.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8. 脑电图的波形和脑电波形的变动;19. 人类的记忆过程和遗忘,脑的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优势半球、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等。

10内分泌
主要包括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的概念。

生长激素的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系调节与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 熟练掌握激素的结构类型,激素对靶细胞的作用机制与分泌调节的途径;
2. 下丘脑调节肽与腺垂体的功能关系;
3. 血管升压素与缩宫素的主要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4. 甲状旁腺激素、钙三醇与降钙素的主要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5. 胰岛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1 生殖
主要包括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作用,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
能的调节;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月经周期与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的关系。

1. 掌握抑制素、激活素的作用;
2. 雌激素生成的双细胞双促性腺激素学说;
3. 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
重点是机体内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第一章绪论
重点:(1)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难点:(1) 机体内体液、内环境及稳态;(2) 机体内不同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及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重点:(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2) 细胞的电活动;(3) 信号转导概述,离子通道型、G蛋白耦联型、酶联型、招募型及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方式;(4) 横纹肌的结构、功能及兴奋传递。

难点:(1) 动作电位的触发、传导和机制;(2)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第三章血液
重点:(1)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免疫学特性;(2)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及调节;(3)生理性止血过程及凝血;(4) 血型和输血原则。

难点:(1) 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调节;(2) 凝血过程及调节。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1) 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2) 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 (3)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4) 心功能评价;(5)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6) 心肌的生理特性;(7) 体表心电图;(8) 血压和动脉血压;(9)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0) 微循环和组织液;(11) 心血管的神经调节与自身调节;(1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3)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14) 肺循环与脑循环。

难点:(1)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机制;(2)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3)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4) 心血管与血管的神经支配;(5) 心血管活动的各种体液调节方式。

第五章呼吸
重点:(1) 肺通气;(2)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 呼吸运动的调节;(5) 。

难点:(1) 肺通气的动力、阻力及功能的评价;(2) 血液中氧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3) 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及呼吸的反射性调节机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重点:(1)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2)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3)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4)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5) 唾液的分泌,咀嚼和吞咽;(6) 胃液的分泌;(7) 胃的运动形式及控制;(8) 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小肠的运动;
(9) 肝脏的功能特点及生理作用,肝脏功能的储备及肝脏的再生;(10)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及排便;(11) 吸收的部位和途径,小肠内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难点:(1) 胃液的成分、性质、作用及分泌;(2) 小肠内各消化液的分泌及其调节;(3) 小肠内各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重点:(1) 能量代谢过程中能量来源、贮存、利用和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2) 体温及其调节。

难点:(1) 能量代谢过程中释放、转移、贮存、利用、测定及其影响因素;(2) 机体的产热及散热反应及其调节方式。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重点:(1) 肾的解剖学结构;(2) 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3) 肾小球的过滤功能;(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5)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6) 尿生成的调节机制、清除率及排放。

难点:(1) 肾脏包含的各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理功能;(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及其影响因素;(3) 尿生成过程中肾内自身调节及神经体液调节。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重点:(1)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2)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包括躯体及内脏感觉、眼的折光与感光、耳的听阈与听域、平衡感觉、嗅觉与味觉;(3) 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4)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5)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6) 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控;(7)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8) 小脑对运动的调节;(9)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特征;(10) 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1)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12) 脑电活动的产生;(13) 睡眠与觉醒;(14) 学习和记
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难点:(1) 神经系统各组织成分的生理功能及神经信号的传递;(2) 神经系统的感受器特性,躯体及内脏感觉,视觉与听觉的发生机制与调节;(3) 神经系统各组织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4) 自主及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与机制。

第十章内分泌
重点:(1) 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2) 激素的化学性质与细胞作用机制;(3) 激素分泌节律及其分泌的调控;(4)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内分泌;(5)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内分泌;(6) 松果体内分泌;(7) 甲状腺内分泌;(8) 甲状旁腺、维生素D与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9) 胰岛内分泌、肾上腺内分泌。

难点:(1) 内分泌的激素性质及其对细胞的作用机制;(2) 下丘脑-腺垂体轴系统内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3) 下丘脑-神经垂体轴系统内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4)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代谢及调节作用;(5) 胰岛素的分泌、作用及其调节机制;(6)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以及盐皮质激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第十一章生殖
重点:(1)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2)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3) 妊娠与分娩;(4) 性生理与避孕。

难点:(1) 睾丸、卵巢的生理功能及调节;(2) 妊娠的维持与激素调节。

五、学时分配
章课程内容学时
1 绪论 1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4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的信号转导 1
细胞的电活动 1
肌细胞的收缩 1
3 血液 2
血液的生理概述0.5
血细胞生理0.5
生理性止血0.5
血型和输血原则0.5 4 血液循环 5
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1
血管生理 1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
器官循环 1 5 呼吸 2
肺通气0.5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0.5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0.5
呼吸运动的调节0.5 6 消化和吸收 4
消化生理概述0.5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0.5
胃内消化 1
小肠内消化0.5
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0.5
大肠的功能0.5
吸收0.5 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
能量代谢 1
体温及其调节 1 8 尿的生成和排出 4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0.5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0.5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1
尿的浓缩和稀释0.5
尿生成的调节0.5
清除率0.5
尿的排放0.5 9 神经系统的功能 6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1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1
脑电活动以及睡眠与觉醒 1
脑的高级功能 1 10 内分泌 4
内分泌与激素 1
下丘脑-垂体及松果体内分泌0.5
甲状腺内分泌0.5
甲状旁腺、维生素D与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0.5
胰岛内分泌0.5
肾上腺内分泌0.5
组织激素及功能器官内分泌0.5
11 生殖 2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0.5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0.5
妊娠与分娩0.5
性生理与避孕0.5
合计36
六、教学方式
教师在充分备课、写好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直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讲课要采用启发诱导,实例分析,习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30%):用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期末考试(70%):闭卷考试,考察对知识掌握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八、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7.
参考书
1. 姚泰,《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0.
2. 朱大年,《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
3. 陈新,《临床心律失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09..
4.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
5. 孙世澜,吴彼得,《肾衰竭诊断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6. 韩济生,《神经科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3版,2009.
7. 寿天德,《神经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6.
8. 高惠宝,宁光,《内分泌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9. 李力,乔杰,《实用生殖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