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诗作诗的方法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
1. 对仗:古代诗歌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意境,即通过一句诗的字句和声音的对应关系来形成韵律美。

对仗分为平仗和仄仗,平仗指的是声调相对较平的字句,仄仗则是声调较陡的字句。

2. 押韵:古代诗歌中常常使用押韵手法,即通过密集的韵脚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押韵可以分为押头韵、押尾韵和押双韵等形式。

3. 用典: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以丰富意境和表达思想。

典故可以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文献等,通过引用这些典故来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

4. 借景抒怀:借景抒怀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反映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常常利用春花、秋月、风雨等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 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兴可以是直接比较,也可以是通过暗示或借代等方式。

以上仅列举了一部分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非常丰富多样,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美感。

学写诗的方法(七天学诗)

学写诗的方法(七天学诗)

学写诗的方法(七天学诗)第一天明“诗体”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

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

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

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

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由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

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诗词第一课——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

诗词第一课——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出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意是指写字(书法)下笔之前须得先构思,了然于胸之后方可书写。

郑板桥在其《题画》画竹题记一则中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说诗晬语》中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著墨也。

惨澹经营,诗道所贵。

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所语於得心应手之技乎”?不唯写字作画,为文为诗亦须如是。

立意在下笔之前就应该产生了,这是一个既定的法则;但笔下流溢出来的意趣却不在法则之内,它考量的是一个人积蓄了多少的内力。

说白了就是,你肚子里只有装了满满的墨水,能让你在构思之后,才能让你得心应手地将心中所想洋洋洒洒的表达出来。

肚子里没货,或者货少了,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敷敷衍衍,枝枝节节王羲之能写出十八个不同的“之”字,所以他能淡定而又笃定地写下“意在笔先”,郑板桥一生画竹,竹子的样子,他早已了然于胸,所以他追求“趣在法外”。

那么如何能快速地进入到“下笔如有神的”写诗状态,无它,唯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

《红楼梦》中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桥段,林黛玉教香菱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大约是最捷径的办法了,多读古人的好作品,读着读着自然而然就能进入写作状态。

诗人们曾留句,方干说“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孟郊有“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而贾岛则“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可见写诗你只看到了诗人们人前的一挥而就,却不知他们在人后的萤窗苦读。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爱写严谨格律诗的诗人,还是爱写古风诗并有信口拈来之势的诗人,都一定经历了“博观”的过程,到厚积喷发之时,方能口中笔下文思泉涌。

学古人诗词 古人学诗词的方法

学古人诗词 古人学诗词的方法

学古人诗词古人学诗词的方法今天给各位分享学古人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人学诗词的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如何学习古诗词如何学习古诗词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分层理解法。

要记一首诗,先要弄懂它的含义。

比如,根据叙事、写景、抒情的几个层次,归纳一下,了解全诗的大意,再反复读,印象就深了。

抓领头字句法。

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诗人的生平。

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典诗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

学习古诗常用的五种步骤:看标题拆题目。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写给即将到蜀州任职的友人杜少府的。

由题目我们可以对诗歌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学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包括:背诵、理解、鉴赏、模仿和创作。

教学古诗首先要让学生读通。

不仅要字字读得准,而且要尽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通过读之后便是解词串句了。

古诗是用文言写的,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不懂,就无法理解全诗的意思。

关于学习古人的诗词名句关于学习古人的诗词名句《偶成》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注释: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一荀况引自《荀子,劝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关于学习的古诗词如下:《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意:人生易老学问却是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关于古人勤奋读书的诗句有如下:【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劝学诗》作者:颜真卿 (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1 .赋、比、兴赋,指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例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叫月。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述语段就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庄重、自尊。

比,是指用比喻的手法捕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此句用桑叶的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非常恰当。

兴,是指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要捕述的事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用孔雀的欲飞又止来起兴,美丽而又忧伤,在诗的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气氛,并且成为整个诗歌意境的情感主线。

2.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比较或对照,以突出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特点。

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衬托也称烘托,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山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包括正利和反衬:(1)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事物。

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利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2)反衬:利刚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

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开头两句景物凄婉迷茫,似乎衬托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愁。

然而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真诚的劝慰表现山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在如此凄迷的环境之卜还能发此豪言壮语,更利托出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4.象征是指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

例如,于谦《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古诗词创作的十大技法

古诗词创作的十大技法

古诗词创作的十大技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章法也称结构,格律诗的创作需注意结构,方不致杂乱无章。

格律诗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

所谓起即开始、开头;承,即是承接上句继续表述;转,就是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合,就是整合,要上承总合全篇。

换一种通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来说。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下面,主要以杜甫的一首七律《登高》为例,感受一下起承转合的作用与方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起1、起的方法起句: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意思是起首不能过于花哨,切忌做作。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起联要:“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

这里说首联突兀而起,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

(一)要自然,忌做作(二)突兀而起,引人入胜(三)也可淡淡而起2、起的作用主要是定基调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3、注意的问题犯题:首句容易出现犯题的通病,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无论从那一层意思说,“理”的来源都是 在学问,黄庭坚特别强调文学家要有精深 广博的学问,认为这是使文章“理得而辞 顺”的关键。
“词意高胜,要在学问中来尔。” ——黄庭坚《论作诗文 》
以精博的学问为基础
从强调文学的深厚广博出发,他把学习前人 作品作为文学创作的源泉。 《与王立之帖》说: “若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 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之处,讲学之后,然后 下笔。” 强调必须在学古中化出新意,并创造出自己 特有的风格,而不是因袭模仿古人。《题谢敞王 博喻》说: “文章最忌随人后”
他在《胡宗元诗集序》中,赞扬其诗“兴托高远则附于 《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云:“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在《答洪 驹父书》中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 其轨可也。” 他认为诗歌创作要含蓄蕴藉,而不能过分直露,“怒邻 坐骂”、“讪谤侵陵”“以快一朝之忿”不符合诗歌的艺术 特点,并非诗之本旨。
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以精博的学问为基 础
“以理为主” 黄庭坚认为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在有无精 深广博的学问和能否做到“以理为主” 黄庭坚此处所说的“理“,主要有两层意思: 其一:指文学作品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把 握了这种“理”,文辞的运用也就能流畅自如、恰 到好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即所谓“理 得而辞顺”。 其二:指作品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念观点之 理。
皎然《诗式》云:偷语最为钝贼,其次偷意, 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 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从其漏网。
金代王若虚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 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 黠者耳。”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最新资料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最新资料

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宋代是一个诗、文、词都高度繁荣的时代,但与文、词相比,文人作诗不仅更为普遍、数量更多,而且以“无意不可入”的态度,造成了诗的更为广阔的涵量与更为丰富的内容。

宋诗的艺术风貌尤为突出,最鲜明地与处于诗歌鼎盛期的唐代之作形成对比和参照。

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就曾这样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尽落,存”。

而五十年精神犹前,缪彦威先生在《论宋诗》中也已经扼要地指出宋人“变唐人之所己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发”。

虽然自宋迄清,抑宋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今天,我们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宋诗确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唐诗一同构成了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史上的并峙双峰。

那么,与唐诗相比,宋诗到底有哪些特色和风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来看看唐诗最鲜明最为人称道的风格特点,这样才有便于形成二者之间的对比,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宋诗焕发的独特光芒。

我们读唐人诗作,会觉得它们处处洋溢着饱满、炽热的感情:有令人鼓舞的雄壮,如盛唐诗歌的一大奇景――边塞诗;有令人凄怆的哀艳,如数量众多的闺怨诗;有令人低徊的缠绵,如晚唐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诗风;有令人痛苦的感伤,如杜甫、白居易等忧国忧民的社会派作风……这些流露在外的充沛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读者很容易便淹没在诗人掀起的情感波澜下。

然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在宋诗里面则似乎很难找到。

宋代诗人们往往并不放纵自己的情感,他们善以一副清醒的面孔和老成的姿态,或工稳、冲淡地描写山水风物,或冷静地向你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与人生感悟。

这种理性化、议论化的基本特征在经过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构建后,又被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人推向极致并加以规范,因为他们的作品强调心灵的自守、主体意识的高扬和精神世界的扩张。

虽然在南宋出现了心灵开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倾向,但这主要来源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家国之恨迫使诗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创作出大量慷慨激昂的诗篇。

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或感受名言

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或感受名言

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或感受名言
古人学诗写文章时,常常采用以下方法或有以下感受:
1. 用典:古人喜欢从经典文献中引用典故、名言警句,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他们相信通过引用经典,可以借助历代智者的智慧,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反衬:古人喜欢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显某种观点或感受。

他们喜欢使用相对的词语或形象,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共鸣或思考。

3. 堂皇:古人注重文章的气势和格调。

他们倾向于使用庄重、雄浑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增强文章的磅礴感。

4. 径自:古人注重写作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他们倾向于用简练、赤裸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感人性。

有关古人学诗写文章的名言有: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2. “文章合拍鸣琴,诗要秋合七弦。

”——陆游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4. “慕古阳城洞,真心葺琼室。

”——王阳明
5. “卧龙之庐,金戈铁马,气势磅礴。

”——杨继盛。

诗说精要

诗说精要

诗说精要《沧浪诗法二十说》一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二说:有语忌,不语病。

语病易除,语忌难除。

语病古人亦有,惟语忌则不可有。

三说: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四说:对句对,可得;结句好,难得;以句好,尤难得。

五说:以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六说:不必太着题,不必多用事。

七说: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八说: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九说: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十说: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十一说:最忌骨董,最忌衬贴。

十二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间韵忌散缓,亦忌迫促。

十三说:诗难处,在结果,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果,若南人便非本色。

十四说:须参活句,勿参死句。

十五说: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

十六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

十七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三级难;得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十八说: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

十九说:辩家数如辩苍白,试以己诗置之古人诗中,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辩,其真古人矣《诗辨五说》一说: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二说:诗之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三说:用功有三:起结、句法、字眼。

四说:大概有二: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五说:极致有一:入神。

《作诗准绳九说》立意:要高古浑厚,有气慨,要沉着。

忌卑弱浅陋。

炼句:要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琢对:要宁粗勿弱,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忌俗野。

写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书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用事: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

虽死事亦当活用。

押韵:押韵稳健,则一句有一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

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

《古诗要法杂说》古诗要法: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或感受名言

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或感受名言

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或感受名言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或感受在古代,诗歌是文人雅士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学诗写文章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古人学诗写文章既有具体的方法,又有深刻的感受,以下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1. 求真求实古人学诗写文章的第一步就是求真求实。

他们注重观察现实生活,赏识大自然之美,体察社会百态,捕捉人性情感。

例如晚唐文人们热衷于写山水之美,察觉到大自然中的种种变幻,以及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融之处;而宋代官员文人则喜欢写社会风尚和人情百态,描绘官府之内、市井之间的生动画面。

他们的创作源自真实的生活,呈现给读者更为真切的感受。

2. 修齐治平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之一是修齐治平。

修齐即指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品德修养,力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

治平则是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并以自己的文字为武器,坚持公正和真理,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进行批评。

这一方法从根本上反映了古人学诗写文章的初衷,即通过文学表达改变世界。

3. 修辞技巧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之一是修辞技巧的使用。

修辞技巧是一种用特定语言手法装饰表达内容、增强感染力的手段。

在古代的诗词中,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和韵律要求,所以修辞技巧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象征、借景、比喻、拟人等手法,都可以帮助古人在作品中表达更加凝练、生动的意象和情感。

4. 擅用修辞形式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之一是擅用修辞形式。

古代的文人们对于不同的题材和诗歌形式都有独到的见解,并精心选择适合的修辞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唐代的五言绝句、宋代的宋词等都因其简洁、婉约的文风深受赞赏。

在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时,古人能够把握节奏和韵律,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象紧密地融合在其中,这也是古人学诗写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5. 借鉴古人古人学诗写文章的方法之一是借鉴古人。

古代文人们十分崇拜先贤,他们把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令人向往的学问,积极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中国古人怎样写诗?

中国古人怎样写诗?

中国古人怎样写诗?今人写诗有两个特点:第一叫做“以自己的感觉印象重构一切”。

就是把“一瞬间”的感觉当成金砖,以为在键盘上就可以敲出“诗”来;第二是用外国话写中国诗,就是把“怒发冲冠”写成:我愤怒的头发就要把帽子冲翻了难怪西方汉学家严重质疑:这是中国人写的中国诗吗?很多有良心的中国人也在反省,好像衣食无忧和文化复兴是一对蛮生兄弟。

可惜,不但多数人大有“既回不到过去,也走不到未来”的感叹,就连著名的老诗人也只能发出“云横秦岭家何在?”的叹息,这就很急人了。

想起废名有一句话:“重新考察以往的诗文学,是我们今日谈白话诗最要紧的步骤”,于是,确定写这篇《中国古人怎样写诗?》。

中国诗艺,优于西方,世称“诗国度”,历史悠远而长流不息,这不是吹的。

胡适先生认为:“从前第八世纪到前第七世纪,这两百年的思潮,除了一部《诗经》,别无可考。

我们可叫他做诗人时代”,其实历史还可以往前追溯。

产生于中国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尧何力?”直到今天也是中国农民唯一值得骄傲的理由,可见这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诗歌,中国早在5000年前就非常成熟了。

有人说这不叫诗,只能叫“谣”。

说句过头的话,如果《击壤歌》不叫诗,甚至只能排第二,那世界上就没有第一了。

还有人怀疑这首诗歌的真实性,也就是怀疑有过文人加工。

事实上这种好作品产生的规律,在中国的民歌中比比皆是。

譬如中国著名的革命歌曲《东方红》,这种一首歌就可以创造一个时代的艺术神话,就不是文人完成的。

期间确实经过他们的手,但是,就“毛主席,象太阳”这个最原始、最经典、最伟大的创造,却是来自民间,来自那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人之手。

(一)写诗不是科学,不要多少文化,这是中国古人生产好诗的一个规律。

中国古代的诗歌非常发达,有文字记载的诗歌九牛一毛,那时的人们有多少文化是可以想象的。

现存的诗歌,99%是士和大夫写的,然而真正的好诗,尤其那些具有历史穿透力的诗歌,多数是无名氏所作。

形容作诗难的诗句

形容作诗难的诗句

形容作诗难的诗句诗人王安石有句话:“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可见写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练好古诗,我想了许多办法,以下便是其中之一。

1、勤学苦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告诉我们要学会背诵,只有读得多了,才能记住,在写作时就不会“词不达意”。

2、专心致志。

诗歌是感情的艺术,要想写出感人的诗句,必须做到“专心致志”。

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就是说作诗时绝对不能“走神儿”。

“走神儿”是很危险的,因为走神儿,有可能把内容忘掉或把思路打乱,影响了作诗质量,甚至失去了作诗的灵感。

一、苦思——原指作诗构思苦想。

后比喻苦心思索,绞尽脑汁。

二、搜肠刮肚。

形容费尽心思寻思或苦思冥想。

三、绞尽脑汁。

比喻费尽心思或多方思考。

四、挖空心思。

指用尽心思。

五、百思不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形容思虑极深,无法理解。

六、冥思苦想。

形容深沉地思索。

七、冥思苦索。

形容深沉地思索。

八、集思广益。

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九、愁肠百结。

犹言愁肠千结。

十、扣人心弦。

形容诗文、乐曲、表演十分动人。

3、抓耳挠腮。

形容焦急万分,或自相矛盾,不知怎么办才好。

4、拼死拼活。

不怕死,不顾惜生命。

5、刻骨铭心。

铭:镂刻;刻在心上。

指牢记不忘。

6、翻山越岭。

形容行路艰难。

7、凝神贯注。

聚精会神,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8、千辛万苦。

历尽千辛万苦。

9、描龙绣凤。

原指在衣服和旗帜上绣上花纹和图案。

后用来形容描绘精致细腻或装饰奢华。

10、天翻地覆。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11、死去活来。

形容受尽折磨,或经受剧烈的痛苦。

12、俯仰由人。

指自己没有主张,任别人或事物摆布。

13、勉为其难。

勉强去做(某件事)。

14、搜索枯肠。

形容用尽心思。

15、焚膏继晷。

点燃蜡烛,接续日光。

16、卧薪尝胆。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7、栉风沐雨。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

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

18、废寝忘食。

古代诗人是如何作诗的

古代诗人是如何作诗的

古代诗人是如何作诗的作者: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24年第02期【阅读导引】熟知诗词格律是一个诗人必备的基本功底,从小便要熟知并背诵各种韵脚和对仗,还要背诵大量前人的诗词,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灵活地运用字词的读音、娴熟地按要求排列组合。

所以,写诗的过程大致是先歌而剪裁,再自然抒发,再有严密格律。

最后,就是与个人的经历和对生活的领悟相关了。

至于诗歌的写作,有的诗乃一气呵成,如韩愈的《山石》;有的诗则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思考;有些诗则是把某些预先想好的诗句“组合”起来的。

在遇到需要即兴作诗的场合前,诗人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预先想好的诗句(或典故),在需要现场作诗时,再和谐巧妙地剪裁、组合到诗中,从而轻车熟路地完成“即席之作”。

诗人在作品中也会剪裁他人的诗作,或多次用到某些典故(或意象)。

已完成的作品中的一些诗句或构想,也会被本人再次使用。

写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我们看到的诗人即兴写下的精妙词句,多半也是经过了长久的沉淀。

复旦大学中文系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曾自谦为“唐朝户籍警”,40余年来他校订过全部唐诗,手上还有大量未经发表的唐人逸诗,可以说是见过最多唐诗的人。

他说:“任何一个天才的诗人,都有特别勤奋的一面,只是有的你看得到,有的你看不清楚。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起结即章法安排,句法、字眼就是炼句、炼字。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就是要求诗词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不能单薄地浮于纸面。

古人写诗词,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又如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

曹雪芹写《红楼梦》后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即便是被誉为天才诗人的李白,要写出好的诗篇也是要经过模仿,要长久酝酿、反复打磨。

古人写诗的格式

古人写诗的格式

古人写诗的格式古人写诗的格式,是指古代诗歌所遵循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既包括诗的体裁、句式、韵律和用词等多个方面,也包括严格的规范和字数限制。

以下是古人写诗的格式及其特点:一、体裁1.五言诗五言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主要体裁之一,是指由每句五个字组成的诗歌。

五言诗创作广泛,内容包括爱情、自然景观、哲理思考等多个主题。

2.七言诗七言诗是一种由每句七个字组成的古代汉族诗歌。

七言诗创作时需要注意句子的流畅和韵律的平衡,内容包括历史、风景、以及个人情感等。

3.律诗律诗,也称为规律诗,是指在古代汉族诗歌创作中还需遵循一定的韵律和格律规范。

律诗分为“古诗”和“近现代诗歌”,其创作需要遵循不同的规范和要求。

4.绝句绝句是古代汉族诗歌最为流行的体裁之一。

绝句创作时需要注意节奏、节律和对仗的平衡,其内容也相当丰富,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感。

二、句式和韵律1.押韵古代汉族诗歌的韵律十分严格,所谓押韵,就是指在诗句的结尾用词必须形成深浅相间、平仄相协的韵脚。

水调歌头中,“小桥流水人家”和“云深不知处,日高自放翁”就是押着韵的例子。

2.对仗对仗,就是指两句或多句诗句之间的呼应和配合,而下一句与前一句中的字句数量相同或相似。

如《春雨》的“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金井杏花溪水满,夜森枫叶露华微。

”中的“白袷衣”和“意多违”就是对仗。

3.平仄平仄,又称声调,是指用来区分汉字读音高低的音调规律。

平仄在古代汉族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平仄关系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字数限制古人写诗还需注意其字数的限制。

五言诗每句须五字,七言诗每句须七字。

在律诗中,每个词、每个句子和每个段落的字数都严格规定。

在绝句中,每句四个字或五个字为宜。

以上就是古人写诗的格式和特点。

虽然现代汉族诗歌的创作已经摆脱了许多限制,但是对于诗歌创作者而言,了解古代诗歌的格式和特点,也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出汉族诗歌的魅力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学诗作诗的方法
古人学诗作诗的方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学习诗歌基础知识:古人在学习诗歌时,首先要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如押韵、格律、修辞等。

这些知识对于创作诗歌非常重要,也是成为优秀诗人的必备技能。

2. 练习写作:古人认为写作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因此他们经常练习写作。

他们不仅会练习写绝句、律诗等,还会尝试写其他类型的诗歌,如词、歌、赋等。

通过不断练习,他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3. 借鉴前人的作品:古人非常重视借鉴前人的作品,他们会阅读大量的古典诗歌和名人佳作,从中学习、汲取灵感。

通过借鉴前人的作品,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和意境。

4. 游历山水:古人喜欢游历山水,他们会在旅途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积累灵感,写出一些优秀的诗歌。

5. 注重实践和经验:古人认为实践是提高诗歌水平的关键,因此他们会不断进行诗歌创作。

同时,他们也会注重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和总结,来提高自己的诗歌造诣。

古人学习诗作诗的方法虽然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和意境,写出优秀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